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醫 方劑篇

圖解中醫 方劑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大倫
图书标签:
  • 中醫
  • 方劑
  • 圖解
  • 中藥
  • 醫學
  • 傳統醫學
  • 養生
  • 健康
  • 中医方剂
  • 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甚麼說中醫的基礎是中藥,中藥的核心是方劑?
  「西藥治病,中藥治人」的說法有何依據?
  同一感冒症狀,為甚麼不同的中醫會開出不同的藥方?
  甚麼是「對症下藥」?名方、偏方、秘方有何異同? 
 
  中醫治病離不開中藥,中藥離不開藥方(方劑)。遣藥組方看似簡單,實際上考校醫生整體醫學涵養和醫術水平,小藥方蘊含大學問!
 
  本書採用圖解的形式,在簡要介紹方劑學的發展歷程、方劑與治法的關係,方劑的分類、組成、劑型,中藥的用量與服法後,詳細介紹了解表劑、清熱劑、化痰止咳劑、理氣劑、理血劑、補益劑等主要方劑的類別、代表方劑的證候分析、藥性及方劑分析、運用與禁忌等內容。為喜愛中醫、想探究中醫奧妙的你,提供了全新的閱讀和學習體驗。
好的,这是为您量身打造的一部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其独特的知识体系,而不涉及您指定的《圖解中醫 方劑篇》的具体内容。 --- 《岐黄精蕴:古今医论的交汇与实践》 一部溯源本草,探究脉络,重塑中医认知体系的鸿篇巨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生命与健康的探寻从未停歇。然而,真正的智慧往往深藏于经典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淀之中。《岐黄精蕴:古今医论的交汇与实践》,并非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而是一次对中医学术灵魂深处的叩问与重构。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开阔的跨学科视野,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岐黄之术的演变长河,直抵其核心的哲学基石与临床精髓。 第一卷:溯源与基石——传统理论的精微重构 本书的开篇,着眼于中医学术体系的源头活水。我们不满足于对《黄帝内经》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宇宙观、人身观以及整体观的哲学基础。 1. 阴阳五行:动态平衡的辩证法 本卷详细剖析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应用。特别引入了现代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的视角,对“生克制化”的动态平衡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我们着重探讨了如何将抽象的五行属性,转化为对具体脏腑功能、病机传变、乃至情志变化的精准洞察。例如,书中通过大量的古代医案分析,展示了如何运用“相乘”与“相侮”的理论指导临床的加减遣方,而非僵硬地套用公式。 2. 藏象学说的深化:功能网络而非孤立器官 《岐黄精蕴》对“藏象”的阐释,超越了简单的解剖对应。我们将“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等核心概念,放置于人体生理功能网络中进行考察。 肝的疏泄与情志的关联: 深入探讨了肝经脉络与现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潜在联系,阐述了“肝气郁结”如何影响人体应激反应和代谢调节。 脾的运化与物质转化: 结合现代营养学和消化生理学的最新发现,重新审视脾胃在“后天之本”中的核心地位,探讨脾土的“升清降浊”如何对应细胞能量代谢的效率。 肾的精与气: 区别于将肾仅视为泌尿系统,本书重点阐述了肾在生殖、发育、衰老以及“先天之本”中的枢纽作用,并探讨了“肾精”在生命周期中的储备与消耗规律。 3. 经络的物质基础与功能通路 本卷投入大量篇幅,以跨学科研究成果为支撑,探讨经络系统的本质。书中梳理了从古代“循行”记载到近现代“生物电生理学”、“结缔组织网”等相关研究的脉络,试图描绘出一条清晰的、可感知的、连接体表与脏腑的能量与信息通路。我们对比了不同时期对奇经八脉的认识,重点解析了“循行所过,主治所及”的临床逻辑。 第二卷:辨证论治的艺术——从模型到个体化应对 辨证是中医的灵魂,而论治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岐黄精蕴》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结构化、可操作的辨证思维模型,用以应对复杂的临床实况。 1. 八纲的演化与深化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是基础,但本书强调其动态性。我们引入了“位势平衡”的概念,阐述了病理状态下,阴阳消长、寒热转化、虚实进退的临界点。书中列举了大量“表里同病”、“寒热错杂”的案例,教导读者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病情中,准确判断病邪的“主位”与“次位”。 2. 邪气的性质与定位:六淫的细微差别 本书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论述,不再是简单的天气描述,而是对其致病特性的深度剖析: 风邪: 强调其“动”与“变”的特点,与免疫反应的快速启动和迁徙性病变(如游走性疼痛)的关联。 湿邪: 深入探讨湿邪的“重浊”与“粘滞”,如何影响体液循环和物质排泄,尤其关注其与现代代谢综合征的共通之处。 燥邪: 探讨其对粘膜和细胞膜的损伤,以及与皮肤、呼吸道炎症的内在联系。 3. 虚证的层级辨识与扶正策略 “虚”的辨识尤其考验医者功力。本书构建了“气、血、阴、阳”四维递进的虚损模型。 气虚的层级: 从宗气不足到卫气不固,再到脏腑功能低下,提供了针对不同层级气虚的补气方向。 阳虚的辨识难点: 重点分析了“假热”现象(如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指导读者如何避免误用温热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阴虚与血虚的交融: 阐述了阴虚的本质是津液与精的亏损,与血分状态的密切关系,并探讨了滋阴与养血的协同策略。 第三卷:药性理论的深层解析与组方逻辑 《岐黄精蕴》致力于揭示中药药性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组方智慧,旨在让读者理解“君臣佐使”的深层逻辑。 1. 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与归经机制 本卷超越了传统对“寒热温凉”的描述,尝试从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角度,解读药物的性味归属。 “辛”的现代意义: 探讨辛味药(如葱姜、薄荷)如何促进体液流动、加速外邪透解,及其与某些生物碱或挥发油的关联。 “苦”的作用机制: 分析苦味药物(如黄连、黄芩)的收敛、泻火、燥湿作用,与生物碱或黄酮类物质的抗炎、抑菌活性的对应关系。 归经的“靶点选择”: 经络理论被视为药物选择性作用于特定组织或系统的“导航系统”。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归经药物对特定器官系统(如心、肝、肺)的作用路径与调节机制。 2.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动态配伍 本书系统梳理了历代组方精髓,核心在于理解配伍的动态目的: 相须与相畏的辩证应用: 不仅罗列了经典案例,更分析了何种病理状态下,应选择“相须”以增强疗效,或在毒性控制下审慎运用“相畏”。 反佐与调和: 深入讲解了“反佐”在极端病症中的必要性(如以毒攻毒的科学前提),以及“调和诸药”在稳定病机中的重要性。书中以调和脾胃的复方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多重配伍,实现“顾护正气”的平衡目标。 3. 经典方剂的“模型还原” 本卷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数个古代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四物汤、保和丸等),进行“模型还原”。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病机——辨证——药物选择——方剂结构,一步步推导出该方剂的组方逻辑,从而掌握其应用精髓,而非死记硬背。这使得读者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第四卷:时令、地域与个体化诊疗的拓展视野 中医的伟大在于其高度的适应性。《岐黄精蕴》的第四卷,着眼于将理论应用于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与个体差异之中。 1. 运气学说与四时气候的临床指导 本书详细解读了运气学说的基本原理,并将其与现代流行病学、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合起来。书中提供了一套“四时应变”的临床指导框架,指导医者如何根据流年的“主气”和患者的“体质”,提前预防和干预季节性疾病。 2. 地域差异与“水土不服”的解读 针对地域的湿热、寒燥、高寒等特殊环境,本书探讨了“水土不服”的成因,并指导如何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对经典方剂进行“地域化加减”,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3. 辨识与顺应个体体质 体质是“既病防变”的基础。《岐黄精蕴》系统梳理了九种体质的生理特点、潜在疾病倾向及日常调摄方法。重点在于提供一套动态体质评估工具,教导读者如何识别体质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偏颇与转化”,从而实现真正的个体化精准医疗。 总结: 《岐黄精蕴:古今医论的交汇与实践》 是一部面向中医学研究者、临床工作者,以及所有致力于深度理解东方生命哲学的求知者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以严密的逻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学术胸襟,为读者搭建了一座从传统理论到现代实践的坚实桥梁,旨在激发新一代医者对岐黄之术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创新。阅读此书,您将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洞察生命复杂性的全新思维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大倫
 
  原名羅大中,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學博士,原北京電視台《養生堂》節目主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大國醫》主講嘉賓。
 
畫者/石猴
 
  資深出版人,獨立藝術家。策劃並創作了多部暢銷級圖書,其作品累計銷量達百萬冊。

图书目录

帶你了解方劑
何謂方劑 20
方劑學的發展歷程 22
先秦時期 24
兩漢時期 25
兩漢時期—《黃帝內經》 26
兩漢時期—《傷寒雜病論》 27
魏晉南北朝時期 28
魏晉南北朝時期—《肘後備急方》 29
隋唐時期 30
隋唐時期—《備急千金要方》 31
宋元時期—宋代 32
宋元時期—金元時期 33
明清時期—明代 34
明清時期—清代 35
明清時期—清代《醫方集解》 36
方劑與治法
何謂治法 38
主要內容 39
主要體系 40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41
常用治法 42
汗法 43
汗法—辛溫解表 44
汗法—辛涼解表 45
吐法 46
下法 47
下法—寒下 48
下法—溫下 49
下法—潤下 50
下法—逐水 51
下法—攻補兼施 52
和法 53
溫法 54
溫法—溫中祛寒 55
溫法—回陽救逆 56
溫法—溫經散寒 57
清法 58
清法—清熱瀉火 59
清法—清熱涼血 60
清法—清熱解毒 61
清法—清臟腑熱 62
清法—清熱化濕 63
清法—滋陰清熱 64
消法 65
消法—消食導滯 66
消法—軟堅消結 67
消法—消癰排膿 68
補法 69
補法—補氣 70
補法—補血 71
補法—補陰 72
補法—補陽 73
 
古代方劑的分類
七方之說 76
病證分類法 77
祖方分類法 78
功用分類法 79
綜合分類法 80
 
方劑的組成
方劑配伍 82
藥與方 82
何謂配伍 83
配伍目的 84
配伍目的—增強藥力 85
配伍目的—產生協同作用 86
配伍目的—控制藥性的發揮方向 87
配伍目的—擴大治療範圍,適應複雜
病情 88
配伍目的—控制毒性作用 89
方劑的基本結構 92
何謂君臣佐使 93
中藥的君臣佐使 94
君藥 94
臣藥 95
佐藥 96
使藥 97
如何安排君臣佐使的關係 98
方劑的變化 99
藥味加減 100
藥味加減—舉例 101
藥量增減 102
劑型變化 103
 
方藥的劑型
何謂劑型 106
劑型 107
湯劑 107
散劑 108
丸劑 109
丸劑—蜜丸 110
丸劑—水丸 111
丸劑—糊丸 112
丸劑—濃縮丸 113
膏劑 114
膏劑—煎膏 115
膏劑—軟膏 116
膏劑—硬膏 117
酒劑 118
丹劑 119
茶劑 120
露劑 121
錠劑 122
條劑 123
線劑 124
栓劑 125
沖劑 126
片劑 127
糖漿劑 128
口服液 129
注射液 130
古方的用量與服法
中藥的用量 132
何謂中藥的用量 132
與用量相關的三要素 133
現代臨床處方的一般用量 134
古方藥量 135
古代的重量計量 135
古代的容量單位 136
歷代衡量與秤的對照表 137
刀圭、方寸匕、錢匕、一字 138
十六進制與國家標準計量單位換算率 139
中藥的用法 140
中藥用法的分類 140
內服法 141
內服法—湯劑的煎製 142
內服法—服藥量 144
內服法—服藥時間 145
內服法—服藥的冷熱 146
內服法—散劑、丸劑的服法 147
 
常用方劑
解表劑 150
清熱劑 151
化痰止咳劑 152
理氣劑 153
理血劑 154
補益劑 155
何謂補益劑 155
補益劑的分類 156
安神劑 157
固澀劑 158
祛濕劑 159
何謂祛濕劑 159
祛濕劑的分類 160
消食劑 161
瀉下劑 162
何謂瀉下劑 162
瀉下劑的分類 163
 
代表方劑舉例
解表劑·辛溫解表劑 166
麻黃湯 166
麻黃湯—證候分析 167
麻黃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68
麻黃湯—運用與注意 170
解表劑·辛涼解表劑 171
桑菊飲 171
桑菊飲—證候分析 172
桑菊飲—藥性及方劑分析 173
桑菊飲—方劑分析 174
桑菊飲—運用與注意 175
清熱劑·清熱瀉火劑 176
白虎湯 176
白虎湯—證候分析 177
白虎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78
白虎湯—運用與注意 180
化痰止咳劑·潤燥化痰劑 181
貝母瓜蔞散 181
貝母瓜蔞散—證候分析 182
貝母瓜蔞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183
貝母瓜蔞散—運用與注意 185
理氣劑·行氣劑 186
越鞠丸 186
越鞠丸—證候分析 187
越鞠丸—藥性及方劑分析 188
越鞠丸—運用與注意 190
理血劑·活血祛瘀劑 191
桃核承氣湯 191
桃核承氣湯—證候分析 192
桃核承氣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93
桃核承氣湯—運用與注意 195
補益劑·補血劑 196
四物湯 196
四物湯—證候分析 197
四物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98
四物湯—運用與注意 200
 
安神劑·滋養安神劑 201
天王補心丹 201
天王補心丹—證候分析 202
天王補心丹—藥性及方劑分析 203
天王補心丹—運用與注意 205
固澀劑·澀精止遺劑 206
桑螵蛸散 206
桑螵蛸散—證候分析 207
桑螵蛸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208
桑螵蛸散—運用與注意 210
祛濕劑·芳香化濕劑 211
藿香正氣散 211
藿香正氣散—證候分析 212
藿香正氣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213
藿香正氣散—運用與注意 215
後 記 216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3245
  • 叢書系列:生命.健康
  • 規格:平裝 / 220頁 / 17 x 24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圖解中醫方劑篇》簡直是中醫學習路上的一盞明燈啊!我從以前就覺得中醫的理論好深奧,尤其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方劑組成,每次看到都頭昏眼花。市面上很多書不是寫得太學術化,就是圖文並茂得像是漫畫,很難找到一個能真正讓我理解的。不過這本書,真的不一樣!它把複雜的方劑結構,用非常清晰的圖解方式呈現出來,彷彿把那些抽象的藥物配伍邏輯直接呈現在你眼前。我特別喜歡它在解釋每個方劑的君臣佐使時,會用生活化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個方子的核心思路。 舉個例子,像是有名的「四君子湯」,我以前背了老半天,就是記不住為什麼要這樣配伍。但看了這本書的圖解後,我立刻明白了它的「補氣」原理,就像是給身體的元氣軍隊做後勤補給,每個藥材的角色分工都清清楚楚。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出身,但又對中醫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簡直無法估量。它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引導你去「理解」中醫的智慧。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常常在方劑的海洋裡迷失方向,強烈推薦你入手這本,保證讓你對中醫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它的排版設計也很貼心,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

评分

最近因為家裡長輩的健康問題,我開始重新審視中醫的體系,希望能從源頭上理解如何調理。我翻閱了幾本坊間的方劑書,不是內容過於簡略,就是圖文排版讓人看了就想睡覺。直到我接觸到《圖解中醫方劑篇》,我才明白什麼叫做「用心良苦」。這本書的編者顯然非常了解讀者的困境,他們沒有把重點放在艱澀的古文上,而是聚焦在「如何快速掌握一個方劑的精髓」。它最讓人稱道的是,對於每個方劑的「病機分析」,都寫得鞭辟入裡,讓你清楚知道這個方子是「治什麼病」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只知道它「治什麼病」。 書中對藥材的性味歸經的解釋,也做得非常到位,用很簡潔的文字點出每味藥在該方中的「關鍵任務」。我特別喜歡它在每個章節末尾設置的「融會貫通小練習」,雖然不難,但卻能有效地檢視我是否真的理解了剛剛所學的內容,而不是一晃而過。總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結構嚴謹又不失親和力,對於想要深入了解中醫方劑,並將其應用於日常保健或自我學習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武功秘笈」!

评分

我最近剛換了個工作,壓力大到常常失眠,跑去看了幾個中醫診所,醫生開的藥方都讓我很好奇:「怎麼又是這些藥?」但自己看書又看不懂。後來同事推薦了這本《圖解中醫方劑篇》,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了,沒想到驚為天人!它的語言風格非常生動,完全沒有那種學術著作的嚴肅感,讀起來就像是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讀書心得一樣。書裡很多地方都會穿插一些「小知識點」或者「臨床小貼士」,這些細節是教科書裡絕對不會寫到的。 例如,它在解釋某些藥物的炮製方法對藥效的影響時,會用非常直觀的圖示說明藥材的性味是如何被改變的,這讓我對「炮製」這門學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這本書的選材非常實用,收錄的都是臨床上最常見、最基礎的方劑,這對於初學者來說,能夠迅速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我現在看中醫處方時,至少能猜出醫生大概想補哪裡、清哪裡,這份掌控感實在太棒了。總之,這是一本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的好書,推薦給所有對中醫有興趣的「斜槓青年」們!

评分

說真的,很多中醫書的裝幀設計都很老氣,拿在手上都有點不好意思,但這本《圖解中醫方劑篇》的設計風格就非常現代化,拿著它去圖書館看書,完全不會覺得突兀。不過,好看的皮囊不等於紮實的內容,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圖解」設計是真正為了解決學習痛點而服務的。我過去總覺得「方歌」背了等於沒背,因為背完就忘了藥材的比例和作用。這本書巧妙地將方歌、藥材圖、功效說明,用視覺化的方式整合在一起。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比較相近的方劑時,會用「對比圖」的形式,直接標出它們之間差異在哪一個藥材上,以及這個差異帶來的臨床意義。這種「比較式學習法」,極大地提高了我的記憶效率和辨析能力。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中醫的知識雖然古老,但透過現代的視覺傳達方式,可以煥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圖像化資訊的世代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做。如果你想擺脫死記硬背的枯燥循環,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它能讓你真正愛上學習方劑的過程。

评分

說真的,身為一個從小耳濡目染,家裡長輩就常看中醫的在地人,我對中醫的情感是很深的,但真正要系統學習起來,才知道裡面的水有多深。《圖解中醫方劑篇》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終於有位高手願意放下身段,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把祖先的寶貴經驗傳授給你。它的「圖解」不是隨便畫幾張圖應付了事,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視覺化設計,每一個圖例都緊扣著藥理核心。我最欣賞的是,它沒有過度追求西醫的「科學化」解釋,而是忠於中醫自身的邏輯體系,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中醫的精髓就在於它的整體觀和辯證論治。 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有層次感,從基礎的方歌、組成,到臨床上的加減變化,講解得層層遞進。特別是它在討論一些經典方劑的「變方」時,會清晰地標示出哪些藥物是為了針對某種特定兼證而加入的,這對於提升臨床思辨能力非常有幫助。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一般教科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本帶你進入中醫思維世界的「引路書」。如果你想要的不只是背誦,而是真正想把方劑學好,融會貫通到實際應用中,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仔細研讀。它能讓你體會到,每一劑藥的背後,都是一門精妙的藝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