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太陽係:最權威的太陽、行星與衛星導覽圖

圖解太陽係:最權威的太陽、行星與衛星導覽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希瑟‧庫伯
圖書標籤:
  • 太陽係
  • 行星
  • 天文學
  • 太空探索
  • 科普
  • 圖解
  • 科學
  • 宇宙
  • 衛星
  • 觀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帶你飛臨太陽的日珥上空,攀登金星的火山,探索火星的沙丘,潛入木星深不可測的狂暴雲層──宛如身歷其境般飽覽太陽係的所有奇景。書中收錄大量以先進成像技術繪製的精細天體圖片,搭配超高解析地圖,以及令人歎為觀止的剖麵圖,讓你細細觀察太陽係每個行星、主要衛星和各種小型天體的驚人麵貌。
 
  本書利用美國航太總署和歐洲太空總署的數據資料繪製的行星3D模型,彷彿將太陽係的行星和各式各樣的天體從夜空中抓下來擺在紙上,然後從錶麵到核心層層剝開,帶領讀者逐一檢視每個天體的驚人細節,全方位暢遊整個太陽係。
 
  《圖解太陽係》除瞭剖析太陽、八大行星、數百個衛星,以及數以韆計小行星和彗星的外觀和內部結構,並透過一目瞭然的圖錶呈現各天體的發現史,以及每一次重要的太空任務,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現太陽係的迷人知識。
 
  每個行星皆以專章詳細介紹,包含以下主題:
  ‧行星基本數據
  ‧行星結構
  ‧行星大氣
  ‧行星內部
  ‧行星組成物質
  ‧行星研究時間錶
  ‧相關太空任務
  ‧行星地圖
  ‧行星模型
  ‧行星地理特徵
 
本書特色
 
  最權威的太陽係導覽圖,探索太陽係中所有天體的星空圖鑑,天文迷必備參考書
  ․以美國航太總署和歐洲太空總署的最新影像數據繪製的全太陽係天體精細地形圖與剖麵圖
  ․透過史上最詳盡的電腦繪圖與資訊圖錶,帶你深入太陽係的每個角落
  ․以完全視覺化的方式係統呈現太陽係中所有行星、衛星、小行星的:基本數據、組成物質、相關太空任務、地圖、模型、地理特徵
 
名人推薦
 
  「本書匯集瞭最新的太陽係觀測資料與數據分析結果,是愛好行星科學的讀者必備的參考書。」──美國《圖書館期刊》重點書評( 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
宇宙的邊界:探索未知星係的邊緣世界 內容簡介 《宇宙的邊界:探索未知星係的邊緣世界》帶領讀者踏上一場遠超太陽係範圍的史詩級探索之旅。這本書聚焦於我們銀河係中那些尚未被充分瞭解、充滿極端條件和潛在生命跡象的遙遠星係和星際空間。它摒棄瞭對常見行星和衛星的詳細描述,轉而深入探討那些挑戰我們現有物理學理解的極端天體現象。 本書的結構圍繞著對“邊緣”的定義展開:從我們太陽係邊緣的奧爾特雲、柯伊伯帶,到太陽係外行星(係外行星)係統的邊緣,再到銀河係鏇臂中人馬座A附近那些極度緻密的區域,直至窺視我們可觀測宇宙邊緣的早期星係。 第一部:太陽係的暗影邊疆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太陽係內那些長期被忽視的、位於行星軌道之外的區域。我們將詳細剖析柯伊伯帶的結構、組成及其與海王星軌道共振的物體,探討冥王星及其鄰近天體(如鉸剪星、妊神星等矮行星)的冰冷地質活動和可能的地下海洋。 隨後,本書深入研究更為神秘的奧爾特雲——太陽引力勢阱的最遠端。我們將分析彗星的來源與軌道動力學,探討奧爾特雲的形成機製,以及它如何為我們提供瞭太陽係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質快照。這一部分會著重於使用間接觀測數據來推斷這些極遠處物體的物理特性,而非依賴直接的近距離成像。 第二部:係外行星的極限棲息地 跨越太陽係邊界,本書聚焦於那些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係統,特別是那些位於傳統“宜居帶”之外,卻展現齣驚人物理特性的世界。 超級地球與迷你海王星的邊界: 我們將探討行星形成的“空隙”(Fulton Gap),分析那些質量介於岩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之間的、構成複雜大氣結構的超級地球。這部分內容側重於大氣逃逸機製、地核對流,以及這些世界如何維持內部熱源以支撐潛在的生物化學活動。 流浪行星(Rogue Planets): 這些沒有母恆星束縛的孤立世界,在星際空間中漂流。本書將分析探測這些極度寒冷、幾乎不發光的物體的方法,包括重力微透鏡技術,並推測它們的內部熱量是否能維持液態水層。 雙星與多星係統的邊緣穩定區: 探索在兩個或多個恆星引力作用下,行星能夠維持穩定軌道的特定區域。這要求對複雜的N體問題進行深入的數學建模分析,以確定生命存在的極限軌道。 第三部:銀河係的緻密核心與星際介質的湍流 這部分將讀者的視線引嚮銀河係的中心——人馬座A(銀河係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區域。 星際雲與恆星形成區的邊緣: 探討分子雲的崩塌、原恆星的形成過程,以及高能輻射如何塑造恆星誕生的環境。我們將詳細分析赫比格-哈羅天體(Herbig-Haro objects)噴流的物理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將角動量耗散到星際介質中。 緻密星團與黑洞的互動: 在球狀星團等高密度環境中,恆星的碰撞、交換和動力學散亂是常態。本書將闡述雙星係統如何被快速掠過的三體係統分解,以及恆星級黑洞在這種擁擠環境中的遷徙與捕獲機製。 第四部:宇宙學的遠端邊界——早期宇宙的星係 最後,本書將視角推嚮可觀測宇宙的極限,即紅移值極高的早期星係。 第一代恆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追蹤: 這是宇宙誕生後不久形成的、僅由氫和氦組成的恆星。本書將基於理論預測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初步數據,討論如何識別這些極為遙遠、壽命短暫、質量巨大的恆星的化學痕跡。 早期星係的形態與化學演化: 探討在宇宙誕生數億年後形成的、結構尚未完全穩定的星係。這些星係展現齣與現代星係截然不同的閤併率和物質組成,是理解宇宙結構形成的關鍵。我們將分析矮星係如何通過吸積和併吞來增長,以及暗物質暈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 總結 《宇宙的邊界》是一本嚴謹的科普讀物,它不滿足於展示太陽係內的熟悉景象,而是緻力於揭示宇宙中那些最極端、最反直覺的物理環境。它將引導讀者使用最前沿的觀測數據和理論模型,去理解宇宙尺度的物理學是如何在那些我們難以直接觸及的“邊界”上運作的。本書適閤對天體物理學、宇宙學,以及係外行星科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旨在拓展他們對“何為可能”的認知邊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希瑟‧庫伯(Heather Couper)
 
  曾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倫敦格林威治天文館(Greenwich Planetarium)前任館長,英國天文協會(British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前任主席,她曾主持三個電視節目,著有超過35本天文書籍。3922號希瑟(Heather)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羅伯特‧丁威迪(Robert Dinwiddie)
 
  專長是撰寫科學主題的教育圖文百科工具書,特別感興趣的領域是地球和海洋科學、天文學、宇宙學和科學史。
 
約翰‧範登(John Farndon)
 
  著有許多有關科學、自然,和創造力的書籍,他的作品曾經四度進入兒童科學書籍獎名單(Children's Science Book Prize ),也曾被作傢協會教育獎(Society of Authors Education Award)提名。
 
尼傑‧漢貝斯特(Nigel Henbest)
 
  天文學傢,曾任《英國天文協會會刊》(Journal of the British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編輯,也是作傢,著作超過38本,另撰有超過1000篇與太空天文有關的文章,將搭乘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公司的飛機上太空。
 
大衛‧W. 休斯(David W. Hughes)
 
  謝菲爾德大學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發錶超過200篇關於小行星、隕石和流星的學術文章,曾任職於歐洲、英國和瑞典的太空機構。
 
翟爾斯‧史拜羅(Giles Sparrow)
 
  作傢和編輯,專長是天文和太空科學,也是皇傢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的會員。
 
卡洛爾‧斯托得(Carolet Stott)
 
  天文學傢和作傢,著有超過30本有關天文太空的書籍,曾任倫敦格林威治皇傢天文臺(Royal Observatory)臺長。
 
柯林‧史都華(Colin Stuart)
 
  作傢,專長為物理和太空,也是皇傢天文學會的會員。
 
編輯顧問簡介
 
瑪姬‧艾德林‧波科剋(Maggie Aderin-Pocock)
 
  曾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是位太空科學傢,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榮譽研究員,主持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電視節目《仰望夜空》(The Sky at Night)。
 
班‧布西(Ben Bussey)
 
  美國馬裏蘭州巴爾的摩市(Baltimore, Maryland)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行星科學傢和物理學傢,專長為遙感技術,曾經參與近地小行星會閤-舒梅剋號(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 - Shoemaker)任務,曾與他人閤著有《剋萊門汀月球地圖集》(The Clementine Atlas of the Moon)一書。
 
安德魯‧K. 約翰斯頓(Andrew K. Johnston)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ton, DC)史密森尼美國國傢航空及太空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的地理學傢,著有《從太空看地球》(Earth from Space)一書,另與他人閤著有《史密森尼太空探索圖集》(Smithsonian Atlas of Space Exploration)一書。
 
譯者簡介
 
鬍佳伶
 
  陽明大學遺傳所及中央大學天文所碩士,目前在臺北天文館擔任解說員,從事科學教育及推廣工作。希望知識不再是堵高牆,而是生活中俯拾即是的樂趣。喜歡親近大自然,覺得夜空中的星光比城市的燈光迷人許多。總是情不自禁望著滿天繁星發呆,想像這些星光是在宇宙中旅行瞭韆百年不同的時間,纔在此時匯聚,就覺得莫名感動。

圖書目錄

6 前言
 
8 太陽係傢族
10 太空中的傢園
12 繞著太陽轉
14 太陽係誕生
16 行星形成
18 大小和規模
30 我們的太陽係
 
22 我們的恆星
24 太陽
26 太陽結構
28 太陽風暴
30 太陽射線
32 太陽循環
24 日食
36 太陽的故事
38 太陽探索任務
 
40 岩質天體
42 臨近的行星
44 水星
46 水星結構
48 近探水星
50 測繪水星
52 目標:卡內基號斷崖
54 長瞭翅膀的信使
56 水星探索任務
 
58 金星
60 金星結構
62 近探金星
64 測繪金星
66目標:馬剋士威山脈
68 戀愛之星
70 金星探索任務
 
72 地球
74 地球結構
76 地球闆塊
78 變動的地錶
80 水和冰
82 地球上的生命
64 俯瞰地球
86 我們的行星
88 月球
90 月球結構
92 地球的夥伴
94 測繪月球
96目標:哈德利裂紋
98 地球升起
100 月球撞擊坑
102 高地和平原
104 月球的故事
106 月球探索任務
108 阿波羅計畫
 
110 火星
112 火星結構
114測繪火星
116 火星上的水
118 目標:水手號峽榖
120火星的火山
122 目標:奧林帕斯山脈
124 火星的沙丘
126極冠
128 火星的衛星
130 紅色行星
132 火星探索任務
134 火星探測車
136 探索火星

138 小行星
140 小行星帶
142 近地小行星
144 小行星探索任務
 
146 氣體巨行星
148 巨行星王國
150 木星
152 木星結構
154 近探木星
156 木星係統
158 木衛一埃歐
159 木衛二歐羅巴
160 伽利略衛星
162 木衛三甘尼米德
163 木衛四卡利斯多
164目標:恩基鏈坑
166 行星之王
168 木星探索任務

170土星
172 土星結構
174土星環
176目標:土星環
178 近探土星
180 聚光燈下的土星
182 土星係統
184 土星的大衛星
186 目標:麗姬亞海
188 卡西尼號拍攝影像
190目標:土衛二

192 行星環之王
194 土星探索任務

196 天王星
198 天王星結構
200 天王星係統
202 目標:維羅納斷崖

204 海王星
206 海王星結構
208 海王星係統
210目標:海衛一
212 藍色行星
214 航海傢號的偉大旅程
 
216太陽係邊疆
218 古柏帶
220 矮行星
222 彗星
224 彗星軌道
226 彗星探索任務
228 太空雪球
230厄運的使者
232 太陽係之外
 
234 附錄
236 太陽係資料
244 詞彙錶
255 謝誌與圖片齣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08522
  • 規格:精裝 / 256頁 / 24 x 29 x 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自古以來,人們就已經注意到這群在太空中離我們最近的鄰居。古代的水手和農夫把夜空當作指南針和日曆,他們認為行星就像是行蹤不定的星星,從恆常不變的星座飄落,在天空中追尋著自己的道路。這些難以捉摸的旅者穿戴著神祇的名字,火星血紅的色澤,讓古代的希臘人聯想到戰神;明亮的金星則是以羅馬掌管美麗的女神為名。
 
  直到科學逐漸興起和望遠鏡發明之後,天文學傢纔終於明瞭──原來這些漂泊不定的亮點,和我們一樣是個完整的世界,有些甚至比我們的地球還要大很多。隨著科技進步揭露瞭越來越多的細節,我們的好奇心也逐漸增長,開始猜想這些行星的麵貌。或許火星錶麵奇特的條紋,是高等文明所開鑿齣來的,又或許金星濃密的雲層下隱藏著蓊鬱的森林,甚至是城市。
 
  太空時代的來臨落實瞭馳騁的想像。已經有超過150艘太空船離開地球周圍,帶領我們實現探索行星的夢想。探測器穿過金星雲層,造訪熔爐般的金星地錶。無人探測車輾軋過酷寒的火星荒漠,在這片不毛之地搜尋生命的跡象。這些無人太空船傳迴奇特的美景,有些超乎我們想像的陌生,有些卻又有著說不齣的熟悉,但全都瞭無生機、不適閤生存。
 
  這本圖解指南引用瞭美國航太總署(NASA)所拍攝到的最新影像和數據,帶您從熾烈的太陽展開旅行,一路遊覽太陽係傢園中的行星。我們也會造訪地球,和那些離地球最近、無法居住的岩質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接著我們將穿過小行星帶的碎片,來到氣體巨行星的懷抱。旅程會在黑暗的太陽係邊緣結束,行星形成時留下的冰冷殘骸,在這裡形成瞭一大群沉寂的彗星。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圖解太陽係:最權威的太陽、行星與衛星導覽圖》光看名字就讓人覺得超有份量,感覺像是要帶領我們一趟深入宇宙的奇幻旅程!我對天文學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那些遙遠的行星和它們的衛星,每次看到太空望遠鏡傳迴的照片,都覺得不可思議。我期待這本書能在視覺上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畢竟「圖解」是關鍵,我希望它不隻是文字堆砌,而是能用精美的插圖、清晰的圖錶,把那些複雜的軌道運行、行星的大氣結構,甚至是那些奇形怪狀的衛星錶麵地形,都呈現得栩栩如生。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太空導遊,把我這個對天文知識半生不熟的普通讀者,從太陽係最核心的地方,一步步引導到最外圍的奧秘,讓我知道每一顆行星、每一顆衛星背後隱藏著多少科學的驚奇與待解的謎團。如果書中能對太陽的活動,像是耀斑、日冕拋射這些現象有深入淺齣的解釋,那就更棒瞭,畢竟太陽是我們一切的能量來源,瞭解它對理解整個太陽係至關重要。

评分

關於「權威」這個詞,往往意味著編纂團隊必須具備極高的學術背景,並且內容經過嚴謹的校對。我猜測這本書可能試圖建立一個標準的太陽係模型,用來對抗網路上流傳的許多未經證實的說法或過時的知識。因此,我非常期待在書中看到關於太陽係邊緣的最新研究進展,像是歐特雲、許佩爾帶的探討,這些邊界地帶往往是決定我們對太陽係起源認知的重要線索。此外,如果這本書在介紹行星形成和太陽演化的理論時,能夠清晰地劃分齣「已被證實的」和「當前主流的假說」,這對建立讀者正確的科學觀念至關重要,避免將猜測當作事實來吸收。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是一本能夠讓人從頭到尾保持專注,並且在閤上書本後,能帶著對宇宙更深一層敬畏與理解的科普钜作,不隻是知識的堆疊,更是一種引人入勝的知識體驗。

评分

說真的,現在坊間的天文書籍琳瑯滿目,光是標榜「權威」的就一大堆,但真正能讓人讀完後覺得知識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卻不多。我比較注重的是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是否能匹配得上「最權威」這個稱號。對於太陽係內的八大行星,我希望它不隻是介紹它們的體積、距離,而是能深入探討它們的演化歷史、地質活動的差異,例如木星和土星這些氣態巨行星的內部結構到底有多麼奇特?火星上過去是否存在過液態水,現在的探索又發現瞭什麼關鍵證據?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精選的學術期刊摘要,把最新的科學發現和理論,用一般讀者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那它絕對是值得收藏的。更進一步說,如果它能涵蓋一些近幾年來太空任務的成果,像是「好奇號」、「毅力號」的最新發現,甚至對冥王星和其他矮行星的近況有所著墨,那就太加分瞭,這纔能稱得上是跟得上時代的導覽圖。

评分

以一個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習慣瞭精緻、注重細節的齣版品,所以對於這本「導覽圖」的印刷品質和紙材要求也會比較高。畢竟,要呈現「太陽」的熾熱光芒和「冰巨星」的幽深冷峻,如果色彩不夠飽滿、解析度不夠高,那圖解的效果就會大打摺扣。我希望這本書在裝幀上也能展現齣它的權威感,或許採用硬殼裝訂,讓它能在書架上屹立不搖,每次翻閱都能感受到它的紮實。內容上,我特別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觀測指南,雖然我們可能沒有專業的望遠鏡,但如果書中能告訴我,在什麼時間、什麼季節,用肉眼或一般雙筒望遠鏡,大緻能觀察到哪些行星或星座的位置,甚至是如何利用一些免費的天文App來輔助觀測,那這本書就不僅僅是一本靜態的知識庫,而是一本能帶我走齣戶外、連結真實夜空的實用工具書,這樣會讓它的價值更上一層樓。

评分

我常常在想,天文學知識要怎麼傳遞給對科學不那麼熟悉的普羅大眾,纔不會讓人望而生畏?這本書的「圖解」定位,讓我非常好奇它在排版和敘事風格上的取捨。我期望它能像一部製作精良的科普紀錄片,鏡頭永遠跟著讀者移動,不會讓讀者在複雜的數據和圖錶中迷失方嚮。舉例來說,當介紹到行星的磁場或大氣環流時,單靠文字是很難理解的,如果能有生動的動態模擬圖(即使是靜態圖,也要設計得有層次感),將複雜的物理概念視覺化,那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另外,我對書中對於「衛星」的著墨程度非常關注,畢竟太陽係裡的衛星簡直是小型的宇宙,像木衛二的冰下海洋、土衛六濃密的大氣層,這些都是科幻小說的靈感來源,如果書中能針對這些「潛在生命棲息地」的衛星做詳盡的介紹,那將會是一場視覺和知識的雙重饗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