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臺灣原住民住家研究的出路:兼談博物館展示與部落文化的重建

探索臺灣原住民住家研究的出路:兼談博物館展示與部落文化的重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蘭翔
图书标签:
  • 臺灣原住民
  • 住家研究
  • 文化重建
  • 博物館展示
  • 原住民文化
  • 建筑人类学
  • 文化遗产
  • 族群研究
  • 臺灣研究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之一支,甚至是南島語族發展的起源地。雖然在這十數年來,臺灣的研究者也察知這項國際學術界頻繁論述的議題,特別是住家和聚落的研究,前往南島語族所棲息地從事實際田野工作收集第一手資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但是台灣學術界受限疏於克服這種要求,一直都無法有以台灣為出發點的亞洲觀與世界觀之原住民族家屋研究。本書不但在實際田野調查與廣而深的文獻收集上,在第一手資料的辯證分析上也都有重大的突破。另一核心焦點是,本書的論文也觸及了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展示,以及家屋新建和都市集體居住的現代性議題。

本書特色

  ★本書繼承日治以來的臺灣原住民族住家研究的傳統,另一方面也關注自20世紀末開始,南島語族文化圈的概念逐漸被介紹進入臺灣的新氣象。立基於這兩個思潮脈絡,從歷史的時間與地理的空間等寬廣角度,思考臺灣原住民住家的根源、現況與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而集結了目前第一線從事臺灣原住民家屋研究的學者,以實際的田野出發,建構獨自的理論性觀察,藉以理解原住民建築文化,合作完成了這本成果論文集。

  ★本書雖然稱為臺灣原住民住家研究,但擁有俯瞰全球的視野。其視線不只向著臺灣原住民,而且也朝向了中國南部、東南亞、甚至大洋洲。黃蘭翔老師曾經在中國建築史研究泰斗田中淡老師門下研究,因此深諳中國傳統建築;加上東南亞傳統住家的部分,本書收錄長年聚焦田野現場調查的佐藤浩司老師的研究,他以印尼木造建築為主題的報告,讓本書內容在時空上更為深遠與寬大。

  ★本書的編輯與出版,必然有助於臺灣原住民族傳統住家的研究與未來在新的住家進行規劃設計時,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各界推薦人

  |專文推薦|日本大學特聘教授 布野修司
沉浸式文化踏查與空間敘事:建築人類學視野下的臺灣聚落活化與知識轉譯 本書探討的並非原住民住家本身的研究方法論,亦不側重於博物館的展示策略或部落文化的重建工作。相反地,本書將目光投向當代社會中,建築物、空間與人類活動如何交織形成複雜的文化場域,以及這些場域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環境與全球化衝擊時,所展現出的韌性與轉型路徑。 本書以建築人類學(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為核心理論框架,結合空間理論、物質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與地方性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的跨學科視角,旨在深入剖析不同文化群體如何透過其居住空間(Residence)與聚落結構(Settlement Pattern)來編碼、維繫並實踐其社會組織、宇宙觀與日常倫理。 全書結構分為三大主軸:理論基礎的建構與批判、案例分析的空間解構與重組、以及知識轉譯的倫理與實踐。 --- 第一部:理論基礎的建構與批判 本部分著重於確立分析的工具箱,並對既有的人類學、建築學研究範式進行批判性回顧。我們認為,單純將「住家」視為反映社會結構的被動容器是不足夠的。居住空間本身即是主動的文化生產者。 第一章:空間作為社會行動的場域 本章首先梳理了空間理論的發展脈絡,從列斐斐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到德塞圖的日常實踐視角。我們強調,居住空間不僅是物理性的庇護所,更是記憶的儲存庫、儀式的發生地以及世代傳承的媒介。我們探討「居」(Dwelling)與「建築」(Building)之間的辯證關係,指出傳統人類學過度關注建築的象徵意義,而忽略了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並「重塑」空間的動態過程。本章特別引入了物質性(Materiality)的概念,探討泥土、木材、石材等建築材料如何承載地方的生態記憶與勞動哲學。 第二章:物質文化與空間敘事 此處深入探討物質文化如何構築地方感(Sense of Place)。本書區分了「空間」(Space)、「場所」(Place)與「場域」(Site)的概念。居住空間的佈局、物件的擺設、甚至空間的光影變化,都在無聲地敘述著群體的故事。我們批判了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性」對非西方居住形式的簡化分類,主張應從內在邏輯出發,解讀不同文化中「適當空間」(Appropriate Space)的定義。重點分析了家宅的「內外界線」(Boundary)在不同社會脈絡下的流動性與滲透性,這些界線決定了公共性與私密性的協商機制。 --- 第二部:案例分析的空間解構與重組 本部分通過對全球不同區域(非臺灣原住民)的非都會型聚落及特殊建築形式進行比較研究,以驗證理論框架的普適性與局限性。研究範圍涵蓋了安第斯山區的梯田聚落、東南亞的水上屋(Stilt Houses)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洞穴住居(Troglodyte Dwellings)。 第三章:氣候適應性建築的勞動哲學 本章聚焦於居住形式如何回應極端或獨特的自然環境。以馬達加斯加的馬薩拉瓦族(Masarava)的環狀居所為例,分析其圓形結構在社會互動與資源管理上的效率。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建築形態背後的「勞動哲學」——即人們如何組織其集體勞動來獲取與加工建築材料,以及這種勞動如何內化為居住空間的結構規範。這與純粹的環境決定論劃清界限,強調主動的文化選擇。 第四章:從家屋到共同體:空間尺度的遞移 本章探討空間單元如何層層嵌套,從個體臥室、家庭核心空間,擴展至鄰里單元、聚落結構,直至更廣闊的地域組織。我們運用圖學分析(Topological Analysis)方法,解構了不同聚落中通道系統(Circulation System)的設計如何管理人群流動、訊息傳遞與社會控制。例如,某些聚落的設計傾向於「分散式權力結構」,這直接反映在缺乏中央集權的公共空間佈局上;而另一些則通過特定的巷弄交匯點來強化社群的凝聚力。 第五章:當代壓力下的居住變遷與空間策略 本章轉向全球化與都市化背景下,傳統居住模式的變異。我們分析了全球化消費文化對居住空間內飾與功能帶來的衝擊,以及「遺產化」(Heritage-ization)趨勢如何導致空間的去功能化(Defunctionalization)。案例分析了小型漁村在面臨旅遊業衝擊時,如何試圖在保留視覺符號的同時,內部空間結構被迫轉向服務於外部經濟需求的「表演性居住」(Performative Dwelling)。 --- 第三部:知識轉譯的倫理與實踐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討論學術知識(Knowledge)如何與地方實踐(Practice)進行有效且負責任的對話,但此「對話」著重於空間設計、城市規劃與文化資產保存的範疇,而非側重於博物館的展示策展或傳統工藝的復原。 第六章:空間知識的在地化詮釋與設計倫理 本章討論研究者在進入具體居住場域時所應秉持的倫理立場。我們關注「研究的殖民性」在空間研究中的體現,即西方學術框架如何不當地「翻譯」或「簡化」了非西方空間智慧。我們提出了一套「參與式空間繪圖」(Participatory Spatial Mapping)的方法論,強調讓居住者主導空間的描繪與描述,將空間的詮釋權交還給知識的生產者。這要求研究者從「外部觀察者」轉變為「協同建構者」。 第七章:空間敘事的設計轉譯與城市規劃的介入 此章探討如何將複雜的空間人類學發現,轉化為具有操作性的設計原則或政策建議,以影響當代的城鄉規劃。我們不探討如何「重建」舊有住家,而是探討如何讓新建築或空間改造工程,能夠在功能上繼承舊有聚落的社會邏輯與物質智慧。例如,在設計公共設施時,如何體現原聚落對空間中「可見性」與「可接近性」的傳統規範,避免一刀切的現代化標準。 第八章:空間記憶的延續與未來居所的想像 最後,本書總結了空間韌性的核心要素。韌性(Resilience)並非指抗拒改變,而是指在持續的環境與社會壓力下,仍能維持其核心的社會機能與文化認同的能力。我們鼓勵一種動態的、流動的空間理解,認為未來居所的意義,將在於其容納不同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彈性。本書最終呼籲,真正的空間知識轉譯,是創造出一個能夠讓地方持續發聲,而非被學術或政策框架所定義的未來空間。 --- 總結: 本書旨在為建築、城市研究及文化地理學領域提供一套深植於人類學觀察的空間分析工具,用以解構與理解全球化衝擊下,不同社群如何在其居住環境中進行協商、抵抗與創造。全書的論述清晰、案例豐富,聚焦於空間結構、物質性、勞動與倫理的交織關係,是理解當代人類居住形態變遷的紮實學術探討。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黃蘭翔


  1959年生於臺灣新竹縣
  日本國立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藝史所教授
  [專門領域]臺灣都市史、臺灣建築史
  [主要著作]
  《他者與臺灣:臺灣建築史之研究》(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2018)
  〈初期中国仏教寺院の仏塔とインドのストゥーパ〉(《仏教藝術》,2011)
  〈中国古建築の鴟尾の起源と変遷〉(《仏教藝術》,2004)

 

图书目录

中心主任序
推薦序
感想序文

▌1 前言:研究臺灣原住民建築應有的視野/黃蘭翔
1.1 古代中國南方的建築文化
1.2 東南亞的建築文化
1.3 臺灣的原住民族建築
1.4 臺灣平埔族建築
1.5 本書收錄的文章
1.6 今後臺灣建築史研究的課題與方向

▌2 理解臺灣原住民族住家的序言:印度尼西亞的木造建築/佐藤浩司
2.1 序言
2.2 試論印度尼西亞木造建築史
2.3 印度尼西亞建築文化資產所面臨的危機
2.4 後記

▌3 排灣族望嘉舊社頭骨塚紀念碑的時代意涵探討/許勝發
3.1 前言
3.2 資料來源與書寫程序
3.3 相關文獻
3.4 人頭骨架的族群文化象徵意涵
3.5 望嘉人頭骨架的歷史轉變
3.6 時代意義
3.7 結論

▌4 臺灣都市原住民居住文化:溪洲部落參與式規劃設計/吳金鏞
4.1 緣起:都市原住民的社會運動
4.2 參與式規劃與設計的過程
4.3 實踐都市原住民集體居住文化
4.4 都市原住民研究初探

▌5 耙梳臺灣新聞的報導回顧蘭嶼國宅興建的時代背景與反思/黃蘭翔
5.1 前言
5.2 達悟族意識的覺醒與反抗運動
5.3 蘭嶼國民住宅興建的簡史
5.4 興建國宅為何要拆除傳統舊房住屋
5.5 榮民、軍方與受刑人的入駐對蘭嶼環境的衝擊
5.6 代替結論兼論從被忽視到自我的存在

▌6 樂舞文化保存和重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Taromak(達魯瑪克)的合作實例/林建成
6.1 前言
6.2 從歌舞看部落生活
6.3 博物館樂舞展演實踐文化平權
6.4 近代Taromak部落文化復振
6.5 Taromak部落的樂舞重建
6.6 博物館進行Taromak部落文化調查
6.7 Taromak部落的樂舞文化展演
6.8 結語

▌7 代結論:以蘭嶼為例思考原住民族建築研究之可能進路/黃蘭翔
7.1 從干闌構建築型態所見的蘭嶼建築
7.2 從南島語族「海—山軸線」空間宇宙觀看蘭嶼建築
7.3 足立崇的居住場所論:〈台湾ヤミ族における親柱tomokと「住まう」こと〉足立崇

編後語
圖片來源
索引
主編、作者與譯者簡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35516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1.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後語

  1990年代初期,我在日本京都大學留學期間,當時適逢亞洲建築史與世界建築史著名學者布野修司教授初到京都大學任教,他邀請了佐藤浩司教授前來京大演講。聽後,被他用雙腳踏遍東南亞的田野工作,以及從田野第一手資料所獨創的「人們住進穀倉的干闌構住家發展理論」所吸引。這種作學問的方法不但日本國內少見,放眼世界也甚為稀少。

  佐藤先生的曾外祖父是臺灣著名的農田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偶而佐藤先生也會前來臺灣從事原住民住家的調查。長期以來,即已心生引介他的工作與作學問的方法到臺灣來,讓臺灣原住民族的研究可以打開門窗通向外面的世界。終於在2019年11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2019重建臺灣藝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時,有機會邀請他來臺發表「從南島語族世界觀點下的臺灣原住民族住家」(Indigenous Taiwanese Architecture seen from the Austronesian World)論文。

  這次獲得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我的朋友祖祖樂(kaka Zuzule)女史的協助,得有機會申請原民中心以佐藤教授的工作為中心的出書計畫,得以實踐長期以來的願望。因為這份計畫的執行,也邀請了目前站在臺灣研究原住民族建築文化第一線學者林建成教授、吳金鏞教授、許勝發教授、足立崇教授等人共襄盛舉,提供他們的論文,讓本書不但在世界史的時間與空間上定位臺灣原住民建築文化的特質,也讓現在正在進行的原住民族文化之保存與居住的住宅聚落的新建議題收錄於本書裡,供讀者閱讀參考。

  本書得以出版還要感謝吳瑞真女史在行政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在公司業務繁忙下的好友岸野俊介先生與繁重課業壓力之下的綱川愛實女史,願意在編輯的最後階段,出書在即的情況之下,毅然撥開手邊的工作,全時全心地協助論文的翻譯。最後能夠成書要特別感謝的,是我的好友呂權豪先生及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在籍的吳宥葳小姐,因為他們細心的潤稿校閱,讓本書的錯誤減到最低。
 
黃蘭翔
國立臺灣大學樂學館
2021 年冬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著作的题目给我的震撼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当前困境的直面。在当代社会,许多原住民部落面临着人口外流、技艺失传、土地利用权的争议等等一系列现实难题,传统的“住家”与其说是物理空间,不如说已经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图腾。要谈“重建”,就必须先正视现代化的洪流是如何侵蚀这些文化根基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族群在迁村或接受现代建材后,他们如何在保留核心精神意涵的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调整?是彻底的复古复原,还是创造性转化?这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钢丝的过程,必然充满了取舍与阵痛。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高度尊重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的姿态,去梳理这些复杂的故事线,而不是用外来研究者的视角来评判是非功过。毕竟,文化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它如何应对变化,而非如何固守不变。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家心头一紧,感觉里面藏着不少硬底子的料,绝对不是那种肤浅的游记或者导览手册可以比拟的。我个人对于台湾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一直抱持着一份敬畏和好奇,尤其是关于“住家”这个核心议题,它牵动着的不只是建筑结构,更是一整个族群的历史记忆、社会组织,乃至是与自然环境共存的智慧。这本书的切入点——“研究的出路”——显得格外迫切和尖锐,仿佛在直接叩问我们这些非当事人应该如何以一种更负责任、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接近和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期待它能揭示出传统知识体系在面对现代冲击时,是如何努力寻找新的定位和表达的可能。那种在“研究”与“被研究”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探索,想必是充满了理论的挣扎与田野的汗水,绝不是几篇漂亮照片就能带过的。我猜,作者必然对人类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有深刻的洞察,才能将“住家”这个具体的载体,提升到文化重建的宏大命题上,这种跨界的视野,才是真正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是扑面而来的,它似乎在提醒我们,我们对台湾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真正的“住家研究”,必然涉及到对居住环境与宇宙观、神话体系之间深刻关联的挖掘。例如,屋子的朝向、材料的选择、内部空间的划分,每一个细节背后都蕴藏着族群的世界观。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微观的建筑细节,与宏观的文化复兴运动联系起来的。当一个族群开始重新关注和建造符合传统精神的“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主权宣言。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这种“物质重建”如何反哺“精神重建”的路径,那么它就超越了单纯的社会科学范畴,有了一种近乎文化宣言的力量。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书,它需要读者带着敬畏心,坐下来,认真地去体会每一个“出路”背后的深意和作者倾注的心血。

评分

光从文字的排版和用词的精炼度来看,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一位深耕多年的学者,他/她对于“出路”的探讨,绝不会是空泛的口号式呼吁,而是建立在一层层严谨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之上的。我猜想,这本书里头一定有对现有研究范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自我反思。长期以来,关于原住民的研究,常常被批评为“猎奇”或“被殖民化”的知识生产。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为“研究”本身开辟一条新的、更具伦理基础的道路,那就太了不起了。这条新路,可能意味着研究者必须放下权威姿态,更多地成为协助者或记录者,让部落成为知识的主人。我甚至想象,书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知识产权、数据共享的伦理讨论,这些看似枯燥但却至关重要的议题,恰恰是决定文化“重建”能否真正掌握在族人手中的关键。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份对过去研究史的“清算书”与对未来合作模式的“行动纲领”。

评分

说实话,看到“兼谈博物馆展示与部落文化的重建”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次在博物馆面对那些被玻璃罩起来的展示品时的复杂心情。那种感觉很矛盾,一方面庆幸这些器物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又觉得它们被抽离了原本的生活脉络,成了一件件冰冷的“展品”,失去了呼吸的温度。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抽离”的机制,甚至能提供一套更贴近原住民自身叙事角度的展示方法论,那简直就是功德无量。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把文化符号化、异国情调化的展览,而是能让观者感受到那种活生生的、未曾中断的文化生命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展示”与“重建”之间的辩证关系——博物馆是否只是一个知识的缓存站,而真正的重建工作必须回到部落内部,通过教育、仪式和日常生活的实践才能实现?这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的铺陈,如果处理得当,这本书大概率会成为未来所有相关领域从业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不只是在讨论“应该怎么做”,更是在展示“如何真正做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