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躲過的第十年職涯卡關:職位高不成、待遇低不就的職場尷尬期,我該離職還是留下?

沒人能躲過的第十年職涯卡關:職位高不成、待遇低不就的職場尷尬期,我該離職還是留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河野英太郎
图书标签:
  • 职场困境
  • 职业发展
  • 中年危机
  • 职场跳槽
  • 职业规划
  • 职场迷茫
  • 职场选择
  • 职场成长
  • 职场转型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出社會差不多十年了,我說不出任何代表作。
  ◎聽到同期同學誰誰誰年收入多少,我又悶又煩躁,天呀,怎麼跟他差這麼多!
  ◎我不想當主管,老闆卻說要提拔我,錢沒有變多但責任多很多!該不該拒絕?
  ◎公司引進新系統,新人又做我在做的事,我的工作是不是要被取代了?
  ◎主管又問:「你對未來有什麼想法?」唉,我要是有想法,現在就不會卡關了。

  出社會第十年,聽起來很厲害呢!
  但對多數人而言,十年,常常是既非菜鳥又不夠資深的職場尷尬期。
  特別是跟你同期進來的人晉升了、去了你想去的部門,或是薪水大躍進,
  自己卻還在原地踏步……。

  作者河野英太郎曾任職日本電通、埃森哲等公司,
  並在日本IBM負責新進人員培訓部長等職務長達17年。
  之後自行創業人力培育顧問公司,並在日本東京全球商學院一年MBA──
  格洛比斯大學(GLOBIS University)擔任教職。

  在看過數千人的職涯履歷表後,他發現,
  每個人的職場第十年,都有各自迥異的卡關之處:

  ◎面對升不上去又彎不下來的第十年關卡,我該跳槽還是留下?
  工作駕輕就熟,但職位沒升上去,薪水幾乎沒成長。
  父母常問:「你要繼續做這工作,還是要轉行?」不知該怎麼答?
  工作內容被主管調來調去,偏偏沒有一次是自己想要的,
  心中不免開始疑惑:我該什麼都學一點,還是專精一項?

  作者建議:如果這是你待的第二家或第三家公司,你該留下。為什麼?

  ◎我不想當主管,但公司還是升了我
  「部屬不想聽我的」、「老鳥根本叫不動」、
  「以前主管這樣要求我,現在部屬完全不甩我」、
  「老闆只出一張嘴、後輩只會問怎麼辦……每天忙得好厭世」……

  許多新手主管剛上任的煩惱,怎麼處理?
  從被人管變成管人,你需要的是換位思考。
  所以,不要劈頭就罵「現在的年輕人呀……」,這話以後別再講。

  職場第十年,既非新人,又不夠資深,你可能會遇到
  升遷卡關、待遇卡關、不想當主管但身邊同事年紀越來越輕……
  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職場尷尬期,怎麼突破?
  要離職還是留下?作者有明確的答案。

本書特色

  升遷卡關、待遇卡關、不想當主管但身邊同事年紀越來越輕……
  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職場尷尬期,怎麼突破?

名人推薦

  TYCIA臺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發起人/何則文
  「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盧世安
  OL最愛厭世圖文新媒體/OL365
 
职场十字路口:探寻职业生涯瓶颈期的破局之道 在波涛汹涌的职场航道上,总有一些时刻,我们会感到自己如同搁浅的船只,停滞不前,前路茫茫。那些曾经清晰的目标仿佛蒙上了一层灰尘,晋升的阶梯似乎变得遥不可及,而期望的薪酬与实际的付出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职业瓶颈期”——一个充满迷茫、焦虑与抉择的关键节点。 本书并非针对某一特定书籍内容的复述,而是聚焦于这一普遍存在于当代职场人士心中的核心困境:当职业发展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循环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审视现状,并做出最有利于个人长远发展的决定——去或留?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系统化、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帮助深陷此处的职场人,从内到外地剖析自身的处境,构建清晰的决策路径。我们深知,这个抉择远非简单的“是”与“否”,它牵动着生活质量、自我价值感、未来潜力乃至家庭的规划。 第一部分:精准定位:识别你的“卡关”类型与成因 职业瓶颈并非铁板一块,其背后的驱动因素错综复杂。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深入挖掘导致当前停滞的根本原因,做到“知己知彼”。 1. 职业生命周期的审视: 你正处于哪个阶段?是初入职场时期的技能积累不足,还是中段时期的视野固化,抑或是资深阶段面临的组织结构性天花板?不同的阶段,解题思路截然不同。例如,对于三十五岁左右的中坚力量而言,能力折旧和组织冗余可能是主要矛盾;而对于职场新秀,则可能是对行业理解的偏差。 2. 技能与市场的错位分析: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已经与当前市场需求脱节?我们探讨“硬技能”的过时性,如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关注“软技能”的短板,例如沟通影响力、跨部门协作能力,以及高阶的战略思维缺失。市场对你的价值评估,往往是客观的“价格信号”。 3. 组织环境的制约: 许多时候,个人努力并不能完全抵抗强大的组织惯性。组织架构是否僵化?晋升通道是否被内部关系或派系所占据?公司的发展前景是否正在萎缩?分析自身在组织内的“不可替代性”究竟有多高,是判断“去”或“留”的关键外部因素。 4. 薪酬预期的心理落差: “低不就”往往源于对自身价值的“高估”或市场平均薪酬的“信息不对称”。本书将引导读者跳出主观感受,学习如何利用行业数据和对标企业,客观评估自身的市场价值,区分“合理期望”与“非理性坚持”。 第二部分:留守的艺术:深耕现有土壤的蜕变策略 并非所有瓶颈都需要通过跳槽来打破。在某些情况下,持续深耕当前平台,反而能积蓄更强大的爆发力。留下,需要的是策略而非盲目的忍耐。 1. 内部赋能与再定位: 探究如何在现有岗位上创造“增量价值”。这可能意味着主动请缨承担跨部门的关键项目,将自己塑造成解决“棘手问题”的专家。重点在于,如何让你的价值“可视化”,让决策者无法忽视。 2. 向上管理的精进: 向上管理不仅仅是服从,更是主动影响上级决策的能力。如何清晰、有逻辑地向上汇报工作成果、提出改进建议,并争取稀缺资源,是突破职级限制的重要手段。 3. 技能的横向迁移与深度学习: 利用公司内部提供的培训资源或内部轮岗机会,进行“微创新”式的技能补充。我们讨论如何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将“不会的”转化为“能做的”,为下一次内部提拔储备弹药。 4. 风险对冲:职业的“副驾驶”计划: 即便决定留下,也需要未雨绸缪。本书强调构建“第二曲线”的必要性,例如启动个人品牌建设、发展副业或深入参与行业社群,确保即使最终必须离开,手中仍握有即插即用的外部资源。 第三部分:跳槽的策略:一次有准备的“高价值转移” 如果评估显示当前平台已无上升空间,或者环境已成为持续消耗自我的黑洞,那么离职便是必要的止损。然而,一次鲁莽的跳槽,可能只是从一个泥潭跳入另一个沼泽。 1. “画像匹配”原则:目标企业的筛选: 跳槽不是“逃离”,而是“奔赴”。我们需要明确定义理想雇主的“画像”——它必须在组织结构、增长潜力、薪酬体系上,能有效承接你的下一阶段发展。本书提供了一套企业健康度评估的实用指标。 2. 履历的“价值重塑”:从经验到成果的转化: 简历不是工作流水账,而是市场化的营销手册。如何将过去数年的经验,提炼为量化的、与新职位要求高度契合的“成就故事”,是面试成功的关键。 3. 薪酬谈判的博弈艺术: 面对“待遇低不就”的困境,跳槽是实现薪资跃升的直接途径。我们深入剖析薪酬构成的各个维度(底薪、奖金、期权),并提供了一套在保证职业尊严的前提下,有效抬高自身谈判筹码的方法论。 4. “试用期”心态的建立: 即使成功跳槽,新的环境也需要时间适应。如何管理在新岗位上的“试错成本”,快速融入企业文化,避免重蹈“水土不服”的覆辙,是确保新工作成为真正“升级”而非“平移”的关键。 结语:掌控职业叙事的权杖 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我们在职场十字路口所做的每一次权衡,都定义了我们未来的航向。本书的核心理念是:无论选择留下深耕,还是选择启程远航,决定权永远在自己手中。 摆脱“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需要的不是抱怨,而是一套清晰的工具箱、一份客观的自我认知,以及迈出下一步的勇气与智慧。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策略规划,你将能够化解职场瓶颈带来的迷茫,重新掌控自己职业叙事的主导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河野英太郎


  1973年出生於岐阜縣。Aidemy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總監董事營運長(COO)、Eight Arrows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GLOBIS University客座副教授、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游泳社主將。

  GLOBIS University MBA企業管理碩士。曾任職於日本電通、埃森哲等公司,2002至2019年於日本IBM擔任顧問諮詢、人事部、常務董事輔佐、新進人員培育部門部長、AI軟體系統業務部長等職務。

  2017年以斜槓複業形式,創業成立Eight Arrows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執行董事。2019年籌劃業界最大規模AI/DX/GX/人才培育公司──Aidemy股份有限公司,現亦擔任營運總監董事營運長職務。

  著有《頂尖人士的職場武器 99%人忽略的1%工作訣竅!》系列、《為什麼我們要用這種方式工作?》、《VUCA時代的工作關鍵》、《現代語翻譯勸學篇》等書。

譯者簡介

黃怡菁 Ivy Huang


  畢業於真理大學應用日本語學系,有豐富的口譯及筆譯經驗。現為自由接案兼職譯者。譯有《20秒電梯簡報》、《亞歷山大最高效放鬆法》、《高所得者的高效閱讀法》、《談錶,商業人士的必備素養》(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當職涯迷茫卡關時,就來看看這本書/何則文
推薦序二 十年不惑、破繭重生/盧世安
前言 既不是新鮮人,也稱不上資深的煩惱

第一章 第十年,好像和想像中的不一樣……
1十年了,卻沒有自豪的工作表現
2當時我的口頭禪是:上班真是無聊死了
3離職還是留下?我逼自己選一條
4想想看,你是怎麼度過青春期的?
5沒有自信?那是藉口不是理由
6很多的苦,是你一廂情願的想像
7有一件事,比提高薪水更重要
8為了再往上爬,有時得先休息一下
9離開舒適圈,但不要走太遠
10聽到誰誰誰年收多少?不要理會
11嫉妒和焦慮完全幫不了你
12問自己,我的能力在整個業界吃得開嗎?
13遇到機會要跳出來主動爭取
14不管年紀多長,都別說自己老了
15想做的事情全撞期?那就一心多用

第二章 該跳槽還是留下,職涯卡關如何解
1你也有缺乏願景症候群嗎?
2老被安排與自己理想不符的職務
3我該什麼都學一點,還是專精一項?
4如果這是你待的第二家公司,我勸你留下
5膩了一般企業,可試試顧問諮詢
6最適合創業的時間,就是現在
7經驗還不足、家人反對……這是推卸責任
8我的職場座右銘:永不退休

第三章 目前公司很難升遷、老加班,我還要待下去嗎?
1遇到困難,就站高一個位階想事情
2公司永遠都有加不完的班,那就離職吧
3沒有人對老闆有怨言,反而是一種警訊
4不滿意主管安排的職務異動,可以說不嗎?
5公司名氣很響亮,就這樣離職有點可惜
6太喜歡現在的公司,不一定是好事
7別把同事當成競爭對手
8 都幾年了,你還被別人當成菜鳥嗎?
9 雖然繞了點遠路,我終究還是升遷了
10抱怨「老鳥根本叫不動」,這是誰的問題
11上面的人離職了,你的機會就來了
12主管與後輩意見衝突,怎麼化解?

第四章 我不想當主管,但公司還是升了我
1領導不需要頭銜
2從被人管變成管人,你得換位思考
3部屬願意聽我的嗎?新手主管的煩惱
4說服力不會從天而降,得這樣培養
5我以前可以做到,為什麼現在的部屬不行?
6有人堅持下班後絕對不接電話,你能接受嗎?
7如何讓員工願意學?你要先做給他看
8員工表現差,很可能是因為放錯地方
9「反正那傢伙就是蠢」,這句話害慘了我

第五章 時代一直變,我得快點跟上
1怎麼跟上時代?你得杞人憂天
2不用深入,先從了解概要開始就好
3我的職務好像會被AI取代……
4遇到新人類,不要劈頭就罵
5「現在的年輕人呀……」這話以後別再講
6永續發展、SDGs……為什麼要了解這個

後記  你一定能跨越的第十年職場卡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3768
  • 叢書系列:Think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既不是新鮮人,也稱不上資深的煩惱


  你是否正面臨這樣的情景:畢業後,脫離學生身分,成為社會人士,不知不覺也即將邁入第十年了。自己越來越習慣職場生活,也累積了不少經歷。

  說起來,出社會十年聽起來很厲害呢!想起當初剛進公司的時候,看到資歷十年的前輩,只能投以尊敬的目光。但是,當自己終於也走到這個階段時,才發現一切與想像的不同。

  最近,跟自己同一批進公司的同事們,一個個獲得升遷的機會,抑或是轉職、跳槽,大家都活躍在各自的領域上。在社群網站上,也能看到學生時代的社團好友,貼出赴海外留學的貼文,或是老同學分享天倫之樂、孩子的照片等,不由得想,若是自己也擁有家庭的話,又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話說回來,下週上班時,又要和主管進行職涯面談了,大概又要被問「你對未來有什麼想法?」這類的問題吧。要是有想法,我就不用這麼辛苦了啊。雖然感覺自己好像也該以晉升管理職為目標,但是要以經理還是組長為目標?內心越想就越浮躁。

  這種煩惱,或許可說是職涯青春期吧。

  當初還只是菜鳥時,儘管每天都很懵懵懂懂,但靠著年輕氣盛,終究還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但成為出社會十年的老鳥時,明明已經見過世面,累積了經驗、知識、技能等,原本應該要展現成熟大人的從容,事實上卻是感受到越來越強烈的焦慮與不安。這種感覺,是否跟十幾歲青少年的青春期很相似?

  在這層意義上,出社會第十年前後的這個階段,擁有許多煩惱,也是職涯中最重要的時期;因此,將這個階段稱之為職涯青春期,我認為一點也不為過。有些人可能很順利的將此轉化為力量,讓職涯藍圖朝著理想發展;也有些人儘管付出努力,職涯藍圖依舊無法按照心中所想來進行。

  經歷青春期的人,大都會反抗,或是責怪他人,但有些人反而是將矛頭對著自己,陷入自我質疑與自責。就我個人的狀況而言,我是屬於後者。

  人們在青春期時,內心裡都矗立了一道牆,必須克服種種困難與考驗,最後破牆而出時,才會擁有美好的回憶,同時也伴隨著成長所帶來的苦澀。

  我一路走來所獲得的經驗中,有不少值得分享的觀點,例如「換個思考方式,就會輕鬆很多喔」、「只要多花一點工夫,就能突破難關」,這類像是訣竅般的經驗談。

  我在執筆本書的時候,就是希望可以幫助到正面臨職涯青春期的人,願我分享的經驗與祕訣,能幫助大家將這份煩惱轉化為力量,一起度過這段時期。

  我的訣竅大都著重在轉換思維與切換視角,當你也培養起這樣的習慣,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時間久了,你一定也會感受到自己有了很大的轉變。

  工作方式也好、企業文化也罷,第十年都是一個考驗。

  我曾經待過大型企業、新創公司、日商或外商等各種不同的環境,每一次我都非常投入其中。

  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知名的廣告代理商電通。我是在標準日本企業的職場文化、日本傳統式義理人情等環境中磨練成長。之後我轉往外商,於跨國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任職,在這裡,我深刻體會到以理性為主、凡事講理不講情,與日本截然不同的企業組織文化。

  在埃森哲之後,我在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簡稱IBM)待了滿長一段時間,旗下員工多達四十萬人,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知名老牌企業之一。後來,我開始經營自己的新創公司Aidemy股份有限公司。

  在這段期間,我陸續擔任建設公司、公家機關、保險公司、通信資訊公司、零售商、製造商等,各種不同領域或企業的客戶端派駐專員。除了自己的本業之外,我還在日本東京全球商學院一年MBA─格洛比斯大學(GLOBIS University)擔任教職長達六年,參與許多學員的職涯規畫,同時也透過出版、演講、顧問諮詢業務等各個層面,全力推動各種溝通改革、組織文化改革等相關活動。

  我就這樣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企業組織文化,看過數千人的職涯履歷表。根據領域及環境的不同,每個人的職場第十年,都會有各自迥異的卡關難處;但唯一一個共同點就是高牆(瓶頸)。

  誠如我前面所言,我希望能分享自己的經驗,給予正面臨職場第十年難關的人建言與幫助;我將自己至今所見、所聞、所學的精華融會貫通,透過本書與各位分享。

  願這些竅門能為你帶來助益,除了讓你的職涯一片光明,也希望幫助你在心靈與思考方面,有更多的成長與改變。若各位能因本書而受益,身為作者的我亦將感到光榮與欣喜。

推薦序一

當職涯迷茫卡關時,就來看看這本書
TYCIA臺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發起人/何則文


  在營運職涯實驗室這幾年,我們遇過許多青年各種面向的職涯問題。有人是跟老闆處不好,有人覺得工作沒有挑戰性,也有人在知名公司工作得心應手,也能很好跟同事相處,但是就是覺得哪裡怪怪的。這幾年我們面對各種千奇百怪問題,我有時候都在想,要是有個職場百科問答集就好了,把大家常見的問題都寫進去。

  現在,我這個夢想終於成真了。由日本知名作家,擁有電通、IBM等知名企業培訓主管經歷的河野英太郎,給你五十則職場人必備的心法,一一破解你的十年職場關卡。日本和臺灣的文化相近,許多年輕人也在進入職場的第十年左右,面臨第一道關卡,感覺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卡在一個尷尬位置。

  如果你也有以下困難:工作多年,卻感覺自己沒有被賞識;想要解決公司問題,卻因為老闆的關係而難以突破;晉升到中階主管,反而成為部屬跟高階領導的夾心餅乾;隨著後疫情時代,人工智能與永續思維成為企業管理主流,但認為自己有點跟不上……這些問題,本書都有詳盡的分析與解答。

  我覺得書中提到了一個很棒的核心概念:不要讓自己被外在所限制。

  很多人常常因為大環境趨勢而隨波逐流,大家說什麼產業好就做什麼,想著公司名聲響亮就不想換工作,或者全公司都很晚下班,自己也只好跟著晚下班。作者河野英太郎在書中揭示一個很重要的思維,就是要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去帶來改變。

  商業的本質其實就是價值交換,創造價值的方式就是解決問題。我認為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一個很好的典範。當我們面對問題,要有一個解方思維,而不只是單純的接受。比如,書中對於加班文化,提出的解答不是要你單純接受,而是想辦法優化自己的工作效率,然後給公司提出建言。如果你已經有很高效的工作方式來完成工作,卻因為文化傳統而被迫要裝樣子待得很晚,本書作者就鼓勵大家應該直接離職,因為這樣的公司本身是有問題的。

  所以說,我們回頭講自己職涯可能遇到的問題,其實就是從三個維度去思考,去思考興趣、能力、價值觀,目前的工作有沒有符合這三者。即便薪水不錯、待遇好、公司名氣大,但如果覺得自己沒有成長,就應該果斷的思考其他可能,因為正如溫水煮青蛙,如果在一家無法讓你能力增值的公司,最終你就會變成如同被豢養的家畜一樣,任人宰制。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職場思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最後一個章節談未來趨勢的部分。我們都知道現在是變動的時代,各種黑天鵝層出不窮,許多公司原本發展很好,卻因為變動的時局而一夕崩潰,而我們想要更好的裝備自己,就要靠對未來的了解,透過已知去推演可能性,做好萬全準備。

  這本書真的很值得你在職涯迷茫卡關時翻閱,說不定會成為你打開燦爛前途的鑰匙。

推薦序二

十年不惑、破繭重生
「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盧世安


  日本名將德川家康說:「人的一生有如負重前行,不可急躁。」在我進行職涯諮詢的個案中,最怕遇到的case就是「繭型」的職涯困境。

  什麼是「繭型」職涯困境呢? 就是指一個人,他非常的努力,但是努力的結果,就像一個不斷吐絲的蠶,把自己包進層層蠶蛹中,最終卻無能破繭重生,還把自己捆綁壓迫到無法呼吸的境地!

  繭型職涯困境,是我近年來所觀察到的一種現象,而且越來越普遍。這種現象弔詭的地方在於:不是個案不努力,而是個案越努力,反而讓自己的處境漸漸陷入一種無法名狀的泥沼之中。這種繭型職涯困境,在我翻看這本由曾任日本IBM顧問暨人資部長的職涯顧問河野英太郎所寫的新書時,不斷躍然在我的面前,也就是本書中揭櫫的「缺乏職涯願景症候群」!

  「你對未來有什麼想法?」這大概是許多人經常被問到的一句話(尤其是年輕人),如果我們將未來比喻成願景,而這麼一句輕描淡寫的敘說,就帶給人很大的壓力。許多企業儘管經營許久,往往都還提不出企業願景,而我們卻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未來方向,就可以知道這件事在實務上,難度有多高了!但只要能理解、定義好問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效的拆解問題。

  作者提出來解決「缺乏願景症候群」的第一個方法,就是模擬撰寫自己的墓誌銘。這個方法的細節我就不多說,但這確實也是我常拿來實踐的一個職涯輔導方法。使用得當,往往能直搗內心關卡,起到職涯定錨的作用。

  這本書的各章標題,其實我想要把它改成下面這樣的文字,各位就更能理解本書所要表達的整體架構與內涵:

  第一章:職涯停滯與自我省思。
  第二章:職涯願景與發展定位。
  第三章:職涯困境與情境探索。
  第四章:職涯晉升與職能提升。
  第五章:職涯曲線與科技挑戰。

  各位在閱讀本書時,也許可以將我上述重新梳理的架構,畫在一張圖上,作為閱讀本書的一個輔助工具。

  在人資專業範疇的人才發展主題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操作方式,稱作「工作豐富化」與「工作重構化」,前者是在原有的工作基礎上面,提供更多樣化的工作內容,後者則是將原先的工作內容打破,進行工作的重新組合。我一直覺得,若是一個人在職涯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善用上面兩種模式,就可以打破許多工作中的停滯以及困境。

  最後,我想說的是,書名所指的十年,也許只是一個概括數字,有的人會提早、有的人會延後。但從目前的趨勢來說,其實是不斷的在提前。就我所輔導顧問的個案中,有些在工作了四、五年之後,就開始浮現了這些困境,而且人數越來越多。而職涯輔導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都是非常personal(個人的)、獨特的,需要一位職涯顧問非常細心、深度的去掌握、了解,提出有效的建議。

  雖然我很想幫助輔導更多的人,但一個人的能量與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我才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大家,讓大家可以從這本書中按圖索驥,探索自己的困境,尋找自己的出路,讓我們有機會共同「十年不惑、破繭重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在職場上待久了,會發現「知易行難」這四個字簡直是真理。我們都知道該學新東西、該爭取更好的機會,但日復一日的瑣事、無止盡的會議,以及「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慣性思維,早就把我們磨平了稜角,讓我們忘了自己曾經有過的衝勁。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狀態,這點非常寫實。高不成,可能是因為能力還沒到那個級別,或者公司沒有那個位置;低不就,則是我們心裡有個隱形的門檻,覺得自己的經驗不只值這個價,但要跳出去又怕「從零開始」的風險。這種兩難的局面,往往讓人選擇原地踏步,用時間換取微薄的安全感。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跳脫傳統思維的策略,也許不是要立刻換工作,而是如何在現有的框架內,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或者找到那個能真正突破瓶頸的「破口」。畢竟,十年都過去了,再耗下去真的要拖垮自己對未來的想像了。

评分

職場上的「尷尬期」,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心理折磨,它不像失業那樣有明確的恐懼,反而是一種慢性的、侵蝕人心的不確定感。你每天準時上下班,完成份內工作,但內心深處知道自己遠不止於此,可現實卻是,老闆看不到,市場也沒給出明確的回應。這種「我努力了,但好像沒用」的無力感,會讓人開始質疑人生的價值,進而影響到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我個人非常關心,書中對於這種心理狀態的描寫是否細膩到位。它必須要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讓讀者感覺「這就是我!」,然後才能接受書中接下來的建議。如果能深入探討如何在這種壓力下,保持心理韌性,同時避免做出過於衝動或過於保守的決定,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一般的職涯指南,它將變成一本心靈療癒和戰略規劃的綜合手冊。

评分

看到「沒人能躲過的第十年」這幾個字,我立刻聯想到那種集體性的中年危機前兆。十年的時間,足夠一個人從一個充滿理想的菜鳥,蛻變成一個對行業有深刻理解、但也最容易被定型和僵化的資深員工。當你對公司文化瞭若指掌,知道哪邊可以偷懶、哪邊是地雷區時,其實你也失去了許多勇於嘗試的銳氣。這時候,如果公司沒有提供明確的晉升階梯,或者你的專業技能已經開始被新世代的技術趕上,那種「油膩感」和「被取代感」就會悄悄上心頭。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實用的自我檢核表,讓我們準確判斷自己究竟是「價值被低估」,還是真的「能力已不足以應對下一階段」,那會非常有幫助。我希望它不是一本老生常談的勵志書,而是能提供具體工具,幫助我們診斷出這場「職涯卡關」的根本病灶所在,讓我們知道,究竟是該積極內部爭取,還是該果斷啟動外部獵尋的計畫。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看了心頭一緊,簡直是神還原了許多人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後,突然發現自己卡在不上不下的那個尷尬位置的真實寫照。我身邊就有不少朋友,年紀也到了,經驗也累積了一些,但談到升遷、談到薪資,總覺得像是被一堵無形的牆擋住了,想往前走卻使不上力,想回頭看又覺得浪費了這麼多年的青春。這種「卡關」的感覺,不是剛畢業的新鮮人那種迷惘,而是一種夾雜著不甘心、焦慮感,甚至有點自我懷疑的複雜情緒。尤其在現今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下,停滯不前其實就等於退步,這讓「十年之癢」的焦慮感被無限放大。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這種普遍存在的職涯停滯現象,到底是企業結構出了問題,還是我們個人在職涯規劃上有所盲點?這種長期的心理壓力,對工作熱忱的消磨有多大,真的很想知道書裡有沒有給出一些直擊核心的觀點,讓我們能更清醒地面對這個現實的困境。

评分

關於「離職還是留下」這個終極難題,想必是全書討論的重中之重。這不單純是薪水高低的比較,更涉及到職業認同感、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對未來十年的願景投射。很多人選擇留下,是因為轉換跑道的沉沒成本太高,害怕新環境的未知風險;但更多人後悔留下的原因,是因為錯失了最佳的成長窗口期。這本書的見解若能提供一套「決策矩陣」,幫助讀者權衡這兩者之間的利弊,那將是極具實用價值的。例如,它會不會教我們如何量化「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曲線」,或者如何評估「公司未來三年的發展潛力」?我期盼看到的不是簡單地鼓勵跳槽或安於現狀,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像一個精明的投資人一樣,分析自己當前的職涯資產,並據此做出最大效益化的決策。畢竟,過了三十歲後,每一次選擇都變得更沉重,誰都不想在十年後又為現在的決定感到扼腕嘆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