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號稱「小無敵」的評量,說真的,拿到手的時候心裡其實有點複雜。畢竟現在國小生的數學課綱改得飛快,光是課本本身就已經要花時間消化了,這種額外的參考書,擺在旁邊就讓人有點壓力。我觀察了一下,它對應的是二年級上學期的內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剛脫離低年級的懵懂期,開始接觸到比較抽象的數字概念,像是乘法口訣的初步認識,或者更複雜一點的量的比較。市面上的參考書百家爭鳴,各有各的擁護者,但翰林的這套,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紮實」但又不失親和力。畢竟是評量,重點當然還是在於「評」的設計上。我特別留意了單元測驗的編排,它沒有一開始就丟給孩子一堆超級難的題目,而是循序漸進,從課本觀念的複習、基礎運算的練習,慢慢加深難度,這點對我們家那個容易被挫折感打擊到的孩子來說,是個很重要的設計。如果開頭的題目太難,他可能看都懶得看就想把它丟到一邊了。而且,它在題型變化上做得不錯,不只是單純的「算式填充」,還會出現一些情境應用題,雖然說情境題對二年級來說可能還很基礎,但能引導他們去思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總比死記硬背來得有用。不過說真的,這本的紙質我倒是覺得可以再加強一點,畢竟是需要經常翻閱和動筆書寫的,如果太薄,寫久了難免會有點擔心會不會透過去,畢竟孩子們有時候寫字力道比較重。整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穩固的複習架構,讓家長也能比較清楚掌握孩子在學校學習進度上的弱點。
评分我們家長在挑選輔助教材時,除了內容正確性之外,另一個很在意的點就是「批改與訂正的便利性」。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的數學老師,我們只是輔助者,如果訂正起來非常耗時費力,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大打折扣。這本評量在解答的編排上,給予了相當大的篇幅。它不只是給出最終答案,更重要的是,它詳細地呈現了「解題步驟」。這點對於需要重新學習或複習特定運算方法的家長來說,簡直是救星。當孩子算錯一題時,我們不用像偵探一樣,從頭到尾猜測他是哪一步驟出錯了,因為標準的解題流程已經攤在眼前了。特別是那些需要多步驟才能完成的應用題,它會把「列式」、「計算」、「驗算」這些環節都分開呈現,讓孩子清楚知道,數學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可幾的。然而,我也注意到一個小小的遺憾,那就是在「易錯概念」的提醒上,做得不夠顯眼。雖然它有講解步驟,但有些家長可能只是快速對答案,很容易忽略那些潛藏在步驟之間的陷阱。如果評量能在每單元的最後,用一個小小的「注意!你可能在這裡犯錯」的區塊標註出來,那會更完美。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結構性,它讓你清楚知道孩子在哪個環節是「懂了」,哪個環節是「會錯的」,這比單純的「對或錯」更有教學價值。
评分說真的,現在的參考書設計,越來越重視「視覺友好度」。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的評量,很多都是黑白印刷,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題目,看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這本翰林的評量,至少在色彩運用上是相當用心。雖然它畢竟是評量,不是課本那種圖文並茂的設計,但關鍵的圖示、數字的標註,甚至是一些錯誤的示範,都有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這對於正在發展視覺辨識能力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絕對是加分的。尤其是在處理像「時鐘」或「錢幣」這類需要具象化理解的單元時,清晰的圖例比純文字的描述有效率太多了。然而,優點也可能帶來缺點。有時候,過度的色彩和排版設計,可能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誤以為那些輔助性的圖案才是重點,而不是背後的數學原理。我觀察到,有些題目旁邊會附帶一些小小的吉祥物圖案,雖然可愛,但偶爾會讓我家那位「愛畫畫多過愛算數」的小朋友,把重點放在描繪那個圖案上頭。此外,這本的習題設計非常貼合現行課本的章節順序,這對經常需要趕進度的家長來說非常方便,你不用擔心買錯版本或順序錯亂。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你是採用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家長,可能需要自行調整一下練習的順序,因為評量內部的單元劃分,還是緊密跟隨著特定版本教科書的脈絡走的。
评分最後,談談我個人對「實力評量」這四個字的看法,以及這本書如何體現「實力」。在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實力」不應該只體現在能不能在五分鐘內做完十道加減法,而是要體現在面對新情境時,能不能靈活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這本評量在後面的單元,確實開始嘗試加入一些需要轉換思維的題目。比如說,它會設計一些需要「倒推」或「假設」的簡單情境問題,這類題目往往是區分「學會基本計算」和「具備數學能力」的關鍵。我認為這本書的設計者,至少意識到了這一點,並試圖在評量中植入這些「思考的種子」。當然,因為是給國小低年級使用的,這些「種子」不會太深奧,但足夠讓孩子意識到,數學不只是照著公式套用而已。從實用性來說,它的配分設計看起來也相當合理,大概符合學校段考的標準,這讓孩子在準備期中考或期末考時,可以有非常貼近真實戰場的演練機會,避免了平時練習的題目難度與正式考試落差太大的問題。總結來說,這套評量是市場上眾多產品中,一個相當可靠且穩健的選擇。它沒有過度花俏的噱頭,而是專注在基礎的鞏固與考試的銜接上,對於需要有系統性複習規劃的家長來說,是個值得信賴的工具書。
评分關於這本數學評量,我得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就是它在「銜接性」上的考量。二年級是個很關鍵的轉折點,孩子們的運算能力必須在接下來的三年級爆發,三年級的四則運算和更複雜的應用題量會暴增。如果二年級的基礎沒打好,三年級就會像在爬樓梯踩空一樣,很難追上去。這本評量的編排邏輯,其實是隱含著對未來學習的預期。它在安排習題難度時,其實已經在預想「什麼知識點是未來學習的基石」。舉例來說,如果某個單元特別著墨在「量感的建立」或是「時間的認知」,它就會設計得比較細膩,不會只是丟個標準題目就帶過。我發現它在基礎練習部分,重複的題型編排密度比較高,這點見仁見智,對數學比較弱的孩子來說,重複是強化記憶的最佳途徑,但對程度中上或是比較聰明的孩子來說,可能會覺得有點浪費時間,因為他們很快就能掌握了。理想狀態下,評量應該要能提供分層的練習,例如「基本功專區」和「挑戰思考區」,但這本主要還是以全面覆蓋為主,深度挖掘的部分相對較少。這也就意味著,家長可能需要在孩子完成這些評量之後,自己再額外準備一些思考層次較高的題目來做輔助,否則孩子很容易停留在「會算」而非「會思考」的階段。如果單純只做這本,孩子的數學敏感度可能還是會稍嫌不足,畢竟「無敵」這個詞對二年級來說可能還太沈重了點,踏實穩健的建立才是王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