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意拳奧秘

中華意拳奧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駿濤
图书标签:
  • 意拳
  • 中华意拳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内家拳
  • 拳法
  • 武学
  • 健身
  • 养生
  • 中国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意拳,無論是養生還是防身,都是非常實用的健身功夫。意拳訓練體系中的站樁和試力,是古代養生和技擊術的完美結合。本書總結作者所學的心得體會,詳盡的介紹意拳、樁功、試力功法…等。
书名:中华武术的内涵与传承:一部现代视角下的武道探寻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专注于单一拳种或武术流派的武学专著,而是一部旨在探讨中华武术的内在精神、历史脉络、文化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传承的深度论述。我们试图超越传统武术书籍侧重于招式套路讲解的窠臼,深入挖掘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哲学与身体智慧的内核。 第一部分:武的本体——中华武术的精神图谱 本部分将从哲学、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构建一个理解中华武术的宏大框架。武术的本质,绝非仅仅是格斗技巧的堆砌,而是一套复杂的身体实践体系,承载着深厚的道家、儒家思想精髓。 一、由“术”入“道”:武术中的形神合一 我们将详细剖析“形”与“神”在武术练习中的辩证关系。形,指的是外在的姿势、动作和技术;而神,则是指内在的气息、意念和精神状态。本书强调,真正的武学成就,在于神意对形的统御。这部分将引用大量古代武学典籍中的论述,结合现代运动生理学的观察,阐释如何通过特定的身体训练,达成心神宁静、动作自然的境界。我们探讨“以意导形,以形养神”的循环过程,分析“劲力”并非单纯的肌肉爆发力,而是一种全身协调、松紧有度的整体力量的体现。 二、阴阳与刚柔:武术中的辩证法思维 中华武术处处体现着古老的阴阳哲学。刚与柔、进与退、开与合,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实则在武术的攻防转换中实现着统一与转化。我们将深入解析“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经典战略的哲学基础,它们并非消极的避让,而是在时机判断上的极致洞察。例如,在论述“听劲”时,我们会详细分析如何通过身体的敏感度捕捉对方的力道方向和意图,而非单纯依赖视觉信息。 三、尚武精神与道德约束 武术的“武”字,其左为“戈”,右为“止”。这揭示了武术的终极目的在于“止戈”,即制止冲突。本书将详述中华武术体系中对习武者道德修养的极高要求,包括谦逊、仁爱、自律。武德的培养,与技艺的精进同等重要,是区分“武夫”与“武者”的关键所在。我们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武术与社会秩序、民间伦理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部分:历史的演进与流派的交织 本部分着眼于中华武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分化,形成今日百花齐放的格局。我们不着眼于细致的拳法招式,而是关注推动流派形成的历史环境与文化驱动力。 一、从军旅技术到民间艺术的转化 探讨古代军事搏击技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逐渐脱离战场,转向民间自卫、强身健体乃至文化娱乐。这种转化带来的最显著影响是技术体系的“柔性化”和“内化”,使得强调气血运行、筋骨伸展的训练方法得以保留和发展。 二、南北地域性与文化适应 分析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风格迥异的武术流派。北方武术多展现出开阔大气、大开大合的特点,这与开阔的地形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而南方武术则往往注重精巧、短促、注重内劲的蓄发。本书将论述这些地域性差异背后的文化逻辑,而非简单地进行风格对比。 三、传统武术的“活化石”意义 许多看似古老的套路,实则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它们的结构、名称乃至呼吸节奏,都可能隐藏着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军事、生活或哲学观念。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现代研究方法,对传统套路进行“文本解读”,还原其历史语境。 第三部分:现代性审视与传承之道 在全球化和科学化的今天,中华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部分聚焦于如何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和弘扬武术的精髓。 一、科学介入与身体认知 介绍现代运动科学、生物力学和神经科学如何为传统武术的“内劲”、“寸劲”等概念提供新的解释框架。我们讨论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生物反馈、运动捕捉)来量化和优化传统训练方法中的“感觉”和“意念”的培养过程,使之更易于被现代习练者接受和掌握。 二、武术的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 本书认为,武术的现代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对个体心智的塑造上。它提供了一种对抗信息碎片化、精神焦虑的有效途径。武术训练中对专注力、毅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一种极佳的素质教育载体,尤其是在青少年品格塑造方面。 三、面向未来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传承并非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核心精神的前提下,适应时代需求。我们将探讨如何平衡“原真性”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面临失传风险的古老技艺,我们探讨了记录、数字化和推广的最佳路径。创新应是建立在对根基深刻理解之上的枝繁叶茂,而非对根基的随意割舍。 结语:永恒的探索 中华武术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其奥秘不在于某一个秘密的招式,而在于贯穿始终的哲学观照与身体力行的统一。本书期望引导读者进行一次超越身体训练本身的精神漫游,去体会这份绵延数千年的东方智慧所蕴含的深厚力量。这是一场对“人如何成为人”的古老追问,通过武术的身体语言得以阐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一│我的意拳之路
序 二│我的教學方法論
第一章│意拳概述
第一節‧王薌齋生平及創拳經歷
第二節‧拳道意為真
第三節‧主要傳人及歷史上的一些爭議

第二章│樁功述要
第一節‧功成自樁始
第二節‧談樁論渾圓
第三節‧養生樁功
第四節‧養生坐、臥樁功
第五節‧養生樁守靜法

第三章│試力功法
第一節‧體內矛盾試力
1.前後試力
2.上下試力
3.左右試力
第二節‧體外矛盾試力
1.勾挫試力
2.提按試力
3.開合試力
第三節‧試聲

第四章│意拳技擊樁
第一節‧渾圓樁
第二節‧矛盾樁
第三節‧鷹樁
第四節‧托嬰樁
第五節‧伏虎樁
第六節‧降龍樁

第五章│意拳的身法、步法
第一節‧神龜出水
第二節‧摩擦步
第三節‧三角步
第四節‧蛇行步
第六章│意拳發力訓練
第一節‧整體發力訓練
第二節‧丹田內爆發力訓練

第七章│意拳推手
第一節‧意拳推手技法的功用
第二節‧意拳單推手
第三節‧意拳雙推手

第八章│意拳操拳
第一節‧蟄龍探首(直拳)
第二節‧圈捶(側擺拳)
第三節‧坐地起火(勾拳)
第四節‧栽拳
第五節‧削掌
第六節‧塌掌
第七節‧摟手扇(大擺拳)
第八節‧穿襠腳
第九節‧跺子腳
第十節‧鬼手斷

第九章│斷手
第一節‧有條件實作
第二節‧無條件實作

第十章│意拳健舞

附錄
附錄1‧談談試力與試聲
附錄2‧意拳正軌
附錄3‧習拳一得
附錄4‧意拳拾粹
附錄5‧樁功與四形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463719
  • 叢書系列:形意.大成拳系列
  • 規格:平裝 / 219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一
 
我的意拳之路
 
  其實我接觸意拳比我正式學習意拳的時間要早很多。我從小好武,八十年代每月的零用錢早餐錢基本除了買課外書之外,就是每到15號買新一期的《武林》雜誌。當時這個期刊影響很大,那時太極拳還沒有一統武林,各門各派在理論上打嘴仗,那叫一個精彩。透過各種罵人文章我知道了意拳,認識了武術大師王薌齋,但要是說瞭解就還差的遠。
 
  離開警校,告別散打後,十九歲的我開始了內家拳的求學之路。那時隨恩師李雨樵學拳的人還不多,大概只有六七個師兄,因為我年紀最小,他們都有武術功底,所以訓練時都比較照顧我(就是欺負,好在後來大多報復了)。
 
  其中有一位大師兄黃宏對我影響很大,當時他大概五十歲左右了,見識廣博,武藝高強,少年時是青島摔跤隊的,擅長摔跤和螳螂拳。他看我基本功不錯,可是聽不懂老師的高深拳理,就建議我先練粗糙的功夫,遠打快摔。一年後我技術運用成熟,摔起師兄們特別爽,這時就建議我重新隨老師學習細膩的太極拳聽黏功夫。這一過程讓我知道,沒有重就不知道輕,沒有整就沒有鬆。現在很多太極拳老師一上來就講鬆講化,典型的誤人。後來見我太極拳黏勁有進步了,又引薦我拜在李老師門下,成了正式的太極拳弟子,這些對他來說可能是小事,但他對我來說絕對是練拳路上的貴人。貴人還沒停止開掛,他有一次給我推薦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叫《意拳正軌》。
 
  這絕對是另一個拳學世界,可是我當時只能看到點窗口透出的光,門在哪還找不到。
 
  我那幾年在深圳太極拳界還算有點名氣,因為能推能打,師父脾氣好,有人告狀也不太管我(應該是不想理我),整天去挑戰各地來深圳教拳的老師們,那時候的教拳老師還是普遍要臉的,打不過就會回家。
 
  有一次在布吉趕走了位形意拳老師,被他的學生們賴上了,可憐才二十幾歲的我被迫做了教拳老師。然而我嚮往意拳的心卻沒有被他們困住,三年後我終於在一位拳友的介紹下,不遠千里登門拜訪北京意拳的領軍人物,京城王氏三傑中的王永祥老師。
 
  意拳歷史上有「周子炎三敗入王門」的說法。我見王老師的過程也差不多。雖然久聞意拳大名,但我畢竟沒有真正見識過,加上這幾年比試基本沒輸過,不免有些驕傲。到老師的拳場竟然提出和老師試試手,因為是第一次見面,老師還是很客氣的(後來經常看到他和人比武時把人打的頭破血流,才知道他就不是個客氣的人),只是輕輕彈了我一下。就這?回去的路上我和朋友說:「應該沒啥功夫,明早再試試,不行我就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這時他的本性就暴露出來了,打的我脊椎都感覺錯位了。當天晚上在拳友的帶領下,登門拜訪,衷心提出拜師學藝,老師回答的很乾脆,學藝可以拜師沒門。並且在第二天,也就是我學習意拳的第一天,就叫來一個練了幾年散打和意拳的師兄,讓我們先打一場。我後來的師父呀,做人要厚道,你不知道這樣打跑多少學生了。我和周廣學師兄打了幾下,他打了我胸口一拳,我對天發誓,我絕對是讓著他了(他應該不這樣認為),我怕師父不高興親自來打我。
 
  從此後,我天天賴在師父家,這樣練習了六個月後,師父越來越喜歡我,每次吃飯都讓我坐他旁邊(可能是因為能陪他喝酒),分別的前一天又喝酒時,他對我說:「我們的感情遠比普通的師生關係要好」。我心領神會,當即拜師,從此成為意拳第四代傳人。
 
  師父在我的拜師貼上寫的贈言是「遵紀守法、堅持操守」,這可比我收徒弟時,我太太強制讓我在拜師貼寫上的「家庭和睦、幸福生活」高明多了。
 
  後來又隨師父學習過幾次,但都時間比較短,加起來也沒有三個月。畢竟遠隔千里,近年見面越來越少,剛才剛好看到拳友發來的意拳高峰論談,鏡頭中的師父,年過八十的老人家仍然元氣充足、神采奕奕。看他談起拳來還是那麼嚴肅認真,像要隨時打人的狀態,回想起往事心酸中帶著開心,願師父健康長壽,功力永存!
 
  我認知的意拳,無論是養生還是防身,都是非常實用的健身功夫。意拳訓練體系中的站樁和試力,是古代養生和技擊術的完美結合,它的養生價值,種種神奇的功效,早已在各種實踐體驗中被證實,這裡我就不多捧了,就說一句好了,「它對人體的影響和改變絕對是本質上的」。
 
  疫情影響下,空餘時間變多,得以靜下心來總結所學的心得體會,如果您有機會看到這本書,並對您有所幫助,是會讓我感到欣慰的。健康身心對抗疾病,讓疫情離我們遠去,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感謝陳立宜先生對我拳學理論的意見和啟發,疫情期間不斷對我的文章進行打賞,其實就是怕疫情影響我的生活,找個藉口幫忙,別以為我不知道。感謝詹志輝老師的哲學理論,讓我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感謝所有隨我練習的弟子和學生們,其實在你們身上我學到的更多。當然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幾位恩師和老師,在您們或嚴厲或親切的教導下,我才能對拳學小有所成。
 
  大展出版社的朋友為本書付梓提供了大量幫助,在此一併感謝!如對本書拳理技術有任何意見和指導,請與我聯繫,電話13662659012 微信同號!
 
2022年5月 深夜
 
序二
 
我的教學方法論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翻譯過來就是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我父母身體康健,妻子和睦,兒女雙全,雖無兄弟姐妹,但志同者甚多,談拳論道,可謂人生無憾。平日喜山樂水,不敢為天下先,亦為樂事。每見拳友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實為人生大樂。因教學相長,固頗有經驗,為求大樂,分享一二。
 
  近年雖多讀詹志輝老師的文章並經常聽其教誨,但我對方法論仍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之所以借用這個名字,是因為我在尋師訪友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很多老師功夫很好,但就是不會教學生,刻板、教條、固執是武術老師們在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批發複印式教學現在還是內家拳老師們的授課時的主要手段。「你必須這樣」「看我怎麼做的」等話語是常掛在教練嘴上的。對初學者而言這固然是正確的,但一兩年下來還在糾結於外形是否一致,這就失去了內家拳的精髓。前幾天看了資深教師、心理學專家方慶老師關於教學方法論的研究文章和他幾年前寫的《從課程視角看太極之難》一文,使我受到啟發,結合二十年的教拳經驗,寫下此文,借用方法論的名稱來發現問題、認識問題以求解決問題。
 
  韓愈給老師下了一個定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定義現在還被師範教材所引用。在我看來這句話是有問題的,首先傳道應該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是經過驗證的事實,是本來就存在的道理,老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走上本來就存在的正確之路。
 
  所以引導而不是傳道,傳道容易誤認為自己一切都是對的,而如果認為自己就一定正確,那麼就會不斷否定學生,這就是自恃、自是。教練一旦開始以自己的動作規範來作為判斷對錯的標準而不是以內家拳的道理,那還談什麼受業解惑?
 
  先賢老子曾把老師分為四個層次,其實就是面對教學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教授內家拳的,也按這個層次來探討教拳時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侮之,欺騙式教學。本身就沒練過多長時間,半瓶水的功夫,還不喜歡教拳,也不耐煩講解,就是為了收錢賺學費。天長日久,學生也就明白了,不但不和你學了,還會互相說你壞話,背後罵你,然後到處宣傳你不是個好老師。學生覺得被忽悠了,名聲也就壞了,要嘛改行,要嘛換個地,繼續忽悠。公園裡這樣的太極拳老師可多了,你會發現到最後,這樣的老師和學員都是不歡而散。這種欺騙式教學是最可怕的,基本上無解,因為內家拳初學者沒有分辨老師的能力,受騙後很久才能反應過來。
 
  畏之,威嚇式、否定式教學。本事不小,脾氣更大,教徒弟就是罵。這還算好的,還有打人的。我以前知道有位前輩功夫很好,就介紹了個香港拳友去學習,後來拳友和我說,交了學費,功夫還沒學到多少,動作稍有不對就會挨打挨罵,不學了。老師嚴厲要求是好事,但讓學生畏懼,有問題不敢交流,避之不及,這也不是為師之道。
 
  這種老師常常固執、機械式教學,端著老師的架子,以自己為標準,不能讓學生出一點偏差。而且常出現內家拳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複印機式教學,必須和書本上一樣,必須和名家打的一樣,不一樣怎麼辦?繼續改,改到和我一樣才行。這就可笑了,他不是你,身高胖瘦都不一樣,人家都符合拳理了,你還讓他改成什麼樣?什麼叫因材施教?前段時間教集體課,動作上有所改動,有老師認為我打的不對,理由是和教材上尤其是和名家運動員們表演的不同。
 
  這就奇怪了,判斷的標準應該是拳理和實踐,而不是和誰不同,因為名家不代表正確。就像詹老師書中說的,如果認為大牌子的東西一定是乾淨衛生的,這就是迷信而不是標準。
 
  我在教學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鼓勵、贊美式教學,輕易不否定學員,只要符合拳理的,就大膽嘗試,小心求證。比如某一位朋友就是天賦異稟,用創造性思維來練拳,練拳五年後我常常跟不上他的想法,不但他學有所成,我也因為教學相長,收穫良多。
 
  親而譽之,親切式教學。對學生特別親,技術也好,教學也認真,學生也到處稱贊替他宣傳。師徒親近到去師
 
  父家和回自己家沒什麼兩樣。這樣的老師應該算最好的了吧?老子認為還不算,為什麼呢?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親則慢,學生有時會聽不進去,會覺得囉嗦很煩人,就像叛逆期的孩子對父母的態度。
 
  要想解決以上所有的問題,老子給出瞭解決方法,那就是秉持自然之道,也就是因人施教,甚至是不言而教,只負責引導,使學員不知不覺就有功夫上身了。然後功成身退,讓學員覺得,可以練成都是自己用功有天賦,是自然而然的事。學員越相信道理的正確,離道就越近。明道而不知師,讓學生上道,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人言為信,老師應秉持自然天道,天道無言,所以老師應無言而教。方老師在文章中提到要利用工具和技術,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人,也就是透過判斷對手和同伴來檢驗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不用事事聽老師的,人的思想和感覺才是最好的工具。
 
  老子還提出「悠兮其貴言」,就是要聽老師的話。這裡和上文好像互相矛盾,容易誤解,多解釋幾句。不言而教的意思,不是讓老師們不說話,是讓他們不說廢話,不說讓學生產生異議的話。有些老師往往教拳過於認真,不停地指導,這很容易矯枉過正,對初學者而言會產生畏難情緒,聽不懂會讓人無所適從,所謂過猶不及便是這個道理。
 
  此文絕無隱射哪位老師的意思,而是存此自勉,如此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很有味道,那種傳統水墨的風格,配上蒼勁有力的筆觸,一看就知道是練真功夫的人寫的。我最近剛接觸一些武術的圈子,常常聽到一些前輩提起「內家」的法門,但總覺得抓不到那個核心。這本《中華意拳奧秘》的書名就很吸引人,它暗示著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裡面,不只是表面的招式教學。我特別喜歡作者在引言裡提到的那種「由心而發」的訓練哲學,這跟我平常練氣功時的體會有點像,強調的是意念的引導,而不是純粹的肢體力量。從書的編排來看,感覺作者下了不少苦心,不只是零散的筆記,而是有系統地梳理了從基礎站樁到實戰應用的整個脈絡。尤其是他對於「站樁」的解析,不像坊間很多書籍只說要「站好」,而是深入探討了重心、呼吸、以及肌肉的細微變化,這對我這種想從基礎紮實練起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打算找個時間,把書裡的幾個基礎功法仔細練一遍,希望能真正體會到書中所說的「用意不用力」的境界。期待後面的章節能更深入地探討一些關於心法的內容,那才是武術的精髓所在。

评分

收到這本書時,它的重量就讓我感覺到內容的紮實程度。翻開內頁,我發現作者的排版風格非常注重讀者的閱讀體驗,圖文的搭配恰到好處,不會過度依賴圖片來彌補文字描述的不足。很多武術書的插圖都畫得非常僵硬,看起來根本不像人會做的動作,但這本書裡的示意圖,捕捉到的是一種「動態中的靜態美」,很有意境。我特別對書中關於「聽勁」的討論印象深刻,它描寫了如何感知對手的意圖,這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肢體接觸層面,進入到一種心理層面的較量。這部分內容的闡述非常細膩,需要讀者放慢速度、反覆咀嚼才能體會。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武學心法指南」,而不是一本速成手冊。它引導讀者去探索自身潛能的邊界,而不是告訴你別人的極限在哪裡。對於想深入探究武術哲學層面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寶典。

评分

老實說,我對武術書籍的評價標準蠻高的,因為很多出版的「秘笈」說穿了就是整理網路上的零碎資訊,沒什麼獨到見解。但這本《中華意拳奧秘》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的文字風格非常內斂、沉穩,讀起來讓人感覺作者是一位真正經歷過歲月淬鍊的武者。它不像某些書那樣,用很多華麗的詞藻來包裝,而是用非常精準、甚至有點「冷靜」的筆觸,描述了意拳的本質。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試力」這個環節時的細膩描述,他把那種「似觸非觸、似有若無」的感覺,用文字具象化了,這對我們這些學理派的讀者來說,幫助非常大。我過去總是在想,明明招式都很簡單,為什麼練起來就是感覺不到那個「勁兒」?讀完這幾章,我明白了,問題出在對「感覺」的捕捉不夠敏銳。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怎麼打,而在於教你怎麼「感覺」到內在的力量是如何流動和凝聚的。總之,這是一本值得放在書架上,隨時翻閱,每次都能讀出新體會的「工具書」,它能修正你練習中的盲點,讓你的練習方向更對。

评分

從一個武術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中華意拳奧秘》展現了一種難得的「誠懇」。它沒有承諾讓你「一週變高手」,而是非常坦率地告訴你,真正的功夫需要時間和心性的磨練。書中對於「涵養」與「實戰」的平衡,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作者並沒有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強調「涵養是實戰的基礎,實戰是涵養的檢驗」。這與我之前接觸的一些偏向競技化的武術訓練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用意」的深入探討,他將意念的運用比喻為水流的導引,非常生動且具體。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過去的練習方式,或許過於執著於動作的標準性,而忽略了意念的驅動。總之,這本書的內容深度足夠,讓人感受到作者數十年磨一劍的功力,它不只是提供知識,更是在傳遞一種對武術的敬畏之心,非常推薦給真正想走長遠路的人。

评分

我通常對這類強調「傳統」和「奧秘」的書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因為常常是故弄玄虛,結果內容空洞。然而,《中華意拳奧秘》出乎意料地展現了極高的實用性。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討「摩擦步」和「整體運動」時,引入了一些現代力學的概念來輔佐解釋傳統的訓練方法,這讓傳統的武術理論變得更容易被現代人理解和接受,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玄學。這種跨領域的結合,讓我覺得作者不僅是個練家子,更是一位有深厚學術素養的教育者。書中對於「發力」的剖析更是精闢,他沒有急著教你如何「爆發」,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解釋如何「建立基礎的內在聯繫」,這才是長久之計。對於我們這些工作忙碌、時間有限的成年人來說,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抓住訓練的核心要領,遠比死記硬背套路重要得多。我已經開始嘗試書中提到的幾個簡單的調身法門,雖然只是短暫的練習,但身體的反應確實有微妙的變化,感覺身體的「軸線」變得更穩固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