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我對「主題式」的語文學習材料也投入了不少心力,例如那種將所有與「自然」、「動物」或「家庭」相關的課文和詞彙集中起來的專題教材。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結構清晰,便於孩子建立知識體系,能有效將單點的詞彙和知識串聯起來。然而,它最大的缺點在於「脫離課本進度」和「單一化」。當教材的編排邏輯完全依據主題而非學校的教學時程時,孩子在學校老師講解A單元時,他卻在複習B主題的內容,容易造成學習上的混亂和脫節。而且,這種主題教材為了達到完整性,有時會塞入超出當學期學生認知水平的較深層詞彙,讓孩子在校內進度已經學得戰戰兢兢時,還要額外去啃食這些「超前」的內容,反而增加了焦慮感。理想的參考書應該是**緊密貼合課綱進度**,然後**在課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做有機的延伸**,而不是完全獨立於學校的教學軌道之外。
评分前陣子為了應付語文競賽的準備,我借了一本專門針對「語感培養」的課外讀物,那本書的選文非常優美,幾乎都是古典詩詞的白話翻譯,或者是一些文學性很高的短篇故事。老實說,那本書的文字深度遠遠超過一般國小一、二年級學生的程度,雖然它的目標是提升語文素養,但對剛學會注音符號的孩子來說,根本是天書一樣,光是識字和理解詞彙就已經很吃力了,更別提去體會那些深奧的意境了。我試著陪孩子一起讀,結果我光是解釋那些生僻的成語和典故,就花費了比閱讀本身還多的時間,最後孩子整個學習興致都被澆熄了。那種感覺就像是直接把孩子架到大學文學欣賞的課堂上,基礎不穩固,再好的內容也會消化不良。我後來才體會到,對於剛起步的孩子,**紮實的基礎**比**華麗的辭藻**重要太多了,基礎如果沒打好,後面的學習只會越來越吃力,這點是很多家長在挑選教材時容易忽略的盲點,總是希望一次到位,結果適得其反。
评分我手邊還有一套主打「素養導向」的數位學習平台配套教材,那套教材的特色是整合了大量的影音資源和互動遊戲。初衷是好的,畢竟現在的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接受度高,透過遊戲化學習應該能提升他們的參與度。然而,實際操作起來卻發現了嚴重的問題:互動性過強,導致學習目標模糊不清。很多時候,孩子都被那些炫目的動畫效果和高分獎勵吸引住了,而真正需要記憶的語文知識點卻被輕易地跳過或忽略了。比方說,在練習「同音異義字」時,遊戲設計了一個闖關小遊戲,但遊戲本身過於注重操作技巧,而非對字義的辨析。玩了半小時,孩子可能記住了如何操作角色跳躍,卻對「的、得、地」的用法一竅不通。這種過度包裝的教材,如果沒有搭配老師或家長嚴格的引導和收斂,很容易讓學習變成一場科技的狂歡,真正該吸收的知識點,反而成了背景雜訊,非常可惜。
评分說到基礎練習,我還買過一套超級強調「抄寫量」的練習本,那本的設計哲學很古典,就是「多寫才會熟」。它要求學生把課本上所有的生詞、例句,甚至是課文內容,都必須工整地謄寫好幾遍。剛開始,我覺得這樣對練字體、加深記憶很有幫助,畢竟小時候的字寫得端正,對日後的書寫和試卷作答都有好處。但是,當抄寫量累積到一個臨界點時,問題就爆發了——孩子開始產生極度的抗拒心理,甚至出現「代抄」的現象,眼睛雖然在看字,但心思早就飄到窗外了。更糟糕的是,這種機械式的重複,大大扼殺了他們對語文本身的興趣,寫到後面,字跡潦草不說,連抄的內容都懶得檢查對錯。當學習變成一種純粹的體力勞動時,那種對知識的內化是極度低效的。我後來意識到,書寫量應該控制在「精熟」而非「量產」的範圍內,否則只是在培養一個熟練的打字員,而不是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學習者。
评分哇,這本《國小康軒新挑戰國語自修一上(含首冊){111學年}》光看名字就讓人覺得它肯定是國小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量級選手!不過,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參考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每一家出版社都卯足了勁要抓住老師和家長的心。我手上其實還有好幾本不同版本和不同主題的參考書,像那種主打字音字形、專攻成語記憶的厚厚一疊,或是強調閱讀理解、專門剖析課文結構的另一套。老實說,光是應付這些額外的練習和補充材料,就已經佔去孩子不少時間了。我記得有一次,為了讓孩子把「看圖寫話」的邏輯練好,我買了一套號稱最貼近課綱、附帶超多情境圖卡的輔助教材,結果那套書的編排方式非常制式化,幾乎把所有可能出現的題型都寫死了,反而讓孩子在面對真正變化多端的考題時,顯得死板板的,無法靈活變通。那套書的設計理念似乎過於強調「標準答案」,缺乏了引導孩子發揮創意的空間,光是那種框框條條的練習,就讓人覺得有點壓力山大,希望能有更活潑、更貼近生活經驗的引導方式出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