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好醫師1孩子生病不一定靠藥醫:最新整體療法&.兒童營養功能醫學(二版)

兒科好醫師1孩子生病不一定靠藥醫:最新整體療法&.兒童營養功能醫學(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文龍
图书标签:
  • 儿科
  • 儿童健康
  • 疾病预防
  • 整体疗法
  • 营养医学
  • 儿童营养
  • 家庭育儿
  • 养生
  • 医学科普
  • 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兒童常見問題的預防、治療與照護
 
  ★孩子長不高,打生長激素或喝轉骨湯有用嗎?
  注射生長激素並非孩子長高的唯一選擇!如果提早吃到含性激素的轉骨成分,容易因性早熟跡象造成骨齡提早成熟,導致生長板提前關閉,將使得長高停滯。
 
  ★異位性皮膚炎讓孩子皮膚乾粗紅癢,甚至抓到破皮流血?
  治療目標在於減緩發癢不適、防止急性發作及減少藥物治療風險,同時減少曝露在過敏原之中,並補充益生菌、魚油、維生素D、維生素C等都有助於改善,甚至不復發。
 
  ★老師說我的孩子過動,我該怎辦?
  過動症是一種慢性疾病,積極治療與否對往後的人生影響很大。初始症狀越嚴重的孩子,早期介入並給予有效的治療,將使症狀持續到成年期的可能性降低。
 
  ★孩子長不高、瘦巴巴、尿床、自閉、過動,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
 
本書特色
 
  (一)超實用家庭醫學手冊!看似小問題的長不高、吃不胖,甚至過動、兒癌等均詳細解說
  (二)父母不再束手無策!不捨孩子受病痛折磨,兒科醫師分享陪伴之外的生活照護建議
  (三)不用藥的營養新知醫學!大量醫學研究證實,吃對食物和營養補充品,健康助益很大
探寻儿童健康新视野:整合照护与预防性干预的深度解析 图书名称: 《儿童健康全景图:从生活方式到前沿医学的整合实践》 书籍简介: 在现代社会,儿童的健康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诊疗模式已显现出其局限性。当代父母和医疗工作者迫切需要一套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来应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生理与心理挑战。《儿童健康全景图:从生活方式到前沿医学的整合实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深度指南。本书摒弃了单一的药物依赖思维,转而聚焦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儿童健康支持系统,强调环境、营养、行为模式与个体化医疗的协同作用。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可操作的儿童健康管理框架。 --- 第一部分:重塑健康基石——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深度优化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外部因素,并提供了基于科学证据的优化策略。我们不再将“生病”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而是将其视为身体对失衡环境发出的警报。 第一章:看不见的威胁——室内空气质量与化学暴露 本章详细阐述了现代家居环境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甲醛、以及霉菌和过敏原的来源与危害。我们不仅罗列了这些风险,更提供了从新居装修到日常清洁维护的分阶段风险管理清单。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自然通风、空气净化技术,并推荐了对儿童友好的无毒清洁产品替代方案,旨在从源头上减少化学负担。 第二章:睡眠的艺术与科学——优化生理修复的时钟 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大脑成熟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睡眠。本章系统地介绍了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需的睡眠时长、昼夜节律的建立原理,以及影响睡眠的“睡眠卫生”要素。内容涵盖了如何设计理想的睡眠环境(光线、温度、声音控制),如何通过固定的睡前仪式(如舒缓的音乐、亲子阅读)来引导孩子平稳入睡,以及如何识别和干预常见的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和夜惊,强调睡眠是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自我修复的关键窗口。 第三章:运动与感官发展——动觉学习的力量 本章探讨了“运动不足”对儿童骨骼、心血管系统乃至认知功能的影响。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趣味运动方案”,这些方案并非强调竞技性,而是着重于粗大运动技能(如跑、跳、平衡)和精细运动技能(如抓握、书写准备)的整合训练。此外,本章还引入了“感官统合”的基本概念,指导家长观察孩子对特定感官刺激(声音、触觉、视觉)的反应,并提供在家中就能进行的简单感觉刺激活动,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 --- 第二部分:营养的未来视角——超越宏量营养素的细节 本书在营养学部分力求深入,超越了简单的卡路里计算,重点关注微量营养素的特定功能,以及肠道健康对全身免疫力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章:肠道微生态——“第二大脑”的维护手册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影响免疫、情绪和营养吸收的关键枢纽。本章详尽解析了益生菌(Probiotics)和益生元(Prebiotics)的差异及其在儿童健康中的应用。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富含纤维的食物、发酵食品(如酸奶、克菲尔、天然酸菜)来积极塑造健康的肠道菌群。同时,也探讨了抗生素使用对肠道生态的冲击与恢复策略。 第五章:关键微量元素的功能性解读 本章聚焦于对儿童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维生素D(骨骼健康与免疫调节)、铁(认知功能)、镁(情绪稳定与肌肉放松)、以及Omega-3脂肪酸(大脑结构与抗炎作用)。内容不仅说明了缺乏的后果,更侧重于食物来源的优先级排序,以及在特定需求下(如青春期快速成长期、素食倾向)的合理补充建议,强调生物利用率的概念。 第六章:食物敏感性与非典型反应管理 本部分区别并详细讨论了食物过敏(IgE介导)与食物不耐受/敏感性(如麸质敏感、乳糖不耐受等非典型反应)的临床表现和管理策略。我们提供了系统的“排除-再引入”饮食法指导,帮助家长识别引发孩子不适的食物成分,并提供营养替代方案,以确保在限制饮食时,孩子依然能获得均衡的营养摄入。 --- 第三部分:身心连接——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 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本章着眼于建立儿童的情绪韧性,提供实用的压力管理技巧。 第七章:压力荷尔蒙与免疫系统的交织 本章探讨了儿童时期慢性压力(如家庭变动、学业竞争)如何通过皮质醇等压力荷尔蒙影响免疫反应和消化功能。我们介绍了识别儿童压力迹象的微妙行为信号,并提出“压力缓冲器”的建立,包括家庭沟通模式的优化、设置边界感以及引入正念练习。 第八章:培养情绪智力——对话与接纳的力量 本书强调父母是孩子情绪的“共同调节者”。本章提供了具体的亲子沟通脚本和技巧,教授如何帮助孩子命名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否定它们。内容侧重于通过游戏和艺术表达来释放内在情绪张力的方法。 --- 第四部分:前沿医学视角——整合诊断与功能性评估 本部分面向寻求更深层原因探究的父母和专业人士,介绍了超越传统实验室指标的评估方法。 第九章:生物个体化评估的应用 本章介绍了功能医学中常用的评估工具,例如有机酸测试(OAT)在评估能量代谢、肠道功能和神经递质失衡方面的潜在价值,以及食物炎症反应测试的应用场景。重点在于如何解读这些报告,并将结果转化为具体的饮食和补充干预措施,实现真正的“个体化健康方案”。 第十章:炎症谱的解读与管理 慢性低度炎症被认为是许多现代儿童疾病的共同底层机制。本章侧重于识别炎症的早期标志物,并详述如何通过营养干预(如抗氧化剂、特定脂肪酸)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支持免疫系统的健康运作。 --- 第五部分:建立持久的健康文化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家庭的日常实践中,建立一种预防为主、积极干预的健康文化。 第十一章:从“看病”到“维养”——父母的角色转变 本章总结了本书的核心理念,即健康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而非一个需要被“修复”的静态目标。提供了家庭健康计划的制定模板,鼓励父母定期评估家庭环境、饮食结构和孩子的情绪状态,实现主动的健康维护。 《儿童健康全景图》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工具书,它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现有的健康观念,通过科学、整合的视角,为下一代的健康奠定坚实、全面的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文龍
 
  現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神經科主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科博特診所主治醫師 
 
  學經歷 :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台北榮總住院總醫師 
  臨床研究醫師 
  小兒專科醫師 
  小兒神經專科醫師 
  台北榮總兒童腦瘤及癌症治療小組成員 
  小兒科醫學會會員 
  小兒神經科醫學會會員 
  小兒過敏氣喘學會會員 
  神經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會員 
  嬰兒與母親雜誌多次票選為全國小兒科好醫師 
 
  專長 : 
  癌症疾病:癌症營養輔助療程、靜脈營養注射 
  營養醫學整合: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策略、精準醫療 
  排毒功能異常:肝臟排毒、重金屬及塑化劑檢測與排毒、 
  免疫異常:自體免疫、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免疫力失調、急慢性過敏原檢測 
  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及治療
  神經精神科學:頭痛、失眠、自閉症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妥瑞氏症、體重過輕過重、癲癇、身高不足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的最佳入門書 周思源
推薦序 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是我們的希望 黃碧桃
推薦序 父母必備孩童成長平安寶典 劉博仁
作者序 一本為孩子健康加分的實用醫學工具書
給家長們使用本書的建議
 
Ch 1總論:全方位啟動,逆轉疾病的基因宿命!
●環境、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致病主因
●健康是基因先天注定?致病基因可以逆轉嗎?
●孩子不生病的十二項環境及生活守則
①睡眠充足 ②適度運動 ③適度曬太陽 ④避免含咖啡因飲料
⑤減少糖分及多餘的油脂攝取 ⑥避免環境荷爾蒙 ⑦避免過敏原
⑧拒絕冰飲 ⑨減少使用3C產品時間 ⑩注意孩童個人衛生
11維持適當體重 12減少心理壓力
●飲食營養上的六項不生病實踐術
①多喝水 ②攝取足夠熱量(卡路里) ③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
④攝取足夠維生素及礦物質 ⑤飲食多蔬果 ⑥養成孩子良好飲食習慣
 
Ch 2體重增加緩慢兒:寶寶瘦巴巴,是腸胃吸收不良嗎?
●病情分析:體重增加緩慢,原因追追追
●診斷工具:體重增加緩慢兒有客觀的量測標準
①病史收集 ②身體檢查 ③實驗室檢查
●病情診斷:體重增加緩慢不可等閒視之
●整體療法:營養治療是體重增加緩慢兒的主要對策
①實際飲食改善,有助骨骼肌肉發長 ②用餐的行為改善,創造快樂用餐氛圍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更多增加體重的營養素
●效果見證:只要用對方法,改善過瘦很簡單
●兒童醫學小教室:體重增加緩慢的原因,知多少?
 
Ch 3身材矮小:孩子,我要你長得比我高大
●病情分析一:成長的正常變異
①家族性身材矮小 ②成長及青春期體質性延遲 ③特發性矮小症 ④低出生體重兒
●病情分析二:疾病引起的身材矮小
①嚴重全身性疾病 ②內分泌疾病 ③遺傳性疾病 ④骨骼發育不良
●診斷工具:身材矮小有客觀的量測標準
①成長速度遲緩指標 ②骨齡 ③成人的預測身高
④病史及身體檢查 ⑤實驗室檢查 ⑥影像檢查
●病情診斷:孩子身材矮小的真正原因
①幸好是成長及青春期體質性延遲的孩子
②低出生體重兒合併輕微的生長激素缺乏
●治療對策:不是疾病造成的身高矮小,也有應對之道
●整體療法:兒童長更高的十三項重點對策
①充足睡眠是身高發展關鍵 ②大塊肌肉運動激發生長激素持續分泌
③曬太陽才能促進肌肉骨骼成長 ④咖啡因不會影響身高,但會坊害孩子睡眠
⑤糖分會抑制生長激素 ⑥類固醇藥物會影響兒童身高
⑦謹慎使用轉骨方,當心副作用 ⑧環境荷爾蒙會造成性早熟、提早停止生長
⑨攝取足夠,供應成長代謝需求 ⑩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供應肌肉和骨骼成長
11攝取足夠鈣質,幫助生理機能正常能作 12攝取足夠維生素及礦物質,促進成長和發育
13生長激素注射,通常費時數年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更多增加身高的營養素
●效果見證改變生活及飲食型態是長高的根本之道
●兒童醫學小教室:孩子到底會長多高?/正常兒童成長速度,怎麼估算?
 
Ch 4異位性皮膚炎:癢癢癢!孩子抓不停,甚至抓到破皮流血
●病情分析:環境和食物是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元兇
①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特徵 ②異位性皮膚炎好發位置 ③異位性皮膚炎的預後
●病情診斷:基因、免疫失調、過敏,讓部分異位性皮膚炎難以治癒
●整體療法:面面俱到讓皮膚不再發癢變光滑
①平日照護,黏稠的乳液比含水量高的乳液佳
②藥物治療,同時搭配使用黏稠的乳液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異位性皮膚炎不開藥的處方簽
●效果見證:發癢面積大幅減少,好睡精神好且重獲友誼
 
Ch 5尿床:小孩已經上學了,為什麼還尿床?
●病情分析:尿床其實是一種病
●病情診斷:找出尿床根本原因,啟動整體治療
●整體療法:治療尿床的五項重點對策
①衛教及消除父母疑慮,孩子尿床別責備 ②誘發治療動機,孩子主動積極配合
③治療長期便祕,降低膀胱敏感度 ④尿床鬧鐘,有效改善尿床問題
⑤藥物治療,不要驟然停藥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尿床不開藥處方簽
●效果見證:跟尿床說掰掰,順利參加人生第一場學校露營
 
Ch 6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過動症竟然是一種慢性疾病
●病情分析:過動兒可能是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
①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 ②過動 ③衝動性的症狀
④明顯造成交友或學習障礙 ⑤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的種類
●病情診斷:找出過動症難治的根本原因
●整體療法:治療過動兒的五項重點對策
①要同時治療焦慮症、憂鬱症等共病 ②減少分心的環境,尤其房間和書桌
③減少食品添加物及過敏原 ④別讓孩子天天曝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中
⑤藥物治療宜留意食慾減退及睡眠障礙等副作用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過動兒不開藥的處方簽
●效果見證:過動兒積極治療與否,對往後的人生影響大
●兒童醫學小教室: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的共病有哪些?/家有過動兒,要不要治療?
 
Ch 7自閉症: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病情分析:特徵是不理人、不看人、不怕人、不易有親密關係
父母親學習辨認早期症狀及徵兆很重要
●病情診斷:自閉症確診要五大類條件都符合
●治療對策:治療自閉症採取多元且多面策略
①導致自閉症的原因眾多,排除檢測與共病治療宜併行
②自閉症要根據年齡與需求做治療
●整體療法:治療自閉症的三項重點對策
①行為及教育介入,適當引起孩子的興趣
②藥物治療主要是控制症狀
③瑜伽、氣功、養寵物等另類療法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自閉症不開藥的處方簽
●效果見證:多管齊下走出自閉,逐漸接受和別人一起玩了
●兒童醫學小教室:自閉症與其他疾病的鑑別診斷/認識亞斯伯格症候群
 
Ch 8兒童期糖尿病:已成為兒童常見慢性疾病
●病情分析:第一型糖尿病是兒童及青少年最常見類型
分為自體抗體攻擊胰臟與原因不明兩類
●病情診斷:糖尿病確診標準有四項條件
●整體療法:糖尿病宜採取正規治療與飲食控制
①監測血糖、測試尿酮,以及門診追踪
②飲食要少油、少糖、少鹽,多攝取低GI、高纖維
③依據孩子的活動類型,適當調整飲食計畫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糖尿病非藥物的處方簽
●效果見證:配合正規治療且補足缺乏營養素,血糖日漸穩定
●兒童醫學小教室:如何區別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童常出現低血糖症狀,當心影響腦部發育/如何延緩高風險兒童進入高血糖階段?
 
Ch 9兒童白血病:是兒童癌症發生率首位
●病情分析:致病原因不明,但高風險者有跡象可循
①初始發病症狀:淋巴結腫大、骨關節疼痛、頭痛
②檢查全血細胞計數、白血球分類計數、骨髓
●整體療法:治療兒童白血病的三大重點對策
①藥物治療在不同階段,治療方法會不同
②自我照護特別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
③化療或放療時,需要補充大量營養素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兒童白血病非藥物的處方簽
●效果見證:恢復腸道功能、補充營養素,成功克服化放療副作用
 
附件一 富含特定營養素的食物
附件二 兒童每日膳食營養素建議
附件三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17531
  • 叢書系列:新醫學保健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的最佳入門書 
周思源(澄清醫療體系總院長暨中港院區院長)
 
  孩子生病了,最憂心的就是父母親。莫不希望盡一切力量及可能方法,好幫助孩子早日恢復健康:只要對孩子有真正的好處,其實父母親並不會計較是哪種類別的現代醫療。澄清醫療體系董事長林高德博士曾說過:現代醫療講求的是團隊的整合,是跨科別、跨領域的合作,而營養功能醫學正是整合醫療的一環。站在病人的立場,只要對病人的治療有正面的結果,都是好的醫療。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科的胡文龍主任,在本院任職超過二十年,他是院長信箱經常表揚的優秀醫師,也更榮獲嬰兒與母親雜誌多次票選為全國小兒科好醫師 !胡主任除了以兒科的專業聞名之外,對兒童營養功能醫學也鑽研甚深,真正做到揭櫫的整合醫療的精神。他平日患者眾多,醫務繁忙,還能抽空寫成這本《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著實令人欽佩。最難得的是在書中,作者將他的醫療個案,以案例分享、病情分析、整體療法及效果見證的方式娓娓道來。能夠把艱深的醫學知識, 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讓每位家長都能看得懂,並容易應用在孩子身上,是本書最具特色的地方。
 
  希望家長看了這本書之後,能夠更注意孩子平日的營養攝取及生活型態調整。萬一有疾病時,除了尋訪合適的醫師,為孩子做適切的診療外,如果還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給予適當的營養補充及生活型態調整,病情就可以得到加速的恢復。這就是整合醫療的重要:每個部分相互支援,全然從病患的立場去考量,只考慮對病人的治療是否有正面結果,而沒有類別之分及門戶之見。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雖然在國內外尚處萌芽階段,相信對國家未來主人翁的疾病預防及治療會有許多正向幫助。也期待隨著本書的出版,國人對台灣的兒童營養功能醫學能有更深的認識與獲益。
 
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是我們的希望
黃碧桃(陽明交通大學小兒科兼任教授‧國防醫學院小兒學科兼任教授‧銘傳大學兼任教授‧童綜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執行長)
 
  兒童是每個家庭中的寶貝,尤其是在極度「少子化」的台灣,每個家庭中的父母長輩都希望家中的寶貝們,能快樂健康的成長,能與疾病絕緣,免於病痛。然而,無論是富裕或較貧窮的家庭,百般細心或隨意照顧的兒童,仍然是無法確保兒童在成長期不患病的。胡文龍醫師,是我多年的同事及好友,從事兒科醫療工作已逾二十餘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愛心。
 
  從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中,他發現兒童在成長期,如果有良好生活習慣、均衡的飲食營養及有愛心的環境,能讓兒童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即使患病,也會快速地康復遠離病痛。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餘,他潛心鑽研學習兒童營養的功能醫學,充分了解環境、飲食及生活習慣能改變許多與基因有關的疾病形態,治療疾病。
 
  所以在閒暇之餘,他仍用心地完成這本《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書中說明適當的運動、良好的飲食習慣及營養補充,對兒童成長的重要及疾病的防治成效。他特別列舉出數種常見的兒童疾患,包括生長遲緩、身材矮小、體重過輕、皮膚病變、長期尿床、過動、糖尿病、血友病及兒童心理障礙自閉症等的生活照顧重要須知,提供給家長們參考,實屬這些類兒童成長期的照顧良策。而且,在每章節均設有臉書粉絲專頁,及當篇的QR code,提供讀者家長們連絡及提問,真是照顧兒童的最佳寶典。
 
  身為兒科醫師的我,強力推薦此書,可以做為人父母及長輩,照顧家中寶貝們的必備手冊。
 
父母必備孩子平安成長寶典
劉博仁(台中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院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孩童從哇哇墜地開始,面臨的健康議題千奇百怪,從遺傳問題、各類感染疾病、成長曲線分佈、過敏疾病等等,尤其是近來自閉、妥瑞、過動等發生率持續增加,也造成家長的焦慮,更甚者,由於生活偏向精緻飲食化、低度活動、環境污染、高度3C產品依賴,導致孩童肥胖、脂肪肝、糖尿病、近視的比例攀高,這都是國人應重視的問題。
 
  我過去十多年來因為從事營養醫學的調理,所以針對兒童成長、肥胖、過敏等問題涉略不少,也遍查文獻,希望在傳統藥物為主的治療模式中,摸索出一條兒童各類疾病的營養醫學治療方針,也在過去著作中不藏私地呈現出來,期望用拋磚引玉的方式,給兒童健康照顧的醫師參考。
 
  本書作者胡文龍醫師是現任中港澄清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也是台中科博特診所的兼任主治醫師,過去我在醫院擔任耳鼻喉科主任的時候與胡醫師經常因為兒童患者的照顧互相照會,並有許多討論的經驗,胡醫師細心、耐心是出了名,不但學有專精,也是病童家長心目中的好醫師。
 
  記得一次,一位因為突發性耳聾住院在我病房的兒童,因為狀況有異,半夜請胡醫師會診,立即診斷出腦膜炎,並加以治療,化險為夷,讓我對他的專業敬佩有加。後來因為他對於兒童疾病營養介入調理相當有興趣,因此請我給於指導,也就是這因緣,請他在我的科博特診所擔任兼任主治醫師,也累積了大量寶貴臨床經驗,他如今將其寶貴經驗寫出來,分享給大家,實屬難能可貴。
 
  功能醫學以及營養醫學是以腸道健康、毒物排除、粒腺體能量、精準營養調理、基因變異等的剖析來作為不同於藥物的治療介入,胡醫師將兒童成長、異位性皮膚炎、夜尿、過動、自閉、糖尿病,甚至是兒童血癌,以營養功能醫學的角度來檢視並整理出來一套重要邏輯,我看了之後拍案叫絕,真的是太精彩了,內容相當完整,除了可以提供給有興趣的醫療專業人士參考,更是兒童家長家中必備的一本孩童成長平安書,我誠心推薦給各位。
 
作者序
 
一本為孩子健康加分的實用醫學工具書
 
  一九九八年底,我在台北榮總擔任研究醫師,那時候剛考上小兒專科醫師一年多,又快要參加次專科的考試,平心而論就一位醫師的專業訓練過程來說,正是他/她對專科的理論知識最熟悉的時刻。
 
  一個冬日的傍晚,查完房,天已經暗了;在兒科護理站,正看著孩子的核磁共振片子時,一位新近診斷出白血病的孩子媽媽,羞怯地小聲的叫我,問我說:「胡醫師,我應該給小孩特別吃什麼,才會對他病情有幫助呢?」
 
  不過,這麼簡單有關病人飲食營養的問題,一時之間卻把我難倒了。只能吶吶的回答她「正常吃就好︙︙」。
 
  回顧我的醫師訓練過程,從學校教授臨床課程,一直到醫院實習及住院醫師訓練,都忙著學習現代醫學對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事實上,光是這些正規現代醫療的學習與訓練,就已經十分浩瀚了。不過在另一方面,就算連教科書,在衛教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這一部分,包含如何改善孩子的環境及生活習慣,都著墨不多,或匆匆一筆帶過。至於哪一種飲食營養,對何種疾病有幫助,內容更是如鳳毛麟角般稀少。
 
  傑佛瑞‧布蘭德(Jeffery Bland)博士也觀察到這個現象,所以一九九三年在美國首創功能醫學的概念,他重新反思:現代人的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是造成許多疾病的源頭;藉著改變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可以使得許多疾病在正規治療之外,能夠多添一項有力的輔助治療工具!
 
  隨著二○○一年人類基因體解碼,以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可透過環境、生活習慣及營養因素的改變,而去改變基因的表現,就能對病患產生不亞於現代醫療的治療效果,而作為正規治療外的有力輔助治療!
 
  一九九九年來到台中澄清醫院,開始超過二十年的兒科主治醫師執業生涯。除了慢慢累積經驗,也對之前學習到的專科理論知識,一一進行實地驗證。同時更反覆深刻感受到:作為一位家長,除了謹遵醫囑外,那一份想再幫孩子多做點什麼,好幫助他早日恢復健康的迫切心情。尤其是在自己有了孩子後,更是感同身受。所以每次看診完畢,我總是給予衛教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以期幫助改善病情,並且預防再次得病。
 
  二十幾年前,那位媽媽提出關於疾病飲食營養的疑問,始終是在我心底的一個楔子。而澄清醫院前同事,現任科博特診所院長的劉博仁醫師,則引領我專精兒童醫學之外,同時潛心鑽研兒童營養功能醫學,而在診所兼職的這幾年也跟隨著劉院長學習。院長仁心仁術,是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也是台灣這方面的先驅。能夠親炙大師風範,再配合我自己擁有的二十年兒科經驗,因此進步很快。雖然慢了二十年,但是總算能夠回答,當年那位媽媽問我的問題了。
 
  本書定位為一本家庭的兒童醫學工具書,目標是:任何有需要的家長,都能從本書的內容,自行找到如何藉由改變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的方法,而能幫助孩子的病情。內容提到的人名皆為化名,以維護患者隱私。
 
  建議先閱讀第一章,再直接看想要了解的疾病那一章。如果對醫學名詞覺得生疏,讀完每章開頭的「案例分享小故事」後,不妨先直接跳到每章的「整體療法」及「效果見證」等內容,會提供許多改變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等建議事項,可以立刻實際應用在孩子身上,幫助改善病情。
 
  特別提醒一下,內文如有提到補充某種特定營養素,可以對照「附件一、富含特定營養素的食物」,讓孩子多攝取含該營養素的食物(如果沒有對該食物過敏);如果孩子偏食,或擔心攝取不夠,想要另外補充,則請見「附件二、衛福部兒童每日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及「上限攝取量」做為參考。但是,如果要另外補充營養素,還是建議要在醫師的建議及監測下補充,是比較理想的作法。
 
  另外,為方便讀者和筆者做雙向的溝通,每章皆有對應臉書粉絲專頁當篇的文章QR code,以供大家留言互動討論,也歡迎私訊,我會儘量抽時間回覆。每章都有參考文獻,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讀者,也可以掃描各章開頭的QR code,這樣在網路上查詢參考文獻會方便很多。如果喜歡粉專內容,也拜託讀者多按讚分享,謝謝!
 
  最後,首先最要感謝的是:前台北榮總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也是現任童綜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執行長——黃碧桃教授。恩師黃教授帶領我走入兒科的領域,才進而能在北榮眾師長薰陶下,開始領略兒科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可以說,沒有黃教授的教導,就沒有今日兒科的我。
 
  其次要感謝的是:前澄清醫院總院長、現任澄清醫療體系董事長——林高德博士。因為林博士及歷任總院長和院長們,合力精心打造了一個,以服務、溝通、精緻為信念的優質醫療環境,才能讓我從北榮訓練結束後,在林博士的支持下,於此發揮所學、服務病患,而無任何後顧之憂。
 
  最後要感謝的是: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暨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醫師。劉院長學識淵博,是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的先驅及大師。跟隨劉院長學習的這幾年,除了親炙院長的風範,也學會在現代醫療之外,再以生活調理、營養補充的方式,幫患者做最全面的輔助治療。
 
  當然也非常感激,這些年一起共事相處及幫忙的各位長官及同事們。最後,期望受苦中的孩子及爸爸媽媽們,都能藉由這本書的幫助,能夠減輕病痛,重獲健康喜樂!

用户评价

评分

真的非常佩服作者在處理兒童健康議題時展現出來的細膩與耐心。我會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身邊有朋友的孩子長期為過敏所苦,試遍了各種西醫的治療方案效果都不彰。翻開這本書後,我立刻找到了很多關於「功能醫學」的介紹,它解釋了過敏反應其實是身體在發出某種警訊,而不是單純的外部刺激。作者很清楚地闡述了身體各個系統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這對我這個非醫學背景的讀者來說,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知識框架。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營養素」與孩子情緒行為的章節,以前總以為情緒問題就是要找心理諮商,但書裡提到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可能導致專注力不集中或是易怒,這真的讓我茅塞頓開。書裡引用的案例分析也很到位,不是那種冷冰冰的醫學術語,而是能讓我感同身受的真實故事,讓人讀起來很有共鳴,也更有動力去嘗試書中建議的方法。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二版」這個字樣,我還在想,是不是內容變化不大,只是稍微修訂一下?結果翻閱後發現,作者顯然是花了很多心思在更新資訊上。尤其是在提到現代兒童常見的「數位產品使用」對生理時鐘和睡眠品質的影響時,書中加入了許多近幾年才被重視的研究數據和實際應對策略,這點做得非常棒。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跟十年前完全不一樣,一個好的健康指南必須與時俱進。我很欣賞作者在談論「預防醫學」時那種積極的態度,它不是在等孩子生病了才去補救,而是教我們如何建立一個讓疾病難以入侵的體質。那種關於「環境毒素排除」的章節尤其讓我警醒,書裡詳細列舉了居家環境中常見的塑化劑和清潔劑隱憂,並且提供了相對應的替代方案,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實用且重要的環保健康知識。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它並不是那種厚重、讓人望而卻步的醫學專著,反而是走一種很親民的圖文並茂路線。我最欣賞的是它在介紹各種「整體療法」時,都非常強調「個體化」的重要性。作者不斷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套用同一套標準食譜或治療方案。舉例來說,在談論如何建立孩子的健康腸道菌相時,書裡不只介紹了優格和克菲爾,還進一步解釋了不同菌株的差異及其功能,並告訴我們如何根據孩子的實際狀況來選擇最合適的發酵食品。這種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內容,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參考書,更像是一位資深兒科醫師在身邊耳提面命的「育兒守則」。而且,書裡的語言非常口語化,沒有太多艱澀難懂的醫學名詞,即使是第一次接觸功能醫學概念的家長,也能很快進入狀況,著手為孩子做調整。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挺吸引人的,那種溫暖的色調搭配上那個小寶寶的圖像,看起來就給人一種很安心的感覺。我記得我當初在書店翻到它的時候,就被書名裡的「不一定靠藥醫」這幾個字給吸引住了,畢竟現在的家長對藥物的依賴性越來越擔心,總想著有沒有更溫和的方式來照顧孩子。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那種宏觀的視角,不只是把孩子生病當成單一事件來看待,而是從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等等層面去探討問題的根源。舉例來說,它在談腸胃不適時,不會只是推薦哪種止瀉藥,而是會深入分析為什麼腸胃會失衡,是不是飲食中缺乏了某些必要的益生菌,或是過多的精緻糖分在作怪。這種由內而外調理的思維,對於我們這些想給孩子最好、最自然照護的父母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書裡還提供了一些很具體的建議,像是如何利用天然食材來提升免疫力,這些都讓我覺得很實用,而不是空泛的理論。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啟發,是它讓我重新定義了「照顧生病的孩子」這件事。過去總覺得孩子一發燒、一咳嗽,就得立刻衝醫院,被醫生開藥。但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學會更從容地面對這些小毛病。書中對於兒童免疫系統的運作機制有非常生動的描寫,讓我了解發燒其實是身體在戰鬥的表現,而不是需要立刻被壓制的「敵人」。這種心態上的轉變,讓我在照顧孩子時,壓力小了很多,也更願意花時間去觀察孩子身體發出的訊號。書中還提到一些關於「兒童壓力管理」的章節,這點常常被忽略,但對孩子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一般的育兒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本引導我們用科學、自然且充滿愛的方式,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的寶貴指南,絕對是每個重視孩子長期健康的台灣家庭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好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