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論:一探未來的科技趨勢  觀念伽利略7

量子論:一探未來的科技趨勢 觀念伽利略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本Newton Press
图书标签:
  • 量子力学
  • 未来科技
  • 科技趋势
  • 伽利略
  • 物理学
  • 科学普及
  • 前沿科技
  • 量子技术
  • 科普读物
  • 理论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量子電腦無疑是未來的科技趨勢
  ──每個人都需要了解「量子論」的基礎知識!
 
  量子論到底在講什麼呢?
  
  電子和原子這樣的微觀世界與我們所認知的非常不同,比如電子竟然可以同時擁有粒子跟波的性質,有如忍者一樣同時存在於不同地方,還可以穿透理應跨越不了的障礙!
 
  量子論不但可以闡明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更進一步發展出半導體,才有我們現在的科技社會,還與化學週期表、候鳥遷徙、光合作用、太陽都有關聯。
 
  本書透過清楚簡單的講解,即使不具備深奧的物理、數學知識也可以馬上掌握量子論的重點與基礎知識!適合國中生以上對量子論有興趣的讀者,早日啟發對自然科普的興趣!
 
系列特色
 
  1. 日本牛頓出版社獨家授權。
  2. 以手繪插圖、四格漫畫與專欄小故事,兼顧圖解與訊息量。
  3. 清楚解釋基本觀念,搭配「人人伽利略」、「少年伽利略」系列,提升學習效果。
宇宙的交响:古典物理学的黄昏与新世界的曙光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量子力学进行深奥的理论剖析,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生动的思想实验为骨架,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界经历的一场深刻的认识论危机与革命。我们聚焦于牛顿力学统治下的确定性宇宙观如何逐步瓦解,以及爱因斯坦、普朗克、波尔等先驱者们如何在实验的“怪异”现象面前,被迫构建起一个充满概率、不确定性和波粒二象性的全新实在图景。书中将详细考察经典电磁学与黑体辐射的矛盾,光电效应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原子光谱中隐藏的能级阶梯。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哥本哈根诠释与多世界理论等哲学性议题,引导读者思考:当我们深入物质的最底层,我们对“实在”的理解,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转变? --- 第一章:确定性的堡垒——牛顿宇宙的辉煌与裂痕 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物理学界弥漫着一种近乎自满的乐观情绪。牛顿奠定的经典力学体系,如同一个精密无误的钟表,完美地描述了宏观世界的一切运动。拉普拉斯的“决定论幽灵”——如果知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初始位置和动量,便能预测其未来——被视为科学终极真理的象征。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则以优雅的统一性,勾勒出光作为电磁波的本质。在当时的学者眼中,物理学的基本任务似乎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不断精确测量已知规律。 然而,在这些光鲜的成就之下,一些细微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正在酝酿,它们如同地基下的微小裂缝,预示着宏伟建筑的倾颓。 本章将首先回顾经典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牛顿的时空观和能量连续性假设。随后,我们将引入第一个“异见者”——黑体辐射问题。当科学家们试图用瑞利-金斯定律来描述一个理想空腔内壁的辐射能量分布时,灾难性的结果出现了:理论预测,在短波长(高频率)处,能量将趋于无穷大,即所谓的“紫外灾难”。这不仅是对现有理论的挑战,更是对能量可以被无限分割这一基本假设的直接否定。面对这种理论与实验数据的尖锐冲突,科学的殿堂开始摇晃。 第二章:普朗克的妥协与量子假设的诞生 面对紫外灾难的窘境,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的那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看似“权宜之计”的假设。为了让数学公式能够拟合实验曲线,他被迫引入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能量不再是连续可变的,而是以一份份离散的“能量子”(Quanta)的形式发射和吸收。 这个“能量子” $E=h u$ 的引入,标志着物理学思维方式的一次彻底转向。普朗克本人最初对这个假设持谨慎的怀疑态度,他将其视为一种数学上的“伪装”,而非对自然界真实结构的描述。然而,正是这个“伪装”,为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和行为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口。 本章将详细解析普朗克的假设如何从一个数学工具,逐步被接受为描述微观世界的基本属性。我们将考察普朗克对解决黑体辐射问题的贡献,并阐述他的常数 $h$ 如何成为贯穿整个新物理学理论的基石。 第三章:光明的悖论——爱因斯坦与光量子 如果说普朗克的量子化只是针对能量的发射和吸收过程,那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05年对“光量子”——后来的光子——的提出,则是将量子概念推向了物理实在的核心。 爱因斯坦的论述源于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实验表明,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子的发射与光的强度无关,而只与光的频率有关;更令人费解的是,无论光照多弱,只要频率足够高,电子就会瞬间被发射出来。经典波动理论完全无法解释这种“阈值效应”。 爱因斯坦勇敢地宣称:光本身就是由离散的能量包(光子)组成的粒子流。只有光子的能量大于从金属中逸出电子所需的功函数时,电子才能被发射。这一大胆的假设,直接挑战了麦克斯韦电磁学中光是纯粹波动的教条。本章将深入探讨光电效应实验的精妙之处,以及爱因斯坦如何通过捍卫光子的粒子性,赢得了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同时也为物理学引入了“波粒二象性”这一核心的、难以消解的矛盾。 第四章:原子的不稳定与玻尔的量子模型 经典物理学在描述宏观物体运动时无往不利,但在进入原子尺度后,它立即遭遇了无可回避的崩溃。根据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如果像行星一样绕核运动,根据电磁学理论,它们会不断辐射能量,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螺旋坠入原子核,导致所有物质瞬间坍塌。 面对这种“原子崩溃”的理论危机,尼尔斯·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他的革命性原子模型。玻尔巧妙地嫁接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电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分立的轨道上,这些轨道是“稳定态”,电子在其中运行时不辐射能量。只有当电子在不同稳定态之间跃迁时,才会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光子。 本章将解析玻尔模型的成功之处——它精确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以及它的局限性。玻尔模型虽然在概念上是革命性的,但它仍然是经典轨道概念与量子假设的混合体,缺乏一个统一的、自洽的理论基础。它如同在经典物理的框架上打上了一层临时的、量子化的补丁,预示着更深层次的革命即将到来。 第五章:矩阵、概率与矩阵力学的兴起 进入二十年代,物理学家们开始意识到,试图用经典图像去“想象”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运动是徒劳的。海森堡、玻恩和约尔旦等人,在拒绝描绘电子的具体轨道后,转向了一种纯粹基于可观测量的数学结构——矩阵。 矩阵力学(Matrix Mechanics)的诞生,标志着物理学彻底脱离了直观的、图像化的描述。在这个新理论中,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不再是简单的数值,而是可以相互“对易”的矩阵。计算取代了想象。这一阶段的理论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能够成功预测原子跃迁的几率和频率,但其物理图像晦涩难懂。 本章将剖析矩阵力学的数学基础,以及它如何第一次将“概率”——而非确定的轨迹——引入到物理定律的核心。 第六章:波函数的统一与薛定谔的方程 仅仅在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不久后,路易·德布罗意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猜想:既然光具有粒子性,那么物质粒子(如电子)是否也应具有波动性?他将物质波的概念引入,并认为粒子的动量与其波长成反比。 这一猜想在几年后被克劳修斯·薛定谔完美地系统化。他构造了一个描述物质波演化的偏微分方程——薛定谔方程。这个方程成为了现代量子力学的核心,它不再关注离散的矩阵,而是描述了一个连续的、随时间演化的“波函数” $Psi$。 然而,这个波函数 $Psi$ 本身是什么?它代表了什么物理实在?正是这个问题引出了量子力学中最具争议的哲学解释。本章将对比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数学等价性,并重点讨论波函数在解释微观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终章:实在的重构——诠释与未竟的对话 量子力学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它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描述了亚原子世界的行为。然而,它所描绘的宇宙图景,却与人类长久以来的直觉和哲学根基背道而驰。我们如何理解“同时是波又是粒子”?当我们在测量一个粒子之前,它的性质是否真的“不确定”? 本章将聚焦于对量子力学的不同诠释,特别是哥本哈根诠释(波函数坍缩、互补性原理)与爱因斯坦所坚持的实在论之间的激烈冲突。我们将探讨不确定性原理如何从数学推导上升为宇宙的基本法则,以及量子纠缠现象(“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如何挑战了定域性的概念。 本书的结尾并非提供一个终极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充满未解之谜的领域。通过回顾这场二十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对“真实”的追求,往往需要我们放弃最深植于内心的确定性信念。量子论不仅是一套描述微观粒子的数学工具,更是一场关于知识边界与实在本质的深刻哲学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緒論
量子論是微觀世界的物理法則……………10
相對論和量子論是自然界的兩大理論……………12
量子論的重要概念-光和電子既是波也是粒子!……………14
量子論的重要概念-一個電子同時存在於多個場所!……………16
根據量子論,未來不是已經決定好的!……………18
專欄 博士!請教一下!!量子論只適用於微觀世界嗎?……………20
專欄 形形色色的占卜術能預測未來?……………22
4格漫畫 拉普拉斯和拿破崙……………24
4格漫畫 政治家拉普拉斯……………25
 
1. 光和電子既是波也是粒子
光和微觀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28
19世紀時已將光視為波……………30
光的性質依波長而異……………32
光的能量是不連續!普朗克的「量子假說」……………34
愛因斯坦認為光具有粒子的性質……………36
如果光是單純的波,便無法說明這樣的現象……………38
因為光是粒子,夜空才有繁星點點……………40
究竟光的本體是波?或是粒子?……………42
電子也被認為具有波的性質……………44
波的性質與電子所在的場所有關……………46
專欄 德布羅意與物理學的邂逅……………48
專欄 雖然獲頒諾貝爾獎……………49
 
2. 一個電子同時存在於多個場所
微觀物質會使用「狀態共存」這種分身術……………52
顯示電子「波粒二象性」與「狀態共存」的實驗……………54
電子被觀測時,就從波變成粒子……………56
電子會分身而存在於廣大的範圍中……………58
一個電子能同時通過兩條路徑……………60
電子波與巨觀物體相撞會塌縮……………62
誰也無法預測電子位於什麼地方……………64
生與死並存的「薛丁格的貓」……………66
專欄 從貝殼可以聽到海浪的聲音……………68
4格漫畫 薛丁格的初戀……………70
4格漫畫 西方科學與東方哲學的邂逅……………71
 
3. 量子論闡述的瞹昧不明世界
電子的位置和運動方向無法同時確定……………74
使未來的預言無法實現的「不準量關係」……………76
愛因斯坦預言「幽靈般的超距作用」……………78
在微觀世界中,物質不斷地生成又消滅……………80
電子能像幽靈一樣穿透牆壁……………82
粒子藉由穿隧效應從原子核飛出……………84
專欄 博士!請教一下!!日常生活中有穿隧效應嗎?……………86
專欄 隧道頂部的風扇……………88
 
4. 在各領域蓬勃發展的量子論
量子論的發展催生了資訊社會……………92
電子雲闡明了週期表的意義……………94
沒有量子論便無法了解化學反應的機制……………96
電腦和手機都是藉由量子論而運作!……………98
磁浮列車藉由量子論而奔馳……………100
候鳥遷徙與光合作用似乎也和量子論有關……………102
專欄 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JR磁浮列車……………104
量子論仍然無法說明重力……………106
期待量子論與廣義相對論的融合……………108
兩大理論的統合或許能闡明宇宙誕生之謎……………110
專欄 博士!請教一下!!量子論的「多世界詮釋」是什麼?……………112
 
5. 運用量子論的最新技術
實現超高速運算的「量子電腦」……………116
量子電腦運用了電子的「疊加」……………118
運用「量子纏結」的量子遙傳……………120
或許能利用量子遙傳進行通訊……………122
專欄 利用章魚捕蝦的漁民……………124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612949
  • 叢書系列:觀念伽利略科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近幾年來,台灣社會對於「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的討論已經趨於飽和,取而代之的,是對於下一個運算革命——量子運算的熱切關注。這本書若能精準捕捉到這種時代脈動,在內容編排上必然要有其獨到之處。我特別期待看到它如何處理「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這個極具爭議性但又無法迴避的話題。這種論述如果處理得太過保守,會顯得不夠前衛;如果處理得太過誇張,又會淪為炒作。理想的狀態是,它能提供多方觀點的平衡報導,讓讀者理解到,科學上的「突破」與工程上的「實用化」之間,往往存在著巨大的時間差。此外,我很希望書中能觸及量子技術在「生醫領域」或「材料科學」的潛在應用,而不僅僅聚焦於金融建模或密碼破解這些老生常談的例子。畢竟,台灣的製造業基礎深厚,如果能連結到產業升級的可能性,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大幅提升,變成辦公室裡也會被傳閱的商業趨勢分析材料。

评分

這本《量子論:一探未來的科技趨勢 觀念伽利略7》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探索未知的浩瀚感,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科技發展的台灣讀者,我總覺得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好像隨時都有顛覆性的技術要冒出來,而量子力學,這個聽起來就深不可測的領域,無疑是下一個浪潮的領頭羊。其實,我對物理學的理解不算太深,更多是出於一種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驅使去翻閱這類書籍。過去接觸過的科普讀物,很多時候都落入「過度簡化以至於失真」的窠臼,不然就是「術語堆砌讓人望之卻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用台灣讀者習慣的、帶點生活氣息的口吻,把那些抽象的波函數、疊加態、糾纏現象,描繪成彷彿就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可以理解的圖像。畢竟,科技的趨勢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如果能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在喝著珍珠奶茶的同時,也能對未來的量子計算、量子通訊有點輪廓上的想像,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衡量了。希望作者在闡述概念時,能多使用一些貼近我們日常的類比,而不是一味地搬出教科書上的定義,這樣才能真正「啟發」讀者,而不只是「告知」讀者。

评分

說到閱讀體驗,這本書的「物理感」如何,非常關鍵。我買了很多科普書,結果回家後才發現,內容排版密密麻麻,圖片少得可憐,彷彿在看一篇拉長的學術期刊摘要。對於量子論這種需要大量空間感和空間想像力的主題,視覺輔助幾乎是成功的關鍵要素。我衷心期盼《量子論:一探未來的科技趨勢 觀念伽利略7》在裝幀設計上能展現出應有的質感,例如清晰的圖表、適當的留白,以及能夠幫助讀者建立三維空間概念的示意圖。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歷史故事,比如普朗克、波耳、愛因斯坦之間那些充滿火花的辯論,那會讓這本嚴肅的科技論述增添人文色彩,使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追隨智者對話的旅程,而不是枯燥的知識灌輸。總之,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只是一堆冷冰冰的知識點,而是一種引人入勝的、能讓人願意一翻再翻,並在無形中建立起宏觀科技視野的閱讀體驗。

评分

從書名中的「觀念伽利略7」這個系列標籤來看,我猜想這應該是某個長期經營的知識體系下的產品,這通常意味著它繼承了一套成熟的編輯風格和選題標準,這一點對老讀者來說是個定心丸。不過,對於剛接觸這個系列的讀者,我會比較擔心它的「連貫性」問題。會不會因為是系列作的第七本,就預設讀者已經具備了前面六本累積的基礎知識?如果沒有足夠的摘要或回顧,對於想「跳讀」或「單本購買」的讀者來說,門檻會不會因此提高不少?我希望作者在介紹量子論的基礎概念時,能做到「獨立可讀」——也就是說,即便是第一次接觸這個「觀念伽利略」系列的人,也能迅速進入狀況,理解核心的物理圖像。如果這本書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不僅告訴你「是什麼」,還花時間解釋「為什麼是這樣」,並且溫和地引導你走過那些可能讓人頭痛的數學推導(當然,科普書不該是教科書,所以重點是意象的傳達而非嚴謹的證明),那它就能真正成為一本值得在書架上佔據重要位置的入門聖經。

评分

坦白說,台灣的科普書市場競爭激烈,要讓一本厚重的理論性書籍脫穎而出,光靠名字是不夠的,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才是王道。我看很多前輩讀者在推薦書籍時,常常會提到「脈絡清晰度」這回事,尤其是在談量子力學這種橫跨理論物理、資訊科學、甚至哲學思辨的學科時,如果作者的思路不夠縝密,很容易讓讀者在幾個章節後就迷失方向,不知不覺中就關上了書本。我個人對於這類前沿科技書籍,最在意的就是它對「未來展望」的描繪是否具備批判性思維,而不是盲目樂觀地歌頌「量子即萬能」。一個好的科普作者,應該要能坦承現階段的瓶頸在哪裡?實驗室裡的成果要如何才能真正落地到產業應用?對於這些「從理論到現實」的鴻溝,如果本書能有深入的探討,甚至能對比一下美中兩國在量子科技發展上的策略差異,那絕對會讓讀者感到物超所值。畢竟,我們在台灣,也希望知道全球科技競賽的棋局是如何佈置的,這不只是一本物理書,更是一本關乎國家競爭力的觀察報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