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台灣的英文教材市場,好像永遠繞不開「翻譯」這個怪圈。我手上這本主打「提升寫作流暢度」的書,它的結構就是典型的中式英文思維。它會先給你一個中文的句子,然後旁邊對應一個英文翻譯,但那個英文翻譯讀起來就是有股濃濃的「翻譯腔」,讀起來非常不自然。例如,中文說「他下定決心要做這件事」,書上翻譯成 "He determined to do this matter." 聽起來就很彆扭,老外可能會說 "He made up his mind to do it." 這種細微的差異,才是我們學習者最需要被點醒的地方。我希望看到的教材,是直接以英文思維為核心,從一開始就用「對的」英文邏輯去建構句子,而不是先把中文想好,再笨拙地套用過去。這本我手邊的,在講解片語搭配時也超級死板,它只會列出動詞A可以搭配名詞B,但從來不解釋為什麼是B而不是C。這讓我在嘗試自己造句時,總是提心吊膽,深怕我用的搭配是錯的,導致我寫出來的英文,雖然文法結構可能沒錯,但聽起來就像機器人說話一樣,缺乏靈魂和地道性。這種「似是而非」的教材,真的會讓人學得很辛苦,學了半天,還是無法融入真正的英語溝通環境。
评分哎呀,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超硬派的,感覺像是那種文法魔人會捧在手心上的寶典,但我最近剛好在啃另一本號稱「拯救台灣人英文學習地獄」的語法書,老實說,效果嘛,喜憂參半。我之前學英文都是靠著那些老掉牙的文法書在死背,什麼主謂賓、現在完成式,背到眼睛脫窗,但一到實際開口說英文,腦袋就自動變成一團漿糊,完全不知道該怎麼靈活運用。這本我手邊這本(不是你說的那本喔,我這本比較偏向實戰口說應用)號稱結合了什麼「生活情境模擬」,結果裡面舉的例子都超級無聊,像是「The cat sits on the mat」這種幼稚園等級的句子,我看了都快睡著了。而且它的排版超級密,小小的字塞滿整頁,重點根本看不出來,每次讀完都覺得像跑完一場馬拉松,精疲力盡卻沒抓到什麼重點。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能夠把那些複雜的文法規則,用非常生活化、甚至帶點幽默感的方式講解,讓我不是為了「記住」文法,而是真正理解為什麼老外會那樣說話。你看,光是介系詞的用法,就能搞死一堆人,這本我手上的這本,解釋得像在寫學術論文,我光是看到「in, on, at」的三頁比較,就決定先把它冰封起來,等我哪天真的想去挑戰英檢高階的時候再拿出來受虐吧!真心希望市面上能多一點真正貼近台灣人學習痛點的「救命書」,而不是又是另一本讓人望而生畏的參考書。
评分說真的,在台灣學英文,最怕遇到那種「萬年不變」的教材,內容老舊到讓人懷疑是不是從上個世紀直接搬過來的。我手上這本,雖然號稱是「最新修訂版」,但裡面的文化參考和時事用語,根本跟不上時代。舉個例子,它在講解如何討論「科技」相關議題時,用的詞彙還是老掉牙的 "internet" 和 "email" 的基礎用法,對於現在主流的 "AI"、"cloud computing" 或是 "social media trends" 等等,幾乎是隻字未提。這樣學下來,我出去跟外國人聊天,一提到新的科技話題,我就完全接不上,因為我的詞彙庫和他們用的完全不在同一個頻率上。文法固然重要,但如果你的教材內容本身已經跟不上世界脈動,那學到的文法,即使結構完美,用在當前語境裡也會顯得很格格不入,甚至顯得你知識面很窄。我真的期待能有一本教材,它在講解基礎文法結構的同時,能夠緊密結合當代社會的熱門話題,讓我在學習 "how to say it correctly" 的同時,也能學到 "what to say right now"。不然,學了半天,結果只能跟外國人聊天氣和貓狗,那學習的成就感也太低了吧!
评分最近在忙著準備雅思口說,那個壓力山大啊,感覺自己的英文卡關卡超久,一直突破不了那個「中等偏上」的檻。我手邊這本講義,坦白說,內容編排上給我的感覺就是「資訊量爆炸但消化不良」。它試圖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時態和句型一次塞給你,然後旁邊附了幾百個例句,但我常常在想,這些句子真的有人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嗎?有些句子長到我念完一遍舌頭都快打結了,更別說要臨場反應了。我特別在意的是語感的部分,你知道嗎,同樣是表達「或許、可能」的意思,"Maybe"、"Perhaps"、"Possibly" 語氣上細微的差別,在考試跟實際交流中是會影響分數或觀感的。我現在這本教材,頂多就是告訴你它們的意思相近,但對「何時用哪個最好」著墨非常少,給的建議就是「看上下文」。拜託,這不就是廢話嗎?我需要的是那種「高手秘笈」等級的指點,告訴我當你想要展現比較正式的語氣時,該優先使用哪個詞彙,或者在非正式場合,用哪個詞彙會顯得更自然、不突兀。這本我正在看的,在語感建立這塊完全是零分,感覺就像在背菜單,背了一堆單字片語,但不知道該怎麼組合出一道美味的料理。每次寫作時就開始慌,因為我根本無法自信地選出那個「最精準」的詞。
评分我最近嘗試改變學習方式,開始多聽Podcast,想說從聽力去反推文法結構,結果發現,我聽懂了大概七成內容,但如果要我用同樣的結構複述出來,立刻破功。這就引出了我對目前手上這本學習材料的不滿:它太側重「靜態」的文法規則講解,而完全忽略了語言是「動態」的這件事。什麼叫動態?就是說話時的節奏、語調的輕重、以及語塊(chunking)的運用。我這本教材,排版工整得像一本字典,每一個章節都區分得清清楚楚,但它沒辦法告訴我,當老外快速說話時,他們是怎麼把幾個單字連在一起發音的,哪些音會被省略或連讀。比如說,"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聽起來常常變成 "Whatcha gonna do?" 這類型的「實用口語變形」,我的書裡完全沒提,它只會教我標準的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結構。這導致我聽力測驗或許能應付,但在實際跟外國朋友聊天時,常常因為跟不上他們說話的實際速度和連音,而錯失很多交流機會。我覺得學文法不應該只是背公式,更重要的是學會「聆聽」和「模仿」真實世界中的語言流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