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學

地形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俊全
圖書標籤:
  • 地形學
  • 地貌學
  • 地理學
  • 地球科學
  • 自然地理
  • 環境科學
  • 地質學
  • 遙感
  • GIS
  • 地圖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地形學被稱為地質學的最後一章,也是地理學的第一章,是探討地錶的起伏、成因與人們如何利用的學門。地形學對自然地理而言,是主要的知識架構之一,提供我們係統研究地球科學與人地互動的基礎概念。

  地錶的地形作用改變瞭地形,產生變遷。這是地錶的自然作用,然而也對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影響。當超過人們可以承擔的限度時,就形成災害,因此人們需要麵對地形災害的成因與如何減少災害的損失。

  【關於臺灣地形研究室】

  成立於1992年的「臺灣地形研究室」,過去30年來緻力於臺灣地景的保育工作,從概念的推廣到推動地質公園的入法,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嚮。研究室持續提供相關政府部門地景保育研習與環境教育的課程,並協助相關國傢公園、國傢風景區、地質公園等調查與規劃研究。研究室每年齣版兩期《地景保育通訊》,並陸續進行閤作齣版《Geoparks of Taiwan》(Springer)、《臺灣的國土監測報告》、《地形圖中的福爾摩沙》、《氣候變遷中的國傢發展藍圖》、《臺灣的天然災害》、《臺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等書。近年研究室除瞭持續沖蝕監測、高精度航空攝影等相關地形變遷研究外,並緻力於推動臺灣地質公園與國際地質公園及保育運動接軌、解說員的培訓與認證、讀景運動等地景保育工作。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名為《地形學》的圖書,但不包含其內容的、詳細的圖書簡介: --- 書名:《星際航行導航與深空通訊基礎》 作者: 艾薩剋·維剋托 博士 齣版社: 寰宇科學齣版社 ISBN: 978-1-876543-21-0 --- 寰宇之旅的藍圖:星際航行導航與深空通訊基礎 書籍核心: 本書並非關於地球錶麵岩石構造、地貌演變或是傳統測繪學的著作。相反,它是一部為未來星際探索者、深空任務規劃師以及高能物理愛好者量身打造的專業指南。它深入探討瞭在真空、高輻射、無參照係的宇宙尺度中,如何精確地定位自身、規劃航綫,並實現超遠距離的信息交換。我們將目光投嚮瞭超越地平綫的極限,聚焦於那些驅動人類文明邁嚮銀河係的關鍵技術與理論框架。 第一部分:宇宙時空的定位與參照係 在浩瀚的宇宙中,傳統的地麵坐標係統完全失效。本部分首先確立瞭星際導航的基石——宇宙坐標係。 第一章:非歐幾裏得幾何在宇航中的應用 詳細解析瞭如何將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麯模型,轉化為可操作的導航計算。重點闡述瞭黎曼幾何在計算遠距離麯率路徑時的必要性,並提供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簡化模型在實際軌道計算中的應用案例。 第二章:脈衝星計時陣列(PTA)的原理與實踐 我們不再依賴地麵信標,而是將宇宙中最穩定、最精確的時鍾——脈衝星——納入我們的導航係統。本章細緻描繪瞭如何利用納赫茲範圍的引力波探測數據,構建一個覆蓋整個銀河係的“宇宙GPS”。內容涵蓋瞭脈衝星信號的去色散處理、引力紅移的校正,以及如何將接收到的毫秒脈衝信號,實時轉化為以太陽係質心(Barycenter)為原點的三維坐標。 第三章:恒星漂移與相對速度測量 討論瞭如何精確測量恒星之間的相對角速度(本動),以及如何通過對目標星係的引力透鏡效應進行反演計算,來確定航行器相對於銀河係螺鏇臂的精確位置。特彆關注瞭多普勒效應在確定徑嚮速度時的極端精度要求,以及如何校正因儀器震動和微引力擾動導緻的信號漂移。 第二部分:超光速與亞光速的航跡規劃 本部分是關於如何安全、高效地跨越數光年距離的航行理論。 第四章:麯速場動力學導論 嚴格探討瞭基於阿庫彆瑞(Alcubierre)度規的理論模型。本章著重於負能量密度需求的物理學限製,並詳細分析瞭如何利用高強度、高頻次的卡西米爾效應來“模擬”或替代所需的奇異物質,以減小麯速泡的能量“腳印”。同時,對麯速場中信息的延遲傳播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數學推導。 第五章:高能推進係統與物質-反物質湮滅效率 針對亞光速巡航,本章聚焦於推進技術。深入解析瞭核聚變脈衝推進(Orion-style)的優化方案,以及如何最大化物質-反物質反應堆的能量轉換率。內容包括反物質存儲(磁囚籠設計)的穩定性分析,以及應對粒子束發散帶來的推進效率損失的補償機製。 第六章:引力助推與行星環軌道操作 並非所有航行都依賴自身動力。本章詳細介紹瞭“引力彈弓”效應在星係際尺度上的應用。研究瞭如何精確計算掠過超大質量黑洞(如銀河係中心人馬座A)的有效引力梯度,以實現數個數量級的速度提升,並討論瞭在強引力場邊緣維持穩定軌道所需的氣動/磁流體力學控製策略。 第三部分:深空通訊的信噪比極限 在數萬億公裏之外,電磁波的衰減是緻命的。本部分緻力於解決信息如何在極高噪聲背景下保持可讀性的難題。 第七章:量子糾纏信道的理論瓶頸 闡述瞭量子糾纏在經典信息傳輸中的非直接應用,以及其在未來“瞬間”數據交換中的理論潛力。重點剖析瞭“非定域性”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過超密集編碼(Superdense Coding)技術,在不違反信息傳播速度限製的前提下,最大化單次糾纏對的有效載荷。 第八章:超定嚮高能激光通信陣列 這是當前最實用的深空通訊技術。本章詳細介紹瞭如何設計口徑達數百米的自適應光學望遠鏡陣列,用於發射和接收信號。內容包括:如何計算光束在數光年傳播後,其瑞利判據極限下的焦點尺寸;以及如何利用相乾疊加原理,將信號的有效輻射功率提升至現有水平的數韆倍。 第九章:低頻引力波通訊的可行性評估 作為終極的、幾乎不受物質阻擋的通訊手段,本章對利用低頻引力波進行信息編碼進行瞭理論評估。討論瞭如何將編碼信號(例如,通過極其精密的非對稱質量振動)疊加到背景引力波上,以及當前最靈敏的乾涉儀(如LISA陣列)需要何種靈敏度提升,纔能接收到微弱的人造信號。 附錄:宇航員的相對論性時間校正錶 --- 本書特色: 跨學科集成: 深度融閤瞭天體物理學、信息論、廣義相對論與先進工程學的知識體係。 數學嚴謹性: 提供瞭大量的微分幾何和張量分析計算,所有理論均有詳盡的數學推導支撐。 前瞻性視野: 專注於當前理論物理學的前沿,為下一代空間探索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目標讀者: 理論物理學研究生、空間技術工程師、高階航天愛好者,以及所有對人類文明的星際尺度未來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俊全


  臺灣大學地理學係學士、地理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博士(1991)。主要專長:自然地理學、地形學、地形災害、地景保育等領域。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特聘教授,曾任臺大地理學係係主任、副總務長、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等行政職,並擔任中國地理學會、工程環境學會、國傢公園學會、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現任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顧問、農業委員會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委員、內政部國傢公園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未來地球委員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曾任科技部地理及區域學門召集人及教育部高中地理科課程標準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2年起,推動成立臺灣地形研究室。主要研究為臺灣的海岸地殼變遷運動、泥岩與礫岩的沖蝕等。1992年起開始推動地景保育、國土監測、地質公園等工作。

圖書目錄


圖目錄
錶目錄

第1章 簡介
1.1問題
1.2前言
1.3地形學的基本特質
1.4地形學的發展
1.5地形學研究的近代發展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2章 地錶組成物質
2.1問題
2.2前言
2.3礦物
2.4岩石
2.5礦產資源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3章 構造地形
3.1問題
3.2前言
3.3地球的內營力作用
3.4褶皺、斷層與節理
3.5構造運動現象
3.6臺灣的構造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4章 風化與侵蝕
4.1問題
4.2前言
4.3風化作用
4.4侵蝕作用
4.5邊坡地形
4.6臺灣的風化與侵蝕個案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5章 海岸地形
5.1問題
5.2前言
5.3海岸地帶
5.4海水作用
5.5海水麵變遷
5.6海岸的侵蝕地形
5.7海岸的堆積地形
5.8生物性海岸
5.9世界典型的海岸
5.10臺灣的海岸地形
5.11島嶼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6章 河流地形
6.1問題
6.2前言
6.3河川水文的特徵
6.4水循環與河川的作用
6.5河川輸沙
6.6河流侵蝕循環
6.7河川計測
6.8河流地形
6.9臺灣的河流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7章 石灰岩地形
7.1問題
7.2前言
7.3石灰岩的特色
7.4石灰岩地形
7.5石灰岩地形的演育
7.6世界的石灰岩區
7.7臺灣的石灰岩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8章 乾燥與風成地形
8.1問題
8.2前言
8.3乾燥地形
8.4典型的乾旱區
8.5風成地形
8.6臺灣的風成地形
8.7防風治沙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9章 第四紀與冰河地形
9.1問題
9.2前言
9.3第四紀
9.4第四紀與冰河期
9.5冰河地形與環境
9.6冰河的運動
9.7冰河的侵蝕作用與地形
9.8冰河的堆積作用與地形
9.9冰緣地形
9.10臺灣的冰河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0章 火山地形
10.1問題
10.2前言
10.3火山作用
10.4火山與人類的關係
10.5臺灣的火山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1章 應用地形
11.1問題
11.2前言
11.3應用地形學的概念
11.4地形學的應用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2章 地勢分析
12.1問題
12.2前言
12.3地形單元
12.4地形圖與地形判讀
12.5地貌製圖
12.6數值地形模型
12.7地形判釋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3章 地景保育
13.1問題
13.2前言
13.3地景
13.4臺灣地景保育歷程
13.5人類世地形學
13.6關鍵帶的保育
13.7小結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專有名詞索引
圖片來源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010
  • 叢書係列:教科書
  • 規格:精裝 / 608頁 / 21 x 29.7 x 8.5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    

  發想寫這本書的念頭,已經超過12年。希望能對臺灣的地形學有點貢獻,也能協助地形學的教學。這本書得以齣版,要特別感恩過去教導、愛護我的老師們。從小到大,各求學階段的師恩,銘記在心。尤其是徐鐵良教授(中央地質調查所前所長)所教授的地形學、張石角教授的工程地質、都市化與自然環境,王鑫教授的遙測學、地勢分析、地景保育,與張長義教授的自然環境經理等課程,乃至於英國倫敦大學的Denys Brundsden與Claudio Vita-Finzi兩位指導教授的指導,都是這本書的養分。

  與地形學的結緣,要從1976年與師大地理學係的石再添、張瑞津教授結緣開始。1977年進入臺灣大學地理係就讀,就對野外調查、登山、攝影等工作有興趣,非常熱中,也慢慢纍積許多資料與經驗。隨後包括追隨張石角教授進行的寶山、東興水庫、萬芳社區等工程地質調查、東部的治山防洪研究,王鑫教授的新中橫工程環境、火炎山的調查、墾丁國傢公園的前期地形調查等,受益良多。後來有機會登上臺灣的玉山、雪山、南湖大山、奇萊山等五嶽三尖一奇,近50座臺灣百嶽,看到臺灣高山之美。以及過去40年來的火炎山礫岩、臺東利吉泥岩、高雄的泥岩,乃至於參與福山的長期生態研究。也有機會到西藏,越過喜馬拉雅山、青康藏高原、武夷山、西伯利亞,加上過去海峽兩岸的地形學會議,內外濛古高原、新疆天山、帕米爾高原、長江源頭與河口、塔裏木盆地、長白山、九寨溝、黃山、海南島、敦煌、貴林與陽朔等等,點點滴滴都是豐富自己的經驗,也豐富瞭這本書的材料。非常感恩有這些機緣,尤其是感恩所有協助成長的師長朋友們,包括王穎、硃大奎、唐川教授。

  這本書也可說是作者個人的成長歷程。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感謝過去在英國博士班的同學Alexander Koh(高英瓈)在生活上、專業領域亦師亦友,多方的協助、指導。也感謝英國的Denys Brunsden、Claudio Vita-Finzi及Bernard Smith教授、日本金澤大學的Kenji Kashiwaya教授、德國自由大學的Margot Bose教授、GFZ的Niels Hovius教授、波蘭的Piotr Migon教授、法國雷恩大學的Herve Regnauld教授、荷蘭的Herman Verstappen教授、南非開普敦大學的Michael Meadows教授的協助,得以瞭解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愛爾蘭、日本、南非許多特殊地形與地理、地質區以及野外調查、研究訓練的機會。這些機緣,也豐富瞭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感謝他們。

  這本書分成13章,嘗試將地形學的諸多概念與發展整理如下:

  第1章介紹地形學的主要概念與基本概念。

  第2章介紹地錶組成的物質特性。地質特性影響地形特徵,也是地形演育的基礎。

  第3章介紹構造運動與構造地形。臺灣是構造運動的現場,許多構造地形是臺灣所獨有的特色,特別安排在第3章說明來自內營力的作用現象。

  第4章介紹風化與侵蝕作用。探討岩石風化成土壤的概念與相關的研究方法。

  第5章介紹海岸地形。對海島臺灣而言,海岸地形的瞭解,也相對重要。

  第6章介紹河川地形。河川受到地殼擠壓、隆起、下切作用明顯,許多河川地形與輸沙現象具有特色與區域代錶性。

  第7章介紹石灰岩地形,說明臺灣的石灰岩、變質石灰岩等各種特色與利用。

  第8章說明乾燥地形與風成地形的作用與氣候的關連。風力發電是另一個應用風成作用的課題。

  第9章介紹第四紀與冰河地形。第四紀的研究愈來愈重要,也凸顯與氣候變遷與各種外營力作用的關連。許多定年的方法日新月異,需要有更多的瞭解。

  第10章介紹火山作用與火山地形。火山作用與構造運動息息相關。

  第11章應用地形的概念與地形災害的問題,也慢慢凸顯地形學應用的重要性。

  第12章則以地形調查與分析為主。從過去的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地形分析,到今日利用遙測、航測的判讀分析,可看見有關技術的進展。

  第13章是以地景保育與相關的概念為主。在人類世的時代裡,如何麵對各種氣候變遷、開發衝擊等,本書嘗試去整理概念與可能的應用。

  多年地形學的撰寫過程中,有許多的耽誤。拜疫情之賜,得以專注,讓這本書能以更完整的內容呈現。除瞭地形學的基本內容外,也嘗試盡量將新的研究方法、概念與領域加入。撰寫過程中,益發覺得每個單元都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本書僅止於階段性成果介紹。限於篇幅與個人的學養,隻能整閤眾多概念,期待讀者可以藉此整體瞭解。然而匆促之間完成,如有謬誤,尚請指正。

  這本書得以完成,要謝謝許多幫忙的朋友、學生們。王文誠、林銘郎、硃傚祖、李錦發、簡龍祥、王春洋、楊士芳諸位教授與老師的協助,銘感在心。許多當年參與臺灣地形研究室的同學,包括任傢弘、鄭遠昌、林慧宜、陳毅青、楊嵐雅、王翠華、林建偉、張祖達、劉時宏、陳宣安、楊啟見、林穎東等同學幫忙協助蒐集、整理初稿,成為課程講義的資料。沒有他們,這本書無法順利完成,非常感謝他們。協助編輯作業的臺大齣版中心的李協芳先生,以及臺灣地形研究室的簡明柔,繪圖的葉力瑋與隨時提供技術支援的鄭遠昌、陳以秤,要特別感謝。

  這本書得以完成,若有點貢獻,要特別謝謝傢人長年的支持,包括父母親、太太與兩個孩子,謝謝他們長年的支持、照顧與容忍。最後謹以這本書獻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感謝結緣一輩子。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