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作曲家群像-海頓

偉大作曲家群像-海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尼爾.巴特沃斯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海顿
  • 作曲家
  • 音乐史
  • 传记
  • 音乐欣赏
  • 艺术
  • 文化
  • 音乐家
  • 西方古典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交響曲之父」美譽的海頓,於一七七三年出生於奧地利東部的小村莊羅勞。他和莫札特及貝多芬同是西洋音樂十八世紀古典時期中最具分量的代表人物。這三位音樂巨匠在西洋音樂史上各有不同的貢獻、成就與影響。在他們源源不斷的創作力之下,音樂的曲(形)式及內容終於達到自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以來的最高平衡點。
 
  海頓是十八世紀最富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在音樂上最大的成就莫過於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了,同時這也是他影響後世最主要的音樂形式。他是一位實驗性的作曲家,特別是在「主題」、「曲式」的運用方面。他時常在奏嗚曲形式的樂章中用單主題(monothematic)的寫法;對雙主題變奏(douletheme variation)技巧的運用也有獨到之處,他的《降E大調「擂鼓」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及《C大調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Hob XVI︰48)就是最佳的範例。海頓晚年到倫敦時聽到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之後,更強烈地激發他寫神劇的動機,回維也納後就譜出了兩部曠世鉅作──《創世紀》及《四季》。
 
  在這本迷人的海頓傳記中,作者從海頓早年如何崛起、與艾斯特哈吉家族長久的交情,一直寫到他逝於維也納為止。書中引用許多當時的文獻以及同時代其他音樂家的追憶,回復到當時的情境。海頓本人的書信日記更增加故事內容的可信度。本書附有大量的插圖,多半是當時的版畫和繪畫。
偉大作曲家群像:莫札特——在旋律中尋找永恆的火花 本書簡介 這本傳記深入探討了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我們不只是描繪一位音樂神童的傳奇,更試圖走入這位跨越古典主義黃金時代的作曲家複雜而迷人的內心世界。透過細膩的史料考證與情感細節的還原,本書勾勒出從薩爾茨堡的宮廷樂師到維也納自由藝術家的蛻變,捕捉他創作巔峰時期的激情與掙扎,以及他如何以純粹的天賦與不斷的磨礪,確立了西方音樂史上難以撼動的地位。 第一章:神童的誕生與薩爾茨堡的陰影 (1756–1773) 莫札特於薩爾茨堡大主教宮廷中誕生,這座城市既是他的搖籃,也是他施展才華的初期舞台。本書詳盡描繪了列奧波德·莫札特這位嚴厲而充滿遠見的父親,如何不遺餘力地發掘並雕琢他的兒子。初期的巡演,從慕尼黑到維也納,再到倫敦和巴黎,不僅是幼年莫札特炫技的展覽,更是他觀察歐洲音樂生態、吸收各種風格精華的關鍵時期。 我們將聚焦於他童年作品中展現出的驚人成熟度,分析他如何快速掌握義大利歌劇的流暢性與德奧器樂的嚴謹結構。然而,宮廷生活的僵化與大主教希爾普魯姆的專制,在盛大的讚譽背後,埋下了莫札特對個人自由渴望的種子。這一時期,他不僅是作曲家,更是一名受制於人、渴望突破樊籠的青年。 第二章:追尋自由——曼海姆與巴黎的幻滅 (1773–1780) 青年莫札特,面對日漸僵化的薩爾茨堡體制,決心尋求一個能完全發揮其抱負的職位。本書詳細記錄了他與母親安娜·瑪麗亞前往曼海姆和巴黎的旅程。曼海姆,作為當時歐洲管弦樂的重鎮,為莫札特提供了接觸先進交響樂風格的機會,激發了他對器樂交響曲結構的深化理解。 然而,巴黎之行卻以悲劇告終——母親的逝世,以及未能獲得穩定職位的挫折,使他體會到藝術家在異鄉生存的艱辛。這一時期的創作,如《巴黎交響曲》(K. 297),標誌著他從對宮廷音樂的模仿轉向確立個人聲音的過渡。他的音樂開始帶有更強烈的戲劇性對比與情感張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成熟。 第三章:維也納的風暴與《後宮誘逃》的崛起 (1781–1786) 脫離薩爾茨堡的枷鎖後,莫札特定居於維也納,選擇了當時對音樂家而言最危險也最光榮的道路——自由業餘家。本書著重分析了莫札特在維也納初期,如何與海頓的交往對其器樂創作產生的深刻影響。他們在定期舉行的私人音樂會中,共同推動了室內樂的發展。 這一階段的重點轉向歌劇。1782年的《後宮誘 राजकुमार》(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不僅在德語歌劇界取得了巨大成功,更確立了莫札特對「德語歌唱體」的掌控力。我們將剖析這部作品如何巧妙地融合了通俗易汽車載體與高雅的藝術表達,以及它對後世歌劇結構的影響。同時,本書也探討了他與康斯坦策·韋伯(Constanze Weber)的婚姻,以及圍繞這段婚姻的財務壓力與家庭生活的真實面貌。 第四章:歌劇的巔峰與“達·彭特三部曲”的永恆 (1786–1790) 本書的重心將放置在莫札特與劇作家洛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的傳奇合作上。從《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到《唐·喬凡尼》(Don Giovanni),再到《女人心》(Così fan tutte),這三部歌劇被譽為「達·彭特三部曲」,代表了成人世界複雜人性描繪的極致。 我們將深入分析莫札特如何運用複雜的對位法、精妙的配器和心理層次的音樂寫作,來揭示角色內心的矛盾、階級的衝突以及道德的模糊地帶。《唐·喬凡尼》中對超自然力量的描繪與對世俗享樂主義的審判,展現了莫札特思想的深刻性。這一時期的交響樂創作,如《林茲交響曲》(K. 425)到最後的《朱彼特交響曲》(K. 551),也體現了形式結構的極致完美與情感表現的無遠弗屆。 第五章:歲末的陰霾與未竟的絕響 (1790–1791) 進入九〇年代,儘管藝術成就登峰造極,莫札特的健康與財務狀況卻急轉直下。本書詳細考察了他在這最後幾年所承受的壓力:來自債權人的催促、宮廷贊助的減少,以及對自身健康日益衰弱的感知。 這一時期的創作展現出驚人的能量,彷彿在與時間賽跑。從《魔笛》(Die Zauberflöte)中對啓蒙主義理想的頌揚,到《安魂曲》(Requiem)那充滿神秘與宿命感的創作背景,本書將細緻地解讀這些作品中蘊含的告別與昇華。我們探討了關於《安魂曲》委託的各類傳說,並試圖以更貼近史實的方式,還原莫札特生命終結時的真實境遇。 尾聲:不朽的遺產 莫札特僅活了三十五歲,但他留下的超過六百部作品,徹底重塑了協奏曲、奏鳴曲、室內樂和歌劇的面貌。本書不僅是關於一位天才的生平記錄,更是一部對「古典美學」如何被注入人性深度與永恆情感的哲學探討。莫札特音樂中的純淨、優雅與深沉的悲劇感,證明了他超越時代的洞察力。他用旋律為人類的情感找到了最精確的表達方式,確保了其藝術之火,在兩個世紀後依然熊熊燃燒。 本書特色: 豐富的文獻回溯: 依賴大量書信、當時報刊評論及宮廷記錄,還原十八世紀中後期歐洲音樂界的真實面貌。 跨領域分析: 不僅限於音樂分析,更結合了當時的政治氣候、哲學思潮(如啓蒙運動)對莫札特創作的影響。 作品細讀: 對核心作品(如鋼琴協奏曲第20、21、23號,以及重要歌劇選段)進行深入淺出的解析,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其結構之美與情感深度。 人性化的描繪: 試圖擺脫「神童」的刻板印象,展現莫札特作為一個丈夫、父親、債務人和藝術家的多維度形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尼爾.巴特沃斯(Neil Butterworth)
 
  1934年生於英國。畢業於諾丁漢大學(Nottingham University)英文及音樂系,後來又在倫敦市政廳音樂學校(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研習指揮,並獲得該校的指揮獎。目前擔任蘇格蘭格拉斯哥管弦樂協會(Glasgow Orchestral Society)指揮。
 
譯者簡介 
 
賴慈芸
 
  台大中文系畢業,現就讀輔大翻譯學研究所。曾任時報出版公司編輯,譯有《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茶葉共和國》等書。

图书目录

原著致謝詞
總序
導讀
 
1. 人生的開端
2. 在維也納的少年時期
3. 成長
4. 艾斯特哈吉親王與艾森市
5. 艾斯特哈薩堡(一)
6. 狂飆運動
7. 艾斯特哈薩堡(二)
8. 海頓與莫札特
9. 舉世聞名
10. 舊時代的結束
11. 倫敦︰1791—92
12. 巨擘
13. 倫敦︰1794—95
14. 在維也納的晚年
15. 最後十年
 
譯名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69600
  • 叢書系列:藝術生活
  • 規格:平裝 / 164頁 / 17 x 24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總序   
 
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了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
 
  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了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家、發明家、詩人、畫家、建築家等等。其中音樂家傳記就占了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了蒐集在學術上受肯定的傳記以外,凡是在書店(幾乎是在國外)看到有關他們的傳記,或從書上讀到另有附人物圖像的好傳記,就會如在田野挖地瓜般,想盡辦法蒐購。結果是,書架上有關馬勒、莫札特的書就各超過100本。馬勒的研究在這幾年成為風氣,除了米契爾(D. Mitchel)及法國人拉•朗格(La Grange)以外,也有一些新近的研究,被挖掘出來的資料越來越多。
 
  音樂家傳記與其他領域傳記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與一般傑出人物的生涯不同。我們從很多傳記上的記載得悉,不少人物屬大器晚成型,如發明家愛迪生兒童時期的智能發展就比較慢;但音樂家與著名數理學者一樣,很早就展現驚人的天才。
 
  依照學者的研究,音樂家的各種特殊技藝、才能,及數理學者驚人的計算能力,最容易被發現。通常一個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受教育及實務工作,從中自覺所長,並集中精力投注於此,才能磨練出才華及成就;但是音樂及數理方面的才華,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上帝的恩寵,頭頂光環,因此很容易被發掘。
 
  幾乎可以斷言,歷史上留名的大作曲家或演奏家,都有過一段神童時期。有些特異才華無法維持太久,過了幾年這種能力就消失。
 
  在東方長幼有序、注重本分倫理的威權之下,天才很難得以發揮,沒有人栽培天才,就沒有天才生存的空間。但在西方有個特別的文化現象,即不管什麼年代都有「期待天才出現」的強烈願望,這可能與西方「等待救世主來臨」的宗教觀有關,西方各國肯定天才,對天才多方栽培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認為天才不但要是神童,而且創作力必須維持到年邁時期甚至逝世為止;另外一個條件是作品多,而且要對當時及後世有影響才算數。
 
  這樣的條件,令許多夭折的天才只能屈居為才子,無法封為天才。許多人認為天才都是英年早逝,但有些天才很長壽,可見天才夭折的說法,在科學昌明的廿世紀及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是近於妄斷的說法。
 
  音樂家傳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傳;另外是由親友知已或學者所寫的傳記。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對超現實的強烈慾望,或因想像所產生的幻想的現實,及由於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超現實兩種不同的極端,因而產生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至上主義。在這種風潮下,自傳及一般傳記中的許多史實,不是將特定人物的幻想,或對人物的期許寫得如事實般,不然就是把紀實寫成神奇的超現實世界。例如莫札特死後不久,早期的傳記往往過分美化莫札特或將他太太康絲坦彩描述為稀世惡妻;貝多芬被捧為神聖不可觸及的樂聖、李斯特是情聖、舒伯特是窮途潦倒、永遠的失戀者。更可怕的是,將邁人廿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陳腔濫調的傳記,還是充斥市面,不少樂迷都被誤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對古樂器的復原工作不遺餘力,利用各種資料、圖片、博物館收藏品及新科技,而有長足的進步,得以重現這些古音。同時因副本或印刷器材的發達,原譜不必靠手抄,使古樂譜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 加上文獻學的發達,以及各種週邊旁述,不同年代的演奏形式、技法漸漸地被分析出來。因此目前要聽所謂純正的巴洛克時期所使用的樂器、原譜、奏法、詮釋,及重現湮沒多年的古樂,已不再是夢想。同樣地,音樂史上的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面目,已經相當準確地重現,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不再只是苦心研究的學者,還包括許多業餘研究的經濟、社會、文化、醫事專業人員,從事精密的考證工作;著名音樂家的健康、遺傳病、死因、經濟收人、人際關係等,都有豐富的史料被發掘出來。因此第二次大戰後所出版的音樂家傳記,與十九世紀浪漫筆調下的描繪相距很遠。
 
  十九世紀傳記中描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極端被美化,而當時極流行的書簡更是助長了這些故事。十九世紀名人所留下的書簡,有些是吐露內心的真話,有些卻是刻意寫給旁人看的,若要以之作為史料,史學者、傳記作者都要小心取捨。
 
  優良傳記的標準是什麼?見人見智,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忠於史實,不能私自塑造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不能偏頗或限於狹隘的觀點,要考慮時代性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廣泛的文化現象,但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讀了優良的傳記後,重新聆聽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會增加多層面的體會與瞭解。雖然音樂以音響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些是普遍的理念,有些是作曲者強烈主觀所訴求的情感,與作曲家的個性及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關係。因此我鼓勵真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只要有時間,多閱讀傳記。馬勒、莫札特、巴哈的傳記或研究書籍,我各有一百多本,但我還是繼續在買,看起來雖是重複,但每一本都有他們研究的成果,即使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獨特見解。當然,當作工具書的葛羅夫(Grove)音樂大辭典,都是由樂界的權威人士所執筆,比差勁的傳記可靠,但優良的傳記更富於情感、更有深人的見解,當作工具書也很可靠。
 
  由於喜歡讀傳記,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音樂家最後的居所有所知悉。因此旅遊時,我都會去憑弔這些音樂家的墓地或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居所。看到這些文物器具,會讓你像突然走入「時間隧道」般,回到幾百年前的景象,與這些作曲家的心靈交流。那種感觸與感動難以言喻。
 
  旅遊時,我除了參觀美術館、音樂博物館、上劇院、看音樂廳、拍攝大教堂及管風琴外,音樂家的史蹟或墓園都列人行程,會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或好奇,大半是讀了傳記而引發的。
 
  讀好的音樂家傳記,如聽好音樂,對人的一生、才華、成就,可以做烏瞰式的觀察,對同時代人造成衝擊,對後代產生影響,並可以培養人們閱讀歷史的技巧;而且有些文章如文學作品般巧妙雋永,讀來回味無窮。
 
  這套由Omnibus出版的音樂家傳記系列,英文原版我幾乎都有,因為內容比聞名的葛羅夫音樂大辭典更深人,對每一個音樂家所處時代,有清楚的定位,應用最新研究資料,附加適宜的註解及推薦相關書籍,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其中有些作者是樂界的權威人士。對音樂家及其作品想要有更深人瞭解或欣賞的有心人,這是一套良好的讀物。
 
資深樂評人
曹永坤
 
導讀
 
交響樂之父名垂青史
 
  奧國作曲家海頓享有「交響樂之父」的尊稱,他和莫札特及貝多芬同是西洋音樂十八世紀古典時期中最具分量的代表人物。這三位音樂巨匠在西洋音樂史上各有不同的貢獻、成就與影響。在他們源源不斷的創作力之下,音樂的曲(形)式及內容終於達到自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以來的最高平衡點。
 
  海頓的作品極為豐富,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及奏嗚曲等的數量也是三人之冠,然而即便在現今的音樂會節目中,仍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與地位。值得欣慰的是,研究海頓的論文與著作,以及重新編輯他的作品號碼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了顯著的進展。海頓在音樂學術上的貢獻與價值終究得以發揚光大。
 
  通常一位作曲家的創作方向及其風格,會隨著他周遭的生活環境、人物,以及個人獨特的性格而演變。這對海頓來說是再貼切不過的了。他的作品端正、穩定,樸實之中又不失幽默,就如他的個性一般︰他幼時在維也納史蒂芬大教堂唱詩班一待9年,直到變聲遭辭退為止;受聘為艾斯特哈吉親王的樂團擔任樂長,足足經營了30個年頭,寫下無數的器樂曲及歌劇,直到親王辭世才萌生辭意。如此看來,海頓是一位非常安於現狀,又能在任何環境之中找尋到創作素材並充分利用的偉大作曲家。他的《升F小調「告別」交響曲》及《C小調鋼琴奏嗚曲》(Hob. XVI︰20),就是他受了當時德國文學狂飆運動影響所寫作品的最佳例子。海頓晚年到倫敦時聽到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之後,更強烈地激發他寫神劇的動機,回維也納後就譜出了兩部曠世鉅作──《創世紀》及《四季》。
 
  此外,海頓也有一些極具原創力的作曲技巧。他是一位實驗性的作曲家,特別是在「主題」、「曲式」的運用方面。他時常在奏嗚曲形式的樂章中用單主題(monothematic)的寫法;對雙主題變奏(douletheme variation)技巧的運用也有獨到之處,他的《降E大調「擂鼓」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及《C大調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Hob XVI︰48)就是最佳的範例。
 
  音樂作品風格的演變因作曲家而異,而徹底了解一位作曲家的生活背景,必然有助於提升欣賞的能力。這本「海頓傳記」是英國Omnibus公司出版的「偉大作曲家群像」系列叢書之一,作者是英國指揮家尼爾‧巴特沃斯(Neil Butterworth)。他以清晰扼要的寫法,共分15章把海頓漫長的作曲生涯與背景做明確的敘述,並有許多珍貴的照相圖片資料輔助。相信這本傳記無論對學音樂者,或人門者,都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專任副教授
陳美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很吸引人,那種沉穩的色調,配上少許的印刷痕跡,很有懷舊的質感,彷彿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歲月的厚重。不過,拋開外在的包裝,真正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海頓晚年心理狀態的細膩捕捉。從他告別艾斯特哈齊家,到兩度造訪倫敦期間的心路歷程,書中不再只是強調他作品的「創新性」,而是更著墨於他作為一個「人」的脆弱與堅韌。例如,書中對於他與貝多芬初次見面的描寫,那種兩代宗師間無聲的致敬與暗流湧動的傳承壓力,描寫得極為傳神,讓人讀得手心冒汗。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已經名滿歐洲的「海頓爺爺」,在面對時代更迭時,內心深處依然有著不安與期盼。我特別欣賞作者這種將歷史事件與個人情感緊密結合的寫作手法,讓這位古典樂壇的「定海神針」,不再只是一個冰冷的音樂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會呼吸的藝術家群像。

评分

關於這本傳記的史料運用,我給予高度肯定。它顯然是基於大量的書信、文件甚至當時的報章雜誌評論來建構的,而不是單純地引述後世的詮釋。書中有好幾處地方,作者會刻意引用當時音樂評論家對海頓作品的尖酸刻薄的批評,然後再對照海頓本人的回應或後來的歷史定位,這種「對照組」的寫法,讓讀者能更立體地理解藝術家在當下所承受的壓力。尤其在討論海頓早期喜歌劇的創作時,那種在嚴肅與滑稽之間遊走的邊緣狀態,書中分析得非常到位,點出了早期「喜劇性」在古典主義美學中被低估的價值。坦白說,在許多介紹古典音樂的書籍中,海頓常被定位為莫札特和貝多芬之間的「橋樑」,顯得有點配角意味,但這本書顯然試圖將他拉回舞台中央,重新審視他作為一個獨立、開創性的音樂巨擘的地位,這點我很欣賞。

评分

讀完這本《偉大作曲家群像——海頓》,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一位看似「中規中矩」的古典樂大師,描繪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時代巨人。作者顯然是下了苦功去考證那些細微的歷史角落,而不是只照本宣科地重複教科書上的內容。特別是關於他早期在艾斯特哈齊宮廷長達三十年的服務歲月,書中對於那種封閉但又提供穩定資源的環境如何塑造海頓的音樂性格,有著相當獨到的見解。我記得書中有段描寫他如何應對宮廷內外部的音樂潮流變化,那種既要滿足宮廷品味,又要不斷自我超越的掙扎,讀來令人動容。它讓我意識到,偉大並非憑空產生,而是浸潤在長期的、專業的、近乎工匠般的日常實踐之中。而且,作者在處理樂曲分析時,並沒有過度使用艱澀的術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去解釋那些和聲進行或曲式結構的「意圖」,這對於我這種非科班出身的樂迷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讓原本抽象的音樂結構變得清晰可感。

评分

這本關於海頓的傳記,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挺有份量的,畢竟「偉大作曲家群像」這樣的標題,通常意味著內容會非常紮實,不只是蜻蜓點水地介紹生平。我猜想,作者在描寫海頓這位「交響樂之父」的創作歷程時,一定會花很多筆墨在解析他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奏鳴曲式、如何將弦樂四重奏推向高峰的關鍵時刻。特別是關於他晚年與倫敦的淵源,那段時期他接觸到更廣闊的音樂世界,想必書中會有許多精彩的論述,探討那些異國文化對他音樂語彙的影響。我個人對於音樂史的興趣,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理解這些大師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是如何打破傳統,並為後來的莫札特、貝多芬鋪路的。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探討他與貴族贊助者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這種保護傘對他創作自由的雙面刃效應,那就太棒了。畢竟,藝術家的生活從來都不是只有純粹的靈感迸發,背後總有一堆現實的考量。希望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能掌握得宜,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讓讀者能真正感受到海頓那種既嚴謹又充滿幽默感的「古典精神」。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關於海頓的書,在眾多作曲家傳記中,顯得特別「接地氣」。它避開了過度浪漫化的敘事陷阱,而是用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嚴謹態度,去重建海頓生活的樣貌。書中對於他對待僕從、對待學生的那種既嚴厲又帶有父愛的情感糾葛,描寫得特別細膩,讓我聯想到我們台灣傳統社會中,那種師徒或主僕之間複雜的倫理關係。它讓我更深刻理解,藝術的養成,往往需要在紀律與自由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海頓似乎就是那個完美掌握了這種「火侯」的大師。閱讀的過程,就像是透過時光的隧道,親身參與了一場場在維也納郊外宮殿裡的排練與首演,那些音樂背後的汗水、爭執、掌聲,都彷彿歷歷在目。這是一本不只是寫給音樂家看的,更是寫給所有關心文化傳承與個人奮鬥史的讀者,一本值得反覆品味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