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開發的機器學習系統設計模式

AI開發的機器學習系統設計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澁井雄介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系统设计
  • 设计模式
  • 软件工程
  • AI开发
  • 深度学习
  • 架构设计
  • 工程实践
  • Pytho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幫助您更了解如何實務開發中應用機器學習技術
  本書是機器學習系統設計模式的集合,範例使用的平台是Docker和Kubernetes,以確保程式碼的可重複執行。本書描述機器學習從訓練、評估和QA,到發布和運行推理器的順序,以及架構和代碼。藉由本書的指引,能夠幫助您更有效地使用機器學習的技術,將其應用在實際的系統開發中。

  本書可以幫助您:
  .了解如何MLOps這種機器學習付諸實用的開發維護方法
  .了解建置機器學習系統的方法,包括專為機器學習設計的系統(機器學習管線或實驗管理)與專為使用機器學習設計的系統(發佈或推論器),以實現MLOps
  .了解改善機器學習系統品質的方法,以及如何透過後續的維護改善模型

來自讀者的讚譽

  "蘊含了MLOps的精華"
  "詳細介紹了如何開發在商業環境中應用機器學習的系統"
  "資訊豐富,是開發大型系統極佳的參考資料"

 
《智能演化:面向未来的系统构建蓝图》 深度解析现代复杂系统的架构哲学与实践指南 在信息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构建一个既能适应快速变化、又能保证稳定可靠运行的复杂系统,已成为每一位架构师和工程师面临的核心挑战。本书《智能演化:面向未来的系统构建蓝图》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技术栈(如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的具体算法实现),而是深入探讨支撑所有现代、高可用、可扩展系统的底层设计哲学、模式选择与演进策略。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宏观的视角和实用的工具箱,用于理解和驾驭现代系统在数据洪流、实时交互和业务敏捷性方面的复杂性。我们将从系统生命周期的全景出发,剖析如何将抽象的业务需求转化为具体、可落地的技术架构。 --- 第一部分:基石:复杂系统设计的核心原则 本部分将系统地梳理构建健壮系统的基础理论。我们不讨论具体的“智能”如何产生,而是关注如何构建一个环境,让各种智能或复杂模块能够有效集成和协作。 第一章:从单体到分布式:边界的艺术 本章探讨系统拆分的重要性。我们将详细分析微服务架构(MSA)的优缺点,重点阐述服务边界的合理划分标准——这远不止于技术职责的划分,更关乎业务领域(Domain)的准确映射。内容包括:康威定律的现代解读、DDD(领域驱动设计)在微服务划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有效管理服务间通信的复杂性,如同步调用陷阱与异步消息队列的设计哲学。 第二章:弹性与韧性:故障预防与快速恢复 一个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故障的系统中,如何确保服务持续性是关键。《弹性与韧性》深入研究了容错机制的工程实践。我们将讲解隔离(Bulkhead)、超时与重试策略的精细调优、断路器模式(Circuit Breaker)在分布式调用链中的作用,以及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如何从理论走向日常实践,以主动暴露系统的薄弱环节。 第三章:状态管理与数据一致性挑战 在分布式环境中,管理数据状态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本章将系统性地梳理不同级别的数据一致性模型,从强一致性到最终一致性的权衡艺术。内容涵盖:分布式事务的解决方案(如Saga模式、两阶段提交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利用事件溯源(Event Sourcing)和命令查询职责分离(CQRS)来简化复杂的状态变更流程,实现高效的读写分离。 --- 第二部分:流动:高吞吐与低延迟的实现路径 现代应用对响应速度的要求近乎苛刻。本部分专注于优化系统在数据处理和请求响应方面的性能表现。 第四章:异步化与反应式编程范式 本章着重介绍如何摆脱传统的请求-响应模型,转向更具扩展性的异步架构。我们将深入探讨基于消息驱动的系统设计,包括消息中间件(如Kafka、RabbitMQ)在系统解耦、流量削峰和日志聚合中的角色。反应式宣言(Reactive Manifesto)的指导思想将被用来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处理并发流数据和非阻塞操作的组件。 第五章:高效缓存策略的层次结构 缓存是提升性能的基石,但错误的缓存策略可能导致比没有缓存更糟糕的结果。本书将系统地分类和解析不同层次的缓存技术:从CDN、反向代理缓存到应用层内存缓存(如本地缓存)和分布式缓存集群(如Redis Cluster)。重点分析缓存失效策略(LRU, LFU, TTL)的选择,以及如何利用缓存来应对突发流量洪峰(Thundering Herd Problem)。 第六章:性能剖析与瓶颈定位 再好的设计,也需要量化验证。本章聚焦于生产环境的性能监控与分析。内容涉及分布式追踪系统(如OpenTelemetry/Zipkin)的部署与应用,用于可视化请求在复杂调用链中的耗时分布。我们将教授如何利用火焰图、摘要统计(Histograms)等工具,精确识别CPU、I/O或网络中的实际性能瓶颈。 --- 第三部分:治理:可观测性、部署与演进 一个系统只有被有效监控和安全部署,才能实现长期的健康运行。本部分关注系统投入生产后的生命周期管理。 第七章:构建可观测性的三支柱 “看不见的系统无法被管理。”本章全面阐述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的重要性,它超越了传统监控。我们将详细讲解日志(Logging)、指标(Metrics)和追踪(Tracing)三者如何协同工作,以支持故障的根本原因分析(RCA)。内容包括:结构化日志的最佳实践、时间序列数据库的选型,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告警阈值,避免“告警疲劳”。 第八章:自动化基础设施与持续交付 现代系统依赖于基础设施即代码(IaC)。本章深入探讨如何使用Terraform、Ansible等工具,实现基础设施的自动化配置与版本控制。随后,我们将构建一个稳健的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水线,重点讲解蓝绿部署(Blue/Green)、金丝雀发布(Canary Release)等先进的部署策略,以确保新版本的发布对现有用户无感。 第九章:系统演进的架构债务管理 任何系统都会积累技术债务。本章提供了一套框架来识别、量化和偿还架构债务。我们将讨论如何在业务快速迭代的压力下,预留“演进余量”(Slack Time),并提供重构的策略,例如如何安全地迁移核心服务,而不中断正在运行的生产环境。本书强调,架构设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成果。 --- 面向读者: 本书适合有一定软件开发基础,并希望提升到系统架构师层面的工程师、技术负责人(Tech Lead)以及对构建高可靠、可扩展性系统有深入兴趣的架构从业者。我们假设读者熟悉基本的网络、操作系统和编程概念,本书将聚焦于模式、原则和权衡,而非具体框架的语法教学。 通过阅读《智能演化:面向未来的系统构建蓝图》,读者将掌握的不是特定的“答案”,而是面对任何新型复杂系统挑战时,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和选择合适设计模式的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澁井雄介

 
  MLOps工程師、基礎架構工程師、AR工程師、擁有兩隻貓咪的飼主。家裡有四張貓咪專用的吊床。本業是以Kubernetes開發自動化的MLOps架構,興趣則是將AR與Edge AI組在一起玩。過去曾在系統整合、軟體創投公司、新創企業主持專案並擔任大規模系統維護小組負責人。

  GitHub:github.com/shibuiwilliam

图书目录

Part I|機器學習與MLOps
CHAPTER 1 何謂機器學習系統?

1.1 機器學習、MLOps、系統
1.2 目標是打造方便使用者的機器學習
1.3 機器學習系統所需的東西
1.4 讓機器學習系統模式化
1.5 本書的編排方式

Part II|建立機器學習系統
CHAPTER 2 建置模型

2.1 建置模型
2.2 反面模式|Only me 模式
2.3 專案、模型與版本管理
2.4 管線學習模式
2.5 批次學習模式
2.6 反面模式|複雜管線模式

CHAPTER 3 發佈模型
3.1 學習環境與推論環境
3.2 反面模式|版本不一致模式
3.3 模型的發行與推論器的運作
3.4.1 用例
3.5 Model loader 模式
3.6 模型的發行與水平擴充

CHAPTER 4 建立推論系統
4.1 為什麼要建立系統
4.2 Web Single 模式
4.3 同步推論模式
4.4 非同步推論模式
4.5 批次推論模式
4.6 前置處理推論模式
4.7 微服務串聯模式
4.8 微服務並聯模式
4.9 時間差推論模式
4.10 推論快取模式
4.11 資料快取模式
4.12 推論器範本模式
4.13 Edge AI模式
4.14 反面模式|Online Big Size 模式
4.15 反面模式|All in One 模式

Part III|品質、維護、管理
CHAPTER 5 維護機器學習系統

5.1 機器學習的應用
5.2 推論日誌模式
5.3 推論監控模式
5.4 反面模式|無日誌資料模式
5.5 反面模式|孤兒模式

CHAPTER 6 維持機器學習系統的品質
6.1 機器學習系統的品質與維護
6.2 機器學習系統的正常性評估指標
6.3 負載測試模式
6.4 推論斷路器模式
6.5 Shadow A/B測試模式
6.6 線上A/B測試模式
6.7 參數基礎推論模式
6.8 條件分歧推論模式
6.9 反面模式|純離線模式

CHAPTER 7 End-to-End 的 MLOps 系統設計
7.1 課題與手法
7.2 需求預測系統的範例
7.3 內容上傳服務的範例
7.4 總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42036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真的非常感謝大家!

  不管是線上商店還是在馬路行駛的自動駕駛系統,都是非常複雜的環境,而要在這個海量資料不斷交換的世界做出合理的判斷,以及對使用者與商業有所貢獻,機器學習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技術。若要透過機器學習增加線上商店的業績,或是偵測馬路上的紅綠燈,除了收集資料以及建立優秀的模型之外,當然也得建立優良的系統以及維護系統的流程。

  本書除了說明將機器學習植入系統的祕訣之外,還會說明一些課題、架構與實例。與其說本書的內容是機器學習,不如說是以軟體開發工程與系統開發工程為主。如果本書能讓知道該如何建立機器學習模型,卻不知道該怎麼於商業應用機器學習的資料科學家、機器學習工程師,或是負責將機器學習植入系統的後台工程師與產品負責人,知道該怎麼透過機器學習對社會產生貢獻的話,那將是筆者的榮幸。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坊間關於機器學習的書籍多到爆炸,但大部分都偏重在演算法的數學推導,或是停留在 Jupyter Notebook 裡跑通一個 Demo 階段。這本《AI開發的機器學習系統設計模式》光是「系統設計」這四個字,就讓我嗅到了一股濃濃的實戰味。我預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幫我們從「模型工程師」晉升到「MLOps 架構師」的層次。系統設計的精髓在於權衡(Trade-off),如何在 Latency、Throughput、準確率、運算成本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我想作者一定會深入探討分散式訓練的策略、如何選擇合適的服務框架(TensorFlow Serving, TorchServe 還是自建 API),甚至是針對異質性硬體(GPU/TPU/NPU)的最佳部署方案。這種宏觀的視野,對於帶領團隊建構複雜的 AI 產品線至關重要。它不只教你怎麼蓋房子,而是教你怎麼規劃整個社區,確保水電網路供應無虞,這才是真正的系統思維,非常實用。

评分

閱讀一本技術書,最怕的就是內容過時,但談到「設計模式」,我就比較放心。設計模式本質上是高度抽象和通用的解決方案,它們處理的是重複出現的結構性問題,而不受限於特定函式庫或工具的迭代速度。如果這本書的內容是基於良好的設計原則(如解耦、高內聚、低耦合)來構建 ML 系統的架構範本,那麼它的生命力就會很長久。我尤其期待它能涵蓋非功能性需求(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NFRs)的處理方式。例如,當你的模型在生產環境中漂移(Model Drift)時,系統應該如何自動觸發再訓練與灰度發布?當使用者數據量暴增時,線上預測服務如何實現水平擴展而不會中斷服務?這些都是在論文中看不到,卻是工程師每日焦頭爛額的痛點。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穩健的、可應對變化的設計框架,那它就遠超一般工具書的價值了。

评分

身為一個對技術堆疊非常講究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那種能串聯起整個軟體工程知識體系的書籍。機器學習已經不再是單獨的學科,它已經內化成了現代軟體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一本好的系統設計書必須要能體現出跨領域的整合能力。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如何處理在大型系統中,資料科學團隊與傳統軟體開發團隊之間的協作模式與介面定義問題。例如,如何確保資料科學家產出的模型 Artifacts(例如 ONNX 格式或序列化的權重檔)能無縫地被後端的 CI/CD 管線識別和部署?如果書中能討論版本控制(Git vs. DVC)、資料血緣追蹤(Data Lineage)以及實驗管理(MLflow, Weights & Biases)的最佳實踐如何融入整體的系統架構中,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絕對會飆升。它不只是一本關於 AI 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以現代軟體工程方法論來駕馭 AI 複雜性的指南。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雖然我手上沒有這本《AI開發的機器學習系統設計模式》,但從這個標題來看,我對它充滿了好奇和期待。這種結合了「AI開發」和「機器學習系統設計」的主題,聽起來就非常硬核,絕對是工程師們案頭必備的聖經級工具書。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肯定不會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會深入探討如何在實際的工業界專案中,將複雜的機器學習模型,成功地轉化為穩定、高效、可維護的生產系統。我想像它會詳細剖析從資料管道的建立、特徵工程的標準化、模型訓練流程的自動化,到最終部署、監控與回饋機制的完整生命週期管理。特別是「設計模式」這個關鍵詞,它暗示著書中將會揭示許多業界前輩在踩坑後總結出來的、具有高度通用性和復用性的架構藍圖。這對我們在面對新專案時,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指導方針,避免重複造輪子,大幅提升開發效率和系統的健壯性。如果內容真的如我所期許的那樣,那麼它無疑是填補了當前學術界與業界實踐之間巨大鴻溝的重要橋樑。

评分

哎呀,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對我這種資深工程師很有吸引力。說真的,我們這些從底層爬上來的,最討厭的就是那種「紙上談兵」的理論。我們需要的不是再多一個新的演算法介紹,而是如何把現有的成熟技術鏈(從資料庫到微服務到容器化)有效地嫁接到機器學習的工作流上。我推測,《AI開發的機器學習系統設計模式》裡頭可能會針對幾種常見的 ML 應用場景,提供對應的標準化模板。像是推薦系統的即時推薦服務、自然語言處理的 Batch Inference 架構,或是電腦視覺的邊緣運算部署策略。每種場景都有其獨特的挑戰,如果書中能用清晰的 UML 圖或流程圖來展示不同模式的優缺點和適用情境,那就太棒了。這能幫助團隊快速定位問題,並選擇最經濟、最可靠的實施路徑,根本就是一份濃縮版的架構師面試寶典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