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監控系統設計實務(第五版)(附試用版及範例光碟) 

圖形監控系統設計實務(第五版)(附試用版及範例光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正義
图书标签:
  • 圖形監控
  • 監控系統
  • 系統設計
  • 實務
  • 第五版
  • 監控技術
  • 圖形界面
  • 嵌入式系統
  • 範例光碟
  • 工程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期望能在最短時間內教導讀者如何設計一個專業監控系統,因此我們將採用IduSoftWeb Studio的專業圖控制軟體(v8.0版)的開發環境,再結合泓格科技公司的一系列相關的產品應用,以實務的角度及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簡單的應用程式設計至專業的各式各樣的監控元件設計的方式,甚至讀者不具備程式的基本知識,也可以慢慢培養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建立一個符合自己需求的一個監控系統設計。

本書特色

  1.將監控系統與網路通訊應用領域結合,使SCADA的監控自動化架構易於實現。
  2.完整介紹Modbus主從式應用架構、WinCE嵌入式控制器(WinPAC)的監控系統設計及監控系統設計的Web-Base與安全機制應用。
  3.整合備受系統、可程式控制器(PLC)、人機介面(HMI)、警報、趨勢圖、報表、資料庫等至監控系統中。
  4.隨書附贈範例光碟,幫助讀者設計監控系統。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计算机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图形监控系统设计实务(第五版)》。 --- 深入解析现代数据架构与高性能计算:精选技术手册导览 本导览汇集了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具前瞻性和实用价值的几部核心著作,它们分别聚焦于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复杂算法的优化、以及前沿编程范式的应用。这些书籍旨在为系统架构师、高级开发工程师和技术研究人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战经验。 一、 分布式系统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基石:《云原生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与容错机制详解》 在当今以微服务和容器化为核心的云原生时代,如何确保海量数据在跨越数百乃至数千个节点的集群中保持高度一致性,并具备强大的自愈能力,是每一位架构师必须攻克的难题。 本书超越了对单一数据库技术栈的介绍,而是采取了一种系统性的、跨技术栈的视角来审视分布式数据管理。 核心内容深度剖析: 1. 一致性模型的演进与权衡: 详细对比了 Paxos、Raft 协议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和复杂度。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 CAP 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软边界”,并引入了“线性一致性”、“会话一致性”以及“最终一致性”的具体应用场景与度量标准。特别针对金融交易和实时推荐系统,提供了基于 TLA+ 形式化验证的案例模型。 2. 存储层面的高可用设计: 书中对基于 LSM-Tree 结构的存储引擎(如 RocksDB, Cassandra)进行了深入的源码级剖析,重点讲解了 Compaction 策略对写入放大和读取延迟的影响。同时,对于 NewSQL 数据库(如 CockroachDB, TiDB)的分布式事务处理机制,提供了从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到两阶段提交(2PC)/三阶段提交(3PC)的完整实现细节。 3. 消息队列(MQ)的流量整形与防洪: 在事件驱动架构中,消息中间件是连接各个服务的生命线。本书深入探讨了 Kafka 2.0 之后的零拷贝技术、分区分配策略的优化,以及 Pulsar 引入的 BookKeeper 存储层如何实现更细粒度的读写分离。针对突发流量洪峰,书中提出了基于 Leaky Bucket 和 Token Bucket 算法的动态限流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嵌入方案。 4. 故障检测与自愈框架: 摒弃了传统的基于心跳的粗粒度检测,本书着重介绍了基于 Gossip 协议的轻量级成员发现机制,以及 Prometheus 与 Jaeger 结合的端到端延迟监控方案。在容错部分,书中构建了一个虚拟故障注入平台,用于模拟网络分区、节点漂移等复杂场景,并展示了基于状态机复制(State Machine Replication)的自动故障转移流程。 适用人群: 资深后端工程师、数据平台负责人、希望构建下一代高可靠性系统的架构师。 --- 二、 现代高性能计算的利器:《并行化编程范式与 GPU 异构加速实战》 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单核性能的提升已趋于瓶颈,计算密集型任务的加速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并行计算。本书是理解和掌握异构计算模型的权威指南。 内容侧重与技术深度: 1. 从 CPU 并行到异构加速的思维转变: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 OpenMP、MPI 等传统并行编程模型,并清晰地指出了它们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并行任务时的局限性。随后,重点切入 GPU 计算模型(SIMT/SIMD),详细解释了 Warp 调度、线程束与内存层次结构(共享内存、L1/L2 缓存、全局内存)之间的关系。 2. CUDA 编程的高级技巧: 深入讲解了 CUDA 内存模型的“四大金刚”——Host、Device、Global、Shared 内存的显式管理。实战部分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优化内存访问模式(如合并访问、Bank Conflict 规避)的代码示例。书中特别收录了如何使用 Unified Memory(统一内存)在主机和设备之间高效地迁移数据,并附带了关于异步内存拷贝(Streams)的性能对比测试。 3. 通用计算编程模型(OpenCL/SYCL): 考虑到异构计算环境的复杂性,本书用相当篇幅介绍了 OpenCL 编程模型,强调其跨厂商的特性。更进一步,它介绍了基于 C++ 标准的 SYCL 编程框架,展示了如何利用现代 C++ 特性(如模板、Lambda 表达式)来抽象底层的硬件差异,实现代码的更高可移植性和维护性。 4. 性能分析与瓶颈定位: 性能优化并非盲目猜测。本书详细介绍了 NVIDIA Nsight Compute 和 Profiler 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导读者如何解读 Kernel 执行时间、内存吞吐量、指令级并行度等关键指标,从而准确找出计算瓶颈所在,实现“微秒级”的性能调优。 适用人群: 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高性能计算(HPC)开发者、需要将复杂计算任务迁移到 GPU 上的软件工程师。 --- 三、 软件工程的未来趋势:《函数式编程思想在企业级应用中的实践与反思》 在追求代码的健壮性、可测试性和并发安全性的背景下,函数式编程(FP)范式正日益受到重视。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 Haskell 或 Scala 的理论层面,而是聚焦于如何将 FP 的核心理念融入主流的面向对象或命令式语言中。 核心实践路线图: 1. 不可变性与副作用控制: 详细阐述了“纯函数”的定义,并论证了不可变数据结构(Immutable Data Structures)如何从根本上消除竞态条件和状态管理的复杂性。书中提供了 Java (Records/Streams) 和 Python (dataclasses/typing) 中模拟 FP 特性的最佳实践。 2. 高阶函数与组合性: 深度解析了 `map`, `filter`, `reduce` 等高阶函数在数据流处理中的强大威力。通过大量的代码重构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柯里化(Currying)和函数组合(Function Composition)来构建更简洁、更易于单元测试的业务逻辑。 3. Monad 的应用场景解构: 针对 `Maybe/Option`(处理空值)和 `Either/Result`(处理错误)等 Monad 结构,本书提供了清晰的非数学化解释,并展示了它们在处理 I/O 操作、异步结果和异常传播链中的优势。特别关注了 Rust 语言中 `Result` 的设计哲学。 4. 反应式编程(Reactive Programming)的集成: 探讨了如何结合 FP 思维来构建响应式系统。书中对比了 RxJava/Reactor 等响应式库的核心操作符,重点讲解了背压(Backpressure)机制在避免系统过载中的关键作用,确保系统能够在流量波动下依然保持稳定。 适用人群: 希望提升代码质量和并发安全性的软件开发者、热衷于设计模式和编程范式转型的工程师。 --- 总结: 以上三本书籍共同构成了一个现代、高性能、高可靠性软件系统的知识图谱:从底层数据存储的健壮性、中间计算层的加速能力,到上层应用逻辑的清晰与可维护性,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它们不是简单的工具手册,而是对复杂工程挑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章 INDUSOFT WEB STUDIO v8.0 介紹
1.1 InduSoft Web Studio 軟體概要
1.2 本書各章節主題
1.3 系統需求
1.4 軟體功能及特色說明
1.5 InduSoft Web Studio v8.0 軟體安裝
1.6 軟體版本與授權方式說明

2章 監控系統架構及應用實例
2.1 串列網路架構
2.2 乙太網路架構
2.3 無線網路架構(GPRS/3GWA, Zigbee, RF)
2.4 其它Fieldbus 網路架構
2.5 簡訊服務(SMS)的應用
2.6 網路架構軟體整合
2.7 應用案例

3章 INDUSOFT 軟體開發環境
3.1 概觀
3.2 標題列與快速存取列(Title Bar & Quick Access Bar)
3.3 狀態列(Status Bar)
3.4 功能表按鈕(InduSoft Application Menu)
3.5 功能區介面(Ribbon)
3.6 專案管理員(Project Explorer)
3.7 資料庫除錯(Database Spy)
3.8 專案除錯(Output Window)
3.9 成果驗收

4章 專案建立及管理
4.1 建立新專案
4.2 開啟舊專案
4.3 專案設定
4.4 專案安全性系統 (Security System)
4.5 網頁功能設定(Security System)
4.6 成果驗收

5章 專案資料點類別建立及管理
5.1 專案資料點建立
5.2 資料點命名規則
5.3 資料點之資料型態
5.4 資料點陣列
5.5 間接資料點
5.6 建立資料類別
5.7 設定資料點屬性
5.8 Excel與資料點表單之整合應用
5.9 成果驗收

6章 專案圖形畫面建立及管理
6.1 建立起始畫面
6.2 使用 InduSoft 圖形庫
6.3 自製物件
6.4 成果驗收

7章 INDUSOFT 內建語言函式
7.1 InduSoft 內建描述語言
7.2 InduSoft 內建語言函式
7.3 建立數學(Math)工作表單
7.4 範例實作 ─溫度轉換
7.5 成果驗收

8章 INDUSOFT VBSCRIPT 語言函式
8.1 InduSoft VBScript概要
8.2 InduSoft VBScript 使用方式
8.3 InduSoft VBScript 其它特性
8.4 VBScript 範例程式 (Excel檔案存取)
8.5 成果驗收

9章 多國語轉換
9.1 譯文編輯器
9.2 預設語言設定
9.3 多國語言範例
9.4 成果驗收

10章 ODBC資料庫連結
10.1 設定資料來源(ODBC)
10.2 建立專案資料點與執行畫面
10.3 使用ODBC工作表單
10.4 建立Math工作表單
10.5 執行專案
10.6 成果驗收

11章 ADO 資料庫連結 (資料庫/ERP 介面)
11.1 Microsoft SQL Server 資料庫建立
11.2 專案建立 (延用第十章 ODBC範例)
11.3 SQL資料庫連線建立
11.4 資料庫/ERP表單建立
11.5 表格物件資料庫連結
11.6 執行應用程式
11.7 成果驗收

12章 配方與報表
12.1 載入與儲存配方
12.2 建立報表
12.3 成果驗收

13章 即時/歷史警報
13.1 警報群組類別建立
13.2 建立水槽水位模擬訊號
13.3 建立警報工作表單
13.4 即時警報畫面建立
13.5 歷史警報畫面建立
13.6 成果驗收

14章 即時/歷史趨勢圖
14.1 開啟專案
14.2 建立趨勢圖工作表單(將資料寫入至資料庫及HST)
14.3 趨勢圖畫面建立
14.4 專案執行
14.5 成果驗收

15章 DCON 整合型驅動介面
15.1 通訊概觀
15.2 I-7000 系列模組規劃
15.3 畫面編輯
15.4 使用DCON Bundled Driver
15.5 成果驗收

16章 OPC通訊介面
16.1 OPC概觀
16.2 NAPOPC DA Server
16.3 編輯應用程式
16.4 建立OPC DA 2.05 工作表單
16.5 成果驗收

17章 MODBUS TCP/RTU通訊介面
17.1 Modbus概觀
17.2 編輯應用程式
17.3 建立MOTCP(Modbus TCP)通訊
17.4 建立MODBU(Modbus RTU)通訊
17.5 成果驗收

18章 WEB遠端監控與安全機制
18.1 WEB概觀
18.2 應用程式轉成WEB
18.3 設定專案的設定與狀態
18.4 設定WEB伺服主機
18.5 瀏覽器開啟系統
18.6 安全機制
18.7 練習

19章 智慧型裝置遠端監控應用
19.1 SMA 功能概觀
19.2 設定Mobile Access 功能
19.3 設定 IIS 伺服器主機 (請解釋兩項功能設定)
19.4 瀏覽器的監控使用 (說明多種瀏覽器以支援)
19.5 成果驗收

20章 ACTIVEX元件整合應用
20.1 ActiveX 使用概念
20.2 安裝 GSM 簡訊/語音收送元件
20.3 編輯應用程式
20.4 成果驗收

21章 WINCE嵌入式控制器應用
21.1 Windows CE嵌入式控制器
21.2 建立一個 Windows CE 應用程式
21.3 下載/升級 InduSoft Web Studio 執行版
21.4 下載 InduSoft Web Studio 發展的應用程式
21.5 WinPAC-8000 控制器與 DCON 整合型驅動介面應用
21.6 WinPAC-8849 與 Web Server 整合應用
21.7 練習

22章 TCPIP備援與E-MAIL整合應用
22.1 TCP/IP使用介面概述
22.2 TCP/IP應用架構
22.3 建立主控端監控系統
22.4 建立備援系統(Redundant System)
22.5 E-mail應用
22.6 成果驗收

23章 專案功能測試與除錯
23.1 專案除錯 Output視窗除錯功能
23.2 資料庫監控(Database Spy)除錯功能

24章 應用案例
24.1 關於ICP DAS
24.2 關於InduSoft
24.3 InduSoft賦予您的潛力
24.4 使用InduSoft的優勢
24.5 InduSoft實際應用案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1554
  • 叢書系列:大專電機
  • 規格:平裝 / 536頁 / 19 x 26 x 2.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五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技术书,有时会发现作者的思维定式很容易被自己熟悉的领域框住。图形监控这个领域,不同行业(电力、交通、化工)对“实时性”和“安全性”的定义是天差地别的。一个电力系统的报警延迟可能要求在毫秒级,而一个楼宇自控系统可能接受秒级延迟。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实务”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设计权衡上,提供更细致的区分。比如,它是否讨论了冗余设计(High Availability)的实现层次?是在操作系统层面做集群,还是在应用层做消息队列的可靠传输?这些都是决定系统是否能真正投入生产环境的关键。如果第五版能透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预算和需求等级,动态调整监控系统的架构复杂度,而不是一味追求最高配置,那才真正体现了“实务”的精髓——懂得在限制条件下做最优解。这种务实的态度,才是让工程师在职场上站稳脚跟的根本。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坦白说,第一眼看下去,那种厚实的质感和略带沉稳的色调,立刻就给了一种“这绝对是本硬货”的心理预期。封面排版虽然不算是走什么前卫路线,但那种方正、严谨的感觉,很对理工科读者的胃口,让人觉得里面的内容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之谈。特别是那个“第五版”的标识,在台湾的技术书籍市场里,代表着经过了多次市场和读者的检验,内容已经相当成熟和稳定,不像初版那样可能有某些概念还在摸索阶段。我过去也买过几本号称“实战”的技术书,结果内容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就是代码示例过时到根本跑不起来。但这本的厚度暗示了它必然是把各个环节都掰开了揉碎了讲,从底层逻辑到上层应用都有覆盖。尤其对于我们做系统集成或者需要维护老旧监控系统的工程师来说,一本经过市场长期验证的经典教材,比那些快速更迭的新潮书籍来得更实在。我特别关注“实务”两个字,在工业界,理论再漂亮,跑不起来都是白搭,所以这本的实战性是我最看重的点。

评分

对于一个在系统整合领域打滚多年的老手来说,我更关注的是技术栈的“生命力”和“兼容性”。图形监控系统,从早期的Windows控件到现在的Web可视化,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如果第五版的内容还停留在过于陈旧的技术框架上,那阅读价值会大打折扣。我希望作者在讨论界面设计时,能够清晰地区分哪些是基础不变的原理(比如人机工程学、信息密度控制),哪些是需要随时代更新的技术选型(比如从MFC/Delphi转向现代的JavaScript框架或Qt/WPF)。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读者理解为什么选择A技术而不是B技术。例如,在讨论数据源接入时,如何权衡MQTT、OPC UA和传统TCP/UDP的优劣,并且给出基于成本、实时性和安全性的决策矩阵。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判断新旧技术适用性的思维框架,而不是仅仅教我写几行代码,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书本本身的售价了。

评分

提到“光碟”这个附件,在现今云端下载盛行的年代,实体光碟确实显得有点老派,但这恰恰是老牌技术书籍的特色,也往往是价值所在。这暗示着书中的大量范例代码和可能是“试用版”的软件,它们是经过精心打包和验证的,可以保证在书籍出版的那个时间点是完全可运行的。我们都知道,光是配置好一个复杂的开发环境,中间遇到的依赖冲突、版本不匹配,就能耗费掉工程师大量的时间。如果光碟里的内容能直接提供一个接近成品的环境配置脚本或者虚拟机镜像,那对提升学习效率的帮助简直是无价的。我希望这些范例不只是简单的“Hello World”级别的展示,而是能包含几个不同规模的应用场景,比如一个小型变电站的监控模块,或者一个中型工厂的流程可视化界面。能够“上手即用”,并且代码结构清晰、注释到位,才能真正体现出附赠资料的诚意。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市面上很多号称“设计实务”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者自己可能都没有真正经历过从零开始规划一个大型图形监控项目。这类项目牵涉到的层面太广了,不只是软件界面美不美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数据采集的稳定性、报警机制的实时性、历史数据的快速回溯能力,以及最关键的——面对突发状况时的系统健壮性。这本第五版若真能做到“实务”,那么它在讲解系统架构分层时,应该会深入到网络协议的选择、数据库的选型考量,甚至是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兼容性处理。光是这一点,就不是随便看看标准就能写出来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在实际项目规避了哪些陷阱的经验谈,比如某个大家族都在用的开源库在特定高并发场景下为什么会崩溃,或者说,在面对不同厂牌、不同协议的硬件设备时,标准化数据接入层该如何设计才能不被特定厂商绑架。这种深层次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才是区分教科书和实务指南的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