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園上的露絲詩集

孤獨園上的露絲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燕珠
图书标签:
  • 诗歌
  • 女性
  • 孤独
  • 爱情
  • 自然
  • 情感
  • 文学
  • 现代诗
  • 园林
  • 露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離開了母體,就要學會適應生存,忙忙碌碌地過每一天,過著世人認同的生活模式,尋找世道所謂成功的門匙。似乎,人在人間這一趟,生老病死之外,就是注定的一場白忙。寫詩,似乎是在生存狹縫裡的一丁點自我空間,是一瓢水,也是一片草原。如此心境,如此語言文字,如此詩篇,記錄成長的過程。
《星辰低语:古老文明的挽歌与新生》 作者:艾丽卡·凡德琳 出版社:黎明之光文化 装帧:精装典藏版,附带手绘地图与失落文字图谱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历史长卷,它深入探索了在已知纪元之前,一个名为“奥瑞恩特”的辉煌文明的兴衰。它并非简单的编年史,而是融合了考古学、符号学、天文学与人类学等多重视角的跨学科巨著。作者艾丽卡·凡德琳穷尽毕生精力,从世界各地隐秘的遗址、被遗忘的泥板、以及被官方历史斥为“神话”的民间传说中,抽丝剥茧,重构了一个拥有超凡智慧,却最终因自身的傲慢而走向湮灭的伟大种族的命运轨迹。 《星辰低语》的核心在于探究“完美与毁灭”的辩证关系。奥瑞恩特文明,在其鼎盛时期,掌握了控制自然元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干预时空流动的技术。他们的城市,如同水晶雕琢的奇迹,矗立在大陆的中心,沐浴着智慧与秩序的光辉。然而,正是这份对“永恒秩序”的执着追求,最终成为他们覆灭的导火索。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光辉的源点——奥瑞恩特的黎明与法则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奥瑞恩特文明如何从早期的部落形态,通过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建立起一套严密而精密的社会结构。凡德琳详细解读了著名的“七圣典碑文”,揭示了奥瑞恩特人如何看待“熵增”与“平衡”。他们不依赖于血缘或武力,而是基于对特定学科的精通程度来划分阶层,从负责天体观测的“星语者”到掌管物质转化的“塑形师”。 此处的笔触充满了对技术奇迹的敬畏。我们得以一窥他们如何利用地热能驱动城市运行,如何通过共振频率进行远距离通讯,以及他们对生命延续的研究——一种旨在消除个体衰老的“核心循环系统”。然而,即便在最辉煌的篇章中,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潜藏的危机:这种对完美秩序的追求,逐渐扼杀了创造性的混沌,使得整个文明变得僵化而脆弱。 第二部:寂静的裂痕——智慧的偏离与内部分化 随着对外界知识的掌握达到顶峰,奥瑞恩特内部开始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本部分着重描述了“静默之议”的爆发。一派是以首席祭司卡拉提斯为首的保守派,他们主张固守祖先建立的“完美法则”,认为任何偏离都会招致灾难;另一派则是以年轻的工程师塞拉斯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相信文明的进步需要拥抱未知的领域,特别是对“维度之外”的探索。 凡德琳通过大量模拟的对话和历史记录片段,展现了这场哲学与科学的冲突如何演变成残酷的权力斗争。书中细致分析了“维度驱动器”的早期原型设计,以及卡拉提斯如何利用宗教影响力来限制塞拉斯的研究。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并非简单的政治倾轧,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的碰撞,预示着一个无法挽回的走向。 第三部:大寂灭的低语——灾难的降临与遗失的教训 这是全书最为沉重的一章,详细记录了导致奥瑞恩特文明瞬间崩塌的“大寂灭事件”。通过对多个地质异常点的交叉分析,作者推断,奥瑞恩特人试图利用维度驱动器,将他们的世界“锚定”于一个理想的、永恒不变的宇宙坐标。然而,这种强行干预宏观规律的行为,引发了不可逆转的连锁反应。 书中引入了“谐振失控”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城市的能源核心会瞬间反噬,将物质结构瓦解。作者对比了不同地区遗留下的建筑残骸的受损模式,描绘了一幅技术乌托邦在数小时内沦为虚无的悲剧图景。重点描述了幸存者在最后的时刻所留下的记录——那些关于恐惧、忏悔以及对后世的最后忠告,这些记录往往以极度扭曲的符号形式存在,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才能勉强破译。 第四部:回声与余烬——新文明的碎片与警示 在文明覆灭之后,本部分探讨了奥瑞恩特文明的“遗产”如何以碎片化的形式影响了后来的所有人类文明。作者追溯了那些逃离核心区域的少数幸存者(或他们的后代)如何将零星的技术和哲学观念融入到新生的部落文化中,这些影响体现在早期的炼金术、神秘学以及某些被认为是神迹的古代建筑奇迹中。 《星辰低语》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单纯的考古发现报告,而是一部关于智慧极限的深刻寓言。它质问我们:当我们拥有接近神的力量时,我们对“完美”的定义是否会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作者以冷静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引导读者思考,在追求知识的无尽旅途中,我们是否也正在重复奥瑞恩特人那致命的错误——即认为我们可以完全掌控宇宙的全部奥秘。 本书特色: 独家影像复原图: 附赠多幅由世界顶尖的古建筑复原专家根据地质证据绘制的奥瑞恩特城市想象图。 符号语言解析: 首次公布了作者团队对“倒置螺旋体”符号的深度解读,该符号被认为是奥瑞恩特人对“自我毁灭”的预警。 详尽的科学推演: 书中运用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对古代“失控技术”进行逆向工程分析,为科幻爱好者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框架。 《星辰低语:古老文明的挽歌与新生》 是一次穿越时间、直抵文明根源的史诗级探险,它提醒着每一个仰望星空、渴望进步的现代人:最强大的力量,往往伴随着最沉重的责任,而遗忘历史的代价,可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燕珠
 
  張燕珠,博士。熱衷於香港文學的研究及創作,作品見於《文學評論》(香港)、《香港文學》、《香港作家》、《城市文藝》、《聲韻詩刊》、《大頭菜文藝月刊》等刊物。曾獲主要獎項,如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評論)等。專著《城市回眸:香港文學探論》。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香港文學、中國詞學、篇章語言學、文學理論與批評、創意寫作等。

图书目录

自序:一本詩集的誕生 

弦緣
觀塘海濱花園 
文禮路上 
達之路上 
過卑路乍街 
麵包的滋味 
人間的滋味
生日的滋味 
印書 
悲劇的誕生 
一滴水點 
風中旅程 
圖書的秩序 
語言與詩的盡頭 
舞台的模仿 
戲劇的通道 
詩三首 
詩四首:天涯外的你、我、他 
聽,那故事
花間,在人間  
四門出遊 
無菌毒之城 
孤獨園上的露絲詩集
逆境・微笑  
清明時節的你 
重陽時分的你
給天上的你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7602309
  • 叢書系列:本創文學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一本詩集的誕生
 
  一本詩集的誕生,是奇妙旅程,可能一生人只會結集一次,可能要醞釀十年,也可能是閃電般的構想,如人的壽命或短或長。其實,這一切不在於時間的長短,也不在於詩歌行數的多寡。如果是喜歡詩歌的人,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過著如詩的日子,形形色色的新詩,如種種想不透的生活。
 
  每一個人都是《花生漫畫》中的露絲,平凡又不平凡。露絲希望得到舒路特的真愛,但舒路特只專注於他的鋼琴樂章。露絲又經常和查理布朗交往,但布朗的世界只有他的百變比高犬、飛不起的風箏和發不出去的棒球。在成長的園林裡,人如孩子一樣,都是孤獨地找回自己,懷疑自己,完成自己。人離開了母體,就要學會適應生存,第一要緊的事是要抵擋萬箭穿心的吸氣,然後學會各種學習方法、生存技能,學會接受制度,適應主流社會,忙忙碌碌地過每一天,過著世人認同的生活模式,尋找世道所謂成功的門匙,然後老去,然後病死。似乎,人在人間這一趟,生老病死之外,就是注定的一場白忙。寫詩,似乎是在生存狹縫裡的一丁點自我空間,是一瓢水,也是一片草原。如此心境,如此語言文字,如此詩篇,記錄成長的過程。
 
  中四那年,我開始寫作投稿,寫一些散文、隨筆之類,更多是的小小說,從來沒有想過學寫詩,也沒有寫過詩,尤其是新詩。一直以為,新詩是玩弄文字的遊戲,是小孩塗鴉的藝術。易學難精。但喜愛讀詩,喜歡古典詩詞,也喜歡新詩。在中斷了十八年的寫作道路上,反而以一些不是詩的詩重踏文壇,跨越自我設定的邊界,看到另一道風景。那時候的想法是,既然已經越界了,不如挑戰自己,寫一些年輕時沒有寫過的東西。於是,選擇了新詩。或者說,是新詩選擇了我。在生存、生活之間,時斷時續寫一些不是詩的詩。那時候,淑宜二姐是我的第一個讀者,她在病榻上,細讀我那些故弄玄虛的詩,常常笑說:很難明!寫得不錯。又或者說:繼續寫吧,但我不明白,好深奧。其實,她懂得的。辛苦了她!也多謝她!
 
  2016年秋天,建基大姐夫猝然離開人間,感到人的無力感,於是翻開擱置在書架上的詩集,隨手翻開洛夫的詩,一首又一首形而上的詩,觸動了那個時候的我,敞開那個心靈,逐漸明白了一些沒有答案的答案。於是,開始隨心而讀《金剛經》,研讀一些哲學書籍,又寫了一些詩評。為了滿足甚麼理論、甚麼主義的世道,故作深奧的過度詮釋了一些詩,真的苦了詩人,也苦了當時的自己。詩,發自內心,立於文字。寫作時,我想,詩人應該不會為自己設下主義或理論。如果是這樣子,應是詩的葬禮。分析新詩,會有很多方式,好像鏡子,但愚以為印象式評論是善待詩的合宜方式。在寫新詩、寫詩評的日子,是一種享受,享受生活給詩的多樣性,也幸運遇見詩,賦予生活的可能或不可能。更幸運地,在工作的院校開辦新詩工作坊,在物慾橫流的香港,似乎是一件奢侈品。居然,有一群赤子之心的年輕人報名,在中式園林、學生餐廳、公用空間等不同場所,輕輕鬆鬆分享、交流、欣賞大家的詩稿和想法。詩,沒有好與壞,只在於是否屬於自己,能否表達自己,通過詩與自己溝通和外界交流。今天,也樂見他們繼續寫詩,詩作繼續獲刊登,證明我的初始想法是可以的。
 
  2018年夏天,突然,知音弦斷。淑宜二姐悄然離開了,我沒法提起我的詩筆,詩意也隨她而去了。我想,我應該會放棄詩。擱置了一年多以後,在今年立冬翌日,重遇智者。智者淡然地對我說:你來了,要常來啊!這一句話,敲動我的心靈。求學時,每年回鄉探望爺爺,他的第一句話會對我說:你來了,要常來啊!晚宴時,智者竟然對我說:你在這兒!這句話讓我回到童年。小時候,每次和小伙伴玩耍,喜愛隨處亂跑、亂躲,爺爺總會不厭其煩地到處找我,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你在這兒!不同的語言重疊相同的見面語,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身上重疊我的記憶。我呆呆地回應了不知道是甚麼的甚麼,也如木雞般在那裡逗留了兩天。人生,是一場注定。
 
  當天晚上,我構思了一些詩句,回去當晚把它寫下,好像我的詩意又回來了,我居然重執詩筆。過程中,讓我重新明白在幼小的時候,爺爺給我那三道錦囊的真諦。我適時打開了它們,只是想不通,卻照著辦妥。原來,爺爺一直都在。寫了〈一滴水點〉後,在不平靜的日子裡,我又不期然地寫了一首又一首的詩,寫了一些自覺還可以的詩。像寫〈孤獨園上的露絲詩集〉長詩的想法,醞釀已久,卻刪掉了又寫進了一些,都不滿意,都不成詩。最後,自覺地返回清淨心的根源處,逐節經文細讀,寫成逐節的詩,憶起知音,摒棄了艱深的語言文字,寫下當下的那個心境。完成後,內心感到無比的失落,又無比的平靜,更感受到背向大海的那個海的微妙力量。
 
  今天,有幸結集數年間斷斷續續寫下的詩篇,又是一次人生的回眸。人與人的相識、相遇、相知,十分微妙。謹獻上這本詩集,給天上面帶微笑的爺爺、建基大姐夫和淑宜二姐。也多謝上天安排的一場注定相識和相遇。相知、不相知,也是注定。
 
  風在那裡,詩在那裡,你們就在那裡。
 
2019年11月17日書於燕里齋
2021年6月12日修訂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詩作展現了極高的技巧性,特別是在聲音與意象的對應上,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詩人對於「沉默」的運用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時候,詩行與詩行之間的空白,比實際的文字更有發言權。她擅長將宏大的哲學思辨,收攏到極度微小、微觀的細節之中,例如一片羽毛的紋理、水滴落下的回聲,然後再從這些微小中折射出宇宙的運行法則。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話都承載著多層的意義,讓人不得不一字一句地細讀,彷彿生怕錯過了任何一個關鍵的密碼。整體風格是極簡主義的,摒棄了華麗的辭藻堆砌,但每一個用到的詞彙都精準無比,有如外科手術刀般乾淨俐落。這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更像是一本需要帶著筆記本去細細拆解和對話的作品集,它的回報是深層次的、精神性的啟發。

评分

這本集子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個佈滿霧氣的早晨花園,空氣裡有著微微的潮濕和植物的清香。作者的文字像是被露水浸潤過的絲綢,觸感細膩又帶著一絲冰涼。我特別喜歡她描寫光線穿過葉縫的方式,那種破碎、斑駁的美感,讓人聯想到生命中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詩句的節奏感很強,有時像緩慢的步行,帶著沉思的重量;有時又突然加快,像一陣穿堂風,把心裡的塵埃吹散。整體的氛圍是內斂的,不是那種高聲吶喊的激情,而是像低語,需要你靠得更近才能聽清的秘密。讀完後,心裡留下的餘韻,不是強烈的震撼,而是一種溫柔的撫慰,像是給予靈魂一個安靜的角落喘息。我感覺這組詩探索了很多關於時間流逝和記憶沉澱的主題,用詞雖然樸素,但意象的選擇非常獨到,常常能從最尋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尋常的哲理光輝。

评分

若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詩集,那便是「流動」。無論是意象的轉換,還是情感的起伏,都像是一條永不停歇的河流,不斷地沖刷著既有的認知邊界。詩人的敘事線索非常破碎,像許多不連續的片段被隨機地拼湊在一起,但奇妙的是,最終整體卻呈現出一種非線性的完整性。她似乎對「瞬間的定格」有著強烈的偏好,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身體感受——皮膚上的微風、舌尖上的某種味道、視覺上的某種色溫。這種對「當下」的極致捕捉,反而營造出一種超越時間的永恆感。風格上,介於實驗性與古典美學之間遊走,既有現代詩的自由奔放,又保留了古典韻律的隱藏骨架。這本書讀起來,像是在看一部慢速播放的藝術電影,每一個鏡頭都值得反覆推敲,體會那種看似鬆散實則緊密的結構邏輯。

评分

這批作品的語氣,帶有一種近乎於戲謔的疏離感,但深入骨髓卻是難以言喻的孤獨。詩人的視角像是一個永遠站在窗邊向外張望的人,觀察著世界的喧囂,卻始終保持著一種優雅的距離。她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入木三分,但總是用一種略微誇張或超現實的手法來呈現,讓人既熟悉又感到陌生。語言的選擇上,大量運用了冷冽的詞彙,像是冰塊碰撞的聲音,清晰、銳利,劃破了溫暖的假象。這部集子讓我思考了很多關於現代人際關係的疏離,那種「明明在一起,卻各自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的狀態,被詩人捕捉得太精準了。它不像傳統抒情詩那樣溫柔,反而帶著一種銳氣,逼迫你去正視那些你不願面對的真實隔閡。讀完後會有點喘不過氣,需要一點時間來調整呼吸,因為它揭示的孤獨是如此的坦誠和毫不掩飾。

评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強烈的空間感和歷史的厚重感。詩人的敘事手法很巧妙,她沒有直接訴說,而是透過物件的意象來構建場景,讓人彷彿身歷其境地參與了一場無聲的對話。那些關於老舊建築、褪色照片和塵封物件的描寫,充滿了濃厚的懷舊氣息,但這種懷舊並非只是停留在過去,而是帶著一種向前看的韌性。文字的結構像精緻的編織品,每一行詩都是一根線,緊密地交錯著,編織出複雜的情感紋理。我特別欣賞她對「缺席」的處理,很多時候,詩中最有力量的部分,反而是那些沒有被說出來、但卻強烈暗示存在的東西。這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想像力去填補空白,這讓閱讀的體驗變得非常主動和個人化。這組詩集給我的整體印象是成熟且富有層次,適合在深夜,一個人靜靜地品味,讓那些隱藏的線索慢慢浮現出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