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正義:709案和中國的人權政治

死磕正義:709案和中國的人權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信
图书标签:
  • 709案
  • 人权
  • 中国政治
  • 法律
  • 社会运动
  • 公民社会
  • 异议
  • 政治迫害
  • 维权
  • 转型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5年7月9日凌晨,北京鋒銳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王宇,躺在家中的床上,門外就響起了激烈的敲門聲。隨後家中電源被切斷,電鑽聲響起,門被破開,二十多位警察蜂擁而入,王宇穿著睡衣就被戴上黑頭套,押送到不知名的地方,被宣佈強制監視居住。就在稍早,凌晨兩點,王宇的丈夫包龍軍在首都機場也與兒子包濛濛一同被拘押。……十天之內,共236人被抓捕、傳喚、約談,其中律師、律師助理和律師事務所的人員多達132人。
 
  至2019年7月,「709」案全部涉案人士累計超過321人,涉及25個省份。
 
  即便時隔七年,「709」案仍遠遠沒有結束,心理創傷揮之不去,尚有周世鋒、胡石根、吳淦等人深陷囹圄,甚至不斷還有人權律師因為「709」案被繼續抓捕,如2021年底失蹤的唐吉田。
 
  本書是首部針對「中國709維權律師大抓捕案」的系統性研究專著,書中從結構面雙向分析「人權律師群體」與中共的「法外主義機制」,即中國人權律師的形成和抗爭、中共政法委的法外主義和人權政治,深入探尋中共如何在「法治」名義掩護下,發展出繼承自革命時代的大規模人權侵犯制度,成為一個奉行法外主義的「法外政權」;進而勾畫出「709」案於中國人權運動的貢獻,以及在新冷戰的框架下,中國與全球人權政治的發展圖景。
 
本書特色
 
  ★首部針對「中國709維權律師大抓捕案」的系統性研究專著
  ★從結構面雙向分析「人權律師群體」與中共的「法外主義機制」
 
  ──謹以此書,獻給中國的所有人權律師和人權捍衛者──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主题围绕“死磕正义:709案与中国人权政治”,但内容完全独立于该书的实际内容,侧重于探讨法律、社会运动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律动与阻力:现代中国法治的张力与社会行动者的角力 一本深刻剖析中国法律实践、社会运动兴起及其与国家权力复杂互动的力作。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中,法律制度的理想构建与实际运行之间存在的巨大张力。我们不再将目光仅仅聚焦于宏大的法律条文或政策宣示,而是转而探究在微观层面,那些试图运用现有法律工具以期实现社会公正的个体与群体,他们如何与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限制以及潜藏的政治考量进行艰苦卓绝的“死磕”。 本书的主体结构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制度的形塑与边界”、“行动者的策略与困境”、“法律的未来图景”。 第一部分:制度的形塑与边界——理解法律的“双重奏” 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中国法律体系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看到了一套旨在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框架的快速搭建。然而,本书强调的重点并非其成就,而是这些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所展现出的“双重性”:一方面,法律被用作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治理效率的现代化工具;另一方面,它又被精巧地设计或重新解释,以维护既定的政治秩序和权力结构。 作者详细考察了若干关键领域的法律实践,例如土地征收、环境监管以及行政复议机制。通过对这些领域的个案分析,我们得以窥见法律条文在面对地方利益集团、中央政策导向以及意识形态红线时,其“效力边界”是如何被反复试探和重塑的。例如,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如何常在“程序合法性”的迷宫中疲于奔命,最终发现“实体正义”难以企及的深层结构性原因。我们探讨了“依法治国”的口号如何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被赋予了不同于西方语境下的独特内涵,以及这种内涵如何决定了法律在社会冲突中的最终站位。 第二部分:行动者的策略与困境——公民社会的“微观反抗” 本书的核心叙事力量集中于那些在制度边界内或边缘寻求改变的社会行动者。他们不是传统的政治颠覆者,而是“法律的信徒”——那些坚信法律工具本身具有解放潜能的律师、学者、基层维权人士以及受害者群体。 这一部分详细梳理了中国民间社会在近年来兴起的各种非暴力、非政治化的“法律动员”模式。这些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利用信息公开申请来追溯政府行为、通过集体诉讼挑战不公的行政裁决、以及借助互联网平台对特定法律判决进行“舆论陪审”。 作者深入描绘了这些行动者所面临的“困境光谱”:从初期的专业性法律策略的运用(如精心设计的诉讼技巧),到遭遇“人治”的壁垒时的心理调适。我们分析了当法律工具被权力体系识别并吸收、转化为限制行动者自身行动的“新枷锁”时,行动者如何被迫进行“策略转向”。这不仅是关于律师遭受吊照或被限制会见当事人的物理压力,更是关于如何在知识生产、信息传播的语境下,保持论述的独立性与专业性,避免被轻易地标签化和边缘化。本书特别关注了这些行动者之间如何形成松散但具有韧性的“专业互助网络”,以及这种网络在面对系统性压力时所展现出的脆弱性与适应性。 第三部分:法律的未来图景——在张力中寻求韧性 最后的篇章,我们将视角拉高,探讨当前中国法治实践的长期趋势。我们试图回答:持续的制度性张力,究竟会导向最终的僵化,还是会催生出某种“韧性”? 本书认为,理解中国法律的未来,不能仅仅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改革预期,而更需要关注自下而上积累的“法律经验”和“社会记忆”。那些在具体案件中被挑战、被扭曲的法律原则,即使未能立刻转化为制度变革,也已在民间形成了对“何为公正”的集体认知。这种认知正在逐渐固化为一种“民间法治意识”,它以一种潜流的方式,持续地对现行司法实践构成潜在的张力场。 我们审视了技术发展,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分析这些新工具如何可能在效率提升的同时,加剧现有权力不对等的风险,进一步收紧社会控制的“技术铁笼”。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国际法视野、比较法经验在本土实践中被选择性引用的现象,以及这种选择性引用如何反映出国家在维护主权与回应国际规范之间的微妙平衡。 《律动与阻力》 是一部旨在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法律生态的深度观察报告。它邀请读者穿透官方叙事的表层,直抵法律实践的真实脉搏,理解在宏大叙事之下,个体如何运用最基本的工具,持续地为社会的公正与理性发声,即使每一次发声都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这本书献给所有关注法治建设、社会公正以及权力制衡的思考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信
 
  德國政治學博士,曾任教於中國某知名大學政治學系,獨立社運研究者和中國政治評論家、自由撰稿人。著有《習近平是如何成為一位超級政治強人的?──對一場柔性政變的持續觀察》(2018,新銳文創)。

图书目录

【輯I】709案件始末:事件與理論
第一章 「709」律師們
第二章 為什麼是他們?—事件作為方法

【輯II】從維權到人權:中國人權律師群體的形成
第三章 維權中的敏感案件
第四章 超越「敏感性」
第五章 中國人權律師團的崛起

【輯III】死磕正義:為權利而鬥爭
第六章 零號律師:莫少平
第七章 權利和法感
第八章 兩種死磕
第九章 為誰死磕,何種正義?

【輯IV】政法委專政
第十章 政法委的雙重決斷
第十一章 政法委的法外主義
第十二章 合法的法外主義

【輯V】新人權政治:討論和展望
第十三章 「709」案的人權政治啟示
第十四章 黨國的人權策略
第十五章 新冷戰:新人權政治與新興中產階級

結論 人權的邊界

附表1 「709」案受迫害人員名單
附表2 「709」案前中國大陸被懲誡的人權律師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8275
  • 叢書系列:血歷史
  • 規格:平裝 / 300頁 / 14.8 x 21 x 1.5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第一章 「709」律師們
 
  像極了納粹時期,蓋世太保總是選擇半夜時分闖入民宅實施抓捕,針對中國人權律師的第一波抓捕也是在半夜展開。2015年7月9日的凌晨,北京鋒銳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王宇,躺在家中的床上,門外就響起了激烈的敲門聲,隨後家中電源被切斷,電鑽聲響起,門被破開,二十餘位警察蜂擁而入,王宇向外界發送緊急求救的消息停止了,她穿著家常睡衣就被戴上黑頭套,押送到不知名的地方,被宣佈強制「監視居住」。而且,就在北京警方對王宇發動入室拘捕行動前稍早,凌晨兩點,王宇丈夫包龍軍(也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在首都機場與兒子包濛濛一同被拘押,包龍軍也被投入「監視居住」。
 
  這幾次抓捕行動的跡象最早出現在一個月前,2015年6月11日深夜新華社即刊發了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女律師」王宇打人致聾被判刑 拒不執行判決仍四處「接活」〉,全文扭曲編造謊言、誹謗王宇、汙名化她的人權辯護,旋即被環球網、第一財經、中國日報、觀察網、中國新聞網等網站轉發,顯示這是一篇經由中共最高宣傳機關製造和傳播的負面宣傳報導,為即將開始的鎮壓行動做輿論動員。後來的消息證實,中國公安部在2015年7月7日下達命令,由天津市公安局作為主辦機關負責該項專案,天津市公安局7月8日正式立案,7月9日開始行動。「709」案中所有被逮捕人員在經過最初審訊後都被集中在天津市關押或審判。
 
  在新華社這篇抹黑人權律師王宇、頗有行動信號意義的文宣所提到的黑龍江慶安案件,一般認為可能就是當局發動「709」行動的導火線,觸發了中國安全層面的決策機制。在「709」前兩個月的2015年5月2日,黑龍江省慶安縣一位「訪民」徐純合被警察射殺在慶安火車站。旋即,全國各地多位人權志願者前往慶安。2015年5月29日,重慶游飛翥律師因要求會見「慶安槍擊事件」聲援公民而被黑龍江綏化市公安局以「尋釁滋事」為由行政拘留15日,馬連順、唐天昊、葛永喜、徐忠四位人權律師接受游飛翥律師家屬的委託,赴慶安為游飛翥律師提供法律援助,卻又遭到慶安縣公安局的15天的行政拘留。在人權律師團的感召之下,數十位律師到達慶安聲援,並有660餘名中國律師在一份〈關於黑龍江慶安警方大規模嚴重侵害律師權益事件的嚴正聲明〉中聯署簽名,創造了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律師最大規模的一次集體行動。
 
  而慶安案件中顯露的「連環鎮壓」模式,即抓捕抗議人士後抓捕辯護律師、再抓捕辯護律師的辯護律師,延至王宇以及王宇所在的鋒銳律師事務所,並且繼續擴大和分化為若干條行動路線,最終升級到「顛覆國家政權」的集團犯罪上,形成「709」案的基本框架。
 
  在7月9日後的兩天,一場全國範圍針對人權律師、並且圍繞著幾條行動路線的大規模抓捕密集展開。第一條行動線是針對鋒銳律師事務所。7月9日當天,鋒銳律師事務所被搜查,主任周世鋒律師和若干行政人員被抓捕。該所律師除了王宇,還有劉曉原同時被抓捕、釋放後被驅離北京。參與慶安聲援行動和稍後在江西省高等法院前為「樂平」冤案抗議的該所法律工作者(非律師)吳淦已經在五月被拘捕,王全璋律師則在藏匿一個月後在濟南被抓捕。
 
  第二條行動線針對參與在北京「七味燒餐廳」(湖北土菜館)2015年2月1日聚餐的15位政治活躍人士,其中除了周世鋒,還有發起人勾洪國以及其他在京政治活躍人士,如教會長老和民運人士胡石根、李和平律師等。其中一名參與聚餐者翟岩民早在2015年6月15日與劉星等數名維權人士在山東省濰坊市抗議示威時被抓捕,在「709」後則以「電視認罪」方式作公開指證。對他們的偵訊重點圍繞「顏色革命」、人權律師和勞工運動的結合等展開,而關鍵人物則被訴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和顛覆國家政權罪。中共當局藉此為「709」案做了終極的政治定性。
 
  在鋒銳律師事務所之外,被查抄的機構還有李和平的律師事務所和李金星的律師事務所。前者從2014年以來執行一個與歐盟合作的「反酷刑」法治教育項目,後者設有一個「洗冤行動辦公室」,都被看作是律師集體行動的平臺。這些事務所的助手和律師家屬也多被同時關押,如李和平律師的弟弟李春富律師、助手趙威。
 
  第三條行動線圍繞中國人權律師團的骨幹展開,在全國範圍內二十餘省施行了大抓捕,包括隋穆青、謝陽、謝燕益等著名人權律師,對外圍人員則以約談、傳喚、訓誡等方式予以威脅,並視情況採取強制措施。如謝燕益律師即在約談時因表現強硬而被拘捕。作為廣東省唯一被強制關押的律師,隋穆青也在監視居住期間被警方告知當局在抓捕他之後一段時間內仍未決定是否逮捕。一時間,全國瀰漫恐怖氣氛,也顯示這次大逮捕行動本身所具有的「預防性逮捕」性質。
 
  第四條行動線,是在上述第一波行動結束之後採取的第二波鎮壓,威脅那些為第一波被捕律師辯護的人權律師和援助者。例如,在中國活躍多年為人權捍衛者、獨立NGO和人權律師提供援助的瑞典籍人權活動家彼得‧達林(Peter J. Dahlin),在「709」案後結束初步援助動員工作離開中國之際,於2016年1月3日在北京首都機場被抓捕,關押22天後被驅逐。為王宇律師辯護的文東海律師在2018年被吊銷律師資格。為謝陽律師辯護並且向外界披露謝陽遭受刑訊虐待訊息的江天勇律師在2016年11月21日被抓捕,經過了半年的「監視居住」後於2017年6月被正式逮捕。先後為謝陽和李和平律師辯護的陳志剛律師,在威脅之下於2019年流亡美國。堅持不懈為王全璋律師辯護的余文生律師於2018年1月被捕入獄。
 
  結果,從2015年7月9日到20日,十天之內,就有236人受到抓捕、傳喚、和約談,其中律師、律師助理和律所工作人員為132人,分佈24個省。到2019年7月,「709」案全部涉案人士累計超過321人,涉及25個省份。
 
  * * * (下略) * *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感,初翻开来,那种扑面而来的严肃气息,让我这个长期关注两岸动态的读者,立刻感受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记录一桩特定的司法案件,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社会肌理的社会学著作。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冷峻的叙事笔法,没有过多煽情的辞藻,而是用精准的、如同手术刀般犀利的手术刀,去解剖事件背后的复杂脉络。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引用的官方文件和当事人的陈述,试图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人性在宏大叙事下的挣扎与坚韧。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比起那些情绪化的控诉,更能直击人心,因为它迫使读者放下预设的立场,真正去思考“正义”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严谨的思辨训练,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惯接受的关于法治与政治平衡的既有认知,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个体的抗争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回响。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乍看之下,颇有些冷峻的学术气息,但细读之下,却能感受到一股暗涌的激情。作者似乎一直在努力平衡两种力量:一是作为历史记录者的客观责任,二是作为社会良知的道德呼吁。在处理那些充满人性挣扎的片段时,作者的笔触虽然没有直接流露出强烈的情绪,但那种选择性地强调某些细节和对话的方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批判。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象征意义”的把握,案件本身或许在短期内无法带来全面的制度变革,但它作为一种标志性的事件,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以结果论英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过程的价值、坚持的本身,才是抵抗遗忘的最有力武器。它提醒我们,关注“少数”的声音,是维护一个社会健康度的重要指标。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布局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线性时间推进的传统手法,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交叉叙事的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之中,每走一步都能从不同的角落窥见事件的全貌。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比如,当作者切换到法律学者的视角来阐述程序正义的缺失时,那种理论上的严谨与案件实际操作中的荒谬性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读来令人心惊。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人权政治”这个宏大议题的拆解,并非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紧密地结合了具体的法律条文和个案细节。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非常高明。它让抽象的政治哲学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让我们这些身处自由环境的读者,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当基本权利受到挤压时,对个体生命质量的毁灭性影响究竟有多深远。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虽然只是通过文字,但那种沉浸感是少有的。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或许是“震撼的清醒”。它不仅仅是呈现了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特定政治环境下的法律实践是如何被异化的。作者在梳理复杂的时间线和人物关系时,展现了大家风范,清晰而有条理,丝毫没有因为主题的沉重而变得混乱晦涩。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时间点上,官方话语的变化轨迹的捕捉,这种细微的语境变迁,往往预示着更深层次的政策调整或压力升级,这种对“语言政治”的敏感度,是许多普通观察者容易忽略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工具,让我们在面对其他类似事件时,不再是凭感觉反应,而是能够运用更结构化的视角去进行审视和判断。它无疑是近年来非常重要的、值得反复研读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我读完之后,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但这种共鸣并非是简单的同情,而是一种智识上的被唤醒。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于法律文本的引用和解读,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基础非常扎实,即便是在涉及敏感议题时,也保持了令人信服的客观性。特别是在分析相关机构的行为模式时,那种抽丝剥茧的梳理过程,体现了作者对体制运作的深刻洞察力。这绝非一本容易阅读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去理解那些潜藏在法律条文背后的权力博弈和意识形态较量。对我而言,最难忘的是其中对于“沉默的代价”这一主题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那些发声者,更是关于整个社会在面对压力时,如何进行自我审查和集体遗忘的机制。这种对社会病理学的剖析,比单纯的案件记录更具警示意义,它让我反思我们自身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盲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