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醫的辨證施治,自《傷寒論》首開先河,至今已應用近2000年不衰。從錶麵上看,仲景的三陰三陽、六經辨證法也並非很難,所以,清代傷寒派醫傢柯韻柏曾言:「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門,人人可入。」但因臨床病機十分複雜,典型的案例並不多見,許多疑難雜癥往往是本虛標實、寒熱夾雜、燥濕相混、痰氣交阻,一方一藥很難奏效,臨床應用經方多為複閤證候,《傷寒論》中113方做到方證相應實屬不易。初習中醫者常常感覺法無定法、方無定方、量無定量,中醫歷代方劑數萬首,韆頭萬緒,很難掌握。
一個名醫一生大概也要靈活應用方劑300∼500首纔能得心應手。古代大師級名傢能背誦600∼800個古方、名方,但現代人學中醫熟練掌握200個方劑者也算上乘。中醫係統論治法把數百個常用經方、古方、時方、專方係統歸類,優化選粹,使中醫學子隻要熟練掌握30∼40個複方,即可以通治內、外、婦、兒、五官、皮膚及腫瘤等各科常見病、多發病及其他疑難雜病。
辨證施治是中醫的精髓,任何人也動搖不得,但辨證的方法論就值得大傢研究,六經、八綱、臟腑、三焦等各種辨證方法,都是一個審機識證的過程,本書所探討的是一種全新的辨證施治的方法—「中醫係統辨證論治」,隻要粗通中醫基礎,不論中醫藥大學的學子、西學中醫師,還是社會上的諸多中醫愛好者,認真品讀一下本書,就可以領會通方係統論治的精神,很容易學會中醫臨床操作,不為數百首方劑所迷惑。
「用藥如用兵,治病如打靶」,實踐證明中醫係統辨證體係治病的命中率普遍高於分型論治的辨證方法。中醫係統論治是根據中醫的整體觀、係統論,按整體>部分之和的原理進行研究,係統化的複方是一種整閤功能,係統化的通治方不是單味藥的君、臣、佐、使,而是一個係統分類的君、臣、佐、使,通方係統論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按照「藥有個性,方有閤群之妙」,把「分而治之改為閤而治之」。不僅避免瞭辨證論治的失誤,而且使療效大增,中醫係統論治抓住瞭疾病的本質,因為一切疾病均為陰陽失衡所緻。
因此《黃帝內經》雲:「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補與瀉、寒與熱、燥與濕、動與靜、剛與柔、升與降,在辨證遣方中都是一個協調、平衡的過程,中醫治病總是在做「調和緻中」。
中醫係統論治是以五臟為中心,以八綱為基礎的係統化辨證方法,中醫係統化處方是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把數百個經方、時方、專方、驗方經過「濃縮提煉」而成,對初涉中醫者尤為可貴。中醫易學難精,典籍捲帙浩繁,係統化方劑是中醫之精華所在,是臨床實戰中用之皆效的「乾貨」。
我們這個時代,與2000年前的漢代,無論從社會背景、人們的體質、從醫環境,還是疾病譜係等方麵看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現代人從孩提時起,血管中就流淌著西藥的成分,中醫所麵臨的不是瘟疫傳染病、感染性疾病和急救創傷,而是經過現代醫學反覆治療乏效的疑難雜病,患者常常是帶著明確的診斷前來就診的,因此現代中醫與古代有明顯的差別。
21世紀,無論是臨床還是中醫理論都麵臨著機遇和挑戰,時代呼喚中醫不僅要繼承,更重要的是必須創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利用現代的係統論、全息論,充分吸收高科技時代大數據的生命訊息為我所用。
我們這一代中醫人應該從繁瑣複雜的漩渦中解脫齣來,要認真學習「傷寒之法」,但不拘泥於「傷寒之方」,促進西學中大眾化、係統化、國際化,讓中西醫進一步整閤為統一醫學,順利傳遍全球,造福全人類。試想,下一個世紀,中醫也有可能發展成為主流醫學,至少應該以中醫為主,以西醫為輔,中西相融的新醫學將首先在中國實現,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實施,中醫將迎來一個明媚的春天。
秩 新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