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治具設計:機械原理×優化製程×設計標準化,實現工作現場品質、成本、交期最高使命

圖解治具設計:機械原理×優化製程×設計標準化,實現工作現場品質、成本、交期最高使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村仁
图书标签:
  • 治具设计
  • 机械原理
  • 制造工艺
  • 标准化
  • 质量控制
  • 成本优化
  • 交期管理
  • 工业工程
  • 生产效率
  • 图解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活用治具迅速、確實、簡單的操作性,重新定義完美CP
世界第一日本上市公司生產技術專家的治具設計實務



選擇5,000日圓的測微頭,比選擇200日圓細牙螺絲的CP值更高?
作業環境太亮、太吵,一秒鐘而已的瞇眼和分心,無所謂嗎?

治具是輔助生產製造時定位及固定物件不可或缺的工具。治具設計小至活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大至因應精密機械所需開發特製, 透過優化治具構造和作業流程標準化,以強化工作現場作業效能,提高良率、滿足經濟效益。 

作者西村仁擁有東證上市公司村田製作所21年的生產技術部門經驗,除了開發、導入新設備等工程設計和改善的豐富實務經驗;亦曾擔任日本經濟產業省專案小組成員和中小企業廳委員,熟稔產業前緣;本身擁有多項專利。本書以其融合多年產、官、學經驗和優勢,將教科書上不會觸及的治具設計實務、疑難和解決方法,凝縮成本書精闢實用的內容。不僅是現場操作工程師必備的實務指南,也是加工、組裝、調整、檢查等作業環節建立共同認知的實用參考書。

本書內容特色:

超過200張圖表輕鬆理解:各種定位示意圖、數據範例圖表、分類圖、尺寸公差表、機械構造解構圖
「先定位再固定」實務案例解析:矩形(端面基準、孔基準、底面基準)、圓形(側面基準、孔基準)共12種定位方式。機械式固定法(活用市售品如夾鉗,或逃溝加工等加工法)和真空吸引固定法。
統整測量儀器,確保製造品質:8種類5構造的運動導引零件(平面運動、往復直線運動、旋轉運動)、10種直接與間接測量儀器
囊括機械設計和作業設計兩大必備知識:工業標準、材料規格特性、螺絲活用、作業流程標準化、改善製程、設計堅固治具的訣竅

 

★日本讀者這樣說
「書中舉了很多真實案例,在實際設計時提供非常大的提示和幫助。」
「很多現場工作知識是學校學不到的,很珍貴。用圖表描繪機械結構和零件使用方式,一目了然。」
「清楚介紹不同形狀的具體定位案例和設計技巧,尤其螺絲的章節,解決很多實際工作上的疑惑。」

机械制造与工艺优化: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导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挑战与应对之道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机械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确保产品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和制造成本的最小化?尤其是在追求“零缺陷”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环境下,工艺规划与质量控制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环节。本书旨在跳脱出传统、局限于单一工序的视角,提供一套系统化、跨学科的制造系统优化理论与实践框架。我们将聚焦于如何通过对材料科学、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集成以及精益管理原则的深度融合,构建出面向未来的智能、高效、柔性化的生产体系。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对具体工具或设备操作层面的介绍,而是着眼于宏观的工艺链条设计与微观的物理过程控制。我们探讨的核心,是如何将抽象的工程原理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生产策略,从而实现质量、成本和交期的“铁三角”目标。 --- 第一部分:先进材料与切削机理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现代机械加工过程中,材料行为与切削力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不再停留于材料力学基础,而是聚焦于高硬度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在高速、高精度加工中的表现。 1.1 高性能材料的加工特性与挑战 超硬材料与难加工合金(如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 研究在极端应力与高温作用下,材料表面层的塑性变形、相变及残余应力的产生机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刀具材料(如PCD、CBN)和涂层技术,有效抑制刀具磨损,延长刀具寿命,并确保加工表面完整性。 切削热的精准控制与管理: 深入分析切削过程中热源的分布、传递路径及其对工件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模型。详细介绍冷却液的流体力学特性、润滑性能及其对热影响区(HAZ)的抑制作用,包括内冷技术(MQL/高压内冷)的流场模拟与优化设计。 刀具几何形状与材料本构模型的耦合: 建立基于真实材料本构模型(如Johnson-Cook模型)的有限元分析(FEA)平台,模拟不同前角、后角、主偏角对切削力、振动趋势和切屑形态的影响,从而指导刀具参数的优化设计。 1.2 微观加工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颤振(Chatter)的机理分析与抑制: 不仅分析结构刚度、切削参数对动态稳定性的影响,更侧重于识别和建模切削系统中的非线性因素,如刀具磨损引起的延迟和阻尼变化。介绍主动式(如主动阻尼器)和被动式(如优化刀具悬伸量、改进夹持刚度)的颤振控制策略。 表面完整性与残余应力控制: 深入研究加工硬化、晶粒结构重排对疲劳寿命的直接影响。量化不同加工方式(如车削、铣削、磨削)产生的残余应力分布特征,并介绍后处理技术(如滚光、喷丸)在消除有害拉应力、引入有益压应力方面的应用机制与效果评估。 --- 第二部分:集成化制造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将视野从单工序拓展至整个制造单元乃至车间级系统,强调信息流、物流和能量流的协同优化。 2.1 柔性制造系统(FMS)的架构设计 模块化单元的构建原则: 探讨如何基于产品族(Product Family)的工艺相似性,设计可快速重构的标准化加工模块。重点分析自动化上下料系统、托盘/工件识别系统(如RFID集成)的设计,以实现系统的高柔性和快速切换能力。 制造资源调度(MRS)与动态优化算法: 介绍先进的生产调度算法,如遗传算法(GA)、粒子群优化(PSO)在应对突发事件(如设备故障、紧急订单)时的应用。重点讲解如何构建实时数据驱动的调度模型,实现作业的动态分配和资源的最优负载均衡。 2.2 自动化与机器人集成技术 多轴联动与复杂轨迹规划: 深入研究五轴及以上数控机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解耦问题,特别关注曲面加工中的误差补偿模型。介绍基于离线编程(OLP)和碰撞检测的机器人集成工作站设计,确保复杂装配和检测任务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人机协作(Cobots)在精密操作中的应用边界: 探讨协作机器人在需要人工作业经验但重复性高的环节(如精细装配、质量抽检)中的部署策略,以及如何设计安全围栏和力/力矩反馈机制,确保人机交互的无缝衔接。 --- 第三部分:数字化赋能与质量的内建化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制造过程的透明化、预测化和质量的从源头控制。 3.1 过程监控与数据驱动的决策 传感器融合与特征提取: 详细介绍集成于机床主轴、进给系统和冷却回路中的各类传感器(如电流、振动、声发射)数据采集技术。重点阐述如何利用信号处理(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从海量噪声数据中提取与刀具磨损、工件表面缺陷相关的关键特征。 预测性维护(PdM)的模型构建: 建立基于健康指数(Health Index)的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模型,不再是简单的故障报警,而是预测设备何时会偏离最佳性能区间。讨论如何将PdM数据直接反馈至生产调度系统,避免因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交期延误。 3.2 计量学与在线反馈控制 非接触式在线测量技术的集成: 探讨激光跟踪仪、三坐标测量机(CMM)内置探头、视觉检测系统在加工过程中的实时应用。重点分析不同测量方法在精度、速度和环境适应性上的取舍,以及如何建立测量结果与机床补偿参数之间的转换模型。 基于模型的补偿与自适应控制: 介绍如何利用环境参数(如温度漂移、机床热变形)的实时测量值,通过模型运算,向CNC系统发送微小、实时的补偿指令,实现对系统误差的闭环控制,从而在不中断加工的情况下维持精度。 --- 第四部分:精益思想在复杂工艺链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传统的精益生产原则,提升至适应于高度复杂、高技术密集型制造环境的层面,强调系统级的效率提升。 4.1 工艺流程的价值流映射(VSM)升级 跨越物理与信息的价值流分析: 传统的VSM侧重于物理流动,本书引入“信息流”和“决策点”作为核心分析对象。识别和量化信息传递的延迟、数据的不一致性对整体交付周期造成的隐性浪费。 减少等待与库存的系统化方法: 针对高价值零部件,探讨如何通过看板系统(Kanban)与先进计划与排程(APS)系统的结合,实现拉动式生产的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在多工厂、多供应商协同下的库存优化策略。 4.2 跨职能的质量文化构建 从检验到预防的思维转变: 强调质量不应是生产结束后的检查环节,而必须内嵌于每一个操作和决策点。探讨如何设计简易、直观的防错(Poka-Yoke)机制,使其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线,并能够被一线操作人员轻松维护和验证。 知识固化与标准化实践的迭代: 建立一个动态的知识管理平台,记录每一次工艺改进、故障排除和参数优化的经验。确保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能够迅速、准确地在不同生产单元间复制和推广,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通过对上述四个维度的全面、深入探讨,本书提供了一个整合了材料科学、系统工程、数据分析和精益思想的综合性制造优化蓝图,旨在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应对现代制造业复杂性的核心工具和思维方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西村仁
Jin Consulting 代表、生產技術顧問。1962 年生於神戶市。1985 年立命館大學理工學部機械工學科畢業。2006 年立命館大學研究所經營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結業。於東證上市公司村田製作所株式會社生產技術部門任職長達21 年,負責開發電子零件組裝裝置以及測量儀等新設備,並且導入多款設備至村田製作所集團。除了工程設計、工程改善外,也擔任社內技術講師。持有多項專利。2007 年起從事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現場改善,協助提升生產性,並且以技術研討會講師的身分支援教育訓練。
另外,也曾擔任過日本經濟產業省(相當於我國經濟部)的專案小組成員、中小企業廳委員等。著有《圖解看懂工業圖面》、《圖解加工材料》、《圖解機械加工》、《圖解工業製圖》。


譯者簡介

蘇星壬
日文譯者,現居仙台。就讀中興土木時參訪日本東北災區,而後立志成為譯者。

图书目录

序 

第1章 引進治具的目的
1.1 何謂治具
1.2 治具的效果及基本要素 

第2章 定位的方式
2.1 定位的基礎
2.2 矩形工件端面基準定位「面接觸方式」
2.3 矩形工件端面基準定位「銷接觸方式」
2.4 矩形工件端面基準定位「調整方式」
2.5 矩形工件孔基準定位「圓銷方式及鑽石銷方式」
2.6 矩形工件孔基準定位「長孔方式及打凸方式」
2.7 矩形工件底面基準定位
2.8 圓形工件的定位方式 

第3章 固定的方法
3.1 固定的基礎
3.2 市售的固定用具
3.3 圓形的固定方法
3.4 固定的機構
3.5 真空吸引固定法 

第4章 螺絲的運用
4.1 螺絲的基礎知識
4.2 公制螺絲
4.3 螺絲和螺栓的種類
4.4 選擇螺絲的方法
4.5 螺絲相關知識 

第5章 運動導引與測量儀器
5.1 平面運動導引零件
5.2 往復直線運動導引零件
5.3 旋轉運動導引零件
5.4 治具中常見的機械零件
5.5 測量的基本概念
5.6 直接測量的測量儀器
5.7 間接測量的測量儀器
5.8 其他的測量儀器 

第6章 作業方式及製程
6.1 有效率的作業流程及作業環境
6.2 方便作業的治具構造與預防失誤的防呆措施
6.3 改善製程 

第7章 設計的訣竅
7.1 設計堅固治具的訣竅
7.2 材料的重量及熱所帶來的影響
7.3 配合公差的訣竅
7.4 推動標準化的訣竅

 

結語
中日英文對照表暨索引

 

專欄
◆改善治具的方法
◆高CP值的計算方式
◆透過模擬方式來思考點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02326
  • 叢書系列:Art BASE
  • 規格:平裝 / 176頁 / 23 x 17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4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圖解」部分特別感興趣。畢竟,機械設計的東西,光是用文字描述,尤其是牽扯到三維空間的干涉、受力分析,讀起來非常吃力。如果它能用清晰、精準的圖示,把複雜的機構動作、力線傳導,甚至是常見的失效模式都畫出來,那學習曲線會大幅度降低。想想看,有些老師傅在教新人時,光是講「這個角度要稍微放鬆一點,不然退屑會卡住」,新人常常聽不懂。如果書上有一個詳細的剖面圖,明確指出那個「角度」在哪裡、放鬆了會如何影響切削路徑和屑的排出,那種溝通效率是文字無法比擬的。希望它在講解「機械原理」時,不要只是停留在課本上的概念,而是要連結到實際的夾持力計算、顫動分析,讓原理與應用無縫接軌。

评分

這本關於治具設計的書,光是書名看起來就非常紮實,結合了機械原理、製程優化跟設計標準化,完全是針對我們台灣製造業現場最關心的「品質、成本、交期」(QCD)三大核心目標。我最近剛好在忙著改善一條生產線的效率,發現很多時候問題就出在治具的設計不夠人性化,或者不夠標準化,導致每次換線都要花好多時間調校。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論,讓我從源頭就把這些問題防堵掉,那絕對是工具書中的一級棒。特別是對新手工程師來說,如果能有一本像武功秘笈一樣的書,把那些前輩師傅嘴裡講的「眉角」都圖像化、條理化地呈現出來,不用再靠猜的或不斷試錯,那光是節省下來的時間成本就回本了。我特別期待它在「優化製程」這塊能給出什麼獨到的見解,畢竟,設計得再漂亮,如果現場操作起來卡卡的、換刀換模很費勁,那都是白搭。

评分

身為一個在第一線奮鬥的工程師,我深知「設計標準化」對跨部門協作的重要性。當設計部門出了圖紙,到採購、到加工、再到現場組裝和後續維護,如果每個人對「標準」的理解不同,光是來回確認圖面、規格和公差就會耗掉無數心力。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可供公司內部導入的「治具設計規範草案」,涵蓋材料選用、精度要求、標註慣例等等,那簡直就是送了一份大禮。這不只是工程師的聖經,更是品管和生產排程人員的參考依據。畢竟,品質不是檢出來的,而是設計出來的,而標準化就是確保品質穩定輸出最可靠的保證。我非常期待看到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如何設計」,更是「如何建立一套可持續運作的設計體系」。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講解專業技能的書,很多都是翻譯過來的,內容雖然不差,但總覺得跟我們台灣的工具機規格、操作習慣、甚至是法規要求,有點「水土不服」。我比較重視這種本土化的視角,特別是「設計標準化」的部分。標準化不只是畫圖畫得漂亮,更是一種生產效率的基石。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現成的、經過市場驗證的模組化設計範例,讓我們在設計新治具時,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快速組合,並且保證穩定性,那就太棒了。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堆艱澀的理論推導,而是大量的實務案例對比,像是「同樣的功能,用A設計比用B設計,節省了多少裝夾時間?」這種直觀的比較。台灣的工廠環境,空間往往比較緊湊,夾具的體積和操作空間都必須斤斤計較,如果書中能深入探討這些「極限空間」下的設計哲學,那就更貼近我們的日常了。

评分

現在製造業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輸在技術本身,而是輸在「導入新技術的速度」以及「對舊製程的改善深度」。這本強調「最高使命」的書,聽起來就是要解決這個痛點。我尤其關心它在「成本」的控制上能提供什麼建議。設計治具常常陷入一個兩難:追求極致的穩定性往往意味著昂貴的材料、複雜的加工,導致成本飆升;但如果太過節省,品質又無法保證。我期待看到一些「低成本高效率」的設計哲學,比如如何利用現有的標準零件來取代客製化加工,或者如何設計一個看似簡單卻能有效提高換線速度的快換結構。這需要設計者有非常豐富的現場經驗,才能平衡好「耐用度」與「經濟性」這兩者之間的取捨藝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