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

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可.里德
图书标签:
  • 吉卜力
  • 动画
  • 电影
  • 宫崎骏
  • 日本动画
  • 动漫
  • 文化
  • 艺术
  • 影评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英語世界「吉卜力學」百科全書式的圖文書
以生動有趣、知識爆量的書寫探索吉卜力所有的作品
搭配近200張精美圖片,是吉卜力迷不可不敗的人氣指南

  「我想創造具真實性、精彩、帶點諷刺意味,但最重要的是,一部美麗的電影。我想描繪一個認真追求夢想的人。夢想帶有一種瘋狂的毒性,而這種毒性不能被隱藏。」──宮崎駿寫於2011年《風起》製作計畫

  吉卜力動畫電影在全球颳起的旋風從未歇止,除了賣座電影,也陸續推出周邊商品並開設美術館,吉卜力公園也即將於2022年年底開幕,繼續擄獲影迷的心。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於1985 年6 月15 日。工作室的名字發想自宮崎駿,身為飛行器迷的他以二戰期間義大利飛行巡邏隊「吉卜力」(Ghibli)為名,這個義大利文有「從撒哈拉吹向地中海的溫暖氣流」之意。自創立以來,吉卜力有如一股創意暖流,席捲了日本動畫產業。從1984年的《風之谷》到2020年的《安雅與魔女》,吉卜力動畫作品是許多人的成長回憶,也影響了無數創作者,儼然成為動畫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山。

  今年81歲的宮崎駿從1960年代開始創作生涯,在1979年完成第一部動畫劇情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當時Animage雜誌的編輯鈴木敏夫是宮崎駿的熱心支持者,邀請他從1982年開始在雜誌上連載《風之谷》漫畫,並於1984年發行動畫長片。後來鈴木敏夫、宮崎駿和他的導師高畑勳三位人物成為吉卜力三巨頭,創立吉卜力工作室,並製作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動畫劇情長片,奠立了日後的事業版圖。

  鈴木敏夫是吉卜力的總軍師,為工作室尋找資金、挖掘人才,想方設法將作品推到國際舞台上。兩位動畫天才宮崎駿和高畑勳,則在他的保護下恣意揮灑才華。宮崎駿的作品以幻想題材著稱,毫不保留地表現對飛行的熱愛、反戰思想、環境意識及世界和諧的冀望;而高畑勳則講求「不辭勞苦地研究」和「一絲不苟的寫實」,畫功考究細節,致力表現風格上自我突破。兩位大師撐起了吉卜力的一片天,也盡力培育工作室年輕一代的動畫師──庵野秀明、西村義明、米林宏昌、片渕須直……日後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動畫家。

  這本最新的吉卜力電影書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了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推開吉卜力工作室被植物遮蔽的大門,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

  本書改編自廣受好評的Podcast節目Ghibliotheque,堪稱英語世界第一本「吉卜力學」百科全書。每個段落都像是重現了Podcast節目的錄製現場,寫作風格輕快易讀。翻閱本書時就如同兩位資深吉卜力愛好者坐在你身邊,為你仔細講解每部片的開場與結尾,並還原吉卜力作品的溫度和全貌,令人意猶未盡。

  在書中,我們宛如乘著吉卜力的想像飛行器,遨遊在幻想的天空中,見證吉卜力作品每個振奮人心的時刻:娜烏西卡乘著風穿越腐海,巴魯與希達唸著天空之城古老的咒語,梅在森林中掉落在龍貓的肚子上,漫天螢火蟲下節子與清太的笑容,魔女琪琪飛上天空的那一刻,魔法公主小桑堅毅的眼神,千尋憶起與白龍的往事……吉卜力結合風格與故事,為世界帶來珍貴寶藏,一次次以勇氣和希望鼓舞人們。他們製作的不只是動畫,也是每一次向世界重新出發的理想。愛與友情、成長與付出、環境與和平……都是吉卜力不斷創作的主題。

  我們也跟隨本書來到吉卜力工作室的每個階段,深入宮崎駿和高畑勳在創意與生涯上的掙扎,見識到新人導演如宮崎吾朗及米林宏昌以嶄新的創作視野展望未來。吉卜力工作室從草創初期的沒沒無名到今日聞名遐邇,至今已不只一次宣布要停止動畫製作。近年來隨著吉卜力美術館和公園落成、宮崎駿重啟創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似乎正在宣告著,吉卜力茁壯的生命力絕不會就此停歇。

  從標誌性的《龍貓》片頭開始,我們一起往吉卜力世界出發吧!

本書特色

  ※《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結構解剖:
  本書內容涵蓋電影背景介紹、資訊補充小邊欄、導演與製作人訪談、相關文章節錄、各種吉卜力相關的小道消息、影迷式分析與點評、電影海報、劇照、幕後花絮……應有盡有,是骨灰級吉卜力影迷傾盡全力、進入吉卜力魔法世界的探險報告書!

  ※收錄豐富的圖文內容:
  ◎採訪吉卜力的重要推手、天才導演、新晉主創、技術人員的訪談內容整理,各自暢談幕後製作祕辛。
  ◎匯整每部吉卜力電影的創作動機、製作過程、發行、導演後記和影迷評價。
  ◎為吉卜力全集24部電影提供從風格、故事到動畫技術的專業影迷評論。
  ◎收錄近200張精美電影劇照、工作照、手稿、原版海報。

  ※吉卜力堪稱是日本動畫界的「兵工廠」,當今一線動畫家都曾為吉卜力賣命:
  ◎為什麼宮崎駿看完庵野秀明所畫的分鏡表,便立即決定將《風之谷》最重要的段落交付給他?
  ◎原來《魔女宅急便》的導演並非宮崎駿,而是日後製作出《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片渕須直,為何臨時換將?
  ◎西村義明為了協助高畑勳作品《輝耀姬物語》的前期製作,前後竟花了他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時間!
  ◎細田守為了守護自己作品的風格與原創性,最後不得不退出《霍爾的移動城堡》的製作團隊!

  ※「吉卜力三巨頭」緊密的關係讓工作室維持近40年而屹立不搖:
  ◎高畑勳是宮崎駿的導師,但他拒絕協助製作《風之谷》,讓宮崎駿酒後淚流滿面。
  ◎鈴木敏夫形容高畑勳是稱職的製片人,一旦擔任導演,「一切就會變成麻煩」;對宮崎駿來說:「『阿朴先生』(高畑勳)是最令我抓狂的人,同時也是最讓我信任的人。」
  ◎高畑勳形容風格相異但惺惺相惜的宮崎駿:「我們可以輕易地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深度。」
  ◎鈴木敏夫為了阻止迪士尼高層刪改《魔法公主》,竟拿出武士刀,大喊「不准剪!」
  ◎宮崎駿與高畑勳對《平成貍合戰》片名中「平成」二字爭執不下,而國際版片名「Pom Poko」竟是貍貓敲著肚子的聲音!
  ◎工作室創立之初,曾接受日本航空委託創作一支專供機上觀賞的45分鐘動畫的案子,將雜誌上連載的豬角色轉變為飛機上的動畫短片,宮崎駿在1991年的備忘錄中寫道:「《紅豬》應該是一部提供給那些在航程中已筋疲力盡的商業人士,讓他們在缺氧的狀態下也能好好被娛樂的作品。當然,它也會吸引小孩及中年女性觀賞,但我們不要忘了,它就是設計給那些腦漿已化為豆腐的中年男人看的電影。」

  重要事件
  日本:吉卜力美術館於2022年11月在愛知縣重新開幕
  台灣:「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勲展」於6月開展(6月18日至9月25日)
  九月重映《神隱少女》

名人推薦

  王小棣|導演
  王振愷|電影與藝術書寫作家、策展人
  史明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院長、動畫導演
  半瓶醋|電影製片、影評人
  阮光民|漫畫家
  但唐謨|自由寫作影評人
  宋欣穎|電影導演
  余  聿|踩影子停格動畫工作室負責人、導演
  李政亮|政大傳院兼任助理教授
  李世暉|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李拓梓|國藝會副執行長
  易智言|電影編劇、導演
  重點就在括號裡|臉書影劇評論專頁版主
  連俞涵|演員、作家
  翁煌德|臉書粉絲專頁「無影無蹤」版主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所長
  莊永新(小莊)|導演、漫畫家
  張維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主任
  葉  郎|文字工作者
  膝關節|影評人、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推薦記錄

  「包羅萬象的指引、好到令人訝異的撫慰人心。」──《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y)

  「《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是你非聽不可的Podcast節目。」──《衛報》(The Guardian)

  「徹徹底底的興味盎然與包羅萬象。」──Engadget

  「好多畫面湧現,我愛吉卜力!」──王小棣(導演)

  「吉卜力電影陪著我一路成長蛻變,從未缺席,也不曾失望,畫風老少咸宜,色彩賞心悅目,其藝術成就值得跨世代一再玩味,非常推薦。」──莊永新(小莊)(導演、漫畫家)

  「人人心中都有吉卜力,童年就永遠不會消失,愛是最美的擁有。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是兒時裡的點點滴滴,也是大人面對現實社會的寓言童話。《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以重度影迷的角度出發,引領讀者翱翔這座由影像藝術所打造的魔法世界,以及解析背後更為神秘複雜的哲理故事。」──王振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吉卜力电影完全指南》的书籍的详细简介,但其内容不包含该书本身的内容,而是描绘了另一部风格迥异、主题不同的书籍。 --- 《工业革命的引擎:蒸汽、钢铁与社会转型》 探寻塑造现代世界的机械革命 一、本书概览:重构18世纪至19世纪的宏大叙事 《工业革命的引擎:蒸汽、钢铁与社会转型》并非聚焦于幻想与动画的奇幻世界,而是深入200多年前那场深刻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工业巨变。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社会学分析,描绘了从英国棉纺织业的突破到全球铁路网络的扩张,人类如何从农业社会跃迁至机器时代的复杂历程。它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审视了技术创新如何作为核心驱动力,重塑了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关于“驱动力”的史诗。它探讨了创新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萌芽、成长,并最终以不可逆转的力量,将世界带入一个由煤炭、蒸汽和工厂主导的新纪元。 二、核心主题与深度剖析 1. 蒸汽机的革命性突破与能源的转换: 本书将首章聚焦于詹姆斯·瓦特对纽科门蒸汽机的改进。详细解析了这一看似简单的机械创新如何成为工业革命的“心脏”。我们不仅仅描述了机器的构造,更分析了它对煤炭开采效率的指数级提升,以及随之而来的能源获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种从人力、畜力、水力向化石燃料的过渡,是如何打破地理限制,使工厂的选址策略发生革命性变化。 2. 纺织业的流水线与资本的逻辑: 深入分析了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一系列纺织技术对英国经济的早期冲击。重点剖析了“工厂制度”(Factory System)的建立过程。这一制度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对劳动时间、工作纪律以及人与工作关系的彻底重塑。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早期资本家如何通过精密的日程安排和严苛的管理,将传统工匠的“慢节奏”转化为现代工业的“快节奏”。 3. 钢铁与交通的交织:贝塞麦炼钢法与铁路的狂飙: 工业革命的扩张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本书用专门的篇幅讨论了冶金学的进步,特别是亨利·贝塞麦对大规模、低成本炼钢技术的贡献。这种新钢铁如何支撑了铁路时代的降临?书中详细描绘了铁轨如何像血管一样延伸至大陆深处,极大地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我们考察了跨洋电报的出现,以及全球贸易网络如何在蒸汽动力的加持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形成。 4. 城市的剧变与社会阶层的重构: 工业化带来了空前的城市化浪潮。本书细致描绘了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的“诞生”与“病态”。我们不再回避对工人阶级——特别是童工和女性劳动力——生存环境的深入探究。通过对比新兴的中产阶级(工程师、店主、管理者)与日益庞大的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政治诉求,本书勾勒出一部鲜活的社会分层史。对环境污染、疾病传播以及早期社会改革运动(如宪章运动)的分析,力求还原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侧面。 5. 意识形态的碰撞与思想的奠基: 工业革命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变革,更是思想层面的风暴。书中探讨了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自由市场逻辑如何在实践中被采纳和扭曲;同时,也详细分析了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如何基于对工厂制度的亲身观察,构建起批判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些关于经济公平、政府干预与个人自由的争论,至今仍在回响,本书试图追溯其源头。 三、独特的叙事风格与史学视角 本书的叙事风格旨在避免枯燥的年代罗列。作者运用了“微观历史”的笔法,穿插了多位关键人物(如发明家、工厂主、政治活动家,甚至是普通车间工人)的私人信件和日记摘录,使冰冷的史实获得了人性温度。 在史学方法上,本书强调“多中心性”。它避免将英国视为唯一的成功案例,而是对比了德国、美国在后续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同路径,探讨了殖民地资源输入在加速本土工业革命中的隐秘作用。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工业化”并非一条单一的、线性的发展轨迹。 四、《工业革命的引擎》适合谁阅读? 历史爱好者: 渴望理解现代世界根源的读者。 经济学与社会学学生: 需要扎实的案例来理解资本主义起源和阶级动态的专业人士。 技术史研究者: 对技术如何驱动社会结构变化感兴趣的学者。 对社会变迁过程好奇的普通读者: 任何想明白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制造”出来的探索者。 结语:理解过去,方能审视未来 工业革命的引擎已经轰鸣了两个多世纪,它带来的福祉与创伤并存。阅读《工业革命的引擎》,就是直面我们自身现代性的起源——一个由汗水、煤灰、创新与冲突共同铸就的时代。本书的目标是提供清晰的认知框架,帮助读者理解驱动我们今日世界的底层逻辑和历史惯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里德(Michael Leader)


  專業作家、廣播人與重度吉卜力粉絲。他的文章散見於《視與聽》(Sight & Sound)和《白色謊言》(Little White Lies)雜誌,也可在Podcast節目《真理與電影》(Truth & Movies)聽到他的聲音。他是小點工作室(Little Dot Studios)的資深製作人,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iPlayer迷你紀錄片系列作品Inside Cinema、Inside Game的監督。

傑克.康寧漢(Jake Cunningham)

  從事電影和廣播相關工作的作家與製片。他在小點工作室的製播內容聚焦於電影的Podcast節目和評論影片。他曾與第四頻道(Channel 4)、柯松電影院(Curzon Cinemas)和英國獨立電影獎(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s)一起製作Podcast;並為英國廣播公司、《白色謊言》雜誌撰寫電影文章。

譯者簡介

李達義


  影視相關文化工作者,曾於美國和法國學習電影,在影評、電影電視劇本、影視教學均有涉略。譯有《解讀好萊塢:電影的空間與意義》、《完全型男手冊》、《簡單的心》等。

图书目录

譯者序
前言
 
風之谷
天空之城
龍貓
螢火蟲之墓
魔女宅急便
兒時的點點滴滴
紅豬
海潮之聲
平成狸合戰
心之谷
魔法公主
隔壁的山田君
神隱少女
貓的報恩
霍爾的移動城堡
地海戰記
岸上的波妞
借物少女艾莉緹
來自紅花坂
風起
輝耀姬物語
回憶中的瑪妮
紅烏龜
安雅與魔女

延伸閱讀
圖片出處
索引
謝辭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13649
  • 叢書系列:灰盒子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0.9 x 26.5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者序

  冷靜地探討吉卜力作品集是不可能的任務。一方面因為這間規模僅次於迪士尼的動畫製作公司,已累積無可撼動的文化影響力(日本影史賣座前八名中吉卜力作品佔三部);另一方面工作室的代表性人物宮崎駿,已經從「人格」上昇為「神格」,成為人人膜拜的對象。這現象讓同樣身為日本重量級動畫導演押井守在他的《暢所欲言!押井守漫談吉卜力秘辛》書中稱吉卜力為「核心集團」,意思是「將共同利害視為默契,不允許內部批判的共同體」;對於日本文化界對吉卜力一面倒的讚譽現象,他甚至半開玩笑地說因為鈴木敏夫是「戈培爾(納粹宣傳頭子)的後裔」!

  那麼,這本《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有辦法帶你穿越「吉卜力迷霧」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從吉卜力作品的大眾性切入。

  作為大眾藝術的吉卜力

  法國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認為(現代主義運動以前的)電影最主要的特質是「大眾藝術」。他說:「一門『大眾』的藝術,意味著它的傑作──作為藝術無可爭議的最偉大作品,在其創作時就被無數人觀看和熱愛。」我想這是可用於吉卜力(或者宮崎駿)作品最精準的描述。在電影曾經為世人熱烈擁抱的時代(那個《新天堂樂園》的時代已經結束),這樣的存在很容易被理解;卓別林、基頓、愛森斯坦或者約翰.福特都是吉卜力的先驅。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卻容易對這樣的作品產生誤解。最主要的原因是經過「作者論」的洗禮後,電影內部首次產生了「藝術vs商業」這樣的虛假區分。

  巴迪歐說,由於絕大多數的電影以「一般人性」與觀眾對話,這是保證電影能當下被世人熱愛的關鍵;但與此同時,偉大的電影傑作同時還包含一般人辨識不出的藝術成分,兩者並行不悖地存在於同一部電影中。但在今天,人們大都直接將其所看到的「一般人性」當成藝術來稱讚,這是因為如今電影文化已經徹底的媒體化,在一片「懶人包」、「五分鐘看電影」的氛圍之下,你怎能期待「必須經過訓練方能看出」的電影藝術傳統得以生存?

  粉絲狂熱vs英式冷靜

  在這樣的脈絡下「吉卜力魔法探險指南」顯得彌足珍貴。本書作者麥可.里德和傑克.康寧漢是兩位年輕的英國影評人,他們先是錄製了頗受好評的Podcast《Ghibliothèque》,引起熱烈迴響之後,英國出版社才邀他們寫這本書。

  這是一本標準的「影迷書」,作者對動畫的狂熱充滿其中。但英國不愧為電影文化大國,兩位年輕影評人繼承了英國Movie雜誌以V. F. Perkins為代表的「場面調度批評」傳統,將應用在真人電影上的細膩觀察,全數傾注於吉卜力的每一部作品,沒有讓粉絲的愛屏障了影評與作品間應有的冷靜距離。例如談到《神隱少女》時,作者這樣評論:「複雜且稍微華而不實的情節、作為典範的角色設計和極富想像力的動畫並存於電影中……然而,本片的長處並非故事前後的一致性。它的故事發生在澡堂裡,這部片最佳的體驗方式也是讓它徹底沖刷你。」更難得的是,作者也用同樣精彩的方式,解讀工作室其他非宮崎駿和高畑勳的作品。例如他們談到《回憶中的瑪妮》:「為了緩解十幾歲的杏奈焦慮的心情,她被送往鄉下親戚的家中靜養。杏奈到達後,她無意識地將她的包包放在刻著『愛』這個字的桌面上,將它掩蓋而毫不自知,那是因為現在對她來說,『愛』這個詞被隱藏起來了。」這是精彩的「場面調度分析」,也是與「一般人性」並存之傑出電影中的「大眾藝術」的電影藝術。

  有了理性與感性的加持,本書超越一般的導覽書籍,但更讓人激賞的是書中對於工作室人員間的「八卦」,有著一針見血的第一手報導。眾所周知,高畑勳與宮崎駿有超越一甲子的交情,但或許你不知道當初宮崎駿和鈴木敏夫拜託高畑勳加入工作室時,高畑勳的答案是「NO」,鈴木敏夫回憶道:「這是宮崎駿從未顯現過的一面,當然他喝醉了。就在我還來不及反應之際發現他哭了,淚流滿面地說:『我的年輕歲月都獻給了高畑勳,但他卻從來沒有幫過我做我的作品。』」然後在談到《魔法公主》橫掃日本、將工作室帶到另一個新境界的成功時,高畑勳這樣說:「他宛如新生,《魔法公主》之後,宮崎駿在日本成為紀錄打破者和文化界導師的同義詞,同時也是世界電影新崛起的偶像。問題是,他和工作室要怎麼回應這些新的期待呢?」兩位改變世界動畫版圖的巨人複雜且深刻的交情躍然紙上。

  如果你已經是吉卜力迷,本書一定能讓你宛若新生地重溫這些熱情;如果你是對電影有熱情,但對動畫還有那麼一點疑慮的影迷,本書絕對可以滿足你所有對美好電影的期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光看書名就讓人熱血沸騰啊!身為一個從國中時代就開始追宮崎駿、高畑勳作品的死忠影迷,每次看到有這種「完全」二字的書籍出現,心裡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終於有人能把我們這些年的感動、那些細膩的畫面、難以言喻的角色心境,做一個系統性的整理和梳理;怕受傷害是因為,吉卜力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部部動畫,它承載了太多青春的重量,一般的介紹文稿根本無法捕捉到那種魔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那些鏡頭語言的奧妙,比如《魔法公主》裡山豬神被射穿後的絕望感,那種近乎油畫般的質感是如何達成的?或者《神隱少女》中無臉男從貪婪到純真的轉變,背後是否藏著對現代社會物慾橫流的深刻批判?如果這本指南能跳脫出簡單的劇情複述,而是真正解構每一部作品在藝術、哲學,甚至台灣社會價值觀投射下的意義,那它就真的無愧於「完全」二字了。我尤其關注的是,它會如何處理吉卜力後期作品,像是《風起 જ》中那種對夢想與現實拉扯的複雜情緒,那種沉重與輕盈交織的美學,是否能被文字精準捕捉?總之,我期待的不只是一本工具書,而是一本能陪我再次走進那個動畫宇宙的靈魂之鑰。

评分

最近台灣引發了一股對經典動畫的重新審視熱潮,很多老粉絲都希望能有一本權威性的資料庫來鞏固自己的知識庫。這本《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如果真的想站穩腳跟,它必須在資料的準確性和廣度上做到無懈可擊。我個人非常好奇它對一些較為爭議性的作品,例如《地海戰記》的處理方式。這部作品在上映時評價兩極,它是否能客觀地呈現出當年的製作困境與外界的接受度?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涵蓋吉卜力工作室的「周邊影響」,例如他們對日本乃至世界動畫產業鏈的實際貢獻,而不只是停留在電影本身。有沒有專門的章節去探討吉卜力美學對後續動畫創作者(無論是日本國內還是國際上)的啟發?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尚未公開的訪談內容,或者對早期設定集、分鏡草稿的深度解讀,那絕對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否則,如果它只是把網路上已經公開的資訊重新編排,那對資深粉絲來說,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

评分

老實講,我對「指南」這個詞彙有點保留,因為吉卜力的世界觀太龐大了,要「完全」涵蓋,簡直是天文數字。但撇開這個行銷用詞不談,我最在意的其實是不同導演之間的對照分析。宮崎駿的魔幻寫實與高畑勳的現實主義,兩位大師雖然合作多年,風格卻是南轅北轍。例如,比較《螢火蟲之便當》的殘酷寫實和《魔女宅急便》的少女成長,兩者如何同時存在於「吉卜力」這個傘下?這本書能不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們理解這種風格上的張力是如何運作的?此外,對於那些被部分觀眾忽略的細節,譬如說,吉卜力電影中對於「食物」的描繪總是那麼誘人,從《魔女宅急便》裡的魚排三明治到《崖上的波妞》裡的拉麵,這些生活化的場景是如何被藝術化,進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如果這本指南能提供影像分析,深入探討場景設計師和美術指導的心法,那對我這種「細節控」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夠的圖例和截圖來佐證觀點,而不是純粹的文字論述,畢竟,談論視覺藝術,圖片才是最有力的語言。

评分

閱讀吉卜力相關書籍,我總是在尋找一種「翻譯」——將那種難以言喻的情感轉化為文字的能力。這本指南如果能成功,它必須能觸及到吉卜力作品的核心精神,也就是那份「對世界的溫柔凝視」。我希望能看到,它如何闡述吉卜力電影中對於環境保護、和平主義、以及女性自主意識的堅持。例如,探討《給桃子的信》或《輝耀星途》這類較近期、探討家庭關係與記憶的作品時,它的切入點是否足夠細膩,能夠捕捉到那種世代交替間的溫情與疏離?我特別期待看到它對配樂的深度分析,久石讓的音樂與畫面的結合已臻化境,任何指南若跳過對音樂結構、情感對應的剖析,都會顯得單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在重溫某個經典場景時,不僅僅是感動於畫面,更能理解到背後創作者是如何層層堆疊、精密計算,才達成了那份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指南」,而成為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電影賞析聖經。

评分

說真的,現在坊間關於吉卜力、宮崎駿的書多到數不清,很多都是流水帳式的介紹,或者乾脆就是美術圖稿的簡單組合,缺乏真正的評論深度。我這次入手這本《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主要是想看看它能不能提供一些比較「內部」的視角。例如,對於像《紅豬》這樣相對冷門(相較於《龍貓》或《神隱少女》)的作品,它會不會花篇幅去解析主角波魯克的孤寂與浪漫,或者更具體地談談那種橫跨大戰背景下的反戰意涵?我對幕後製作的細節很有興趣,像是鈴木敏夫先生在企劃和推動過程中的角色,那些外界鮮少人知的軼聞趣事,能不能被納入?畢竟,吉卜力之所以是吉卜力,不單是宮崎駿的才華,更是背後整個團隊的集體意志。如果這本指南能做到對早期作品,像是《風之谷》和《天空之城》的技術演進做一個縱向比較,觀察他們在作畫、配樂(久石讓的貢獻無疑是關鍵)上如何一步步建立起獨特的風格標籤,那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就大大提升了。我希望看到的是紮實的田野調查和資料整理,而不是空泛的讚美詞彙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