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2版)

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秀碧
图书标签:
  • 失落
  • 哀傷
  • 諮商
  • 治療
  • 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情緒
  • 生命議題
  • 個人成長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1996年D. Klass等人主張「繼續聯結說」以來,與死者維持繼續聯結有助於哀傷復原之論說,已經在美國哀傷諮商領域蔚為風潮,也是一種趨勢。然而如何維持繼續依附聯結,卻成了當前美國哀傷諮商學界棘手的問題,尚無定論。本書作者以文獻研究方法,從華人傳統閩南喪禮中發現11項哀傷療效因子,而後再融入西方的心理學,而開發出有效的繼續聯結方法,即客體角色轉化模式。這個模式經實證研究,已證實能有效協助哀傷者,而突破當前美國學者的困境。由於對於死亡的觀念,死亡的態度,哀悼的行為等,東西方文化有別。本書作者所研發的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特別適合用於抱持「萬物有靈論」的華人族群,在處理哀傷時能夠貼近華人熟悉的文化和信念。當然,這個模式對於世界其他相信有靈論的族群與宗教信徒也可適用。
 
本書特色
 
  方法獨創
  客體角色轉化的哀傷諮商模式,為具濃厚華人文化特色的一種獨特的心理諮商方法。意義治療大師Viktor E. Frankl主張對於一個人的治療,只有照顧到心理層面還不夠充足,也需要照顧到靈性層面才完整。這個客體角色轉化的模式不只照顧到哀傷者的心理需求,也照顧到靈性的需求。
 
  見解獨到
  本書針對西方現有的理論,有獨到的解析與論述。不只擊破過去西方學者對於Sigmund Freud在失落與哀傷論述的誤解與誤用,為Freud平反。也論述社會變遷對於哀傷的影響,並提出當代人的非複雜性哀傷需要專業協助的需求。此外對於部分美國學者輕易主張反階段論,則引經據典的予以反駁,以免誤導後人。此外對於美國學者R. A. Neimeyer的意義重建模式(Meaning reconstruction model),從理論的性質給于重新定位,以使實務工作者知道如何正確運用。
 
  理論與實務兼具
  本書在相關理論與議題論述精闢,足以提供研究者參考;而在第五篇共有六章則特地為哀傷諮商實務工作者撰寫。
 
  結構特殊
  這本書的章節結構與其他哀傷諮商相關書籍不同,以五個主軸展開論述深入社會、文化、喪禮、心理學與哀傷諮商的關聯,提出客體角色轉化諮商的原理與應用,解析哀傷諮商與哀傷治療的實務與應用,並申論兒童和青少年,臨終病患及被剝奪的哀傷等重要議題。
创伤与复原:抚慰心灵的旅程 本书简介 《创伤与复原:抚慰心灵的旅程》是一本深度探讨人类在面对生活重大创伤事件后,如何进行情绪调适、心理重建与最终走向复原的专业指南。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解框架与实践工具,帮助他们理解创伤的复杂性,并积极地踏上疗愈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遭遇意料之外的打击——无论是突发的灾难、亲人的离世、关系的中断,还是长期的压力累积。这些经历常常将人抛入一个失序的世界,带来剧烈的哀伤、恐惧、无助感,甚至可能演变成长期的心理困扰。本书摒弃了将创伤简单视为“需要被修复的缺陷”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经验的深刻转折点,一个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成长潜能的阶段。 第一部分:理解创伤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的开篇部分致力于构建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础,帮助读者科学地认识创伤。我们首先深入探讨了创伤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创伤并非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它深刻地重塑了大脑的应激反应系统(特别是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理解这些生理机制,能帮助读者认识到某些看似“非理性”的情绪反应,实际上是身体在试图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自我苛责。 随后,本书详细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创伤,包括急性创伤(如事故、暴力)、复杂性创伤(源于长期、重复性的关系创伤,常见于童年虐待或忽视),以及集体性创伤(如社会动荡、自然灾害)。我们强调,每种创伤的性质决定了其疗愈路径的差异性。例如,复杂性创伤往往需要更侧重于建立“内部安全感”和“依恋修复”,而急性创伤的重点可能更在于情绪的稳定化和情境的重构。 本部分还特别关注了创伤后的心理反应谱系。除了众所周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我们还探讨了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可能性。PTG并非否认痛苦,而是指在经历重大挑战后,个体在人际关系、个人力量感、生命意义感等方面出现的积极转变。这为处于低谷的读者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希望视角。 第二部分:哀伤的复杂性与生命循环 创伤往往与深刻的失落紧密相连,而哀伤,正是我们对失落所做的必要回应。本书将哀伤视为一种必要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而非一个需要被“克服”或“解决”的阶段。 我们挑战了传统的、线性的“哀伤阶段论”,转而介绍双通道哀伤模型(Dual Process Model of Bereavement)。这个模型强调个体需要在“失落取向”(处理与逝去事物相关的感受、回忆和依恋)和“复原取向”(处理生活变化、应对新挑战)之间灵活地摇摆和转换。这种动态平衡的理解,能帮助哀悼者接纳自己在某些时刻专注于回忆、而在另一些时刻必须向前看,这两种努力都是健康的。 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复杂性哀伤”(Complicated Grief)与“正常哀伤”的区分标准,并强调了“持续性联结”(Continuing Bonds)理论的重要性。我们不再主张彻底“放手”或“放下”,而是探讨如何以一种新的、健康的、内在化的方式来维持与逝去之人的情感联结,将这份关系融入到新的生命叙事中。 第三部分:疗愈的实践路径与工具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一系列经过实证支持的、面向实践的疗愈工具。我们相信,真正的疗愈是整体性的,需要整合身体、情感、认知和关系层面。 1. 稳定化与安全感的重建 对于经历过剧烈冲击的个体,首要任务是重建内在和外在的安全感。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身心稳定化技巧,包括: 地面化(Grounding)技术:通过感官焦点转移,将注意力从内在的恐慌拉回到当下环境。 呼吸与身体扫描:学习如何利用膈肌呼吸调节过度激活的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容忍度训练:教授如何“命名”和“容纳”强烈的情绪风暴,而不是立即逃避或压制。 2. 叙事重构与意义探寻 创伤常常打断了个体的生命叙事,使其感到“故事断裂”。本书侧重于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的应用,引导读者: 外部化问题:将创伤或痛苦体验视为一个独立于“自我”的外部事件,从而增强掌控感。 “未被讲述的故事”的整合:识别被创伤压抑或扭曲的自我认知,用更具韧性和自我同情的语言来重写个人历史。 寻找“小胜利”:系统性地记录和确认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气、适应力和资源,以此构建新的自我效能感。 3. 关系修复与社会连结 创伤往往带来隔离感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本书强调,疗愈过程无法在真空中完成,健康的人际连结是复原力的基石。我们探讨了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应用,并提供了关于如何设定健康界限、如何向他人寻求支持、以及如何在新的关系中建立安全依恋模式的指导。对于复杂性创伤幸存者,本书特别关注“内部工作小组”的建立,即学习如何在内心层面扮演支持者、保护者和智慧长者的角色。 结语:走向韧性与整合 《创伤与复原:抚慰心灵的旅程》并非承诺一个“没有伤痕”的未来,而是提供一张地图,指引读者穿越幽暗的峡谷,到达一个更深刻理解自我、更具慈悲心、并能拥抱生命完整性的地方。复原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所学到的经验,建立一种更坚韧、更有意义的现在和未来。这本书是献给所有正在经历失落、正在学习与伤痛共存、并渴望重新找回内在力量的人们的一份真挚邀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秀碧
 
  學歷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博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瑞佛校區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
 
  實務工作
  從事團體輔導、團體諮商與治療之教學、研究、訓練,實務及推廣工作等超過四十年。
  擔任多項政府和民間機構委員與顧問,為臺灣極為資深的團體諮商與治療領域學者。
 
  台灣首位推動哀傷諮商的學者。從事哀傷諮商教學、研究、訓練、實務和推廣工作,迄2020年達30年之久。
 
  經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
  亞洲大學心理系專任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班團體諮商課程兼任教授
  國立暨南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博士班團體諮商課程兼任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團體諮商課程兼任教授
  臺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創會暨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長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監事
  擔任臺灣輔導與諮商多個重要相關學報之編輯委員與審查委員
 
  榮譽
  榮獲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2004年頒授木鐸獎
  榮獲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8年頒贈終身成就獎
  亞洲大學2010年度頒授   優良教學獎
  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1997年頒授 特殊貢獻獎
 
  國際交流
  美國田納西州立奧斯丁彼大學諮商心理學系客座講座(2000年)
  擔任三屆美國ACA出版的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Work編審委員
  馬來西亞總董會特聘講席,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和新山、中國大陸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師範大學兩機構附設培訓機構,教授團體諮商課程及帶領相關工作坊。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學而優則成為典範   
推薦序三   
推薦序四   
推薦序五:我的良師益友,暨我的推薦序   
自序   

第一篇 基礎理論
第一章 哀傷諮商的發展史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Freud在哀傷理論發展的貢獻
第三節 哀傷成為臨床議題的發展史
第四節 哀傷被轉變為病態的觀點
第五節 哀傷對於健康的影響
第六節 社會變遷對哀傷的影響
第七節 非複雜性哀傷是否需要諮商?
第二章 失落與哀傷反應   
第一節 失落、哀傷與哀悼
第二節 哀傷的情緒反應
第三節 哀傷為正常反應
第四節 正常哀傷與病態哀傷
第三章 哀傷歷程與階段   
第一節 對完了哀傷觀點的改變
第二節 Parkes的階段模式
第三節 Bowlby的階段論
第四節 Worden的任務論
第五節 Rando的階段論
第六節 Kubler-Ross的五階段論
第七節 雙向過程模式
第八節 哀傷階段的實徵研究
第九節 有關階段論的評析與結論

第二篇 依附關係與繼續聯結論
第四章 客體關係形成與依附行為   
第一節 依附、信賴與依靠的區別
第二節 客體關係的不同論述
第三節 客體關係發展的階段
第四節 依附理論
第五節 成年人的依附
第六節 依附與分離焦慮
第七節 客體關係與依附行為在哀傷的應用
第五章 繼續聯結與意義重建   
第一節 繼續聯結論的發展
第二節 繼續聯結的心理學基礎
第三節 繼續聯結與失落的因應
第四節 成人期的分離與繼續聯結
第五節 有關繼續聯結的研究
第六節 有關繼續聯結的結論
第七節 意義重建模式
第八節 有關意義重建的結論

第三篇 繼續聯結論與文化和宗教的關聯
第六章 文化、宗教、喪禮與繼續聯結   
第一節 文化與哀悼因應
第二節 文化與死亡態度
第三節 文化對於死亡與哀傷的影響
第四節 文化與繼續聯結
第五節 宗教與繼續聯結
第六節 喪禮為因應死亡的機制
第七節 宗教與喪禮
第八節 華人文化與守喪
第九節 社會文化變遷與喪禮
第七章 華人的喪禮與哀傷療癒   
第一節 華人傳統喪禮與繼續聯結
第二節 來自文化對於繼續聯結的啟示
第三節 台灣的傳統喪禮
第四節 台灣現代喪禮的核心目的與療傷功能
第五節 華人喪禮在哀傷療癒的啟示

第四篇 客體角色轉化的原理與建構
第八章 療癒的儀式   
第一節 儀式與象徵的意義和性質
第二節 象徵、儀式與治療
第三節 儀式的療癒元素和功能
第四節 療癒的儀式與治療
第五節 療癒的儀式在哀傷諮商的應用
第六節 療癒的儀式使用的限制
第九章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哀傷諮商   
第一節 死亡與多元層面的失落
第二節 客體關係與假設世界
第三節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建構原理
第四節 客體角色轉化與傷害性依附的聯結
第五節 客體角色轉化治療的儀式
第六節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實徵研究
第七節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使用與限制
第八節 結論

第五篇 哀傷諮商與治療的實務與應用
第十章 非複雜性哀傷的諮商   
第一節 哀傷諮商與哀傷治療的差異
第二節 哀傷諮商的目標和實施原則
第三節 展開會談
第四節 哀傷諮商的程序
第五節 哀傷諮商可用的技術
第十一章 兒童與青少年的哀傷反應   
第一節 兒童面對的死亡經驗
第二節 兒童的心理發展
第三節 兒童的死亡概念發展
第四節 兒童死亡概念成熟的要素與新爭議
第五節 青少年時期的哀傷反應
第六節 孩子再哀傷的現象
第七節 結論
第十二章 協助哀傷的孩子   
第一節 兒童哀傷的爭議
第二節 兒童的哀傷反應
第三節 兒童的哀傷範圍與評估
第四節 對於哀傷孩子的協助
第五節 準備協助哀傷的孩子
第六節 協助孩子的哀傷情緒反應
第七節 結論
第十三章 複雜性哀傷的治療   
第一節 複雜性哀傷的依附理論基礎
第二節 繼續聯結類型與複雜性哀傷
第三節 造成未完了哀傷的原因
第四節 未完了哀傷的病態類型
第五節 複雜性哀傷診斷的困難
第六節 複雜性哀傷的分類
第七節 複雜性哀傷的線索與評估
第八節 複雜性哀傷的治療
第十四章 臨終病患   
第一節 醫院需要諮商心理師
第二節 Dying與死亡
第三節 臨終病人對於死亡的反應
第四節 對於反對Kubler-Ross五階段論的評析
第五節 死亡恐懼與告知
第六節 病人的善終
第七節 協助臨終病人因應死亡
第八節 協助癌症和臨終的孩子
第十五章 被剝奪的哀傷   
第一節 需要重視被剝奪的哀傷
第二節 被剝奪哀傷的定義與原因
第三節 關係不被承認的哀傷者之傷慟
第四節 失落不被承認
第五節 哀傷者被排除
第六節 特殊事件的死亡
第七節 諮商師的自我照顧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8823
  • 規格:平裝 / 632頁 / 17 x 23 x 2.5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自1990年因當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所長蕭文教授之邀,在博士班開設「死亡心理與哀傷諮商」課程,到今年2020年,歲月匆匆,已經過了30個年頭。回首初期推動這項專業工作,由於華人文化對於死亡的禁忌,無論在推動死亡教育(後來稱為生命教育)或哀傷諮商,在社區與政府機構都有困難。1999年秋,本來應邀前往美國田納西州的Austin Peay大學客座一年,適逢921大地震,於是留下來協助救災工作半年。這個大災難使得大家認識了創傷和哀傷兩項心理專業服務工作的需要。在台灣,現在哀傷諮商再也不是一個禁忌的課題,而是被視為必要的心理專業服務項目。
 
  持續研究、教學、指導碩、博士生論文及培訓工作多年,感觸最深,莫過於死亡涉及的文化議題。引入以西方文化和社會背景所發展的哀傷諮商與治療理論和模式,總是感到有些隔閡。尤其在實務工作,體驗到很需要關照當事人或團體成員的文化和信念。從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書籍,再度研讀東西方的死亡相關資料,確認死亡的觀念、死亡的態度,以及哀悼的行為等,東西方都有不少的差異存在。深感這樣一種特殊的諮商議題,不能不考量和重視當事人的社會和文化的元素。於是努力從社會學找到適合發展華人哀傷諮商的文化元素,並從心理學的理論尋找可以融入華人文化的理論,以便發展一個適合華人社會的哀傷諮商原理。
 
  慶幸個人從文獻研究發現傳統的閩南喪禮,不只是華人社會一個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是近三千年來華人在痛失親人之後賴以療傷的主要方法,其中蘊含多項的哀傷療效因子,可以和西方心理學的客體關係論,以及哀傷諮商的任務論等相融,可用以建構形成一個適合華人的哀傷諮商原理和方法。由於涉及死亡的諮商與治療,只處理個人心理層面,或只處理靈性層面,皆為不周延的方法。客體角色轉化的哀傷諮商,兼具處理哀傷者的心理和靈性(mind)兩個層面的功能,所以是一個比較完善的諮商與治療方法。這本書,不只為哀傷諮商與治療理論的研究者而論述,也為實務工作者而撰寫,因此這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書籍。
 
  第一篇「基礎理論」有三章,包括第一章「緒論」,除了平反西方學者對於Sigmund Freud在失落與哀傷的誤解與誤用之外,主要在說明哀傷諮商的發展史、哀傷諮商在心理學的定位、社會變遷對於個人哀傷的影響,以及當代人非複雜性的哀傷何以需要諮商等議題。第二章和第三章,則分別說明哀傷反應,以及當前在哀傷歷程,主要學者所提出的各種階段模式,同時對於90年代美國少數學者持反階段論之論調,以後來的實證研究反駁他們所依據的文獻之謬誤,以免繼續誤導後人。第二篇「依附關係與繼續聯結論」有兩章,由於美國當前在哀傷諮商的主要趨勢,為主張維持與死者繼續依附聯結之說,因此在第四章主要說明客體關係的發展,分離與焦慮和繼續聯結的需要。在第五章則論述繼續聯結與當前美國學者尋找繼續聯結方法的困境,並探討意義在繼續聯結的重要,以及評析和Viktor E. Frankl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性質相同的「意義重建模式」在哀傷治療的定位。第三篇「繼續聯結與文化和宗教的關聯」也有兩章,第六章主要在探究華人文化和喪禮當中繼續聯結的緣起,以及世界各主要宗教的繼續聯結信仰。第七章在論述華人如何以喪禮作為哀傷療傷的機制,以及從文獻研究傳統台灣喪禮儀式所發現的療癒因子,並從喪禮儀式獲得對於繼續聯結和治療的啟發。第四篇「客體角色轉化的原理與建構」也是包括兩章,由於療癒的儀式運用在死亡相關的治療,在美國不只發展和應用有年,而且被認為可以快速達到治療目標的方法,然而在台灣似乎是較少受到注意。所以在第八章對治療儀式在心理諮商與治療的運用作詳細的論說,並提出使用的限制。第九章主要在闡釋客體角色轉化原理的建構,同時提出這個模式在非複雜性哀傷應用的實徵研究結果。第五篇「哀傷諮商與治療的實務與應用」共有六章,主要分別說明哀傷諮商和哀傷治療的差異,以及使用的對象、目的、實施方法與技術,以及具體的程序。此外特別針對喪親的未成年孩子,臨終病患,以及各種被剝奪哀傷的對象,分別說明具體的協助辦法。
 
  這本書的撰寫,前後約經歷兩年多的時間。雖然約在四年前對於這本書早已構思良久,然而遲遲未動筆。原因,在於想慎重且認真的寫一本真正適合華人的哀傷諮商原理的書籍,讓我們華人自己用起來有被觸動到「心中文化」療癒的感覺。在性質上,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哀傷諮商,必須堅守是一種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方法,但是也需要注入蘊含我們華人文化的療癒元素,對於個人這是一種挑戰。抱持戰戰兢兢的態度,書已經撰寫完成,但是個人並沒有放鬆的感覺,總覺得必有諸多疏漏,尚祈學者方家不吝指正。
 
  最後,特別感謝是學友,也是好友的暨南大學蕭文教授,彰化師範大學的程小蘋教授和趙淑珠教授,台灣師範大學的陳秉華教授,以及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柏曉利副主任等人,惠賜推薦序的鼓勵。同時,也要感謝外子謝廣全教授,由於唯恐我終日伏案傷身,貼心的協助校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說,這本《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2版)》的更新程度,確實讓人感受到出版團隊的用心。相較於市面上一些老舊的譯作,這第二版顯然更貼合當代社會的脈動。它並沒有固守著僵化的諮商流程,反而強調了文化脈絡對於哀傷表達的影響,這在多元社會的台灣,尤其重要。書中對於不同族群或不同背景的人如何處理悲傷的探討,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視角。我個人認為,最寶貴的一點是它關於「賦能」的論述,它不把受創者視為需要被修復的破器,而是相信他們內在蘊含著自我療癒的力量,諮商師的角色是引導和支持,而非主導。這種去病理化的溫柔論述,對於從事助人工作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心靈滋養,能避免在工作中產生過度的職業倦怠。

评分

翻閱這本書時,我腦中時常浮現出一些過去與親人相處的片段,那些原本以為已經被時間沖淡的記憶,在書中細緻的描寫下,又重新湧現出來,但這次的感受卻不全然是痛楚,反而多了一層理解與和解的意味。它巧妙地平衡了學術的嚴謹性與實踐的可操作性,讓你既能理解背後的心理學機制,又能馬上知道在某個情境下該如何回應。那種論述的層次感非常豐富,從微觀的個體情緒波動,到宏觀的社會支持系統建構,都有深入的著墨。對於想建立自己諮商哲學的準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塊很好的基石,它引導我們去思考,在每一次的陪伴中,我們真正想傳遞給對方的,究竟是安慰,還是陪伴他們走過那段無邊黑暗的勇氣。我個人非常推薦給所有關注生命議題的朋友。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引人入勝了,特別是對於那些在生活中經歷過重大轉變、感到迷惘或深陷情緒低谷的朋友來說,簡直像是一盞明燈。我特別欣賞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且富有同理心,彷彿不是在閱讀一本學術性的書籍,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一位知心的朋友對話。書中對於「失落」這件事的探討,並非僅限於單純的失去親人,而是擴展到了自我認同的喪失、理想的破滅,甚至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所帶來的空虛感,這點讓我覺得非常貼近現實。許多諮商書籍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但這本的論述卻腳踏實地,提供了許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觀念,讓人覺得自己並非孤立無援。光是書中對於哀傷不同階段的描述,就讓我對自己過去的一些情緒波動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不再是單純地認為自己「想太多」或是「不夠堅強」。

评分

說真的,當初會翻開這本書,主要是因為身邊的朋友剛經歷了一場變故,我希望能找到一些有建設性的方式去陪伴她。沒想到,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安慰」別人,而是更深入地去探討「諮商」的核心精神——如何陪伴個案,讓他們自己找到出口,而不是急著給出「標準答案」。書中對於「哀傷」的理解,跳脫了傳統心理學框架的生硬,融入了更多人文關懷與哲思。我特別有感於其中對於「創傷後成長」的論述,那種認為傷痛並非終點,而是蛻變起點的觀點,給了我極大的鼓舞。它提醒著我,真正的療癒,往往是允許自己脆弱,然後從廢墟中重新建立意義的過程,而不是試圖抹去過去的痕跡。對於想深入了解諮商實務的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好,從理論基礎到實際案例的轉折非常自然流暢。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書架上,一開始還讓我有點卻步,想說會不會又是那種充滿術語、讓人昏昏欲睡的教科書。沒想到,讀起來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溫暖,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複雜、難以言喻的情緒糾葛時,那種細膩的觀察力簡直讓人拍案叫絕。書裡頭引用的許多真實案例,雖然是經過處理的,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事人的掙扎與勇氣。我尤其欣賞它探討的「失落的多樣性」,不光是講死亡,連「預期的失落」——比如夢想落空、關係結束但沒有正式的告別——這種隱形的傷痛也討論得淋漓盡致。這讓我在面對自己的一些未竟之事時,能夠用更寬容的眼光來看待那份揮之不去的遺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讓讀者可以正視那些我們習慣性逃避的情緒碎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