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讀懂半導體製造裝置

看圖讀懂半導體製造裝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菊地正典
圖書標籤:
  • 半導體
  • 製造
  • 裝置
  • 圖解
  • 工程
  • 科技
  • 電子
  • 工業
  • 科普
  • 專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係教授 羅丞曜  審訂

  得半導體得天下?
  要想站上世界的頂端,就一定要瞭解什麼是半導體!

  半導體可謂現在電子產業的大腦,從電腦、手機、汽車到資料中心伺服器,其中具備的智慧型功能全都要靠半導體纔得以完成,範圍廣布通信、醫療保健、運輸、教育等,因此半導體可說是資訊化社會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半導體被稱為是「產業的米糧、原油」,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掌握瞭全球的科技,不僅薪資傲人,產業搶纔甚至擴及到瞭高中職!
  但,到底什麼是半導體?半導體又是如何製造而成的呢?

  本書詳盡解說瞭製造半導體的主要裝置,並介紹半導體所有製程及其與使用裝置的關係,從實踐觀點專業分析半導體製造的整體架構,輔以圖解進行細部解析,幫助讀者建立係統化知識,深入瞭解裝置的構造、動作原理及性能。
《芯片製造:從材料到封裝的全麵解析》 圖書簡介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半導體作為現代工業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書《芯片製造:從材料到封裝的全麵解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且全麵的視角,解析半導體製造的復雜流程,內容涵蓋瞭從基礎材料選擇到最終封裝測試的每一個關鍵環節。我們聚焦於理解“為什麼”和“如何做”,而非僅僅羅列設備名稱,力求讓讀者深刻理解半導體製造的底層邏輯與工程挑戰。 第一部分:半導體材料的基石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半導體製造的起點——材料科學。我們首先介紹矽(Si)作為主流半導體材料的獨特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它在現代電子器件中的核心地位。接著,我們將詳細闡述從天然石英砂中提取高純度多晶矽,並通過直拉法(CZ法)或區熔法(FZ法)生長齣單晶矽錠的過程。重點解析晶圓的製備,包括切割、研磨、拋光等關鍵步驟,以及如何通過精確的錶麵處理技術,達到納米級的平整度和潔淨度。 隨後,我們將引入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如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分析這些寬禁帶材料的優勢及其在功率電子、射頻器件中的應用前景,並探討其生長和加工過程中遇到的獨特技術難題。此外,本書還將觸及高阻矽、SOI(絕緣體上矽)襯底等特殊材料的製備工藝及其在特定應用場景下的價值。材料的純度、晶格質量和錶麵形貌,是決定最終芯片性能的根本,本部分將對此進行細緻的剖析。 第二部分:薄膜沉積與圖案化技術 芯片的微觀結構是通過在矽片錶麵精確沉積和刻蝕薄膜來實現的。本部分將詳細介紹幾種核心薄膜的形成技術。 1. 氧化與擴散: 深入探討熱氧化(濕氧、乾氧)在介質層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摻雜擴散技術在形成PN結和控製電阻率方麵的原理與實踐。 2. 沉積技術: 我們將對比分析物理氣相沉積(PVD,如濺射)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如LPCVD、PECVD)的物理機製。重點解析PECVD在低溫下沉積氮化物和非晶矽層的能力,以及ALD(原子層沉積)如何實現亞納米級的厚度控製和極高的均勻性,這是現代先進邏輯器件不可或缺的技術。 3. 光刻技術: 光刻是決定芯片特徵尺寸的關鍵步驟。本書將詳細拆解光刻的四個核心要素:光刻膠、掩模版、光源和光刻機。我們不僅會講解經典的步進式光刻原理,還會重點剖析深紫外(DUV)光刻,特彆是極紫外(EUV)光刻的工作原理、光源挑戰(如激光等離子體源)以及其在實現5nm及以下節點製造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將討論光刻膠的選擇、塗膠、曝光、顯影和硬化等工藝細節。 4. 刻蝕工藝: 刻蝕是將光刻圖形轉移到下層薄膜上的過程。本部分著重分析乾法刻蝕(等離子體刻蝕)的優勢,特彆是反應離子刻蝕(RIE)和深反應離子刻蝕(DRIE,如Bosch工藝)的工作機理。解析各嚮異性刻蝕如何實現垂直側壁的形成,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工藝參數(氣體配比、功率、壓力)來控製刻蝕速率和選擇比,這是構建復雜三維結構(如FinFET)的基礎。 第三部分:器件結構構建與集成 芯片的功能實現依賴於數十億晶體管的精確堆疊和互連。本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利用前述的材料和圖案化技術,構建起實際的電子器件。 1. 晶體管製造核心: 我們將詳細講解CMOS器件的形成過程,包括離子注入(離子束的加速、質量分離和注入深度控製)、退火(激活雜質和修復損傷)以及柵極的形成。重點剖析從平麵CMOS到FinFET(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的演進,解析FinFET結構如何有效控製短溝道效應,以及其在三維結構控製上的工程挑戰。 2. 金屬互連技術: 隨著特徵尺寸的縮小,金屬互連的電阻和電容成為性能瓶頸。本部分將詳細介紹銅(Cu)互連技術,尤其是大馬士革(Damascene)工藝的實施,包括介質層刻蝕、銅阻擋層(Ta/TaN)的沉積、銅的電鍍填充、以及化學機械拋光(CMP)去除多餘金屬的過程。解析CMP在實現層間平坦化和去除襯底損傷方麵的不可替代性。 3. 高級器件與三維集成: 探討先進邏輯工藝中的關鍵技術,如HKMG(高介電常數柵極/金屬柵極)的引入及其對漏電流的抑製作用。此外,本書還將展望三維集成技術(3D-IC),如TSV(穿矽通孔)的製作、晶圓鍵閤(Bonding)和混閤鍵閤(Hybrid Bonding),這些技術是實現異構集成和超越摩爾定律的重要路徑。 第四部分:封裝、測試與良率管理 製造完成的晶圓需要被切割、測試和封裝,纔能成為最終可用的集成電路産品。 1. 晶圓測試與切割: 介紹晶圓探針測試(Wafer Probing)的工作流程,包括電學測試、缺陷標記和數據采集。隨後,詳細解析晶圓切割(Dicing)的技術,包括機械切割與激光切割的優缺點,以及如何保護邊緣結構。 2. 封裝技術: 封裝不僅僅是保護芯片,它還承擔著散熱和信號引齣的重要功能。本部分將對比分析傳統的引綫鍵閤封裝(Wire Bonding)和先進的倒裝芯片(Flip-Chip)技術。深入探討BGA、QFN、WLP(晶圓級封裝)以及Chiplet等現代封裝方案,分析其對熱阻、電性能和可靠性的影響。 3. 良率與可靠性: 良率是半導體製造的生命綫。本書將引入良率模型(如Poisson模型、Negative Binomial模型),分析缺陷的來源(如顆粒物、電學缺陷),並介紹如何通過統計過程控製(SPC)和設備監控來提高良率。同時,對封裝後的可靠性測試,如溫度循環、高低溫儲存等,進行基礎介紹。 本書內容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力求將高深的半導體製造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閤,是理工科學生、研發工程師以及對微電子産業感興趣的專業人士的理想參考讀物。

著者信息

監修者簡介

菊地正典


  1944年生,1968年東京大學工學部物理工學科畢業後,即進入日本電氣公司(NEC),長期從事半導體元件及製程開發相關工作,纍積半導體開發與量產的豐富經驗。1996年擔任NEC公司半導體事業集團總工程師,2000年擔任NEC電子元件總工程師,2002年起擔任日本半導體製造裝置協會(SEAJ)專務理事。

執筆者簡介

賴金雅春


  1972年神戶大學工學部畢業後,即任職於日本電氣公司(NEC),負責超高速半導體元件、製程開發工作,並於相模原事業場從事半導體製造工廠前段製程到後段製程的生產線及製程品質管理。2002年4月起,外派至日本半導體製造裝置協會。共同著作有《ULSI製造裝置實用便覽》(Science Forum)。

春日壽夫

  1970年大阪大學基礎工學部畢業後,即任職於日本電氣公司(NEC),進行半導體封裝技術開發,以及執行美國NEC公司半導體後段工程的工場建設及營運。目前從事NEC Electronics的技術涉外總括業務,並兼任JEITA及IEC半導體.實裝相關標準化與技術動嚮委員會的要職。主要著作有:《CSP/BGA技術》、《CSP實裝技術》(以上日刊工業新聞社齣版)、《高密度實裝技術100問》(工業調查會)等。

譯者簡介

張萍


  二○○一年起從事日文翻譯迄今,未曾間斷、從不拖延。
  喜歡透過語文轉換,擴充不同領域的知識、拓展美麗新世界。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概觀半導體製程
1-1 前段製程與後段製程
前段製程安裝元件、配線;後段製程進行組裝、選別、檢驗等8
1-2 元件形成製程(前段製程 FEOL) 1
從晶圓洗淨、氧化到閘極氧化層之形成12
1-3 元件形成製程(前段製程 FEOL) 2
閘極多結晶矽之形成到埋設接觸孔16
1-4 配線形成製程(前段製程 BEOL)
將電晶體等以金屬配線、接續後形成迴路20
1-5 晶圓電路檢查製程
確認埋入晶圓內晶片迴路特性,判定其優、劣24
1-6 組裝製程(後段製程)
將優質的晶片與外埠端子連接,用薄膜來保護晶片26
1-7 選別、檢驗製程(後段製程)
逐個檢查已完成之LSI電力特性、尺寸、外觀28
Column新材料、新技術持續登場29
1-8 製造流程與所使用之裝置
各元件構成零組件之流程概觀30

第2章 前段製程(洗淨 ~ 曝後烤)之主要製程與裝置
2-1 洗淨 1
一般使用藥劑之化學性清除方法40
2-2 洗淨 2
晶圓洗淨技術與新興洗淨技術43
2-3 乾燥
晶圓處理後務必要水洗、乾燥45
2-4 氧化
將晶圓矽錶麵轉換為矽氧化層47
2-5 化學氣相瀋積(CVD) 1
讓反應瓦斯進行化學反應,沉積齣膜49
2-6 化學氣相瀋積(CVD) 2
ALD與Cat-CVD52
2-7 光阻蝕劑塗佈
圖形(pattern)加工前之光阻蝕劑塗佈54
2-8 預烤
將光阻蝕劑稍微加熱56
2-9 曝光 1
步進機(stepper) 、掃描機(scanner)、液浸曝光裝置57
2-10 曝光 2
EUV與圖形解析度提升技術59
2-11 曝光 3
電子束曝光裝置62
Column曝光裝置方式63
2-12 顯像.曝後烤
在光阻蝕劑上製作圖形,燒刻64

第3章 前段製程(乾式蝕刻~金屬鍍膜) 之主要製程與裝置
3-1 乾式蝕刻 1
反應性離子蝕刻裝置 72
3-2 乾式蝕刻 2
非等嚮性蝕刻與等嚮性蝕刻74
3-3 抗蝕劑剝離.灰化
去除不要之光阻蝕劑76
3-4 CMP
錶麵研磨、平坦化78
3-5 濕式蝕刻
整體蝕刻之主要用途80
Column矽化物技術82
3-6 不純物質(雜參)導入裝置 1
離子佈植83
Column離子佈植光罩84
3-7 不純物質(雜參)導入裝置 2
新的不純物質導入技術85
3-8 氧化層蝕刻(反蝕刻)
閘極側璧以自我對準方式形成絕緣膜87
3-9 PVD(物理氣相沉積)裝置 1
濺鍍88
3-10 PVD(物理氣相沉積)裝置 2
各種PVD技術91
3-11 熱處理(退火)
非活性氣體中之晶圓熱處理93
3-12 鍍膜
將配線用的銅金屬做全麵性的鍍膜95
3-13 其他技術.裝置 1
磊晶沉積、熱擴散97
3-14 其他技術.裝置 2
絕緣膜塗佈、奈米壓印99

第4章 後段製程(切割~接閤) 之主要製程與裝置
4-1 封裝 1
封裝的種類與特徵108
4-2 封裝 2
從實裝技術來看半導體封裝的趨勢112
Column為何需要高密度實裝技術115
4-3 LSI後段製程方法
將LSI裝置以封裝方法收?116
4-4 研磨
薄化矽晶圓118
4-5 切割
將矽晶圓分割為單個積體電路120
Column藉由超純水洗淨破壞半導體晶片的靜電123
4-6 黏晶
將分割後的半導體晶片搭載於封裝基闆124
4-7  打線接閤
將分割後的半導體晶片與外部電力連接126
Column未來的新型態打線接閤技術129
4-8 無接線接閤
將半導體晶片與外部電力以無接線方式接閤130

第5章 後段製程(樹脂封裝、端子加工、檢查)之主要製程與裝置
5-1 樹脂封裝 1
導線架型封裝之傳送模塑樹脂封裝裝置140
Column為何無鉛對環境保護來說是必要的?142
5-2 樹脂封裝 2
僅有基闆單邊設有縫細,可以樹脂封裝金屬方式注入樹脂144
5-3 導線架式封裝端子加工
鍍、導線成形裝置146
5-4 BGA式封裝端子加工
附有球型、封裝切斷.分離152
5-5 標記(Marking)
於封裝產品上標記姓名與地址154
5-6 無接線接閤中具有代錶性之後段製程製造方法案例
TBGA與FCBGA 156
5-7 3D晶片堆疊構裝
晶片堆疊之高密度、高性能化160
Column何謂半導體~機器組閤係統之統閤設計163
5-8 晶圓階段之封裝
後段製程中,直接以擴散製程製造晶圓的方式
Column裸晶封裝所需要的KGD167
5-9 半導體檢查製程
LSI檢查168

索引 176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72001
  • 叢書係列:科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21世紀的今日,資訊化的浪潮正衝擊整個世界。


  使用個人電腦的網際網路、以行動電話為代錶的行動儀器等,皆以相當快的速度普及,從資訊與傢電業的茁壯,資訊化的波浪已拍打著業界與一般的社會活動,甚至於個人的生活,而使人感受深切。

  另外,作為網路中每一個要角的電子儀器,也隨著日益多功能化、高性能化而逐漸的塑造齣另一個新貌,成為更具智慧且更為複雜的係統。

  之所以能夠齣現這種電子儀器,或者使電子儀器帶來進步,其基石則為作為核心主角的關鍵元件─半導體以及藉由半導體而開花結果的「積體電路(IC)」。

  半導體就如同「米」或「原油」一般,已廣泛地滲透於整個社會,而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支柱之一。但除瞭一部份人士之外,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尚未清楚瞭解半導體的實體。

  因此,依據本人長期在半導體產業中接觸的經驗與體驗,嘗試編寫這本書,希望能使更多的人能夠對半導體(IC)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當所有的相關技術皆已深具基礎之後,纔有可能在專門技術上深耕,「彙集各種技術」之後,纔能夠誕生半導體。本書中的內容至少已掌握這一原則,也希望能夠作為對半導體已具有一定基礎者的參考資料。

  最後,對於執筆本書編寫之際給予熱誠鼓勵的朋友們一併上謝忱。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承認,過去幾年我為瞭應付一些跨部門的專案討論,經常得抓著那些資深工程師問東問西,但他們講的術語,像是ALD(原子層沉積)的「自限性反應」,聽起來像天書一樣。這本書的厲害,就在於它用一種近乎「圖解維基百科」的直觀方式,將這些高深的學術名詞給「翻譯」成瞭大傢都能理解的視覺語言。舉例來說,對於離子佈植(Ion Implantation)的過程,書中不僅僅是畫齣離子源和加速器,更進一步地用圖示解釋瞭如何透過磁場偏轉來控製離子束的能量與角度,這對於理解摻雜均勻度的重要性,比單看文字敘述要有效率得多。它的編排邏輯非常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他知道你哪裡會卡住,然後立刻提供一張精美的圖錶來解惑。這種「即時解惑」的設計,讓閱讀過程中的挫敗感大大降低。對於業界的新鮮人或是想轉行進半導體領域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入門的「通關密語」,它幫你把那些抽象的物理和化學反應,轉化成瞭具體的、可以觀察到的機械動作序列,這份用心,絕對值得肯定。

评分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儘管這本書聚焦於「裝置」的硬體層麵,但它巧妙地將製程中的「物理與化學效應」融入瞭圖解之中,形成瞭一種高度整閤的學習體驗。舉個例子,在描述濺鍍(Sputtering)的過程時,它並沒有隻畫齣靶材和晶圓的位置,而是加入瞭離子撞擊靶材後,原子脫離並遷移到晶圓錶麵的動態模擬圖。這種對能量轉移的視覺化處理,讓人對「物理氣相沉積」的概念有瞭更紮實的掌握,理解為什麼真空度、功率控製和磁場分佈對薄膜品質至關重要。這本書成功的關鍵在於,它不把圖和文字割裂開來,而是讓圖成為主要的敘事者,文字則像是精準的註解。對於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但基礎知識有點鬆動的資深技術人員來說,它提供瞭一個重新係統化、用視覺記憶來強化舊有知識的絕佳機會。總體而言,這是一本不隻是「看圖」,而是真正能讓你「讀懂」半導體製造核心技術的優秀作品。

评分

從設計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完全跳脫瞭傳統技術書籍那種灰暗、密密麻麻的刻闆印象。它的色彩運用非常大膽且有效。你知道的,很多半導體設備的內部構造,其實充滿瞭高溫、高真空、化學腐蝕等極端條件,單靠黑白線條很難錶達其中的層次感。然而,這本書在標示不同氣體流動路徑時,使用瞭清晰的色碼區分,例如用藍色標示冷卻迴路,用紅色標示高溫反應區。這種視覺區隔,讓讀者在瀏覽蝕刻機(Etcher)的複雜管線時,可以迅速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討論的製程步驟上,而不會被其他無關的輔助係統乾擾。更別提那些三維透視圖的運用,它成功地將原本在極小空間內完成的奈米級操作,用放大且清晰的方式呈現齣來,讓人彷彿戴上瞭虛擬實境眼鏡在觀察晶圓的加工過程。這種對視覺體驗的重視,讓閱讀這本技術書籍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這在理工科書籍中是相當少見的優點。

评分

這本《看圖讀懂半導體製造裝置》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那種俐落的線條和精準的圖解,立刻就抓住理工科背景讀者的目光。坦白說,我這幾年都在傳產待著,雖然偶爾會聽聞半導體業的各種新名詞,但總覺得那些技術細節像是被一層濃霧罩著,遙不可及。市麵上的教科書,要嘛就是理論太深奧,充滿瞭艱澀的數學公式,讓人望而卻步;要嘛就是太過於概括,根本無法讓人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製程圖像。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似乎真正掌握瞭「圖像化溝通」的藝術。光是看目錄的排版,就能感覺到編排者的用心,它不是單純把圖片堆砌起來,而是像在引導讀者走進一條規劃完善的參觀動線,從前端的黃光微影到後端的蝕刻、薄膜沉積,每一步驟的關鍵設備都用近乎工程圖的精確度繪製齣來。我特別欣賞它在細節上的堅持,例如在介紹CMP(化學機械拋光)單元時,那種對研磨頭與晶圓介麵作用力的描繪,比起單純的文字描述,來得更具體、更震撼人心。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從宏觀概念深入到微觀操作層次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能幫助我們快速建立起對這些龐大且精密機颱的「空間感」和「功能感」。

评分

這本書在探討設備的「運作原理」時,錶現齣瞭高度的務實精神,這點對於在生產現場打滾的我們來說尤其重要。它沒有停留在「這個裝置是做什麼的」這個層次,而是深入到「它是如何做到的」以及「如果齣瞭問題,可能在哪裡齣問題」的層麵。例如,在介紹MOCVD(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設備時,它不隻解釋瞭前驅物如何送入反應室,更細膩地描繪瞭氣流動力學對薄膜均勻度的影響,甚至連反應室內壁的清潔維護程序都附帶提到瞭。這種「From Concept to Maintenance」的全麵性視野,讓讀者能更全麵地理解一套設備的生命週期。對於設備工程師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知識藍圖,讓我們在麵對機颱突發故障需要遠端診斷時,能夠迅速在腦海中重現機颱的內部結構和氣體傳輸路徑,這無疑是提高瞭現場應變能力的一大利器。它的實用性遠超齣瞭單純的理論介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