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培義主教傳略

杜培義主教傳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景暉
图书标签:
  • 杜培義
  • 主教
  • 传记
  • 宗教
  • 历史
  • 人物
  • 天主教
  • 中国教会
  • 近代史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杜培義(1881-1944)主教出身於牧師世家,年幼時舉家遷往澳洲。
  1904年,他在英國受按立為聖品,展開了四十年的牧職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隨軍牧師,戰後差派到香港出任維多利亞/華南教區主教。
  1932年返回英國,出任伍斯特座堂法政牧師,直至離世。

  本傳略按照時序編排,展現了杜培義主教多姿多彩的一生。

  面對戰後西方經濟衰退及中國的政治動盪,杜培義主教排除萬難,不斷開拓教會事工,為他的繼任者何明華主教奠定穩固的基礎。

本書特色

  ․ 青年歷史學者遠赴英國各地,搜集檔案、信函、文件、剪報撰寫而成,考證嚴謹。
  ․ 從年少到終老,從英國到香港,多角度展現杜培義主教生平與貢獻,資料翔實。
  ․ 書中加插多幅歷史檔案照片,彌足珍貴。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本与《杜培義主教傳略》内容无关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光影交织: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思潮研究(1840-1949)》 图书简介 导言:历史的隘口与图景 本书旨在对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间,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转型、剧烈动荡与思想文化的演变进行一次宏大而细致的梳理与剖析。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隘口”,传统王朝的瓦解与现代国家的艰难构建并行不悖,中西文明的碰撞与内在的自我革新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本书跳脱出单一的政治史叙事,聚焦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知识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冲击的涟漪(1840-1895) 本部分着重考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如何不仅打破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国”迷梦,更直接冲击了支撑数千年的儒家社会结构。我们首先审视鸦片战争与后续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主权和政治自主性的系统性侵蚀。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内忧外患交织下,社会内部萌发的自救思潮。太平天国运动并非简单的农民起义,而是传统社会秩序在压力下扭曲、异化后的一次剧烈爆发。通过对湘军、淮军的组织模式和军事技术的分析,揭示了地方权力对中央集权的消解过程。 在思想层面,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其局限性被置于焦点。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务实态度,虽然在技术层面取得了初步进展,却未能触及腐朽的制度内核与僵化的思想观念。本书将详细考察早期翻译机构、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这些努力如何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接触西方科学与政治观念的最初窗口。 第二部分:变局中的探索与危机的深化(1895-1911) 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并将中国的危机推向了新的高潮。本部分聚焦于维新变法运动及其在知识界引发的巨大反响。 我们细致分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如何运用儒家经典的话语体系,为君主立宪的政治诉求进行辩护和阐释。特别是梁启超对“新民”概念的鼓吹,对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启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比维新派与顽固派在体制改革上的分歧,展示了改革的复杂性与阻力之巨。 光绪末年的新政(清末改革)被视为一场“带有革命性的保守主义”尝试。本书将梳理新政在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的具体措施,如废除科举、预备立宪等,并评估这些举措在多大程度上加速了帝制的瓦解,而非巩固了它。 在社会文化领域,这一时期出现了对传统家庭伦理和女性地位的早期质疑,对西方文学、哲学思想的初步介绍也开始在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形成小圈子。 第三部分:共和的迷梦与文化的阵痛(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清王朝的终结,但新生的中华民国并未能带来预期的稳定与繁荣。本部分将探讨共和体制在军阀割据的现实面前所遭遇的困境。 我们深入分析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的历史逻辑,揭示了政治权力结构在中央真空状态下的碎片化趋势。袁世凯称帝事件被视为传统帝王权力情结对共和观念的一次致命冲击。 文化上,新文化运动被置于中心位置。本书不将新文化运动视为单一的反传统运动,而是将其解读为知识精英在政治失序背景下,寻求精神家园和文化重建的深刻努力。对白话文的提倡、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国民素质和文化基础重塑的迫切需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的思想脉络被系统梳理,展现了从反孔孟到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复杂思想光谱。五四运动不仅是政治抗议,更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重塑与意识形态的角力(1927-1949)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其“训政”实践、以及与新兴的中国共产党之间的长期对抗,构成了后半期历史的核心张力。 本书将考察国民政府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如市政规划、银行体系、教育系统)方面的成就与局限,分析其经济政策如何在中外资本的夹缝中艰难前行。同时,详细分析了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传统精英与新派官僚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 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文化本质论”的争论、左翼文学的兴起,以及国家美学和通俗文化的并行发展,构成了多元而冲突的文化景观。抗日战争的爆发,在国家层面暂时压制了党派间的冲突,却也催生了意义深远的“全民抗战”叙事,对中国人的集体身份认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最后,本书将在 1949 年的历史节点上进行总结,评估上述一百年的探索与挣扎对中国未来的走向所奠定的结构性基础。 结论:未完成的遗产 《光影交织》试图说明,近代中国是一场从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艰难“过渡”。其间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深刻地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社会组织和政治形态。本书的研究方法强调社会史、文化史与思想史的交叉互鉴,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一个坚实且细致的历史参照系。它不仅是对一个世纪动荡的回顾,更是对“何以为中国”这一根本性追问的深入探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翁景暉


  201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學系,獲頒文學士學位。其後在國際神召會事奉兩年,再到香港大學進修,2021年獲得歷史博士學位,其論文研究中華基督教的身分,重點在1849年至1951年的中華聖公會,研究成果曾在Studies in Church History期刊以英文發表。他熱衷探究近代基督教成形的原因和經過,並擁有美滿婚姻和參與國際神召會事工。

譯者簡介

梁鳳怡


  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在華基督教史。主要作品包括《晚清基督新教信徒的神學論述:以《真理課選》(1881)為研究個案》(未出版)、〈「偶像」的神學論述以〈上帝律法十誡注釋〉(1881)為研究個案〉(《景風》,2019)。
 

图书目录

香港聖公會歷任主教研究系列總序
鄺保羅榮休大主教序
致謝
插圖說明
引言

第一章 早年生活(1881-1904):漂泊、使命、死亡
第二章 早年職事(1904-1920):體驗式學習
第三章 進入香港(1920年):「無限可能」
第四章 出任主教(1920-1924):地域、層面、速度
第五章 香港以外(1925-1930):考驗與磨難
第六章 離開香港(1930-1932):要做的太多,完成的太少?
第七章 伍斯特(1932-1944):突然又安然的終結

附錄 經由杜培義主按立的聖品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4888980
  • 叢書系列:聖公會歷任主教研究
  • 規格:平裝 / 159頁 / 13.8 x 21.5 x 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杜培義主教傳略》讀起來,彷彿是搭上了一趟時光機,直接回到了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書中對於杜主教早年的生活描繪得極為細膩,從他出身的背景,到青少年時期那種充滿理想卻又在現實邊緣掙扎的模樣,都活靈活現。尤其是關於他如何在那個保守的社會氛圍中,確立了對信仰的堅持,那種內心的掙扎與最終的昇華,描寫得絲絲入扣。作者顯然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去考證那些早期的文獻資料,讓我感覺這不是一本冰冷的傳記,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奮鬥史。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禁去思考,如果換作是我處在那個時代,是否也能擁有同樣的勇氣與定力。這本書成功地將歷史的厚重感與個人的信仰力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對於想深入了解早期天主教在台灣傳教歷史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入門磚。它不只是在講述一個人的生平,更是在訴說一個時代的縮影。

评分

讀完《杜培義主教傳略》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種樸實卻又充滿力量的敘事風格。作者並沒有過度美化主角的形象,反而很誠懇地呈現出杜主教作為一個領導者所面臨的實際困難和人性層面上的掙扎。特別是描寫到戰後初期,物資匱乏、資源短缺的艱難處境下,他如何憑藉著堅毅的意志和卓越的行政能力,一步一步地重建教會的基礎設施,那種胼手胝足的辛勞,隔著書頁都能感受到。書中對於他與地方仕紳、軍方甚至民間團體的互動,描寫得十分有層次,顯示出他高超的溝通技巧與靈活變通的處事智慧。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讓你看到的不僅是一位聖職人員,更是一位深諳本土文化、努力為信眾開拓道路的實幹家。對於關心台灣社會發展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且珍貴的視角,去觀察教會如何與社會脈動相互交織、共同成長。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杜培義主教傳略》提供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在地化」視角。很多過去的文獻都著重於宏觀的政策或來自外部的影響,但這本書卻深入挖掘了杜主教在面對台灣民間信仰、在地習俗時所採取的包容與融合態度。書中有好幾段描述了他如何努力調和傳統禮儀與現代教會教義之間的張力,試圖讓信仰更貼近庶民的生活,而不是高懸在天上。這種深入基層、體察民情的領導風格,是理解他為何能在當時複雜的環境中建立如此深厚信徒基礎的關鍵。閱讀的過程,彷彿能聞到那股夾雜著香火味與教堂蠟燭味的歷史氣息。對於想要理解台灣宗教社會學的朋友,這本書無疑提供了豐富的田野觀察資料,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文獻。

评分

老實說,這本《杜培義主教傳略》的文字風格,帶有一種沉穩而內斂的「台灣味」,不像某些官方傳記那樣充滿了空泛的讚美詞藻。它更像是一位熟悉杜主教的長輩,坐在你面前,娓娓道出一生的功過與心路歷程。書中對於杜主教晚年對「傳承」的憂思,描寫得非常動人。那種功成身退後,對於後輩能否延續願景的擔憂,展現出他身為一位精神領袖的責任感與孤獨感。作者運用了許多極富畫面感的句子來描繪他晚年在靜修中所思所想,那種「觀海望遠」的意境,讓讀者在閱讀完他的奮鬥史後,也能感受到一份寧靜的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對過去的紀錄,更像是一本對未來傳道者發出的無聲召喚,提醒著信仰的薪火相傳,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评分

這本傳略的結構安排,實在是相當有巧思。它並非完全依照時間順序鋪陳,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時期杜主教在推動某項重要社會福利或教育事業時的背景故事。舉例來說,當作者提到某所歷史悠久的小學的創立過程時,會立刻跳回杜主教年輕時對教育理念的深刻體悟,形成一種前後呼應的張力。這種非線性敘事的手法,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生動活潑,避免了傳統傳記常有的枯燥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他與繼任者之間的傳承問題時,那種克制而又充滿敬意的筆調,充分展現了對前人貢獻的尊重,同時也預示著教會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史料的整理,更是一場精心的文學編排,讓杜主教的精神能夠透過這些故事,以更立體、更感性的方式呈現給現代的讀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