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練習-停 想 行 學會對自己負責:33個「呼吸」與「想法練習」教孩子調整情緒 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勇氣

靜心練習-停 想 行 學會對自己負責:33個「呼吸」與「想法練習」教孩子調整情緒 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勇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舒雯
圖書標籤:
  • 兒童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呼吸練習
  • 正念
  • 自我負責
  • 問題解決
  • 親子教育
  • 成長
  • 冥想
  • 思維訓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教齣情緒穩定、邏輯清晰的孩子
  與其要求孩子如何做
  不如在成長的路上,讓他懂得如何停。想。行。
 
  我們來看一則小故事…
 
  小男孩在學校和同學起衝突,推倒對方被處罰後,發生瞭這樣的事情……。當天下午的靜心課裡,我們剛好做瞭『想法紅綠燈』的練習,下課之後,凱文沒有馬上離開,他平靜地走過來告訴我:『老師,我準備好瞭,現在我已經平緩我的情緒瞭,而且也想清楚接下來該怎麼做。』凱文告訴我當他在練習『黃燈想』的時候,他看到自己稍早因為情緒過度衝動而犯瞭錯,他承認自己的憤怒,就像火燒般快速地控製瞭他的身體,所以他一時沒有控製好自己就推人瞭,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但還是應該對朋友真誠地說聲對不起,雖然朋友的確說瞭一些激怒他的話,但動手打人就是自己不對。」 (★想法紅綠燈練習  p183)
 
  這就是靜心察覺教育的目的
  幫孩子取迴自己的力量,
  而不是靠外在的教條來處罰,或是約束錶麵偏差行為而已。
 
  ◆33個「呼吸」與「想法練習」教孩子調整情緒 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勇氣
 
  1. 呼吸練習  幫助孩子自我放鬆減壓,還能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在忙碌的課業與多元的課後活動中,呼吸練習是一種能夠幫助孩子在壓力高張的時候,找迴身體覺知,放鬆身心最好的方式,當心裡壓力下降,頭腦也會更清楚一些,專注力也無形中加強瞭。
 
  ★練習「把緊張蝴蝶吹齣去」(p27),在生活遇到不安或緊張情況時,能夠緩和焦慮的情緒,安定自己的心情。
 
  ★練習「當自己的齣氣筒」(p29),孩子學會在暴躁憤怒的時候,如何緩衝自己的情緒,找迴身體的主控權。
 
  ★練習「森林裡的呼吸瑜伽」(p81),讓孩子在體驗不同動物式呼吸的樂趣中,學會如何在興奮、生氣與壓力疲倦時,幫助自己恢復身心活力的方式。 
 
  2. 想法練習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想法中  學會如何做選擇
  「想法」隻是腦袋中浮現的一個現象,當我們認同它,它纔會對我們造成影響。讓孩子學習如何在這些來來去去的想法中,做齣正確的選擇,將是他們在成長道路上最珍貴的禮物。
 
  ★練習「我是魚池」(p100)  讓孩子看到想法在自己心中來來去去,並非真實的特性,並瞭解自己與他人對同一件事情,原來有著各種不同的想法。
 
  ★練習「正負麵的顛倒麵具」(p167) 邀請孩子體會當做齣某個選擇時,心裡的感受是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藉此告訴孩子,如何用正麵的心態來麵對問題。
 
  ★練習「想法紅綠燈」(p183) 這是一個需要反覆練習的遊戲,能夠增加孩子看見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自我肯定以及增加處理能力的好機會。
 
  邀請你和孩子一起靜心練習,
  在這些遊戲當中,沒有輸贏、沒有對錯,
  讓孩子在接納自己的過程中,學得同理心,看見自己美好的一麵,最主要是你能藉由遊戲中和孩子的互動中瞭解彼此,
  讓關係變得更美、更有趣。
情緒的羅盤:引導孩子探索內心世界的導航指南 本書概述: 本書是一本專為傢長、教育工作者及關注兒童心理成長的成年人設計的實用指南。它不側重於教授具體的冥想技巧或呼吸練習(正如您提到的那本書),而是提供一個更宏觀的框架,幫助成年人理解兒童復雜的情緒世界,並學習如何成為孩子情緒的有效“引導者”而非“控製者”。我們探討的重點在於建立健康的親子溝通模式,培養孩子的內在韌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情緒教育的理念,使其成為傢庭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理解孩子的情緒地圖——從“為什麼”到“怎麼辦” 第一章:被誤解的情緒信號:超越哭鬧與發脾氣 兒童的情緒錶達往往是直接且強烈的,但成年人常常將其簡單歸類為“不乖”或“任性”。本章深入剖析瞭兒童情緒背後的神經科學基礎——前額葉皮層尚未完全發育,導緻衝動控製能力較弱。我們將探索常見的誤讀,例如: 憤怒:它可能源於無助感、邊界被侵犯或需求未被滿足。 焦慮:錶現為迴避、過度依戀或身體不適(如頭痛、腹痛)。 悲傷:如何區分短暫的失落與需要長期關注的情感低落。 我們提供瞭一套觀察工具,幫助傢長識彆情緒爆發前發齣的“微妙信號”,從而在“喊停”之前介入。 第二章:依戀理論與安全基地:情緒穩定性的基石 安全依戀關係是孩子學習調節情緒的第一個模型。本章詳細闡述瞭不同依戀類型(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紊亂型)如何影響孩子對壓力的反應。 建立“情緒容器”: 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穩定、可預測的成年人,在孩子情緒風暴來臨時,提供一個安全的停泊港灣。這要求成年人首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反應,避免“共振”或“退縮”。 迴應的藝術: 區分“共情”(感同身受)與“確認”(承認對方的感受是真實的)。即使不贊同孩子的行為,也要接納他的情緒。 第三章:敘事療法在親子關係中的應用:重塑“問題” “問題”往往是孩子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本章引入敘事療法的視角,鼓勵傢長幫助孩子將“我是一個愛發脾氣的人”轉變為“我正在經曆強烈的憤怒”。 外部化衝突: 將情緒或行為視為一個可以共同對抗的“外部角色”,而非孩子自身的缺陷。例如,將“拖延癥”描述為“那個想讓我們停下來的小怪獸”。 尋找“例外時刻”: 引導孩子迴憶過去成功管理情緒的經曆,強化他們的內在能力,而不是僅僅關注失敗的瞬間。 第二部分:構建傢庭的情緒智力環境 第四章:沉默的榜樣:成年人情緒管理的自我審視 孩子是通過觀察成年人的反應來學習處理衝突和壓力的。本章聚焦於成年人自身的“情緒盲點”和“觸發點”。 識彆“代際創傷”: 你的父母處理壓力的方式如何影響瞭你現在的反應?理解自身的反應模式,纔能避免不自覺地將負麵循環傳遞下去。 “我感覺……”的句式實踐: 引導傢長學習清晰、非指責性地錶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為孩子樹立溝通典範。 第五章:從“控製”到“閤作”:解決問題的共同探尋 解決問題能力是情緒調節的最終目標,它不是靠強迫服從達成的,而是通過閤作協商實現的。 三步解決法: 情緒識彆(“你現在看起來很沮喪”)→ 共同頭腦風暴(“我們有什麼選擇?”)→ 評估後果(“如果那樣做,會發生什麼?”)。重點在於讓孩子擁有決策權和責任感。 “後果”的教育性價值: 區分懲罰(旨在痛苦)與自然或邏輯後果(旨在學習)。例如,如果玩具被扔壞瞭,邏輯後果是需要一起想辦法修復或用零用錢賠償,而不是禁足。 第六章:培養孩子的“情緒詞匯庫”:描述的精準度決定應對的有效性 語言是思想的工具。缺乏精確的詞匯,孩子隻能用“不好”、“煩死瞭”來概括復雜的內心體驗。 情緒詞匯的進階階梯: 從基礎詞匯(高興、生氣)過渡到復雜詞匯(嫉妒、失望、挫敗、滿足)。 “我的情緒溫度計”: 引入非語言工具(如顔色、天氣或動物比喻)來幫助年幼的孩子描述自己感受的強度,為精確命名打下基礎。 第三部分:韌性與成長的長期投資 第七章:麵對失敗與失望:構建抗逆力的日常演練 成長的核心在於“試錯”和“恢復”。本章探討如何通過健康的失敗體驗,鞏固孩子的心理韌性。 “成長型思維”的實踐應用: 將“我做不到”替換為“我暫時還沒學會”。鼓勵孩子欣賞努力的過程,而非僅僅關注完美的結果。 復原力的“微劑量”訓練: 適度暴露於可控的挫摺中(如讓他自己係鞋帶、處理簡單的社交摩擦),培養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 第八章:處理復雜的社交情緒:界限、公平與同理心 隨著孩子進入集體生活,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情緒挑戰變得更為重要。 界限的建立與尊重: 教導孩子如何明確錶達“不”,並尊重他人的“不”。理解“我的感受不代錶你的感受”。 從同情到同理: 區分“我知道你很難過”(同情)和“我能想象你因為被排擠而感到孤獨”(同理)。如何引導孩子在衝突中看到對方的視角。 結語:情緒自由的旅程 本書的目的不是培養一個永遠平靜的孩子,而是培養一個能夠帶著全部情緒,有勇氣、有工具去麵對生活的個體。情緒教育是一場馬拉鬆,需要持續的耐心、自我覺察和愛的投入。傢長的角色是地圖繪製者,陪伴孩子探索他們內心未知的疆域,最終讓他們成為自己情緒旅程的掌舵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舒雯
 
  現居美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靜心察覺生命教育機構 Mindful Circles (靜心圓圓)的創始人,其機構結閤西方正念,濛特梭利和平教育及東方哲思為基底,緻力推廣靜心圓圓生命教學課程,服務對象為兒童及成人的生命教育課程並且持續開發協助美國社區學校開發靜心察覺生命教學課程及教師輔導。
 
  舒雯老師擁有專業正念教師執照,並從事正念教育多年,擁有美國幼兒教育學碩士學位,並在美有任教於濛特梭利學校二十餘年的一線教師經驗。舒雯老師也曾多次受邀在上海、青島、瀋陽等各城市參與濛梭利教師培訓和落實學校生命教育工作坊,目前著作有「靜心練習45個遊戲陪伴孩子快樂做自己」及「越玩越專注」兩本書。
 
  官方網站 : 靜心圓圓
  YouTube: 靜心圓圓 (Mindful Circles) 
  FB: 和舒雯一起靜心 

圖書目錄

ch1呼吸的靜心察覺22
 
1.1靜心的呼吸急救術 25
練習一:把緊張的蝴蝶吹齣去 27
練習二:當自己的齣氣筒 29
練習三:我是嚮日葵 32
 
1.2 我看見呼吸瞭 36
練習一:把呼吸關起來 39
 練習二:把呼吸裝進氣球裡 41
練習三:看紙片在鼻子上飛舞 43 
 
1.3呼吸可以做的事 47
練習一:呼吸是我的最佳拍檔 50
練習二:小船呼吸(腹式呼吸) 52
 
1.4 在身體裡找呼吸 60
練習一:我的呼吸在哪裡 63 
練習二:呼吸球 65 
練習三:心的尋寶圖 69 
 
1.5動物呼吸瑜伽 75 
練習一:三種動物呼吸 77
練習二:和呼吸一起說故事 79
練習三:森林裡的呼吸瑜伽 81 
 
Ch2想法的靜心察覺89
 
 2.1看見想法 94 
練習一:想法泡泡 97 
練習二:我是魚池 100 
練習三:看圖說故事 104 
 
2.2想法的感覺 114 
練習一:摸一摸想法 119 
練習二:想法樹 122 
練習三:傑剋的靜心魔豆 127
 
2.3想法是客不是主 136 
練習一:念頭先生的想法罐子 140 
練習二:衝動的想法泡泡罐子 148 
練習三:是雲還是山 152 
練習四:靜心罐子 155 
 
2.4想法的主人 163 
練習一:正負麵的顛倒麵具 167 
練習二:香水罐子 VS. 臭襪子罐子 173 
練習三:一二三想法木頭人 179 
練習四:想法紅綠燈 183 
練習五:心中的和平樹 193 
 
2.5想法好好玩 203 
練習一:時間的冰塊 205 
練習二:時間地平線 209 
練習三:時間銀行 219
練習四:用想法玩創意 224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37006
  • 叢書係列:享愛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 x 23 x 1.3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在教育現場待久瞭的觀察者,我發現很多傢長在教孩子「負責」這件事上,常常會落入兩個極端:要麼是過度保護,不讓孩子承擔任何後果;要麼就是直接丟給孩子處理,美其名曰「放手讓他學經驗」,結果孩子隻是更挫摺。這本書的書名提到瞭「學會對自己負責」,這點非常吸引我。我猜想,它應該會提供一套由淺入深的引導步驟,教孩子如何從「我搞砸瞭」的情緒泥沼中爬齣來,進而分析「哪裡齣瞭問題」以及「下次可以怎麼做」。這種從「情緒」導嚮「行動」的過程,纔是真正培養孩子內在韌性的關鍵。如果它能幫我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流程,讓我每次麵對孩子犯錯時,都能保持一緻性的反應,那對我來說,簡直是省下瞭大量的內耗和自我懷疑。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就覺得很有意思,用瞭一種很柔和的色調,給人一種安定下來的感覺,好像還沒翻開內頁,就已經能感受到那股平靜的氛圍。我平常工作壓力比較大,有時候迴傢還是會忍不住焦慮,特別是看到小孩遇到挫摺時,我自己也會跟著緊張起來。我總覺得,要教孩子麵對問題,自己得先是那個穩定的港灣。這本書光是名字和封麵,就讓我覺得,或許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方法,讓我這個「焦慮爸/媽」可以先穩定好自己的心緒,再用更從容的態度去引導孩子。我特別期待那種「具體操作指引」,而不是空泛的道理,畢竟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哭鬧或發脾氣時,我需要的是能立刻派上用場的「急救包」,而不是一本厚厚的哲學書。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耐心的老朋友,在我手足無措時,輕輕拍拍我的肩膀,告訴我「慢慢來,深呼吸」。

评分

最近學校發的親職手冊,內容總是寫得太過理想化,感覺像是給那些完美父母看的。我這個天天在現實戰場上摸爬滾打的傢長,需要的其實是更接地氣的內容。我最怕看到那種「請你每天花三十分鐘進行深度冥想」的要求,這對一個要同時處理工作、傢務和孩子功課的現代父母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的練習必須是「碎片化」且「可嵌入式」的。比如說,可以在排隊等紅燈時做一個深呼吸,或者在煮飯的五分鐘空檔裡,引導孩子做一個小小的「想法檢查」。如果這本書能證明,即使在最混亂的日常中,也能擠齣時間來進行有效的心理建設,那它就真的能成為我書架上那個「翻閱率最高」的工具書,而不是擺著積灰塵的那種心靈雞湯。

评分

我對書中提到的「33個『呼吸』與『想法練習』」這個數字很有感觸,感覺是經過時間淬鍊齣來的精華。現在的教養觀念,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好像要不斷學習最新的理論纔能跟上時代。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真正缺乏的隻是那個最基本、最簡單的「暫停鍵」。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拆解那些看似複雜的負麵情緒(例如憤怒、嫉妒、沮喪),將它們還原成最基礎的生理反應(呼吸)和認知失調(想法),然後提供一個簡單的模組來修復它。如果這33個練習真的能做到「見招拆招」,讓我在各種突發狀況下都能迅速找到對應的工具,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無可取代瞭。我特別希望那些「想法練習」的部分,能幫助孩子跳脫齣「非黑即白」的僵化思考。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麵上關於兒童情緒管理的書多到爆炸,很多都是講差不多的內容,比如「同理心」啊、「錶達感受」啊,聽久瞭都快變成製式的SOP瞭。我比較在乎的是,這本書有沒有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設計這些練習?我觀察到我傢的那個小不點,他對那些太過「學術化」的詞彙根本沒興趣,他需要的是有趣、好玩、能動手動腳的活動。如果這本書隻是把大人那一套成人化的壓力管理技巧,套用在孩子身上,那就太可惜瞭。我真心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結閤遊戲或繪本的元素,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把那些「調整情緒」的步驟內化成他自己的本能反應。如果能有一些可以親子共學的環節設計,那就更棒瞭,畢竟親子關係的建立,遠比單方麵的說教來得有效得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