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日式榫接:一六一件經典木榫技術,解讀百代以來建築‧門窗‧家具器物接合的工藝智慧

圖解日式榫接:一六一件經典木榫技術,解讀百代以來建築‧門窗‧家具器物接合的工藝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工道具研究會
图书标签:
  • 榫接
  • 木工
  • 日式传统工艺
  • 建筑
  • 家具
  • 门窗
  • 木结构
  • 工匠技艺
  • DIY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許多歷史悠久的榫接工法,
只有在古代建築物解體時才得以一窺全貌

 

榫接是將木材切削成具凹凸形狀的部件,在不使用釘子的情況下便能將需要接合的木料連接起來,形成牢固的結構體。長久以來,榫接除了用來製作小型的門窗和家具器物,也用來建造大型建築;而且在追求機能性之餘,亦十分講究外觀造型的視覺美感。這項古老的工藝經由歷世歷代的匠人傳承,隨著歷史進程不斷匯集、精益求精,演變出今日令人嘆為觀止的各種獨特工法。


日本保留了大量歷史悠久的木造建築、和眾多精緻的木工藝作品,並且細心研究、活用於現代,其榫接工藝之精湛甚為可觀。本書以「建築」、「門窗」、「器物」三大部分介紹日式榫接的用途及種類,系統性地闡述各種木造結構體所使用的工法,解說細膩清晰,可進一步應用發揮在實際的工作中。此外,書中也收錄了日本職人實際作業的情形,可了解日本工匠的操作心法及文化傳承的精神。不論是專業的從業人員,或是木工藝術的愛好者,本書皆是值得閱讀及收藏的經典之作。
 
榫卯的秘密:東方木作的結構美學與工藝傳承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東方傳統木結構藝術的核心——榫卯技術。我們將擺脫對特定「圖解」或「日式」風格的聚焦,轉而探索榫卯作為一種超越地域、貫穿數千年工藝發展的普遍性結構智慧。 第一章:結構的起源與哲思——榫卯的本質探討 本章將從結構力學的視角,剖析榫卯技術為何能在缺乏金屬緊固件的古代社會中,成為建築與家具的基石。我們探討的重點不在於如何「畫出」榫頭,而在於理解「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1.1 自然材料的張力與延展性: 木材的特性(吸濕膨脹、各向異性)決定了剛性連接的脆弱性。榫卯技術正是對這些自然限制的回應,它允許構件在環境變化中進行微小的位移和呼吸,從而避免崩潰。我們將對比西方傳統木作中對釘、螺栓的依賴,強調榫卯在彈性消能上的優越性。 1.2 空間哲學與陰陽觀: 榫卯結構體現了東方哲學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平衡觀念。凸出(陽)與凹入(陰)的精確咬合,象徵著對立統一。結構的穩定性並非來自單一力量的壓制,而是來自相互牽制、彼此依存的動態平衡。本章將追溯這一哲學思想在早期陶器、玉器接合藝術中留下的雛形。 1.3 尺度與比例的關係: 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榫卯設計如何與建築的宏大規模(如宮殿、牌樓)或細微尺度(如筆筒、盒蓋)相適應。結構的強度與美觀如何通過對榫頭長度、深度、開槽寬度的精確控制來實現和諧統一。 第二章:跨越地域的工藝譜系——從秦漢到宋元的多樣性演變 雖然榫卯是共同的語言,但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應用展現出極為豐富的地域性差異。本章將進行一次橫向的比較研究。 2.1 中原大木作的穩固與厚重: 聚焦於中國北方和中原地區的傳統建築,特別是斗拱系統的發展。分析「穿帶鎖」、「櫨櫫」等結構如何應對地震多發區的動態載荷。重點研究宋代《營造法式》中對標準化構件的規定,及其對後世的規範性影響。 2.2 嶺南與江南的精緻與巧思: 探討南方地區由於氣候潮濕、對通風和排水要求高,所發展出的特殊榫卯形式,例如對「燕尾榫」在大型樑架中的應用(區別於西方完全開放式的燕尾榫),以及用於家具製作中的「格角榫」和「打槽嵌板」的演變。 2.3 邊疆與民族的融合創新: 考察如雲貴、西北地區在與游牧文化、高原氣候交界處形成的獨特木作技藝。例如,如何利用環形或交叉榫結構來適應不規則的邊角拼接,以及如何利用藤條或皮繩輔助加固。 第三章:器物之魂——家具與陳設中的榫卯藝術 木結構智慧不僅體現在宏偉的建築上,更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中得到了最細膩的體現。本章將聚焦於非結構性的、更注重細節與耐用性的應用。 3.1 座具與承載: 深入分析椅子、凳子、案幾的連接。例如,椅子腿與牙條、彎曲的靠背木材之間的接合,如何通過「曲率榫」(允許木材順著自然彎曲方向連接)來增加受力面積和舒適度。探討「攢邊」工藝在案類家具中的美學與結構雙重作用。 3.2 儲物與啟閉: 專門分析箱櫃、門窗的接合技術。探討「活動榫」和「走馬榫」在製作可拆卸或需要頻繁開合的結構中的應用,確保在長期使用中,門板不會因濕脹而卡死或鬆動。分析抽屜滑軌的早期形式,即如何利用木材之間的低摩擦連接實現順暢運動。 3.3 裝飾性與結構的辯證: 探討裝飾性榫卯,如「十字榫」、「梅花榫」等,如何從純粹的力學功能轉化為審美符號。這些結構在不犧牲強度的前提下,為使用者展現了工匠的技藝與巧思,是結構美學的極致體現。 第四章:技術的傳承與當代的挑戰 本章將目光投向當代,探討傳統榫卯技藝在現代工業化背景下面臨的挑戰與復興的可能性。 4.1 測量、放樣與工具的演進: 回顧古代工匠如何僅依靠墨斗、角尺、刨子和鑿子,實現極其精準的公差控制。分析現代精密儀器(如數控機床)在複製傳統榫卯時的優勢與局限性。重點探討傳統手工具操作時,對木材紋理的「閱讀」能力,這是機器難以模仿的經驗積累。 4.2 現代材料的對話: 討論當木材與膠合板、層壓木材等現代材料結合時,榫卯結構應如何調整。例如,在 LVL(單板層積材)結構中,如何設計能夠適應其穩定性更高但同時可能產生不同應力分佈的連接件。 4.3 技藝的記錄與再創造: 探討當代設計師和工匠如何將傳統榫卯的結構原理應用到新的建築形式和產品設計中,實現技術的活化。重點關注那些致力於通過建立學徒制度和建立標準化圖庫來保存核心工藝的機構與個人。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寬廣的視角,讓我們理解榫卯不僅是一組連接件,更是東方文明對材料、結構、空間和時間理解的深刻體現。它是一部流動的技術史,一部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結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工道具研究會
針對鉋、鑿、鋸、墨壺等各式各樣的大工道具,持續向日本全國的職人進行採訪取材,致力於相關技術和知識的介紹。所編撰的書籍有《鉋大全》、《鑿大全》、《大工道具・砥石と研ぎの技法》、《伝統建具の種類と製作技法》等。

相關著作:《圖解日式榫接:161件經典木榫技術,解讀百代以來建築‧門窗‧家具器物接合的工藝智慧》

譯者簡介

林書嫻
臺灣大學城鄉所、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研究科建築專攻碩士。
專長為都市計畫與社區營造,研究所時期因緣際會下開始翻譯工作,就此一隻腳踏入譯界,
兼職口、筆譯,涉獵範圍以藝術、建築、都市計畫為主。譯有《圖解日式榫接》、《日式茶室設計最新版》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02258
  • 叢書系列:Art BASE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6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3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在營造業待了十幾年的資深工程師,坦白說,我手上這些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和鋼構工程,早就習慣了標準化的施工流程和快速的組裝方式。所以,當我翻開這本《圖解日式榫接》時,一開始還真有點不以為然,覺得這玩意兒是不是有點過時了?畢竟,現在誰還用木頭蓋房子啊?但是,當我仔細看書裡對「接合」這件事的論述時,我的觀點開始慢慢轉變。書中談到的結構穩定性、抗震能力,還有那種「以柔克剛」的設計思維,其實跟我們現代結構力學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用的材料和手法很不一樣。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那些流傳了幾百年的工藝智慧,是不是比我們自以為是的「現代科技」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尤其看到書中提到,木材的「呼吸」和彈性在榫接結構中扮演的角色,讓我對傳統工法的深度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不只是復古,這是一種極致的結構美學。

评分

我最近剛搬進一間老房子,屋裡的裝潢很多都是舊式的木作,有些地方開始鬆動了,本想找木工師傅來修,但又怕他們亂搞,把原有的味道給破壞了。朋友推薦了這本《圖解日式榫接》,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買來研究。說真的,裡面的內容對一個想做基礎維修的人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雖然書裡大部分是介紹複雜的結構,但透過大量的分解圖和步驟說明,我居然能大致看出那些舊家具或門窗的「病灶」在哪裡。它不是教你怎麼快速修補,而是讓你理解「為什麼會壞」以及「原本應該怎麼連」的原理。例如,書裡提到某些榫頭設計就是為了應對濕氣和溫差導致的木材膨脹收縮,這點在台灣這種海島型氣候下特別實用。現在,我對家裡的木作結構有信心多了,至少在跟師傅溝通時,我能更明確地指出我的期望,不再是任人宰割的門外漢了。

评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動機有點「學術」性質,因為我正在研究東亞傳統建築的跨文化影響。在翻閱大量建築史文獻時,日式榫接技術老是被提及,但過去的資料多半是文字描述,很難想像其實際的立體結構。這本圖解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的「視覺化」程度極高。它不只是把榫頭的樣式列出來,更重要的是,它把「施工順序」和「力學傳導路徑」描繪得很清楚。例如,當一個橫樑受力時,力量是如何透過層層疊疊的榫頭,最終被分散到柱子上的過程,用線條的粗細和箭頭的指向就交代得明明白白。這種對細節的堅持,讓我對日本工匠的邏輯思維有了更深層的理解。這本書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絕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實用參考資料,它填補了純文字描述的空白,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可以觸摸、可以理解。

评分

我太太是個熱愛手作和居家佈置的文青,她買了這本書純粹是覺得「很有氣質」。剛開始我還笑她,說妳又不做木工,看這個幹嘛?結果有一天,我們在逛一個文創市集,看到一個攤位在賣手工木製小收納盒,結構很簡單,但接合處的工藝相當精緻。我太太馬上就指著那個地方說:「你看,這應該是類似書裡介紹的某種『短嵌』吧?看起來比用釘子釘的要漂亮多了。」從那時起,我才發現這本書對提升生活鑑賞力的幫助。它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你看待日常物品的角度。不再只是看東西的外表,而是開始留意它的結構和組裝方式。連我們家裡那張舊餐桌的桌腳接合處,現在看起來都跟以前不一樣了,彷彿能從那些木頭的紋理和接縫中,讀出設計者的用心。這本書,讓我們的生活美學層次往上提升了一個檔次,非常值得。

评分

這本關於日式榫卯的書,光看書名就讓人感覺到濃厚的職人氣息,但說實在的,我其實是個對木工完全不了解的門外漢。我會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對日本傳統工藝的某種浪漫想像吧。我總覺得,在那個沒有螺絲釘的年代,人們怎麼能把木頭組裝得如此精密又堅固,簡直像在變魔術一樣。翻開書後,我立刻被那些複雜的圖解吸引住了,雖然很多術語對我來說還是很陌生,像是「蟻腰」還是「鳩尾榫」,聽起來就跟外星語一樣。不過,書裡把每個榫頭的結構、作用,甚至是它在不同器物上的應用,都畫得非常細緻。看著那些一根根木頭如何巧妙地咬合在一起,我才意識到,原來這不只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材料的尊重和對結構美學的追求。雖然我可能永遠不會親手去做一個榫卯櫃子,但光是透過這些圖文,就能感受到那種匠人精神的厚重,這對我來說,已經是一種很棒的體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