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學

地形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俊全
图书标签:
  • 地形学
  • 地貌学
  • 地理学
  • 地球科学
  • 自然地理
  • 环境科学
  • 地质学
  • 遥感
  • GIS
  • 地图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地形學被稱為地質學的最後一章,也是地理學的第一章,是探討地表的起伏、成因與人們如何利用的學門。地形學對自然地理而言,是主要的知識架構之一,提供我們系統研究地球科學與人地互動的基礎概念。

  地表的地形作用改變了地形,產生變遷。這是地表的自然作用,然而也對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影響。當超過人們可以承擔的限度時,就形成災害,因此人們需要面對地形災害的成因與如何減少災害的損失。

  【關於臺灣地形研究室】

  成立於1992年的「臺灣地形研究室」,過去30年來致力於臺灣地景的保育工作,從概念的推廣到推動地質公園的入法,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研究室持續提供相關政府部門地景保育研習與環境教育的課程,並協助相關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地質公園等調查與規劃研究。研究室每年出版兩期《地景保育通訊》,並陸續進行合作出版《Geoparks of Taiwan》(Springer)、《臺灣的國土監測報告》、《地形圖中的福爾摩沙》、《氣候變遷中的國家發展藍圖》、《臺灣的天然災害》、《臺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等書。近年研究室除了持續沖蝕監測、高精度航空攝影等相關地形變遷研究外,並致力於推動臺灣地質公園與國際地質公園及保育運動接軌、解說員的培訓與認證、讀景運動等地景保育工作。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名为《地形學》的图书,但不包含其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书名:《星际航行导航与深空通讯基础》 作者: 艾萨克·维克托 博士 出版社: 寰宇科学出版社 ISBN: 978-1-876543-21-0 --- 寰宇之旅的蓝图:星际航行导航与深空通讯基础 书籍核心: 本书并非关于地球表面岩石构造、地貌演变或是传统测绘学的著作。相反,它是一部为未来星际探索者、深空任务规划师以及高能物理爱好者量身打造的专业指南。它深入探讨了在真空、高辐射、无参照系的宇宙尺度中,如何精确地定位自身、规划航线,并实现超远距离的信息交换。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超越地平线的极限,聚焦于那些驱动人类文明迈向银河系的关键技术与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宇宙时空的定位与参照系 在浩瀚的宇宙中,传统的地面坐标系统完全失效。本部分首先确立了星际导航的基石——宇宙坐标系。 第一章:非欧几里得几何在宇航中的应用 详细解析了如何将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导航计算。重点阐述了黎曼几何在计算远距离曲率路径时的必要性,并提供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简化模型在实际轨道计算中的应用案例。 第二章:脉冲星计时阵列(PTA)的原理与实践 我们不再依赖地面信标,而是将宇宙中最稳定、最精确的时钟——脉冲星——纳入我们的导航系统。本章细致描绘了如何利用纳赫兹范围的引力波探测数据,构建一个覆盖整个银河系的“宇宙GPS”。内容涵盖了脉冲星信号的去色散处理、引力红移的校正,以及如何将接收到的毫秒脉冲信号,实时转化为以太阳系质心(Barycenter)为原点的三维坐标。 第三章:恒星漂移与相对速度测量 讨论了如何精确测量恒星之间的相对角速度(本动),以及如何通过对目标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进行反演计算,来确定航行器相对于银河系螺旋臂的精确位置。特别关注了多普勒效应在确定径向速度时的极端精度要求,以及如何校正因仪器震动和微引力扰动导致的信号漂移。 第二部分:超光速与亚光速的航迹规划 本部分是关于如何安全、高效地跨越数光年距离的航行理论。 第四章:曲速场动力学导论 严格探讨了基于阿库别瑞(Alcubierre)度规的理论模型。本章着重于负能量密度需求的物理学限制,并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高强度、高频次的卡西米尔效应来“模拟”或替代所需的奇异物质,以减小曲速泡的能量“脚印”。同时,对曲速场中信息的延迟传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数学推导。 第五章:高能推进系统与物质-反物质湮灭效率 针对亚光速巡航,本章聚焦于推进技术。深入解析了核聚变脉冲推进(Orion-style)的优化方案,以及如何最大化物质-反物质反应堆的能量转换率。内容包括反物质存储(磁囚笼设计)的稳定性分析,以及应对粒子束发散带来的推进效率损失的补偿机制。 第六章:引力助推与行星环轨道操作 并非所有航行都依赖自身动力。本章详细介绍了“引力弹弓”效应在星系际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了如何精确计算掠过超大质量黑洞(如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的有效引力梯度,以实现数个数量级的速度提升,并讨论了在强引力场边缘维持稳定轨道所需的气动/磁流体力学控制策略。 第三部分:深空通讯的信噪比极限 在数万亿公里之外,电磁波的衰减是致命的。本部分致力于解决信息如何在极高噪声背景下保持可读性的难题。 第七章:量子纠缠信道的理论瓶颈 阐述了量子纠缠在经典信息传输中的非直接应用,以及其在未来“瞬间”数据交换中的理论潜力。重点剖析了“非定域性”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超密集编码(Superdense Coding)技术,在不违反信息传播速度限制的前提下,最大化单次纠缠对的有效载荷。 第八章:超定向高能激光通信阵列 这是当前最实用的深空通讯技术。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口径达数百米的自适应光学望远镜阵列,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内容包括:如何计算光束在数光年传播后,其瑞利判据极限下的焦点尺寸;以及如何利用相干叠加原理,将信号的有效辐射功率提升至现有水平的数千倍。 第九章:低频引力波通讯的可行性评估 作为终极的、几乎不受物质阻挡的通讯手段,本章对利用低频引力波进行信息编码进行了理论评估。讨论了如何将编码信号(例如,通过极其精密的非对称质量振动)叠加到背景引力波上,以及当前最灵敏的干涉仪(如LISA阵列)需要何种灵敏度提升,才能接收到微弱的人造信号。 附录:宇航员的相对论性时间校正表 --- 本书特色: 跨学科集成: 深度融合了天体物理学、信息论、广义相对论与先进工程学的知识体系。 数学严谨性: 提供了大量的微分几何和张量分析计算,所有理论均有详尽的数学推导支撑。 前瞻性视野: 专注于当前理论物理学的前沿,为下一代空间探索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目标读者: 理论物理学研究生、空间技术工程师、高阶航天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的星际尺度未来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俊全


  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學士、地理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博士(1991)。主要專長:自然地理學、地形學、地形災害、地景保育等領域。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地理學系系主任、副總務長、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等行政職,並擔任中國地理學會、工程環境學會、國家公園學會、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現任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顧問、農業委員會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委員、內政部國家公園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未來地球委員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曾任科技部地理及區域學門召集人及教育部高中地理科課程標準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2年起,推動成立臺灣地形研究室。主要研究為臺灣的海岸地殼變遷運動、泥岩與礫岩的沖蝕等。1992年起開始推動地景保育、國土監測、地質公園等工作。

图书目录


圖目錄
表目錄

第1章 簡介
1.1問題
1.2前言
1.3地形學的基本特質
1.4地形學的發展
1.5地形學研究的近代發展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2章 地表組成物質
2.1問題
2.2前言
2.3礦物
2.4岩石
2.5礦產資源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3章 構造地形
3.1問題
3.2前言
3.3地球的內營力作用
3.4褶皺、斷層與節理
3.5構造運動現象
3.6臺灣的構造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4章 風化與侵蝕
4.1問題
4.2前言
4.3風化作用
4.4侵蝕作用
4.5邊坡地形
4.6臺灣的風化與侵蝕個案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5章 海岸地形
5.1問題
5.2前言
5.3海岸地帶
5.4海水作用
5.5海水面變遷
5.6海岸的侵蝕地形
5.7海岸的堆積地形
5.8生物性海岸
5.9世界典型的海岸
5.10臺灣的海岸地形
5.11島嶼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6章 河流地形
6.1問題
6.2前言
6.3河川水文的特徵
6.4水循環與河川的作用
6.5河川輸沙
6.6河流侵蝕循環
6.7河川計測
6.8河流地形
6.9臺灣的河流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7章 石灰岩地形
7.1問題
7.2前言
7.3石灰岩的特色
7.4石灰岩地形
7.5石灰岩地形的演育
7.6世界的石灰岩區
7.7臺灣的石灰岩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8章 乾燥與風成地形
8.1問題
8.2前言
8.3乾燥地形
8.4典型的乾旱區
8.5風成地形
8.6臺灣的風成地形
8.7防風治沙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9章 第四紀與冰河地形
9.1問題
9.2前言
9.3第四紀
9.4第四紀與冰河期
9.5冰河地形與環境
9.6冰河的運動
9.7冰河的侵蝕作用與地形
9.8冰河的堆積作用與地形
9.9冰緣地形
9.10臺灣的冰河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0章 火山地形
10.1問題
10.2前言
10.3火山作用
10.4火山與人類的關係
10.5臺灣的火山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1章 應用地形
11.1問題
11.2前言
11.3應用地形學的概念
11.4地形學的應用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2章 地勢分析
12.1問題
12.2前言
12.3地形單元
12.4地形圖與地形判讀
12.5地貌製圖
12.6數值地形模型
12.7地形判釋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3章 地景保育
13.1問題
13.2前言
13.3地景
13.4臺灣地景保育歷程
13.5人類世地形學
13.6關鍵帶的保育
13.7小結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專有名詞索引
圖片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6010
  • 叢書系列:教科書
  • 規格:精裝 / 608頁 / 21 x 29.7 x 8.5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    

  發想寫這本書的念頭,已經超過12年。希望能對臺灣的地形學有點貢獻,也能協助地形學的教學。這本書得以出版,要特別感恩過去教導、愛護我的老師們。從小到大,各求學階段的師恩,銘記在心。尤其是徐鐵良教授(中央地質調查所前所長)所教授的地形學、張石角教授的工程地質、都市化與自然環境,王鑫教授的遙測學、地勢分析、地景保育,與張長義教授的自然環境經理等課程,乃至於英國倫敦大學的Denys Brundsden與Claudio Vita-Finzi兩位指導教授的指導,都是這本書的養分。

  與地形學的結緣,要從1976年與師大地理學系的石再添、張瑞津教授結緣開始。1977年進入臺灣大學地理系就讀,就對野外調查、登山、攝影等工作有興趣,非常熱中,也慢慢累積許多資料與經驗。隨後包括追隨張石角教授進行的寶山、東興水庫、萬芳社區等工程地質調查、東部的治山防洪研究,王鑫教授的新中橫工程環境、火炎山的調查、墾丁國家公園的前期地形調查等,受益良多。後來有機會登上臺灣的玉山、雪山、南湖大山、奇萊山等五岳三尖一奇,近50座臺灣百岳,看到臺灣高山之美。以及過去40年來的火炎山礫岩、臺東利吉泥岩、高雄的泥岩,乃至於參與福山的長期生態研究。也有機會到西藏,越過喜馬拉雅山、青康藏高原、武夷山、西伯利亞,加上過去海峽兩岸的地形學會議,內外蒙古高原、新疆天山、帕米爾高原、長江源頭與河口、塔里木盆地、長白山、九寨溝、黃山、海南島、敦煌、貴林與陽朔等等,點點滴滴都是豐富自己的經驗,也豐富了這本書的材料。非常感恩有這些機緣,尤其是感恩所有協助成長的師長朋友們,包括王穎、朱大奎、唐川教授。

  這本書也可說是作者個人的成長歷程。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感謝過去在英國博士班的同學Alexander Koh(高英瓈)在生活上、專業領域亦師亦友,多方的協助、指導。也感謝英國的Denys Brunsden、Claudio Vita-Finzi及Bernard Smith教授、日本金澤大學的Kenji Kashiwaya教授、德國自由大學的Margot Bose教授、GFZ的Niels Hovius教授、波蘭的Piotr Migon教授、法國雷恩大學的Herve Regnauld教授、荷蘭的Herman Verstappen教授、南非開普敦大學的Michael Meadows教授的協助,得以瞭解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愛爾蘭、日本、南非許多特殊地形與地理、地質區以及野外調查、研究訓練的機會。這些機緣,也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感謝他們。

  這本書分成13章,嘗試將地形學的諸多概念與發展整理如下:

  第1章介紹地形學的主要概念與基本概念。

  第2章介紹地表組成的物質特性。地質特性影響地形特徵,也是地形演育的基礎。

  第3章介紹構造運動與構造地形。臺灣是構造運動的現場,許多構造地形是臺灣所獨有的特色,特別安排在第3章說明來自內營力的作用現象。

  第4章介紹風化與侵蝕作用。探討岩石風化成土壤的概念與相關的研究方法。

  第5章介紹海岸地形。對海島臺灣而言,海岸地形的瞭解,也相對重要。

  第6章介紹河川地形。河川受到地殼擠壓、隆起、下切作用明顯,許多河川地形與輸沙現象具有特色與區域代表性。

  第7章介紹石灰岩地形,說明臺灣的石灰岩、變質石灰岩等各種特色與利用。

  第8章說明乾燥地形與風成地形的作用與氣候的關連。風力發電是另一個應用風成作用的課題。

  第9章介紹第四紀與冰河地形。第四紀的研究愈來愈重要,也凸顯與氣候變遷與各種外營力作用的關連。許多定年的方法日新月異,需要有更多的瞭解。

  第10章介紹火山作用與火山地形。火山作用與構造運動息息相關。

  第11章應用地形的概念與地形災害的問題,也慢慢凸顯地形學應用的重要性。

  第12章則以地形調查與分析為主。從過去的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地形分析,到今日利用遙測、航測的判讀分析,可看見有關技術的進展。

  第13章是以地景保育與相關的概念為主。在人類世的時代裡,如何面對各種氣候變遷、開發衝擊等,本書嘗試去整理概念與可能的應用。

  多年地形學的撰寫過程中,有許多的耽誤。拜疫情之賜,得以專注,讓這本書能以更完整的內容呈現。除了地形學的基本內容外,也嘗試盡量將新的研究方法、概念與領域加入。撰寫過程中,益發覺得每個單元都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本書僅止於階段性成果介紹。限於篇幅與個人的學養,只能整合眾多概念,期待讀者可以藉此整體瞭解。然而匆促之間完成,如有謬誤,尚請指正。

  這本書得以完成,要謝謝許多幫忙的朋友、學生們。王文誠、林銘郎、朱傚祖、李錦發、簡龍祥、王春洋、楊士芳諸位教授與老師的協助,銘感在心。許多當年參與臺灣地形研究室的同學,包括任家弘、鄭遠昌、林慧宜、陳毅青、楊嵐雅、王翠華、林建偉、張祖達、劉時宏、陳宣安、楊啟見、林穎東等同學幫忙協助蒐集、整理初稿,成為課程講義的資料。沒有他們,這本書無法順利完成,非常感謝他們。協助編輯作業的臺大出版中心的李協芳先生,以及臺灣地形研究室的簡明柔,繪圖的葉力瑋與隨時提供技術支援的鄭遠昌、陳以秤,要特別感謝。

  這本書得以完成,若有點貢獻,要特別謝謝家人長年的支持,包括父母親、太太與兩個孩子,謝謝他們長年的支持、照顧與容忍。最後謹以這本書獻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感謝結緣一輩子。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地形學》的封面設計真是太有意思了,設計師肯定對地貌的理解非常深入,光是看著那些線條和色彩的組合,就彷彿能感受到山脈的起伏和河流的蜿蜒。書皮選用的材質也很有質感,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是一本經過精心打磨的學術著作。我特別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使是初次接觸這類主題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不會被密密麻麻的文字給嚇到。書中的插圖選用更是令人驚艷,那些精細的手繪圖和高品質的衛星影像,讓抽象的地形概念變得具體可感,簡直就像是將一座座真實的山川搬到了書頁上。光是翻閱這些圖例,就已經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讓人忍不住想拿起放大鏡仔細端詳每一個細節,體會自然界鬼斧神工的力量。我真心覺得,光是作為一本欣賞地形藝術品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就已經超乎預期了,它成功地將科學的嚴謹與藝術的美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评分

我必須說,光從這本書的裝幀和用料來看,出版商絕對是下了重本的,完全展現了對知識傳承的尊重。紙張的選用非常考究,厚實又不反光,即便是長時間在燈光下閱讀,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這對於需要仔細研讀圖表和文獻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書本的裝訂也非常牢固,可以完全攤平在書桌上,這點對我這種喜歡邊看邊做筆記的習慣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了,不用費力扶著書頁,可以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內容的探索中去。而且,書中內嵌的索引系統做得非常人性化,查找特定概念或地質構造時,能迅速定位,效率大大提升。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密的工具書,它的物理屬性直接服務於知識的獲取和理解,這種對細節的專注,讓人不得不佩服台灣出版業在書籍製作上的專業水準。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耐用、實用、高雅」,絕對是書架上值得珍藏的一本。

评分

我認為這本著作在資料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它給讀者的感覺是「紮實可靠」。它顯然不只是停留在課本式的基本概念介紹,而是深入到了一些前沿的研究視角和區域性的案例分析中。書中引用的文獻資料似乎涵蓋了從經典到近期的研究成果,這使得書本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參考價值。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具有爭議性的地貌成因理論時,作者並沒有採取簡單站隊的方式,而是客觀地呈現了不同的學說及其支持論據,這種科學的態度非常值得稱讚,它培養了讀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對於任何希望對地形學有全面而深入了解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極佳的起點,同時也能作為進階研究者的重要參考工具,它的內容豐富到讓人覺得,這可能是一本可以伴隨我整個學術生涯的夥伴。

评分

從閱讀的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學術上的權威性,但同時又保持了一種令人感到親切的敘述感。作者顯然是下了苦功去平衡「嚴謹性」與「可讀性」這兩個看似難以兼顧的要素。你會發現,它在論述科學原理時,用詞是精準無誤的,每一個術語的用法都經得起推敲,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然而,在解釋某些關鍵概念時,作者又會適時地穿插一些生動的比喻或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這就極大地降低了學習的門檻,讓普通讀者也能感受到地質學的魅力。這種平衡處理,使得閱讀過程充滿了發現的樂趣,而不是枯燥的記憶,它鼓勵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而不僅僅是「是什麼」。總體來說,作者的筆觸穩健有力,充滿了對自然科學的熱情,讓人讀起來非常過癮。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目錄和章節編排,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脈絡,它顯得很有層次感,不像有些學術書那樣跳躍不定。開篇的導論部分,並沒有直接拋出複雜的理論,而是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先帶領讀者建立起對地球表面形態的宏觀認識,彷彿是先搭乘了一趟低空直升機,鳥瞰了整個地表。接著,作者似乎很巧妙地將讀者的視角逐漸拉近,開始細緻地剖析各種基本的地貌單元是如何形成的,這個過程的過渡非常自然流暢,讓人感覺知識是循序漸進地被建構起來的。我特別欣賞那種將複雜的地球動力學過程,轉化為相對直觀的文字描述的能力,即使是面對高深莫測的地質作用,文字也顯得沉穩而不失靈動,這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它不只是在陳述事實,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思維的探險,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腳下世界的無形之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