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力量:接受與承諾治療的心理應用技巧

比喻的力量:接受與承諾治療的心理應用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萬家輝
图书标签:
  • ACT
  • 接受与承诺治疗
  • 心理治疗
  • 比喻
  • 心理技巧
  • 临床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情绪调节
  • 认知行为疗法
  • 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活處處是戰場,面對人生的苦痛困難,人很容易墮入心理僵化的局面。接受及承諾治療(ACT)是近年備受關注的行為治療法,它提出六個改變歷程:接納、脫離糾結、與此時此刻連結、超越自我的觀察、確立價值觀、承諾的行動,目的是加強人的心理彈性。
 
  臨床心理學家及輔導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認為,ACT有助人們認識心理困擾,接納人生中的痛苦與悲傷,繼而用行動來實踐自己相信的價值。
 
  ACT輔導治療中經常使用「比喻」,幫助個案拆開糾結所在,接納擁抱各種感受。本書為首本適合華人ACT 治療師的比喻應用書,講述如何在輔導實務中靈活運用有關技巧,使ACT可以更廣泛及更有效地應用到華人社會。一般讀者也能學習以書自助,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回改變自己的行動力。
 
  “ACT相信學習接納痛苦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並向自己承諾為有意義的事而努力,這才能成就一段有價值的人生。”--------- 萬家輝
 
本書特色
 
  1. 供華人ACT 治療師的比喻參考書,使ACT可以更廣泛及更有效地應用到華人社會。同時適合一般讀者自助學習ACT的概念,認識自己的情緒。 
 
  2. 超過90個比喻例子,從故事、活動、互動中理解及應用ACT的技巧,幫助思考。
 
  3. 有輔導理論支持,同時一般大眾可讀和應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比喻的力量:接受與承諾治療的心理應用技巧》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将完全围绕该书可能探讨的心理学、治疗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展开,且不会包含书名的直接内容,力求内容详实、专业且自然流畅。 --- 《心智的航程:构建意义与适应性行为的整合路径》 导言: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核心议题:如何有效地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内在冲突、痛苦情绪以及行为僵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快速变化的时代,个体常常被内在的批判声、无法掌控的焦虑或根深蒂固的消极思维模式所困扰。传统的治疗模式,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处理根植于价值体系和自我认同的深层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整合性的视角,聚焦于构建意义、促进心理灵活性,以及引导个体走向符合其核心价值观的行动。 第一部分:心理基础:从内在冲突到意义构建 第一章:心智的地图与内在的迷雾 本章首先剖析了人类心智运作的基本机制,特别是思维与情感的相互作用。我们着重探讨了“认知融合”(Cognitive Fusion)的概念——即将思维视为绝对真理而非仅仅是头脑中的事件。当个体过度认同于自己的想法时,这些想法就可能成为行动的枷锁。我们将详细考察负性自我叙事(Negative Self-Narratives)是如何形成并维持痛苦循环的。 治疗目标并非根除负面思维,而是改变个体与这些思维的关系。本章详细阐述了“解离”(Defusion)技术,旨在帮助来访者在保持觉察的同时,拉开与自身思想的距离,从而避免被思维“绑架”。这需要一系列精妙的引导技巧,鼓励来访者将思想看作是自然发生的、暂时的心智活动,而非必须服从的命令。 第二章:痛苦的价值:接纳与开放的维度 痛苦是人类经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逃避模式”的无效性。许多人在潜意识中花费巨大的精力去控制、压抑或消除不愉快的感受,如焦虑、悲伤或恐惧。然而,这种控制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导致痛苦的“反弹效应”。 我们深入探讨了“心理接纳”(Psychological Acceptance)的深层含义。接纳不是软弱的屈服,而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地允许内在体验(包括情绪、身体感觉和冲动)存在的姿态。本章提供了多样的练习,旨在帮助来访者在一个安全、不评判的环境中,面对那些通常被排斥的内在经验。我们区分了“被动忍受”与“主动接纳”之间的关键区别,后者是一种面向成长的姿态。 第二部分:治疗的应用框架:激活改变的动力 第三章:锚定核心:发掘与明确个人价值 治疗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对“意义”的清晰界定。一个没有明确方向的行动是漂泊不定的。本章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来访者识别那些真正驱动他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深层价值(Values)。价值是方向性的指南,而非具体的目标;例如,“关爱”是一个价值,“每周探望父母一次”是一个目标。 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提问和情境模拟,帮助来访者穿透社会期望和他人标准的迷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当行动与价值对齐时,即便面对困难,个体的内在动机也会被极大地增强。 第四章:迈出关键的一步:承诺性行动的实践 价值的明确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行动领域。本部分侧重于“承诺性行动”(Committed Action)的制定与执行。这要求个体采取与核心价值一致的具体步骤,即使这些步骤可能引发暂时的不适或恐惧。 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渐进式暴露与行动阶梯”的构建方法。这包括如何将宏大的价值目标分解为可衡量、可执行的微小步骤。本章特别强调“灵活的坚持”(Flexible Persistence)——既要朝着价值方向坚定前行,也要准备好根据新的洞察和环境变化调整路径,而非僵化地执行预设计划。治疗师在此扮演关键的“行动促进者”角色,帮助来访者克服“完美主义陷阱”和“拖延的合理化”。 第三部分:整合与深化:应对治疗过程中的挑战 第五章:构建强健的自我:觉察的场域 心理灵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技能。它不仅仅是上述所有元素的总和,更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自我觉察能力。本章探讨了如何培养一种“观察者视角”(The Observer Self)。 我们介绍了一系列冥想与正念的变体练习,这些练习旨在帮助来访者体验到一个稳定的、超越情绪波动的内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情绪和思维可以被观察,而不必立刻做出反应。这种场域的构建,为应对急性压力和慢性困扰提供了坚实的内部资源。 第六章:关系中的回响:治疗联盟的深度应用 治疗关系本身是改变的强大催化剂。本章聚焦于如何在治疗互动中运用心理灵活性的原则。当来访者在治疗室中表现出抗拒、回避或认知融合时,治疗师如何利用这些“当下时刻”进行教学和示范。 我们将分析治疗师常见的“僵硬化”(Rigidity)陷阱——例如,过度依赖某一特定技术,或在面对来访者强烈的负面情绪时,不自觉地试图“解决”或“修复”。相反,本章倡导治疗师以完全的觉察和开放性去接纳来访者在关系中的投射与挑战,以此模型来促进来访者自身关系的改善。 结语:持续的演化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来访者,使其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而非内在冲突的被动受害者。心理健康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实验与发现的旅程。通过精妙地运用接纳、解离、价值澄清和承诺性行动,个体能够培养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有效导航的内在韧性。本书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结构清晰、富有操作性的工具集,以引导他们的来访者走向更有意义和适应性的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萬家輝
 
  臨床心理學家、輔導心理學家及職業治療師,超過25年臨床經驗及擁有雙博士學位(PhD, PsyD) 。專業訓練包括精神動力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眼動重整治療及接納及承諾治療等。在香港、英國、澳洲、新西蘭等地區擁有學會或國家心理學家註冊資格。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組註冊督導員。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助理輔導長、東華學院社會科學及復康學系系主任、香港理工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香港商業電台節目「宜樂無窮」主持等。
 
  著有《專心一點:兒童專注力訓練手冊(第八版)》、《專心一點 II》、《香港童黨實錄》、《香港家變實錄》等。

图书目录

序一 第一本ACT中文比喻書 林家文
序二 見證受輔者的變化  郭倩衡
序三 接受與承諾治療應用廣泛  周鴻奇
序四
一 為甚麼我們感到痛苦? 
二 甚麼把我們困住了?
三 別將你的生活變成戰場
四 接受與承諾——帶我們衝出困境
五 比喻——我們從小便曉得的力量
六 如何使用這書——給一般讀者及治療師
七 心理彈性配合基本比喻的作法
八 比喻大全
使用比喻的守則
接納
與此時此刻連結
脫離糾結
超越自我的觀察
價值觀與承諾的行動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734618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序一
 
第一本ACT中文比喻書
 
  很榮幸可以為萬家輝博士的新作撰寫序言,實在期待已久。
  認識萬博士接近30年了。識於微時,先是同事,後來亦師亦友。萬博士自1991年起從事心理輔導臨床工作,1994年我第一天踏進瑪麗醫院精神科便認識了他。還記得當年他提出,為我的數個病人進行在家治療,因他太了解病人如果在家中及在工作崗位上都能「運作暢順」,才是治療的終極目標,單在醫院的病房中顯得穩定是不足夠的。
 
  後來萬博士離開醫院管理局加入了教育工作。我在攻讀輔導學碩士的時候,萬博士是課程導師,輩分上他已經是我的老師。當然他沒有放棄臨床工作,不僅有自己的診所,診所內還有專業儀器能進行先進的腦磁激治療。
 
  但始終心理治療才是萬博士的那杯茶。
 
  心理治療有很多派別,有不同的治療模式,有專業治療師評估哪一種治療模式最切合某位病人,繼而進行治療,效果當然最好。但近年疫情形成了新常態,很多人不僅需要在家工作,甚至要留在家中治療。這種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更需要學習好好照顧自己。
 
  苦惱的時候,我們最不想聽到他人說自己不理智;焦慮憂傷的時候,最怕聽到好心做壞事的人說「你不這樣想便不會傷心」或「你不要不開心」。病友不時告訴我,他們聽了很多這些說話,但就算用盡氣力,還是改變不到太多。而接受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就是一種更有效及可行的心理治療方法。
 
  萬家輝博士這本新書,是第一本以中文寫成的ACT 比喻書。讀者不僅可以在家跟隨書中的指示學習比喻來自癒,更可以學到有效的方法幫助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對於使用接受與承諾治療的治療師們,本書提供了實在的操作參考和豐富的比喻例子。
 
  希望萬博士的新書可以為大家帶來啟示,讓我們一起學習好好照顧自己,照顧身邊的朋友吧!
 
港怡醫院精神科譽顧問醫生
林家文
 
序二
 
見證受輔者的變化
 
  翻查不同的學術文獻,不難發現其實心理學、心理治療及諮商學等學問正式被記載、研究及整理,距今不過百多年的歷史。大多數的心理治療手法都建立及發展自著名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在十九世紀後期的臨床個案上有重大發現——「談話治療」(Talking Cure)。他與同僚悟出原來以對話交流方式(exchange of words)作為介入手法,可為病人治療各種心理疾病。
 
  可見說話的力量確實不容忽視,一句中聽的說話可使人滿心歡喜,相反半句嘲諷可讓人意志消沉。這些年來,不少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努力地善用各種談活治療作介入,並致力以實證探究如何說得準繩,引起受輔者共鳴之餘也能讓他們提升自我覺察能力,從而找到最合適自己的表達方法,慢慢梳理內心的感受、需要和價值。
 
  接受與承諾治療(ACT)正正是其中一種上世紀八十年代具實證研究基礎的心理治療法,它提醒受輔者要覺察、接納、擁抱各種內在感受,並選擇合適自己的行動取向作為治療方向。所謂知易行難,明白理論後能加以實際應用的確需要不同的「板斧」,萬家輝博士新作《比喻的力量——接受與承諾治療的心理應用技巧》一書,正正為各前線助人行業及大眾人士深入淺出地剖析如何善用「比喻」作交流,在ACT的治療歷程當中見證受輔者思、言、行為上的轉化。
 
  作為同業的一分子,能夠見證更多專家把臨床經驗集結成書,推動本地輔導心理學的發展,實在與有榮焉!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主席
輔導心理學家
郭倩衡
 
序三
 
接受與承諾治療應用廣泛
 
  萬家輝博士是位有超過三十年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家,也是我相識三十多年的好友。他為心理學的普及化不遺餘力,經常在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等講授心理學知識。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南亞海嘯發生後不久,他留意到很多在港外傭產生創傷後壓力症,主動接觸有需要的外傭,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
 
  近年他喜歡寫書,把他的經驗和知識教授予治療師和有需要的朋友,他的著作甚多,其中曾讀過《專心一點1——兒童專注力提升手冊》及《專心一點2——培養兒童專注力法則》。這次他又有新著作,關於一種新的行為治療法—-接受與承諾治療。當他邀請我為他的新書寫序時,我不知道這是甚麼,後來經過資料搜集,才知道這是一個結合正念與科學基礎的治療方法,核心理念是:接受你不能控制的事物,承諾要採取行動去改善自己的生活。這個方法可應用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親職教養、情緒管理等。現代都市人經常面對很多精神、健康、情緒等問題,如焦慮,恐慌、慢性疼痛、上癮等。我深信大家非常渴望找到新出路去解決這些問題。當我知道這本書即將面世,我既期待又鼓舞,希望能有更多人得到幫助。尤其我是從事教育界的,眼見近年的社會事件令不少年輕人受到嚴重影響,希望本書能幫助他們重拾信心,努力地實踐心中所想,迎接更好的明天。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健康與運動科學講座教授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課程)
香港教育大學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總監
周鴻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心理治疗这个领域,总感觉很多书都在讲理论,讲来龙去脉,但真正落地到实操层面,让人感觉有点空泛。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把那些高深的理论,像是接纳与承诺治疗(ACT)的核心概念,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给串起来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处理「认知解离」(cognitive defusion)的部分,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小练习,比如想象自己的想法是一辆公交车,乘客就是那些念头,你只需要做一个安静的乘客就好,不用去和司机吵架。这种比喻性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心理过程变得非常具体和可操作。对于我这种需要立刻在咨询室里用到新技巧的同仁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不是那种你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理论参考书”,而是会放在手边,随时翻阅,看看今天哪个来访者的情况,可以套用书中哪一种“力量”的比喻去引导他。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工具箱瞬间丰富了好几倍,不再是只有锤子和螺丝刀,而是多了很多精巧的园艺工具,能更温柔、更有针对性地处理那些纠缠不清的内心冲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咨询风格有了一种微妙的转变,更注重“意义”而非仅仅是“症状的减轻”。这本书在处理“完美主义”和“自我批评”的环节,展现了极其细腻的笔触。它没有采用那种“勇敢地反击自我批评”的战斗式口吻,而是建议我们邀请那个“严厉的批评家”坐下来,问问它到底想保护我们免受什么。这种“邀请”而不是“驱逐”的态度,彻底改变了我与来访者内部冲突的互动模式。它教我们看到,那些看似阻碍我们前行的内在声音,其实往往是过去经验中某种“保护机制”的过度反应。比喻的力量,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把一个封闭的、充满指责的内心对话,变成了一场可以被理解和协商的“会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心智地图,让你知道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我们该如何温柔而坚定地,与自己同在,并朝向我们真正看重的方向迈进。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心理工作者,甚至是对自我成长有追求的普通读者,仔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英式幽默的克制感,但同时又充满了南台湾午后阳光般的温暖。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接受”这个概念的处理。在中文语境下,“接受”常常被误解为“忍耐”或“放弃抵抗”,仿佛是一种消极的投降。然而,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和比喻,清晰地区分了“接受不舒服的感觉”和“接受现状的糟糕性”之间的巨大鸿沟。我特别欣赏它提出的“像对待一个爱发脾气的邻居那样对待你的念头”的比喻。你不需要喜欢他,也不需要邀请他进屋坐坐,但你必须承认他住在隔壁,并学会管理你们之间的边界。这种对概念的精准拆解,让ACT的核心技术从理论的殿堂走入了市民的生活。它没有把我们塑造成“完美无瑕的心理大师”,反而鼓励我们,做那个“愿意带着伤口继续走路的人”。这种“人味儿”的写作,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也正是这本书能真正触动人心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点抗拒的,因为ACT本身听起来就有点“玄”,什么“价值”、“灵活”、“正念”,感觉离我们日常的压力和焦虑有点远。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扎实,它没有一上来就贩卖“正念多好”的鸡汤,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抗拒”和“挣扎”开始讲起。作者很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内心战场”的比喻,把我们为了摆脱不舒服的感觉而进行的无效斗争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分析“回避行为”的部分,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不要回避”,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我们必须回避”,把回避背后的逻辑,比如“保护自己免受更大痛苦”的初衷,都给尊重了。这种先理解、再引导的叙事结构,让读者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书中的建议。感觉就像是,作者先递给你一杯温水,让你平静下来,然后再慢慢地告诉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姿势,去迎接生活的风浪,而不是直接把你推到海里让你自己学游泳。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心理干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对“应用技巧”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教会我如何使用几种新工具的书,结果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心智哲学”的入门读物,只是这些哲学思考恰好被包装成了实用的干预模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价值”和“承诺行为”时的那段论述,他把“价值”比作我们心中的“北极星”,它不一定会让你感觉舒服,但它能让你在迷雾中知道自己要航向哪个方向。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因为它把抽象的“意义感”具象化成了一个导航工具。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来访者不是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而是被眼前的“海浪”(情绪和痛苦)淹没了,看不见北极星了。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如何稳定船身”的技巧,更是如何透过海浪看到远方灯塔的视角转换方法。这种由内而外的视角重构,才是真正能够带来持久改变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