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像教育的未來:世界教育部長肯.羅賓森最後演講,對教育、環保、文化的深刻洞見

重新想像教育的未來:世界教育部長肯.羅賓森最後演講,對教育、環保、文化的深刻洞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肯.羅賓森
图书标签:
  • 教育
  • 未来教育
  • 教育改革
  • 肯·罗宾森
  • 创新
  • 文化
  • 环保
  • 演讲
  • 教育理念
  • 深度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影響力暢銷好書《讓天賦自由》作者──世界教育部長肯.羅賓森絕響傑作
  照亮時代的生命志業與卓越洞見
 
  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正是全世界最迫切需要他的訊息的時候
  我們必須重新想像教育和學校的樣貌,刻不容緩
 
  為孩子創造成長茁壯、發光發熱的土壤,讓生命和學習豐富精采
  為人類創造發揮天賦、永續平等的世界,迎向我們存在的新時代
 
  這本書很輕薄。我把它視為一封很長的獻給人類潛能的情書。
 
  要安然度過現今這個動盪的時代,想像力是我們唯一的盼望。
  改變的需求已是前所未有的急迫。這不只關乎個人的生命,也關乎人類文明的品格,更關乎創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未來。──肯.羅賓森
 
  ▎教育,需要重新想像
 
  現行教育體制有如「工業化農場」,過度看重服從、測驗和考上名校,更甚於健康快樂、創造力和學習,忽視孩子的焦慮、壓力和迷茫。
 
  如同我們正在破壞自然資源的多樣性,現行教育體制也在毀滅人類天賦的多樣性。
 
  教育是活的系統,為活生生的人培育心智和心靈。
 
  教育必須使學生了解周遭的世界,以及自己擁有的獨特天賦,才能提高孩子的成就,使他們能在即將承接的世界發光發熱。
 
  父母和老師是孩子最重要的擁護者;大人對孩子的信任必須高過對教育體系的信任。
 
  當土壤對了,農牧系統就會順利發展;當教育對了,孩子便會順利成長。
 
  一個教育制度能夠成功,不是因為考試,而是個體受到肯定,天賦的多元性受到重視。
 
  在校園裡創造創意性的連結,用跨越年齡、跨越課程、多學科的方式學習,顧及個人的興趣,以及每個人選擇的獨特路徑,不再教出一代又一代一模一樣的孩子,讓成長、發展和學習自然發生。
 
  這就是像田地一樣充滿生機的「野化教育」,讓孩子在健康的土壤學習與成長,不再看重標準化,而是發展多樣性。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八個核心能力:好奇心、創造力、評判力、溝通力、合作力、同情心、內心的平靜和公民權。
 
  使學生離開校園之後,有能力迎接一生中必然要面對的個人、文化、經濟和社會的挑戰。
 
  ▎學校,需要重新想像
 
  學校不該扼殺創意,而要成為活潑的學習場域,幫助學生真正認識自己的獨特天賦和興趣。
 
  學校不該把學科分成「主科」(像是國文、數學、英文與科學)和「副科」(像是藝術、音樂、體育)。「智商」並非「智力」的全貌。
 
  人類的智力是多元的,鼓勵孩子發展多元智力,才能發揮創造力。智力的最高形式,是創造性思考。
 
  學校就像一個健康蓬勃的生態系統;看重老師、跨學科教學、課表有彈性、以正確角度看待評量,才能達成個人化學習的目標。
 
  學校是廣義的文化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優秀的農民會培育植物的自然生態系統,同樣的,優秀的學校會致力與外界的更大社群有更緊密的連結。
 
  ▎未來,需要重新想像
 
  強大的想像能力讓人類創造出影響深遠的成就,改變了地球的面貌,但同時也把我們帶到懸崖邊緣。
 
  這個時代的挑戰既真實又急迫,而且人類就是問題的源頭。
 
  氣候變遷危機和地球困境是我們漠視大自然的結果。 
 
  要迎接地球與人類存亡的挑戰,我們必須發揮創造力,讓經濟的發展能夠多元與永續,使生態系能夠平衡與蓬勃發展。
 
  人類既然創造了目前居住的世界,就一定有辦法改造它。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用同樣的方式,不斷消耗人類資源和地球自然資源;
  必須立刻解決這兩個問題,才能想望未來。
 
本書特色
 
  1. 本書為《讓天賦自由》《讓創意自由》《發現天賦之旅》《讓天賦發光》《讓孩子飛》暢銷作者肯.羅賓森生前構思的最後一部著作。
  如同一場「最後的演講」,為作者奉獻教育五十年畢生精華之作,凝聚了一位世界偉大教育家及思想家畢生的智慧。
 
  2. 英文書名「IMAGINE IF…」為肯.羅賓森最喜歡的一句話。
  人類因為有想像力,才能夠擁有卓越智慧。
  我們透過想像力,創造了這個世界的各種面貌。我們也能發揮想像力,重新創造世界的面貌。
 
  3. 肯.羅賓森在本書首度力陳,我們不斷消耗人類資源和地球自然資源,導致地球與人類的生存危機。必須深刻思考,讓經濟的發展能夠多元與永續,使生態系能夠平衡與蓬勃發展。
 
名人推薦
 
  教師、家長、教育工作者齊聲讚譽(依來稿順序排列)
 
  洪  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
  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朱家明(亞太美國學校校長)
 
各界讚譽
 
  (依來稿順序排列)
 
  羅賓森爵士的理念影響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孩子而是全世界的孩子,他改變的也不是一個國家的教育而是全世界的教育。──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肯.羅賓森看待教育,就像溫柔且胸襟寬廣的母親,懂得用豐富的目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因為他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李儀婷(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做為肯.羅賓森爵士忠實的追隨者,我不僅在教養及教育現場實踐他的信念,也願意盡己所能影響更多身旁的人,一起推廣尊重個體的教育思維,改寫世界的格局與樣貌。──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作者用一輩子的行動,挑戰許多教育系統內「不必要」卻深刻植入的預設與慣性。啟發、鼓舞和支持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不只是他所「做」(Doing),而更是他活出的生命(Being)。這本書本身便是這樣「生命影響生命」的見證。──劉安婷(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我們都是教育生態系的一份子。
  在這樣的生態系中,學校與老師能獲得更大的尊重與支持,每個人成為孩子們更好的示範,最終我們的孩子才可能在克服地球困境下,讓自然環境資源與人類資源能永續發展。──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這本書是肯.羅賓森寫給所有人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份愛的叮嚀與託付。全書九個篇章,每一篇都能讀到他真誠的傾訴,以及對孩子、教育、世界與未來的愛。──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
 
  《重新想像教育的未來》一書可說是肯.羅賓森一生對教育的愛、洞察、思索與行動之總結,簡潔有力、意蘊深遠。──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這本視野宏觀、見解不凡的新書,是肯.羅賓森最後的教育情書,能幫助台灣父母想像自己孩子的未來,也激勵台灣教師想像我們社會的未來。──朱家明(亞太美國學校校長)
璀璨文明的探寻:人类社会演进与未来图景 一部跨越历史长河,深植于人文关怀与科学思辨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学科或特定领域的理论构建,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宏观脉络的深度梳理与未来图景的审慎描摹。它以广阔的视角,将历史的纵深、哲学的思辨、社会的变迁、科技的驱动力,以及个体内心的追寻熔铸一炉,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我们“何以为人”以及“将往何处去”的综合性框架。 全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星图,从古老的文明起源之地出发,逐步扩展至当代错综复杂的全球网络,最终投向尚待书写的未来时空。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历史的基石 本篇深入考察了人类历史上数个关键的文明节点。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着重剖析了驱动这些文明兴衰更替的深层动力——社会结构、信仰体系、生产关系的演变。 从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系统如何催生了最早的城市治理模式,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与伦理的无尽探讨,如何奠定了西方思维的底色;从汉代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与思想交汇,到中世纪欧洲教会权力的兴衰,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发现,每一章都力求揭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对“知识的传承”机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口述传统、抄写制度以及早期图书馆的建立,是如何塑造了不同时代的认知边界。这部分为后续讨论信息时代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参照系。我们探讨了权力如何借助知识的垄断与传播来维持其正当性,以及每一次知识获取途径的革命,如何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剧烈震荡。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困境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进入近现代,本书的焦点转向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蒸汽机的轰鸣不仅改变了生产力,更彻底重塑了家庭、社区乃至个体的时间观与空间感。 我们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逻辑的内在张力:其无与伦比的创造财富的能力,与其固有的分配不均、异化劳动等“副产品”之间的永恒矛盾。在社会学层面,本部分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陌生人社会”的形成,以及传统社群纽带的松动,个体如何在原子化的社会中寻找新的归属感与意义。 政治哲学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之一。从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思潮,到随后的集体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衰落,我们审视了“主权”的概念如何从君主手中转移到人民手中,又如何在现代官僚体系和全球化资本流动面前显得日益模糊。我们对民族国家的兴衰进行了冷静的评估,思考在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数字社群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传统政治共同体的未来形态。 第三部分:科技浪潮下的认知革命与伦理边界 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构成了理解当代世界的关键钥匙。本部分不再将科技视为中立的工具,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 人工智能的发展被视为继印刷术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认知革命。我们探讨了算法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筛选信息,并可能固化甚至加剧社会偏见。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人类主体性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让渡给机器决策的哲学困境。书中对“大数据”的权力结构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指出数据所有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已成为新的社会不平等领域。 在生物伦理方面,基因编辑、延长寿命的潜力,迫使我们重新定义“生命”与“自然”的界限。我们以历史的谨慎态度,探讨了人类企图超越自身生物限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可能对未来世代带来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和责任。 第四部分:未来的图景——韧性、连接与意义的再发现 全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并强调了“韧性”(Resilience)作为跨越危机的核心能力。 我们分析了当前全球面临的复杂挑战,如气候变化(不从技术解决方案角度切入,而是关注其对社会结构和地缘政治的冲击)、资源分配的紧张,以及全球化逆流中的身份认同危机。 本书倡导一种“深层连接”的未来观。这种连接不仅指物理上的互联互通,更指人类个体之间、人与非人世界(自然、技术产物)之间重建有意义的、可持续的关系。我们回归到个体经验层面,探讨在信息过载和意义稀释的时代,如何通过审慎的“慢思考”和对地方性智慧的重新重视,来培养一种对抗虚无的内在力量。 最终,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张力的未来图景:它既不沉溺于乌托邦式的技术乐观,也不屈服于悲观主义的宿命论。它呼吁读者以历史的清醒、哲学的思辨和跨学科的视野,参与到塑造人类文明下一阶段演进的复杂工程之中。这是一份对我们共同遗产的致敬,也是一份对我们未来责任的郑重提醒。 全书语言力求精确而富有张力,通过历史的典故与当代的案例交织穿插,构建一种既具学术深度又贴近现实关怀的阅读体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 PhD, 1950~2020

  國際知名創造力、創新和人類潛能專家,享譽全世界。於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擔任教育學教授十二年,也獲得美國和英國多所大學頒發的榮譽學位,以及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頒發的雅典娜獎(Athena Award)、為美國藝術和文化做出貢獻的皮博迪獎(Peabody Medal)、代表國際性教育成就的樂高獎(LEGO Prize)、英國皇家藝術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s)的班傑明.富蘭克林獎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以及尼爾森.曼德拉變革者獎(Nelson Mandela Changemaker Award)。應邀設計政府、企業、教育體系,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化組織。他策劃的羅賓森報告(The Robinson Report)「我們的未來:創造力、文化和教育」(All Our Futures: Creativity, Culture & Education)贏得國際上的讚譽。他在TED Talks發表的演講「學校扼殺了創意嗎?」(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至今仍是史上最多人觀看的TED影片,觀賞次數超過八千萬。據估計,全世界已有一百六十個國家、四億人次觀看這部影片。
 
  肯.羅賓森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他的著作《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翻譯成二十三種語言。二○○三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表彰他對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
肯.羅賓森於二○二○年病逝。
 
凱特.羅賓森(Kate Robinson

  作家、演說家,也是多個計畫的共同創辦人,致力於推廣她的父親肯.羅賓森留給這個世界的禮物。其中之一是肯.羅賓森爵士志業集體基金(The SKR Legacy Collective Fund),傳揚與紀念肯.羅賓森爵士,同時透過教育、環保和文化的各項專案,延續他的志業。此外,非營利組織「Imagine If…」的成立,是受到肯.羅賓森爵士熱情擁護人類潛能的啟發。
 
  凱特在芬蘭創辦了HundrED,旨在設計最有啟發性的創新,與全球教育界分享,她曾任HundrED的總編輯暨策略長。凱特同時是Action for Children’s Arts and House of Imagination贊助者,也是MindUp董事、Nevergray共同總監,與致力於推動社會公益的組織與個人合作。凱特的志業是激起年輕人的參與,獲頒思想領袖獎,表揚她對教育賦能的傑出貢獻。
 
譯者簡介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外商公司,也曾於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近年譯作包括:《疫苗先鋒》、《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第二座山》、《孩子的簡單正念》、《欲罷不能》、《成功哪有那麼難》、《召喚勇氣》等書。

图书目录

各界讚譽
讓孩子長成美麗的花朵       (洪蘭)
讓教育野化,讓孩子發展天賦 (李儀婷)
你也能成為世界的變革者       (溫美玉)
一位偉大教育家的精華、生命與盼望 (劉安婷)
創造更貼近生命的教育生態系統     (藍偉瑩)
我不是唯一,他相信我們所有人都能做到   (黃國珍)
教育也是自然生態系統                   (張輝誠)
打造充滿生命力、創造力、包容力的校園   (朱家明)
 
前言
想像一下,假如我們運用天生豐富到難以置信的能力,
創造一個所有人對自己獨特天賦有深刻了解的世界。
 
序言
這個世界正在經歷革命性的變化。
我們需要改革教育,才有能力迎接這樣的變化。
 
引言
人類的創造力大大增進了生活的舒適性、身體的健康,以及文化的繁複性。
創造力也帶我們來到一個重要的關卡。
 
01 人類的優勢
人類因為有想像力,才得以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做出區別。
我們透過想像力,創造了這個世界的各種面貌。
我們也能重新創造這些面貌。
 
02我們所創造的世界
這個世界由人類的想像力和文化所創造的
想法、信念和價值觀形塑而成。
它的創造源自我們的心智,也源自於自然環境。
 
03 你比你所想的更豐富
智力是多元、動態且獨特的。
智力和創造力的關係密不可分,兩者缺一不可。
 
04 教育的盼望
教育必須使學生了解周遭的世界,以及自己擁有的天賦,
使他們能實現自我,成為活躍積極、富同情心的公民。
 
05 從工廠到農場
我們用同樣的方式,不斷消耗人類資源和地球的自然資源。
我們必須立刻解決這兩個問題,才有未來可言。
 
06 創造奇蹟
我們的責任是創造對的條件,讓生命和學習豐富精采。
當我們做到了,就會發現自始至終,我們一直在創造奇蹟。
 
07只有一次機會
我們對未來最大的盼望在於,
對人的才能產生新的理解,以迎接人類的新時代。
 
08成為變革者
搖滾樂不是政府帶頭創造出來的。
革命等不了立法,它會從人們在底層所做的事冒出來。
 
09想像一下,假如
「我們必須學習明白,這個地球上的生物,不只有人類,而做為一個人,不是只顧自己的利益。我們的未來會如何,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將這一點牢記於心。」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5985
  •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這個世界正在經歷革命性的變化。
  我們需要改革教育,才有能力迎接這樣的變化。
 
  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弄錯了,而且錯得離譜。扭轉錯誤、回歸正途的迫切性,前所未見。這個世界正在經歷革命性的變化。我們需要改革教育,才有能力迎接這樣的變化。
 
  我在教育領域已經超過五十年,這些年來許多事改變了,但也有許多事沒有改變。我職業生涯的多數時間用來推動教育的根本改變,讓更多人有更多機會活出應得的人生。孩子天生擁有無限潛能:他們的未來發展,和所受的教育息息相關。教育在人們的生命中扮演兩個主要角色:幫助孩子開發天賦、在這個世界獲得成功。然而,現今的教育往往都沒做到。
 
  我對此心急如焚,長期不斷透過寫作以及演說聚焦這個議題。我受邀參與世界各地的許多計畫,也出版了很多著作,還做過數千場簡報。我經常被問到:如果把我的理念濃縮成精華,我想推動哪些具體變革?理由是什麼?我現在想做的正是如此,以下是我濃縮得到的想法,包括我們面對的挑戰、所需的變革,以及能採取的實際步驟。
 
  主題有三個。第一,我們活在變革的時代,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在個人、社群和全人類的層面皆是如此。這些挑戰大多是我們造成的結果,那也意味自己能採取行動加以挽回。第二,假如我們要這麼做,就必須用不同以往的方式,思考自己和孩子的事。第三,對於教育和社群,我們必須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做事。
 
  如果你讀過我的其他著作,會在本書也看見一些重複的論點和用語,畢竟本書是濃縮的精華。如果你還沒讀過那些著作,我希望你能讀一下,裡面提供了很多證據和實用的例子。如果你沒時間讀那些書,那麼這本書你非讀不可。我希望它能打開你的思路,也希望你會覺得它對你有幫助。這些都是無比重要的議題。
 
──肯.羅賓森
洛杉磯,二○一九年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世界教育部長」這個頭銜,就讓人忍不住要去對照一下我們這邊的教育官僚體系。他們的決策往往顯得遙遠且不接地氣,畢竟他們看不到教室裡那些真實的眼神和掙扎。而羅賓森爵士(姑且稱他為爵士吧,畢竟那種高度和格局值得尊敬)的演講,想必是從更宏觀的全球脈動出發,去思考人類文明共同的挑戰,像是氣候變遷、文化認同的流失等等。台灣處於一個複雜的地理和政治位置,我們的文化教育常常被簡化成背誦名詞和古蹟,缺乏那種活生生的、與土地和未來連結的深度。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看到,教育不該只是知識的灌輸,它更是一種形塑公民、培養共生能力的過程。如果能從他對「環保」和「文化」的深刻洞見中,找到一些能應用於我們本土脈絡的啟發,例如如何將地方創生與學科學習結合,那將會是非常有價值的。那種超越教科書範疇的生命教育,才是真正能抵禦未來不確定性的盔甲。

评分

坦白講,對於「未來」的想像,有時候比面對「現在」更讓人感到不安。因為未來充滿了未知數,我們的準備是不是永遠都在落後於時代?這本書的標題點出了「最後演講」,這更添了一層歷史的厚重感,彷彿是集大成者的智慧遺產。我深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具備高度同理心,並且願意為世界承擔責任的個體。這已經遠遠超越了狹隘的「國家競爭力」或「個人財富累積」。在台灣,我們或許需要放慢腳步,暫時放下那些追求世界排名的虛榮心,轉而去思考,我們究竟想培養出什麼樣的「人」。羅賓森的見解,無論是關於創造力如何被壓抑,還是關於全球公民的責任,都應該能成為我們進行深刻自我反思的催化劑。這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手冊,而更像是一張指引我們重新探索自我與世界關係的星圖,引導我們走向一條更富有人性和意義的教育之路。

评分

說實在話,近幾年來,大家都在談「創新」、「創客」,但往往流於表面,變成另一種「被設計好的創新競賽」。真正的創新,來自於對現狀的深刻不滿與不懈的好奇心,這恰恰是現行教育體系最容易被磨滅的東西。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幫我們找回那種純粹的、不帶功利色彩的學習熱忱。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能把課堂變成一個充滿實驗和質疑的場域,而不是單向的資訊傳輸站,那該有多棒?這種轉變需要的,不只是政策的修改,更需要教學現場每一位老師的「心態革命」。這種革命的起點,往往就是來自於一些強而有力的思想激盪。我希望羅賓森的文字能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頭,激起層層漣漪,讓那些感到疲憊、快要被體制消磨殆盡的教育工作者,重新看到教育的本質和榮光。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重塑,遠比任何課程改革都來得重要且深遠。

评分

閱讀的體驗上,我特別好奇他的「演講」如何轉化為文字。羅賓森的魅力在於他的幽默感和敘事能力,他總能用最簡單的比喻,把最複雜的哲學問題講得讓人拍案叫絕。台灣的學術寫作有時過於嚴肅和學術腔調,讓人望而生畏。如果這本書能保留那種充滿生命力的「對話感」,讓讀者感覺就像是坐在現場聽他娓娓道來,那將會是一次極度享受的閱讀旅程。特別是當他談及「文化」的保存與發展時,身為一個面對全球化浪潮不斷衝擊的島嶼社群,我們對自身文化定位的焦慮感是很強烈的。我們到底是應該擁抱世界,還是緊抓著傳統不放?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中道,一個讓傳統與現代能夠和諧共存,並且相互滋養的可能性。我期待的是那種「既入世又出世」的宏大視角,讓我們能從一個更寬廣的歷史尺度來看待當下的教育困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讀起來就充滿了重量感,彷彿能嗅到那種跨越國界、直指核心的智慧氣息。台灣的教育環境,老實說,我們常常被各種考試、升學的壓力追著跑,傳統的框架根深蒂固,要「重新想像」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譚。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困境,才更需要像肯.羅賓森這樣有國際視野的大師來敲醒我們。我最期待看到的是,他如何用他那種溫和卻極具穿透力的語氣,去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標準答案」。在台灣,我們太強調一致性,害怕「不一樣」,但一個真正進步的社會,不應該是所有人都擠在同一條窄路上,而是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些跳脫體制框架的具體思考,那對於正在迷惘中的家長和老師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希望它能讓我們勇敢地質疑:我們現在做的這些「為了未來」的教育,會不會反而扼殺了孩子們對「當下」的好奇心?這種對僵化體制的溫和反抗,我想是每個關心下一代的人共同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