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對抗攝護腺癌:潘懷宗教授與癌友們樂觀抗癌並活出精彩

勇敢對抗攝護腺癌:潘懷宗教授與癌友們樂觀抗癌並活出精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懷宗
图书标签:
  • 攝護腺癌
  • 抗癌
  • 健康
  • 樂觀
  • 經驗分享
  • 醫學
  • 潘懷宗
  • 癌友
  • 生活
  • 自我保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每年會新增近5,000例攝護腺癌患者,
是台灣男性十大癌死因的第6 名,
但是罹癌不等於死亡,
尤其是早期治療,就能康復的攝護腺癌
只要用用正確且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治療,
才是戰勝病魔的重要關鍵!
 
  聽聞潘懷宗罹癌的消息,許多人訝異的是:身為醫學院教授、又具備豐富醫學知識,平常也十分養生的他,為何會得到攝護腺癌?又為何會至第三期接近第四期時才發現?
 
  男性獨有的攝護腺癌,發生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幸好,這也是一種病程進展緩慢、且預後良好的癌症,只要定期篩檢,就有機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從發現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偏高開始,潘懷宗曾做過三次的穿刺檢查,也進行過良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即使極其小心謹慎,仍無法在癌症早期就揪出它。
 
  面對罹癌的宣判,潘懷宗選擇以積極樂觀的心情面對,勇敢挺身對抗病魔。他更邀集三位攝護腺癌的病友,在書中分享抗癌路上的經驗與心得,期許能鼓勵更多同在抗癌中的病友,也讓所有人更理解攝護腺癌病友的心情。
  
  攝護腺癌並不可怕!
  只要保持正確的心態,也能很好的與疾病共存,過正常的生活!
  相信自己的「信心」x接受治療的「安心」x面對病情的「平常心」x享受生命的「喜樂的心」
 
好評推薦
 
  「我的使命,我的願望,讓我有『我要活下去』的渴望。這股意志力,說不定正是擊退癌細胞的力量之一。」──王建煊(前監察院長)
 
  「我從未想過自己還剩幾年,我只想在世的每一天都活得快樂、有尊嚴與活力,每一日都是我戰勝疾病贏得的生命。」──林鴻樹(扶輪社社員)
 
  「我把打針治療當作運動一樣,時間到了,該去治療就去治療。一直把自己當成病人,那樣不是很辛苦嗎?」──唐鑑英(台北市議會議長祕書)
《樂活人生指南:從日常飲食到心靈和諧的全面實踐》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陳怡君 醫師] 出版社:[虛構出版社名稱,例如:健康之源文化] --- 內容簡介 在這本深入探討「樂活」哲學的專著中,陳怡君醫師以其深厚的醫學背景與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石,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超越疾病恐懼、邁向充實與平衡生活的實用藍圖。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疾病的治療與對抗,而是著重於如何透過主動的健康管理、心靈的調適,以及優化人際關係,來提升生命的整體品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樂在生活,活得有價值」。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了預防醫學、營養學、心理韌性訓練以及生活美學五大面向,旨在引導讀者建立一套可持續、個人化的樂活系統。 第一部:重塑身體的基石——科學飲食與代謝優化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現代人飲食結構中的常見陷阱,並提供了基於最新營養科學的實用指導。陳醫師強調,食物不僅是能量來源,更是調節生理機能、維持細胞健康的最前線防線。 章節重點提要: 1. 代謝地圖的解碼: 詳細解釋基礎代謝率(BMR)、胰島素敏感度與血糖波動的關係。如何透過不同巨量營養素的組合,穩定能量輸出,避免午後疲憊與慢性發炎。 2. 腸道菌相與情緒連結: 探討「腦-腸軸線」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多種富含益生元、益生菌的日常食譜,幫助讀者重建健康的腸道微生態,間接提升情緒穩定度與專注力。 3. 抗氧化網絡的建構: 區分各種植化素(如類黃酮、多酚)的實際功效,並指導讀者如何根據季節性食材,設計出最有效率的抗氧化餐盤,而非依賴昂貴的保健品。本書特別探討了「營養素協同作用」,說明食物組合搭配的藝術。 4. 精準水分管理: 超越傳統的「每天八杯水」概念,本書教導讀者如何根據活動量、環境溫度及個人體質,計算出最適合自己的水分與電解質平衡策略。 第二部:動態平衡——身心連結的運動哲學 本書提倡的運動觀念是「適性化」與「持續性」,而非追求極限挑戰。運動被視為調節壓力荷爾蒙、增強內啡肽分泌的有效工具。 章節重點提要: 1. 低衝擊高效益的訓練模式: 專為久坐辦公室族群設計的「微間歇運動法」,如何在碎片時間內激活核心肌群,改善不良體態,減少關節負擔。 2. 呼吸法的力量: 深度介紹腹式呼吸、4-7-8呼吸法在應對急性焦慮和改善睡眠品質中的應用。強調呼吸是連結自主神經系統的橋樑。 3. 從伸展到流動: 介紹結合了瑜珈體式與皮拉提斯原則的「身體覺察流動」,旨在提升本體感受能力(Proprioception),使身體的協調性與平衡感得到全面提升。 4. 戶外元素的融入: 鼓勵讀者接觸自然環境(如森林浴、公園散步)如何科學地降低皮質醇水平,促進心理修復。 第三部:心靈韌性與壓力調適的藝術 樂活的核心在於心靈的穩固。本部分聚焦於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焦慮、信息過載與成就壓力,提供實用、可操作的心靈修復技術。 章節重點提要: 1. 正念練習的入門與深化: 摒棄複雜的冥想術語,提供「五感專注法」、「行走正念」等易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方法。重點在於培養對當下片刻的覺察,減少對過去的懊悔與對未來的擔憂。 2. 數位排毒與專注力重建: 探討智慧型手機成癮對大腦前額葉皮層的影響。提供為期一週的「數位邊界設定計畫」,幫助讀者奪回注意力主導權。 3. 情緒標籤化與接納: 介紹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的基礎技巧——如何客觀地觀察並命名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被情緒所吞噬。強調「情緒是信息,而非指令」。 4. 意義感與利他行為: 探討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的意義治療觀點,引導讀者從服務他人、參與社群、設定超越自我的目標中,找到持久的生命動力。 第四部:營建和諧的支持系統——人際關係與生活美學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野從個體擴展到其所處的環境與人際網絡。健康的關係是長壽與幸福的關鍵預測因子之一。 章節重點提要: 1. 有效溝通的四大原則: 學習非暴力溝通(NVC)的基礎,特別著重於「表達需求」而非「指責對方」,以化解家庭與職場中的潛在衝突。 2. 友誼的質與量: 如何識別並投資於「高質量社交連結」,以及如何優雅地劃清界線,減少「能量吸血鬼」對心靈的耗損。 3. 打造你的療癒空間: 從居家環境的色彩心理學到植物佈置,指導讀者如何利用物理空間來促進放鬆與創造力。討論照明對褪黑激素分泌的隱藏影響。 4. 時間的藝術化管理: 介紹「價值導向的時間規劃法」,確保每天的日程安排都與個人的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從而避免感到「瞎忙」。 --- 適合讀者: 本書適合所有希望從根本上提升生活品質、追求身心平衡,並建立持久健康習慣的成年人。無論您是面臨中年轉變、希望優化生活效率,或是單純想學習如何更「有意識地」活著,這本《樂活人生指南》都將成為您最貼心、最實用的同行者。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套可以立即實施、貫穿餘生的生活哲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懷宗博士
 
  美國艾默蕾大學(Emory Univ.)神經化學及分析化學博士,歷任陽明大學醫學院 專任教授、儀器中心主任、副總務長、主任祕書及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現任臺北市議員,以及陽明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政治大學、臺北教育大學、東吳大學、實踐大學等校兼任教授。
 
  著有:《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潘懷宗的養生6件事,掌握健康A+》、《傳家健康菜:潘懷宗博士的三代養生食譜+長壽要訣,讓你健康多活40年》、《健康我最大:潘博士嚴選30堂好食課》、《潘懷宗的慢管教養:管少一點,愛多一點,教出快樂自信的好孩子》、《食在有健康》、《海藻讓你遠離癌症》、《飛碟早餐之醫學新知》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抗癌者簡介
 
男性的無聲殺手――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的危險性
攝護腺癌的的診斷
攝護腺癌的的治療
 
用愛撫平苦難――王建煊
有效治療,從及早發現開始
信任,你最需要的輔助治療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愛心,啟動生命的能量
 
相信自己比什麼都重要――林鴻樹
當癌症第四度來敲門
不只是倖存者,還是幸運兒
化療,康復的必要之惡
治癌40年醫師的健康之道
與病人的距離,不可退不可遠
 
以平常心面對癌症――唐鑑英
PSA指數驚人的無症狀患者
樂觀的非典型癌症患者
抗癌飲食的變與不變
規律運動,找回生命活力
 
曲折的抗癌之旅――潘懷宗
另類的中年危機
信任醫護是重要防線
以平常心看淡一切
痛苦當吃補,收獲更多
注射室前等待的小插曲
 
結語:抗癌飲食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5631
  • 叢書系列:健康樹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另類的中年危機
 
  很多好朋友在聽到我得到攝護腺癌後,都會關心的問道,因為我是醫學院教授,醫學知識比常人豐富,平常又很養生,為什麼會得到攝護腺癌呢?又為什麼會這麼晚期才發現呢?第三期接近第四期?
 
  首先,要跟讀者報告的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官方說法,在對抗癌症方面,預防與治療並重。而在預防方面,估計大約有40%的癌症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從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有些癌症是無法被預防的。另外,在治療癌症方面,首要的對策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及早發現則必須仰仗於定期健康檢查,跟各位讀者報告,潘老師都有定期且乖乖地去做健康檢查;因此,今天特別把我發現攝護腺癌的曲折離奇過程,跟大家做一個經驗分享。
 
  不記得是哪一次,做完健康檢查後,醫師像我說明報告時,就提及攝護腺特定抗原(PSA),大約是7 ng/ml左右,已經超過標準值(4 ng/ml),所以囑咐我要到泌尿外科門診做進一步的追蹤檢查,我聽了之後,隔了沒有多少天,就乖乖地去泌尿外科做了門診檢查,張心湜校長(前陽明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說可以做一下穿刺,來看看有無癌細胞,除了感激之外,因為我之前有聽過許多好朋友做過攝護腺穿刺的經驗,所以特別要求做全身麻醉穿刺。
 
  大家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有些醫院是全身麻醉後,做穿刺手術的,但也有些醫院僅做局部麻醉,就執行穿刺手術,有些朋友覺得很痛,甚至有些畏懼。我更聽說,曾經有位上將需要做攝護腺穿刺手術,術前該醫院的泌尿外科醫師有說明,正常情況下,是不做全身麻醉的,只做局部麻醉,應該不會有問題,但事後聽說,當天那位上將,也是覺得非常疼痛。所以,我就特別哀求張校長,務必請求穿刺的泌尿外科醫師,讓我能夠在全身麻醉下執行攝護腺穿刺手術,雖然安排起來比較費時且麻煩,也有一些需要自費的地方,我都表明願意支付,因此我的第一次攝護腺穿刺,就在沒有感覺疼痛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在此敬告各位讀者,如果怕痛的話,可以拜託做全身麻醉。
 
  結果出爐,切片病理報告顯示一切正常,沒有癌細胞,所以當時可以說是鬆了一口氣,張校長說攝護腺特定抗原P S A偏高,並不一定是攝護腺癌,經過穿刺後沒有發現異常,可以持續觀察,我非常感謝張校長的詳細解說,回去後就繼續門診追蹤。
 
  大約過了一年多吧,不到兩年的時間,又發現攝護腺特定抗原上升到13ng/ml,於是呢,又請教張校長,是否進行第二次的穿刺手術,張校長特別提到,可以先做一次磁振造影掃描,看看有無特別的病灶位置,然後再使用超音波導引穿刺法(自費),來看看有無癌細胞。之後,由於磁振造影掃描需要排隊的時間比較久,所以我自費前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攝護腺的磁振造影掃描,該醫院幾位放射科醫生老友,聯合討論以後,發現並無明顯病灶,因此後來就沒有執行所謂的超音波導引穿刺手術,而是進行了第二次的標準穿刺手術,穿刺後的病理報告,又是一切正常,沒有任何癌細胞。所以,只好又繼續門診追蹤。
 
  又過了一年,攝護腺特定抗原又上升到了17ng/ml左右,我又跑去請教張校長,他對我說,這一個數字確實很邊緣。因為先前已經做過了兩次穿刺,沒有發現任何癌細胞,磁振造影掃描也做過了,應該還可以再繼續觀察。不過,我自己向校長報告,因為剛好也有一些解尿不順、頻尿的症狀,所以跟校長請求是否可以進行良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因為這樣一來,不僅僅可以解決解尿不順的情形,同時又可以刮除較多的攝護腺組織下來,進行病理切片報告。
 
  校長回答我說,確實可以採取這樣的治療對策,遂同意我的請求,進行良性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相信大家在報章雜誌上,經常看到,現階段的這種手術,很多人都採取自費雷射切除,但我因為需要將切下來的組織做病理切片使用,因此不能夠選擇雷射切除,必須進行標準的電刀刮除術,手術非常成功,執刀醫師為二十多年老友,振興醫院副院長陳光國教授。
 
  記得當天進入醫院時,我沒有告訴任何人,連太太都不知道,只當是出差幾天,更別說高齡的母親了,真的害怕他們擔心。當良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完成,我清醒過來時,我才感覺到怕、感覺到無助,因為我的下半身是完全沒有辦法動彈的,沒有知覺,原因是手術必須將下半身全部麻痺掉,才有辦法進行刮除手術,而恢復下半身的知覺和行動,需要將近一天的時間,那種感覺,真的很難過,一輩子沒有失去下半身知覺的經驗。
 
  護士問我,有沒有任何的親友會來陪你,我說沒有,她說,你需要有一個人幫你倒尿袋,因為你必須一直使用食鹽水沖洗尿管,會有很多血水,我只好拜託護理人員,幫我自費聘請了一位24小時的看護人員,請她幫忙執行,倒尿袋的工作,就這樣,在醫院待了四天,後來恢復良好,拔除尿管的那一刻,才恢復了行動力,一下子心情輕鬆了許多。出院後,也一切恢復良好,小便相對順暢許多,但血液中的攝護腺特定抗原P S A卻沒有下降太多,我記得是13~14 ng/ml左右,我也請教了陳光國教授,他說因為所有的病理切片都是正常的,沒有癌細胞,所以不需要太緊張,可以繼續門診追蹤。
 
  接著,全世界爆發新冠肺炎,大家都深居簡出,出門戴口罩,沒事不去醫院,這樣將近一年多,這期間,我也沒有再去醫院做門診追蹤,但是,仍自費前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做例行健康檢查,記得那一次的健康檢查,遇到一位陽明大學醫學院畢業的放射線科醫師,超級熱心,堅持我必須加做攝護腺磁共振造影掃描後,才能離開。其實,當天我的健康檢查項目並沒有這一項,但我的這位醫師學生,真的是相當堅持,因此呢!我就只好留下來,把它做完。結果令人憂心?她看過磁振影片後,認為有一個疑似癌細胞的病灶,位置剛好是在攝護腺的右邊最前端,靠近膀胱括約肌的附近,她要我等一下,立刻用心打了一份診斷報告,要我帶回台北榮總,找她的學姐來幫我做更進一步的確認。
 
  我拿了她的診斷書,隔天,尚未安排回泌尿外科門診的時候,這位醫師學生已經將昨天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的抽血報告,傳回來給我,上面紅字顯示,攝護腺癌特定抗原PSA已經飆升至29 ng/ml,這確實是有史以來,我最高的數字。我只好又去請教張校長,張校長於是請託了台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志賢醫師幫忙安排,超音波導引穿刺手術。因為這次已經知道病灶在哪裡了,這項安排有一點點特別,首先是由泌尿外科醫生開住院單,先住進泌尿外科病房,但隔天去做超音波導引穿刺時,則是由超音波專長的醫師執行穿刺,我是被推去2樓的超音波門診室做手術,做完手術後,再推回病房,因為後續仍由泌尿外科醫師來幫忙照護,防止發燒感染等等的情形,堪稱是好幾科的醫療人員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他們合作無間、天衣無縫,贏得無數病患高度的尊敬與掌聲。
 
  當然,這一次就沒有前面三次的穿刺那麼幸運了,病理報告確定已經罹患了攝護腺癌,重大傷病卡也同時申請下來,癌細胞的格里森分數是8(後面會有簡介),相當惡性。於是黃志賢主任立刻就安排了全身骨頭掃描,了解癌細胞是否已經有骨頭轉移,所幸沒有。但因癌細胞已經吃出了攝護腺包膜,影響到尿道口的括約肌,同時有一處淋巴結疑似轉移,所以確定為三期攝護腺癌,接近四期。
 
  綜上所述,在這整個發現癌細胞的過程當中,其實是相當曲折離奇,而且是已經盡到了所有應該注意的事項,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小心,但仍然無法在二期前發現它,真的是沒有粗心大意。但結果就是這樣,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就只能盡其在我,把結果交給上帝,不過,我們依然應該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情去面對它,所以我才邀集了四位病友: 王建煊院長,林鴻樹社友,唐鑑英秘書,一起來完成這本《勇敢對抗攝護腺癌》的專書,希望能讓我們所有的男性朋友,以及關心我們的女性朋友,能對攝護腺癌病友們的心情與經驗,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分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朋友看了這本書後,跟我分享了一個很深刻的體會,他說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真正拉近了醫病之間的距離。過去總覺得醫師高高在上,衛教資料也常常只講數據和治療方案,但潘教授的文字裡,卻充滿了對癌友們細膩的理解和同理心。他提到書中有一段講到治療過程中的各種情緒起伏,那些從恐懼、否認到最終接受的轉變,描述得絲絲入扣,簡直就像是照鏡子一樣,讓人忍不住想大喊:「對!我就是這樣想的!」這種被理解的感覺,在抗癌的孤獨戰場上,簡直是及時雨。它不像是一本標準的醫學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坐在你身邊,用最生活化的語言,陪你一起梳理那些糾結的心情。這種接地氣的敘事方式,讓許多原本對醫療資訊感到抗拒或害怕的病友,願意主動去了解和面對自己的病情,真的是功德無量。

评分

整本書讀起來,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希望感十足」。很多時候,診斷出來的那一刻,患者和家屬都會陷入一種「世界末日」的氛圍,覺得一切都結束了。但這本書的用意,顯然是要告訴大家,這只是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是需要重新調整生活方式、重新定義人生的起點。它應該著墨於如何與疾病共存,而不是一味地與之搏鬥到筋疲力盡。這種心態的轉變,在華人社會尤其重要,因為我們常被教導要「拚命」、「忍耐」。潘教授的分享,或許提供了另一條路:溫柔而堅定地、有智慧地去應對,並且確保在過程中,自己的「生活」沒有被「治療」完全吞噬。這是一種非常成熟且正向的生命教育,讓讀者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依然有能力去創造美好和價值。

评分

我周遭有幾位長輩,他們對於新科技、新觀念總是有點排斥,特別是涉及到健康大事,更是傾向於傳統的處理方式。但是,潘教授的著作好像有一種魔力,它能夠跨越世代的隔閡。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應該是那種很穩重、很有條理,但同時又充滿人性溫度的表達。我想,書中一定會詳細闡述一些預防醫學或早期篩檢的重要性,用生動的案例去說明「早發現、早治療」的巨大差異。這不僅僅是給已經罹癌的人看的,更是給所有關心自己健康的中高年族群一個強烈的警鐘。它不是恐嚇,而是用一種非常負責任的態度,呼籲大家正視身體發出的警訊。能夠把這麼嚴肅的醫學議題,處理得如此引人入勝、讓人願意主動吸收,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教育功力。

评分

說真的,台灣社會對「癌症」這兩個字還是帶有一種禁忌感,好像提了就不吉利。但這本書的出現,非常大膽且溫柔地打破了這個迷思。它不是在粉飾太平,而是很務實地告訴大家,現代醫學進步了,積極面對是王道。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生活品質」的重視,畢竟抗癌不只是要活下來,更要「好好地」活著。書中可能探討了許多關於飲食調整、運動習慣,甚至是心理建設的面向,這些都是傳統治療報告比較少著墨的地方。對於我們這些家屬來說,也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提供更實質、更貼近病友需求的幫助,而不是一味的碎念或過度保護。它提供了一個很清晰的架構,讓大家明白,抗癌是一場需要團隊合作的持久戰,而「樂觀」絕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現狀、積極採取行動之後的理性選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給人一種很溫暖、很踏實的感覺,不像有些醫療書籍那樣冷冰冰的,讀起來會讓人心生畏懼。我還記得當時在書店看到它,立刻就被「樂觀抗癌」這幾個字吸引住了,畢竟身邊有親友正在經歷這段艱辛的路程,我們做家人的除了擔心,更需要的是方向和正面的力量。潘教授畢竟是大家信賴的專家,他用自己的專業和生命經驗來分享,這份真誠是很難得的。光是看書名,就能感受到那種「我們一起面對、一起努力」的氣氛,而不是單方面的說教。我想,對於正在抗癌路上的朋友來說,最需要的不是一堆艱澀的醫學術語,而是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而且有「活出精彩」的可能性。這本書不只是在談論疾病本身,更像是一本心靈的指南,讓人知道,即使面對這麼大的挑戰,生活依然可以充滿希望和色彩。這種由內而外的力量,或許比任何藥物都來得更關鍵,讓人願意更有信心地走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