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悲傷」,
是理解「如何快樂」重要的第一步
*
悲傷是什麼?為什麼會悲傷?如何與悲傷共存?
──一段最完整的悲傷考察之旅
是理解「如何快樂」重要的第一步
*
悲傷是什麼?為什麼會悲傷?如何與悲傷共存?
──一段最完整的悲傷考察之旅
★繼《HYGGE!丹麥一年》、《尋找全球幸福關鍵字》,作傢海倫‧羅素暢銷新作!
★未齣版,已躋身英國亞馬遜精神暨心理學、情緒類暢銷書
★全球已授權6國語言,持續增加中
★亞馬遜、Goodreads讀者4星以上好評
//把生活過好並不代錶不能悲傷,
而是巧遇悲傷時,仍能好好地過//
當悲傷來臨,我們習慣性厭惡「負麵情緒」,逃避感受,甚至強迫自己儘快走齣陰霾。書中,作者分享自身的悲傷旅程,從兒時妹妹死去的那天,接續而來的父母離異、成年後幾段失敗關係,到罹患厭食癥等成癮行為,以及為人母之後的憂鬱情緒。藉此告訴讀者:我們需要給悲傷呼吸的時間,學會接受人生難免齣現低潮,理解悲傷並不阻礙得到幸福的可能。隻有當我們害怕悲傷的時候,悲傷纔會讓我們生病。
本書幫助我們改變看待悲傷的觀點,作者以一貫迷人的敘述手法訴說,結閤自身故事,以及當代心理學傢、歷史學傢、社會學傢、神經科學傢的專業研究及建議,解答悲傷時如何照顧自己?如何談論悲傷?悲傷時可以怎麼做?讓我們對悲傷有更完善的認識,且在將來麵對傷心、或者迴顧悲傷過往之時,得以更好地應對。
那些悲傷告訴我們的事──
○悲傷是很重要的情緒,能讓我們停下來,思考現在身處的位置。
○如果我們可以有時間好好悲傷,而不是一直找事情讓自己「忙碌」,那麼,就可以更妥善應對。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我們做瞭什麼。有時候,我們隻需要「活著」就夠瞭。
○我們需要給予時間、善意、人性──給自己也給別人,我們需要給悲傷呼吸的時間。
○悲傷很正常。哀痛很正常。我們不該為自己的情緒道歉。
○哀痛是無法逃避的,當發生時,最好的作法就是團結一心,展現人類的情感連結,而不是更加分裂,或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
○當我們悲傷的時候,如果隻是告訴自己要快樂起來,那樣反而會讓自己更加悲傷。
○如果有心事,就該找人說。不要寫在社群媒體上,不要在Instagram上發錶長篇大論,也不要在臉書狀態上寫些讓人滿頭問號的內容,而是真的去找一個人訴說。
○能夠與悲傷共處,絕不是弱點,而是力量。
○沒必要沉浸在悲傷中。但是,隻要讓悲傷自然存在──讓悲傷自行跑完所有過程──光是這樣就有幫助。
○走齣戶外接觸大自然,讓我們學會如何好好感受悲傷──幫助我們做好精神上的防禦工事,真正發生「大事」的時候纔不會崩潰。
○如果我們不放下手機,離開社群媒體,尋找生活的平衡──如果我們繼續失衡──一定會感到悲傷。
○不必否認自己的感受與生命的悲傷,但同時也要享受美好。
○人生會投來變化球,但我們要繼續往前走,以所能控製的資源,盡可能照顧自己、照顧彼此。
○悲傷幫助我們以更正確的方式評估情勢與身邊的人,並且讓我們以更體貼的方式思考。為別人盡一份力──展現仁愛與同理心,不為別的,隻是為瞭彰顯人性。
【書封設計理念】
以拿著雨傘、在雨中散步的人物插畫,傳達「下雨也沒關係,我們能為自己撐把傘,靜靜度過這場雨」,呼應書中所說的「悲傷來瞭也不要緊,給它一點呼吸的時間,不要急著好起來,靜靜陪自己度過這場情緒的低潮」。不同於過往論述悲傷的書籍,本書採用明亮柔和的配色,希望給讀者平靜的感受,在每一次悲傷造訪時,不把它視為毒蛇猛獸,並能用平和的心境麵對。
各界真心推薦
RingRing/療癒暖心作傢
大姚Da yao/圖文創作者
奶奶/奶奶心理學自媒體創作者
範維昕/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高瑞希 Naima/網路作傢
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趙函穎/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
RingRing/療癒暖心作傢
在麵對情緒的過程中,快樂是理所當然被接受的情緒,但大多數的時間裡,更常麵對的是不快樂、悲傷的情緒,以為避而不見就能逃離,卻因為沒有好好麵對,而在心裡不斷堆積。
「允許自己悲傷吧!」是閱讀這本書後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書中提及許多對於悲傷既有的成見,也說齣悲傷來襲習慣採取的方式會如何影響生活。透過作者的帶領從如何感受悲傷、接受悲傷,最後療癒悲傷,放下悲傷不等於帶來快樂,但麵對悲傷,可以找到麵對人生難題的方法。
這本書推薦給不擅長麵對情緒的人,或是容易被情緒睏住的人,相信會改變你對情緒的想法,進而學習麵對。
大姚Da yao/圖文創作者
麵對悲傷,往往會焦慮的掩蓋著這塊傷痛,但傷口卻依舊存在並且持續疼痛著。此書作者藉由自身經歷和諮詢各界專傢的看法,陪伴你走過無數悲傷的夜晚,無論你是否經歷過人生劇烈的痛苦,都該學會如何應對不可預測的悲傷。讀著書中的文字,彷彿也重新正視瞭自己的傷口,一邊擦拭著自己的淚水,一邊療癒瞭悲傷的自己。所有悲傷都需要被照顧,所有悲傷都值得一個溫暖的擁抱。
奶奶/奶奶心理學自媒體創作者
曾鬱悶難解一段話:「在被踩到界線的時候錶示憤怒,是相當不成熟且不理性的行為。」也就是說,錶達情緒是件幼稚的事情嗎?我這樣納悶著。直到遇見這本書,疑惑纔漸漸清晰: 「『公私分明』並且壓抑憤怒,這種想法不但不切實際,也會造成傷害。」「憤怒是一種驅使人嚮前的熱烈力量。」— p.134
感到憤怒是再自然不過的情緒。心理界線讓我們得以保有自我,不直接為主流規範而削足適履。不僅僅談論悲傷,也展現脆弱的勇氣、真實麵對各種情緒,我深深著迷於作者苦中作樂的幽默口吻,倍感療癒又真實動人!
範維昕/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本書是作者的親身經驗,作者本著記者的好奇、求知與探究精神,以豐富的研究論文、相關書籍與訪談資訊作為參考地圖,踏上個人悲傷情緒的探索旅程。在介紹自身旅程的開端,作者從文化、社會期待、傢庭等麵嚮重新詮釋看待悲傷的角度,藉由去除偏見的阻礙,鼓勵讀者在好好陪伴自己經驗悲傷的過程中,感受到情感的連結,以及體驗生命的層次。
接受這些感受,給自己時間去感受,接納「夠好就好」,不用再為瞭某些標準擠壓自己。在全球受疫情所苦的當下,嚮自己與他人釋放齣最大的善意!
高瑞希 Naima/網路作傢
遇到難以解決的情況,我們下意識會想強迫自己堅強麵對、用正能量取代一切,然而,當我們習慣性地掩飾悲傷和憤怒等負麵情緒,就容易蓄積到某一個階段就火山爆發,也是俗稱的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記者齣身的海倫.羅素書寫《就算悲傷,也還是能夠幸福》通過她長年纍積的採訪經驗,先從故事齣發,再加上她對娛樂現象的觀察、蒐集科學實驗和歷史的相關訊息,試圖讓讀者明白悲傷並不可怕,反而是一個沉澱自己的契機,當我們越是瞭解自己負麵情緒的本源,反而越能曉得我們該怎麼解決。
以及,當我們願意察覺、關注自己的痛苦,也會在未來同樣理解他人的痛苦,為世界創造一個善的循環。
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如果我們從小隻被教育如何追求成功和成就,享受帶來的快樂和滿足,卻很少停下仔細消化難過和悲傷,那等於是否定瞭一部分的自己。當我們從來不曾好好認識自己脆弱而需要被接納的那一麵,我們也失去瞭增進免疫力的機會。
悲傷是正常的。它甚至比成功、開心還要更常發生,但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上的一體兩麵,為我們裝上更強韌的盔甲,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同理自己、同理他人。
不能悲傷、不敢悲傷、不曾麵對悲傷的我們,並不會變得更強壯,也不錶示生活中就可以排除悲傷。反之,我們隻會變得害怕而且更加脆弱,然後,在麵對他人悲傷之時,發現自己竟然無法好好愛人。
讀這本書,學習擁抱自己悲傷的那一麵,你纔會發現你的全貌多堅強。
國外好評推薦
在所有人的一生中,必定會有許多不快樂的時刻,這是人類生命經驗的一部分。學習「如何悲傷」,是理解「如何快樂」重要的第一步。──麥剋.威肯/丹麥哥本哈根「快樂研究中心」(Happiness Research Institute)執行長
這是一本激勵人心、有趣、而且相當實用的人生指引,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最常被誤解的情緒。對於想和自己各麵嚮的情緒共處以獲得快樂的人,這本書非讀不可。──羅莉‧聖多斯/耶魯大學心理係教授、Podcast「快樂實驗室」(The Happiness Lab)主持人
悲傷真的是很重要的議題,如果我們閱讀、吸收瞭這本書豐富的研究科普,以及親切的建議,並允許自己悲傷,我們肯定能更好過。──凱西‧瑞森布剋/《愛的最後一幕》作者
這本書有著相當具說服力的論述,說明「接受悲傷作為人類經驗重要的一環」,最終將會引領我們走嚮更高的滿足感與更多快樂。本書充滿瞭動人的個人洞見,以及優秀的研究蒐集,並且重塑瞭悲傷的定義。──安娜‧瓊斯/作傢、《衛報》專欄作傢
海倫‧羅素文辭優美、發人深省地提醒我們,悲傷並非快樂的對立。她深刻的研究以及實用建議,為我們展示瞭那些悲傷時刻也許正是解鎖更多喜悅的關鍵鑰匙。──英格莉‧費特‧李/《喜悅的形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