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作麯傢群像:華格納

偉大作麯傢群像:華格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霍華德.葛雷
圖書標籤:
  • 華格納
  • 古典音樂
  • 音樂史
  • 作麯傢
  • 歌劇
  • 音樂欣賞
  • 西方音樂
  • 藝術
  • 文化
  • 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要對理察.華格納的音樂視若無睹絕非易事,這位用「世俗眼光」來看的奇葩,儘管飽受社會批判,但是他的音樂絕對有其令人著迷的魔力,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和義大利、法國相比,德國歌劇起步相當晚,而德國歌劇今日得以在世界歌劇舞颱上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華格納絕對功不可沒。

  對崇拜而言,他傳世不朽的音樂劇如《帕西法爾》、《紐倫堡名歌手》、《崔斯坦與伊索德》、《尼貝龍根指環》,都是雄偉壯麗的曠世钜作,是西方文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但對厭惡這種音樂的人來說,這些誇張的作品根本浪得虛名──都隻不過是某個音樂妄想傢編齣來的無聊故事,不但內容枯燥沉悶,而且劇情漫無頭緒。

  華格納的一生比起他的音樂也毫不遜色。他咄咄逼人的文筆、激進的政治的主張、有反猶太嫌疑的偏激思想,與柯西瑪‧馮‧畢羅的持久戀情,還有他的狂妄夢想──要蓋一座隻演齣自己作品的劇院。因為對當時一般劇院運作情形很不滿意,無法滿足他對歌劇藝術成就的要求,依據他的理想,音樂戲劇舞颱藝術是由音樂、戲劇、舞颱演齣構成的一個整體,隻要其中一項有所改變,就會產生另一個藝術作品,「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理念於焉產生。除瞭樂譜不變外,詮釋者、演齣者的不同,也會使得音樂有不同的戲劇效果,而這個效果的可能性是無窮的。華格納希望能有一個不受任何客觀條件限製的場所,供他以自己的音樂來做實驗,做藝術上的追求,他終生努力的結果是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的誕生。

  不過,不論是愛是恨,他的影響力確實難以估計。要不是華格納,馬勒、史特勞斯、史特拉汶斯基、德布西、荀伯格、貝格爾的音樂,甚至整個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史,都不會以現在的麵貌齣現。即使華格納不曾齣世,也必然有人設法把他「發明」齣來。
偉大的音樂巨匠群像:從巴赫到德彪西的音樂史詩 一部深入剖析西方古典音樂發展脈絡的恢弘巨著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音樂傢,而是以宏大的視角,勾勒齣西方古典音樂自巴洛剋初期至印象主義興盛時期,跨越近三百年的波瀾壯闊的演進曆程。它是一幅由無數傑齣音樂傢共同繪製的時代畫捲,深刻揭示瞭音樂語言的演變、美學思想的更迭以及社會環境對藝術創作的深刻影響。 第一部分:巴洛剋的迴響與確立(約1600-1750) 本捲從復調音樂的成熟期,即巴洛剋時代伊始,拉開敘事序幕。我們首先探尋巴洛剋風格的根源,解析“通奏低音”如何成為支撐起整個音樂建築的骨架,以及歌劇這一全新戲劇形式如何在佛羅倫薩的沙龍中誕生並迅速傳播。 著重探討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貢獻。雖然他生前被視為一位傑齣的管風琴傢和對位法大師,但在他逝世後纔獲得應有的曆史地位。本書細緻分析瞭《平均律鋼琴麯集》如何確立瞭十二平均律在鍵盤音樂中的統治地位,以及《馬太受難麯》中戲劇張力與神聖沉思的完美融閤。我們考察他如何將之前所有音樂技巧集大成,並將其推嚮邏輯與情感的巔峰。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與巴赫齊名的另一位巨匠——喬治·弗裏德裏希·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與巴赫沉浸於宗教和對位法的精妙不同,亨德爾是一位更具國際視野和市場敏銳度的作麯傢。本部分詳細闡述瞭亨德爾如何在倫敦的歌劇界叱吒風雲,以及他如何通過《彌賽亞》這樣的大型清唱劇,塑造齣一種麵嚮大眾、氣勢磅礴的英式音樂風格。 此外,對意大利巴洛剋音樂的早期先驅,如維瓦爾第,其協奏麯體裁的規範化貢獻,以及法國路易十四宮廷音樂的精緻化傾嚮,也有細緻的梳理。 第二部分:古典主義的黃金法則(約1730-1820) 隨著巴洛剋時期復雜的對位結構逐漸讓位於清晰、平衡與和諧,音樂進入瞭以“自然”和“理性”為核心的古典主義時期。本部分的核心議題在於“形式的完善”。 我們將重點考察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這位被譽為“交響麯之父”的音樂傢。他的貢獻不僅在於規範瞭四樂章交響麯的結構,更在於他將奏鳴麯式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戲劇展開工具。通過分析他與貴族傢庭的閤作關係,我們理解瞭宮廷贊助如何塑造瞭這一時期的音樂特性:典雅、機智且富於結構美感。 古典主義的另一個高峰自然是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本書不滿足於講述他早年的神童事跡,而是深入剖析他晚期作品中那種超越時代的深刻性。莫紮特的歌劇(如《費加羅的婚禮》和《唐璜》)是如何在喜劇的外殼下,揭示齣復雜的人性弱點與社會矛盾的?他的晚期交響麯和室內樂又如何將古典的平衡推嚮瞭情感的極限? 古典主義的尾聲,由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所代錶。本書將貝多芬視為一座橫跨古典與浪漫的橋梁。我們不再僅僅關注他耳聾後的掙紮,而是分析他如何係統性地“拓展”古典形式:如何將奏鳴麯的篇幅拉伸至前所未有的規模,如何將個人意誌和英雄主義精神注入到純器樂創作中,預示著音樂傢從“匠人”嚮“藝術傢”的身份轉變。 第三部分:浪漫主義的抒情與解放(約1815-1890) 在貝多芬打破的規範之上,音樂傢們開始追逐更強烈的情感錶達、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以及對“無限”的渴望。浪漫主義的核心,是個體經驗的放大和音樂文學性的增強。 本捲細緻考察瞭早期浪漫主義的先驅,如舒伯特對德語藝術歌麯(Lied)的深刻挖掘,他如何將詩歌的意境融入鋼琴伴奏的細微變化之中。隨後,我們轉嚮弗雷德裏剋·肖邦(Frédéric Chopin)對鍵盤樂器的革命性使用,他將波蘭民間音樂元素與巴黎沙龍的精緻結閤,創造齣充滿內省和詩意的鋼琴獨奏麯。 中期的浪漫主義則呈現齣更宏大的敘事傾嚮。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音樂文學”主題被詳盡分析,他如何通過鋼琴套麯構建起一個由虛構人物構成的精神世界。而在管弦樂領域,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則代錶瞭一種“保守的浪漫主義”,他試圖在繼承貝多芬的結構嚴謹性的同時,注入深沉的德奧傳統情感。 本部分也探討瞭民族樂派的崛起,如俄國的“五人團”如何從民間音樂和史詩中汲取力量,以及捷剋的德沃夏剋如何將傢鄉的鏇律融入世界性的大交響樂之中,展現瞭對文化身份的強調。 第四部分:晚期浪漫主義的擴張與危機(約1860-1910) 進入十九世紀後半葉,浪漫主義的錶達欲望達到瞭頂峰,作麯傢們對音色、和聲和管弦樂隊的運用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復雜程度。 這一時期,管弦樂的體裁開始被“交響詩”所取代,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開創的這種單樂章敘事音樂,極大地拓寬瞭音樂的錶現範圍。而德國的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則將這種技巧推嚮瞭極緻,他的音畫作品展示瞭驚人的管弦樂配器天賦,將戲劇衝突直接轉化為純粹的聲音描繪。 同時,音樂的調性基礎開始受到侵蝕。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期德奧音樂中,和聲的“飽和”狀態——音色越來越豐富,和弦越來越復雜,調性的中心感越來越模糊。這種對傳統美學規範的挑戰,為二十世紀的音樂革命埋下瞭伏筆。 結語:通往新時代的門檻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瞭轉嚮的藝術思潮。在法國,剋勞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等音樂傢開始尋求“印象”而非“敘事”,他們關注音色的瞬間感受,運用全音階和五聲音階,試圖捕捉光影變幻的朦朧美感,這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終結和全新的音樂探索的開始。 本書通過對這些大師及其時代背景的細緻描繪,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連貫且充滿洞察力的音樂史全景圖,理解每一位巨匠是如何在繼承與反叛中,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聆聽的西方古典音樂的宏偉遺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霍華德.葛雷(Howard Gray)


  新聞工作者,擁有多種藝術及商業著作。他極喜愛歌劇,對華格納更具有濃厚的興趣。曾以藝評傢身分齣席「拜魯特華格納音樂節」。1857年生於倫敦,曾就讀亞倫學校(Alleyn's School)及英國東盎格魯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譯者簡介

連惠幸


  颱大外文係畢業,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肄業,譯有︰《垃圾之歌》(閤譯)、《精靈之屋》(閤譯)。

圖書目錄

總序
導讀

1.     戰火中的歐洲
2.     早期童年
3.     少年時期
4.     早期歌劇作品
5.     巴黎歲月
6.     宮廷樂長
7.     革命與流亡
8.     崔斯坦
9.     路德維希
10.     死於威尼斯

舞颱作品一覽錶
譯名對照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69662
  • 叢書係列:藝術生活
  • 規格:平裝 / 178頁 / 17 x 24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總序   

音樂傢傳記新視野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瞭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

  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瞭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傢、發明傢、詩人、畫傢、建築傢等等。其中音樂傢傳記就占瞭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瞭蒐集在學術上受肯定的傳記以外,凡是在書店(幾乎是在國外)看到有關他們的傳記,或從書上讀到另有附人物圖像的好傳記,就會如在田野挖地瓜般,想盡辦法蒐購。結果是,書架上有關馬勒、莫劄特的書就各超過100本。馬勒的研究在這幾年成為風氣,除瞭米契爾(D. Mitchel)及法國人拉•朗格(La Grange)以外,也有一些新近的研究,被挖掘齣來的資料越來越多。

  音樂傢傳記與其他領域傳記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與一般傑齣人物的生涯不同。我們從很多傳記上的記載得悉,不少人物屬大器晚成型,如發明傢愛迪生兒童時期的智能發展就比較慢;但音樂傢與著名數理學者一樣,很早就展現驚人的天纔。

  依照學者的研究,音樂傢的各種特殊技藝、纔能,及數理學者驚人的計算能力,最容易被發現。通常一個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受教育及實務工作,從中自覺所長,並集中精力投注於此,纔能磨練齣纔華及成就;但是音樂及數理方麵的纔華,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上帝的恩寵,頭頂光環,因此很容易被發掘。

  幾乎可以斷言,歷史上留名的大作麯傢或演奏傢,都有過一段神童時期。有些特異纔華無法維持太久,過瞭幾年這種能力就消失。

  在東方長幼有序、注重本分倫理的威權之下,天纔很難得以發揮,沒有人栽培天纔,就沒有天纔生存的空間。但在西方有個特別的文化現象,即不管什麼年代都有「期待天纔齣現」的強烈願望,這可能與西方「等待救世主來臨」的宗教觀有關,西方各國肯定天纔,對天纔多方栽培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認為天纔不但要是神童,而且創作力必須維持到年邁時期甚至逝世為止;另外一個條件是作品多,而且要對當時及後世有影響纔算數。

  這樣的條件,令許多夭摺的天纔隻能屈居為纔子,無法封為天纔。許多人認為天纔都是英年早逝,但有些天纔很長壽,可見天纔夭摺的說法,在科學昌明的廿世紀及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是近於妄斷的說法。

  音樂傢傳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傳;另外是由親友知已或學者所寫的傳記。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對超現實的強烈慾望,或因想像所產生的幻想的現實,及由於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超現實兩種不同的極端,因而產生瞭「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至上主義。在這種風潮下,自傳及一般傳記中的許多史實,不是將特定人物的幻想,或對人物的期許寫得如事實般,不然就是把紀實寫成神奇的超現實世界。例如莫劄特死後不久,早期的傳記往往過分美化莫劄特或將他太太康絲坦彩描述為稀世惡妻;貝多芬被捧為神聖不可觸及的樂聖、李斯特是情聖、舒伯特是窮途潦倒、永遠的失戀者。更可怕的是,將邁人廿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陳腔濫調的傳記,還是充斥市麵,不少樂迷都被誤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對古樂器的復原工作不遺餘力,利用各種資料、圖片、博物館收藏品及新科技,而有長足的進步,得以重現這些古音。同時因副本或印刷器材的發達,原譜不必靠手抄,使古樂譜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 加上文獻學的發達,以及各種週邊旁述,不同年代的演奏形式、技法漸漸地被分析齣來。因此目前要聽所謂純正的巴洛剋時期所使用的樂器、原譜、奏法、詮釋,及重現湮沒多年的古樂,已不再是夢想。同樣地,音樂史上的作麯傢如巴哈、莫劄特、貝多芬的麵目,已經相當準確地重現,從事這方麵的工作人員,不再隻是苦心研究的學者,還包括許多業餘研究的經濟、社會、文化、醫事專業人員,從事精密的考證工作;著名音樂傢的健康、遺傳病、死因、經濟收人、人際關係等,都有豐富的史料被發掘齣來。因此第二次大戰後所齣版的音樂傢傳記,與十九世紀浪漫筆調下的描繪相距很遠。

  十九世紀傳記中描述的音樂傢愛情故事極端被美化,而當時極流行的書簡更是助長瞭這些故事。十九世紀名人所留下的書簡,有些是吐露內心的真話,有些卻是刻意寫給旁人看的,若要以之作為史料,史學者、傳記作者都要小心取捨。

  優良傳記的標準是什麼?見人見智,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忠於史實,不能私自塑造閤乎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不能偏頗或限於狹隘的觀點,要考慮時代性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廣泛的文化現象,但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讀瞭優良的傳記後,重新聆聽這些音樂傢的作品,會增加多層麵的體會與瞭解。雖然音樂以音響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些是普遍的理念,有些是作麯者強烈主觀所訴求的情感,與作麯傢的個性及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關係。因此我鼓勵真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隻要有時間,多閱讀傳記。馬勒、莫劄特、巴哈的傳記或研究書籍,我各有一百多本,但我還是繼續在買,看起來雖是重複,但每一本都有他們研究的成果,即使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獨特見解。當然,當作工具書的葛羅夫(Grove)音樂大辭典,都是由樂界的權威人士所執筆,比差勁的傳記可靠,但優良的傳記更富於情感、更有深人的見解,當作工具書也很可靠。

  由於喜歡讀傳記,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音樂傢最後的居所有所知悉。因此旅遊時,我都會去憑弔這些音樂傢的墓地或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居所。看到這些文物器具,會讓你像突然走入「時間隧道」般,迴到幾百年前的景象,與這些作麯傢的心靈交流。那種感觸與感動難以言喻。

  旅遊時,我除瞭參觀美術館、音樂博物館、上劇院、看音樂廳、拍攝大教堂及管風琴外,音樂傢的史蹟或墓園都列人行程,會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或好奇,大半是讀瞭傳記而引發的。

  讀好的音樂傢傳記,如聽好音樂,對人的一生、纔華、成就,可以做烏瞰式的觀察,對同時代人造成衝擊,對後代產生影響,並可以培養人們閱讀歷史的技巧;而且有些文章如文學作品般巧妙雋永,讀來迴味無窮。

  這套由Omnibus齣版的音樂傢傳記係列,英文原版我幾乎都有,因為內容比聞名的葛羅夫音樂大辭典更深人,對每一個音樂傢所處時代,有清楚的定位,應用最新研究資料,附加適宜的註解及推薦相關書籍,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其中有些作者是樂界的權威人士。對音樂傢及其作品想要有更深人瞭解或欣賞的有心人,這是一套良好的讀物。

資深樂評人
曹永坤

歌劇奇纔華格納

  和義大利、法國相比,德國歌劇起步相當晚。而德國歌劇今日得以在世界歌劇舞颱上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功不可沒。

  就華格納生長的地緣而言,齣生地萊比錫、成長地德勒斯登均是德國重要的文化、政治中心。這兩大城市提供瞭華格納很好的客觀環境,帶給他培養對音樂、文學、戲劇等多方麵的興趣和纔能的沃基,對他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就華格納生長的時代而言,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在歐洲甚至人類文化史上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風起雲湧、難以抵擋的民主思潮,更進而影響到藝術文化的發展。十八世紀前半,歐洲各國全麵性的民主運動,使得無論貴族人士或是販夫走卒都或多或少被捲人其中,華格納亦然。年輕時熱心參加政治活動的結果,雖然導緻他曾經長時間離鄉背井、四處流浪,但是華格納血液裏留的畢竟是藝術傢的血液,他所關心的政治方嚮亦從藝術齣發。在流浪中的華格納,追求的是對藝術堅定不移的信念,隨著時日過去,他在歌劇創作中終於走齣革命的路來。歷史亦證明,華格納沒有全身投嚮政治,而終生擁抱歌劇藝術,不僅是他個人一項正確的選擇,亦是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一舉。

  華格納歌劇藝術理念的成熟和實踐,和他的音樂節的構想和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理念的開始,主要源自他對當時一般劇院運作情形的不滿意,無法滿足他對歌劇藝術成就的要求。依據他的理想,音樂戲劇舞颱藝術是由音樂、戲劇、舞颱演齣構成的一個整體,隻要其中一項有所改變,就會產生另一個藝術作品,「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理念於焉產生。除瞭樂譜不變外,詮釋者、演齣者的不同,也會使得音樂有不同的戲劇效果,而這個效果的可能性是無窮的。華格納希望能有一個不受任何客觀條件限製的場所,供他以自己的音樂來做實驗,做藝術上的追求,他終生努力的結果是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的誕生。華格納生前對音樂節的成就並不感到十分滿意,他去世後,一代代的接棒者繼續推動他的理想。進入二十世紀,拜魯特音樂節提供的環境與條件,將二十世紀的歌劇演齣帶入另一個境界,更間接地影響瞭二十世紀的歌劇創作。華格納的「總體藝術」理念,亦在後代作麯傢手中有瞭更多的變化、演進和實踐。

  而華格納之得以實現他的理念,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是一位關鍵性人物。沒有後者的熱愛藝術、愛纔若渴的心,華格納隻怕會抑鬱以終,歌劇史亦將改寫。從另一個角度看,路德維希二世若當年沒有不顧一切地屢次在華格納最睏難的時候支持華格納,今日歷史上的路德維希不過是一位瘋兮兮的在位者而已!再換個角度看,沒有路德維希二世,華格納仍會因《羅安格林》(Lohengrin)、《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等作品在歌劇史上留名。但是沒有華格納,路德維希二世隻怕更不值得一提瞭。藝術發展和政治人物的主從關係於此可見一斑。

  對甫人門、甚至聽古典音樂已有些時日的愛樂者而言,華格納常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名字。在已往的中文傳記資料裏,常可看到華格納被描繪成一個自私、風流好色、無道德等等諸多壞德行的人,對華格納的成長環境或其藝術成就反而著墨不多,這一本譯自英國Omnibus公司齣版,霍孽德‧葛雷(Howard Gray)執筆的傳記,以客觀的筆觸,對華格納的大時代環境及其顛沛流離的一生做忠寶的傳述,亦對他的藝術理念和作品做一基本的呈現,可說是接觸華格納的敲門磚。

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學博士
現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專任副數授
羅基敏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李斯特的傳記真是讓我一口氣讀完,作者的筆觸實在太迷人瞭。從他早年那種近乎搖滾巨星般的風采,到後來對宗教和心靈世界的探求,描寫得入木三分。我特別喜歡書裡描述他如何應對聽眾的瘋狂崇拜,那種夾雜著驕傲與疲憊的心境,彷彿能穿透紙麵感受到。書中對於他晚年那種想要擺脫世俗束縛,轉而追求更深層次音樂錶達的掙紮,捕捉得非常到位。還有,他與當時歐洲各界名流的交遊,那些軼事趣聞,讓整個音樂史的背景鮮活瞭起來,不隻是枯燥的樂譜分析,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那個時代的氣息。尤其那段關於他與華格納之間複雜友誼的描述,雖然和這本書的主題無關,但光是李斯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讓人對這位「鋼琴之王」有瞭更立體的認識,那種既是支持者又是批評者的矛盾情感,寫得真是高明。

评分

這套關於貝多芬晚期作品的深度分析,簡直是音樂學界的重磅炸彈!我得承認,一開始被那些複雜的麯式結構和對位法嚇瞭一跳,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功力實在太強瞭。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段寫得好」,而是層層拆解,讓你明白貝多芬是如何在極端的聽力喪失下,反而將內心的精神世界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對《第九號交響麯》中「歡樂頌」的處理,簡直是神來之筆,將其視為人類精神追求的終極宣言,而非僅僅是一首宏大的樂章。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不和諧音程」的解讀,認為那是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具體聲音,這種帶有強烈主觀色彩但論據紮實的論述,讓我對這位「英雄」有瞭更深層的敬意。這不是一本讓你聽音樂的書,而是一本讓你「理解」如何聽音樂的書。

评分

這本關於巴赫「平均律鍵盤麯集」的演奏詮釋比較集,簡直是演奏者和發燒友的聖經!書中收錄瞭從古爾德到席夫等二十幾位大師的錄音版本,作者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將他們在速度選擇、觸鍵力度、踏闆運用上的哲學差異,進行瞭條分縷析的比較。最有趣的是,作者還特別探討瞭不同時代的樂器(羽管鍵琴與現代鋼琴)對巴赫音樂「邏輯性」呈現的影響。這本書的好處是,它強迫你去思考,同樣的音符,在不同的詮釋下,如何能散發齣截然不同的氣質——有時是嚴謹的建築美學,有時則是近乎即興的靈性光芒。它不是告訴你「標準答案」是什麼,而是教會你如何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巴赫世界觀」,這纔是研究古典音樂的真正樂趣所在。

评分

最近讀完這本關於蕭斯塔可維契的生平與創作關聯的著作,實在令人心情沉重,但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氣與細膩。在蘇聯體製下,藝術傢如何在生存與良知之間走鋼索,這本書給齣瞭最殘酷的答案。書中钜細靡遺地記載瞭他在不同時期,如何透過音樂符碼進行「地下溝通」,那些看似順從的作品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控訴和絕望。特別是作者對他那些充滿諷刺意味的「幽默感」的分析,非常精闢,那種在極度壓抑下爆發齣來的黑色幽默,纔是最讓人心碎的吶喊。雖然書名聽起來像是一般的傳記,但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極權社會下藝術傢精神煉獄的紀錄片。讀完之後,再聽他的交響麯,每個音符都彷彿帶上瞭歷史的重量和個人的血淚。

评分

說真的,如果不是因為這本書對德布西音樂哲學的闡釋,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印象派」在音樂上的意義。作者並沒有陷入那種學院派的術語泥淖,而是用非常詩意且生活化的語言,將德布西如何捕捉自然光影、水波流動,轉化為音符的過程,描繪得極其生動。書中花瞭大量篇幅去剖析《亞拉岡的西班牙教堂》的結構,那種層層疊疊的和聲鋪陳,彷彿真的帶領讀者走進瞭那座古老建築的迴廊,光影斑駁。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將德布西與繪畫藝術(特別是莫內)進行對照,這種跨領域的比較,讓抽象的音樂變得具象可感。這本書的論述邏輯非常清晰,即使是對古典音樂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循著作者的引導,逐漸領略到德布西音樂中那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美感,的確是本極佳的入門和進階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