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中國,大數據監控下的美麗新世界

和諧社會:中國,大數據監控下的美麗新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凱
图书标签:
  • 中国社会
  • 大数据
  • 监控
  • 和谐社会
  • 政治
  • 科技
  • 社会学
  • 人权
  • 审查
  • 未来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前《南德日報》駐北京資深記者,深入觀察中國十餘年,揭露最深入又驚悚的數位監控
 
  西方各大媒體《華盛頓郵報》、《觀察家報》、《週日泰晤士報》、《倫敦書評》盛讚本書為「時代的警鐘」
 
  「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魯迅
 
  「今天的奴隸們大多不認為自己是奴隸,而是國家的主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忠於集體、忠於國家、忠於黨,唯獨不提忠於自己。」─—中國網路作家慕容雪村
 
  「在這片天空日月忠誠地守望……網絡強國,網在哪光榮夢想在哪。」─—中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過去,我們總想像極權國家比較落後,只會使用暴力威嚇跟特務偵察。但今天中國的發展突破了西方人的想像。中共對於高科技的發展十分狂熱,除了促進經濟發展之外,更重要的,它可以在「和諧社會」的願景下,全方位控制人民的言行、乃至於心靈,而它的高科技統治體現在幾個方面:
 
  網路:二〇二一年年初,中國網民首度超過十億人。二〇一七年十一月,騰訊超越臉書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社群媒體企業。
    
  大數據整合:中國行動支付的市場規模於二〇一七年已達十七兆美元,連乞丐都會請你掃碼救濟他。
    
  監控設備:根據世界各大城市的監視器數量顯示,排名第一的重慶有兩百六十萬台,平均每千人有一百六十八台,排名第二的深圳每千人有一百五十九台。
    
  人工智慧:監視攝影機生產廠商透過政府相關單位,除獲得了五億張人臉的數據,更可辨識出十五億張臉孔。
    
  社會信用體系:每個人民的行為都會被即時記錄,成為經濟、社會和道德各領域的積分,政府也會依此實施獎懲。
 
  這些情節既如科幻電影,又像恐怖電影。問題在於,透過大量審查信息思想控制和扭曲事實,它會塑造出思想僵化、容易控制的新人類。其次,它會剝奪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空間。最後,這些科技化、數位化的控制手段越有成效,其他國家就會紛紛起而效尤,進而威脅民主社會的穩定性與價值。
 
  當今,中國在經濟與科技上發展有成,但政治上卻重返一人獨裁,從根本上打造完美的獨裁國家。本書作者馬凱擔任中國特派記者十多年,一路看著中國人從網路獲得公民討論的權利,又見證國家設置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數位科技的社會監控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麻痺了人民的自主性與批判性。
    
  在書寫本書的過程中,他廣泛詢問一般民眾對於數位威權的感受,也深度採訪中國新創企業的主管、黨組織的各級幹部,讓讀者從各種角度來認識利用科技手段大幅提高專制獨裁效率的中國樣貌,並提醒世人,歐威爾筆下的全方位監控國度即將降臨,人民的一言一行都將在不知不覺中無所遁形,然而我們甚至感覺不到監控,因為國家已經把監控深植於人們的大腦之中。
 
名家推薦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沈旭暉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所副教授
  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名人推薦
 
  「馬凱在這本書中,縱貫古今,博引東西,漫談今日種種如何發生,耙梳近代中國言論思想的收放歷程,但真正聚焦在習近平執政後,各種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或讓中產階級醒悟,或讓人民更是噤聲。」──轉角國際專欄作家阿潑
 
  「作者讓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只要落入肆無忌憚的自然智能手中,社會就會墮入最黑暗的深淵。就算不關心中國現況的人也應該研讀本書。」──《法蘭克福匯報》
 
  「引人入勝又有深度的調查報導,作者讓我們了解到,為何當今中國會同時擁有歐威爾和赫胥黎筆下的社會樣貌。」──美國資深記者天普─拉絲頓(Dina Temple-Raston)發表於《華盛頓郵報》書評
 
  「本書內容令人毛骨悚然,讀者可得知中國在數位監控領域有多麼厲害。這個威權國家將政治權力結合尖端技術,以創建史上最嚴密的監控國家。這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個警訊。」──英國歷史學家米德(Rana Mitter)
 
  「本書作者讓我們清楚理解到,中國已從人權作家麥康瑞〔Rebecca MacKinnon〕所稱的『網路威權主義』進化到『網路極權主義』。西方人自以為是,只從金錢、貪婪和一廂情願的眼光去看這個新興超級大國,所以誤解了它真實的社會情況。」——劍橋大學資深研究員諾頓(John Naughton)
 
  「作者的文筆通俗易懂,但又非常有說服力。無論是政治工作者或一般讀者都能有所收穫。對西方人來說,本書是一記重大的警鐘:歐威爾式的中國即將到來。」——《柯克斯評論》
 
  「作者詳細描述了習近平對權力的渴望。在數位願景的包裝下,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成為他回歸極權主義的利器。作者在中國閱歷十分豐富,即使是資深的觀察家也會為之驚艷。」—─《出版人週刊》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和諧社會:中國,大數據監控下的美麗新世界》,并力求详实自然: 《失落的織夢者:十九世紀歐洲藝術與工業的雙重肖像》 作者: 艾莉絲·范德堡 出版社: 蒼穹書局 ISBN: 978-1-89012-345-6 裝幀: 精裝,附錄圖像索引及文獻參考 頁數: 約 680 頁 --- 內容簡介:在蒸汽與顏料之間尋找靈魂 十九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充滿激烈矛盾與驚人變革的時代。煤煙籠罩了倫敦和巴黎的街道,工廠的轟鳴取代了田園牧歌的寧靜;與此同時,藝術界卻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覺醒與反叛。 《失落的織夢者:十九世紀歐洲藝術與工業的雙重肖像》這部宏大的歷史與藝術史著作,並非僅僅記錄畫家或雕塑家的生平,而是深入剖析藝術創作如何與席捲歐洲的工業革命浪潮相互交織、抗衡與共謀的複雜圖景。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工業化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從根本上重塑了藝術的本質、創作的主題以及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 第一部:機器的陰影與光芒 (1800–1848) 本書的開篇追溯了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探討藝術家們如何透過對自然(尤其是崇高與險惡的自然)的描繪,來抵抗啟蒙運動以來對理性和秩序的過度推崇。然而,隨著蒸汽機的普及和鐵路網絡的鋪展,藝術家們面對的現實愈發難以迴避。 我們細緻考察了早期印象派先驅——那些被稱為「巴黎街頭的觀察者」的畫家——如何試圖捕捉流動的現代性。例如,特納筆下被迷霧和蒸汽模糊的船隻,不僅是風景的寫實,更是對工業力量帶來的環境焦慮的詩意表達。我們挑戰了傳統敘事,認為許多早期工業風景畫,如那些描繪礦井和鋼廠的作品,雖然表面上是紀實性的,實則隱含著對被異化的勞動者的深層同情與疏離感。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分析這些畫作的構圖語言,揭示畫家如何巧妙地將現代性元素(煙囪、高架橋)融入古典的審美框架中,創造出一種既熟悉又令人不安的視覺體驗。 第二部:真實的重量與虛假的表面 (1850–1870) 維多利亞時代中期的社會矛盾達到頂點,藝術界對此做出了強烈回應。紀實主義(Realism)的興起不再滿足於捕捉光影,而是決心將「未經修飾的現實」——貧困、勞動、以及新興資產階級的庸俗——搬上畫布。 本書深入分析了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Courbet)和米勒(Millet)的作品。我們著重探討了他們在社會階級劃分日益清晰的背景下,如何選擇他們的主題。庫爾貝的《採石工》不僅僅是描繪體力勞動,更是一種政治宣言,挑戰了學院派對「高貴主題」的壟斷。通過對當時報刊評論和私人信件的交叉比對,我們重建了當時藝術贊助人對這些「粗鄙」主題所產生的震驚與厭惡,從而理解藝術如何成為社會衝突的前線。 同時,本章也探討了製造業對藝術材料的影響。新式化學顏料的發明,如更穩定的群青藍和鉻黃,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家的色彩調色板,但也使得藝術品的「手工性」受到質疑。藝術家是否因依賴工業產品而失去了創作的純粹性? 第三部:逃離與重建:印象派的實驗 (1870–1900) 普法戰爭後,歐洲社會對過去的價值觀產生了集體性的懷疑。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出現,可以被視為藝術家對工業化帶來的僵化生活方式的一次集體「出逃」。 《失落的織夢者》將印象派的筆觸和光斑,解讀為對快速變化的城市體驗的捕捉,以及對「凝視時間」的渴望。莫奈(Monet)在盧昂大教堂系列作品中,對同一物體在不同光線下的重複描繪,是對工業時代標準化生產模式的質疑——藝術家試圖證明,即使在一個由機械統一生產的世界裡,主觀體驗和瞬息萬變的美感依然存在。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探討了法國和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雖然許多人將其視為對工業化的純粹抵抗,但我們發現了更微妙的聯繫:工藝美術運動的倡導者,如威廉·莫里斯,他們對中世紀手工藝的迷戀,本身就是一種對現代大工業流水線的「懷舊消費」。他們在追求手工製作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將產品推向了日益富裕的、尋求「獨特性」的資產階級市場。 總結:現代性的兩難困境 《失落的織夢者》結尾總結道,十九世紀的藝術家並未簡單地選擇「讚美」或「譴責」工業革命。相反,他們處於一種永遠的兩難境地:他們依賴工業革命提供的顏料、印刷技術和更廣泛的市場,同時又必須在精神上抵抗它所帶來的異化和物質主義。他們是時代的鏡子,映照出從馬車時代向電氣時代轉變過程中,歐洲文明在物質富裕與精神追求之間拉扯的永恆張力。 本書資料豐富,引用了大量當時的政府報告、工人日記、藝術評論以及博物館檔案,為讀者提供了一幅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十九世紀藝術圖景,揭示了機器時代如何鍛造了現代藝術的靈魂。 適合讀者: 藝術史愛好者、社會學研究者、對十九世紀歐洲文化變遷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凱(Kai Strittmatter)
 
  一九六五年生,在慕尼黑、西安和台北就讀漢學。一九九七年起擔任《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駐中國記者,二〇〇五年到二〇一二年改派土耳其後,二〇一二年又重返北京。他在二〇一八年離開中國,目前是《南德日報》駐北歐記者,負責報導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三國的情勢。
 
譯者簡介
 
林育立
 
  在歐洲從事新聞和口譯工作多年,深耕德國社會、歷史和能源議題,現任中央社駐柏林記者,著有《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一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如果有一天,連腦袋都變成國家的管控範圍    阿潑
前言:新中國,新世界
第一章  文字:獨裁者如何綁架我們的語言
第二章  槍桿子:恐怖與法律如何互補
第三章  筆桿子:如何有效宣傳
第四章  網路:黨如何學習愛上網路
第五章  白紙:人民為何必須遺忘
第六章  天命:黨如何挑選皇帝
第七章  夢想:馬克思和孔子如何手牽手讓偉大民族重生
第八章  天眼:黨如何用人工智慧升級統治
第九章  新人類:大數據與社會信用體系如何製造聽話的奴才
第十章  奴才:獨裁如何讓心靈枯萎
第十一章  鐵屋子:少數不願屈服的人如何拒絕謊言
第十二章  賭注:當權力成了自己的絆腳石
第十三章  表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中國想像
第十四章  世界:中國如何發揮影響力
第十五章  未來:當條條大路通北京
 
謝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7419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356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如果有一天,連腦袋都變成國家的管控範圍……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中共藉機打造一個史上前所未見、最完美的監控國家,最好連監控設施都看不到,因為已被植入奴才的腦袋。這個新中國不該像毛時代的士兵那樣刻苦、服從和千篇一律,而是多彩又繽紛、猶如歐威爾《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混合體,人民投身於商業活動,不但盡情享樂,也心甘情願被監控。多數子民內心明白,黨隨時會再揮舞「恐嚇的工具」,這些被用來貫徹權力的工具無所不在,一如黨宇宙的背景輻射。
 
  德國記者馬凱(Kai Strittmatter)的著作《和諧社會》鎖定習近平治下的中國,談論其如何透過數位科技,讓改革開放多年的中國再次進入獨裁統治的景況──有西方評論稱為「毛2.0」──上述引句或可一言以蔽之地呈現本書的要旨:儘管黨的手段嚴厲,但人民也在規訓之下,充分配合。
    
  《和諧社會》這樣的書,由在冷戰時期出生、面對東德的威脅、受過漢學訓練的馬凱來寫,或許再適合不過,因為他在人生中,有超過二十年的歲月與中國鑲嵌:馬凱在東西德統一前後這個階段,學習漢學,曾在中國與台灣擔任交換生的他,或許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台灣解嚴的社會活力。但他真正認識中國,則要從一九九七年起以《南德日報》通訊員身分派駐北京開始算起,他在這座城市八年,看著江澤民如何將棒子交到胡錦濤手上。直至習近平當上總書記,也就是二○一二年,他又再次被派駐北京,在這六年,看著中國夢如何昂揚,但也看著民間言論思想遭到扼殺。
    
  我不免想像,初次派駐北京,迎上中小企業經濟發展、民間仍有活力的他,可能跟我一樣,對於科技的影響有所想像──我於二○○七年開始頻繁往來兩岸,曾對近代中國開放的可能,抱持著無比樂觀的信心,卻在二○一九年春天,約是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始之際,從手機上移除了「微信」。
    
  為了和中國朋友、受訪者保持聯繫,我相當依賴微信,以確認他們的近況與互通消息。我並不十分確定,中共是否有必要透過這款應用軟體監控像我這樣的台灣人,又或者,對中共的不信任,讓你我草木皆兵,但事情並沒有這麼嚴重,因此,我對於微信的使用無所顧忌。但有次,我如同使用境外社群網站一般,隨意將某個觸犯中共禁忌的訊息傳到群組,立刻收到台灣友人訊息:「快刪掉,不要害到我們的朋友。」
    
  這句話,讓我緊張起來,想到二○一四年底──我最後一次到北京──在「中國夢」遍地張揚之時,聽聞中國媒體朋友們紛紛轉職、棄守報導的陣地,他們說,再怎麼磨拳霍霍,也拚不過當局不斷收緊的言論思想控制的繩索。當時,一個媒體主管在觥籌交錯中,低聲提到一個在公益組織做事的朋友才剛被放了出來。理由呢?我問:「做公益,能得罪政府嗎?」他搖頭表示不確知原因,「據說他去複印了香港佔中的資料,才被抓。」這顯然是有人舉報。
    
  故在香港反送中運動萌芽時,我開始產生警戒,並移除「微信」,斷絕與對岸友人的聯絡。這個動作與其說為了自己,倒不如說是保護朋友──畢竟我在境外,於自由台灣生活的我,無法拿捏紅線的尺度,心中的小警總顢頇遲鈍,倒不如什麼都不說。但不免遺憾的是,當年我曾見證公民記者遍地、維權人士透過網路發起倡議行動、川震開放媒體直播,如今竟也親眼看到,即使需要翻牆仍活絡奔放的中國網路與言論,僵凍成今天這個樣子。
    
  儘管有金盾長城、有五毛活躍,但對我來說,扼住中國新聞言論自由的那雙手,並不那麼用力,曾讓我有可望鬆開的錯覺。但讀完《和諧社會》,我不免想像,若有機會與馬凱對談,他或許會對我的天真感到不以為然,從君王統御與百家之言開始談到魯迅,告訴我中國自古以來是何樣貌──對於接受黨國教育長大的我而言,不免感嘆這個老外比我還清楚這塊土地的經歷。馬凱或許還會憑藉自己的近代中國經驗,對我勾勒出當代獨裁的輪廓,而人民又如何臣服於獨裁之下。這個輪廓已有諸多西方思想家、作家指陳,例如前述的歐威爾,又如漢娜.鄂蘭。
    
  誠如上揭,馬凱在這本書中,縱貫古今,博引東西,漫談今日種種如何發生,耙梳近代中國言論思想的收放歷程,但真正聚焦在習近平執政後,各種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或讓中產階級醒悟,或讓人民更是噤聲──這不禁讓我想起二○一二年後前往中國,非媒體的友人總限制我說話,以免「汙染」他們。但不論醒悟或噤聲,當權者的手段更是高壓而多樣,對人民的控制更是嚴厲,天津倉庫爆炸如此,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國安法的施行如此,武漢疫情發生後,更是如此。
    
  小至杭州教室的「天眼」,廣泛如無所不在的「天網」,都是控制工具,但更有效率的,或許就是「數位監控」。「科技總是對資源比較多的一方有利,相較於中共的對手,網路始終對中共比較有利」,書中引用香港出版人鮑樸的說法:無所不在的「史塔西」現在只要跟著網民一起讀微博和微信「就知道下一個該抓誰」。
    
  拜科技之賜,現在監控方便多了,不像過去共產極權國家需要出動「史塔西」這樣的「祕密警察」,靠著數位技術就可以做到。而且隨著社會事件與發展,中共還能「推陳出新」,祭出相應的數位技術,替人民繫上腳鐐:社會信用體系是如此,健康碼亦是如此。而中國人驕傲地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制度,是地球上的首例。但在德國中國問題專家韓博天(Sebastian Heilmann)看來,這毋寧是「數位列寧主義」。是當代的獨裁統治方式。
    
  「我們確實正在見證披著數位外衣的極權主義重返世界。」馬凱不免繼續強調:
    
  中國一直是獨裁國家,但只有在毛澤東統治時,才轉變為極權國家,伸進百姓腦袋最幽微的角落、連他們的臥室和親密關係也監視。這種新的極權主義比毛澤東和史達林的統治手段完美得多,國家機器掌握數據和數位控制的能力,已經超乎前人的想像,因為我們已經一步步將大腦搬到手機上,在數位的網路中生活和思考,並用數位媒介記錄下來。最棒的是,跟以前的極權主義不同,國家機器毋須在日常生活散播恐懼,只要人民下意識地感覺暴力可能隨時出現,已達到恐嚇的效果。監控機制先是無人察覺、靜悄悄地潛入,最後人民也成了共犯。
    
  身為台灣人,即使偶爾在媒體上略微聽聞中共對於社會的控制,對新疆集中營有點印象,也對香港實施國安法感到不安,但這個社會仍分屬兩極:一是無法容忍,另一則是認為經濟重要,為了維穩,這些犧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與兩岸無涉,作為完全第三人的馬凱,振筆疾書,整理自己的採訪、觀察,並藉著出版對世界提出警示──自然包含台灣人。
    
  此書譯者林育立為駐德記者,過往透過報導,為台灣人打開認識德國的窗戶,如今也翻介德國記者的作品,替緊鄰中國的我們,提供一個解析後的中國。
    
  而於第一線親見香港危機的我們,或許能從馬凱對近代中國的犀利解剖中,得到完整的圖像,並且深刻認知到:獨裁體制重返後,人民要付出的代價比原本以為的還大──可不是簡單地犧牲自由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猜想,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一定充滿了高壓與細緻的考證,畢竟要研究一個對外部資訊控制極嚴的社會,光是情報的收集和交叉比對就夠嗆了。我非常關注它對於「數據倫理」的探討。在一個資訊邊界日益模糊的時代,數據不再只是記錄,它已經成為一種預測、一種引導,甚至是一種懲罰的依據。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當數據模型因為設計者的偏見或算法的盲點,而對特定群體產生系統性的歧視時,這種「和諧」的代價又是誰在默默承擔?在台灣,我們常常討論人工智慧的偏見問題,但那通常是在相對開放的辯論空間下進行。在一個連數據來源本身都可能是「官方版本」的環境下,如何進行有效的監督與問責?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強而有力的框架,讓我們理解這種新型態的「技術威權主義」如何繞過傳統的政治監督機制,直接深入社會的肌理,那麼它就絕對是一部值得我們嚴肅對待的重量級著作了。

评分

唉唷,這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緊,雖然我還沒翻開內頁,但光是「和諧社會」這幾個字,配上「大數據監控下的美麗新世界」,就已經在我腦海裡拉起了好幾條警報線。在台灣,我們對「和諧」這兩個字的味道可說是太敏感了,從小到大,教科書裡那種一板一眼、不能有雜音的「安定」景象,跟我們真實經歷的社會運動、街頭的喧囂,總是有那麼點格格不入。我總覺得,當一個社會把「和諧」放在嘴邊掛得比什麼都響亮的時候,底層的聲音往往是被壓抑得最深的地方。這本書若真是在探討這個議題,那它的觀察角度肯定會非常犀利。我猜想,作者可能不會只停留在單純的批判,畢竟「大數據」這個工具本身是中性的,重點在於誰在使用它,以及使用它的目的是什麼。或許,我們會看到一些精妙的對比:表面上,城市運轉得像瑞士鐘錶一樣精準、犯罪率低得嚇人,人們似乎都「規矩」了;但深入挖掘,那些為了維持這份「規矩」而付出的個人隱私、思想自由的代價,才是最讓人睡不著覺的部分。這本書如果能把那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描寫得絲絲入扣,讓我讀了之後走在台北的街頭,都會忍不住想抬頭看看監視器是不是又多了幾個新的角度,那它就成功了。

评分

身為一個生活在資訊自由度相對高的島嶼上的人,看中國的監控系統總有一種既疏離又心驚的複雜感受。疏離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模式不同,心驚則是因為技術的傳播速度遠超乎想像。今天的某些技術應用,可能明天就可能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某個角落,只是換了個「親民」的包裝——例如更方便的支付、更流暢的交通。這本書若能深入分析這些技術如何「在地化」並被當地社會吸收,變成一種看似無害、甚至便利的工具,那就太有價值了。我希望作者不要只是從西方民主的價值觀去「批判」,而是試圖理解,對中國的某些群體而言,這種高效率的監控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他們過去面臨的混亂、腐敗或安全問題?當然,這絕不是為監控辯護,而是理解其「吸引力」的根源。只有理解了為什麼人們會接受甚至歡迎某種形式的束縛,我們才能更有效地辨識和預防我們自身社會中潛在的類似趨勢。

评分

這本關於中國的觀察,實在讓人好奇它的田野調查做得有多深入。我們在台灣媒體上偶爾會看到一些零星的片段,像是人臉辨識的應用、社會信用評分系統的運作,但通常都像是冰山一角,總覺得少了點脈絡感,難以拼湊出一個全貌。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介紹,更希望它能捕捉到在這樣一個全面監控體系下,普通中國老百姓的「日常哲學」是如何形成的。他們是如何在公眾表現(符合規範)與私人生活(尋找縫隙)之間進行微妙的拉扯?譬如說,一個年輕人要如何規劃他的求職路徑,才能在不觸動系統紅線的前提下,仍保有追求個人夢想的可能性?這種在巨型結構下的個體能動性,常常是社會學最迷人的地方。如果作者能透過幾個人的生命故事,把那種無所不在的壓力具象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政治評論,那我就會給它一個很高的評價。畢竟,技術的進步固然可怕,但真正改變世界的,永遠是那些活在技術陰影下,努力活出「人樣」的具體行動。

评分

說到「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這個詞一出來,就自動連結到赫胥黎筆下那種被娛樂和基因決定論麻痺的社會。如果這本書想用這個角度來對照當下的中國情勢,那它可能要處理一個非常複雜的悖論:在過去的想像中,「新世界」是透過藥物(Soma)和享樂主義來達成控制,是一種「快樂的奴役」;但大數據監控似乎更像是透過「預防性紀律」和「透明化」來實現控制,它或許並不提供讓你沉淪的娛樂,而是提供一種「被優化」的穩定。這兩者的控制手段和目標受眾顯然有巨大的差異。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是認為大數據最終會導向一種更精緻、更無感的「優化式和諧」,從而比赫胥黎筆下的世界更難察覺、更難反抗?或者,作者認為這種全景敞視(Panopticon)的壓力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極度扭曲的「新世界」景觀?這本書的論述深度,就在於它能否成功地讓讀者意識到,我們所面對的監控威脅,可能比過去的極權主義模型更加隱蔽和具有黏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