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念の練習: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纔得以繼續積極。

斷念の練習: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纔得以繼續積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名取芳彥
圖書標籤:
  • 自我提升
  • 心理學
  • 生活哲學
  • 斷捨離
  • 正念
  • 成長
  • 情緒管理
  • 放下
  • 積極人生
  • 人生態度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欲望就像人穿盔甲。穿一套,很好;穿太多,跑不動。
  ◎與人相處就像走獨木橋,總要有人先靠邊,彼此纔能繼續前行。
  ◎遇上麻煩怎麼辦?勇敢說齣「請幫幫我」,人生無煩惱。
  ◎麵對逆境,鼓勵自己:有一天我就會把這故事「笑」著說給別人聽。
  ◎怎麼分辨世間善惡?260個字就可說完。
 
  本書作者名取芳彥,被譽為日本最會說故事的和尚,
  擔任真言宗密藏院住持近40年,
  在修讀佛經與聆聽信眾煩惱的過程中,他體悟到:
    
  人不可能沒有情緒,都會憤怒、嫉妒、執著、憂慮,
  勸人(自己)不要生氣、放下、不要想太多,根本沒有用,
  想活得自在,你需要「斷念的練習」。
 
  什麼是「斷念」?不是單純的放棄,而是願你盡力,
  盡力後,勉強不來的事就不要在意,人生就不再糾結。
 
  ‧被親友騙、被朋友暗算?別失望,
  人本來就齣乎意料的容易背信,別人會怎麼對你,你無能為力。
 
  ‧付齣後卻沒有得到迴報?別氣,世上本就不存在「好心有好報」,
  當你祈求迴報,就會不甘心。
 
  ‧麵對逆境怎麼化解?
  鼓勵自己,總有一天,我會把這故事「笑」著說給別人聽。
 
  ‧老覺得別人對不起你?
  苦海的源頭,就是你總想如己所願、隨己所欲。
         
  所以,作者總是這樣告訴我們:
  一旦做瞭決定,其他選項就要捨棄,就跟買東西一樣,
  沒有所謂貴或便宜,買到的當下,都是最好的東西。
         
  麵對多數人最難以處理、也會害怕的生與死,怎麼斷念?
  作者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帶孩子來掃墓」吧!為什麼?
   
  聽聽這位日本最會說故事的和尚與暢銷書作傢,
  如何用佛教的齣世哲學,轉化為生活中入世的實踐。
 
本書特色
 
  斷念,不是單純放棄,而是願你盡力。
  勉強不來的事學會不在意,生活纔得以繼續積極。
 
名人推薦
 
  作傢、臨床心理師/遊乾桂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建德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自我成長係IG創作者/空之客棧
跨越迷霧:一部關於內在力量與生活智慧的探索 一部關於如何構建堅實內心世界,擁抱生活復雜性的深度指南。 在這個信息洪流與快速變化的時代,許多人發現自己被無形的焦慮和外界的期待所裹挾,難以找到真正的立足點。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堅持到底”,但很少有人真正探討,在堅持與放手之間,那條微妙的界限究竟在哪裏。本書並非一部心靈雞湯式的速成手冊,而是一次對人類心智運作模式的細緻解剖,旨在幫助讀者建立一種更具韌性、更富洞察力的生活哲學。 本書的核心,是對“接受”這一概念進行一次徹底的再定義。我們探討的“接受”,並非消極的順從或麻木不仁,而是一種積極的、充滿力量的認知轉變——認識到哪些事物確實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哪些則超齣瞭我們的能力圈。通過對這種區分的深入理解,讀者將學習到如何將寶貴的精力從徒勞的抗爭中解放齣來,轉而投入到真正能産生積極影響的領域。 第一部分:認清局限的勇氣——界限的藝術 我們從人類經驗中最普遍的掙紮之一開始:對“完美”的永恒追逐。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社會構建的成功標準如何滲透到我們的日常決策中,並常常導緻自我批判和無謂的內耗。我們通過一係列心理學和哲學案例,展示瞭為何執著於那些“本可以更好”的念頭,往往是阻礙我們邁嚮下一步的最大障礙。 從“應該”到“就是這樣”: 討論如何識彆並解構那些源自過去經驗或社會規範的“應該”聲明。我們提供瞭一套實用的思維工具,幫助讀者區分現實中的客觀條件與頭腦中構建的主觀理想。 無謂的內耗: 分析瞭“過度思考”的陷阱。當麵對無法立即解決的復雜問題時,過度糾結於細節或假設的後果,如何像一個黑洞一樣吸走我們的行動力。本書倡導的是一種“足夠好”的決策哲學,強調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采取基於當前最佳判斷的行動,並準備好應對後續的變化。 能量的流嚮: 這一章著重於資源管理,這裏的資源不隻是時間或金錢,更是精神能量。我們將引導讀者繪製一張“控製力地圖”,清晰標示齣可以施加影響力的區域,以及必須學會放手的領域,從而實現能量的最大化利用。 第二部分:重塑“努力”的定義——效能而非徒勞 許多人誤將持續的掙紮等同於最高的努力。本書挑戰瞭這種二元對立的觀點,提齣瞭“有效努力”的概念。有效的努力是目標明確、策略清晰且與自身核心價值對齊的付齣。無效的努力,無論看起來多麼辛苦,最終隻會導嚮疲憊和挫敗感。 策略的迭代與目標的校準: 我們探討瞭在目標設定過程中,如何保持靈活性的重要性。當遭遇結構性的阻力或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時,固執地沿用舊有路徑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自我傷害?書中提供瞭如何定期“評估路綫圖”的方法,確保我們的付齣是投嚮瞭最有價值的戰場。 從“做更多”到“做對事”: 通過介紹精益思維和最小可行性原則,我們展示瞭如何通過小步快跑的方式,更早地獲得反饋,並據此調整方嚮。這與盲目地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形成鮮明對比。真正的努力,是懂得在投入産齣比最低的地方及時止損,並將資源重新部署到高潛力領域。 情感勞動與現實勞動: 許多人將處理自己情緒的負擔視為一種“必要勞動”,並因此忽略瞭實際需要完成的任務。本書區分瞭需要深度處理的內在工作與可以理性應對的外在挑戰,幫助讀者避免將情緒睏擾轉化為逃避現實行動的藉口。 第三部分:構建內在的錨點——獨立於外界的平靜 真正的生活繼續性,來源於我們無需依賴外部環境的完美運行來維持內在的穩定。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培養一種深刻的自我賦權感,使我們能夠以更平靜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突發狀況。 韌性的心理基礎: 韌性不是對痛苦免疫,而是快速從挫摺中恢復的能力。我們探討瞭“認知重構”的技術,如何將負麵事件視為信息而非最終判決。這包括學習如何用更中立、更具建設性的語言來描述已經發生的事情。 人際關係的動態平衡: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過度投入於他人的認可或試圖改變他人的行為模式。本書闡述瞭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石在於清晰的界限和相互尊重,而非無休止的迎閤與犧牲。學會放手那些無法迴應我們期望的人和關係,是為自己騰齣空間的必要行動。 留白的時間與空間: 強調“非生産性時間”的價值。現代社會將閑暇視為奢侈品,但事實上,留白是心智進行整閤、鞏固學習和預測未來風險的必需品。本書指導讀者如何在日程錶中係統性地加入“無目的”的時間,以確保內在係統的持續健康運行。 總結:活在“此刻的最好狀態”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引導讀者從“事事皆可掌控的幻覺”中解脫齣來,轉而專注於當下這一刻我們能夠做齣的最負責任、最有價值的行動。它不是教你放棄目標,而是教你如何以一種更務實、更少痛苦的方式去追求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同時對那些超齣我們能力範圍之外的、徒增煩惱的因素保持一種清醒的疏離感。通過這種深刻的自我調整,生活將不再是持續的抗爭,而是一場充滿智慧和內在力量的持續前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名取芳彥
 
  1958年生於東京都江戶川區。密藏院住持。真言宗豐山派傳教研究所研究員。豐山流大師講(詠歌)的詠匠。同時擔任密藏院描佛會講師、詠歌指導等,積極從事弘法活動。
 
  主要著作有暢銷書《學習不壓抑》、《般若心經,心的大掃除》、《放不下的事,這樣做,都能放下》、《不堅持「正確的事」也無妨》、《短短三天讓心放晴的書》、《煩惱力》等書。日本JT-VAN網站的「名取芳彥小語」(共兩百迴)也獲好評。
 
譯者簡介
 
賴詩韻
 
  靜宜大學日文係,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研究所畢業。曾任豐原高中、靜宜大學日文係兼任講師,從事日文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一瞬間的貼心》、《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等書(以上皆為大是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斷念,其實就是「轉念」/遊乾桂
推薦序二 想斷煩惱,先學「斷念」/林建德
前言 斷念,不是放棄,是理解自己的無能為力

序章 你的睏擾,都是自己想像齣來的
01 世上所有事,都是因緣際會的結果
02 人際關係像美味料理,複雜纔有趣
03 與人相處,經常贏瞭道理,卻輸瞭現實
04 「請幫幫我」——人生的百憂解
05 一旦做齣決定,就要捨棄其他選項
06 苦海的源頭,總想如己所願、隨己所欲
07 內心的壞天氣,靠自己放晴!

第一章 斷念,是入世的實踐,不是齣世的哲學
01 你要當好人,不是為誰當好人
02 速速遠離整天抱怨者!
03 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不認同
04 與其人見人愛,不如我看誰都可愛
05 當你祈求迴報,就會不甘心
06 今天的努力就到今天,不要替明天加油
07 忍耐不能永無止境,要有目標
08 網路陰謀論,讓人變得不快樂
09 不用失望,人本來就齣乎意料的容易背信
10 關於逆境,有一天你要笑著說給別人聽
11 斷念,要先不否定結果
12 手機、郵件、社群,別成天掛在上頭
13 無論肚子或心靈,八分飽就好
14 誌氣是:自己的事自己解決
15 老跟一群人一起混,你不會進步
16 做與不做,你都會後悔

第二章 放下,很難;轉念,就不難瞭
01 欲望就像盔甲,穿太多就走不動
02 世上沒有完美,接受「這樣就好」
03 有實力的人,從不害怕重複
04 多纔多藝的人,都從專精一項技能開始
05 執著很好,過頭瞭就不好
06 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有限,與人閤作纔有趣
07 環境是人的共業,僅憑一己之力很難改變
08 行事曆不要排滿滿,留時間放空
09 不要計較劃不劃算,買到都是最好的
10 怎麼分辨世間善惡?260個字就可說完
11 正確答案隻有一個的人生很無聊
12 瞭解流行,但不要追著跑
13 如何放下?先認清自己還放不下
14 你的不安,多半來自你太想要
15 永遠說實話,就不用記得自己說過什麼
16 一個人知不知足?從冰箱就可判斷

第三章 無壞不顯好,這就是人生
01 遇到不如意,先想「這不是我的錯」
02 過去無法改變,但可以抹除迴憶
03 麵對悲傷的五階段理論
04 講人壞話就像迴力鏢,最後會傷到自己
05 看清死亡,就能好好活一場
06 不想糾結,就弄清楚自己害怕的原因
07 為瞭堅持而堅持,其實是逞強
08 好心會有好報,這種說法很功利
09 躲不掉的事,就正麵迎擊吧!
10 等待是好事,但要設定期限
11 愚癡,可以抒發情緒,但改變不瞭事實
12 討厭就說討厭,開心就說開心
13 金錢是維生手段,手段不能成為目的
14 我的隨便鍋配上妻子的認真蓋
15 「疑心」也是人生一大苦
16 無法反駁的孩子,內心不是悲傷,而是憤怒
17 身陷汙泥,如何絢爛綻放?
18 想要到彼岸,就趕緊渡河
19 老想維持現狀,你很難做自己

第四章 一加一隻會等於二,這就是斷念
01 「說大話」未必是壞事
02 不要跟人比較!自己就很好
03 比贏的人,比輸的人,都不開心
04 低調卻不張揚,纔是真本事
05 你以為的安定,最不安定
06 覺得別人不認同你?走趟墓園吧
07 夫妻吵架,連狗都不理
08 佛教十善戒,你能做到幾個?
09 「希望別人懂我」是強人所難
10 想得到更多稱讚,評價反而會變差
11 羨慕是好事,嫉妒就是毒藥
12 不要後悔之前的決定,你隻是繞瞭一下遠路
13 人生就像走獨木橋,總得有人先靠邊
14 隻想講道理,沒人想聽你!

第五章 人生沒有排練,一上場就是真實演齣
01 奢侈品能填補空間,卻補不瞭空虛
02 盡人事之後,順其自然就好
03 想也沒用,不要再想,就當不可思議
04 追求便利,要有「到此為止」的覺悟
05 自以為「正確」,隻是你的認為
06 聽到批評,你是反駁派還是發怒派?
07 晴天以外,都是「壞天氣」嗎?
08 期待別人幫,不如自己做
09 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勇於承認很重要
10 不會說好話?那就說實話
11 好好活著,就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12 變老很正常,失衡的是你的心
13 視若無物,方能視生死為無物
14 我總是跟信徒說,請帶孩子來掃墓
15 心若平靜就是善,心若變亂就是惡!
16 人生跟考試一樣,隻求60分及格就好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23126
  • 叢書係列:Think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一
 
斷念,其實就是「轉念」
作傢、臨床心理師/遊乾桂
 
  有些念想,現在做不到,不代錶未來不會做到,重點是有無早一刻撒下那粒美好的種子,這是我的習佛心得,也是日本最會說故事的齣傢人名取芳彥,在他的作品《斷念の練習》中給齣的貼心叮囑。
 
  大是文化邀我為這本好書為文作序,我點頭答應後多日晃悠拜讀,被它深深吸引,順道爬梳瞭自己的習佛往事。
 
  那是年少的記憶瞭,大姐與老傢附近的明光寺住持相熟,大學聯考前兩年,我便住進寺中,青燈古佛相伴,意外埋下一粒「佛種子」。我是心理係學生,但卻齣入哲學係,修習佛學概論、中觀哲學、佛教經論等課程,在「懷疑論」的哲學裡,窺探「實踐論」的佛學。這樣美好的經驗,在《斷念の練習》一書裡處處可見,止息痛苦與離苦得樂因而有瞭火花。
 
  人生本質究竟是「無壞不顯好」,壞事可能占瞭十之八九,離苦得樂的方式是「修行」,一直以為自己走噩運、被陷害,起嗔恨心,如果未有轉念,好事便遙遙無期。反之,懂得無壞不顯好,理悟:沒有壞人,就看不齣好人的好;沒有苦難,就很難看見菩提,明白轉身可能會有陽光。
 
  《斷念の練習》一書是我對佛學理解的美好印證,它不是齣世的哲學,而是入世的實踐,看破、放下、隨緣與自在是人生四大功課。
 
  看破的意思並非看空,而是「知道」、「瞭然」一切,明白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都是歷程,金錢就不會隻是錢,而是一種通往美好日子的媒介而已,財富便不會是枷鎖,投資大師巴菲特是這樣想的:工作賺錢是成就,用錢助人是慈悲。「看破」在此應該解讀成「看懂」或「看清」,理解金錢的本質,得到的會是真正的快樂。
 
  「放下」,難呀!是啊,全放下當然難,但若轉念隻放一下就不難瞭。放下其實無所不在,杯子裝滿想再裝水,必須先喝光,這就是放下。不安的執念「放」生瞭,纔可能安頓內心。
 
  「隨緣」最好,它的對應是勉強。人生有太多自設的勉強,比收入、比排名、比成就、比容貌、比房車……彷彿造瞭一粒自己搬不動的石頭。凡事太過強求,就會起煩惱心,那便是攀緣瞭。與其煩惱明天,不如隨順因緣的活好當下。
 
  人生,最終求一個「自在」,但自在不是一開始就凡事通達,而是做齣該年紀的安心法,一如孔子所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長路最好慢行,保持規律的速率,無求便是安心法。即使三韆繁華,亦不過彈指一刹那,百年雲煙過後,都是一抔黃沙。
 
  不爭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便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懂得一加一隻等於二,就是自在。
 
  這本《斷念の練習》給我很多心靈活泉,我猜同樣也能惠賜給你,樂以為文推薦。
 
推薦序二
 
想斷煩惱,先學「斷念」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建德
 
  在佛教的修行中,「心念」無疑是最重要的。有什麼樣的心念,即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行為成為習慣,久而久之形成業力習氣,形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甚至有一說「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因此,佛法修學所重,即是心意識的覺知與觀照。
 
  修行佛法有三種道路:「人天道」重視福德因緣的纍積,從利他、助人中增長善業,因此「善念」是重要的;「解脫道」則強調四念住(按:指身體、感受、心理、思想四麵嚮)的止觀修行,近來風行的「正念」法門,即是透過對四念住的覺察,深化身心的智慧洞察,進而遠離貪、瞋、癡等煩惱;「菩薩道」邁嚮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圓滿成佛,善念與正念更往上、往前開展,故大乘佛法裡便有「無念」之說。無念是「於念而無念」,隨任何念頭的升起與消失,既不執著、也不強求,即便是善念和正念亦然,再無二元的對立分別。
 
  善念、正念與無念,大緻相應與人天、聲聞(按:即「解脫道」)與菩薩的修行心法;然而,於此三者之外,本書所說的「斷念」亦是一絕,實可謂「斷念即解脫」,猶似禪宗所言的「歇即菩提」(按:放下心中的煩惱,就可察覺自己的真實麵目)。
人之所以有煩惱,乃因心有牽繫,看不破、放不下、捨不得等,如此「懸念」,使人一步一步走嚮痛苦的深淵;如何臨崖勒馬、迴頭是岸,就要在病痛起處勇猛奮躍,不生起此等心、不復作此等人。簡言之,要「斷煩惱」必須先「斷念」,本書的要旨即在告訴人如何斷念;其實斷念亦是「轉念」,轉嚮善念、正念,乃至於無念。
 
  斷念的人生修練是重要的。佛教「十二因緣」從無明為始,一個牽引著一個,不斷接續生命的苦痛;相對的,隻要從中截斷,生死苦痛的流轉就此結束,即可能終結無止境的輪迴。
 
  此外,從斷念而至斷煩惱,象徵一種決絕的勇氣與信心,斷然且毅然決然,在生命旅途上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放下」需要勇猛無畏,在人生諸多時刻,倘若執著太深,煩惱勢必粗重!斷念象徵一種「離執力」──遠離「執念」的能力,此亦為一種心靈的力量,邇來逐漸盛行的「斷捨離」,可謂是斷念的實踐,值得吾人深思和推廣。
 
  很欣悅大是文化齣版一本關於斷念練習的書。本書指齣「放棄」其實是看清真相,「斷念」就是心靈的大掃除;相對的,執著是不安、焦慮、憤怒等負麵情緒的源頭,想太多、愛比較,著實讓人日子難過。綜括言之,活在當下──不懊悔過去、不煩憂未來,纔是人生的幸福之道。
 
  全書雖諄諄教誨卻平易近人,隨手拾取、咀嚼其中片言隻字,隨即得以獲益啟發、心開意解。值此繁忙世道,本書當可為現今睏頓、正在渡越生命重大關卡之人,帶來一帖及時的清涼藥方,故樂為推薦之。

前言
 
斷念,不是放棄,是理解自己的無能為力
 
  事情沒有做到最後,半途而廢,叫做「放棄」,日文寫做「諦める」。這個語詞,給人遺憾、痛苦、鬱悶和空虛的感受,大傢都不是很喜歡用。
 
  不過,翻開字典查詢「諦」這個字,卻都是很棒的解釋,完全沒有負麵的意思。看來,「諦める」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不好呢!
 
  「諦」這個字的右邊是帝,原本的象形文字,是三條垂墜的線,束在一起的樣子。意思衍生為:
 
  一、把事情弄清楚。多方觀照,辨明真相。
  二、真實。綜觀整體,洞察真相。
 
  簡單來說,就是「看清」(明らかにする)的意思。好像東西被光線照得很清楚,真相大白。這裡的「看清」,錶示毫無疑問、明明白白。這個字在梵語中唸做「satyá」,意思是:
 
  三、真理(佛教用語)。還有覺悟。
 
  也就是說,在日語中,「放棄」與「看清」其實是同一個意思。以前的人,是在「看清」事情的真相後,得以「放棄」。即使希望長生不老,但還是明白「人隻要生下來,就會變老」,隻得放棄、斷絕長生不老的念頭,並接受「人終究會老」的事實。
 
  不過,到瞭近世,「諦める」這個字,已經失去「看清事情本質」的前提,單純變成放棄的意思。時代的變遷,多少會使語言產生變化。不過,明明隻要經過「看清」的過程,就可以乾脆的「放棄」啊!後人卻都忽略瞭看清的環節,真是可惜!
 
  認清事實,纔不會討厭自己
 
  佛教的釋迦牟尼,闡明四諦為基本教義,也把「放棄」和「看清」視為相同意思。
  為瞭乾脆俐落的放棄,應該要看清什麼呢?
  首先,要仔細觀照事物和自己內心的狀態。
 
  例如,原本預定好的戶外活動,因為下雨去不成。這時,要放棄很想去的戶外活動,首先得明白「天氣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如果沒有看清這項事實,就會懊惱不已,一直抱怨「為什麼偏偏下起雨瞭」、「虧我還特地做準備」。
 
  再以我的經驗作為例子。放棄減重時,必須先明白「我生而為吃,現在想吃的欲望勝過一切。」、「大傢常說『男人因為不想死而瘦身,女人為瞭瘦身可以豁齣性命。』現在的我,比起減輕身體的負擔,更重視減輕心靈的負擔。」隻要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陷入自我嫌惡,覺得「我減不瞭肥很沒用」,即使被別人罵「沒有毅力」,也很心安理得。
 
  有些人,即使仔細觀察事情的狀況,還是無法放棄。這樣的人,也隻能讓他持續嘗試,直到他看清事實為止。他必須不斷嘗試,直到遭遇挫摺、纍得筋疲力盡,纔可能放棄。
 
  要對喜歡的人死心斷念,除非愛到徹底。直到明白就算自己愛到粉身碎骨,對方也不屑一顧,纔有放棄、死心的可能。如果不明白「感情勉強不來」的道理,人就無法斷念。
 
  想要放棄不如意的工作,隻能盡力一搏,做到徹底。拚盡全力後遭遇失敗,纔有可能明白失敗的原因。「原來那個環節不能那樣處理,難怪會失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於是得以斷念,轉嚮新的目標。
 
  「沒辦法,這件事就是這樣」,別再糾結
 
  如果覺得「看清」一詞很難理解,想成是「理所當然、沒辦法」也可以。
  被別人說瞭壞話,隻要想成「那個人要講別人的壞話,纔會有優越感,所以理所當然會講我的壞話」,就不會放在心上。
 
  自己說瞭正確的事,卻不被理解,不妨想成「對方的理解能力有問題,所以不懂也沒辦法」(但是,我不是建議你們把對方當傻瓜喔)。「對方似乎覺得還有其他正確的觀點,所以當下自然不會採用我的意見。」如果可以意識到這點,就不會覺得焦慮煩躁。
 
  被強大的挫摺打垮,導緻不得不放棄,不可能輕易振作起來。想要重新振作,必須明白自己為什麼遭遇挫摺。明白「自己真的無計可施」,然後徹底斷念。每次重新振作,就會明白「原來這件事就是這樣」,學到寶貴的經驗。
 
  本書想告訴大傢,我們平常遇到的問題,它們的本質是什麼,要如何「看清」進而「斷念」。本書所談的「斷念」,有「看清」和「放下」兩種意思。
 
  我舉的事例,多數都是我親身經歷的放棄過程,或許不全然符閤你的情況,但是希望你可以從這麼多的事例當中,體悟到放棄的方法。
 
  希望能幫助大傢把糾結於心的事情徹底斷念,踏齣新的一步。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這幾年的職場環境變化得太快,感覺自己隨時都在跟著時代跑,壓力大到有時候真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瞭行。看到這本書的書名,那個「斷念」兩個字,馬上就吸引我瞭。我原本以為,這書會教我如何咬緊牙關撐過去,畢竟颱灣社會的價值觀嘛,總是強調「拚」跟「忍耐」。沒想到,內容的核心思想是教你如何有意識地「選擇性放棄」,把資源和注意力重新分配到那些「有可能性」的事情上。這種觀點很新穎,也很切中要害。作者舉瞭很多生活中的小例子,像是人際關係中的消耗、職涯發展中的瓶頸,都講得非常透徹。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界線感」的闡述,明白哪些是我們可以控製的,哪些是我們必須放手的。這本書就像是一個溫柔的導師,告訴你,適時的止損,其實是一種更長遠的智慧,而不是軟弱的錶現。讀完之後,我真的去審視瞭自己過去幾個月來徒勞無功的堅持,開始練習把那些耗費心力的事,輕輕地推開。

评分

這本《斷念的練習》,對我來說,就像是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心靈按下瞭一個暫停鍵。它的文字風格很誠懇,沒有過度美化生活的艱難,反而直視那些我們常常迴避的挫摺和無力感。書中不斷強調,所謂的「斷念」,其實是建立在「已經努力過」這個前提下的。這非常重要,它區分瞭「逃避」和「放下」的本質差異。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放手,是因為怕被貼上「不夠努力」的標籤。但這本書很明確地告訴讀者:在你用盡全力卻依然無法改變客觀事實時,學會釋懷,纔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它讓我覺得,原來可以不必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隻要對得起自己當下的付齣就足夠瞭。這本書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的,讀完後不見得會立刻解決所有問題,但它提供瞭一套更健康的心態結構,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麵對下一次的挑戰與失落。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望不高,總覺得這類主題的書籍容易流於空泛的口號,但這本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沒有用過於學術的語言去包裝,而是用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語氣,跟你娓娓道來人生的無奈與和解之道。書中有一段話提到,真正的「盡力」不是把自己榨乾到一滴不剩,而是在每個階段都拿齣最真誠的努力,然後接受當下的成果。這句話讓我深思很久。我常常因為無法達到心中設定的完美標準而焦慮,這種「我還可以更好」的執念,其實比失敗本身更摺磨人。這本書成功地將「放手」的意義重新定義瞭,它不是失敗的證明,而是自我保護和重新齣發的必要步驟。閱讀的過程很舒服,像是在一個安靜的下午,喝著熱茶聽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在跟你聊天。它的節奏感掌握得很好,不會讓人覺得壓力大,反而有一種被理解的寬慰感。

评分

這本書對於處理「遺憾」這件事,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在我們華人的文化裡,好像凡事都要有個「圓滿」的結局纔算數,不然總覺得心裡卡著一個疙瘩。但人生哪有那麼多圓滿?作者透過不同的篇章,拆解瞭我們對於「完美結局」的執著,並指齣,很多時候,我們難以放下的,不是那件事本身,而是我們在過程中投注的情感和期待。那種「如果當初…」的假設性懊悔,纔是真正的負擔。這本書的論述很有層次,它先承認痛苦的存在,讓你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瞭,接著纔引導你,如何將那些沉重的「如果」轉化為輕盈的「既然如此」。我特別喜歡它強調的「積極性放手」,意思是你放手是因為你選擇瞭更積極地麵對未來,而不是被動地被生活推著走。這本書的實用性很高,不隻是理論,更提供瞭很多實際操作的思考框架。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意思,那種低調的黑白線條,配上那個標題,一開始還以為是本工具書,在介紹某種心理學的技術,結果翻開後纔發現,內容的著墨點完全不一樣,它比較像是心靈雞湯,但又比一般的心靈雞湯來得更務實一些。作者的文筆很細膩,尤其是在描寫那些人生中無法避免的「卡關」時刻,讓人感覺好像在看自己的日記一樣,很有共鳴。我特別喜歡他提倡的那種「適度的放下」,不是鼓勵你擺爛,而是教你如何在已經盡力之後,接受結果不如預期這件事,然後優雅地轉身。這對我這種追求完美的人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以前總覺得,不成功就是自己不夠努力,但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有些事情,光靠努力是無法達成的,與其在那邊鑽牛角尖,不如把精力放在下一個更適閤的舞颱。讀完後,我覺得心裡的那塊石頭鬆動瞭一些,那種緊繃的感覺有被釋放齣來,雖然生活中的挑戰還在,但麵對的態度確實改變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