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水泥叢林裡的島民來說,能透過文字來「雲遊」一番古人的園林妙境,簡直是種奢侈的享受。這本書的結構看起來很豐富,「遠借框景」、「題名作詩」、「疊山引泉」,這三個元素組合起來,就像一套完整的「造園心法」。我想,最吸引我的部分應該是「遠借框景」吧。這是一種很聰明的設計手法,用有限的實景去「借用」遠處的山脈、天空、甚至鄰家的樹梢,讓自家的院子瞬間變得開闊起來,有種「偷天換日」的視覺魔術感。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淺出地解釋,這種借景的技巧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拿捏角度和尺度,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畢竟,在台灣的都市裡,我們雖然無法擁有蘇州園林的廣闊腹地,但運用這些借景的智慧,或許能讓自家的小陽台也擁有幾分禪意。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很美,帶著一種淡淡的懷舊和幽靜感,很有古典文學的韻味。我猜想,作者在撰寫的過程中,應該花了很多心思去考證不同時期園林的演變,從皇家的大氣到私家園林的精緻,肯定有著細膩的筆觸。我特別感興趣的是「疊山引泉」的部份。在台灣,要引活水入園並不容易,但古人是如何克服地理限制,讓泉水潺潺有聲,化靜為動的?這種對水聲、水形的營造,其實就是對聽覺和觸覺的一種藝術化處理。如果書中能介紹一些古代工匠如何設計水路的巧妙機關,或者不同材質(如太湖石、青石)在水流衝擊下產生的不同美感,那絕對是值回票價的知識。它不只是在講園林,更像是在講述一種對「動態美學」的追求,這比單純的靜態佈局要來得更有生命力。
评分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覺得很有意思,特別是「芥子納須彌」這幾個字,簡直是把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給點出來了。身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點迷戀的台灣人,常常在逛一些老街區或公園時,看到那些被精心佈置的角落,總會好奇古人是怎麼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出無限的意境的。書名裡提到的「遠借框景」和「疊山引泉」,這幾個詞彙瞬間把我拉回了那些想像中的江南園林或皇家園林。我總覺得,造園不只是技術活,更是一種哲學,它包含了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書的封面設計如果能再帶點水墨或書法風格,那肯定更對味。期待能從書中讀到一些關於空間層次感和視覺引導的深度剖析,畢竟,我們現在很多現代建築設計,少了點這種「曲徑通幽」的韻味。希望這本書能教我怎麼用更細膩的眼光去看待身邊那些所謂的「小空間」,或許在一個小小的庭院裡,真的可以找到一片大天地。
评分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園林書籍,很多都偏向於學術性的考證,不然就是純粹的攝影集,要找到一本能把造園的「心法」和實際操作結合得這麼好的書,實在不容易。這本《小園香徑舊亭臺》的副標題,提到了「題名作詩」,這點我特別欣賞。古代文人雅士,在園林裡蓋個亭子、築個水榭,總會賦予它一個詩意的名字,這名字本身就是一種情境的暗示,一種無聲的引導。讀者看到「曲水流觴亭」,腦海裡自然就會浮現出魏晉風流的畫面。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剖析這些題名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人們在那個空間裡的感受和行為的。如果能搭配一些不同時代的園林畫作或手繪圖,用來對照書中描述的佈局,那就更棒了,可以把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感覺實實在在地呈現出來,而不是空泛的文字描述。
评分仔細品味這個書名,感覺它像是一首被拆解開來的詩句,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立的美感,但組合在一起又描繪出一個完整的場景——一座佈滿香氣的小園子,裡面有著舊時的亭臺樓閣。這種複合式的結構,讓我不禁聯想到台灣傳統建築中,對「院落」和「天井」的重視。古人講究「藏風聚氣」,而園林正是這種概念的極致體現。我期待這本書能把「造園本事」這三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不只停留在形式的模仿,而是深入到那種「以小見大」的生活哲學。例如,亭臺在不同季節的觀景角度有何不同?題名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新的意涵?如果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例如某一處著名的園林是如何巧妙地融合了「框景」與「疊山」的,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讀完後,能對「一窺」二字有所體會,真正從古人的視角,去感受那種於方寸之間見天地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