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心理學:我們為何無聊?無聊不好嗎?無聊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無聊心理學:我們為何無聊?無聊不好嗎?無聊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丹克特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无聊
  • 行为科学
  • 情绪
  • 自我提升
  • 休闲
  • 生活
  • 思考
  • 动机
  • 消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有人喜歡無聊,但它卻無所不在,
無聊會不會是在傳達什麼訊息呢?

  無聊等同於沮喪或冷漠嗎?從人類、動物到機器人都會感到無聊嗎?
  哪種人更容易感到無聊?又是哪種環境最會讓人覺得無聊呢?
  衝動行為、藥物濫用、成癮、賭博、飲食問題、憂鬱,全都是無聊造成的?
  無聊有助於創造力和學習?心流、興趣和好奇心是擺脫無聊的妙方?
  本書將解開無聊的種種謎團!

  ◎心智空閒+欲望難題=無聊來襲
  當我們感到無聊時,時間變得漫長,手上做的事變得沒有意義,
  我們難以集中注意力,感到無精打采又焦躁不安,
  想要做些什麼,卻又不知道想做什麼事……
  到底要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呢?
  玩電動遊戲消消樂、瀏覽社群網站的貼文、觀看串流平臺的節目……
  當代社會充滿了快速易得的暫緩無聊的東西。
  但是,我們對這些解脫方法的依戀,
  是否讓無聊成為一個更緊迫的問題?

  ◎無聊有什麼用?
  本書的兩位作者從心理學觀點出發,從歷史、文學及科學層面解剖「無聊」這種模糊的感覺,並以眾多實驗研究成果,來分析導致無聊的外部和內部因素、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感到無聊,以及無聊這種感覺存在的意義、它所帶來的信號,並提示讀者該如何應對無聊,進而積極投入參與有意義的行動,活出自主且精采的人生。

  無聊是一種想要卻無法參與令人滿足的活動,所導致的不適感。當我們想要投入心力卻無法做到時,那種心智空閒的感覺就是無聊。無聊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我們對無聊信號的反應,才決定了最終的結果。無聊是對行動的召喚,提醒我們需要更加投入,將我們推向有意義的、令人滿足的行動。它迫使你問出那個重要的問題:「我該怎麼辦?」無聊點燃了我們重建意義的渴望,而最後會導致積極的行動或結果(懷舊的遐想、慈善的大手筆),還是推向破壞性的追求(極端的政治觀點、對他人的攻擊),則取決於我們自己。

好評推薦

  本書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力。讀者將對什麼是無聊,以及我們可以用它做什麼,有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它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抵抗無聊,而應該傾聽。──艾里克.科泰萊薩(Eric Cortellessa),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無聊幾乎困擾著每個人,但誰願意承認這一點?振作起來:本書作者展示了無聊雖然令人不快,卻能促使我們採取富有成效的行動。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對這種非常人性化的失敗感覺更好。我知道它對我有用。──彼得.圖希(Peter Toohey),著有《無聊:一部生動的歷史》(Boredom: A Lively History)的作者

  本書是對無聊本質的啟發,包括是什麼導致了它、我們如何處理它,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丹克特和伊斯特伍德探討了這個時代最緊迫的一些問題,包括單獨監禁、犯罪、網絡成癮和戰爭,讓我們去思考無聊說了關於世界和自己的什麼事。──希瑟.蘭奇(Heather Lench),編有《情緒的功能:情緒何時以及為何幫助我們》(The Function of Emotions: When and Why Emotions Help Us)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針對無聊這種感覺和動機、痛苦和生活意義的來源、社會病態和技術困境,進行了延伸思考……這是一本有趣而有啟發性的讀物,巧妙而深入地探索了無聊的許多方面。──尼克.哈斯拉姆,《內幕》(Inside Story)
沉浸式探索:人类心灵的迷宫与边界 《心流之境:效率、创造力与深度专注的科学》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人类心智运作核心的旅程,聚焦于一种能彻底改变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体验的状态——心流(Flow)。不同于浅尝辄止的效率指南,本书以严谨的心理学研究为基石,结合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剖析了心流体验产生的内在机制、外部条件以及如何系统性地将其引入日常。 第一部分:心流的解构与重塑 我们首先探讨心流体验的本质。心流不仅仅是“投入”或“专注”,它是一种高度整合的心灵状态,表现为行动与意识的融合、清晰的目标与即时反馈、对时间的扭曲感知,以及最终达成的一种内在奖励机制。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区分了真正的、产生深度满足感的心流与仅仅是“忙碌”或“分心地专注”之间的微妙界限。我们将解剖构成心流的八个关键要素,并详细阐述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将个体推向最佳表现状态。 本部分还将挑战当代社会对“效率”的片面理解。效率不应只是产出最大化,更应是体验的质量化。我们深入研究了在心流状态下,大脑如何优化资源分配,前额叶皮层活动的变化如何暂时抑制自我批判和杂念,从而实现近乎无损耗的认知处理。 第二部分:设计环境与挑战的艺术 心流的产生并非偶然,它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舞台。本书的第二个核心部分,专注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然诱发心流的环境和任务结构。 一、挑战与技能的平衡: 这是心流理论的基石。我们将详细介绍“挑战-技能图谱”,并指导读者如何精确测量自身技能水平,从而设定那些既不过分简单(导致厌倦)也不过分困难(导致焦虑)的“恰到好处”的任务。我们将提供实用工具,用于将庞大复杂的项目拆解成一系列递增挑战的模块,确保学习曲线的平滑与持续的激励。 二、外部干扰的系统性消除: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外部干扰是心流的最大敌人。本章不仅讨论了关闭手机通知的表层建议,更深入探讨了认知负荷理论,解释了“切换成本”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专注力。我们提出了“认知边界设置”的策略,包括物理空间的优化、时间块的严格划分,以及如何与周围环境建立“专注契约”,以保护宝贵的认知资源。 三、目标清晰度与即时反馈: 书中会通过详尽的案例研究,展示为何目标模糊是心流的“隐形杀手”。无论是艺术创作、编程还是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下一步”的绝对清晰认知。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如何为那些反馈周期较长的任务(如长期研究或战略规划)人工构建“微反馈机制”,以维持大脑对进度的即时感知。 第三部分:心流在不同领域的实践 心流的原理是普适的,但其应用需要针对性调整。本部分将心流理论应用于几个关键的人生领域: 1. 学习与知识获取: 如何将枯燥的记忆过程转化为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心流提升语言学习的沉浸感,以及在复杂科学概念学习中,如何通过构建内部模型和进行“心智模拟”来深化理解,实现高效的内化。 2. 创意与创新: 创造力往往被视为灵光一现,但本书论证了创新更多是结构化心流的结果。我们将分析顶尖发明家和设计师如何利用“受控的混乱”来探索解决方案空间,并将创造性的“迭代循环”嵌入到心流体验中,从而加速突破性想法的诞生。 3. 人际连接与共同心流: 心流并非总是孤立的体验。本章首次深入探讨了“共同心流”(Group Flow)的概念,即团队成员在高度同步和互补的专注状态下共同完成任务。我们将剖析高绩效团队(如交响乐团、顶尖谈判小组)如何通过非语言线索、共同的叙事框架和高度的信任基础,实现超越个体能力总和的集体产出。 第四部分:心流与自我实现 最后,本书将心流提升到哲学和存在主义的高度。心流体验不仅仅是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它更是通往“有意义的生活”的途径。我们探讨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的观点:持久的幸福感来源于持续地投入到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而非被动的享乐。 我们将分析心流如何帮助个体构建“自我叙事”——即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和价值。通过持续地体验心流,个体能够不断超越既有的自我限制,实现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让读者不仅“知道”如何专注,更“渴望”进入那种忘我、高效、充满意义的沉浸状态,最终将生活本身转化为一场值得全力以赴的创造性工程。 通过本书,读者将掌握一套科学且可操作的工具集,以系统地重塑他们的日常体验,将时间的流逝从被动的消耗转化为主动的、富有成效的、令人满足的投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


  心理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心理學系教授。曾獲選加拿大認知神經科學首席科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地區「四十歲以下四十人」。在大學攻讀臨床神經心理學時,丹克特觀察到,自己的兄長在發生車禍導致腦損傷後,變得更容易感到無聊,激發了他對無聊的研究興趣。此後,他創辦了丹克特實驗室,專門研究無聊及心智模型,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有重大突破

約翰.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

  臨床心理學家,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心理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臨床心理學以及情緒與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曾獲加拿大安大略心理學協會哈威.布魯克獎、加拿大總理卓越研究獎。

譯者簡介

袁銘鈺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語言博士研究生。
  科普組織「神經現實」的成員。

图书目录

序言

第1章 無聊的別名
無聊的簡史
存在主義式的困境
沙發上的無聊
動物也會感到無聊?
大腦對無聊的反應
古老體驗的現代定義

第2章 「剛剛好」原則
無聊四騎士
引起無聊的內在因素
條條大路通無聊

第3章 無聊是改變的動力
無聊與意圖
人工智慧機器人與無聊感受

第4章 人生各階段的無聊程度
「我覺得好無聊!」
無聊的漲潮期
我是個成年人了
中年,中等無聊?
晚年的無聊

第5章 無聊的間接後果
無聊與不良行為
無聊與憂鬱
無聊與創造力

第6章 極端環境中的無聊
極端環境
被監禁的時光
兩種截然不同的太空經驗

第7章 無聊與人生意義
失去意義
尋找意義
創造意義
不確定的意義

第8章 正在形成的無聊流行病
在雜訊中分類信號
互聯網的誘惑
無連結的連接
孤獨之心俱樂部

第9章 順著心流而行
何謂心流
心流之外的興趣與好奇心
悠閒但不無聊

結語
註釋
致謝
圖片版權
參考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5363
  • 叢書系列:More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換駕照那天,你一大早就到了監理所,以為這樣就不會遇到人滿為患的情況,但卻沒那麼幸運,大家的想法好像都跟你一樣,室內已經擠滿人了。你一走向櫃檯,就被告知:「請領取號碼牌並耐心等待。」

  你拖著腳步走到最靠近的那把椅子,坐在那裡煩躁地扭來扭去,晃個不停。你抬起頭東張西望,想找點樂子,但你已經看過這裡的每一張海報,仔細閱讀了從新手駕駛到起重機司機需要知道的每一條規則,你癱坐著,用手支著頭。叫號的速度很慢。你的倦意一陣陣湧上來,偶爾還有些怒意。你無精打采,卻又焦躁無比,於是你又看起了海報,第二遍。隨著時間緩慢流逝,想要行動的急切感越發強烈。

  突然間,你想起了手機。你興奮地摸索著口袋,希望可以從此獲得解脫。你戴上耳機,打開手機,身體瞬間感到舒緩,思路頓時清晰,整個人平靜了下來。危機已經解除了?也許吧。你擺脫了一種相當不愉悅的感受,這是件好事,但是,無聊會不會是在向你傳達什麼訊息呢?

  ******

  當我們看不到前進的方向,當我們想要做點什麼,但又不想去做手上應該做的事情時,無聊就會找上門。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無精打采或萎靡不振的感覺,或與此相反,是一種「坐立難安」的感覺,焦躁地想做一件事,卻不知道該做什麼。雖然無聊有各種表現方式,但我們都曾體驗過它。我們認為,人們應該注意到它並理解它。在我們看來,無聊的狀態很讓人著迷,說不定還有一些好處。

  數年來,無數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神學家都探討過「無聊」這一課題。然而,儘管無聊無所不在,但迄今為止,它在科學領域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本書試圖改變這一趨勢。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與行為的學科,可以為研究「無聊」這個人類經驗提供思路。身為心理學家,我們的專業領域涵蓋神經科學和臨床心理學,在過去十五年裡,我們持續發表了有關「無聊」的研究成果,並對無聊做出了一套解釋,強調兩個關鍵的概念,即「投入參與」(engagement)和「行動力」(agency)。我們結合了多種方法來研究「無聊」,因此能夠解釋眾多不同的科學研究發現。

  雖然我們確信無聊對你而言意味著某種訊息,卻不會貿然告訴你應該如何生活。無聊本身也不能告訴你該怎麼做。在某種意義上,你只能靠自己。這正是無聊帶來的關鍵訊息之一,進一步來說,這也是本書的核心主題。身為人類,我們需要與世界建立自主且有效的連結。

  我們需要投入,需要運用心智,表達自己的欲望,並將技能和天賦付諸實踐。簡言之,我們需要行動。若這個需求被滿足了,我們就會神采煥發。若這個需求受阻,我們就會感到無聊,感到無所事事。

  在這一點上,無聊揭示了人之為人的一個重要面向:我們有一種強烈的需要,想要跟周遭的世界建立密切的連結。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有許多東西可以替代真正的投入參與,它們可能很誘人,甚至可能在短期內擊退無聊。但是,這種短暫的安慰從不長久,無聊會捲土重來。之後,要不要擁抱行動力,就看我們自己了。

  無聊是個難以把握的課題,它的觸角伸展到人類研究的廣泛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一點使它如此令人著迷,但也是這一點讓它如此折磨人。在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一書中,矮胖子和愛麗絲之間曾有一段對話。矮胖子「輕蔑地」斷言道:

  「我用一個詞的時候,它的意思只代表我想要的那個意思,不多也不少。」愛麗絲言之有理地回覆:「問題是你怎麼能造出一些詞,它們各可以包含許多不同的意思呢?」

  愛麗絲和矮胖子的溝通失敗,正是如今許多無聊相關研究的象徵。雖然我們認為,關於無聊並不存在正確或不正確的定義,但的確需要有更準確的定義。在本書中,我們致力於運用心理學方法來界定這個難以捉摸的主題,因為我們認為無聊是一種心智層面的經驗。我們還試圖為這個分散破碎的領域,提供一個組織框架,希望它能成為廣大讀者和學者討論交流的共同出發點。

  我們以這個問題展開旅程:「什麼是無聊?」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很瞭解無聊這種最日常的體驗,但要為「無聊」下定義,那可就難了。我們探索得越深入,無聊就越是神祕有趣。接下來,我們會問另一個問題:「無聊的好處是什麼?」為什麼進化的力量將我們塑造成了會被這種負面體驗所影響的生物?我們將會看到,「感到無聊」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其實是有益的。當無聊來襲時,我們不必害怕。關鍵在於,如何應對無聊。

  接著,我們關注下一個問題:「是什麼讓我們覺得無聊?」答案並不簡單。無聊,就像美一樣,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樣的。讓甲感到歡愉的事,可能對乙來說無聊透頂。然而,有一些關鍵因素存在於我們自身及所處的環境中,這些因素增加了我們被無聊壓垮的風險。接下來,我們研究無聊是如何發揮影響,進而使我們切斷與他人的聯繫,也脫離了創造意義和找尋目的的根本需求。然後,我們仔細思考無聊的反面是什麼,以加深對這種體驗的理解,並找到應對無聊的最佳策略。

  無聊是對行動的召喚,它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需要更加投入參與。它將我們推向有意義的、令人滿足的行動,迫使你問出那個重要的問題:「我該做什麼?」本書並不是要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部指南,幫助你更透徹地理解無聊的含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太有共鳴了,特別是「無聊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這句話,簡直像是直接對著我這個常常在沙發上滑手機,卻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的人喊話。我常常覺得,一旦放下手機,世界就安靜了,而那份安靜裡頭,常常伴隨著一股不知所措的焦慮感。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無聊自救指南」,那就太棒了。當然,我不是指那種教你如何有效率地填滿每一分鐘的技巧,那樣就又回到了效率至上的陷阱裡。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與無聊共處」,學習如何從無聊中提煉出有意義的活動,可能是重新連結內在渴望、或是進行某種深層次的自我對話。例如,它會不會建議我們去進行一些看似「浪費時間」但實質上對心靈滋養有益的活動,像是純粹的發呆、觀察周遭環境,而不是被動接收網路資訊?這才是真正的高階生活技能。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心理學普及書的作者背景非常在意,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內容的論述風格。如果作者本身是臨床心理師出身,那內容可能會偏向實用和案例分析;但如果偏向學術研究,可能就會比較理論化。我希望這本書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會讓一般讀者覺得難以親近。台灣的讀者對於知識的渴求是很高的,但同時,我們也很講求閱讀體驗,文字必須要流暢、生動。如果內容寫得像教科書一樣枯燥,再好的理論也難以被吸收。我特別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處理「無聊的正面意義」這個部分。很多人都把無聊視為負面情緒,是需要立即被「治癒」的疾病。但如果無聊其實是創造力的溫床,是靈感爆發的前奏,那這種視角的轉換,對於打破我們對時間的焦慮,絕對會有極大的幫助。期待看到一些顛覆傳統認知的論述。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第一眼看過去的時候,我就有點被吸引住了。那種帶著點灰調,但又用了一些亮色點綴的風格,讓我覺得它在眾多心理學書籍中顯得挺獨樹一幟的。我個人對於這類探討日常生活中小情緒的書籍一直很有興趣,尤其像「無聊」這種,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但實際上卻是無處不在的感受。光是從書名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試圖解構一個我們常常忽略,甚至有點想逃避的狀態,這點就讓我蠻期待裡面的內容會如何切入。我希望它不只是像網路上那些零散的文章一樣,只停留在「無聊就是這樣」的表面陳述,而是能真正深入挖掘,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開,到底是什麼在驅動我們感到無聊,以及這個感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紮實的、經過考證的理論基礎,而不是空泛的勵志口號,那我會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畢竟,要真正理解一個心理狀態,光有感覺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作為支撐。

评分

最近幾年來,生活節奏快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大家都在追求效率、追求資訊的即時更新,結果反而好像把「慢下來」這件事情給徹底遺忘了。我一直在想,是不是現代社會的某種結構性問題,讓我們更容易陷入一種「被填滿的空虛感」,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程表看起來滿滿的,但心裡卻空空的。這本書的光是書名,就讓我聯想到這個核心矛盾。我猜測,作者可能在書中會探討到「分心」(Distraction)與「專注」(Attention)之間的拉扯。我們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單純享受「沒有目的」的那種時光的تن能力了?如果我們總是依賴外部刺激來打發時間,一旦刺激消失,那種面對自我的恐懼感就會以「無聊」的形式出現。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比較深入的哲學或社會學的觀點來佐證這個現象,畢竟,無聊這檔事,從古至今都是藝術家和思想家反覆咀嚼的對象,它不單純是心理狀態,更是某種時代病徵。

评分

從台灣社會的脈絡來看,我們這代人對於「成就感」的追求似乎到了某種極致。如果沒有即時的回饋,沒有「完成清單」上的打勾,就會產生一種被社會拋棄的恐慌,而這種恐慌有時候也會轉化為「我現在是不是在浪費生命」的無聊感。這本書如果能從這個社會壓力層面去切入,分析台灣社會對「忙碌」的集體迷戀,那絕對會引起廣泛的討論。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引起「啊哈!」時刻的書籍,就是讀完後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生活方式的書。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個不同於主流敘事、更溫柔但也更犀利的觀點,讓我們重新定義「有價值地度過時間」。畢竟,真正的價值,不一定存在於你完成的工作報告或社交媒體的讚數裡,它可能就藏在你那些被你視為「無聊」的空白時刻中,等待著被重新發現和定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