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念の練習: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才得以繼續積極。

斷念の練習: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才得以繼續積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名取芳彥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心理學
  • 生活哲學
  • 斷捨離
  • 正念
  • 成長
  • 情緒管理
  • 放下
  • 積極人生
  • 人生態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欲望就像人穿盔甲。穿一套,很好;穿太多,跑不動。
  ◎與人相處就像走獨木橋,總要有人先靠邊,彼此才能繼續前行。
  ◎遇上麻煩怎麼辦?勇敢說出「請幫幫我」,人生無煩惱。
  ◎面對逆境,鼓勵自己:有一天我就會把這故事「笑」著說給別人聽。
  ◎怎麼分辨世間善惡?260個字就可說完。
 
  本書作者名取芳彥,被譽為日本最會說故事的和尚,
  擔任真言宗密藏院住持近40年,
  在修讀佛經與聆聽信眾煩惱的過程中,他體悟到:
    
  人不可能沒有情緒,都會憤怒、嫉妒、執著、憂慮,
  勸人(自己)不要生氣、放下、不要想太多,根本沒有用,
  想活得自在,你需要「斷念的練習」。
 
  什麼是「斷念」?不是單純的放棄,而是願你盡力,
  盡力後,勉強不來的事就不要在意,人生就不再糾結。
 
  ‧被親友騙、被朋友暗算?別失望,
  人本來就出乎意料的容易背信,別人會怎麼對你,你無能為力。
 
  ‧付出後卻沒有得到回報?別氣,世上本就不存在「好心有好報」,
  當你祈求回報,就會不甘心。
 
  ‧面對逆境怎麼化解?
  鼓勵自己,總有一天,我會把這故事「笑」著說給別人聽。
 
  ‧老覺得別人對不起你?
  苦海的源頭,就是你總想如己所願、隨己所欲。
         
  所以,作者總是這樣告訴我們:
  一旦做了決定,其他選項就要捨棄,就跟買東西一樣,
  沒有所謂貴或便宜,買到的當下,都是最好的東西。
         
  面對多數人最難以處理、也會害怕的生與死,怎麼斷念?
  作者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帶孩子來掃墓」吧!為什麼?
   
  聽聽這位日本最會說故事的和尚與暢銷書作家,
  如何用佛教的出世哲學,轉化為生活中入世的實踐。
 
本書特色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
  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才得以繼續積極。
 
名人推薦
 
  作家、臨床心理師/游乾桂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建德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自我成長系IG創作者/空之客棧
跨越迷雾:一部关于内在力量与生活智慧的探索 一部关于如何构建坚实内心世界,拥抱生活复杂性的深度指南。 在这个信息洪流与快速变化的时代,许多人发现自己被无形的焦虑和外界的期待所裹挟,难以找到真正的立足点。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坚持到底”,但很少有人真正探讨,在坚持与放手之间,那条微妙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本书并非一部心灵鸡汤式的速成手册,而是一次对人类心智运作模式的细致解剖,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种更具韧性、更富洞察力的生活哲学。 本书的核心,是对“接受”这一概念进行一次彻底的再定义。我们探讨的“接受”,并非消极的顺从或麻木不仁,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力量的认知转变——认识到哪些事物确实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哪些则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通过对这种区分的深入理解,读者将学习到如何将宝贵的精力从徒劳的抗争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入到真正能产生积极影响的领域。 第一部分:认清局限的勇气——界限的艺术 我们从人类经验中最普遍的挣扎之一开始:对“完美”的永恒追逐。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社会构建的成功标准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决策中,并常常导致自我批判和无谓的内耗。我们通过一系列心理学和哲学案例,展示了为何执着于那些“本可以更好”的念头,往往是阻碍我们迈向下一步的最大障碍。 从“应该”到“就是这样”: 讨论如何识别并解构那些源自过去经验或社会规范的“应该”声明。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思维工具,帮助读者区分现实中的客观条件与头脑中构建的主观理想。 无谓的内耗: 分析了“过度思考”的陷阱。当面对无法立即解决的复杂问题时,过度纠结于细节或假设的后果,如何像一个黑洞一样吸走我们的行动力。本书倡导的是一种“足够好”的决策哲学,强调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采取基于当前最佳判断的行动,并准备好应对后续的变化。 能量的流向: 这一章着重于资源管理,这里的资源不只是时间或金钱,更是精神能量。我们将引导读者绘制一张“控制力地图”,清晰标示出可以施加影响力的区域,以及必须学会放手的领域,从而实现能量的最大化利用。 第二部分:重塑“努力”的定义——效能而非徒劳 许多人误将持续的挣扎等同于最高的努力。本书挑战了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提出了“有效努力”的概念。有效的努力是目标明确、策略清晰且与自身核心价值对齐的付出。无效的努力,无论看起来多么辛苦,最终只会导向疲惫和挫败感。 策略的迭代与目标的校准: 我们探讨了在目标设定过程中,如何保持灵活性的重要性。当遭遇结构性的阻力或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固执地沿用旧有路径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自我伤害?书中提供了如何定期“评估路线图”的方法,确保我们的付出是投向了最有价值的战场。 从“做更多”到“做对事”: 通过介绍精益思维和最小可行性原则,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更早地获得反馈,并据此调整方向。这与盲目地投入大量时间与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努力,是懂得在投入产出比最低的地方及时止损,并将资源重新部署到高潜力领域。 情感劳动与现实劳动: 许多人将处理自己情绪的负担视为一种“必要劳动”,并因此忽略了实际需要完成的任务。本书区分了需要深度处理的内在工作与可以理性应对的外在挑战,帮助读者避免将情绪困扰转化为逃避现实行动的借口。 第三部分:构建内在的锚点——独立于外界的平静 真正的生活继续性,来源于我们无需依赖外部环境的完美运行来维持内在的稳定。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培养一种深刻的自我赋权感,使我们能够以更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突发状况。 韧性的心理基础: 韧性不是对痛苦免疫,而是快速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我们探讨了“认知重构”的技术,如何将负面事件视为信息而非最终判决。这包括学习如何用更中立、更具建设性的语言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人际关系的动态平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过度投入于他人的认可或试图改变他人的行为模式。本书阐述了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石在于清晰的界限和相互尊重,而非无休止的迎合与牺牲。学会放手那些无法回应我们期望的人和关系,是为自己腾出空间的必要行动。 留白的时间与空间: 强调“非生产性时间”的价值。现代社会将闲暇视为奢侈品,但事实上,留白是心智进行整合、巩固学习和预测未来风险的必需品。本书指导读者如何在日程表中系统性地加入“无目的”的时间,以确保内在系统的持续健康运行。 总结:活在“此刻的最好状态”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读者从“事事皆可掌控的幻觉”中解脱出来,转而专注于当下这一刻我们能够做出的最负责任、最有价值的行动。它不是教你放弃目标,而是教你如何以一种更务实、更少痛苦的方式去追求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同时对那些超出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徒增烦恼的因素保持一种清醒的疏离感。通过这种深刻的自我调整,生活将不再是持续的抗争,而是一场充满智慧和内在力量的持续前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名取芳彥
 
  1958年生於東京都江戶川區。密藏院住持。真言宗豐山派傳教研究所研究員。豐山流大師講(詠歌)的詠匠。同時擔任密藏院描佛會講師、詠歌指導等,積極從事弘法活動。
 
  主要著作有暢銷書《學習不壓抑》、《般若心經,心的大掃除》、《放不下的事,這樣做,都能放下》、《不堅持「正確的事」也無妨》、《短短三天讓心放晴的書》、《煩惱力》等書。日本JT-VAN網站的「名取芳彥小語」(共兩百回)也獲好評。
 
譯者簡介
 
賴詩韻
 
  靜宜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曾任豐原高中、靜宜大學日文系兼任講師,從事日文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一瞬間的貼心》、《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等書(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斷念,其實就是「轉念」/游乾桂
推薦序二 想斷煩惱,先學「斷念」/林建德
前言 斷念,不是放棄,是理解自己的無能為力

序章 你的困擾,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01 世上所有事,都是因緣際會的結果
02 人際關係像美味料理,複雜才有趣
03 與人相處,經常贏了道理,卻輸了現實
04 「請幫幫我」——人生的百憂解
05 一旦做出決定,就要捨棄其他選項
06 苦海的源頭,總想如己所願、隨己所欲
07 內心的壞天氣,靠自己放晴!

第一章 斷念,是入世的實踐,不是出世的哲學
01 你要當好人,不是為誰當好人
02 速速遠離整天抱怨者!
03 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不認同
04 與其人見人愛,不如我看誰都可愛
05 當你祈求回報,就會不甘心
06 今天的努力就到今天,不要替明天加油
07 忍耐不能永無止境,要有目標
08 網路陰謀論,讓人變得不快樂
09 不用失望,人本來就出乎意料的容易背信
10 關於逆境,有一天你要笑著說給別人聽
11 斷念,要先不否定結果
12 手機、郵件、社群,別成天掛在上頭
13 無論肚子或心靈,八分飽就好
14 志氣是:自己的事自己解決
15 老跟一群人一起混,你不會進步
16 做與不做,你都會後悔

第二章 放下,很難;轉念,就不難了
01 欲望就像盔甲,穿太多就走不動
02 世上沒有完美,接受「這樣就好」
03 有實力的人,從不害怕重複
04 多才多藝的人,都從專精一項技能開始
05 執著很好,過頭了就不好
06 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有限,與人合作才有趣
07 環境是人的共業,僅憑一己之力很難改變
08 行事曆不要排滿滿,留時間放空
09 不要計較划不划算,買到都是最好的
10 怎麼分辨世間善惡?260個字就可說完
11 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人生很無聊
12 了解流行,但不要追著跑
13 如何放下?先認清自己還放不下
14 你的不安,多半來自你太想要
15 永遠說實話,就不用記得自己說過什麼
16 一個人知不知足?從冰箱就可判斷

第三章 無壞不顯好,這就是人生
01 遇到不如意,先想「這不是我的錯」
02 過去無法改變,但可以抹除回憶
03 面對悲傷的五階段理論
04 講人壞話就像迴力鏢,最後會傷到自己
05 看清死亡,就能好好活一場
06 不想糾結,就弄清楚自己害怕的原因
07 為了堅持而堅持,其實是逞強
08 好心會有好報,這種說法很功利
09 躲不掉的事,就正面迎擊吧!
10 等待是好事,但要設定期限
11 愚痴,可以抒發情緒,但改變不了事實
12 討厭就說討厭,開心就說開心
13 金錢是維生手段,手段不能成為目的
14 我的隨便鍋配上妻子的認真蓋
15 「疑心」也是人生一大苦
16 無法反駁的孩子,內心不是悲傷,而是憤怒
17 身陷汙泥,如何絢爛綻放?
18 想要到彼岸,就趕緊渡河
19 老想維持現狀,你很難做自己

第四章 一加一只會等於二,這就是斷念
01 「說大話」未必是壞事
02 不要跟人比較!自己就很好
03 比贏的人,比輸的人,都不開心
04 低調卻不張揚,才是真本事
05 你以為的安定,最不安定
06 覺得別人不認同你?走趟墓園吧
07 夫妻吵架,連狗都不理
08 佛教十善戒,你能做到幾個?
09 「希望別人懂我」是強人所難
10 想得到更多稱讚,評價反而會變差
11 羨慕是好事,嫉妒就是毒藥
12 不要後悔之前的決定,你只是繞了一下遠路
13 人生就像走獨木橋,總得有人先靠邊
14 只想講道理,沒人想聽你!

第五章 人生沒有排練,一上場就是真實演出
01 奢侈品能填補空間,卻補不了空虛
02 盡人事之後,順其自然就好
03 想也沒用,不要再想,就當不可思議
04 追求便利,要有「到此為止」的覺悟
05 自以為「正確」,只是你的認為
06 聽到批評,你是反駁派還是發怒派?
07 晴天以外,都是「壞天氣」嗎?
08 期待別人幫,不如自己做
09 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勇於承認很重要
10 不會說好話?那就說實話
11 好好活著,就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12 變老很正常,失衡的是你的心
13 視若無物,方能視生死為無物
14 我總是跟信徒說,請帶孩子來掃墓
15 心若平靜就是善,心若變亂就是惡!
16 人生跟考試一樣,只求60分及格就好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3126
  • 叢書系列:Think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斷念,其實就是「轉念」
作家、臨床心理師/游乾桂
 
  有些念想,現在做不到,不代表未來不會做到,重點是有無早一刻撒下那粒美好的種子,這是我的習佛心得,也是日本最會說故事的出家人名取芳彥,在他的作品《斷念の練習》中給出的貼心叮囑。
 
  大是文化邀我為這本好書為文作序,我點頭答應後多日晃悠拜讀,被它深深吸引,順道爬梳了自己的習佛往事。
 
  那是年少的記憶了,大姐與老家附近的明光寺住持相熟,大學聯考前兩年,我便住進寺中,青燈古佛相伴,意外埋下一粒「佛種子」。我是心理系學生,但卻出入哲學系,修習佛學概論、中觀哲學、佛教經論等課程,在「懷疑論」的哲學裡,窺探「實踐論」的佛學。這樣美好的經驗,在《斷念の練習》一書裡處處可見,止息痛苦與離苦得樂因而有了火花。
 
  人生本質究竟是「無壞不顯好」,壞事可能占了十之八九,離苦得樂的方式是「修行」,一直以為自己走噩運、被陷害,起嗔恨心,如果未有轉念,好事便遙遙無期。反之,懂得無壞不顯好,理悟:沒有壞人,就看不出好人的好;沒有苦難,就很難看見菩提,明白轉身可能會有陽光。
 
  《斷念の練習》一書是我對佛學理解的美好印證,它不是出世的哲學,而是入世的實踐,看破、放下、隨緣與自在是人生四大功課。
 
  看破的意思並非看空,而是「知道」、「了然」一切,明白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都是歷程,金錢就不會只是錢,而是一種通往美好日子的媒介而已,財富便不會是枷鎖,投資大師巴菲特是這樣想的:工作賺錢是成就,用錢助人是慈悲。「看破」在此應該解讀成「看懂」或「看清」,理解金錢的本質,得到的會是真正的快樂。
 
  「放下」,難呀!是啊,全放下當然難,但若轉念只放一下就不難了。放下其實無所不在,杯子裝滿想再裝水,必須先喝光,這就是放下。不安的執念「放」生了,才可能安頓內心。
 
  「隨緣」最好,它的對應是勉強。人生有太多自設的勉強,比收入、比排名、比成就、比容貌、比房車……彷彿造了一粒自己搬不動的石頭。凡事太過強求,就會起煩惱心,那便是攀緣了。與其煩惱明天,不如隨順因緣的活好當下。
 
  人生,最終求一個「自在」,但自在不是一開始就凡事通達,而是做出該年紀的安心法,一如孔子所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長路最好慢行,保持規律的速率,無求便是安心法。即使三千繁華,亦不過彈指一刹那,百年雲煙過後,都是一抔黃沙。
 
  不爭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便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懂得一加一只等於二,就是自在。
 
  這本《斷念の練習》給我很多心靈活泉,我猜同樣也能惠賜給你,樂以為文推薦。
 
推薦序二
 
想斷煩惱,先學「斷念」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建德
 
  在佛教的修行中,「心念」無疑是最重要的。有什麼樣的心念,即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行為成為習慣,久而久之形成業力習氣,形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甚至有一說「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因此,佛法修學所重,即是心意識的覺知與觀照。
 
  修行佛法有三種道路:「人天道」重視福德因緣的累積,從利他、助人中增長善業,因此「善念」是重要的;「解脫道」則強調四念住(按:指身體、感受、心理、思想四面向)的止觀修行,近來風行的「正念」法門,即是透過對四念住的覺察,深化身心的智慧洞察,進而遠離貪、瞋、痴等煩惱;「菩薩道」邁向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圓滿成佛,善念與正念更往上、往前開展,故大乘佛法裡便有「無念」之說。無念是「於念而無念」,隨任何念頭的升起與消失,既不執著、也不強求,即便是善念和正念亦然,再無二元的對立分別。
 
  善念、正念與無念,大致相應與人天、聲聞(按:即「解脫道」)與菩薩的修行心法;然而,於此三者之外,本書所說的「斷念」亦是一絕,實可謂「斷念即解脫」,猶似禪宗所言的「歇即菩提」(按:放下心中的煩惱,就可察覺自己的真實面目)。
人之所以有煩惱,乃因心有牽繫,看不破、放不下、捨不得等,如此「懸念」,使人一步一步走向痛苦的深淵;如何臨崖勒馬、回頭是岸,就要在病痛起處勇猛奮躍,不生起此等心、不復作此等人。簡言之,要「斷煩惱」必須先「斷念」,本書的要旨即在告訴人如何斷念;其實斷念亦是「轉念」,轉向善念、正念,乃至於無念。
 
  斷念的人生修練是重要的。佛教「十二因緣」從無明為始,一個牽引著一個,不斷接續生命的苦痛;相對的,只要從中截斷,生死苦痛的流轉就此結束,即可能終結無止境的輪迴。
 
  此外,從斷念而至斷煩惱,象徵一種決絕的勇氣與信心,斷然且毅然決然,在生命旅途上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放下」需要勇猛無畏,在人生諸多時刻,倘若執著太深,煩惱勢必粗重!斷念象徵一種「離執力」──遠離「執念」的能力,此亦為一種心靈的力量,邇來逐漸盛行的「斷捨離」,可謂是斷念的實踐,值得吾人深思和推廣。
 
  很欣悅大是文化出版一本關於斷念練習的書。本書指出「放棄」其實是看清真相,「斷念」就是心靈的大掃除;相對的,執著是不安、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的源頭,想太多、愛比較,著實讓人日子難過。綜括言之,活在當下──不懊悔過去、不煩憂未來,才是人生的幸福之道。
 
  全書雖諄諄教誨卻平易近人,隨手拾取、咀嚼其中片言隻字,隨即得以獲益啟發、心開意解。值此繁忙世道,本書當可為現今困頓、正在渡越生命重大關卡之人,帶來一帖及時的清涼藥方,故樂為推薦之。

前言
 
斷念,不是放棄,是理解自己的無能為力
 
  事情沒有做到最後,半途而廢,叫做「放棄」,日文寫做「諦める」。這個語詞,給人遺憾、痛苦、鬱悶和空虛的感受,大家都不是很喜歡用。
 
  不過,翻開字典查詢「諦」這個字,卻都是很棒的解釋,完全沒有負面的意思。看來,「諦める」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不好呢!
 
  「諦」這個字的右邊是帝,原本的象形文字,是三條垂墜的線,束在一起的樣子。意思衍生為:
 
  一、把事情弄清楚。多方觀照,辨明真相。
  二、真實。綜觀整體,洞察真相。
 
  簡單來說,就是「看清」(明らかにする)的意思。好像東西被光線照得很清楚,真相大白。這裡的「看清」,表示毫無疑問、明明白白。這個字在梵語中唸做「satyá」,意思是:
 
  三、真理(佛教用語)。還有覺悟。
 
  也就是說,在日語中,「放棄」與「看清」其實是同一個意思。以前的人,是在「看清」事情的真相後,得以「放棄」。即使希望長生不老,但還是明白「人只要生下來,就會變老」,只得放棄、斷絕長生不老的念頭,並接受「人終究會老」的事實。
 
  不過,到了近世,「諦める」這個字,已經失去「看清事情本質」的前提,單純變成放棄的意思。時代的變遷,多少會使語言產生變化。不過,明明只要經過「看清」的過程,就可以乾脆的「放棄」啊!後人卻都忽略了看清的環節,真是可惜!
 
  認清事實,才不會討厭自己
 
  佛教的釋迦牟尼,闡明四諦為基本教義,也把「放棄」和「看清」視為相同意思。
  為了乾脆俐落的放棄,應該要看清什麼呢?
  首先,要仔細觀照事物和自己內心的狀態。
 
  例如,原本預定好的戶外活動,因為下雨去不成。這時,要放棄很想去的戶外活動,首先得明白「天氣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如果沒有看清這項事實,就會懊惱不已,一直抱怨「為什麼偏偏下起雨了」、「虧我還特地做準備」。
 
  再以我的經驗作為例子。放棄減重時,必須先明白「我生而為吃,現在想吃的欲望勝過一切。」、「大家常說『男人因為不想死而瘦身,女人為了瘦身可以豁出性命。』現在的我,比起減輕身體的負擔,更重視減輕心靈的負擔。」只要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陷入自我嫌惡,覺得「我減不了肥很沒用」,即使被別人罵「沒有毅力」,也很心安理得。
 
  有些人,即使仔細觀察事情的狀況,還是無法放棄。這樣的人,也只能讓他持續嘗試,直到他看清事實為止。他必須不斷嘗試,直到遭遇挫折、累得筋疲力盡,才可能放棄。
 
  要對喜歡的人死心斷念,除非愛到徹底。直到明白就算自己愛到粉身碎骨,對方也不屑一顧,才有放棄、死心的可能。如果不明白「感情勉強不來」的道理,人就無法斷念。
 
  想要放棄不如意的工作,只能盡力一搏,做到徹底。拚盡全力後遭遇失敗,才有可能明白失敗的原因。「原來那個環節不能那樣處理,難怪會失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於是得以斷念,轉向新的目標。
 
  「沒辦法,這件事就是這樣」,別再糾結
 
  如果覺得「看清」一詞很難理解,想成是「理所當然、沒辦法」也可以。
  被別人說了壞話,只要想成「那個人要講別人的壞話,才會有優越感,所以理所當然會講我的壞話」,就不會放在心上。
 
  自己說了正確的事,卻不被理解,不妨想成「對方的理解能力有問題,所以不懂也沒辦法」(但是,我不是建議你們把對方當傻瓜喔)。「對方似乎覺得還有其他正確的觀點,所以當下自然不會採用我的意見。」如果可以意識到這點,就不會覺得焦慮煩躁。
 
  被強大的挫折打垮,導致不得不放棄,不可能輕易振作起來。想要重新振作,必須明白自己為什麼遭遇挫折。明白「自己真的無計可施」,然後徹底斷念。每次重新振作,就會明白「原來這件事就是這樣」,學到寶貴的經驗。
 
  本書想告訴大家,我們平常遇到的問題,它們的本質是什麼,要如何「看清」進而「斷念」。本書所談的「斷念」,有「看清」和「放下」兩種意思。
 
  我舉的事例,多數都是我親身經歷的放棄過程,或許不全然符合你的情況,但是希望你可以從這麼多的事例當中,體悟到放棄的方法。
 
  希望能幫助大家把糾結於心的事情徹底斷念,踏出新的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斷念的練習》,對我來說,就像是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心靈按下了一個暫停鍵。它的文字風格很誠懇,沒有過度美化生活的艱難,反而直視那些我們常常迴避的挫折和無力感。書中不斷強調,所謂的「斷念」,其實是建立在「已經努力過」這個前提下的。這非常重要,它區分了「逃避」和「放下」的本質差異。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放手,是因為怕被貼上「不夠努力」的標籤。但這本書很明確地告訴讀者:在你用盡全力卻依然無法改變客觀事實時,學會釋懷,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它讓我覺得,原來可以不必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只要對得起自己當下的付出就足夠了。這本書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的,讀完後不見得會立刻解決所有問題,但它提供了一套更健康的心態結構,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面對下一次的挑戰與失落。

评分

這本書對於處理「遺憾」這件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我們華人的文化裡,好像凡事都要有個「圓滿」的結局才算數,不然總覺得心裡卡著一個疙瘩。但人生哪有那麼多圓滿?作者透過不同的篇章,拆解了我們對於「完美結局」的執著,並指出,很多時候,我們難以放下的,不是那件事本身,而是我們在過程中投注的情感和期待。那種「如果當初…」的假設性懊悔,才是真正的負擔。這本書的論述很有層次,它先承認痛苦的存在,讓你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了,接著才引導你,如何將那些沉重的「如果」轉化為輕盈的「既然如此」。我特別喜歡它強調的「積極性放手」,意思是你放手是因為你選擇了更積極地面對未來,而不是被動地被生活推著走。這本書的實用性很高,不只是理論,更提供了很多實際操作的思考框架。

评分

最近這幾年的職場環境變化得太快,感覺自己隨時都在跟著時代跑,壓力大到有時候真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行。看到這本書的書名,那個「斷念」兩個字,馬上就吸引我了。我原本以為,這書會教我如何咬緊牙關撐過去,畢竟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嘛,總是強調「拚」跟「忍耐」。沒想到,內容的核心思想是教你如何有意識地「選擇性放棄」,把資源和注意力重新分配到那些「有可能性」的事情上。這種觀點很新穎,也很切中要害。作者舉了很多生活中的小例子,像是人際關係中的消耗、職涯發展中的瓶頸,都講得非常透徹。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界線感」的闡述,明白哪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我們必須放手的。這本書就像是一個溫柔的導師,告訴你,適時的止損,其實是一種更長遠的智慧,而不是軟弱的表現。讀完之後,我真的去審視了自己過去幾個月來徒勞無功的堅持,開始練習把那些耗費心力的事,輕輕地推開。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望不高,總覺得這類主題的書籍容易流於空泛的口號,但這本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沒有用過於學術的語言去包裝,而是用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語氣,跟你娓娓道來人生的無奈與和解之道。書中有一段話提到,真正的「盡力」不是把自己榨乾到一滴不剩,而是在每個階段都拿出最真誠的努力,然後接受當下的成果。這句話讓我深思很久。我常常因為無法達到心中設定的完美標準而焦慮,這種「我還可以更好」的執念,其實比失敗本身更折磨人。這本書成功地將「放手」的意義重新定義了,它不是失敗的證明,而是自我保護和重新出發的必要步驟。閱讀的過程很舒服,像是在一個安靜的下午,喝著熱茶聽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在跟你聊天。它的節奏感掌握得很好,不會讓人覺得壓力大,反而有一種被理解的寬慰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有意思,那種低調的黑白線條,配上那個標題,一開始還以為是本工具書,在介紹某種心理學的技術,結果翻開後才發現,內容的著墨點完全不一樣,它比較像是心靈雞湯,但又比一般的心靈雞湯來得更務實一些。作者的文筆很細膩,尤其是在描寫那些人生中無法避免的「卡關」時刻,讓人感覺好像在看自己的日記一樣,很有共鳴。我特別喜歡他提倡的那種「適度的放下」,不是鼓勵你擺爛,而是教你如何在已經盡力之後,接受結果不如預期這件事,然後優雅地轉身。這對我這種追求完美的人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以前總覺得,不成功就是自己不夠努力,但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有些事情,光靠努力是無法達成的,與其在那邊鑽牛角尖,不如把精力放在下一個更適合的舞台。讀完後,我覺得心裡的那塊石頭鬆動了一些,那種緊繃的感覺有被釋放出來,雖然生活中的挑戰還在,但面對的態度確實改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