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醫 方劑篇

圖解中醫 方劑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大倫
圖書標籤:
  • 中醫
  • 方劑
  • 圖解
  • 中藥
  • 醫學
  • 傳統醫學
  • 養生
  • 健康
  • 中醫方劑
  • 中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為甚麼說中醫的基礎是中藥,中藥的核心是方劑?
  「西藥治病,中藥治人」的說法有何依據?
  同一感冒癥狀,為甚麼不同的中醫會開齣不同的藥方?
  甚麼是「對癥下藥」?名方、偏方、秘方有何異同? 
 
  中醫治病離不開中藥,中藥離不開藥方(方劑)。遣藥組方看似簡單,實際上考校醫生整體醫學涵養和醫術水平,小藥方蘊含大學問!
 
  本書採用圖解的形式,在簡要介紹方劑學的發展歷程、方劑與治法的關係,方劑的分類、組成、劑型,中藥的用量與服法後,詳細介紹瞭解錶劑、清熱劑、化痰止咳劑、理氣劑、理血劑、補益劑等主要方劑的類別、代錶方劑的證候分析、藥性及方劑分析、運用與禁忌等內容。為喜愛中醫、想探究中醫奧妙的你,提供瞭全新的閱讀和學習體驗。
好的,這是為您量身打造的一部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探索其獨特的知識體係,而不涉及您指定的《圖解中醫 方劑篇》的具體內容。 --- 《岐黃精蘊:古今醫論的交匯與實踐》 一部溯源本草,探究脈絡,重塑中醫認知體係的鴻篇巨著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生命與健康的探尋從未停歇。然而,真正的智慧往往深藏於經典的厚重與曆史的沉澱之中。《岐黃精蘊:古今醫論的交匯與實踐》,並非僅是一部知識的匯編,而是一次對中醫學術靈魂深處的叩問與重構。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開闊的跨學科視野,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岐黃之術的演變長河,直抵其核心的哲學基石與臨床精髓。 第一捲:溯源與基石——傳統理論的精微重構 本書的開篇,著眼於中醫學術體係的源頭活水。我們不滿足於對《黃帝內經》的錶麵解讀,而是深入挖掘其蘊含的宇宙觀、人身觀以及整體觀的哲學基礎。 1. 陰陽五行:動態平衡的辯證法 本捲詳細剖析瞭陰陽五行學說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與應用。特彆引入瞭現代科學(如係統論、信息論)的視角,對“生剋製化”的動態平衡模型進行瞭詳盡的闡釋。我們著重探討瞭如何將抽象的五行屬性,轉化為對具體髒腑功能、病機傳變、乃至情誌變化的精準洞察。例如,書中通過大量的古代醫案分析,展示瞭如何運用“相乘”與“相侮”的理論指導臨床的加減遣方,而非僵硬地套用公式。 2. 藏象學說的深化:功能網絡而非孤立器官 《岐黃精蘊》對“藏象”的闡釋,超越瞭簡單的解剖對應。我們將“肝主疏泄”、“脾主運化”等核心概念,放置於人體生理功能網絡中進行考察。 肝的疏泄與情誌的關聯: 深入探討瞭肝經脈絡與現代神經-內分泌係統的潛在聯係,闡述瞭“肝氣鬱結”如何影響人體應激反應和代謝調節。 脾的運化與物質轉化: 結閤現代營養學和消化生理學的最新發現,重新審視脾胃在“後天之本”中的核心地位,探討脾土的“升清降濁”如何對應細胞能量代謝的效率。 腎的精與氣: 區彆於將腎僅視為泌尿係統,本書重點闡述瞭腎在生殖、發育、衰老以及“先天之本”中的樞紐作用,並探討瞭“腎精”在生命周期中的儲備與消耗規律。 3. 經絡的物質基礎與功能通路 本捲投入大量篇幅,以跨學科研究成果為支撐,探討經絡係統的本質。書中梳理瞭從古代“循行”記載到近現代“生物電生理學”、“結締組織網”等相關研究的脈絡,試圖描繪齣一條清晰的、可感知的、連接體錶與髒腑的能量與信息通路。我們對比瞭不同時期對奇經八脈的認識,重點解析瞭“循行所過,主治所及”的臨床邏輯。 第二捲:辨證論治的藝術——從模型到個體化應對 辨證是中醫的靈魂,而論治則是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橋梁。《岐黃精蘊》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結構化、可操作的辨證思維模型,用以應對復雜的臨床實況。 1. 八綱的演化與深化 八綱(錶裏寒熱虛實)是基礎,但本書強調其動態性。我們引入瞭“位勢平衡”的概念,闡述瞭病理狀態下,陰陽消長、寒熱轉化、虛實進退的臨界點。書中列舉瞭大量“錶裏同病”、“寒熱錯雜”的案例,教導讀者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病情中,準確判斷病邪的“主位”與“次位”。 2. 邪氣的性質與定位:六淫的細微差彆 本書對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的論述,不再是簡單的天氣描述,而是對其緻病特性的深度剖析: 風邪: 強調其“動”與“變”的特點,與免疫反應的快速啓動和遷徙性病變(如遊走性疼痛)的關聯。 濕邪: 深入探討濕邪的“重濁”與“粘滯”,如何影響體液循環和物質排泄,尤其關注其與現代代謝綜閤徵的共通之處。 燥邪: 探討其對粘膜和細胞膜的損傷,以及與皮膚、呼吸道炎癥的內在聯係。 3. 虛證的層級辨識與扶正策略 “虛”的辨識尤其考驗醫者功力。本書構建瞭“氣、血、陰、陽”四維遞進的虛損模型。 氣虛的層級: 從宗氣不足到衛氣不固,再到髒腑功能低下,提供瞭針對不同層級氣虛的補氣方嚮。 陽虛的辨識難點: 重點分析瞭“假熱”現象(如陰盛於內,格陽於外),指導讀者如何避免誤用溫熱藥物,導緻病情加重。 陰虛與血虛的交融: 闡述瞭陰虛的本質是津液與精的虧損,與血分狀態的密切關係,並探討瞭滋陰與養血的協同策略。 第三捲:藥性理論的深層解析與組方邏輯 《岐黃精蘊》緻力於揭示中藥藥性背後的科學原理和組方智慧,旨在讓讀者理解“君臣佐使”的深層邏輯。 1. 四氣五味的物質基礎與歸經機製 本捲超越瞭傳統對“寒熱溫涼”的描述,嘗試從植物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角度,解讀藥物的性味歸屬。 “辛”的現代意義: 探討辛味藥(如蔥薑、薄荷)如何促進體液流動、加速外邪透解,及其與某些生物堿或揮發油的關聯。 “苦”的作用機製: 分析苦味藥物(如黃連、黃芩)的收斂、瀉火、燥濕作用,與生物堿或黃酮類物質的抗炎、抑菌活性的對應關係。 歸經的“靶點選擇”: 經絡理論被視為藥物選擇性作用於特定組織或係統的“導航係統”。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歸經藥物對特定器官係統(如心、肝、肺)的作用路徑與調節機製。 2. 組方原則:君臣佐使的動態配伍 本書係統梳理瞭曆代組方精髓,核心在於理解配伍的動態目的: 相須與相畏的辯證應用: 不僅羅列瞭經典案例,更分析瞭何種病理狀態下,應選擇“相須”以增強療效,或在毒性控製下審慎運用“相畏”。 反佐與調和: 深入講解瞭“反佐”在極端病癥中的必要性(如以毒攻毒的科學前提),以及“調和諸藥”在穩定病機中的重要性。書中以調和脾胃的復方為例,展示瞭如何通過多重配伍,實現“顧護正氣”的平衡目標。 3. 經典方劑的“模型還原” 本捲選取瞭具有代錶性的數個古代經典方劑(如小柴鬍湯、四物湯、保和丸等),進行“模型還原”。讀者將學習如何根據病機——辨證——藥物選擇——方劑結構,一步步推導齣該方劑的組方邏輯,從而掌握其應用精髓,而非死記硬背。這使得讀者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第四捲:時令、地域與個體化診療的拓展視野 中醫的偉大在於其高度的適應性。《岐黃精蘊》的第四捲,著眼於將理論應用於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與個體差異之中。 1. 運氣學說與四時氣候的臨床指導 本書詳細解讀瞭運氣學說的基本原理,並將其與現代流行病學、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結閤起來。書中提供瞭一套“四時應變”的臨床指導框架,指導醫者如何根據流年的“主氣”和患者的“體質”,提前預防和乾預季節性疾病。 2. 地域差異與“水土不服”的解讀 針對地域的濕熱、寒燥、高寒等特殊環境,本書探討瞭“水土不服”的成因,並指導如何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對經典方劑進行“地域化加減”,使治療更具針對性。 3. 辨識與順應個體體質 體質是“既病防變”的基礎。《岐黃精蘊》係統梳理瞭九種體質的生理特點、潛在疾病傾嚮及日常調攝方法。重點在於提供一套動態體質評估工具,教導讀者如何識彆體質在疾病過程中發生的“偏頗與轉化”,從而實現真正的個體化精準醫療。 總結: 《岐黃精蘊:古今醫論的交匯與實踐》 是一部麵嚮中醫學研究者、臨床工作者,以及所有緻力於深度理解東方生命哲學的求知者的裏程碑式著作。它以嚴密的邏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學術胸襟,為讀者搭建瞭一座從傳統理論到現代實踐的堅實橋梁,旨在激發新一代醫者對岐黃之術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創新。閱讀此書,您將獲得的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洞察生命復雜性的全新思維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大倫
 
  原名羅大中,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學博士,原北京電視颱《養生堂》節目主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大國醫》主講嘉賓。
 
畫者/石猴
 
  資深齣版人,獨立藝術傢。策劃並創作瞭多部暢銷級圖書,其作品纍計銷量達百萬冊。

圖書目錄

帶你瞭解方劑
何謂方劑 20
方劑學的發展歷程 22
先秦時期 24
兩漢時期 25
兩漢時期—《黃帝內經》 26
兩漢時期—《傷寒雜病論》 27
魏晉南北朝時期 28
魏晉南北朝時期—《肘後備急方》 29
隋唐時期 30
隋唐時期—《備急韆金要方》 31
宋元時期—宋代 32
宋元時期—金元時期 33
明清時期—明代 34
明清時期—清代 35
明清時期—清代《醫方集解》 36
方劑與治法
何謂治法 38
主要內容 39
主要體係 40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41
常用治法 42
汗法 43
汗法—辛溫解錶 44
汗法—辛涼解錶 45
吐法 46
下法 47
下法—寒下 48
下法—溫下 49
下法—潤下 50
下法—逐水 51
下法—攻補兼施 52
和法 53
溫法 54
溫法—溫中祛寒 55
溫法—迴陽救逆 56
溫法—溫經散寒 57
清法 58
清法—清熱瀉火 59
清法—清熱涼血 60
清法—清熱解毒 61
清法—清臟腑熱 62
清法—清熱化濕 63
清法—滋陰清熱 64
消法 65
消法—消食導滯 66
消法—軟堅消結 67
消法—消癰排膿 68
補法 69
補法—補氣 70
補法—補血 71
補法—補陰 72
補法—補陽 73
 
古代方劑的分類
七方之說 76
病證分類法 77
祖方分類法 78
功用分類法 79
綜閤分類法 80
 
方劑的組成
方劑配伍 82
藥與方 82
何謂配伍 83
配伍目的 84
配伍目的—增強藥力 85
配伍目的—產生協同作用 86
配伍目的—控製藥性的發揮方嚮 87
配伍目的—擴大治療範圍,適應複雜
病情 88
配伍目的—控製毒性作用 89
方劑的基本結構 92
何謂君臣佐使 93
中藥的君臣佐使 94
君藥 94
臣藥 95
佐藥 96
使藥 97
如何安排君臣佐使的關係 98
方劑的變化 99
藥味加減 100
藥味加減—舉例 101
藥量增減 102
劑型變化 103
 
方藥的劑型
何謂劑型 106
劑型 107
湯劑 107
散劑 108
丸劑 109
丸劑—蜜丸 110
丸劑—水丸 111
丸劑—糊丸 112
丸劑—濃縮丸 113
膏劑 114
膏劑—煎膏 115
膏劑—軟膏 116
膏劑—硬膏 117
酒劑 118
丹劑 119
茶劑 120
露劑 121
錠劑 122
條劑 123
線劑 124
栓劑 125
沖劑 126
片劑 127
糖漿劑 128
口服液 129
注射液 130
古方的用量與服法
中藥的用量 132
何謂中藥的用量 132
與用量相關的三要素 133
現代臨床處方的一般用量 134
古方藥量 135
古代的重量計量 135
古代的容量單位 136
歷代衡量與秤的對照錶 137
刀圭、方寸匕、錢匕、一字 138
十六進製與國傢標準計量單位換算率 139
中藥的用法 140
中藥用法的分類 140
內服法 141
內服法—湯劑的煎製 142
內服法—服藥量 144
內服法—服藥時間 145
內服法—服藥的冷熱 146
內服法—散劑、丸劑的服法 147
 
常用方劑
解錶劑 150
清熱劑 151
化痰止咳劑 152
理氣劑 153
理血劑 154
補益劑 155
何謂補益劑 155
補益劑的分類 156
安神劑 157
固澀劑 158
祛濕劑 159
何謂祛濕劑 159
祛濕劑的分類 160
消食劑 161
瀉下劑 162
何謂瀉下劑 162
瀉下劑的分類 163
 
代錶方劑舉例
解錶劑·辛溫解錶劑 166
麻黃湯 166
麻黃湯—證候分析 167
麻黃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68
麻黃湯—運用與注意 170
解錶劑·辛涼解錶劑 171
桑菊飲 171
桑菊飲—證候分析 172
桑菊飲—藥性及方劑分析 173
桑菊飲—方劑分析 174
桑菊飲—運用與注意 175
清熱劑·清熱瀉火劑 176
白虎湯 176
白虎湯—證候分析 177
白虎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78
白虎湯—運用與注意 180
化痰止咳劑·潤燥化痰劑 181
貝母瓜蔞散 181
貝母瓜蔞散—證候分析 182
貝母瓜蔞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183
貝母瓜蔞散—運用與注意 185
理氣劑·行氣劑 186
越鞠丸 186
越鞠丸—證候分析 187
越鞠丸—藥性及方劑分析 188
越鞠丸—運用與注意 190
理血劑·活血祛瘀劑 191
桃核承氣湯 191
桃核承氣湯—證候分析 192
桃核承氣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93
桃核承氣湯—運用與注意 195
補益劑·補血劑 196
四物湯 196
四物湯—證候分析 197
四物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98
四物湯—運用與注意 200
 
安神劑·滋養安神劑 201
天王補心丹 201
天王補心丹—證候分析 202
天王補心丹—藥性及方劑分析 203
天王補心丹—運用與注意 205
固澀劑·澀精止遺劑 206
桑螵蛸散 206
桑螵蛸散—證候分析 207
桑螵蛸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208
桑螵蛸散—運用與注意 210
祛濕劑·芳香化濕劑 211
藿香正氣散 211
藿香正氣散—證候分析 212
藿香正氣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213
藿香正氣散—運用與注意 215
後 記 216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63245
  • 叢書係列:生命.健康
  • 規格:平裝 / 220頁 / 17 x 24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很多中醫書的裝幀設計都很老氣,拿在手上都有點不好意思,但這本《圖解中醫方劑篇》的設計風格就非常現代化,拿著它去圖書館看書,完全不會覺得突兀。不過,好看的皮囊不等於紮實的內容,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圖解」設計是真正為瞭解決學習痛點而服務的。我過去總覺得「方歌」背瞭等於沒背,因為背完就忘瞭藥材的比例和作用。這本書巧妙地將方歌、藥材圖、功效說明,用視覺化的方式整閤在一起。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比較相近的方劑時,會用「對比圖」的形式,直接標齣它們之間差異在哪一個藥材上,以及這個差異帶來的臨床意義。這種「比較式學習法」,極大地提高瞭我的記憶效率和辨析能力。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中醫的知識雖然古老,但透過現代的視覺傳達方式,可以煥發齣驚人的生命力。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圖像化資訊的世代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做。如果你想擺脫死記硬背的枯燥循環,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它能讓你真正愛上學習方劑的過程。

评分

我最近剛換瞭個工作,壓力大到常常失眠,跑去看瞭幾個中醫診所,醫生開的藥方都讓我很好奇:「怎麼又是這些藥?」但自己看書又看不懂。後來同事推薦瞭這本《圖解中醫方劑篇》,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沒想到驚為天人!它的語言風格非常生動,完全沒有那種學術著作的嚴肅感,讀起來就像是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讀書心得一樣。書裡很多地方都會穿插一些「小知識點」或者「臨床小貼士」,這些細節是教科書裡絕對不會寫到的。 例如,它在解釋某些藥物的炮製方法對藥效的影響時,會用非常直觀的圖示說明藥材的性味是如何被改變的,這讓我對「炮製」這門學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這本書的選材非常實用,收錄的都是臨床上最常見、最基礎的方劑,這對於初學者來說,能夠迅速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我現在看中醫處方時,至少能猜齣醫生大概想補哪裡、清哪裡,這份掌控感實在太棒瞭。總之,這是一本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的好書,推薦給所有對中醫有興趣的「斜槓青年」們!

评分

說真的,身為一個從小耳濡目染,傢裡長輩就常看中醫的在地人,我對中醫的情感是很深的,但真正要係統學習起來,纔知道裡麵的水有多深。《圖解中醫方劑篇》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終於有位高手願意放下身段,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把祖先的寶貴經驗傳授給你。它的「圖解」不是隨便畫幾張圖應付瞭事,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視覺化設計,每一個圖例都緊扣著藥理核心。我最欣賞的是,它沒有過度追求西醫的「科學化」解釋,而是忠於中醫自身的邏輯體係,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中醫的精髓就在於它的整體觀和辯證論治。 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有層次感,從基礎的方歌、組成,到臨床上的加減變化,講解得層層遞進。特別是它在討論一些經典方劑的「變方」時,會清晰地標示齣哪些藥物是為瞭針對某種特定兼證而加入的,這對於提升臨床思辨能力非常有幫助。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一般教科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本帶你進入中醫思維世界的「引路書」。如果你想要的不隻是背誦,而是真正想把方劑學好,融會貫通到實際應用中,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仔細研讀。它能讓你體會到,每一劑藥的背後,都是一門精妙的藝術。

评分

最近因為傢裡長輩的健康問題,我開始重新審視中醫的體係,希望能從源頭上理解如何調理。我翻閱瞭幾本坊間的方劑書,不是內容過於簡略,就是圖文排版讓人看瞭就想睡覺。直到我接觸到《圖解中醫方劑篇》,我纔明白什麼叫做「用心良苦」。這本書的編者顯然非常瞭解讀者的睏境,他們沒有把重點放在艱澀的古文上,而是聚焦在「如何快速掌握一個方劑的精髓」。它最讓人稱道的是,對於每個方劑的「病機分析」,都寫得鞭闢入裡,讓你清楚知道這個方子是「治什麼病」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隻知道它「治什麼病」。 書中對藥材的性味歸經的解釋,也做得非常到位,用很簡潔的文字點齣每味藥在該方中的「關鍵任務」。我特別喜歡它在每個章節末尾設置的「融會貫通小練習」,雖然不難,但卻能有效地檢視我是否真的理解瞭剛剛所學的內容,而不是一晃而過。總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結構嚴謹又不失親和力,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醫方劑,並將其應用於日常保健或自我學習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武功秘笈」!

评分

這本《圖解中醫方劑篇》簡直是中醫學習路上的一盞明燈啊!我從以前就覺得中醫的理論好深奧,尤其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方劑組成,每次看到都頭昏眼花。市麵上很多書不是寫得太學術化,就是圖文並茂得像是漫畫,很難找到一個能真正讓我理解的。不過這本書,真的不一樣!它把複雜的方劑結構,用非常清晰的圖解方式呈現齣來,彷彿把那些抽象的藥物配伍邏輯直接呈現在你眼前。我特別喜歡它在解釋每個方劑的君臣佐使時,會用生活化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這個方子的核心思路。 舉個例子,像是有名的「四君子湯」,我以前背瞭老半天,就是記不住為什麼要這樣配伍。但看瞭這本書的圖解後,我立刻明白瞭它的「補氣」原理,就像是給身體的元氣軍隊做後勤補給,每個藥材的角色分工都清清楚楚。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但又對中醫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簡直無法估量。它不隻是死記硬背,而是引導你去「理解」中醫的智慧。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常常在方劑的海洋裡迷失方嚮,強烈推薦你入手這本,保證讓你對中醫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它的排版設計也很貼心,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