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妙管傢:當代博物館管理的新經緯

博物館妙管傢:當代博物館管理的新經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Mathew Trinca
圖書標籤:
  • 博物館學
  • 博物館管理
  • 當代博物館
  • 文化遺産
  • 展覽設計
  • 藏品管理
  • 觀眾研究
  • 博物館運營
  • 公共文化
  • 藝術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博物館管理歷經數十年發展成為博物館學的專業之一。當代博物館管理的經緯阡陌縱橫,從人力管理、 財務管理、藏品管理、資訊管理與行銷管理等基本麵嚮齣發,不但要反映時代的需求、也要兼顧組織的永續發展,進階到博物館使命宗旨的再釐清、溝通管理、績效管理與顧客管理等也都與每一位博物館人密不可分。本書廣邀國內外專傢學者共襄盛舉,分享他們在管理理論與實務上的心得與成果,有 助於博物館人快速地認識與瞭解管理的意義與效果。透過本書的齣版,能引起更多人探究博物館管理的議題,讓管理成為每位博物館人必備的智能,推動博物館永續經營。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鬥——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傢、教育傢及博物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纔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錶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傢、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齣版,延續教授緻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博物館的未來:數字化轉型與觀眾體驗重塑 本書聚焦於全球範圍內博物館領域在21世紀麵臨的深刻變革,特彆是技術創新如何重塑藏品管理、敘事方式以及觀眾互動模式。 引言:變革的浪潮 進入21世紀,博物館不再是單純的靜止的知識寶庫,而是快速演進的文化樞紐。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到大數據分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博物館的每一個運作層麵。我們不再僅僅討論“如何保護文物”,而是轉嚮“如何利用新技術讓文物‘開口說話’,並與跨代際的觀眾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場由技術驅動的範式轉移,探討博物館管理者應如何製定前瞻性的戰略,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公眾期望與有限的資源之間的張力。 第一章:數字化策展的藝術與科學 本章探討瞭數字化策展從概念到實踐的全過程。傳統的策展依賴於實體空間的物理限製和導覽手冊的文本描述,而數字策展則突破瞭這些邊界。我們詳細分析瞭“數字孿生”(Digital Twins)技術的應用,即如何為珍貴文物創建高精度三維模型,這不僅為研究提供瞭無損的替代方案,也為全球觀眾提供瞭遠程訪問的可能性。 1.1 從掃描到沉浸:高精度采集技術的革新 本書將介紹多光譜成像、激光雷達掃描(LiDAR)以及攝影測量法在文物數字化中的具體流程和技術標準。重點探討瞭如何確保數字資産的長期保存性(Preservation),以及如何平衡技術細節的準確性與用戶體驗的直觀性。 1.2 敘事重構:打破綫性敘事的束縛 數字平颱賦予瞭策展人以非綫性敘事的能力。我們分析瞭如何利用交互式信息圖錶、時間軸以及多媒體層級結構,允許觀眾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深入探索藏品背後的故事。例如,通過地理信息係統(GIS)將藝術品與其曆史地理背景關聯起來,為觀眾提供“行走在曆史中”的體驗。 1.3 開放數據與知識共享的倫理 隨著博物館越來越多的藏品被數字化並上傳至公共領域,如何製定閤理的知識産權策略成為關鍵議題。本章討論瞭“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在博物館語境下的應用,以及如何平衡保護性機構的責任與促進學術研究和公眾教育的使命。 第二章:觀眾體驗的重塑與個性化路徑 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期待高度個性化、即時反饋且富有參與感的體驗。博物館正在從“被動接收”轉嚮“主動參與”。 2.1 增強現實(AR)與混閤現實(MR)的應用前沿 AR不再僅僅是展示3D模型的工具,它已成為解釋復雜曆史情境的有效媒介。本章詳述瞭AR在實體展廳中的落地案例,例如,如何在空曠的基座上“重現”丟失的雕塑,或是在曆史遺址上“疊加”消失的建築結構。我們深入探討瞭MR技術如何結閤實體展品與虛擬信息層,創造齣無縫銜接的認知體驗。 2.2 數據驅動的觀眾洞察 通過非侵入性的追蹤技術(如Wi-Fi定位、傳感器網絡),博物館可以收集關於觀眾流綫、停留時間、熱門展品的實時數據。本書強調瞭數據分析在優化展陳布局、調整導覽信息密度以及設計更有效的教育項目中的核心作用。我們提齣瞭建立“觀眾旅程地圖”的方法論,用以指導體驗設計迭代。 2.3 社區參與與眾包曆史 本書探討瞭如何利用數字工具賦能社區,將觀眾轉變為共同的“文化貢獻者”。例如,通過眾包項目收集傢庭老照片、口述曆史或個人對特定藏品的記憶。這不僅豐富瞭博物館的敘事材料,也極大地增強瞭社區對機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第三章:基礎設施、可持續性與未來人纔培養 數字化轉型並非零成本的投入,它對博物館的基礎設施、預算分配以及人力資本提齣瞭新的挑戰。 3.1 雲計算、安全與長久性:數字基礎設施的基石 高分辨率的數字資産需要強大的存儲和計算能力。本章評估瞭私有雲、公有雲及混閤雲解決方案的優劣,特彆關注瞭數據災難恢復計劃(DRP)的建立。此外,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齣,針對黑客攻擊、數據泄露的防禦策略被納入討論範圍。 3.2 資源再分配:從實體到虛擬的預算平衡 當一部分資源投入到數字體驗開發時,傳統的印刷品和實體維護預算如何調整?本書提供瞭一套基於投入産齣比(ROI)的評估框架,幫助管理者在維護既有實體藏品保護標準的同時,閤理規劃數字項目的資金投入,確保財務上的可持續性。 3.3 跨學科人纔的引進與內部培訓 未來的博物館專業人員需要兼具人文素養和技術能力。本章分析瞭博物館應如何吸引和留住數據科學傢、UX/UI設計師和數字策展人。同時,也探討瞭針對現有員工進行“數字掃盲”和技能升級的有效培訓機製。 結論:博物館的韌性與適應性 博物館的未來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技術如何服務於其核心使命——連接人類過去、理解當下、啓迪未來。本書總結瞭成功的數字化轉型案例,強調瞭靈活應變(Agility)和持續學習是當代博物館管理者的核心競爭力。成功的博物館將是那些能夠將其悠久的曆史使命與不斷變化的技術現實深度融閤的機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Mathew TRINCA 馬修.崔林卡
 
  馬修.崔林卡博士是澳洲雪梨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就讀西澳大學。自 2014年 2 月起即擔任澳洲國傢博物館的館長。在工作經歷上,曾任伯斯西澳博物館擔任歷史研究員與博物館連結計畫的經理;於 2003 年加入澳洲國傢博物館,最初是資深研究員;2006 年擔任博物館副館長,掌管藏品、內容與展示部門,主要負責藏品購置、管理與保存,也同時負責常設展示廳更新、特展與巡迴展規劃以及研究相關活動。馬修.崔林卡館長的研究聚焦在澳洲與英國的社會與文化關係,特別是在博物館學理論與實務建構。他的著作包括澳洲與倫敦的旅遊史、博物館與存在意義,也共同編輯瞭兩本書,分別是《國傢:西澳人民與土地的觀點》以及《存疑:二次世界大展時期澳洲的公民身分與拘留權》。馬修.崔林卡館長目前也是國際博物館協會澳洲分會理事長、澳洲與新加坡藝術團體共同主席,後者成立的目的在透過推廣藝術與文化活動來增進澳洲與新加坡兩個國傢之間的文化關係。
 
陳尚盈 Shang-Ying CHEN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藝術政策與管理)博士,專長領域為文化政策、藝術管理與行銷、博物館管理、藝術教育與社區發展。曾任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係代理主任、推廣教育中心藝文組組長。著有《中大型劇場風險管理初探》、《博物館管理新視界 2》(閤著)、《博物館管理新視界 1 》(閤著)、《從縣市文化中心到縣市文化處∕局:論社區文化建構與社區發展》、《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閤著)、《文化藝術組織之董事治理麵麵觀》等書。
 
王禦風 Yu-Fong WANG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媒體記者、齣版社主編、屏北社區大學主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現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高雄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著有《從淺野到颱泥:颱灣第一的水泥廠》、《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波瀾壯闊:颱灣貨櫃運輸史》、《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鳳山雙城記》、《一本就懂颱灣史》、《圖解颱灣史》等書。
 
曾介宏 Jay TSENG, Jieh-Horng
 
  作者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專任副教授,主持該所藝文人力資源研究室,並擔任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專案辦公室計畫主持人多年。在職能研發方麵,作者緻力於藝文組織的職能研究多年,曾受中央與地方政府之委託,研發建置藝文產業多種專業職能基準,登錄於勞動部職能資訊網,並發展成多種職能導嚮課程;在職能推動方麵,作者與臺北錶演藝術中心等藝文組織產學閤作,協助成功導入職能基準與專業訓練,持續優化場館人力資源素質;在學術成果延伸方麵,作者指導研究生持續研究並撰寫藝文產業人力資源教學個案,期能纍積並建構我國藝文領域的人力資源個案資料庫,有助藝文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知能的落實與發展。
 
岩素芬 Su-fen YEN
 
  1992 年自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畢業後,即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至今。曾服務於科技室,歷經三次組改後,目前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處長,負責文物徵集、登錄、藉展文物之包裝運送保險、預防性保存、文物修護、科學分析、安全防護、監控管製等業務。除瞭服務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外,亦曾於輔仁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授課,亦經常於工作坊、研討會報告及演講,此外也擔任文物保存修護相關碩博士學生論文口試委員,及相關計畫的諮詢委員。過往曾擔任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目前為監事。一直以來投身於博物館文物保存的實踐與教育推廣,希望以本身的文保知識及經驗分享,使我國的文化資產能受到良好的保護。
 
徐典裕 Tien-Yu HSU
 
  2006 年取得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長期緻力於新世代數位博物館與智慧博物館發展實務及學術研究工作。過去 30 年負責規劃執行全館電腦化發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數位文創與教育及智慧博物館等重要計畫。因長期緻力於數位博物館及數位學習發展推動工作貢獻卓越,於 2017 年獲得資訊月傑齣資訊人纔獎。也因在學術研究及業界實務卓越錶現,獲選雲林科技大學傑齣校友及校友名人堂。過去十幾年分別在臺中科技大學資訊工程係、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教育大學博物館經營與科技應用學程授課。主要研究及發錶領域包括數位典藏、數位內容管理、數位∕智慧博物館、智慧學習、數位體驗設計及虛實融閤科普教育。
 
連俐俐 Li-li LIEN
 
  法國勃根地大學博物館學博士。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係既創意藝術產業研究所副教授。2016 年 -2020 年於巴黎擔任「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主任,協助臺灣海外藝術推廣,富國際展覽實務與教學經驗。長期關注法國博物館議題與國際博物館動態,著有《大美術館時代》。
 
黃星達 Sing-Da HUANG
 
  現任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組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取得傳播學院博士學位,戲劇創作與應用碩士學位,特殊教育、心理諮商與輔導學士學位。深耕當代文化和社會關係發展,研究領域包括媒介化、公共關係和危機管理、博物館學、形象和品牌、戲劇及文本分析、當代教育和實踐等。過去服務於地方政府、文化資產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曾任齣版編輯、公部門公關、學校教師、國際研討會專題演講主講人 。近年投身博物館領域,推動跨域閤作、數位轉型、文化平權、公共議題、媒介管理、文創開拓與品牌再造等,曾赴美拜訪女孩影響力執行長 Jennifer Openshaw,交流公共關係經營、非營利組織營運評估、跨文化的國際行銷等議題。希冀符應當代趨勢和社會想像,讓創新與前瞻思考不斷被實踐。
 
林詠能 Yung-Neng LIN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研究領域聚焦在博物館觀眾研究、博物館評鑑與文化統計;曾獲得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學術期刊「最佳年度管理論文獎」。目前同時兼任文化部文化統計主持人、教育部「智慧服務、全民樂學:國立社教機構創新服務計畫」專案辦公室主持人。

圖書目錄

4 序―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黃光男
6 總編輯序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林詠能
8 主編序 ―當代博物館管理的新經緯∕曾信傑
10 作者簡歷
 
14 Redefining the missions of museums in the 21st century
新世紀博物館使命的省思
◎ Mathew Trinca,譯者∕曾信傑
 
40 博物館館長領導效能模式建立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stablishment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Model of Museum Curators
◎ 陳尚盈
 
54 地方行政法人博物館的迷思與省思
Myth and Reflections of Local Museums as Administrative Entities
◎ 王禦風
 
65 博物館人力資源與職能發展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Museum Human Resources Based on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Development
◎ 曾介宏
 
84 博物館蒐藏之風險管理
The Risk Management of Museum Collection
◎ 岩素芬
 
106 建構可永續經營的智慧博物館
Constructing a Sustainable Smart Museum 
◎ 徐典裕
 
129 從 M to P 到 M to G:大美術館的行銷時代
From M to P to M to G, the Marketing Era of the Mega Museum of Arts
◎ 連俐俐
 
143 當代博物館溝通之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of Contemporary Museum
◎ 黃星達
 
154 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公共服務績效評量
Evaluation of Museum Public Services in an Underpopulation Crisis
◎ 林詠能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822975
  • 叢書係列:博物館叢書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7 x 24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博物館是各方知識聚集與展現之處,其責任與使命,為社會大眾所期待。當博物館在公眾生活中佔有一定的影響力之際,也意味著博物館所發揮的能量不容小覷。數位時代的博物館經 營與管理,迎嚮瞭溝通、行銷與多元的角色功能。博物館的類型多元,並沒有一緻的規範,但博物館促進社會大眾的使用、增進知識與提升生活品質,使大眾體悟生命的意義與生活幸福等價值,則是博物館人的共同目標。這是一項 重大的人文工程,必須仰賴熱心且專業的博物館人全心的投入,纔能得到成效、並獲得大眾的支持。嚴格來說,博物館從業人員,並非從學校教育養成的,而是在博物館的每日實踐中培養而來。相關博物館課程的學習隻是 基礎。當然基礎越穩,在工作上較能進入狀況,並不保證在博物館能得心應手;必須在博物館場域中,從工作學習、求取經驗,不斷接受不同的工作任務,纔能發揮專長潛力。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博物館有瞭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對博物館從業人員而言,同時必須快速、積極主動獲取新知,以滿足博物館成長上的需求與各方的期待。不過,臺灣相當缺乏係統性的博物館教材與書籍,提供博物館人在職學習之需要,因此這套博物館學係列叢書的齣版,適時滿足瞭這些需求,讓博物館從業人員能快速的掌握,博物館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謝謝陳尚盈、陳佳利、施承毅、林詠能、徐典裕與曾信傑 多位博物館學教授的鼎力支持,與數十位學者、專傢的參與撰稿,共同促成係列叢書的齣版。這套書籍涵蓋瞭博物館的各個專業領域,從博物館政策與友善平權,到展覽規劃實務、觀眾研究、數位博物館與博物館第一線的管理議題等,從政策、理念與實務,有全麵且深入的探討。個人以博物館人為終身職誌,退休之後能再促成本叢書的付梓,正象徵著薪火相傳,一代接一代的寓意。本叢書是博物館從業人員在職教育極佳的工具書,也是一份珍貴的生日禮物。
 
黃光男
 
總編輯序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博物館訴說著國傢、土地與人民的故事;緊密連接著彼此共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一代代的傳承。博物館也是激發靈感與創意之源泉,透過館內外不同形式與內容的展覽,與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滿足民眾的學習需求。臺灣目前約有近 600所不同規模、型態與主題的博物館,提供瞭民眾教育、學習、娛樂、休閒上的各項需求。依政府統計顯示,我國每二位民眾,即有一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參觀過博物館與美術館一次以上,顯示博物館已是民眾重要的文化與休閒活動選擇。臺灣博物館擁有如此巨大的活力與影響力,是博物館從業人員數十年來競競業業,努力付齣所纍積的成果。黃光男教授為我國博物館學泰鬥,歷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與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等職。黃教授勤於創作、著作等身,且在數十年博物館生涯中,培養齣許多博物館的專業人纔。適逢黃光男教授八十大壽,為錶達祝賀與對教授在臺灣博物館界多年貢獻的敬意,由主編群發起,集結數十位國內外博物館學不同領域重要的專傢、學者與博物館從業人員,撰寫博物館學核心議題的研究與個案精華,作為未來博物館界教科書導嚮的參考書籍。博物館學係列叢書包含瞭博物館政策、友善平權議題、策展規劃、觀眾研究、智慧博物館與博物館管理等六大主題,希冀對博物館學相關議題進行完整的論述,以彰顯黃光男教授長 期以來在博物館界與學術作育英纔之重大成就。博物館學係列叢書的順利齣版,要特別感謝陳佳利、陳尚盈、徐典裕、曾信傑、施承毅等多位主編二年來的投入,從專題構思、邀稿、審查與書籍設計等所付齣的巨大心力;同時謝謝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聽聞係列叢書的齣版計畫後,所給予經費的大力支持,也謝謝藝術傢齣版社與編輯群的協助,使叢書順利齣版。
 
林詠能
 
主編序
 
意當代博物館管理的新經緯
 
  博物館需不需要管理?當代博物館人需要具備的管理智能有 哪些?這是本書的兩個核心課題。正如本書英文訂為 Enterprising Museums: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Museum Management,試圖以不 同角度看待當代博物館中所麵臨的各種議題,能與時俱進且活化博物 館,如同企業化的思考,跟上時代的腳步。本書兼顧理論與實務,作者群泰半是在國內外博物館服務且經驗豐富的專傢,另一半則在大學 進行學術研究的卓越學者,他們從各個觀點齣發去探究博物館管理的議題,目的在讓博物館管理發揮其效益,有助於組織的發展與經營,包括人力管理、物力管理、資訊管理與行銷管理,加上組織使命再釐 清、館長領導統禦、組織製度轉型、溝通管理與績效評估等,都是一時之選,唯一可惜之處在於財務管理的不足,或許未來可以再行補強。 希冀透過本書付梓刊印,提高國內外博物館人與研究學者對博物館管 理的興趣,再接再厲投入研究並分享成果,整體提升博物館管理素質, 強化博物館管理的必要性。
    
  本書內容基於博物館組織與管理的架構,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就博物館組織體製與本質進行說明,有三篇論文,分別是【新世紀博物館使命的省思∕馬修.崔林卡】、【博物館館長領導效能模式建立初探∕陳尚盈】與【地方行政法人博物館的迷思與省思∕王禦 風】,博物館使命、館長與組織體製三者可謂是一體三麵,也是建置 一座博物館所最先需要麵對的幾個重點項目。第二部分則觸及管理學的各項分支,包括人力管理、風險管理、資訊管理與行銷管理,有四 篇論文,分別是【博物館人力資源與職能發展建構∕曾介宏】、【博物館蒐藏之風險管理∕岩素芬】、【建構可永續經營的智慧博物館∕ 徐典裕】與【從 M to P 到 M to G:大美術館的行銷時代∕連俐俐】,分別論述博物館中人力資源管理的職能發展、蒐藏管理中的風險管理、資 訊管理將博物館擴大到數位博物館與智慧博物館的高度、以及從行銷管 理角度看博物館經營,都是博物館管理者工作的日常。最後第三部分則從當代博物館新興主題做論述,共計兩篇論文,分別是【當代博物館溝通之管理∕黃星達】與【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公共服務績效評量∕林詠能】,強調博物館需要重視溝通管理與服務績效評量,方能彰顯齣組織 的特色與價值。這九篇論文雖然視角不同,但卻是相輔相成:每個博物 館人都需體認組織使命與體製纔能融入博物館中,也需要對館長領導效能與人力資源管理有認知纔能融入組織發揮長纔,同時也要注意藏品風 險管理纔不會損壞重要文物,更需要藉著行銷管理與資訊管理來推廣博物館的各項服務,良好溝通管理有助於組織效能錶現,也方能反映在服務的績效錶現,這些都是博物館人需要具備的智能。
    
  感謝本書各篇作者慨然允諾並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且有耐心地依據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意見進行修正,讓各篇論文內容更加嚴謹。期許本書能對所有在博物館工作或是有誌於博物館工作的人產生實質助益,認識博物館管理工作是落實在每天的營運與日常工作執行。各篇論文能幫助博物館人精益求精,提升自我,反饋與提升博物館營運管理實務工作,最終創造齣良好的組織文化與環境,讓每個博物館人都是博物館妙管傢。
 
曾信傑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這個書名,我不禁想到最近幾年全球對於「去殖民化」和「典藏倫理」的熱烈討論。這對於我們處理歷史文物和外來典藏品時,帶來瞭巨大的衝擊和反思。一本談論當代博物館管理的書籍,如果能避開這些敏感議題,那就顯得有些隔靴搔癢瞭。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書中探討,在現行法律框架和國際規範之下,博物館如何處理戰利品、或是在其典藏脈絡中揭示過去不甚光彩的歷史。這不僅僅是管理層麵的決策,更是涉及博物館核心價值的倫理實踐。此外,在數位典藏的領域,資料的開放性(Open Access)與版權保護之間的拿捏,也是一門大學問。如何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同時又讓公眾能夠方便地取用和再利用,這需要極其精密的數位資產管理係統。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關於「負責任的典藏實踐」的指引,那將會讓它在眾多管理學著作中脫穎而齣,成為一本具有前瞻視野的指標性作品。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封麵,就覺得很有意思,光是「妙管傢」這三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博物館裡那些幕後默默付齣的工作人員,他們就像是守護珍寶的管傢一樣。我一直都覺得,博物館不隻是存放古董和藝術品的地方,它更是一個與時俱進、充滿活力的文化場域。這本書的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可能會深入探討博物館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轉變,特別是在數位化浪潮和觀眾體驗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纔能真正做到「妙」?畢竟,傳統的典藏和研究固然重要,但如何讓這些知識和歷史,用一種更貼近大眾、更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絕對是當代管理的一大挑戰。我猜想,作者或許會分享一些很實際的案例,像是怎麼辦理一場成功的特展,或者如何利用社群媒體跟年輕一代溝通,而不是隻停留在學術理論的層麵。畢竟,管理一間博物館,就像是在經營一傢結閤瞭歷史厚度與前瞻視野的企業,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要有靈活變通的創意和極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如果書裡能多談談那些「管傢」們如何平衡經費壓力、誌工招募與專業策展之間的關係,那就太好瞭,這纔是身為博物館同業最關心的「眉角」啊!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覺得它可能不隻是一本給館長看的指南,更可能是一本給所有「想進入文資界」的年輕人看的入門磚。管理一間博物館,需要的遠不止是歷史學位,它更需要的是一種係統性的、跨學科的思維模式。我猜想,書中可能詳細介紹瞭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流程,從文物入藏、環境控製、到公共服務的設計,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整體營運的品質。在颱灣,許多博物館的人力配置往往是「一人多工」,公關、行銷、行政可能都擠在同一個小團隊裡。因此,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組織架構優化建議」,特別是針對資源有限的單位,那會是極大的福音。我希望看到對於「知識產權營運」更細膩的探討,如何讓博物館的研究成果不僅躺在檔案室裡,還能轉化為具有社會價值的知識產品。總之,一本好的管理書籍,應該能讓讀者看完後,立刻覺得「原來博物館運作可以這樣更有條理、更有影響力!」,這纔是「妙管傢」真正的本領所在吧!

评分

這本《博物館妙管傢》的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前陣子在某個藝文論壇上聽到的討論: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營運效率」之間的拉扯。坦白講,在颱灣這個資源相對有限的文化環境下,每一筆經費、每一個空間的使用,都必須精打細算。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財務永續經營的真知灼見,畢竟,光靠政府撥款是萬萬不夠的,如何開拓多元收入,像是深化周邊商品開發、異業結盟,甚至是嘗試建立更具吸引力的會員製度,都是現代博物館管理者必須麵對的課題。我總覺得,許多人對博物館的印象還停留在「安靜、嚴肅」的刻闆印象中,但事實上,它更像是一個需要不斷創新的媒體平颱。如果這本書能揭示一些將「冷冰冰」的文物轉化為「有溫度的故事」的策略,例如如何設計沉浸式體驗,或者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在展覽中找到共鳴,那就非常值得一讀。特別是麵對少子化和觀眾群體老化,如何「翻轉」博物館的形象,吸引更多首度踏入博物館的新麵孔,這纔是真正的「管理學」精華所在吧。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氣味」,我聞到瞭一股濃厚的「跨界閤作」的氣息。現在的博物館,早就不是關起門來做學問的地方瞭,它必須走齣去,跟社區連結、跟科技結閤,甚至跟流行文化對話。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論述「策展」與「行銷」之間的微妙平衡?畢竟,一個好的展覽,如果沒有足夠的能見度,那它的影響力就會大打摺扣。我特別關注那些關於「風險管理」的部分,畢竟,搬運、修復珍貴藏品,或是處理公眾對於特定主題的敏感反應,這些都需要極其細膩的操作。以颱灣的脈絡來看,不同縣市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展示重點大不相同,地方型博物館如何發揮其獨特的地域性優勢,而不隻是盲目複製國際大館的模式,這纔是考驗「妙管傢」功力的地方。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接地氣」的分析,例如,如何培訓具有高度同理心的導覽人員,讓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情感的橋樑。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在地化」的管理架構,那對許多中小型博物館來說,無疑是及時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