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

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納德.霍夫曼
图书标签:
  • 演化
  • 认知
  • 知觉
  • 现实
  • 时间
  • 空间
  • 生物学
  • 心理学
  • 科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意識究竟是什麼?知覺是真實的嗎?有客觀存在的世界嗎?

  這一次,你只能選擇紅色藥丸——比《駭客任務》更燒腦的科普書,全面叩問意識與現實的真相

  ․認知科學家霍夫曼以嚴密的邏輯論證、電腦模擬與科學實驗,正面迎戰千古難解的哲學心物問題

  儘管幾個世紀以來科學不斷進步,意識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腦神經元的電化學刺激如何產生主觀體驗,仍然是宇宙最深奧的謎團之一。

  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相信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人類還在等待新的科學發現,還是已經達到智慧的極限,而是因為我們對現實的概念完全是錯誤的。一旦我們掌握了現實的本質,意識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本書打破你對一般常理的認知,邀請你一起探索:
  演化理論的抽象本質:天擇、基因與變異演算法
  真相的主觀本質:賽局理論與適者勝真者定理
  物理因果的虛構本質:全像理論與火牆說
  知覺系統的普適本質:使用者介面
  時空內容的格式本質:適應度收益精算報告

  看霍夫曼如何一步步推演,發現量子理論與演化生物學這兩大科學支柱聯手抵制我們的直覺。本書嘗試從最根本處破除人類知識的魔障,可能會徹底改變你看待現實的方式。

  我們的感官真的能準確反映真相嗎?

  主流科學理論認為,感官回報給我們的訊息是客觀現實。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挑戰了這個觀念,他認為雖然我們應該認真看待自己的知覺,但不該以為那就是真相本身。我們看到的世界怎麼可能不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要是感官不是在告訴我們真相,那麼感官又有何用?霍夫曼在這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書中,竭力探討了這些以及相關的衍生問題。

  自從地球上開始出現智人之後,能隱藏真相並引導我們採取有用行動的知覺,就一直在天擇中具有優勢,因此我們的感官不斷往這個方向修正,而生存繁衍至今。我們看見一輛車疾駛而來,就知道不要走到它前面去,看見一塊發霉的麵包,也知道不要吃它;然而這樣的印象並非客觀現實。就像電腦螢幕上的資料夾圖示並非電腦檔案真正的模樣,只是一個有用的符號一樣,我們每天看到的東西也都是圖示而已,好讓我們能夠安全、放心地在世界上過活。

  書中的立論具有非常重大的實質意涵,從檢視時尚設計師為什麼要用服裝來創造迷人身材的錯覺、研究企業如何利用色彩喚起消費者的情緒,甚至破除「時空是客觀現實」的根本看法,這本書在嚴謹的科學語言和環環相扣的方法論中,敦促讀者對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提出本質性的疑問。

名人推薦

  「伍迪.艾倫說過:『我討厭現實,不過……還有哪裡能吃到一頓上等的牛排餐?』霍夫曼把這個笑話徹底翻轉過來:我們向來追求的也就是牛排餐;我們所謂的現實,就是我們取得牛排餐的最佳適應策略。大口享用吧!」——克里斯多夫.福克斯(Christopher A. Fuchs),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物理學教授

  「霍夫曼這套激進的理論會迫使我們用完全不同的觀點來思考現實。閱讀時千萬小心,你對周遭世界的知覺就要崩解了!」--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TED總裁暨首席策展人

  「你以為你知道這世界真正的樣子嗎?讀一讀這本書再說吧,作者一一闡明隱藏在我們自身的經驗與假想之下極度的怪異性,你會讀到忘了呼吸。」--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大腦解密手冊》(The Brain)、《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Incognito)暢銷作者

  「想大開眼界嗎?在這本耐人尋味、深具原創性又迷入的書中,霍夫曼為我們導覽一處未知領域,那是認知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演化生物學交會的地方,現實的本質在這裡懸而未決。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或者應該說「你的介面」——會從此改觀。」──阿曼達.蓋夫特(Amanda Gefter),《愛因斯坦草坪上的不速之客》(Trespassing on Einstein’s Lawn)作者

  「如果你要讓自己對『現實』的理解與『這個世界』同步,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你會看到許多令你萬萬想不到、超乎你想像的事情。這本書能好好刺激你思考自己、旁人和世界。」——揚.科恩德林克(Jan Koenderink),《色彩的科學》(Color for the Sciences)作者

  「這本書以全新視野,超越我們對現實的知覺,探討自身的真相。霍夫曼義無反顧地帶著我們進入一個兔子洞,讓我們了解到所有現實都是虛擬的,真相只屬於你這個創造者。」--魯道夫.坦齊(Rudolph Tanzi),《超腦零極限》(Super Brain)共同作者

  「集邏輯、理性、科學與數學於一身的傑作。請仔細閱讀這本書,你對現實的理解將永遠改變,不論是宇宙的現實,還是你自身的現實。」--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超腦零極限》(Super Brain)共同作者

  「引人深思又勇氣十足……讀過這本書的人大概很難再用同樣的方式看待世界了。霍夫曼要求我們重新思考神經學和物理學一些最根本的基礎,這些可能正是我們未來想要解答關於現實本質的幾個大難題時最需要了解的事。」--安娜卡.哈里斯(Annaka Harris),《意識》(Conscious)作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原书的任何信息,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鏡像迷宮:心智的邊界與宇宙的投影》 作者: 艾倫·瓦倫丁 出版社: 蒼穹之境出版 簡介: 人類數千年來仰望星空,試圖理解我們所處的宇宙圖景。我們依賴感官經驗來建構「現實」,從最微小的原子振動到浩瀚星系的運轉,我們發展出精密的物理學和數學模型,以為我們正逐步揭開宇宙的終極面紗。然而,《鏡像迷宮:心智的邊界與宇宙的投影》 卻提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論點:我們所理解的「客觀現實」,或許只是我們心智結構在面對無窮複雜性時所產生的必然「最佳解讀」。 本書並非一本傳統的認知科學或哲學著作,它是一次跨越物理學、神經生物學、符號學以及計算理論的深度探險。作者艾倫·瓦倫丁(Allen Valentine)憑藉其在理論計算與感知心理學領域的深厚積澱,引領讀者進入一個由「限制」與「投影」構成的感知迷宮。 第一部:感知的濾網——從訊號到意義的轉譯 瓦倫丁首先探討了感官系統的根本限制。我們接收到的宇宙資訊,絕非未經處理的原始數據流。相反,它們是經過數百萬年演化優化的、高度壓縮和簡化的「用戶介面」(User Interface)。這些介面——視覺的光譜限制、聽覺的頻率範圍、觸覺的壓力閾值——都是為了生存效率而非真理探求而設計的。 書中詳細分析了「感官對齊問題」(Sensory Alignment Problem):當我們將不同感官輸入的資訊進行整合時,大腦如何決定哪些資訊是「真實的」?作者引入了「最小驚訝原則」(Minimal Surprise Principle),指出大腦傾向於維持一個穩定的、可預測的世界模型,即使這意味著忽略那些與當前模型不符的、潛在的更深層次現實。 視覺的顏色便是極佳的例證。顏色並不存在於客體本身,而是大腦對特定電磁波長的詮釋。瓦倫丁進一步挑戰了這種詮釋的絕對性,探討了在極端環境下(如深海或完全黑暗)我們的心智如何迅速「重寫」物理定律的感知,從而證明我們對「光」的理解,實質上是對一種特定訊號處理模式的依賴。 第二部:結構的幻象——數學語言的侷限性 傳統科學的基石是數學,它被視為描述宇宙的通用語言。然而,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表徵的貧乏性」(Poverty of Representation)。瓦倫丁質疑:我們所建立的數學結構,究竟是宇宙內嵌的屬性,還是我們用來組織經驗的內部邏輯框架? 他從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出發,類比性地探討了複雜系統中的「可計算性邊界」。如果宇宙的某些面向在理論上是無法被單一、自洽的公理系統完全描述的,那麼我們基於這些公理體系建立的物理學,是否終究只能描繪出一個「可操作的」但非「完整的」現實快照? 作者深入探討了時空的幾何學表達。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將引力描述為時空彎曲,這是一個極為優雅的幾何模型。但瓦倫丁指出,我們對「彎曲」的理解仍受限於三維空間的直覺。當我們試圖將量子力學中的非定域性(Non-locality)納入這種幾何框架時,系統的數學結構便開始崩解。這暗示著,我們的時空概念本身,可能是為了適應宏觀、低速(相對於光速)的日常經驗而預先設定的「軟體介面」。 第三部:意識的沙盤——心智的建構性輸出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瓦倫丁如何將個體意識視為一個主動的、不斷進行「預測性編碼」(Predictive Coding)的機器。意識並非被動地接收現實,而是積極地對現實進行「預測」和「修正」。 他利用最新的神經影像學證據,論證了我們的注意力、記憶乃至自由意志的感知,都可能是為了維持心智模型一致性而設計的必要功能。當預測與實際輸入發生衝突時,我們通常不會懷疑模型本身,而是尋找外部解釋(如感官錯覺、記憶偏差)。 瓦倫丁提出了一個關於「心靈投射」(Mental Projection)的概念:我們將內部邏輯強加於外部世界,並在世界中尋找到對應的「回音」。例如,我們對「因果關係」的堅定信念,可能源於大腦內部的序列處理需求,而非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線性鏈條。當我們描述一個事件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描述一個被編碼為敘事的經驗流。 結論:超越鏡像 《鏡像迷宮》最終引導讀者思考一個深刻的問題:如果我們所認知的「現實」只是心智為了在特定環境下高效運作而生成的一個有效模型,那麼,什麼是模型之外的真實? 瓦倫丁總結道,這並非主張虛無主義,而是呼籲一種「認知謙遜」(Cognitive Humility)。理解我們心智的邊界,不是為了否定科學探索,而是為了更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建立的每一個定律、每一張地圖,都只是對某個視角、某個能量級別下現實的精準描述。真正的自由,或許在於意識到我們所居住的空間和時間,是我們自身演化遺產的產物,而非宇宙的終極藍圖。 這本書是一面光滑的鏡子,它映照出的不是宇宙的全貌,而是我們用來觀看宇宙的、精心雕琢的心靈結構。它將挑戰你對「看見」、「理解」和「存在」的最基本假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唐納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認知科學教授、科普作家,致力研究知覺意識、哲學和人工智慧,文章散見於《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和Edge雜誌。《大西洋》(Atlantic)、《連線》(Wired)、《量子》(Quanta)等刊物曾專文報導他的研究成果。現居加州爾灣。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1994年起業餘投入翻譯,1999年轉任全職迄今,2014年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得主。累計作品出版者80餘本,包括:《星際效應》、《好奇號帶你上火星》、《無中生有的宇宙》、《時空旅行的夢想家:史蒂芬.霍金》、《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一本就通:宇宙史》、《無限大的祕密》、《大人的物理學:從自然哲學到暗物質之謎》、《約翰.惠勒自傳》、《詩性的宇宙》等。

 

图书目录

導讀 世界即意識經驗,意識經驗即世界/洪裕宏
導讀 心靈的本質/謝伯讓

序                                                                                    
第一章  謎團:分割意識的手術刀                                         
第二章  美:基因的魅惑歌聲                                              
第三章  現實:看不見的太陽在惡作劇                                 
第四章  感覺:適者勝真者                                                 
第五章  虛幻的知覺:電腦桌面的虛張聲勢                          
第六章  重力:時空末路                                                    
第七章  虛擬性:膨脹出一個全像世界                                 
第八章  彩飾:介面的突變                                                 
第九章  細究:無論在生活還是事業上,你得到的就是你需要的     
第十章  社群:意識主體網絡                                              
附錄  精確無誤:犯錯的資格                                              
謝誌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93454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5 x 21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你的眼睛今天會救你一命。有了眼睛的指引,你才不會從樓梯上下來、跳到高速行駛的瑪莎拉蒂跑車前面、伸手去抓響尾蛇的尾巴,或者把發霉的蘋果拿起來吃。

  為什麼我們的眼睛和其他所有感官都是可靠的嚮導?我們多數人都有一種直覺:它們告訴我們的是真相。我們假定,真實世界是由空間和時間裡的汽車、樓梯和其他東西共同組成的。就算沒有觀察者,它們依然存在。我們的感官不過就是用來窺看這種客觀現實的窗口。我們假定,我們的感官並沒有向我們展示客觀現實的全盤真相。有些事物太小了,或者太遙遠了。在極少數情況下,我們的感官甚至還會犯錯——藝術家、心理學家、電影攝影師等等人士都能創造錯覺來唬過感官。不過在一般情況下,感官都能呈報必要的真相,讓我們得以平安過日子。

  為什麼我們的感官是為了揭露真相?一樣的道理,我們都有一種直覺:演化。我們的祖先當中,對現實的看法比較準確的人,比不準確的人有優勢,特別是在覓食、打鬥、逃跑、交配這類生死攸關的事情上面;於是,他們的基因就比較能傳遞下來,其中帶有較準確知覺的編碼。我們就是各個世代中,能更準確看見客觀現實的那些人的後裔。所以我們有信心自己的看法是準確的。簡而言之,我們的直覺就是,愈真實的知覺就是適應度愈高的知覺。演化把不真實的知覺淘汰了。所以我們的知覺成了眺望客觀現實的窗口。

  以上直覺都是錯的。我們對蛇和蘋果、甚至對空間和時間的知覺,並沒有披露客觀現實。這不是說我們對哪個細節的感知有錯,而是用來描述空間和時間裡的物的語言本身,就是不適合拿來描述客觀現實的。這不是直覺,這是天擇演化的一項定理,顛覆了我們的直覺。

  我們的知覺會誤導我們對客觀現實(不論整體還是局部)的認識,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提出一項著名的主張,表示我們對熱、冷、甜、苦和色彩的知覺都不是現實,而是成規。幾十年後,柏拉圖把我們的知覺和概念,比作一種看不見的現實投射在洞穴壁面上的搖曳暗影。此後哲學家就針對知覺和現實之間的關係不斷辯論,而演化論為辯論內容注入了新的嚴謹性。

  倘若我們的感官並不能告訴我們客觀現實的真相,那麼它們又怎麼能夠有用——怎麼能救我們的命?下面這個隱喻可能對我們的直覺有幫助:假想你正在寫一封電郵,它的檔案圖示是一個藍色的矩形,就位於你電腦螢幕的正中央。這是否表示,那個檔案本身就是位於你電腦中央的一個藍色矩形的東西?當然不是了。圖示的顏色並不是檔案的顏色,檔案並沒有顏色。圖示的形狀和位置,並不是檔案真正的形狀和位置。事實上這個說出了形狀、位置和顏色的語言,不能用來描述電腦檔案。

  電腦螢幕介面的目的,並不是要讓你看見電腦的「真相」——就這個隱喻來說,所謂的「真相」其實是電路、電壓和一層一層的軟體。介面的目的反而是要隱藏「真相」,只顯示簡單的圖形,好幫助你執行有用的工作,好比撰寫電郵、編修照片等。倘若你必須切換電壓才能撰寫電郵,你的朋友大概就永遠收不到你的信了。

  這就是演化辦到的事。它賦予了我們能隱藏真相的感官,這些感官只會顯示生存所需的簡單圖示,讓我們存活得夠久,能把後代養大。你環顧四周時見到的空間,只不過是你的電腦桌面——三維的桌面。蘋果、蛇和其他的物,只是你的三維桌面上的圖示。這些圖示之所以有用,部分原因是它們隱藏了客觀現實的複雜真相。你的感官為你演化出你需要的能力。你或許會想知道真相,不過你並不需要真相;感知真相會導致我們這個物種走上滅絕。你需要的是能告訴你該怎樣行動來活下去的簡單圖示。知覺並不是望見客觀現實的窗口,而是一個介面,像一層由許多有用的圖示構成的面紗,把客觀現實藏在後面。

  「可是,」你可能會問,「要是那輛高速行駛的瑪莎拉蒂只是你介面上的一個圖示,你幹嘛不跑到它前面去試試看?等你死了,我們就能證明汽車不只是一個圖示。它是真的,而且真的會撞死人。」

  我不會跳到高速行駛的汽車前面,原因和我不會隨隨便便把我的藍色圖示拉進垃圾桶的道理一樣。我並不是把圖示當成圖示來看——那個檔案並不是藍色的。但是我會把它當真:我要是把圖示拉到垃圾桶,可能我的工作成果就沒了。

  重點在這裡。演化塑造我們的感官好讓我們活下去,我們當然就必須把感官當真:你要是看到一輛瑪莎拉蒂高速開過來,別跑到它前面去;你要是看到一顆發霉的蘋果,別拿來吃。不過你要是這樣就以為,我們既然必須把感官當真,就有必要——甚至理所當然地——相信感官告訴我們的都是真的,這就犯了邏輯的錯誤了。

  我把我的知覺當真,但並不會以為它告訴我的就是真。這本書就是在講,為什麼你也應該這樣做,還有這樣做為什麼重要。

  我會解釋演化為什麼把客觀現實隱藏起來,卻賦予我們一種介面來處理空間和時間中的物。我們會一起探討這種違反直覺的想法,如何與同樣違反直覺的物理學發現兩相吻合。我們會檢視我們的介面如何發揮作用,還有我們如何透過化妝、行銷和設計來操弄這個介面。

  在第一章,我們要面對科學最重大的未解之謎--你的感官經驗:黑巧克力的味道、碾碎蒜頭的氣味、小喇叭的聲音、厚毛天鵝絨的觸感,還有紅蘋果的模樣。神經科學家已經發現這類意識經驗和腦活動之間的眾多關聯性,他們知道我們的意識能用手術刀對切成兩半,這兩半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好惡和宗教信仰,可能有一半是無神論者,另一半信上帝。不過儘管這方面的資料很多,我們依然尚未建構出腦活動如何產生意識經驗的可靠理論。這項令人難以接受的失敗,指出了我們的假設是錯誤的。在尋找問題根源的過程中,我更仔細地審視了天擇如何塑造我們的感官。

  這種塑造有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對美的感受。第二章我們要經由演化的透鏡來探索美和吸引力。你只要瞄別人一眼,就會馬上——而且是不自覺地--讀取數十種感官線索,並運用演化創造出來的複雜演算法加以處理,由此判定一件事:生殖潛力——這個人能成功養育後代的可能性。你的演算法在剎那間就能以一個單純的感受——從覺得性感到完全無感——完成複雜的分析並達成結論。我們會在這一章探究人類眼中美的具體線索。男性覺得虹膜較大、瞳孔較大的大眼睛女性比較迷人,最好鞏膜(眼白部位)帶點藍色,有清楚分明的角膜緣環(limbal ring),這是虹膜和鞏膜間的深色界線。女性想要的就比較複雜,而且很耐人尋味,我們後面會更仔細探討其中的內容。我們審視自己對美的感受時,也在吸收演化的關鍵概念,學習有用的技巧來修飾儀容,並探索天擇的邏輯——包括促使我們藉由修飾儀容來欺瞞別人的邏輯。

  許多研究演化和神經科學的專家認為,感官經過演化,能告訴我們客觀現實的真相。倒不是全方位的真相——只是為了滿足我們撫育下一代的需要。我們會在第三章聽聽這些專家怎麼說,其中有和詹姆斯.華生(James Watson)共同發現DNA結構的法蘭西斯.克立克(Francis Crick),我在克立克死前的十年間和他通過多次信,他在信中說我們的知覺和現實相符,太陽在有人看到它之前就已經存在。我們也會聽取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大衛.馬爾(David Marr)的說法,他結合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的發現,改變了人類視覺的研究。馬爾在他的精采著作《視覺計算理論》(Vision)中表示,演化讓我們能夠見到客觀現實的一種真實描述。馬爾是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不過他35歲就過世了;他影響了我的早期觀念,以及這整個領域在這個主題上的種種看法。我們也要看看羅伯特.崔弗斯(Robert Trivers)的說法,這位見識卓越的演化理論學家相信,演化讓我們的感官能夠準確感知現實。長久以來哲學家一直在思考:「我們能不能相信感官可以告訴我們現實的真相?」很多出色科學家的答案都是:「能。」

  第四章,我們要看看答案是「不能」的情況。我們會深入探討令人震驚的「適者勝真者」(Fitness-Beats-Truth, 簡稱為FBT)定理,這個定理是說,天擇演化不利於真實的知覺,而是會常態性地使物種滅絕。實情是,天擇有利於能隱藏真相、導向有用的行動的知覺。這一章我們不透過方程式和希臘符號,來探索演化賽局理論這個新領域,把達爾文的理論轉變成精確的數學,從而推導出這個驚人的定理。我們會看到演化賽局的電腦模擬結果,確認了適者勝真者定理預測的結果。我們從遺傳演算法的模擬當中更進一步,確認了知覺和行動有共同演化現象。

  適者勝真者定理告訴我們,人類知覺的語言——包括空間、時間、形狀、色調、飽和度、亮度、質感、味道、聲音、氣味和運動──無法用來描述沒有人觀看時的現實原貌(reality as it is)。問題不是哪個知覺出了錯,而是當成語言來表達時,所有的知覺都不可能是對的。

  想到這裡,我們的直覺要崩解了:如果感官並不會告訴我們事實真相,那感官怎麼會有用?在第五章,我們要借用一種介面的隱喻來幫助我們的直覺。空間、時間和物質都不是客觀現實,只不過是我們的感官傳達出來的虛擬世界,目的是幫助我們玩生命這場遊戲。

  「這個嘛,」你可能會說,「如果你要說空間、時間和物質都不是客觀現實,那麼你就闖入了物理學的地盤,物理學家會很樂意糾正你。」我們在第六章會發現,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承認,空間、時間和物質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並不斷苦思可能是哪些別的東西。有人說,時空——時間和空間的結合體,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要件——理論不行了。他們說那是由資訊構成的一種全像圖(hologram)。也有人說現實依不同的觀察者而異,還有人說宇宙的歷史不是固定的,取決於當下觀察的對象。物理學和演化指向同一個結論:時空和物質不是根本的,另有更根本的東西,時空是從那裡浮現出來的。

  倘若時空並不是預先存在的、讓宇宙大戲得以搬演的舞臺,那什麼東西才是?到第七章,我們要談的事情更加匪夷所思:時空只是一種為了讓我們活下去的資料格式——就像你的行動裝置的資料結構。感官向我們回報怎麼樣才能成為適者,報告中只要出現一個錯誤,就可能毀掉你的生命。所以我們的感官使用「錯誤校正碼」(error-correcting codes)來偵測並校正錯誤,時空只是感官用來回報適應度收益(fitness payoffs)並校正其中錯誤的一種格式。為了了解這一點,我們會透過一些視錯覺來發現自己如何自動校正錯誤,接著把這些原理運用在服裝上:我們可以藉由精心改動的縫線、口袋、修飾和刺繡來操控視覺代碼,幫助男性和女性把牛仔褲穿得更好看。

  接下來要談到色彩。從晴朗天空的清新藍色,到春草生機蓬勃的綠,五光十色的世界是大自然的饋贈,是眼中四種感光受體給我們的禮物。不過長得像野生芥菜的小型雜草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卻有11種感光受體;在地球上生存了起碼20億年的低等藍菌類群(cyanobacterium),其中一種有27種之多。在第八章,我們發現色彩是一種攸關適應度的訊息代碼,很多物種都會使用,這種代碼非常適合壓縮資料,就像你用簡訊傳照片給朋友之前先壓縮一樣。色彩能觸發情緒,勾起記憶,藉此引導我們的行動,強化我們的適應度。企業懂得駕馭色彩的威力,把它當成品牌推廣的工具,還會把某個色彩當成智慧財產來竭力捍衛。不過即使色彩有這麼強大的效能和感染力,研究證明「色質」(chromature,指帶有質地的色彩)遠比色彩本身用途更廣,威力也更大,而這在演化上有很充足的理由。色質可以設計來觸發特定情緒,引發特定聯想。你要是了解我們的適應度代碼,就能在心智上加以破解,掌握有利的局面。

  不過演化賦予我們的適應度感官代碼還沒有完工。演化仍繼續在我們這個勤奮的物種身上實驗全新的介面。我們當中有4%的人是聯覺者(synesthete),他們對世界的感受異於常人。我們會認識麥可.華生(Michael Watson),他能用雙手感受東西在嘴裡的味道,他嚐到留蘭香的時候,感覺到的是清涼、高大的玻璃柱,安格仕苦精(angostura bitter)感覺像「一個吊籃的常春藤」。每種味道都對應一個立體的物,在他嚐到味道的那一刻出現,不再嚐味道時,物就消失。有的聯覺者見到的每個數字、字母、星期幾或月份都各有專屬色彩,而且特別擅長分辨色彩。

  知覺看似毫不費力,但實際上需要相當多能量。你用在知覺上的每一分寶貴熱量,都是必須從對象身上找到並取得的——或許是一顆馬鈴薯,或者是一隻暴跳如雷的牛羚。熱量可能很難取得,又要冒著危險,所以演化把我們的感官塑成吝嗇鬼,其中一項後果我們在第九章會發現,那就是視覺會抄捷徑:你只能在一個細小的圓窗範圍內看見銳利的細節,半徑相當於你一臂距離之外的大拇指寬。你閉上一隻眼,看一下豎起的大拇指,你就知道那個範圍有多小。我們自以為能看見整個視野內的細節,然而我們被騙了:我們目光所及的每個地方,都落在那個小小的清晰窗口內,所以我們誤以為能看見所有東西的細節。其實你的感覺介面只在那個小窗口內建構了適應度收益的細部報告,這份關鍵報告以實體對象的形狀、色彩、質感、運動和本體性(identity)做為內容格式,你一眼就能創建出一個合宜的對象——也就是你對收益的描述;再瞥一眼,你就能把它摧毀並創建出另一個對象。你的廣闊視野引導你的眼睛關注哪裡有重要收益必須回報,於是那就成了你要創建的某個對象。我們探討支配注意力的規則、如何應用這些規則於行銷和設計,以及當一則廣告無視這些規則時,如何可能在無意間幫對手促銷。

  假使我們的感官把現實隱藏在介面之後,那麼那個現實是什麼?我不知道。不過在第十章,我們要探索一個觀念,那就是意識經驗是最根本的存在。你照鏡子的時候,你看到的是皮膚、頭髮、眼睛、嘴唇和你臉上的表情,可是你知道在你的臉後面還有一個豐富得多的世界:你的夢想、恐懼、政治立場、對音樂的愛好、文學的品味、對家人的愛,以及對色彩、氣味、聲音、味道和觸感的體驗。你看到的臉只是一個介面,在它後面,是由你的經驗、選擇和行動構成的鮮明世界。

  或許宇宙本身就是由眾多能體驗、做決定和行動的意識主體(conscious agent)所構成的龐大社會網絡。果真如此的話,意識就不是從物質產生的;這是我們後面會詳加探究的重大主張。事實上,物質和時空都是從意識產生的一種知覺介面。

  這本書把紅色藥丸拿到你面前了。要是你能接受未來虛擬實境技術必定能創造出令人信服的體驗,而且和你摘下頭戴裝置之後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那麼你又何必那麼肯定摘下頭戴裝置時,你看到的是現實的原貌?本書的目的就是幫你摘下另一副頭戴裝置,你並不知道自己一直戴著它。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瞬間,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那些關於「感官錯覺」和「認知偏誤」的經典案例,但這本書顯然不只是停留在科普層面討論這些小把戲。它更像是宏觀地探討人類物種在漫長歲月裡,為了確保基因的延續,究竟在我們的神經迴路裡「植入」了哪些必要的「盲點」。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祖先必須在毫秒之間判斷眼前的陰影是掠食者還是灌木叢,那麼,任何需要耗費太多認知資源去探究「事物本質」的傾向,都會被自然選擇無情地淘汰掉。這就形成了一種「實用至上」的感知機制。所以,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清晰視野」或「線性時間感」,很可能只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效率工具」,而不是對宇宙真相的忠實描繪。這種寫法,如果能結合神經科學和演化心理學的最新發現,那將會是一場知識的饗宴。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論證,這種被演化優化的「現實」,是如何反過來影響了我們對「未來」和「可能性」的想像與規劃的。畢竟,一個只活在「當下需要」的感知系統裡,對極遠的未來可能缺乏足夠的想像力,這或許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遲緩的根本原因之一。

评分

這本書的論點,讓我想起以前讀過的一些量子力學的普及讀物,但本書似乎更著重於「生物學宿命論」的層面。它不是在討論微觀粒子如何塌縮成確定的狀態,而是在討論,作為一個複雜的生物體,我們如何被祖先的生存策略所「綁架」,從而限制了我們對「存在」的理解。這種「被限制的視角」,帶給我一種既受限又解放的複雜情緒。受限是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擺脫基因設定的基礎軟體;解放則是因為,如果我知道了限制的邊界在哪裡,或許就能更聰明地在邊界內活動,甚至嘗試用非演化預期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看似無關的生物學機制,巧妙地串聯到我們對「形狀」、「距離」甚至「自我身份」的認知上。例如,我們對對稱性的偏好,是不是單純因為對稱在自然界中代表著健康和穩定?這種將抽象的哲學問題,拉回到具體的生理機制來解釋的做法,往往是最有說服力的,也是最讓人拍案叫絕的地方。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設定了一個極高的懸念門檻,它承諾要揭露一場關於「現實」的巨大騙局,而且這個騙局的策劃者還是我們自身的演化歷史。我猜測閱讀體驗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突破自己過去對世界的認知假設。它不只是告訴我們「世界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它更進一步地說明了「為什麼你只能這樣想」。這背後的機制,必然牽涉到生物的節能策略、資訊處理效率,以及對生存機率的最大化。我希望,作者的筆觸能保持一種既科學嚴謹又不失文學張力的風格,避免過於學術化而讓人望之卻步,同時也要避免過於空泛的思辨而顯得缺乏根基。一個成功地將深奧的演化理論,轉化為我們日常感官經驗的「解密手冊」,這才是這本書最值得讚賞的地方。讀完後,我或許會帶著一點點的懷疑和疏離感去面對下一次日出,但那種對「真理」更深層次的探究慾望,想必會被徹底點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忍不住好奇,尤其是那個「不實在的現實」和「演化如何隱藏真相」的組合,簡直像是科幻小說和哲學思辨的完美融合。我猜想,作者可能試圖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實」。畢竟,我們每天都在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以為自己捕捉到的是世界的全貌,但如果演化這把雙刃劍,在幾百萬年的打磨過程中,其實是為我們「過濾」了某些資訊,只留下最有利於生存的片段呢?那種感覺,就像是戴著一副「生存專用濾鏡」在看世界,而更深層、更複雜的宇宙真相,可能就被巧妙地隱藏起來了。這種「被遮蔽的真實」的概念,實在是太引人入勝了。它挑戰了我們對「客觀」的定義,讓我開始懷疑,我所認知的「紅色」和別人認知的是否真的同一回事,或者,我們感知到的時間流動,是否也只是大腦為了方便計算、方便決策而編造出來的一套高效能劇本。我期待作者能用紮實的論據,一步步拆解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現實結構,最終指向一個令人震撼的結論:我們所居住的時空,可能根本就是一場高明的、由基因驅動的幻覺。

评分

我對於這種哲學與科學交織的作品,總是抱持著一種又敬又怕的態度。敬,是因為它挑戰了我們最根深蒂固的思維框架;怕,則是因為一旦接受了書中的論點,日常生活的穩定感似乎就會瞬間崩塌。書名中的「時空知覺」尤其讓我感到毛骨悚然。我們如此依賴時間的順序性——過去、現在、未來——來組織我們的生活、制定法律、建立道德。但如果這只是一種方便人類理解的「線狀敘事」,而宇宙本質上是個糾纏在一起的、非線性的場域,那麼,我們所有的努力和規劃,是不是都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上?我希望作者能更深入地探討,在演化壓力下,大腦是如何「編碼」時間的。例如,是為了預測獵物動線才發展出對時間的序列感?還是為了規避風險才產生了「因果律」的執念?如果我們能理解這個編碼的底層邏輯,或許就能找到突破這個「不實在」現實的出口,或許就能瞥見那被演化之手悄悄藏起來的、更宏大、更混亂、但也更真實的宇宙景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