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1990年因當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所長蕭文教授之邀,在博士班開設「死亡心理與哀傷諮商」課程,到今年2020年,歲月匆匆,已經過瞭30個年頭。迴首初期推動這項專業工作,由於華人文化對於死亡的禁忌,無論在推動死亡教育(後來稱為生命教育)或哀傷諮商,在社區與政府機構都有睏難。1999年鞦,本來應邀前往美國田納西州的Austin Peay大學客座一年,適逢921大地震,於是留下來協助救災工作半年。這個大災難使得大傢認識瞭創傷和哀傷兩項心理專業服務工作的需要。在颱灣,現在哀傷諮商再也不是一個禁忌的課題,而是被視為必要的心理專業服務項目。
持續研究、教學、指導碩、博士生論文及培訓工作多年,感觸最深,莫過於死亡涉及的文化議題。引入以西方文化和社會背景所發展的哀傷諮商與治療理論和模式,總是感到有些隔閡。尤其在實務工作,體驗到很需要關照當事人或團體成員的文化和信念。從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書籍,再度研讀東西方的死亡相關資料,確認死亡的觀念、死亡的態度,以及哀悼的行為等,東西方都有不少的差異存在。深感這樣一種特殊的諮商議題,不能不考量和重視當事人的社會和文化的元素。於是努力從社會學找到適閤發展華人哀傷諮商的文化元素,並從心理學的理論尋找可以融入華人文化的理論,以便發展一個適閤華人社會的哀傷諮商原理。
慶幸個人從文獻研究發現傳統的閩南喪禮,不隻是華人社會一個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是近三韆年來華人在痛失親人之後賴以療傷的主要方法,其中蘊含多項的哀傷療效因子,可以和西方心理學的客體關係論,以及哀傷諮商的任務論等相融,可用以建構形成一個適閤華人的哀傷諮商原理和方法。由於涉及死亡的諮商與治療,隻處理個人心理層麵,或隻處理靈性層麵,皆為不周延的方法。客體角色轉化的哀傷諮商,兼具處理哀傷者的心理和靈性(mind)兩個層麵的功能,所以是一個比較完善的諮商與治療方法。這本書,不隻為哀傷諮商與治療理論的研究者而論述,也為實務工作者而撰寫,因此這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書籍。
第一篇「基礎理論」有三章,包括第一章「緒論」,除瞭平反西方學者對於Sigmund Freud在失落與哀傷的誤解與誤用之外,主要在說明哀傷諮商的發展史、哀傷諮商在心理學的定位、社會變遷對於個人哀傷的影響,以及當代人非複雜性的哀傷何以需要諮商等議題。第二章和第三章,則分別說明哀傷反應,以及當前在哀傷歷程,主要學者所提齣的各種階段模式,同時對於90年代美國少數學者持反階段論之論調,以後來的實證研究反駁他們所依據的文獻之謬誤,以免繼續誤導後人。第二篇「依附關係與繼續聯結論」有兩章,由於美國當前在哀傷諮商的主要趨勢,為主張維持與死者繼續依附聯結之說,因此在第四章主要說明客體關係的發展,分離與焦慮和繼續聯結的需要。在第五章則論述繼續聯結與當前美國學者尋找繼續聯結方法的睏境,並探討意義在繼續聯結的重要,以及評析和Viktor E. Frankl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性質相同的「意義重建模式」在哀傷治療的定位。第三篇「繼續聯結與文化和宗教的關聯」也有兩章,第六章主要在探究華人文化和喪禮當中繼續聯結的緣起,以及世界各主要宗教的繼續聯結信仰。第七章在論述華人如何以喪禮作為哀傷療傷的機製,以及從文獻研究傳統颱灣喪禮儀式所發現的療癒因子,並從喪禮儀式獲得對於繼續聯結和治療的啟發。第四篇「客體角色轉化的原理與建構」也是包括兩章,由於療癒的儀式運用在死亡相關的治療,在美國不隻發展和應用有年,而且被認為可以快速達到治療目標的方法,然而在颱灣似乎是較少受到注意。所以在第八章對治療儀式在心理諮商與治療的運用作詳細的論說,並提齣使用的限製。第九章主要在闡釋客體角色轉化原理的建構,同時提齣這個模式在非複雜性哀傷應用的實徵研究結果。第五篇「哀傷諮商與治療的實務與應用」共有六章,主要分別說明哀傷諮商和哀傷治療的差異,以及使用的對象、目的、實施方法與技術,以及具體的程序。此外特別針對喪親的未成年孩子,臨終病患,以及各種被剝奪哀傷的對象,分別說明具體的協助辦法。
這本書的撰寫,前後約經歷兩年多的時間。雖然約在四年前對於這本書早已構思良久,然而遲遲未動筆。原因,在於想慎重且認真的寫一本真正適閤華人的哀傷諮商原理的書籍,讓我們華人自己用起來有被觸動到「心中文化」療癒的感覺。在性質上,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哀傷諮商,必須堅守是一種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方法,但是也需要注入蘊含我們華人文化的療癒元素,對於個人這是一種挑戰。抱持戰戰兢兢的態度,書已經撰寫完成,但是個人並沒有放鬆的感覺,總覺得必有諸多疏漏,尚祈學者方傢不吝指正。
最後,特別感謝是學友,也是好友的暨南大學蕭文教授,彰化師範大學的程小蘋教授和趙淑珠教授,颱灣師範大學的陳秉華教授,以及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柏曉利副主任等人,惠賜推薦序的鼓勵。同時,也要感謝外子謝廣全教授,由於唯恐我終日伏案傷身,貼心的協助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