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做得到:用正念和繪畫緩解焦慮和憂鬱

你一定做得到:用正念和繪畫緩解焦慮和憂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特.艾倫
图书标签:
  • 正念
  • 繪畫
  • 焦慮
  • 憂鬱
  • 心理健康
  • 自我療癒
  • 藝術治療
  • 情緒管理
  • 壓力緩解
  • 身心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寵物療癒卡》最新姊妹作品,以正念和繪畫溫暖人心的療癒系成人繪本。
  ★★★亞馬遜網站新書分類排名第一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The Mighty、Wear Your Voice Mag Sparklife等多家媒體轉載,以及各界名人撰文推薦。
  ★★★華盛頓人氣插畫家Kate Allan的暖心之作,社群粉絲頁The Latest Kate擁有百萬名粉絲。
  ★130多幅精美的插畫和暖心的話語,用正念、繪畫和自我肯定

  ◤當你感到焦慮、憂鬱、孤獨、不自信、沮喪、不知所措、絕望、
  糟糕透頂……的時候,
  請打開本書,
  總有一瞬間可以治癒你。◢

  ☆☆☆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成人心理學繪本
  →用正念和繪畫溫暖上千萬無助讀者的心。
  →緩解你的焦慮、憂鬱、孤獨、不自信、沮喪、不知所措、絕望、糟糕透頂……
  →130多幅可愛的插畫和暖心的話語,給予正念和自我肯定的力量,幫助你戰勝憂鬱。
  →在你最無助的時候,能時刻陪伴著你。
  →適合每一個人,尤其對於感到憂鬱、孤獨、不自信的兒童、青少年,是最佳的情緒引導手冊。

  ☆☆☆作者要帶給你什麼信念?
  →作者從小女孩開始,即每時每刻感到孤獨、恐懼、憂鬱。
  →後來在心理學家的幫助之下得知自己患有憂鬱症,自此內心感到釋懷。
  →她發現自己從可愛的繪畫和正念的文字中漸漸走出黑暗的日子。
  →於是用色彩繽紛、美麗無比的小動物和花朵插圖,創作了療癒人心的作品。
  →獻給有相同遭遇的讀者,即使曾經陷入黑暗也可以和作者一樣走向光明。
  →閱讀後,你會發現它能帶給你無限的勇氣和治癒的力量。

  ☆☆☆在這些時刻,作者想告訴你:
  →當你感到【焦慮】的時候
  ․有多少次你覺得事情會失控,可是最後卻安然度過?你的焦慮,
  不代表真的會真實發生。
  ․無論你對未來有多少疑慮,向前走的每一步都很重要。

  →當你感到【不自信】的時候
  ․今天你不需要任何消極情緒。再堅持一下,成功就在眼前!
  ․並沒有一個完美的方法,你做得已經很好了。
  ․雖然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當你感到【沮喪】的時候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不要為過去而感到羞愧。
  ․你的價值不是簡單的數字可以衡量的。
  ․請不要對自己這麼苛刻,你已經做得很棒了。

  →當你感到【不知所措】的時候
  ․每次只要一小步。你可以的。
  ․未來的事情交給物來去解決,把握住今天就好。
  ․你正在付出努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你感到【絕望】的時候
  ․抑鬱往往會蒙蔽你的雙眼,困境終會煙消雲散。
  ․你要比自己感覺的更強大。
  ․也許今天暫時沒找到自己的幸福,未來總會找到的。

  →當你感到【糟糕透頂】的時候
  ․此刻雖然艱難,但請珍惜生命,因為它意義非凡。
  ․雖然你感到孤獨,但還是有人在愛著你。
  ․你沒有必要與別人比較。每個人的痛苦都真實存在著。

本書特色

    這本書歸納了現代人經常遇到的六種人生難題:焦慮、不自信、沮喪、不知所措、絕望和糟糕透頂,以可愛的小動物、花草、彩虹等繽紛的插畫,配上暖心的話語,讓有相同問題的讀者,在這些時刻裡找到自我療癒的力量。
    特別的是,作者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讀者嘗試用那些曾經幫助過她的方法來度過這些難關,包括觀念的轉換,以及生活中立即可行的鍛鍊方法。作者毫不保留的分享從焦慮到治癒的心路歷程,讓讀者感覺到特別的有共鳴,堅信只要跟著作者的腳步,就能和她一樣蛻變成自信又亮眼的焦點。

專業推薦

  塔羅心靈療癒師|Anna安娜
  藝術家|克里斯多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趙介亭(綠豆爸)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蘇予昕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來自名人的推薦文

  #能夠鼓勵你應對即將要面對的任何挑戰。這是一本每個人都可以反覆閱讀的書。
  ——蘇珊·裡夫(Susan Reeve),
  《治癒心靈:寬恕的力量可以治癒一顆破碎的心》
  (Heart Healing: The Power of Forgiveness to Heal a Broken Heart)作者

  #書中有著美麗的藝術和令人鼓舞的話語,可以幫助我平息焦慮,度過最艱難的日子。
  ——貝卡·安德森(Becca Anderson),
  《想著幸福才能真的幸福》(Think Happy to Stay Happy)作者

  #這本書就像一位摯友,給予我們真誠、簡潔、慷慨的支持。這本書始終陪伴著你,讓你時刻感知自己的力量。
  ——瑪格麗塔·塔塔科夫斯基(Margarita Tartakovsky),
  PsychCentral (美國心理健康資訊網站)作家兼助理編輯

來自廣大讀者的盛讚
 
  #這本書是我的隨身物品,和手機一樣重要,周圍的朋友需要安慰時,  就把書遞過去,比我叨叨管用。

  #我是個中學老師,我建議孩子們都買一本,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們情緒   正不穩定,看看還是有好處的。

  #媽媽送我的書,讀起來感覺很溫暖,有一股股的力量慢慢注入心懷,焦慮有了緩解,要努力學習啊!

  #當我感到焦慮時,我會打開此書,看上幾幅插畫,讀一讀那些暖心的話語。內心瞬間平復了。

  #特別適合崩潰的時候看,字不多,圖很暖,每一句很有力量,值得抄下來貼牆上。

  #枕邊放上這本書,睡前翻上幾頁,保證你睡個好覺,睜開眼又是美好的一天。

  #書裡的每一章講述的問題恰好是媽媽們都會在不同階段親身經歷的,強烈推薦每一位媽媽都讀一下這本書!

 
深度探索人类心灵:一份关于自我发现与内在平和的指南 书名暂定: 《静水深流:在喧嚣中寻觅真实自我的旅程》 作者: [此处留白,暗示作者身份的内敛与专业] 内容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个体心灵的安宁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我们被无形的压力推搡着前行,时常感到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内心的湖面泛起层层焦虑的涟漪,甚至深陷情绪的低谷。《静水深流:在喧嚣中寻觅真实自我的旅程》并非提供一套速效的“幸福公式”,而是一部深入浅出、引导读者回归本心的深度心灵探索之作。 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稳固的内在支点,帮助读者理解“心流”与“心滞”的本质区别,并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路径,以应对现代生活带来的普遍性精神疲惫与情感困扰。我们不回避人类经验中的复杂性,而是拥抱它们,将其视为成长的养分。 第一部分:觉察的黎明——解码内在的运作机制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觉察”的基础框架。作者认为,所有深刻的改变都始于清晰的看见。 第一章:现代心智的悖论 探讨心智在信息时代的双重角色:它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工具,也是囚禁我们的牢笼。我们将深入剖析“自动驾驶模式”如何主导我们的日常决策,以及这种无意识的惯性如何导致能量的无谓损耗。本章会详细阐述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如何不经意间塑造我们的情绪反应,并引导读者开始区分“事实”与“叙事”之间的界限。 第二章:情绪的地理学 情绪并非敌人,而是复杂的信使。本章将情绪视为一张可以被解读的地图。我们不会将情绪简单地划分为“好”或“坏”,而是探讨它们在身体中引发的生理反应链条。通过对不同情绪(如挫败感、期待落空、轻微的烦躁)的精微解析,读者将学会如何“停顿”——在触发事件和反应之间创造一个宝贵的呼吸空间。我们会引入“情绪的锚点”概念,帮助读者定位情绪的根源,而非仅仅处理表面的症状。 第三章:时间感与存在感 焦虑往往源于对未来的过度投射,而抑郁则可能深陷对过去的沉溺。本章的核心是重建对“当下”的有效感知。我们将探讨时间是如何被我们的大脑建构的,并提供几种训练感官专注力的方法,使读者能更扎实地站立在此时此刻。这种对当下的扎根,是抵抗未来不确定性和过去遗憾的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构建内在的庇护所——方法论的深度实践 在理解了内在运作的原理后,本书转向提供工具,用于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外界风暴的内在系统。 第四章:叙事的重塑:从受害者到叙事者 人类的身份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构成。本章着重于审视那些限制性的自我认定(Limiting Self-Beliefs)。我们提出“叙事解构”的练习:如何识别那些从童年或重要经历中继承而来的“剧本”,并逐步替换为更具赋权和弹性的新剧本。这不是否认过去的痛苦,而是选择赋予过去新的意义和方向。 第五章:身体的智慧:连接呼吸与意识的桥梁 身体是承载意识的容器。本章将探索身体扫描(Body Scanning)的精细技巧,不仅仅是放松,而是学习倾听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我们将介绍几种基于呼吸的调节技术,这些技术旨在温和地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引导身体从“战斗或逃跑”状态平稳过渡到“休息与消化”状态。重点在于持续性的练习,而非追求瞬间的“奇迹式”平静。 第六章:界限的艺术:保护你的内在资源 在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中,设置清晰的界限至关重要。本章将界限定义为对自身能量和价值的尊重。我们将探讨如何以非对抗性的方式表达需求,如何识别“能量吸血鬼”式的人际互动,并提供一套渐进的练习,帮助读者克服“取悦他人”的心理惯性,从而保护其内在的平静不被外部需求的不断侵蚀。 第三部分:走向深处——意义与联结的探索 真正的内在平和,超越了焦虑的消除,它涉及到生活的意义感和与世界的联结。 第七章:价值驱动的生活:锚定你的罗盘 没有清晰的价值指引,生活很容易迷失方向。本章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价值澄清练习,找出真正驱动自己的核心原则(例如:诚信、创造力、爱、学习)。然后,我们将讨论如何将这些抽象的价值转化为日常行动中的具体指标。当行动与核心价值对齐时,一种深层的充实感便会油然而生,有效对抗空虚感。 第八章:接受不完美:拥抱存在的真实状态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接受”(Acceptance)这一强大的内在力量。接受并非顺从或放弃努力,而是承认“事情就是如此”——承认痛苦的真实性、自己的局限性、以及生命中不可控的部分。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对自己的慈悲心(Self-Compassion),将其视为面对挫折时最可靠的盟友。通过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读者将学会欣赏生命流程中的所有片段,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粗糙或未完成。 第九章:联结与回响:个体与整体的交融 最终,人类的福祉建立在有意义的联结之上。本章探讨了如何深化与他人的真实联结,同时也关注个体如何找到自己在更广阔世界中的位置。无论是通过服务、创造还是沉浸于自然,这种“超越自我”的体验,是实现长期内在稳定与满足感的终极途径。 结语:旅程永续 本书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探索的开始。它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带着觉察、智慧和温柔,踏上构建属于自己宁静之地的永恒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特.艾倫(Kate Allan)


  來自華盛頓的人氣插畫家凱特․艾倫(Kate Allan),她從自身對抗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經驗中汲取靈感,化為療癒的藝術畫作,以繽紛的色彩對抗痛苦的事物。她的粉絲頁The Latest Kate有超過四十萬人追蹤。她的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包括The Huffington Post, The Mighty, My Modern Met, Wear Your Voice Mag, The Patreon Blog, Sparklife等等。

  推特:@tlkateart
  Instagram:@thelatestkate
  部落格:thelatestkate.tumblr.com/
  臉書:www.facebook.com/thelatestkate
 

图书目录

第一章:當我感到焦慮的時候
․鍛鍊
․休息
․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

第二章:當我感到不自信的時候
․殘缺也是美
․列出最近完成的五件小事
․告訴自己完成這件事其實很容易

第三章:當我感到沮喪的時候
․記錄自己的進步
․暫時遠離社交媒體
․用積極的口頭禪代替消極的自我暗示

第四章:當我感到不知所措的時候
․盡己所能
․全身心放鬆
․只專注於今天需要完成的事

第五章:當我感到絕望的時候
․好好哭一場
․不要試圖馬上解決一切問題
․列出你還未完成的事

第六章:當我感到糟糕透頂的時候
․自我對話
․正念觀察
․安慰自己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46937
  • 叢書系列:富能量
  • 規格:精裝 / 208頁 / 15 x 15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故事時間到了,你準備好了嗎?請拿起一杯茶,放鬆一下自己。雖然這不是一個讓人開心的故事,但卻是我自己的真實經歷,我很願意與你分享。

   我的人生其實經歷了不少曲折,基本上都發生在精神健康層面上。小時候,我一直表現得不太正常,時常覺得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怎麼做一個“正常人”。事實上,我正在經歷一個不同於常人的童年,而我對此一無所知。我的父母都信仰宗教,我在他們嚴格的養育下長大,在幼兒時期沒有接受過太多的教育,還被尚未確診的焦慮症所折磨。

   七歲時,父母送我進入了公立學校。這時,我就是一個傻乎乎的小孩。雖然之前認識過幾個字,但沒有真正學習過拼音,因此要重新學習如何閱讀。我從小只認識教堂的小夥伴們,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去與陌生人交朋友。身為一個半聾、眼淚汪汪、害羞又愛流眼淚的人,對於混亂的操場環境,我完全無法適應。所以,我決定起碼要弄清楚怎麼做一個“正常人”,並且期待能過正常人的生活。

   三年級的時候,我在梅爾迪安夫人的幫助下,學會了怎麼發音和怎麼交朋友。很簡單,你只需要走到一個小朋友面前,模仿他做的事情,然後說:“這支馬克筆很好聞。”他就會回答:“沒錯。” 這樣你們就成了朋友。一般情況下,半聾很難被治癒,不過我發現, 如果你告訴別人自己有聽力障礙,他們有時候會記住這一點,從此就不會因為你沒有聽清楚他們說的話而懊惱(通常會有20% 的成功率)。識別並找到問題所在非常重要,一旦你確切知道自己面臨的問題,你就可以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小學我算是熬過來了,接下來,青春期來了,此時,抑鬱就會經常發生。抑鬱的時候,我們很難辨別和確認問題出在哪裡。如果你也經歷過的話,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好像所有的錯事都是因我而起。然而,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精神疾病,我只是覺得很傷心, 總想問自己“我為什麼高興不起來?”我感到非常羞愧、不知所措。

   因為無法解決抑鬱和焦慮,我的生活開始淪陷。我感到自己與周圍的一切被割裂,漸漸變得格格不入。隨著學業逐漸緊張,壓力逐漸增大,我開始變得每天驚恐不斷。高二時,父母同意我退學回家,我開始“在家學習”並且得到了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 所說的GED 文憑*。因為不必外出上課,我與朋友失去了聯繫,所以變得非常孤獨。因為沒有動機、沒有方向,我在學業上落後很多, 也開始自怨自艾。

   十幾歲到二十幾歲期間,我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感,感覺一切事物都無法達到我的預期。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別人都能全面投入且大膽地做事,對生活時刻充滿興趣,保持快樂和活潑的心態。我戴著一個虛假的微笑面具行走,只是為了滿足社會的要求。

   與同齡人相比,不管是拿駕照、約會還是上大學,我都慢半拍, 並且獲得學位的時間也比大多數人長很多。這個世界對於我來說充滿危險,成功與幸福無疑是我無法企及的事物。

  到底是什麼讓我發生了改變?有一次,我在流覽網頁的時候, 看到了藝術家魯比.艾略特(Ruby Elliot)的一本關於精神疾病的漫畫。在這本書中,她用簡潔的語言描寫了自己身患抑鬱症而產生的絕望和自我厭惡感,此時,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從此,我開始尋找自己掙扎的根源,也重新拾起了生活中的目標。

   此後,我又在互聯網上搜索到一個線上精神疾病的社團,幸運的是,我找到了一個很棒的社團。很多人在這社團上談論他們離開家時遇到的困難,例如因社交焦慮而產生的孤獨感,他們常常感到生活毫無意義,對著鏡子時,大腦裡充滿了想要自我虐待的想法。其中有幾個人談到了他們正在接受的治療,因此我決定去試一下。

   我找到了一位和善的心理學家,他很快就診斷出我患有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足以讓人感到非常焦躁,但我卻深感釋懷。在我瞭解真相之後,反而能夠與人交流、接受有益的治療和應對技巧,並找到了面臨類似困境的人。

  我發現,焦慮和抑鬱的感受經常相互交織在一起,當我感到恐懼和不知所措時,大腦就預設為“情況是令人絕望的”,並且會出現嚴重的抑鬱症狀。隨後,我又發現畫可愛的動物和寫下鼓勵人心的話語可以幫助我應對這種糟糕的情況。我覺得與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能有效幫助對抗大腦中浮現的負面情緒。

   因此,我撰寫了《你一定做得到》。這是一本情緒指導手冊,寫給像我一樣會討厭自己,不清楚怎麼應對自己遇到的困境的讀者。這本書中囊括了所有我使用過的策略、主張和應對辦法。這些幫我度過了艱難時期,無論是輕微的擔心還是時常出現自殺念頭的時候。

   事實上,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做點小事情都非常困難,我自己也深有體會。比如,你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可能正在寫一封必須完成的郵件,雖然遇到了困難,但我一定會寫完。這也是本書想要傳達給你的信念,當你覺得無法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請想辦法堅持下去。雖然書中的內容不能解決有關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所有問題, 但卻是我所學到的消除自己的精神障礙的經驗總結。如果你內心的聲音讓你無能為力或是阻止你完成某些事情,書中的插畫和文字會幫助你克服內心的聲音。事實上,通過堅持不懈地付出努力,你完全可以做好你想做的任何事。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經歷艱難的時刻,請跟著我。我把本書整理成不同的章節,我將講述那些最令我苦惱的感受。在每一章中, 你都能看到色彩豐富以及動人心弦的樹木和動物,以及在我最低谷的時期給予我莫大幫助的應對技巧。

   親愛的讀者們,我想讓你知道最重要的一點是,你並不孤獨。無論是寂寞、悲傷、自我厭惡還是難以找到目標,成千上萬的人都與你經歷著相同的困境。我一次又一次地跌入谷底,由於他人的幫助和自己的決心,我又重新爬了起來。我希望通過分享自己學到的知識,讓他人不再承受我曾經面臨的痛苦經歷。藝術創作幫助了我, 我希望也能夠幫助到你。

推薦序

   當你感到焦慮或沮喪時,就會感到孤獨,好像世界上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掙扎,有著奇怪而揮之不去的煩惱。一去雜貨店,你就汗流浹背、緊張、恐慌,感覺一切都那麼可怕。

  這些痛苦持續不斷並無情地糾纏著你,你的內心感到一片空虛, 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足以把自己擊垮。

  你討厭自己,討厭一切事物,覺得自己失敗而懦弱。

  對此你深信不疑,覺得自己天生就有問題,希望自己能像一個“正常”人。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和我們有著同樣的心路歷程,能瞭解我們的悲傷、掙扎以及艱辛,這怕就是我們能收穫的最棒的禮物。我們可以去聯繫他們,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他們對我們懷著悲憫, 卻不帶任何偏見。

  這本書就是凱特.艾倫(Kate Allan)送給我們的禮物。在書中, 凱特分享了自己從小就因為焦慮與沮喪而備受折磨的經歷,之後, 她又深入介紹了其他令人痛苦的情緒,例如自我厭惡與絕望,然而這些情緒往往都伴隨著焦慮和沮喪。

  在凱特的書中,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在此之前,我也被負面情緒傷害,卻不自知,也不能準確地用語言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表達出來,這本書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作者把我內心這些敏感的想法用語言清晰地表達了出來。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恍然大悟。凱特以充滿希望而獨特的方式來解讀絕望感;另外,她對於一段關係中不夠自信的解讀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

  她的這些見解對我們的生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我們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後,就有能力支持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凱特(Kate)在書中的話語真實誠懇,插圖振奮人心,提出的建議切實可行,她鼓勵著我們繼續努力與前進。她提醒我們,即使事情看起來很糟,仍然可以堅持不懈。

  這本書就像一位摯友,給予我們真誠、簡潔、慷慨的支持。這本書始終陪伴著你,讓你時刻感知自己的力量。

  當你內心感到掙扎、質疑自己,尤其是渴望不再掙扎的時候, 可以拿起這本書,並要時刻記住:你是有價值的,你值得擁有幸福。

  繪畫和寫作是凱特重要的藝術表達方式,她的插畫除了能鼓舞我們之外,還可以啟發我們創作,為自己發聲,表達出縈繞在我們內心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張。

  我們可以站出來為自己說話,這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時刻告誡自己:掙扎真實存在,但我們並不會受困於此,我們會更加強大。

  感謝凱特分享她的故事,我會隨時把這本書帶在身邊,並時刻提醒自己。

瑪格麗塔.塔塔科夫斯基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處理得非常細膩,它不是那種一開始就丟給你一堆理論,讓你頭暈目眩的類型。它像是搭乘一個精心設計的旅程,從建立對自身狀態的覺察開始,慢慢引導讀者進入情緒的深處,然後才提供工具。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接受不完美」的態度所花費的篇幅。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裡,我們總是被教育要追求完美、要控制一切,當事情不如預期時,焦慮和抑鬱就會隨之而來。這本書沒有試圖教你如何「消除」負面情緒,而是教你如何「與之共存」,甚至將那些看似「混亂」的感受,視為身體給你的訊號,而不是必須被清除的敵人。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比任何外在的強制性行為都來得深層而持久。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待了太久,終於被引導到一個能看到遠方的窗口,雖然外面的世界依舊有風雨,但我已經學會了如何調整呼吸,準備迎接它,而不是躲避它。

评分

坦白說,我對「繪畫」這部分的內容原本抱持著最高的懷疑。我從小畫圖就被老師說「有夠醜」,對於任何需要動手畫畫的活動都本能地抗拒,深怕畫出來的東西會引發新的挫敗感。我心想,如果光是握筆都讓我緊張,那怎麼可能達到療癒的效果?所以,我對這部分的內容是跳著看的,直到我讀到作者描述的「隨機線條」練習。這部分完全顛覆了我對「繪畫」的既有認知——它不是關於美學、不是關於技巧,而是關於「過程的釋放」。作者鼓勵讀者,不需要思考要畫什麼,只需要讓筆尖在紙上自由移動,像是讓潛意識透過手指直接對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我在一本筆記本上亂畫了一陣,線條交錯、顏色混雜,畫面慘不忍睹。但最諷刺的是,在畫的過程中,我完全忘記了原本想煩惱的那件事,注意力被那支筆和紙張的摩擦聲完全佔據了。這本書成功地將繪畫從一種「藝術表現」轉化為一種「感官體驗」,對於像我這樣恐懼於「表達」的人來說,提供了一個完全沒有壓力的出口。

评分

市面上許多勵志書籍,常常會給我一種「你還可以更好」的隱形壓力,讓人感覺自己不夠努力,所以才會持續地感到低落。但這本讓我感到非常不同的是,它從頭到尾都在強調「此刻即是最好」的基調。它不是在販賣「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的願景,而是在倡導「成為一個能好好感受當下的自己」的可能性。對於我這種經常活在「如果當初…」或者「未來會怎樣…」這兩個時空維度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及時雨。它用一種非常柔性的方式,將我拉回「這裡」和「現在」。我發現,當我不再試圖用畫筆去「修復」我的心情,而是單純地用筆去「記錄」我此刻的狀態時,那個焦慮的強度就自然而然地下降了。這種不帶批判的接納,是這本書帶給我最核心的改變。它不會強迫你「變好」,而是給你工具,讓你更有能力去「看見」自己,而看見了,改變自然就會發生,這是一種非常溫柔且強大的力量。

评分

最近幾年,生活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手機幾乎成了身體的一部分,隨時隨地都有新的焦慮因子被植入腦中。我其實對「正念」這類主題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總覺得那是一種需要花很多時間靜坐冥想才能達成的境界,對我這種每天行程排滿、連上廁所都要滑手機的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這本書很巧妙地避開了那些高難度的要求,它強調的「微小的練習」概念,讓我這種「行動派」的人也能輕鬆入門。書中提到的一些練習,比如「專注於一杯茶的溫度」或者「仔細聆聽一首歌的細節」,都是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的片刻。我嘗試著在通勤的捷運上,不再急著滑臉書,而是真的去「看」窗外移動的風景,或者「感受」腳底與鞋子的接觸,這種簡單到近乎愚蠢的練習,竟然真的產生了奇妙的效果——那種「必須趕快做點什麼」的衝動感,奇異地被稀釋了。這本書的實用性,在於它沒有把正念塑造成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將它拆解成無數個可以立即執行的生活小動作,這對我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執行者來說,是極大的鼓勵。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第一眼看到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吸引我,畢竟市面上關於心靈成長、情緒調節的書籍實在太多了,每一本都標榜著「神奇療法」或「快速見效」,讓人難免有些審美疲勞。然而,當我翻開內頁,看到那些排版和字體選擇時,心中浮現了一種奇特的寧靜感。它不是那種市面上常見的、過度華麗或過度學術的風格,反而帶著一種樸實、像是鄰家阿姨親手編織出來的溫暖感。作者的文字語氣非常溫和,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比較像是陪伴你走過低谷的朋友,在你耳邊輕輕低語,告訴你「沒關係,我們可以慢慢來」。我特別喜歡它在闡述一些心理學概念時,會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讓原本聽起來很玄奧的「專注力轉移」或「情緒錨定」,一下子就變得可以理解,而且馬上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場景去嘗試。這本書的厲害之處,不在於給你一套完美的SOP,而是提供了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視角,讓讀者感覺到自己並不是孤單一人在與那些負面情緒搏鬥,這份陪伴感,對處在焦慮漩渦中的人來說,其實比任何「快速解藥」都來得珍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