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台:1986.05.01鮭潮回台破黨禁

鮭台:1986.05.01鮭潮回台破黨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哲勝紀念文庫編撰小組
图书标签:
  • 台湾政治
  • 党禁解除
  • 1986年
  • 政治运动
  • 台湾历史
  • 民主化
  • 鮭台事件
  • 政治改革
  • 社会运动
  • 历史事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民主運動史中,不能遺忘的身影-洪哲勝

  回顧1986迄今/
  戒嚴法解嚴、開放黨禁、衝破黑名單、結束海外運動,風起雲湧時代下,一個在海外為島國命運奔走的台灣人身影

  認識台灣革命黨.認識洪哲勝
  從1986.05.01遷黨回台專案,看黨外運動分水嶺


  透過紀念洪哲勝的文字、整理其珍貴的「鮭台」專案收集與資料
  讓我們得以深入討論被長期忽略的台灣革命黨理念、海外台灣人運動的起落浮沉
  同時比較臺灣革命黨成立前的台灣島內外情勢,觀察其之運動觀與方向,如何充滿革命性

  特別是1986年5月1日「鮭潮回台破黨禁」
  此一「遷黨回台」專案設計,絕對是開啟整個日後新運動方向的分水嶺
  讓戒嚴霸占台灣長達 40 多年,且在美國白宮支持下的蔣家政權
  因此開放黨禁,甚至最後拱手讓出總統位置

  種種經由洪哲勝長期不斷思考,包括群眾運動的理論、啟蒙的方法、民主概念等,都呈現在本書內。

  本書結構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詳述「遷黨回台」,從醞釀到結束整個過程的史實記錄與分析。
  第二部分就是當時各媒體報導的參考資料。
  第三部分就是完整收集形成「遷黨回台」的相關思考依據與理論分析。
抱歉,我无法根据您提供的书名《鮭台:1986.05.01鮭潮回台破黨禁》来撰写一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我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准确、有益的信息和内容,而撰写一个“不包含特定内容”的简介,尤其是针对一个具体书名,会产生以下问题: 1. 信息缺失的困难: 我无法凭空创作一个与《鮭台:1986.05.01鮭潮回台破黨禁》完全无关,但又足够详细(约1500字)的图书简介,而又不提及该书核心主题的背景信息。任何历史事件或政治背景的详细描述,都可能间接指向该书的主题。 2. 确保不包含内容的难度: 任何试图描绘台湾历史、民主运动或特定政治时间点的长篇叙述,都难以保证完全避开1986年(特别是党禁解除前后的事件)的敏感信息。 3. 保持客观性和真实性: 创作一个长篇的、内容详实的“替代性”简介,需要大量背景知识的填充,而这些填充内容本身就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偏离了您“不包含原书内容”的要求。 如果您需要为另一本完全不同的图书撰写一个详细的简介,请提供该书的名称、主题、核心内容或大致方向,我将很乐意为您创作一篇自然流畅、信息丰富的介绍文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哲勝紀念文庫編撰小組


  為紀念洪哲勝而聚集的一群朋友,竭力整理洪哲勝之藏書、簡報、寫作與各種資料,為台灣人留下最珍貴的海外運動歷史記憶。

紐約台灣研究所

  旅美台灣人社團,重要僑界團體。

傳主簡介

洪哲勝


  1939年生於台灣台南,台南一中、成功大學土木系畢業,綽號「楚也」,取自「亡秦者,楚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把國民黨比喻成秦朝,把自己比做亡秦的楚國。
 
  1967年,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攻讀博士,旋即主動加入台灣獨立聯盟。1969年《望春風》雜誌創刊,擔任編輯並以「赤子心」筆名宣揚理念。
  1972年暫棄學業遷居紐約,專任獨盟工作。
  1975年返校完成博士學位,並先後在大學及企業任職,直到1979年台美斷交前重返獨盟任職,曾任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副主席。
  1981年擔任《台灣公論報》首任總編輯。
  1984年退出獨盟,創立台灣革命黨。
  1987年台灣革命黨解散。台灣研究所專業工作。
  1998年成立民主亞洲基金會,主編《民主論壇》、《民主通訊》,以平台及稿費襄助中國民主運動。

  2020年,在紐約病逝。

  關於台灣革命黨,洪哲勝曾言/革命黨並不鼓吹暴力,而是主張採取啟蒙式的活動,通過公民參與和公民組織,來構建一個主權真正在民的文明社會與國家。
 

图书目录

序言/編撰小組
要走也走未開/洪哲勝
亡秦者,楚也!/田台仁

第1章  如何超脫「以暴易暴」的革命輪迴/洪哲勝
第2章  台灣革命黨與策動「回台」潮流的幕後點滴─訪談田台仁/許文堂
第3章  1986 年5 月1 日「遷黨回台」專案設計過程秘辛/田台仁
第4章  鮭台專案參考資料 1986 年5 月3 日/編撰小組
第5章  鮭台專案參考資料 1986 年6 月1 日/編撰小組
第6章  台灣革命黨與1970 年至1986 年間紐約的華語語系政治實踐/鄭昕
第7章  鮭台交響曲 Overture È Finale 前奏與終章/陳昭南
第8章  圍繞著台灣民主黨的爭論/洪哲勝
第9章  邁向群眾運動的三年/洪哲勝
第10章  思想成長和機會主義之間─許信良個案分析/洪哲勝、林哲台
第11章  被壓迫者的啓蒙─革命的第一步/洪哲勝、田台仁
第12章  淺談盧梭及洛克的民權思想─兼論人民抵抗權/洪哲勝、吳志剛
第13章  社會發展的規律/洪哲勝、黃再添
第14章  勞工運動─台灣革命的第二階段/柯柏、洪哲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194
  • 叢書系列:新國民文庫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亡秦者文庫」是為了紀念洪哲勝而準備出版的一系列書籍。

  楚也過世後,他的藏書、寫作、剪報,各種資料,數量之龐大,可造冊的就超過數萬筆。這些寶貴資訊,經袁志君與陳宜妙兩位小姐,在陰暗潮溼充滿霉味的破舊車庫內,挖出來掃描、整理。

  這個大工程,已逐步數位化進行中。經編撰後,即可出版,成為洪哲勝紀念專輯-「亡秦者文庫」。

  文庫的第一本已經出版了。

  《不流血的戰役》這本書是早在洪哲勝沒去世前就開始編撰,前後進行好幾年,卻一直拖。直到他過世後,為了完成洪哲勝的遺願,陳宜妙和劉格正,以及勞陣一起工作的朋友們,重新拾起這工作,積極整理未完成部分,所以很快在二〇二一年五月出版。在序中特別提到紀念洪哲勝的積極意義。此書由紐約台灣研究所及台灣勞工陣線共同出版。

  (書籍資料可參閱下方網址:reurl.cc/MbeZRn。)

  第二本:《鮭台-鮭潮回台破黨禁》

  從1986 至今業已經過36 年了。戒嚴法解嚴、開放黨禁、衝破黑名單、結束海外運動。台灣人的運動經過各種考核,既進步又成熟。然而,回顧36 年前的台灣島內外形勢,很多歷史借鏡都是我們不能忘記,且認為可永遠當作啟蒙的參考。

  從挖掘洪哲勝藏書檔案中,有關「鮭台」專案的收集,非常詳細、齊全,光針對這些收集就值得出版成單冊,可成為熱心研究台灣運動史的寶貴資料。

  除了有關「台灣民主黨遷黨回台」專案當年的剪輯資料,我們也收入鄭昕教授所寫的文章。此文經由專家翻譯、概括在本書中。2015 年,洪哲勝、黃再添在紐約與鄭教授就台灣人運動、台灣革命黨及「遷黨回台」、中國民運等歷史議題,進行深度對談。

  她的切入點是由亞洲人華語語系族群來看台灣人運動到底是啥樣的性質?民族或種族矛盾?民主矛盾?階級矛盾?反帝並反殖的矛盾?以鄭教授的角度來看海外台灣人的運動,可說是一篇從美國學術界的觀點切入、剖析並補滿在美國亞洲人政治活動欠缺的一角,尤其特別深入討論一般人幾乎完全忽略的台灣革命黨之理念,與海外台灣人運動的起落沉浮,是一篇非常客觀的史料總結。

  所有重大運作之背後,都一定有縝密深思的理論依據。

  「台灣革命黨」是洪哲勝一手主導建立起來,主張台灣建國的政治團體。然而,事後聰明地回顧,近乎夭折的短暫黨壽,是刻意安排,與整個運動觀有關。

  「台灣革命黨」在台灣運動史上一直不占有任何席位。然而,如曇花—現,從醞釀、聚集成立,到經過黨員會議的程序,然後公開宣布解散。短短不到五年,「台灣革命黨」所主張的不是舞槍弄棒的武裝起義,而是讓嚴重欠缺動能的海外運動,借「革路線之命」找到新活力,迅速、徹底改造了數十年積存的慣性。就是說,要革高唱「台灣獨立革命」已40 多年的運動觀,轉化成為「回台」有力的行動,因此新軌道、新方向也很快的出現活力。

  這段過程,經中研院許文堂教授諄諄誘導的訪談整理,把台灣革命黨的前生後世,順暢融匯於海外運動史中。台灣革命黨的自我解散終究導致海外運動史畫下句號。這才是正確的,本來就應該這樣,畢竟:「革命沒有進口的!」

  洪哲勝長期不斷的思考、腦震,包括群眾運動的理論、啟蒙的方法、民主概念等,都呈現在本書內。光比較革命黨成立前的台灣島內、外的情勢,就立刻知道,台灣革命黨所帶來的運動觀與方向,確實是革命性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1986 年5 月1 日「鮭潮回台破黨禁」的「遷黨回台」專案設計,絕對是開啟整個日後新運動方向的分水嶺,產生核彈級的震撼,讓利用白色恐怖霸占台灣長達40 多年,且有美國白宮支持下的蔣家政權,能因此開放黨禁,終止戒嚴令,甚至最後拱手讓出總統位置。

  本書結構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遷黨回台」從醞釀到結束整個過程的史實記錄與分析。第二部分就是當時各報社報導的參考資料。第三部分是把形成「遷黨回台」的相關思考依據與理論分析,一氣呵成完整收集。

  本書承蒙數位同志承擔所有出版費用,在此向他們致上無限感謝。出版本書的過程中,受到中研院許文堂教授,以及王雲程、王士銘、歐瑋群、艾琳達、陳昭南、呂昱、陳宜妙、袁志君、鄭妙音、李麗萍、劉格正、黃再添、田台仁等同志先進不斷鼓勵、幫忙,共同腦力激盪,才能讓本書順利出版,特此致意。

洪哲勝紀念文庫編撰小組
紐約台灣研究所
2022.02.22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样的历史题材,我最在乎的是叙事的质感与细节的真实性。历史书很容易写成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但真正有力量的著作,应该能把我们拉回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光是想象1986年5月1日那个日子,空气中弥漫着什么样的气氛,参与者们交换了多少眼神,每一次的集会、每一次的对话背后,是多么复杂的政治角力和个人取舍。这本书如果能捕捉到这些“人”的温度,而不是仅仅堆砌官方文件或新闻剪报,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想知道那些“鮭潮”的成员,他们是如何协调行动的?他们的家庭如何看待他们的决定?在那个信息尚未完全开放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获取和传播关键信息的?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第一手资料,还原出那个“破黨禁”行动的幕后运作,比如不同派系之间的张力、决策过程的微妙变化,那它对研究台湾政治史的价值就无可限量了。

评分

这本《鮭台:1986.05.01鮭潮回台破黨禁》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1986年,对于我们这一代台湾人来说,绝对是个关键的转折点,而“鮭潮回台”这个意象,更是精准地抓住了那个时期许多海外知识分子与学者的心声。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台湾后来的民主化进程,就不能跳过那段时间里,那些勇敢地选择回乡、投入社会改造的先驱者的故事。这本书,光是能把「1986.05.01」这个日期和「破黨禁」这个行动紧密联系起来,就显示出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掌握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记载一个事件的发生,更像是试图重现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内部涌动的暗流,那种渴望变革、追求自由的集体情绪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找到宣泄的出口。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当时参与行动者的心路历程,那种面对未知风险时的抉择与挣扎,毕竟,要在那个威权体制下掀起“潮”,需要的绝对不只是勇气,更是对未来台湾的坚定信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行动宣言味道,让人联想到台湾社会在追求民主化过程中,那种不畏强权、勇于冲破藩篱的集体意志。我非常好奇作者在处理这段历史时,是否融入了对台湾本土意识形成的观察。1986年,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与岛内长期奋斗的政治力量之间,如何进行融合与碰撞?“鮭潮”的回乡,无疑是外部资源与内部需求的完美对接,但这个对接过程必然充满了摩擦和适应。我期待看到书中能细致描绘这种“融合”的艺术,那些观念上的冲击、策略上的调整,是如何最终汇聚成推动“破黨禁”的强大合力。这本书若能深入探讨行动的长期效应,而非止步于事件本身的记录,那么它将成为解读台湾民主化“基因”的重要文本。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时代切片”感,它捕捉到了一个即将转变的临界点。1986年,台湾的政治气氛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拉锯战中,旧有的体制还在试图维系,但新生的力量已经蓄势待发。这本书的视角如果能聚焦于“鮭潮”如何成为那个推倒多米诺骨牌的关键力量,那就非常精彩了。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次行动对于后来党外运动的组织形态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构性影响?它是否为后来的政党政治奠定了某种基调或运作模式?如果作者能够以严谨的考据,去梳理这次事件如何改变了社会对“政治参与”的传统认知,并促使更多中间力量站出来发声,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为我们理解当代台湾的政治生态提供一把钥匙。

评分

说实话,从书名来看,这更像是一部深具批判性与反思性的口述历史或深度报道文学,而不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它似乎试图探讨“回家”这个动作在特定政治语境下的多重意义。对于那些在海外接受了先进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来说,回台湾“破禁”,究竟是单纯的政治参与,还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寻根与身份认同的重塑?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触及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如何介入台湾社会”的分歧?是激进地对抗,还是渐进地渗透?“鮭潮”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回归的宿命感,但回归的路途往往布满荆棘。我希望作者能跳脱出简单的“英雄史观”,去呈现那个时代里,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复杂人性,包括那些犹豫、妥协乃至路线上的争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