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裡的心理學:每天14分鐘大師開課!人格障礙、拖延症、潛意識、吸引力法則……拆解100個最核心的心理學知識

廁所裡的心理學:每天14分鐘大師開課!人格障礙、拖延症、潛意識、吸引力法則……拆解100個最核心的心理學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瑞次‧柯敘訥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人格
  • 潜意识
  • 行为习惯
  • 拖延症
  • 吸引力法则
  • 情绪管理
  • 实用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暢銷書《廁所裡的哲學課》系列作
100堂讓人(自以為)恍然大悟的心理學課,廁所開學中!



若你有以下任一項特質,請立即翻閱本書:
☑每天都會蹲馬桶
☑想讓人覺得自己很聰明
☑想知道那個他/她到底在想什麼
☑經常自問自己究竟為什麼要那樣做
☑想了解心理學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平均來說,我們每天會花14分鐘蹲馬桶,
既然如此,何不善用蹲馬桶的寶貴時間,學點真正有用的東西?

你是否有很多疑問:
明明不想一拖再拖,為什麼卻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我已經夠棒了,怎麼其他人總是不懂我的好?
那個人為什麼那麼自私?這個人又為什麼那麼玻璃心?
繼哲學之後,你需要的是心理學,來替你解答內心那些糾纏許久,讓你睡不好、悟不懂、又問不出的問題。

這次,柯聰明教授將再次出擊,將你所遭遇到的人生難題、人際障礙,
和其他各種如雜亂的毛線球一樣梗在心上的疑難雜症,
濃縮成100堂最精華的心理學課,讓你讀懂自己、讀透他人。

如果你們不幸錯過了廁所裡的哲學課,雖然這十分不應該,
那你就更沒有理由缺席這堂廁所裡的心理學,馬桶上不見不散!


知名心理學家,領銜受課
佛洛伊德、安娜‧佛洛伊德、赫曼‧羅夏
阿德勒、卡爾‧榮格、庫爾特‧勒溫
史金納、馬斯洛、卡爾‧羅傑斯、羅伯特‧席爾迪尼……

100堂最核心的心理學知識
精神分析、防衛機制、五大性格、需求層次理論
人格障礙、第一印象、認知失調、智商和情傷
成就動機、拖延症、六種愛情類型、黑暗三角人格
賽局理論、如何融會貫通心理學……

隨書附綠
知名心理學家檔案+廁所平面圖
各大心理學理論解說(一看就懂)
人際相處建議(有效實用)
心理學期末考(附解答)
結業證書(已加蓋認證章)


★好評推薦
Vicky Ho/OMG這是心理學 版主
幹話心理學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依首字筆劃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书名及其内容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图书介绍。 --- 《心之迷宫的导航图: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与潜能》 导言: 你是否曾对着镜中的自己感到困惑?为何某些选择看似违背理性,却又难以抗拒?为何有些关系注定走向僵局,而另一些却能滋养生命?人类的心智,是宇宙中最复杂、最迷人的疆域之一。它既是创意的源泉,也是不安的温床;它既能构建宏伟的文明,也能在细微之处引发深刻的自我怀疑。 《心之迷宫的导航图》是一本旨在为你点亮这条复杂路径的指南。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场邀请你深入自身、理解他人、并最终重塑自身体验的深度旅程。我们摒弃了晦涩的术语,专注于那些能直接影响你日常决策、情感波动和人际互动的核心概念。本书将带你穿越心智的表层,探访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深层机制,揭示那些塑造我们世界的无形力量。 第一部分:思维的构建与解构——认知革命 我们的世界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一系列心智过滤器构建而成。《心之迷宫的导航图》首先将目光投向人类的认知结构。 认知偏差的隐形陷阱: 人类的思考方式充满了捷径,这些“启发法”在远古时期是生存的必需,但在现代社会,它们却常常导致系统性的错误判断。本书详细剖析了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何让你固守错误的信念,以及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如何扭曲你对风险的评估。我们将探究,当你面对复杂信息时,大脑是如何不自觉地选择“更容易”的解释,而非“更准确”的解释。理解这些偏差,是提升决策质量的第一步。 记忆的艺术与欺骗: 记忆并非录像机,它是一种持续的、富有创意的重构过程。我们将深入研究记忆的脆弱性——从目击者证词的不可靠性,到“虚假记忆”的形成机制。你将了解到,你的过去是如何根据你现在的需求被不断修改的,以及如何区分真实经历与情感叙事。 习惯的力量:心智的自动化驾驶: 我们的日常行动中,绝大多数都由习惯驱动。本书将解析习惯回路的形成——“提示、惯性、奖励”——并提供实用的框架,帮助你识别那些阻碍成长的坏习惯的触发点,并用更有益的行为取而代之。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如何通过精细的系统设计,而非单纯的意志力,来实现长期的行为改变。 第二部分:情感的炼金术——情绪的驱动力 情绪是人类体验的核心,但它们也常常是我们最大的困惑来源。本书旨在将情绪从不可控的“风暴”转变为可理解的“信号”。 情绪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表达: 我们将探讨基础情绪(如恐惧、喜悦、愤怒)在大脑中的神经化学反应,理解它们作为生存工具的原始功能。随后,我们转向社会情绪——嫉妒、羞耻、自豪。这些情绪如何塑造我们在群体中的地位?我们将解析“情绪传染”的现象,理解你在社交场合中无意识地吸收他人情绪的机制。 应对焦虑与恐惧的实践哲学: 现代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书不只是描述焦虑的症状,而是深入剖析焦虑产生的认知循环:对不确定性的不容忍。我们将介绍“暴露疗法”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并提供“接纳与承诺疗法”(ACT)中的核心技术,教导你如何与不适感共存,将精力重新导向有价值的行动。 同理心与人际连接的深度: 真正的理解需要超越表面的倾听。我们将解析“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运作,即我们理解他人拥有与我们不同的信念、意图和欲望的能力。理解这一机制,能帮助你更精准地预测他人的反应,从而构建更深层次、更少冲突的人际关系。 第三部分:自我与身份的构建——你是谁? 身份感是贯穿人生的核心议题。我们如何定义自己?这种定义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自尊的动态平衡: 自尊并非一成不变的量尺,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本书区分了“稳定型自尊”(基于内在价值)和“易变型自尊”(依赖外部评价)。过高的自尊可能带来傲慢,过低的自尊则导致自我设限。我们将提供工具,帮助你培养基于能力掌握而非外界赞誉的健康自我肯定。 “自我效能感”的魔力: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是成就的关键驱动力。本书详述了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主要途径(亲身体验、替代性学习、社会说服和生理状态),并将其应用到职业发展、学习新技能等具体场景中。 叙事自我与生活意义: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人通过“叙事”来理解生命。我们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本书引导读者审视自己“核心叙事”——你给自己贴的标签,你讲述的个人历史。通过有意识地重写那些限制性的、消极的自我叙事,你可以释放被过去束缚的潜力。 第四部分:潜能的解锁与行动的科学 理论最终需要转化为实践。本部分专注于如何将心理学洞察转化为日常可执行的策略。 动机的层次结构: 我们将超越简单的“努力工作”口号,探究内源性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源性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之间的复杂关系。何时奖励会扼杀兴趣?如何设计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持久的行动力?书中提供了一套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框架,专注于满足“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这三个核心人类需求。 冲突的艺术:建设性对抗: 冲突在人类互动中是不可避免的。本书倡导一种“高情商冲突管理”模式,即认识到冲突是信息交换的信号。我们将教授结构化的沟通技巧,如“非暴力沟通”(NVC)的基本要素,帮助你在维护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尊重对方的立场,将对抗转化为合作的机会。 决策中的“预先承诺”: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本书介绍了一种强大的技术——“预先承诺”(Precommitment),即在诱惑出现之前,先为自己设置障碍或奖励机制。这是一种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劫持”未来自己的工具,确保你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符合长期利益的决定。 结语:持续的探索者 《心之迷宫的导航图》的终点,并非知识的终结,而是自我探索的开始。心智的奥秘是无限的,我们提供的工具旨在让你成为自己心理世界的专业导航员,能够自信地驾驭复杂的情感风暴,清晰地设定人生的航向。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你将不再是被动地受制于心智的无意识冲动,而是成为一个更加清醒、更有力量的行动者。 --- 本书适合人群: 渴望提升自我认知,理解自身行为驱动力的个体。 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提升沟通效率的职场人士与伴侣。 对学习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情绪、应对压力感兴趣的所有读者。 任何对人类行为背后的科学机制感到好奇,并希望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莫瑞次‧柯敘訥Moritz Kirchner
擁有心理學學位和政治學博士學位。曾獲得2015年全德辯論賽和2018年科學大滿貫賽亞軍。無論在工作領域或是私底下都熱愛當一名心理學家,並以柯聰明的筆名出現在《廁所》系列的第二集。

康拉德‧柯列弗Konrad Clever
康拉德‧柯列弗,本書作者的筆名,亦為柯聰明教授。

相關著作:《廁所裡的哲學課:每天14分鐘,跟著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13位世界哲人,秒懂100個最經典的哲學思維【二版】》

譯者簡介

彭菲菲
德國埃森大學(Universität GH Essen,今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傳播學碩士。長年旅居德國,投入科技工作之餘,期由譯介社會人文書籍,深入人心與社群的本質,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

图书目录

前言 廁所裡的心理學課
柯聰明教授致學生的一封信
第1堂課 心理學到底是什麼?
第2堂課 有關心理學的迷思(以及如何解構)
第3堂課 威廉‧馮特:始作俑者
第4堂課 馮特的廁所

第一章 深層心理學
第5堂課 精神分析(#都是童年的錯)
第6堂課 佛洛伊德:心理學界的老色狼
第7堂課 佛洛伊德和第一代辣媽(MILF)
第8堂課 佛洛伊德的廁所
第9堂課 安娜‧佛洛伊德和心理防衛機制
第10堂課 投射測驗
第11堂課 羅夏墨跡測驗:當你想將墨水漬轉化為科學時
第12堂課 阿德勒:我們在青春期都是受害者
第13堂課 榮格:心理學的海德格
第14堂課 榮格的廁所

第二章 人格心理學
第15堂課 五大性格
第16堂課 神經質:聽起來不好,也真的不好
第17堂課 外向性:喜歡與人為伍
第18堂課 友善性:當我對這個世界太好時
第19堂課 責任感:普魯士指數
第20堂課 經驗開放性: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第21堂課 氣質理論
第22堂課 四種氣質
第23堂課 行為主義
第24堂課 史金納:中國共產黨的非自願先驅
第25堂課 學習法則(適用於狗、嬰兒、老鼠和成年人)
第26堂課 習慣
第27堂課 庫爾特‧勒溫
第28堂課 庫爾特‧勒溫的廁所
第29堂課 自尊
第30堂課 感官刺激需求
第31堂課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第32堂課 道德基礎理論
第33堂課 病態人格障礙
第34堂課 自戀型人格障礙:現今社會的鏡像
第35堂課 自戀2:我已經夠棒了,可惜其他人還不明白。那是他們的問題,不干我的事!
第36堂課 做作型人格障礙
第37堂課 邊緣型人格障礙

第三章 認知心理學與才智心理學
第38堂課 認知吝嗇:何必多傷神?
第39堂課 小測試:我的認知吝嗇程度
第40堂課 思考機率的模式
第41堂課 確認偏差
第42堂課 第一印象
第43堂課 認知失調:多少可以忍受一點自相矛盾
第44堂課 可得性捷思法
第45堂課 基本歸因錯誤
第46堂課 歸因方式:該怪誰?自己還是別人?
第47堂課 人類的資訊處理:象與騎象人
第48堂課 智商:只是智力測驗的結果
第49堂課 多元智能理論
第50堂課 情商:一個不再被熱議的話題
第51堂課 我們不都是天才嗎?
第52堂課 天才與瘋狂?特曼資優研究
第53堂課 工作記憶,十分迷人!

第四章 溝通心理學
第54堂課 卡爾‧羅傑斯
第55堂課 積極傾聽
第56堂課 四耳模型
第57堂課 溝通的五大公理
第58堂課 好感與反感
第59堂課 周哈里窗:自我認知與他人對自己認知的差異

第五章 動機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
第60堂課 動機心理學基礎
第61堂課 成就動機
第62堂課 全力動機
第63堂課 親和動機
第64堂課 行動和狀態導向
第65堂課 態度與行動的關係
第66堂課 擴展型認知動機模式
第67堂課 能力動機
第68堂課 心流體驗
第69堂課 拖延症:一個新型的生活方式
第70堂課 對抗拖延症的實用守則
第71堂課 使用艾森豪矩陣制定優先順序
第72堂課 不同的「時型」
第73堂課 正向心理學
第74堂課 快樂與幸福感
第75堂課 滿足套件
第76堂課 自我驗證預言
第77堂課 快樂水車

第六章 發展與演化心理學
第78堂課 發展任務的階段模型
第79堂課 依附類型
第80堂課 六種愛情類型
第81堂課 成年人的任務:生成繁衍
第82堂課 化為骨灰的最佳年齡:SOC最適化模型
第83堂課 進化心理學:多大程度上我們仍然停留在靈長類動物
第84堂課 吸引力的重要性
第85堂課 打烊效應實驗:酒後是否亂性?為什麼男女有別
第86堂課 性的策略
第87堂課 系統心理學

第七章 組織心理學
第88堂課 組織心理學:這到底是什麼?
第89堂課 社會助長
第90堂課 吸才-選才-汰才模式:為什麼一個組織永遠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
第91堂課 根據勒溫理論,對自我領導風格做個小心理測驗
第92堂課 變革型領導
第93堂課 偉人理論:試圖反擊的父權主義
第94堂課 黑暗三角人格:我的上司是病態
第95堂課 馮‧恩圖的「內心團隊」
第96堂課 賽局理論是很嚴肅的
第97堂課 席爾迪尼的七項說服原則
第98堂課 促進型交點與預防型焦點

結業式
第99堂課 給自己的廁所心理學家的使用手冊
第100堂課 結業不是一切:如何可以融會貫通心理學

*結業考試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69968
  • 叢書系列:ideapool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1 x 14.8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對很多台灣市面上引進的翻譯心理學書籍,常常會覺得翻譯腔太重,讀起來很彆扭,這本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自然,就像是台灣本地的作家寫出來的科普書一樣,語氣輕鬆卻不失深度。這種在地化的表達,讓書中的核心概念更容易被台灣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所接納和理解。例如,它在解釋某些情緒反應時,會使用一些本地人才懂的比喻,讓人會心一笑,進而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後的心理機制。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傳遞出來的核心精神——心理學不是用來診斷別人,而是用來更好地認識和接納自己的工具。它避免了將人「標籤化」的陷阱,而是強調每個人的獨特性和可塑性。在讀到關於「完美主義」的那一章節時,我真的有種被「點醒」的感覺,作者細膩地剖析了完美主義背後對於「被評價」的恐懼,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遠比那些粗略的成功學書籍要深刻得多。總體而言,這本書在知識密度和閱讀體驗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它既讓你覺得知識量很豐富,又不會讓你感到閱讀疲勞,簡直是忙碌生活中最好的心靈補給品。

评分

我個人對於這類「速成」或「快速吸收知識」的書籍,一開始其實是抱持著懷疑態度的,畢竟心理學的深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掌握的。但這本《廁所裡的心理學》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強調的「每天14分鐘」這個時間設定非常貼心,完全符合現代人碎片化的時間管理模式。你不用擔心要騰出一個小時專心閱讀,利用早上刷牙後、午休的空檔,甚至通勤時,都能輕鬆完成一小個單元的學習。這種設計,讓心理學知識不再是「有空才學」的負擔,而是變成一種可以自然融入日常的習慣。內容編排上也看得出巧思,它把眾多主題切割得非常精細,每個主題都像是一顆獨立的小糖果,甜度剛好,不會讓你膩。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吸引力法則」時那種平衡的論述方式,沒有過度神化,而是從心理建設和信念建立的角度去解釋,讓原本聽起來有點玄乎的概念,瞬間變得科學且可行。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口語化,帶著一種台灣人特有的那種幽默感和生活氣息,讀起來非常親切,沒有距離感。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諮商師,溫柔地引導你探索自己內心的迷宮。整體來說,它的實用性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對於想在短時間內建立基礎心理學框架的人來說,絕對是物超所值。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自我成長領域的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觀點非常與時俱進,它並沒有停留在很早期的心理學理論,而是巧妙地融合了現代認知行為治療(CBT)的一些核心概念,只是它用更日常的語言包裝了起來。例如,它在處理「負面自我對話」的部分,就很像在教導讀者如何進行認知重構,但它不會用那些學術術語,而是用「換個角度看事情」或「跟內心的那個小人在和解」這類更溫暖的說法。這讓那些對心理學有基本概念的人也能找到共鳴,同時對初學者也不會造成閱讀障礙。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潛意識」時的態度,它沒有把它描繪成一個充滿神秘力量的黑盒子,而是更像是一個龐大、高效的資料庫,透過一些特定的觸發點來影響我們的決定。這種務實的解釋,讓讀者更容易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策略。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就像是從最基礎的自我認知(人格特質)開始,逐步擴展到人際互動(關係心理),最後回歸到對自我效能的提升(吸引力法則等),層層遞進,讓讀者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心理學世界觀,而不是學了一堆零散的知識點。這對於想透過心理學來優化生活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本極為實用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有意思了,我第一次在書店看到就被那個標題吸引住了。「廁所裡的心理學」,光聽名字就覺得很親切、很生活化,完全不像那些厚重、艱澀的心理學教科書。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希望把深奧的理論,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呈現給我們這些平常人。拿到手後,翻開內頁,發現排版真的很清爽,字體大小適中,讓閱讀起來毫無壓力。最讓我驚喜的是,它真的把很多複雜的心理學概念,像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巴夫洛夫的制約等等,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我常常覺得,心理學離我很遠,都是學術界的專有名詞,但這本書成功地拉近了距離。它沒有硬塞一堆公式或難懂的術語,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讓你不知不覺中就把那些知識點吸收進去了。那種感覺就像是,你正在跟一個很聰明的鄰家大哥聊天,他一邊跟你閒聊家常,一邊就把人生的道理講得透徹明白。我特別欣賞它在講解「拖延症」那一段的處理方式,完全不是指責你懶惰,而是從根源去分析背後的焦慮和恐懼,讓人讀完後不是感到愧疚,而是有一種被理解的釋懷感。這本書的定位非常準確,就是給想了解自己、想提升生活品質的普通讀者,提供一個輕鬆又有效的入門磚。我已經推薦給我好幾個朋友了,他們都說這本書讓他們對「心理學」這個詞有了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我認為是它最大的亮點之一。它不是按照學術領域來劃分章節,而是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像是「為什麼我總是想太多?」、「如何應對人際關係中的摩擦?」、「我的夢境到底代表什麼?」這類直擊痛點的標題,會立刻抓住讀者的目光。這種以「需求導向」而非「知識結構」的編排,讓讀者在閱讀時的動機更強烈,因為你不是在「學習」,而是在「解決問題」。舉例來說,當我翻到關於「人格障礙」的部分時,我原本以為會是一堆病理學的描述,結果作者用更中性的詞彙和貼近生活的案例去解構這些行為模式,讓人對那些看似難以理解的特質,產生一種新的同理心。這種同理心,其實是學習心理學很重要的起步。而且,書中穿插的那些小測驗或自我檢視的環節,設計得相當巧妙,不會讓人感到被冒犯,反而是在趣味中引導你進行深層的自我覺察。這種互動性讓閱讀體驗大大提升,不再是單向的資訊輸入。我常常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自我檢測,停下來思考很久,這才是知識真正開始沉澱的時刻。這本小書,確實做到了讓心理學知識成為我們日常對話的一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