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中國,我很為難:封鎖一切消息、被動接受結果、無法自由批判……一本書帶你傾聽中國人的心聲

生在中國,我很為難:封鎖一切消息、被動接受結果、無法自由批判……一本書帶你傾聽中國人的心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佳樂
图书标签:
  • 中国社会
  • 社会观察
  • 个人经历
  • 文化批判
  • 当代中国
  • 审查制度
  • 思想自由
  • 民众心声
  • 社会问题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以為只要做人光明磊落,就能平安一輩子;事實是,你不去招惹他們,他們也能想方設法設下圈套,讓你成為他們的傀儡。」
 
  「你不肯受他們擺布,就會被扣上罪惡的帽子。」
 
  「我後悔自己沒有生活在自由民主的臺灣,身在中國,很擔心自己有一天會被陷害。」
 
  【自欺欺人的社會】
 
  在中國,人們往往敢怒不敢言,強作歡顏。不知哪一天,不知因為何事,就會被扣上壞人的帽子拘禁起來,接受「教育」。他們表面上生活在「天堂」,實則在地獄掙扎,每天提心吊膽。他們承受不起醫療、住房等基本民生問題,還要硬著頭皮高呼:「瞧,我有幸處在最強盛、最發達的時期!」
 
  【人民是國家的工具】
 
  他們總告訴我們說他們是對我們最好的,不讓我們與外界、與他人聯繫。我們成了他們的機器還為他們數錢,我們能快樂嗎?
  
  臺灣的朋友說把我視為人才培養,有朝一日,我會紅遍華人世界;中國的朋友說,長官讓我做什麼我就得做什麼,我不能反駁,不然迎來的是一頓毒打。
  
  不允許人民發聲的中國多麼可怕!他們說是為我們服務,可是我們驗證發現事實恰恰相反,我們只是他們實現他們不可告人目的的發洩工具。
 
  【超英趕美的真相】
 
  如果你不是共產黨員,你不同流合汙,你在中國不會好過。
  
  上流社會人捧人、中流社會人踩人、下流社會人吃人,中國發展了七十多年還在「扶貧」,中國是世界上貧富懸殊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共產黨從幾十年前就開始吹牛:「用十年趕超歐美!」結果,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滿目瘡痍!
 
  尼采說:「凡是殺不死我的,都將使我更堅強。」
 
  壓抑的生活、措手不及的劫難,既然無法改變,就選擇對抗到底。
  歷經過暗無天日歲月,方能更懂得陽光的可貴。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一部分作者對中國共產黨的批評,以及對自我的期許。自2018年始,作者力圖對共產黨做出抗爭,卻屢屢遭受挫折與打擊,2019~2021是作者人生的黑暗時期,但仍然對未來懷抱著一絲憧憬,藉由撰寫本書勉勵自我的同時,也將希望帶給諸位讀者。
《迷失的航道: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 导言:在巨变的时代中寻找立足之地 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复杂性发生着剧烈的转变。全球化、技术革新、地缘政治的重塑,以及日益加剧的文化冲突,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格局。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个体而言,如何界定“我是谁”、“我属于哪里”,以及如何与周遭环境建立有效的联结,成为了一个关乎生存与意义的核心议题。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宣言或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一次深入个体经验的探索旅程。我们试图跳出宏观叙事的束缚,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努力保持自我清晰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跨国公司的职员,他们的工作横跨多个时区;他们可能是新一代的移民,试图在故土文化与新生活之间寻求平衡;他们也可能是那些对既有社会结构产生深刻质疑,却又找不到有效发声出口的社会观察者。 《迷失的航道》旨在剖析在这一系列冲击下,个体身份的脆弱性、文化归属感的消解,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下,真实与虚假界限的模糊所带来的心理解读困境。我们将探讨,当旧有的身份标签逐渐失焦,个体如何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如何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复杂空间中,锚定自我航向。 第一部分:身份的碎片化与重构 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使得“身份”不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固定实体,而更像是一系列流动的、可塑的标签集合。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也伴随着深刻的焦虑。 1. 职场中的“虚拟自我”:效率与人性的博弈 在高度专业化和数字化的工作环境中,个体往往被要求展现出一种高度“可操作性”的职业面具。这种面具是为了适应全球化协作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它强调逻辑、效率和可预测性。然而,这种对“功能性”的过度追求,如何挤压了个体真实情感和非理性创造力的空间?本书将通过对几位跨国界工作者的深度访谈,揭示在“绩效指标”的铁笼中,个体如何体验到一种深层的疏离感——他们为世界贡献了价值,却感觉自己正在被世界“工具化”。我们探究的是,当工作成为身份的唯一支柱时,一旦职业发生变动,那坍塌的不仅是收入,更是整个自我认知。 2. 故土与异乡:记忆的张力 移民和文化迁徙是全球化最直接的产物。对于那些身处异乡的人而言,故土的记忆往往被“理想化”或“妖魔化”,成为一个无法完全回归的参照系。本书细致描摹了“第二代”移民的困境:他们既不完全被接纳于新的文化土壤,又与遥远的母体文化产生了认知上的代沟。文化上的“混血”身份,是财富还是负担?我们关注的是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的边界模糊,以及在社交媒体上,文化符号如何被快速消费和误读的现象。这种张力迫使个体不断进行自我“翻译”,但每一次翻译,都可能意味着对原意的部分丢失。 3. 世代鸿沟的加深:语言与价值的错位 信息技术和生活节奏的差异,使得不同代际间的理解障碍达到了新的高峰。年轻一代在数字原住民的语境下成长,他们对权力的认知、对隐私的定义、对“成功”的理解,都与父辈截然不同。本书深入分析了这种代际冲突如何体现在家庭结构、社会期望和政治参与中。当“常识”不再共通时,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如何维系?我们观察到,很多时候,这种鸿沟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缺乏一个共同的、可被双方理解的“交流平台”。 第二部分:信息茧房与意义的失真 数字时代的便捷性,是以我们对信息接收的自主权和批判性思维为代价的吗?在算法驱动的时代,我们所接收到的世界图景,是如何被过滤和扭曲的? 1. 算法的温柔陷阱:确认偏误的固化 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通过精密的算法,为用户构建了个性化的“信息茧房”。这在短期内提供了舒适的阅读体验,但长期来看,它扼杀了接触异质观点和挑战固有信念的必要性。本书通过考察几个关键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政策等)中,不同信息圈层之间的对话断裂现象,展示了确认偏误如何从个人倾向演变成群体隔阂。我们探讨的是,当所有信息都向着“符合我预期”的方向流动时,个体抵抗被“驯化”的意志力将如何被削弱。 2. 符号的通胀:从深度到速度的退却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内容的传播逻辑倾向于“抓人眼球”而非“引发深思”。深度阅读和复杂论证正在被碎片化的、情绪化的表达所取代。这种对速度和即时反馈的追求,是否正在侵蚀我们对复杂事物进行耐心分析的能力?本书追溯了“模因”(Meme)文化对严肃议题的渗透,以及这种“符号通胀”如何使得政治话语变得肤浅、情绪化,从而使得建设性的公共讨论变得愈发困难。我们关注的是,当一切都被简化为口号时,人们是否失去了对“灰色地带”的容忍度。 3. 记忆的数字留痕与遗忘的权利 我们生活在一个“永不忘记”的时代。每一个不经意的言论或行为,都有可能被永久地记录在数字档案中。这种无处不在的“数字监控”感,对个体的自由表达和试错空间构成了隐形压力。人们开始进行自我审查,以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负面后果。本书探讨了“遗忘的权利”的重要性,以及在一个技术上可以永久保存一切的社会中,个体如何争取心理上的呼吸空间,如何定义和实践“过去”与“现在”的合理区隔。 第三部分:重建联结:个体行动与社群的可能 面对身份的迷失和信息的迷雾,出路在哪里?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问题”转向“可能性”,探索个体如何在看似无力的结构中,重新发现能动性,并构建有意义的社群联结。 1. 寻找“在地性”的实践:回归细节与真实接触 在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压力下,真正的反抗可能在于对“在地性”(Locality)的深刻回归。这并非意味着排斥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深入参与和理解自己所处的具体空间(社区、街道、邻里)的独特脉络,来重获掌控感。本书记录了几组在城市复兴、社区农业和地方文化保护方面进行非功利性实践的案例,展示了当个体专注于身边可见、可触的真实事物时,如何有效对抗宏大叙事的虚无感。 2. 跨越藩篱的对话尝试:构建“同理心的桥梁” 如何与持有截然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有效沟通?本书并非主张简单地“求同存异”,而是强调理解对方经验的“基础事实”。我们分析了“积极倾听”和“叙事交换”在化解冲突中的实际应用。在信息茧房之外,如何设置“偶遇”不同观点的机制,并引导对话从情绪对立转向经验分享,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关键一步。 3. 重塑“意义”的私人仪式 当宏大的叙事(如国家、意识形态)无法提供终极意义时,意义的构建责任便重新落回了个体肩上。这可能体现为对非商业化艺术的追求、对个人爱好领域的极致投入,或是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建立起坚实的精神堡垒。本书认为,在外部世界愈发动荡时,个体通过构建一套私密的、高度个人化的价值和仪式系统,来确立内在的稳定感,是抵抗外部失序的重要心理防线。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清醒的航行 《迷失的航道》不提供简单的答案,也不承诺一个清晰的终点。它所能提供的,是一套观察世界的工具,以及一份对复杂人性中挣扎的深刻理解。我们相信,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逃离冲突,而在于直面冲突,并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与社群互动中,有意识地选择我们想要成为谁,以及我们愿意相信什么。在这个充满噪音和干扰的时代,保持清醒的航行,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抵抗性的姿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佳樂
 
  亞洲華文地區暢銷作家,小時候的願望是:諾貝爾文學獎!先後有兩千多首詩歌、幾部小說和若干篇散文問世,曾著《原來,成功者是這樣想的》、《光陰小故事》被推廣至新加坡出版,寫作題材多樣,從科普、醫學、哲學、法律到占星、成功勵志、企業管理、青春文學、少兒繪本均有涉獵。
 
莫宸
  
  有點奇怪的水瓶座女子,中文系出身,但對四書五經沒什麼興趣,喜歡寫新詩跟散文,最近正在尋找好用的貓砂鏟。

图书目录

自序
你的將來感謝你的磨難
忠於心中的信仰
 
第一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為什麼我們不快樂?
成功一要素—堅持做擅長的事
原來,我是這樣過來的
生命的出口
幸福是什麼?
造心的工程
哪國的護照吃香?
為什麼不願意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父親開車撞死女兒,誰的問題?
為什麼鄧麗君比王菲厲害?
 
第二章:給落魄加點料
男人的悲哀
大人物的苦惱
窮人最擔心什麼?
三觀不同,相互尊重
痛苦的根源
莫言的退稿信
爸爸代替兒子去自首
為什麼總會有人為難你?
「金陵十二釵」的十二種人生啟示
 
第三章:這樣的不期而遇真讓人不舒服
你是否活在了最好的歷史時期?
為什麼別打開深夜的好友動態?
謝謝你,曾陪我走過
選一人過一生,擇一城而終老
愛上不值得愛的人多麼痛苦
睡夢中常遇到哪三種人?
朋友的四品
普通人的人生五樣與偉人的人生五樣
看電視劇的負面作用
 
第四章:如何才能夠擺脫困境?
到底誰在受歧視?
心情不好的時候,常去這三種地方!
安迪的新生
陪伴是最好的安慰
活得很壓抑怎麼辦?這樣調節很重要!
為什麼對小國的印象那麼深刻?
換個角度,原來是這麼可愛!
做一道有自己特色的語言大餐
社群媒體有這九種表現的人不值得深交
 
第五章:鳳凰涅槃浴火又重生
是什麼讓我們倒退?
永遠定格的青春
怎樣才會長得更好看?
願你與溫暖相擁
為什麼有的人想不開?
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信任是多麼重要
讓更多的人喜歡你
 
第六章: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關心忽然間消失的人
改名換姓是什麼樣的情懷?
藝名、筆名的取用與忌諱
最難能可貴的是時間
寂寞中的奮起
為什麼兄弟會反目成仇?
隱藏好友動態,是在抵制著什麼?
 
第七章:今日人下人,明日人上人
低層次人士的九種表現
從理想到現實的途徑
怎樣才會被尊敬?
用對人的學問
如何得知別人喜歡你
多年之後,願你我活得最像自己!
為什麼活著的時候被迫害,死了後被珍惜?
一個人變強的五種跡象!
尋找人生下一站
 
第八章:你又醒悟了什麼?
二十年目睹現狀
人死了後去了哪裡?
哪些是長久屬於你的?
為何不願意結婚?
為什麼有的人不願意買房?
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美女們的歸宿是什麼樣的?
青燈古佛,天倫之樂,哪一個是你的歸宿?
你打拚的城市,決定你的運氣
中國歷代王朝的九個發展規律,你都記住了嗎?
你真的懂父愛嗎?爸爸要看的教子祕訣!
 
第九章:枯燥的日子裡,有最美的意外
難得靜默好時光
所謂的幸福
枯樹開花
把打拚留給懂的人
請珍惜幫你拍照的人
選擇對我們好的人過一生
運動讓人生充滿生機
為什麼有時候覺得日子過得快?
酒後的十三種醉態,歡迎對號入座!
六種跡象,代表你可能要走運了!
 
第十章:最差的時光遇見最好的自己
別讓生命留下遺憾
改變世界的是怎樣的人?
你永遠不知道孤獨有多麼重要
不合群,有這三種特徵,路會越走越好!
美,人們有著怎樣的共識?
打造充滿溫馨和諧的家
移民的動機是什麼?
為什麼週六、週日的時候比較寬心?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6439
  • 規格:平裝 / 250頁 / 14.8 x 21 x 1.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你的將來感謝你的磨難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你要走過黑暗和地下,才能見到光。」
  
  二〇一九至二〇二一年,我被中國共產黨害慘了,將近一億秒,每一秒都像一個世紀那麼漫長。
  
  之前,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會遭到禍害,以為光明磊落做人,就會相安一隅一輩子,我還是太天真了,不去招惹他們,他們總會想方設法給你設下圈套,讓你成為他們的傀儡。
  
  我是一個自由人啊,我不犯人,奈何人來左右我。更可氣的是,他們把我當作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中的文人批鬥。
  
  我終於明白,泱泱大國,獲得諾貝爾獎人數少得可憐的關鍵所在。
  
  這二十多年來,我夜以繼日,幾乎耗盡了整個生命,力求為人類做出貢獻。他們非得橫插一刀,說:「你錯了!」
  
  你不在他們的擺布之下,他們就會給你扣上種種罪惡的帽子。
  
  我現在好後悔,我沒有生活在臺灣民主、自由的環境之下,要不,不光我,千千萬萬個國民會成為有用之人。
  
  身在中國,真的很擔心,因為不知某一天就會被陷害。
  
  他們還恬不知恥對外宣傳:「為人民服務!」誰對我們好,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心裡不清楚嗎?
  
  他們恨不得每個人都能成為他們的奴隸。
  
  他們荼毒生靈,漠視民意;他們恫嚇百姓,挖心刨肺,世上竟還有這般的黑暗?豈不知,被他們美化的繁榮遮掩!
  
  我們需要做好本分,哪有時間和精力鬥得過陰險的他們?
  
  他們專職扭曲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可悲啊!
  
  有句話說:「痴心的人目標就一定專注,所以痴心於書本的人,文章必定工整;痴心於工藝的人,技術一定精良。」
  
  沒有中國共產黨,我對得起天地良心,我可能早就是個人才,畢竟!
  
  自我們剛來到這個世上,很多孩子為了防止家破人亡,不得不虛報大歲數;後來,我們上學了,他們又說未來屬於我們,直到我們走上了社會,才知道,不同流合汙,不會有好下場。
  
  還記得屈原嗎?我們比屈原還委屈!生逢濁世,想做個清醒之人,難於上青天啊!
  
  只要我們不順從他們的私欲,就會被他們打入十八層地獄。
  
  這可能正是我們的劫難,優秀的人物不會一帆風順。
  
  經過了那麼多的黑暗,我們就像是在修仙,從普通的飲食男女到脫胎換骨。
  
  事實把我們逼上了一條荊棘叢生之路。
   
  願所有正直、善良的人,都能免於被打壓,都能好好活一場,都能不至於碌碌無為而後悔今生,都能有一個理想的歸宿!
 
忠於心中的信仰
 
  有目標,光明正大,還有什麼值得畏懼?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難逃的劫難,沒有風平浪靜的人生,我也是如此。從二〇一八年的反抗,到現今的穩如泰山。
  
  我必須承認,在我最好的年華裡,我將面臨若干年的不如意和奴役。
  
  我們為什麼會失去自由?主要是我們的行為不被當地的統治階級或惡勢力接受。
  
  例如,他們推崇的主旋律是「戰爭」,你說想要和平,他們就有可能過來剷除你。
  
  他們總會找到某種理由追捕你,還一本正經地說:「為人民服務!」
  
  身為要走向國際的人,我把目標定在了諾貝爾獎。我不被周圍的人理解,周圍的人認為我是在白日做夢。
  
  我也知道,有可能辛辛苦苦了一生,到頭來一事無成。只要我不後悔,管他人閒言碎語?
  
  我也知道,在中國,憑一己之力,要想問鼎世界,難於上青天!但既然已經選擇了,何必半途而廢?
  
  我風雨兼程,他們半途無事生非,我又何嘗不曉得他們會「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我和他們不一樣,被他們打壓再尋常不過。
  
  他們說我錯了,我痛過了,也徹底領悟了,哪個有作為的人不經過磕絆、不經過浪潮?
  
  唐僧西天取經終成正果,感恩「九九八十一難」,南非「國父」曼德拉(Mandela)曾被以反動派非法囚禁二十多年!
  
  任何黑暗無法抹去我心中的信仰,換一種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嘗試?坎坷才會看到人生路上最綺麗的風景。
  
  我決定了,他年若有可能回首這段往事,會發現自己更為強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光是書名最後那句「傾聽中國人的心聲」,我就覺得這是一趟充滿風險的閱讀旅程。在台灣的語境下,「心聲」往往意味著對現狀的某種程度上的不滿或期待轉變,但對於生活在特定體制下的人來說,「心聲」的表達方式必然是極度隱晦且充滿權衡的。我最感興趣的是「被動接受結果」這一部分。在我們這邊,凡事講求參與感和監督權,哪怕只是社區大樓管委會的決策,大家也要在LINE群組裡爭個你死我活。這種「被動」是如何滲透到個體精神層面,讓自主性逐漸萎縮的?是教育的潛移默化,還是社會結構的剛性約束?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一種「無法改變」的預期心理中,他的時間感和對未來的規劃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希望作者能夠細膩描摹那種在無力感中尋求平衡的微妙心態,而不是簡單地將之歸咎於政治高層的決策。真正動人的,是普通人在巨輪碾壓下,如何努力維持住一絲絲屬於自己的「人性」的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讓我聯想到幾年前一些關於社會變遷的重量級著作,它們往往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同理心和耐心。我預期這不會是一本讀起來輕鬆愉快的書,它需要讀者不斷地與自己的既有認知進行拉扯和校準。特別是「為難」這個詞,它暗示著一種內心的撕裂——知道一些事,卻不能說;想做一些事,卻不能做。這種「知行不一」的狀態,日積月累,對一個人的精神結構會產生怎樣的腐蝕作用?我猜測,書中描寫的「心聲」,可能充斥著無奈、自嘲,甚至是某種深沉的悲涼。台灣社會在經歷過威權轉型後,我們對「自由」的體會是透過爭取而來的,而這本書所呈現的狀態,可能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讀到的那種「失落的場景」。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更加珍惜我們在陽光下可以隨意發聲的權利,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在不同的條件下,人們為了生存和尊嚴所付出的無形代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用那種低飽和度的藍綠色調,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彷彿一踏入書頁,就得面對那些無法迴避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掙扎。我猜測,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過濾」掉的聲音。台灣社會的開放性,讓我們習慣了資訊的多元衝擊,所以當我讀到關於「封鎖一切消息」這幾個字時,心頭不免一緊。這不是我們在選舉前夕那種政治口水戰的訊息戰,而是更深層次,關於「知道」與「不知道」之間那道無形的牆。我很好奇,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他們是選擇徹底沉浸,還是在縫隙中尋找光亮?書名中的「為難」,點出了核心的困境——當你擁有感知世界的能力,卻被剝奪了驗證事實的權利,那種內在的撕裂感,光是用想的就讓人窒息。這本書若真能帶我們「傾聽」,那它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沉重的田野調查報告,讓遠方的我們,能更真實地感受那份無聲的重量。我期待它能揭示的,不只是表面的現象,而是底層邏輯的運作。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結構,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矛盾集合體。「封鎖、被動、無法批判」與「傾聽心聲」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張力。在台灣,我們太習慣於把批判視為一種公民的義務,是維護公共健康的必要手段。所以,當我試圖想像一個「無法自由批判」的環境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種集體的「自我審查」,那種比外部審查更可怕的內在監控。這種文化氛圍,會如何影響人際關係?朋友之間能否暢所欲言?親人之間如何劃分安全的談話界線?我猜測,這本書裡一定有許多關於「安全詞彙」和「暗號」的描寫。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討,在這種資訊壟斷與言論受限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出獨特的溝通策略來維持親密關係和社會網絡,那將會是極具價值的觀察。這已經超越了政治學的範疇,深入到了社會心理學的幽微之處。

评分

讀到「一本書帶你傾聽」這幾個字,我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引導性」意圖。這不是作者單方面的宣洩,而是有意識地搭建一個橋樑,邀請外界進入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作為一個身處自由民主體制下的讀者,我的責任,或許就是保持一種極度的謙卑和開放,去接收那些與我們日常經驗截然不同的敘事。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停留在描述「不能做什麼」,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人們如何活下來」。例如,在「無法自由批判」的壓力下,人們是否會將批判的能量轉向內在的道德反思,或者轉向對個人生活細節的極致追求?這種「轉向」本身,也是一種生命力的體現。如果能看到那些在夾縫中仍能找到美感、幽默感,甚至是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的案例,這本書的價值就會被極大地提升。它不再是控訴,而是關於人類精神韌性的見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