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

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宗懋圖文館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台湾文化
  • 古早台湾
  • 台湾风俗
  • 台湾影像
  • 历史照片
  • 文化遗产
  • 怀旧
  • 台湾记忆
  • 黑白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閃耀台灣》:台灣土地情感與知識的傳家之寶
    
  從來沒有一套台灣書籍像《閃耀台灣》這般,讓人如此沉浸在台灣土地的百年時空,猶如步行其間,徜徉於四周炫目感人的風情,偶爾也因目睹具體的事件而感受到內心強大的衝擊。這套書已經超過傳統紙本書的視覺極限,而是台灣土地情感而知識的傳家之寶。不只是放在書架,而是注入未來世世代代的台灣人的心靈,不斷地被學習和重溫,具有永恆的典藏價值。
    
  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閃耀台灣》使用了最精美的照片原材料,以及最高端的現代數位上色工藝技術。這是徐宗懋圖文館動用了累積20年的原照片收藏,以及過去5年建立的國際一流數位上色藝術師團隊,兩項優勢所取得的驚人成果。
    
  以《台灣山鄉原民》這一本畫冊為例,本畫冊使用日本學術權威森丑之助先生在百年前所拍攝的經典原住民圖錄照片,一般出版社都使用舊出版品反覆翻拍的圖片,大多都已模糊不清;然而,徐宗懋圖文館卻使用用市價高達50萬台幣的森丑之助的精緻柯羅版原版圖片。如此投資只為了取得最好的印製效果,這也使得《閃耀台灣》中的原住民圖像無論內容和視覺效果,都達到了台灣出版界史上的最高峰。
    
  至於物產和生態方面的圖片,則是使用了《大量台灣寫真大觀》、《亞細亞寫真大觀》和《台灣物產大觀》精美的原版照片,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有關過去台灣人生活和習俗的影像則是民國49年(1960年)薛培德牧師所拍攝的經典照片,每一張都是由原底片沖洗出來,並且進行精美的數位上色,展現了動人的往日情懷。
    
  總之,在技術工藝層面,台灣沒有任何一本出版物像《閃耀台灣》做出如此大的財力,動用如此多的人力,以及付出如此深的心力,只為了留下一套值得代代相傳的台灣之寶。
    
  《閃耀台灣》製作完成於台灣疫情最嚴重的兩年,很多人不能正常上學上班,收入和生活都受到影響。然而,就在此時此刻,我們做出最大的投資,投入最大的心力,完成這一套經典作品,代表台灣在艱困的環境中奮鬥不懈的精神,有如一顆閃亮的鑽石,永遠福星高照。
 
  文/作者徐宗懋
 
  《台灣古早容顏》
    
  1960年,即那個年代的人們習慣稱的民國49年,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拍攝的約三千張台灣照片中,忠實地留下了基層台灣百姓的珍貴豐富影像紀錄。除了生活型態,還拍下了當時人們的容貌神情、穿著打扮,透過帶著喜怒哀樂情感的容顏,那個年代的生活模式與精神,更生動地被記錄下來。
    
  本畫冊集中表現老台灣人的容顏風貌,包括男女老幼的面容、服飾以及人際互動的狀態,不僅是老台灣生動的生活記憶,也是上一輩人不可抹滅的容顏。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提供的书名《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的反向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聚焦于台湾的现代发展、未来科技、自然生态、原住民文化(非古早容颜聚焦的传统面貌)以及当代艺术等主题,完全避开“古早容颜”的怀旧叙事。 --- 《破浪之光:躍升中的台灣面貌》 (本书为《閃耀台灣》系列的第八部姊妹作,聚焦于当代台湾的科技创新、生态韧性、文化转译与全球定位。)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沉湎于过去的辉煌或追溯古老的记忆,而是以一种锐利、前瞻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当代台湾在二十一世纪的复杂性、动态演进及其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探究的“容颜”不再是历史的斑驳,而是芯片制程的精密、绿能转型的决心、后现代都市的生命力,以及在新全球化浪潮中,台湾如何重新定义“韧性”与“创新”的含义。 全书分为四大篇章,从硬核科技的“芯”脉,到生态边界的“绿”意,再到文化熔炉的“潮”声,最后落脚于国际地缘政治中的“锚”点,描绘出一幅充满未来感与内在张力的台湾群像。 --- 第一部:硅基上的王国——科技创新与未来产业的脉搏 本篇聚焦于台湾在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但视角完全落在其当前和未来的布局上,而非历史的奠基。 1. 半导体霸权的超越性:晶圆之上的哲学 本章深入探讨台湾如何从制造中心蜕变为“科技规则制定者”的复杂过程。我们不回顾早期代工的艰辛,而是分析当前台积电(TSMC)在三纳米及以下制程的突破性研发策略。重点剖析其背后隐藏的供应链韧性管理、跨国人才的吸纳机制,以及如何在国际政治的夹缝中,确保其前沿技术领先地位的“技术主权”构建。详细分析了后摩尔时代(Post-Moore Era)的材料科学革命,以及台湾在新一代封装技术(如CoWoS)上的全球布局。 2. 智慧城市的数字孪生:城市治理的算法革命 本书考察了台北、台中、高雄等主要城市如何利用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来优化交通、能源分配和公共安全。特别关注于“智慧交通管理系统”(ITS)如何实时应对极端天气或大型活动的人流调度;以及“开放数据平台”如何激发本地创新的应用场景。案例分析集中于近期完成的智能电网升级项目,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透明度。 3. 生医科技的跃进:从基因测序到精准医疗 台湾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正加速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本章详述了数家领先生物制药公司如何利用其在生物信息学上的优势,进行新药研发(NDR)和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重点介绍台湾在癌症免疫疗法和慢性病管理AI工具上的国际合作项目,展示了当代台湾在挽救生命技术前沿的努力与成就。 --- 第二部:生态韧性与绿能转型的战场 本篇剥离了对传统农业的怀旧,转而关注台湾面对气候变迁和能源转型的前沿实践与挑战。 1. 海洋能源的搏斗:离岸风电的十年远征 台湾四面环海,其能源转型高度依赖海洋。本章详细描述了台湾近年来在彰化外海等地区部署大型离岸风电场的复杂工程挑战——包括深海基础建设、电网并联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如何平衡渔业权益与绿色能源开发的社会工程。书中呈现了多位参与国际风电技术转移的台湾工程师的访谈记录。 2. 生态廊道的重建:都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工程 本书探讨了当代城市规划如何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融入高密度发展之中。案例聚焦于几项大型都市河流整治工程,这些项目不仅治理了污染,更成功引入了特定水生生物和鸟类,重塑了城市边缘的生态系统。分析了“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NbS)在台湾山区的应用,如何增强水土保持和减少灾害风险。 3. 永续农业的科技化:垂直农场与水资源管理 现代台湾农业不再是传统耕作模式的延续。本章介绍了在都市空间中快速发展的“垂直农场”技术,这些高科技温室如何利用精确气候控制和循环水系统,实现高效率、低耗水的叶菜生产。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在全岛范围推广的灌溉智能化系统,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分配挑战。 --- 第三部:文化熔炉的动态重塑——当代艺术与身份的转译 本篇关注台湾文化如何从历史的继承者,转变为全球文化对话中的主动参与者和创新者。 1. 视觉艺术的激流:当代艺术家的国际对话 聚焦于一批在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重要场域崭露头角的台湾视觉艺术家。分析他们的作品如何运用新媒体、装置艺术或批判性设计,探讨全球资本流动、身份政治的模糊性以及数字时代的疏离感,而非简单地复述传统母题。探讨台湾艺术界如何建立起一套独立于东西方主流的评价体系。 2. 音乐与声音景观:电子乐、嘻哈与本土叙事的交织 本章深入剖析台湾当代音乐场景的爆炸性发展。着重分析台湾嘻哈(Hip-Hop)音乐如何吸收本土语言的韵律,结合国际制作技术,创造出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新台语”或“国语”表达。同时,也考察了台湾电子音乐(Techno/Ambient)制作人如何将台湾特有的自然声景(如雨林或都市噪音)融入电子乐编曲中,形成独特的“声音地图”。 3. 剧场的社会实验:后剧场与肢体政治 当代台湾剧场(Theater)正从传统叙事转向更具实验性和身体性的“后剧场”模式。分析台湾编舞家和剧场导演如何通过非线性叙事、极简的舞台设计和对身体的极限探索,来解构既有的社会规范和权力结构,反映当代台湾社会在高速变化中的焦虑与探索精神。 --- 第四部:地缘经济的锚点——台湾在全球格局中的定位 本篇将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分析台湾在国际供应链、民主实践和区域安全中所处的现实地位和战略价值。 1. 民主模式的输出与检验:公民社会的活力 本书评估了台湾在过去数十年中,如何成功实现民主转型并维持其高度活跃的公民社会。重点分析“公民科技”(Civic Tech)的应用,例如线上公投平台、疫情期间的透明化沟通机制,以及青年选民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高效的政治动员,巩固其“亚洲民主灯塔”的实践经验。 2. 供应链的“去风险化”与全球制造业的重组 本章超越简单的贸易战叙事,探讨全球跨国企业如何与台湾伙伴合作,设计更具弹性的“去风险化”(De-risking)供应链布局。分析了越南、印度等地生产基地的兴起,如何与台湾高附加值的研发与核心零组件制造形成互补的全球分工网络,而非简单的取代关系。 3. 气候变迁时代的区域合作:台湾在印太战略中的角色 最后,本书审视台湾如何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寻求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探讨台湾在疫苗研发、人道救援物资供应以及区域海洋监测方面的技术贡献,展示其作为区域稳定贡献者的积极角色。 --- 《破浪之光:躍升中的台灣面貌》 是一部为寻求理解当下与未来的读者所作的深度报告。它聚焦于台湾人如何驾驭指数级增长的科技浪潮、直面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在全球复杂变局中不断重塑自身文化定义的过程。本书是对一个正在快速成形、充满活力和前瞻性思维的岛屿的详尽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中國時報》二十年新聞工作經歷,主要採訪國際和大陸新聞。2000年成立台灣文史工作室「徐宗懋圖文館」,專門收藏和編輯歷史圖片,出版歷史影像書籍,以及舉辦相關展覽,致力於中華歷史文化傳播教育工作。由於認識到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並倡議新的歷史影像的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蒐集,呈現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

图书目录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往日的悲歡容貌
 
小朋友在夜市玩撈魚遊戲
童年的玩伴
衣衫簡陋笑容甜美的女孩
台灣真善美的絕景
屏東山溪中裸泳的孩子
屏東山溪旁的小女孩
一位小姊姊抱著更年幼的弟弟
安撫弟弟別哭的小姊姊
一名女童背著年幼的弟弟
一位小女孩牽牛走過田間泥路
清明節跟家人來掃墓的小女孩
一位幫忙家裡顧攤的少女
兩位少女幫忙打理家裡金紙店
一位農村少年扛著兩捆姑婆芋的葉子
一位農村少年扛著兩籃乾草回家
唐榮鐵工廠兩位稚氣未脫的少年工
 
母親正在餵四個孩子吃飯
一位母親用自己的姆指給孩子吸吮
一位母親抱著孩子在苧麻田工作
在路邊哺乳的母親
大年初二帶孩子們回娘家的母親
一位婦人挑著兩大把的「豬菜」
吃檳榔的阿嬤
 
賣糖葫蘆的老先生
一位市場內走動叫賣野百合花的老先生
夜市一位修傘的老師傅
一位金仔店內的打金師傅
一位賣五彩沙灘球的攤販
市場上熱騰騰的「今川燒」攤販
一位戴郵差帽賣炸棗的老先生
販賣橘子的攤位
市場上一位自娛的賣笛人
和氣生財的五穀雜糧店老闆
一位孩子眼睛緊盯著烤好沾醬的魷魚
一處賣臭豆腐的流動攤販
 
天暗時休息吃飯的漁夫
一位海釣漁民釣得一隻大魚
「烏金」與漁夫的笑顏
背著竹子的泰雅族婦女
一位帶著兒子的泰雅族婦女
一位泰雅族婦女的無言臉龐
一位佩戴著飾有圓形鎳片的情人袋與額飾的阿美族男子
一位阿美族阿伯與傳統捕魚器魚筌
 
退伍軍人滿足的笑容
台北松山機場接送的笑顏
初抵達見水庫的救濟會同仁
一位救濟會女同仁初見中橫沿途風光的欣悅
一位老人領到一些美國人捐贈的舊衣物
一位領到美國人捐贈的舊衣物的婦女
一位剛領到嬰兒奶粉的母親
送喪隊伍中一位大伯抱著小弟弟
 
難忘金門當兵的日子
裝甲旅的班長
金門戰地的傳奇神父羅寶田
兩名金門兒童用水清洗軍用吉普車
國慶閱兵大典中的陸官學生隊伍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4531
  • 叢書系列:HISTORY
  • 規格:精裝 / 96頁 / 25.5 x 26.5 x 1.2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往日的悲歡容貌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在台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台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作為台灣基督教福利會的董事,他和教會的一些成員遊歷了台灣各地和離島,也使用相機拍攝當時台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台灣影像紀實。
    
  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拍攝的約三千張的台灣照片中,忠實地留下了基層台灣百姓的珍貴豐富影像紀錄。除了生活型態,還拍下了當時人們的容貌神情、穿著打扮,透過帶著喜怒哀樂情感的容顏,那個年代的生活模式與精神,更生動地被紀錄下來。
  
  《台灣古早容顏》這本畫冊,我們整理了薛培德牧師有關台灣基層百姓生活與工作的珍貴紀實照片,特別著重於人們的容貌神情特寫,由於是底片製作,照片清晰、品質極高。也由於這些照片的年代是今天50歲以上的台灣人曾經歷過的一段歲月,於是我們在圖說方面採精寫的方式,希望透過這一批精美的圖文,重新喚起那奮鬥不懈的清貧年代,並勾起童年成長的美好回憶。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共鳴」,那種不是用語言可以完全表達出來的,而是深入骨髓裡的熟悉。它談論的那些生活場景,可能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像在聽天方夜譚,但對我們這代人來說,簡直就是活生生的紀錄片。我記得我家以前的客廳,擺設跟書中描繪的幾近一致,那種不需要太多裝飾,一切都以實用為主的佈置哲學,現在想來才是真正的美學。特別是關於鄰里之間的互動,那種不分你我、隨時互相照應的熱絡感,在現在這個人際關係越來越疏離的社會裡,顯得格外珍貴。作者用詞精準,不花俏,就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娓娓道來,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處處是情。當讀到某個關於兒時遊戲的描述時,我忍不住放下書,望著窗外發呆,腦海裡立刻閃過小時候在巷口跟鄰居小孩玩「跳房子」的情景,那種純粹的快樂,書本成功地將它重新喚醒了。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文字功力是沒話說的,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它傳達出來的那股「韌性」。台灣的歷史脈絡複雜,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樣貌,而書中描繪的許多場景,都體現了早期人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發揮創意,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那種「吃苦當吃補」的務實精神,沒有被美化成廉價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地呈現在日常的細節裡,例如如何將剩餘的食材發揮到極致,或是面對颱風侵襲時的團結應對。這種不屈服的精神,才是真正定義了「台灣味」的核心價值。相較於現在許多強調效率和個人主義的書籍,這本作品像是一劑強心針,提醒著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不該忘記那份從困境中淬鍊出來的堅毅和彼此相依的溫暖。它給我的啟發,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懷舊。

评分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我會說它就像在一個夏日的午後,回到老家閣樓,打開一個積滿灰塵的樟木箱子。你不知道下一個翻出來的會是什麼,也許是一件泛黃的嫁妝、一封沒有寄出的情書,或者是一件舊式農具。每一次的探索都充滿了驚喜和一絲絲的惆悵,因為你知道這些物品的故事,大多已經無人訴說。作者的敘事語氣,時而像是旁觀者冷靜地記錄,時而又像是一位親歷者帶著感傷的喟嘆,這種多層次的視角轉換,讓閱讀的層次更加豐富。我尤其佩服作者那種不帶批判性地去描繪那個時代的面貌,它接受了當時所有的局限與美好,完整地呈現了那個「古早」的樣貌。這是一部值得反覆翻閱的作品,每次重讀,都會在不同的生命階段,解讀出新的體會,這正是好書的魅力所在,它陪著讀者一同成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光是看到那個樸實的字體和暖色調的排版,就讓人彷彿聞到一股老時光灶腳的柴燒味。它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設計,而是帶著一種沉澱下來的溫潤感,就像阿嬤的那個舊木頭梳子,雖然舊了,但握在手裡就是特別踏實。我特別喜歡它用了幾張泛黃的照片作為內頁的引子,雖然沒有直接點明主題,但那種模糊的影像感,已經足夠勾起許多塵封的記憶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的老房子還保留著那種沒有水泥牆的結構,空氣中總是混雜著泥土和曬乾的衣物的氣味,翻開這本書,彷彿能透過文字的筆觸,再次嗅到那份純粹。整本書的裝幀拿在手裡很有份量,紙質選用也相當有質感,不是那種一翻就爛的廉價紙張,而是帶著微微粗糙感的道林紙,這讓閱讀的過程變成一種儀式,讓人更願意慢下來,去細細品味每一個篇章。這種對細節的堅持,讓我覺得作者對這塊土地懷有深厚的情感,願意花心思去保存這些珍貴的視覺記憶。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相當細膩,它沒有採用傳統的線性敘事,而是像一個老舊的記憶寶箱,每翻開一頁,可能跳出一個完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片段,但它們之間卻有著一條無形的線索牽引著。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消失的技藝」時所展現的敬畏之心。像是那些傳統的手作物件,木雕、竹編,甚至是早期曬米的方式,都寫得有條不紊,讓人理解到背後蘊含的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時間的累積和對自然的順應。這不是一本教科書,它更像是一本用情感編織的田野筆記。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個學徒,跟隨著作者的腳步,重新認識了我們腳下這塊土地的紋理。它不是在歌頌過去的「美好」——因為我知道過去的生活其實很艱辛——而是在尊重和記錄那些構成我們文化根基的元素,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歷史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