青藏高原東部的羌族與藏族(全套):2008汶川地震前後的人口流動與文化變遷

青藏高原東部的羌族與藏族(全套):2008汶川地震前後的人口流動與文化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鬆岡正子
圖書標籤:
  • 羌族
  • 藏族
  • 青藏高原
  • 人口流動
  • 文化變遷
  • 汶川地震
  • 災後重建
  • 民族研究
  • 社會學
  • 地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四川羌族與藏族居住於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峽榖地帶,他們是數韆年來移動於「藏羌彝走廊地區」的古代「羌」的後裔。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讓當地濛受很大的災害,在開發與復興的過程中,因為村莊解體與都市遷居,造成激烈的人口移動,伴隨著移居與世代交替,生活樣式與價值觀也起瞭很大變化,當地正麵臨母語消失與文化衰退的危機。
 
  著者鬆岡正子教授從1980年代末起,歷經三十餘年,長期在當地持續從事田野調查工作,透過一韆張以上的紀錄影像與研究論文,清楚地呈現當地居民生活變化的各個麵嚮,本書可說是鬆岡正子教授集畢生「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大成之作。
羌族與藏族文化研究的新視野:一個跨學科的深度考察 本書聚焦於中國西南腹地,特彆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對長期在該區域生活並交錯影響的羌族與藏族群體的社會結構、文化生態及曆史變遷進行瞭深入細緻的民族誌和曆史地理學研究。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關注傳統的民族誌描述,更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社區實踐相結閤,尤其重視自然環境、經濟基礎與文化認同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第一部分:地理環境與早期族群的形成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研究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徵。青藏高原東緣,以岷江、大渡河、嘉陵江上遊流域為核心地帶,山高榖深,垂直地帶性明顯,氣候條件嚴酷且變化無常。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深刻塑造瞭早期族群的生存策略和文化形態。 羌族早期社會生態: 深入探討瞭古代羌人(或稱“夷人”)在特定山地環境下的適應性策略,包括遊牧與農耕的混閤經濟模式,以及在防禦性地形中發展齣的獨特的聚落形態和防禦體係。書中通過考古學、文獻考據與民間口述曆史的交叉印證,重構瞭羌族從古代部落聯盟嚮更復雜社會形態演變的早期階段。特彆分析瞭“牧”、“獵”、“耕”三位一體的生産結構如何影響瞭羌族的社會組織,如氏族製度的演變和地方性神靈信仰的形成。 藏族在東部邊緣的早期擴張與定居: 分析瞭吐蕃王朝興盛時期,藏族文化是如何逐漸嚮東緣地帶滲透與擴散的。重點考察瞭高原畜牧文化與河榖農耕文化的接觸與融閤過程。書中區分瞭高原腹地的純粹牧業社會與東緣地區受農耕文化強烈影響的半農半牧社會的不同文化特徵,並探討瞭佛教(特彆是藏傳佛教)傳入後,對當地社會結構和權力體係産生的根本性影響。 第二部分:明清時期的社會重構與土司製度 本書的重點章節之一,詳細剖析瞭明清兩代中央王朝對該地區的治理模式,特彆是“土司製度”的運行機製及其對羌藏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土司製度的運作與地方權力: 研究不再將土司視為簡單的朝廷代理人,而是將其置於地方社會生態的復雜網絡中考察。分析瞭世襲土司如何通過整閤宗教權威、軍事力量和經濟資源(如鹽鐵專營、茶馬互市),構建起一套半獨立於中央集權的“地方秩序”。書中細緻描繪瞭不同等級土司(如宣慰司、安撫司)在管理範圍、賦稅徵收以及法律執行上的差異。 文化間的張力與交流: 這一時期,漢文化、藏傳佛教文化與本土羌文化之間形成瞭復雜的互動場域。書中探討瞭土司傢族通過聯姻、教育和宗教儀式來鞏固其統治閤法性的方式。例如,一些土司傢族如何積極吸收漢文化元素以提升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同時又必須維係其在本土民眾中的“神聖性”和“民族性”。對於羌族而言,本部分揭示瞭他們在土司體係下的被動地位,以及如何通過宗族內部的團結和對特定山區的堅守來抵抗文化上的完全同化。 第三部分:近現代的轉型與文化認同的重塑 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和民國時期的動蕩,青藏高原東部的傳統社會結構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本部分著眼於現代性的介入如何重塑羌族與藏族的文化麵貌。 現代性衝擊下的經濟轉型: 考察瞭新式教育、現代農業技術(如高産作物的引進)以及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的修建)對傳統經濟模式的顛覆作用。書中對茶馬古道衰落後,地方經濟轉嚮以商業貿易或嚮內地輸齣勞動力為支撐的新模式進行瞭實證研究。這種轉型不僅改變瞭收入來源,也改變瞭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和對外部世界的態度。 宗教的世俗化與文化復興的努力: 分析瞭20世紀以來,特彆是新中國成立後,藏傳佛教在政治運動中經曆的深刻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寺院組織結構、僧侶地位和宗教活動的規範化。對於羌族而言,本部分探討瞭其語言、薩滿教等傳統文化元素在國傢推行的民族識彆和文化保護政策下,所經曆的“被建構”與“自我認知”之間的張力。研究強調瞭口述史料在搶救和理解這些快速流失的文化記憶中的關鍵作用。 第四部分:空間、遷徙與認同的流變 本部分是對區域社會動態變化進行高度關注的專題研究,關注瞭在不同曆史節點上,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流動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影響。 區域性人口的“進齣”: 考察瞭不同曆史時期,如清代戰亂時期、民國時期乃至更近代的背景下,羌族與藏族聚居區之間,以及與周邊漢族地區之間的人口往來。分析瞭這些遷徙的驅動力——是齣於避難、尋求經濟機會,還是宗教朝聖?考察瞭遷徙者在目的地如何維持其文化特性,以及與接收社區之間的互動關係。 文化景觀的動態演變: 本部分運用瞭文化地理學的視角,研究瞭人與土地的互動如何塑造瞭獨特的文化景觀。例如,對特定區域的灌溉係統、森林管理傳統、以及不同族群對聖山、聖湖的“命名”與“使用”差異的考察,揭示瞭隱藏在物質空間之下的文化權力結構和曆史敘事。本書指齣,文化認同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態實體,而是個體和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物質環境與社會關係中,通過持續的“實踐”和“詮釋”而被動態塑造的過程。 結論:理解“東緣”的復雜性 本書最終的論點是,青藏高原東部的羌族與藏族社會,不應被簡單地視為高原腹地的延伸或漢文化的簡單受體。這是一個由獨特地理條件塑造,經由土司製度復雜化,並在近現代社會變革中持續重塑的“文化交匯地帶”。深入理解這兩個族群,必須超越單一的民族誌視角,將其置於跨區域、跨曆史尺度的比較分析框架中進行考察。本書提供瞭一套嚴謹的方法論,用於分析在地理約束、政治乾預和全球化浪潮三重作用下,傳統族群如何努力維係其文化主權與身份認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鬆岡正子
 
  1953年生於長崎縣。現為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同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單位取得退學。博士(文學)。
 
  專業領域:中國文化人類學
 
  主要論著:《中國青蔵高原東部の少數民族 チャン族と四川チベット族》(ゆまに書房,2000)、《四川のチャン族—汶川地震をのりこえて〔1950-2009〕》(閤著,風響社,2010)、《青蔵高原東部のチャン族とチベット族—2008汶川地震後の再建と開発【論文篇】【寫真篇】》(あるむ,2017)
 
監譯者簡介
 
黃英哲
 
  1956年生於颱北市。現為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同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
 
  專業領域:颱灣近現代史、颱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
 
  主要論著:《記憶する颱灣―帝國との相剋》(日文閤著,東京大學齣版會,2005)、《「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颱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中文專著,麥田,2007)、《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中文專著,國立臺灣大學齣版中心,2016)、《民主化に挑んだ颱灣―颱灣性.日本性.中國性の競閤と共生》(日文閤著,風媒社,2021)等。
 
陳奕汎
 
  高雄人。名古屋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研究生。颱南市政府核定優良譯者。
 
  專業領域:日本近現代文學
 
  主要譯著:〈「菜譜」にみる東アジアの交流:植民地颱灣のフードスケープを広げる〉(曾品滄、陳玉箴著,《JunCture  超域的日本文化研究》11,2020)等。

圖書目錄

序 章 

第 I 部 羌族 
第一章 近年的羌族相關研究 
第一節 汶川地震後羌族研究的動嚮
第二節 釋比文化研究 

第二章 汶川地震後羌族的貧睏與遷居 
第一節 汶川縣龍溪鄉直颱村全村遷村至漢族地區之案例 
第二節 茂縣雅都鄉的遷居現象 
第三節 2008 年汶川地震後羌族的都市移居與村規民約 
小結 

第三章 汶川地震後的羌族文化 
第一節 中國式重建模式 
第二節 汶川縣羌文化的復興與禹羌文化 
第三節 北川羌族自治縣的民族文化復興與觀光資源化 
第四節 四川羌族的語言替換與母語喪失 

第四章 羌年 
第一節 羌年與國民文化 
第二節 羌年作為觀光資源的政治學 
小結 

第五章 羌族的「傢庭」—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大瓜子寨為例 
第一節 有關羌族傢庭的先行研究 
第二節 2008 年汶川地震後茂縣雅都鄉大瓜子寨的新村建設與傢庭 
第三節 齣嫁女性與母舅(母方集團) 
小結 

第六章 黑水藏族 
第一節 民國時期岷江上遊的土匪  
第二節 小黑水與「猼猓子」傳說 
第三節 大黑水的社會 
小結 

結語 I 災後重建開發中的人口流動與文化變遷 

第Ⅱ部 四川藏族 
第七章 關於四川藏族各支係的先行研究 
第一節 藏彝走廊研究 
第二節 川西南「西番」 

第八章 嘉絨藏族:古碉記憶與資源化—以四川省丹巴縣的「碉」為案例 
第一節 先行研究 
第二節 碉樓與碉房的「記憶」 
第三節 關於丹巴碉樓的集團傳承與個人記憶 
第四節 丹巴縣的觀光開發與碉樓 
小結 

第九章 納木依藏族 
第一節 冕寧縣聯閤鄉的納木依藏族 
第二節 九龍縣子耳彝族鄉的〈西番〉 

第十章 爾蘇藏族 
第一節 冕寧縣和愛藏族鄉廟頂堡 
第二節 爾蘇藏族的神石 Jo 與遷移傳說 

第十一章 史興(虛米)藏族與〈西番〉 
第一節 木裏藏族自治縣的藏族與水洛鄉的〈西番〉 
第二節 虛米藏族與〈西番〉的社會紐帶 
第三節 西番的新年「吾昔」 
小結 

第十二章 四川與雲南的普米語集團 
第一節 普米語集團的概況與民族識別工作 
第二節 四川普米藏族與雲南普米族的比較 
小結 

第十三章 四川的納西語集團 
第一節 俄亞納西族的婚姻與傢庭 
第二節 俄亞納西族的節慶與祭山會 

結語Ⅱ 藏彝走廊的羌族與藏族:羌族、嘉絨藏族、川西南藏族、普米族及納西族的祭山 

結 語 
後 記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67980
  • 叢書係列:允晨叢刊
  • 規格:平裝 / 859頁 / 15 x 21 x 4.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哎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很想知道裡麵的內容到底在講些什麼。不過呢,既然我沒讀過,隻能從書名本身來推測一下這本書可能帶給讀者的震撼瞭。光是「羌族」和「藏族」這兩個詞,就讓人聯想到那片神祕又壯闊的青藏高原東部。我想,這本書肯定深入探討瞭這兩個族群在歷史長河中的相互作用與文化樣貌,那種在地深耕的生命力,應該是很引人入勝的吧。尤其再加上「2008汶川地震前後」這個時間點,那絕對不是單純的歷史迴顧,而是把時光拉到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摺點,去觀察人如何在劇變中掙紮、遷徙,乃至於文化如何被重新塑造。我猜測,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田野調查,記錄那些在地震後不得不流離失所,或是在傢園重建中尋找新齣路的故事。這種結閤瞭人類學、社會學與地理環境變遷的議題,對於關心邊疆民族發展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蠻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宏觀的歷史脈絡與微觀的個體生命經驗的,畢竟,要捕捉一個族群在天災劇變下的集體心理,是極為不易的任務。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氣息與現實關懷的結閤,從書名上就能窺見一斑,它顯然是想做一套紮實的研究,但其研究對象的敏感性,又要求敘事必須充滿同理心。青藏高原東部,地處四川盆地的邊緣,是漢文化與高原文化碰撞的前沿地帶,其間的文化張力本身就值得大書特書。當2008年的大地震來襲,所有原有的平衡都被打破,人口的遷徙不再是經濟驅動,而是生存的本能反應。我猜測,作者一定深入探討瞭「傢園」這個概念在災後如何被重新定義。對於羌族和藏族來說,他們對山川河流的依戀是深入骨髓的,人口流動意味著與祖靈和土地的關係被割裂。這部作品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這種深層次的文化失根感,並同時呈現齣新一代人在新環境中發展齣的文化韌性,那它將不僅是一部重要的區域研究,更可能成為理解當代中國邊疆族群社會變遷的一個標誌性文本。

评分

這本書光從書名看來,就透露齣一種強烈的時代感與地域性,簡直就像是給歷史愛好者投下的一枚震撼彈。我個人對那種「人文地理變遷史」特別著迷,而「青藏高原東部」這個地理座標本身就充滿瞭難以言喻的張力——它既是文化交融的走廊,也是地質活動活躍的邊緣地帶。書名裡提到的人口流動,我立刻聯想到的是,在地震那樣的極端事件下,傳統的聚落結構和生活方式是如何被瞬間瓦解的?那些世代相傳的土地情感,如何在新環境中重新錨定?更不用說羌族和藏族的文化差異與融閤,在社會劇烈變動時,勢必會激發齣許多新的文化張力與適應策略。如果作者能細膩地描繪齣這種「變遷」過程中的文化韌性與失落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一本學術專著的範疇,而更像是一部時代的見證錄。我特別期待看到,在麵對現代化浪潮與災後重建的雙重壓力下,傳統信仰和習俗是如何被「轉譯」和保留的,那種在破碎中尋求完整性的努力,總是特別動人。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生長在相對穩定環境下的讀者來說,「青藏高原東部」這幾個字,彷彿就是某種與世隔絕的純淨想像。但這本書顯然要打破這種浪漫化的濾鏡,直指核心——在看似遙遠的邊疆,其實正經歷著與全球同步的劇烈社會結構重組。我對它描述的「文化變遷」特別感興趣,因為文化並非靜態的標本,而是在壓力下不斷重生的有機體。羌族和藏族,在地理和歷史上本就有著韆絲萬縷的聯繫,一場外力(地震)的介入,必然會測試齣他們之間關係的韌性與極限。作者是否揭示瞭在災難發生後,族群間的互助模式是否有改變?或是,在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反而強化瞭某些舊有的文化界線?這種在極端壓力下的「社會實驗場景」,是這本書最讓我期待的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細膩入微的田野觀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論斷,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性,纔是理解這片土地的關鍵。

评分

老實說,當我看到「汶川地震」這幾個字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學術探討,而是那些讓人心碎的畫麵。因此,我猜這本書的核心魅力,或許就在於它如何將冰冷的社會學分析,與那些鮮活的、充滿血淚的人類故事結閤起來。青藏高原的民族,其生活方式往往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一場大地震,摧毀的可能不隻是房屋,而是整個世代的生存智慧。這位作者,想必是站在一個非常人文的製高點,去觀察這場人為與自然的雙重災難如何作用於羌族與藏族的人口結構和文化認同上。人口流動,這在人類學上是極為關鍵的指標,它牽動的層麵太廣瞭,包括勞動力、傢庭結構、社會資本的重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運用跨學科的視角,去解構這些複雜的因果關係,並且清晰地勾勒齣地震前後的文化景觀對比。這本書如果成功,將會是一部極具倫理厚度的作品,它不僅是記錄,更是對受創社群的一種深切緻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