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鈞珍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
  • 山水诗
  • 隐逸
  • 田园诗
  • 文人情怀
  • 传统文化
  • 文学史
  • 唐诗
  • 宋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著名園林研究大家朱鈞珍教授就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編著的一本普及性讀物,為大家小書,系統梳理“曲水流觴”這一中國傳統文化遊樂活動,文字通俗易懂,加上數十張精美圖片的直觀展示,對於幫助讀者了解“曲水流觴”的文化與歷史,乃至了解中國傳統園林的發展脈絡都大有幫助。
 
  作者立足於本國本土悠久歷史的園林文化,嘗試找尋中國園林文化的根,也期望從文化園林實踐中總結經驗,從研究中外園林文化的理論中,去探索園林文化的一得之見。本書,既飽含作者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深情,也貫穿了作者對中國園林文化發展的總結與反思,深具啟發性,也很有現實意義。
墨痕未染:尘封卷宗中的历史与人性 一卷跨越百年的历史侧影,一场关于权力、信仰与背叛的深度挖掘。 本书并非我们熟知的那些描绘风雅宴饮或文人雅集的鸿篇巨制。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由多重档案、私人信函和审讯记录拼凑而成的“非虚构历史报告”。我们试图剥开历史表象下那些被精心粉饰的叙事,直抵二十世纪初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原腹地的“靖州”——所经历的剧烈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扭曲。 第一部分:靖州的黎明与阴影 靖州,一个传统上以盐业和漕运闻名的小城,在清末民初的剧变浪潮中,成为了权力真空的焦点。本书开篇,着力刻画了这座城市在旧体制崩塌与新思想涌入时的微妙生态。我们聚焦于两个核心家族的兴衰轨迹:世代经营地方士绅阶层的“林家”,以及依靠新兴工业力量崛起的新贵“沈家”。 林家家主林远山,一位恪守儒家礼制、却对时代变迁反应迟钝的旧式知识分子,他的日记记录了面对“剪辫易服”时的迷茫与不甘。他的挣扎,代表了传统精英阶层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无力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家第三代继承人沈鸿飞,他早年留学海外,携带着进步思想和工业化的蓝图归乡,试图用机器和新政来改造靖州。然而,他的“进步”往往与地方旧有势力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书细致梳理了靖州盐业公会的权力更迭,从传统的“口岸分配制”到沈鸿飞试图推行的“股份制改革”,每一次会议记录都充满了火药味。我们通过对大量商业合同、账簿残页的解读,揭示了金钱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以及“公道”在利益面前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信仰的试炼场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战场,更是精神信仰的熔炉。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基督教新教在靖州的发展及其引发的文化冲突。 我们重点分析了一起被称为“南城事件”的教案。一名年轻的教士,试图在贫民区建立救济院,却被当地巫术信仰群体视为外部势力的渗透,最终引发了流血冲突。书中收录了大量法庭卷宗和教会内部通讯。我们发现,双方的对立并非简单的迷信与科学的对抗,而是一种对“社会权威”和“精神寄托”的争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引入了“旁观者”的视角——一名在地方衙门任职的低级文书赵怀安的私人信札。赵怀安既非林家士绅,也非沈家资本家,他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他的笔墨冷静而犀利地记录了地方官员在处理此类敏感事件时的骑墙态度和权宜之计。他的观察揭示了,在强权压力下,个体如何被迫选择“正确的”立场,以及这种选择带来的道德重负。 第三部分:权力游戏与历史的幽灵 随着军阀混战的加剧,靖州逐渐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战略要地。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更为残酷的军事与政治角力。 我们复原了民国某时期,一位地方军事指挥官“王旅长”对靖州的短暂控制。王旅长的到来,标志着地方的“文治”彻底让位于“武功”。书中披露了大量模糊不清的军事情报和伤亡报告,揭示了在“清剿”和“剿匪”的名义下,无辜民众所遭受的连带伤害。 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是“西郊别墅的秘密会议”。根据解密的外交电报片段和一份不完整的会议纪要,我们推测了当地精英阶层在面对军事威胁时,如何进行私下的权力交易与妥协。林家试图通过联姻保全家族财产;沈家则押注于某位更有前景的军方高层。这些交易的细节,充满了尔虞我诈,也暴露了精英阶层在国家危亡之际的“私利优先”倾向。 尾声:档案的重量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所有前述事件的总结与反思。我们探讨了“靖州模式”——即在缺乏中央权威约束下,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家族、资本、意识形态和武力相互制约,形成一种脆弱而又极具韧性的地方权力结构。 我们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试图展示历史的复杂性:那些在历史舞台上被抹去的声音,那些被权力机构故意忽略的细节,是如何共同构筑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时代侧影。阅读这些尘封的卷宗,如同触摸历史留下的伤疤,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宏大叙事背后,都埋藏着无数个体的挣扎、选择与最终的命运。 本书特色: 多源文献互证: 综合运用了地方志、家族私信、政府公文、审讯笔录等近百份原始材料。 微观切入: 避免宏大叙事,聚焦于具体家庭和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具体决策。 冷峻客观: 采用档案解读的叙事手法,力求还原事件发生的语境,而非进行道德审判。 献给所有对历史的“潜规则”和“被遗忘者”的命运抱有探究之心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鈞珍
 
  朱鈞珍祖籍婺源,原籍湖南省寧鄉縣,1929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曾就讀於長沙周南女中、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1949年考入華北大學農學院,1951年轉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53年畢業後,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助教;1957年調任中國建築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及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工程師;1979年調回清華大學建築系任副教授、教授;1986年定居香港,先後在香港大學建築系、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任教。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研究所資深教授,為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首批會員,曾任理事、名譽理事、學術委員、顧問等職。2015年獲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所頒“終身成就獎”。中國老攝影家協會會員,其攝影作品已入選《中國攝影家全集》,並曾多次獲獎。
 
  一直從事園林綠化的科研、教學及規劃設計工作,曾主持或參與桂林、濟南、遵義、杭州、鄭州、洛陽、章丘等城市的綠地系統、風景區、公園以及居住區的園林規劃設計和調查研究工作。1978至1987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卷的園林分支學科的副主編。1995至1996年間,應香港政府建築署之邀,任九龍寨城公園的植物配置顧問,以及香港高衛物業管理公司的屋邨的綠化顧問等。2014年起負責主編《中國近代園林史》(上、下篇已出版)。主要著作有《綠化建設》(合譯俄文)、《街坊綠化》、《國外城市公害及其防治》(合著)、《北京西郊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合著)、《居住區綠化》、《杭州園林植物配置》(合著)、《賞花的藝術》、《香港園林》、Chinese Landscape Gardening、《園林理水藝術》、《中國近代園林史》、《亭引》(合著)、《香港園林史稿》等。

图书目录

序:園林文化與文化園林⋯⋯⋯⋯⋯⋯⋯⋯⋯⋯⋯⋯002
一、何謂「曲水流觴」⋯⋯⋯⋯⋯⋯⋯⋯⋯⋯⋯⋯004
1.「曲水流觴」的淵源⋯⋯⋯⋯⋯⋯⋯⋯⋯⋯⋯⋯005
2.何謂「觴」⋯⋯⋯⋯⋯⋯⋯⋯⋯⋯⋯⋯005

二、有關「曲水流觴」的歷史文獻⋯⋯⋯⋯⋯⋯⋯⋯⋯⋯⋯⋯014
1.晉代石崇的《金谷詩序》⋯⋯⋯⋯⋯⋯⋯⋯⋯⋯⋯⋯015
2.晉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018
3.唐代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032

三、歷史上留存的「曲水流觴」的文物⋯⋯⋯⋯⋯⋯⋯⋯⋯⋯⋯⋯034
1.宜賓涪翁谷流杯池⋯⋯⋯⋯⋯⋯⋯⋯⋯⋯⋯⋯035
2.桂林出土的「曲水流觴」石刻⋯⋯⋯⋯⋯⋯⋯⋯⋯⋯⋯⋯037

四、新建的「曲水流觴」景點舉例⋯⋯⋯⋯⋯⋯⋯⋯⋯⋯⋯⋯042
1.湖州南潯鎮文園的「曲水流觴」⋯⋯⋯⋯⋯⋯⋯⋯⋯⋯⋯⋯043
2.烏海市烏海湖公園的書法廣場⋯⋯⋯⋯⋯⋯⋯⋯⋯⋯⋯⋯049

五、「曲水流觴」的演變⋯⋯⋯⋯⋯⋯⋯⋯⋯⋯⋯⋯056
小結⋯⋯⋯⋯⋯⋯⋯⋯⋯⋯⋯⋯082
後記⋯⋯⋯⋯⋯⋯⋯⋯⋯⋯⋯⋯085
附錄:歷代「曲水流觴」簡明表⋯⋯⋯⋯⋯⋯⋯⋯⋯⋯⋯⋯086
參考文獻⋯⋯⋯⋯⋯⋯⋯⋯⋯⋯⋯⋯090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8560
  • 規格:平裝 / 96頁 / 17 x 22 x 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園林文化與文化園林
 
  文化,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文化具有階級性、民族性,也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不僅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反映。
 
  從中國園林的發展來看,園林也是與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相適應的一種實體,不同時代的園林,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形式與內容。在長達三千年的園林發展中,尤以我國唐代(618—907年)山水文學的興旺發達以及文人士大夫們對風景園林的建設,最能反映出中國的園林文化,因而開始萌發了編寫中國園林文化作品的構想,而這種園林的文化內涵,大多直接由文人們自己設計建造,故亦可稱為文人園林。
 
  如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山莊、詩人白居易的廬山草堂、王維的輞川別業、杜甫的浣花溪草堂,以至柳宗元在《永州八記》中所描述的自然風景園林等等,多是將他們的美學觀感與鑒賞和文學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哲理的體驗、感懷等融入園林,而逐步形成一種文化園林。
 
  文化園林的內容和形式是極為豐富多樣的,不僅有縱向的反映不同時代文化形態的特色,還有反映不同地域(如南、北方的生態文化),不同民族(如少數民族與漢族以及東方、西方等)橫向的文化形態的園林特色。這種縱橫交錯、複雜多樣,有著深厚文化積澱基礎的文化園林就隨著時代變化的進程而擴大發展起來。
 
  進入廿一世紀之後,我國與外國的交往愈來愈頻繁,涉及的面也愈來愈廣泛。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受到來自國外的不同文化形態的影響與衝擊,一時間,一種「舶來文化」在中國園林文化的發展中滋生、蔓延起來。這些現象使我更加意識到中國必須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園林,才不負「中國為世界園林之母」的光榮稱號。
 
  一種文化的休閒活動在時空及社會、經濟等激烈的變化中,必然要求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嶄新的文化內容與表現形式的園林,既不要排斥適合於中國的外來文化形態,也要傳承中國固有的優秀文化形態,而更重要的是立足於本國本土悠久歷史的園林文化,尋找中國園林文化的根,也期望從已產生或尚處於萌芽狀態的文化園林實踐中,去總結點點滴滴的經驗,從研究中外園林文化的理論中,去探索、追尋園林文化的一得之見,也是從反省歷史中去開拓一種新視野,以期作為廿一世紀文化園林創作的一點參考。
 
  本書編寫的目的在於普及,並嘗試尋找貫徹中華民族傳統園林中的文化意蘊與精髓,尤側重於可持續發展的技藝。老子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一點一滴的文化表現,一時一刻的文化啟迪,都能產生一絲一片的作用,由點而線,而面,推及總體的園林文化景觀,見微知著,或能開啟一隅之愚,是所志也。
 
朱鈞珍於粵園
2021年9月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