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鷹談書法

潘伯鷹談書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伯鷹
图书标签:
  • 书法
  • 潘伯鹰
  • 字体
  • 字形
  • 笔法
  • 结构
  • 理论
  • 历史
  • 艺术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近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小說潘伯鷹(1905—1966)的書學代表作。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練習書法的技巧,指導書法學習者如何入門,並羅列了學習書法的參考書,下卷為書法欣賞,對隸書及二王、顏柳等名家進行了點評。潘伯鷹的書學主張集中反映在這部書中,被好書、識書者奉為圭臬。
翰墨千年: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革新 一卷展开,墨香四溢,是穿越千年的对话,是性情与哲思的凝练。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年流变、审美内核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精神价值与实践路径。我们不专注于某一位书家或某一体裁的独特论述,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书法艺术的完整生命周期。 第一章:文字的起源与书体的萌芽——从刻痕到笔画的蜕变 书法,其本质是文字的书写,故溯源文字的诞生是理解书法的逻辑起点。本章将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符、陶文开始,追溯汉字从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理法的演化历程。重点剖析甲骨文在卜辞中的神圣性与其所蕴含的自然线条感,以及金文(钟鼎文)在青铜器铸造背景下所形成的庄重、浑厚的“体势”。 随后,我们将进入秦汉之际书体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小篆的规范化,是“书同文”的政治需求在书写形态上的体现,其匀称、圆转的结构奠定了后世楷书的审美基础。紧接着,隶书的“蚕头燕尾”标志着笔画化、符号化的最终确立,它挣脱了早期书写的束缚,以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笔法,宣告了真正意义上“书法”艺术的诞生。本章将通过对这些早期书体的实物考察,阐明线条形态与时代精神、载体物质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魏晋风度与法帖的鼎盛——从实用到审美的飞跃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与思想解放交织的时代,这一时期也是书法艺术美学自觉的黄金时代。本章将重点阐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如何集前人之大成,在继承隶法的基础上,将行书、草书的实用性提炼至极致,使其成为独立的美学载体。 我们深入分析“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内在结构逻辑,探讨其“遒美”“自然”的书风如何成为后世评判的标准。同时,本书不局限于“二王”,还将详细考察如钟繇的古朴,卫夫人、索靖等人的贡献,以及北碑(如龙门二十品)在北方地域文化冲击下所形成的雄强、古拙的审美取向。这一对比,将清晰展现中国书法在南北方文化碰撞中,所孕育出的多元审美谱系。 第三章:盛唐气象与楷书的定型——法度森严中的意态表达 唐代是书法走向成熟、体系完备的时期。本章将集中讨论楷书在唐代的“法度化”过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初唐大家,在继承晋韵的基础上,各自确立了严谨的结构体系,使得楷书成为最能体现“中正平和”儒家精神的载体。 随后,我们将聚焦盛唐气象的代表——颜真卿与柳公权。颜体的“雄浑、博大、气盛”,不仅是书法的革新,更是盛唐自信、丰满的社会精神的投射。柳体的“骨力洞达,结构严谨”,则体现了对法度的极致追求与对儒雅风骨的坚守。本章将通过对具体碑刻的笔画剖析,揭示盛唐书家如何在极度规范化的框架内,注入个体生命力的叙事能力。 第四章:宋代的文人书写与意趣追求——“意在笔先”的哲学转向 宋代,随着文人阶层地位的提高,书法不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成为士大夫抒发性情、参与精神交流的重要媒介。苏轼提出的“我书意造我”,标志着书法审美从“尚法”向“尚意”的根本性转变。 本书细致梳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艺术主张与实践。苏体的丰腴开阔,黄体的长枪大戟,米体的欹侧跳宕,均体现了对传统规矩的突破与对个人“性情”的彰显。我们将探讨宋代文人如何将禅宗思想、诗词意境融入笔端,使书法更具内在的思辨性和率真的情感表达。 第五章:元明清的复古与创新浪潮——碑学与帖学的分野 元代,赵孟頫力倡“复古”,他以平和圆润的笔法,重新激活了晋人妍美的风韵,对帖学体系进行了重要的梳理与继承。然而,随着元末的动荡,书法艺术又一次寻求新的突破口。 明代是帖学(以晋唐五代为主的墨迹系统)发展的极致与僵化的时期。董其昌提出的“平正”与“拙”的审美观,试图在缛丽的风格中寻求超脱。然而,清代碑学的兴起,是对帖学“秀雅”倾向的一种强力反拨。本书将详述康熙、乾隆时期,金石学的兴盛如何促使书家转向汉魏碑刻,重新挖掘古朴、雄强的“金石气”。邓石如、包世臣、吴昌硕等碑学大家,如何通过对篆隶碑刻的深入研究,为清代中后期的书法注入了遒劲有力的生命力。 第六章:现代视野下的书法艺术——挑战与传承 进入近现代,社会结构、书写工具(如钢笔、铅笔)的改变,对传统书法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巨大挑战。本章旨在分析现代书家如何应对这种冲击。我们探讨了碑帖融合的趋势,即如何在继承碑学的雄强骨力与帖学的精微妍美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现代书法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保持书法的艺术性,而非退化为单纯的符号或复古的装饰”。本书将讨论当代书法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年轻一代书家在保留传统精神内核的同时,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去探索新的视觉语言与表现形式,确保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依然能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审美穿透力。 结语:笔墨精神的永恒价值 书法艺术的价值,从来不只在于“写得像不像”,更在于“写出了什么”。它熔铸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本书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审美范式的剖析,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具体字体的偏爱,领悟隐藏在笔画结构、墨色浓淡、行气连贯背后的那份深沉的文化自信与个体生命力的勃发。它是一门关于“如何存在”的艺术,是东方智慧的独特载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伯鷹(1905—1966)


  安徽懷寧人。原名式,字伯鷹,後以字行,號鳧公、有發翁、卻曲翁,別署孤雲。中國近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小說家。除書法作品與書論外,尚著有小說《人海微瀾》《隱刑》《強魂》《稚瑩》《殘羽》和《蹇安五記》,並編有《南北朝文選》《黃庭堅詩選》,有詩集《玄隱廬詩》存世。

編者簡介

譚徐鋒


  歷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譚徐鋒工作室負責人,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晚清民國政治史、文化史與知識份子史。與楊天石先生合編《辛亥革命的影像記憶》,整理有《蔣百里全集》《蔣廷黻近代史合集》《潘伯鷹全集》等,在《中國書法》《清華大學學報》等發表文章數十篇。

 

图书目录

上部中國書法簡論
前言 /6
卷上
一引論 /10
二「書畫同源」與筆法 /16
三正確的執筆 /36
四如何用筆 /40
五從結字和用筆入門 /53
六如何臨習 /66
七途徑示範 /78
八筆墨紙硯 /96
九參考書舉例 /112
卷下
一欣賞 /116
二隸書的重要作用 /129
三晉後書派鳥瞰 /134
四二王 /148
五虞歐褚薛 /162
六李孫張素 /178
七顏柳 /188
八楊凝式與李建中 /198
九蘇黃米蔡 /207
十趙孟頫 /226
十一明清書勢 /236
下部中國書法叢談
一書法常識 /252
二說習字之益 /257
三「二沈」書畫展引 /260
四名跡經眼續記 /262
五書法小故事 /265
六孫過庭及其《書譜》 /269
七漫談清代的隸書 /273
八應從五字執筆法入門 /277
九懸腕與導送 /280
十如何臨習? /283
十一「我應該學哪一家?」 /286
十二書牆的楊風子 /288
十三北宋書派的新舊觀 /291
十四李建中及其《土母帖》 /296
十五漲墨 /300
十六博與約 /303
十七書家與善書者 /306
十八《蘭亭》趣味 /309
十九筆法(創新與好奇) /312
二十描字、補筆、改寫 /315
二十一吳昌碩的書法 /317
二十二叢帖瑣談 /320
二十三說筆墨交融 /325
二十四說不似之似 /328
二十五再談筆與書法的關係 /33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0039
  • 叢書系列:藝林舊影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2 x 23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的書法書籍琳瑯滿目,很多都流於表面,光有漂亮圖片,卻缺乏深入的剖析。但這本不一樣,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真的是一個「老行家」,用最樸實卻又最到位的方式,把那些深奧的書法理論講得清清楚楚。特別是它對線條力道的掌握,那種「提、按、頓、挫」的微妙之處,文字描述得非常到位,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大致掌握其中的訣竅。書中的排版也很講究,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閱讀的便利性,看得出來出版社在製作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讀完後,我馬上拿起筆試寫,雖然進步有限,但至少方向對了,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獨到,它沒有採用傳統的按照字體或朝代分類的方式,而是更側重於探討書法的「內核」。每次翻閱,都能從不同的章節中獲得新的啟發。特別是它對「結構美學」的分析,非常細膩,比如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墨色的濃淡變化如何影響整體佈局,這些都是在一般入門書中很難找到的深度探討。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對於「如何將個人風格融入傳統」這一難題,提供了極具建設性的思考方向。總之,這是一本紮實、深刻,且充滿啟發性的書法寶典,值得所有愛好者珍藏。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從小接受中華文化薰陶的台灣人來說,書法不只是寫字,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過程。這本書恰好捕捉到了這種「道」的精神。它不只停留在技法層面,更觸及了書法與個人性情、與時代背景的關聯性。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沉穩,讀起來讓人心神安定,彷彿在聆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歷代大家風格轉變的梳理,那種宏觀的歷史視野,讓我對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不是一本速成的工具書,而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時時翻閱的藝術論述。

评分

這本探討書法藝術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蘊。光是翻開書頁,那種墨香與紙張的觸感,就足以讓人沉浸其中,彷彿走進了傳統書法的殿堂。書中對於筆法、結構的解析,絕對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充滿了實踐的智慧。作者似乎將畢生功力傾注其中,讓人讀來彷彿能親身感受到書法家揮毫時的氣韻生動。對於想深入了解書法精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盞明燈,它不只是教你「怎麼寫」,更引導你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寫」,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藝術氣息,讓人欲罷不能。光是欣賞書中的範例,就已經是極大的享受了。

评分

我對書法的熱愛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看過的相關書籍也不算少,但這本在闡述「意境」與「筆墨趣味」這兩個抽象概念上,做得特別出色。很多書只是告訴你「字要寫得有氣勢」,但這本卻能用具體的觀察點,引導讀者去體會那種氣勢是從何而來。它不賣弄艱深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語氣,分享他多年來的體悟。讀起來讓人感覺很親切,就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喝茶聊天,不知不覺間,自己的眼界就被打開了。對於想要從「寫字」晉升到「創作」層次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