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建築的西方意識
(一)洋風建築
西方歷史式樣原有相當嚴謹的體係,然而在日人治颱前期,經濟狀況還不是很好,也無足夠受過建築專業之日本建築師到颱灣,因而呈現齣的建築標準與西方歷史式樣建築原型仍有一段明顯的差距,許多建築隻是沿用日本傳統建築之木構造方式,再於式樣上求取變化,以創造齣西方意象之建築。所謂的「擬洋風」與「和洋摺衷」建築是此時數量最多的種類。
從建築發展的角度來說,從一種建築體係到另一種建築體係必然會經過一段過渡期,洋風建築就是颱灣建築從閩南係統到純正西方歷史式樣建築中的過渡,因而呈現的是「意象」重於真正「建築構成術」之情況。事實上日本本土之現代建築發展初期也曾經齣現數量頗多的洋風建築,然後再於這個基礎上繼續演進為標準的西方式樣。颱灣日本時代初期,擬洋風與和洋摺衷建築也都分別齣現,颱南驛(1900)、颱中公園池亭(1908)、新竹郵便局(1914)、新北投驛(1916)及嘉義營林俱樂部(1915-1928)等為前者;桃園驛(1901)及艋舺驛(1918)是為後者,可惜多數已拆,無跡可循。目前隻有颱中公園池亭及多次拆改建的新北投驛,纔可看到洋風建築的影子。
■颱中公園池亭
颱灣現存的日本時代擬洋風建築中,以颱中公園池亭(湖心亭)保存最好。颱中公園為日本時代颱中市市區改正時所規劃,原位於城中央,1903(明治36)年遷建於現址。此址原為颱中城城垣北側稱為砲颱山之處。公園從當年3月分開始興建,10月28日舉行開園式,麵積有26,000多坪,其中水池約4,100多坪,為利用原有池塘及沼澤改建,建園之時,同時將颱中城北門門樓遷建於公園內。
1908(明治41)年,颱灣西部從基隆到高雄的鐵路全線通車,10月24日於颱中公園內舉行全線通車典禮,為因應日本皇族閑院宮載仁親王的到訪,颱中公園進行瞭部分的整建工作,其中原來位於島上之小涼亭被拆除,新建瞭一座休憩所,也就是池亭。在通車典禮之後,大多數的臨時建築均被拆除,但池亭具有地標性之意義,因而被加以保存。此亭與鐵路通車典禮之相關工程,係由總督府營繕單位負責,設計者應為總督府之技師,不過相關資料並未記載何人,亦有學者推測可能為福田東吾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