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第三版)

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樊
图书标签:
  • 論文寫作
  • 學術寫作
  • 論文格式
  • 研究方法
  • 學術規範
  • 論文技巧
  • 論文指導
  • 學術論文
  • 寫作指南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論文寫作吃力不討好,而且有其專門性。就文科學門而言,論文寫作甚至就是其研究本身。從研究主題的選擇以及題目的擬定、結構的安排,以至於寫作的種種規格、註解與引用書目鉅細靡遺的格式規範,在在都馬虎不得。論文寫作是要講究方法的,而且也有方法可循,本書本乎此,提供了作者多年的研究與教學經驗,依序漸進,說明學術論文(包含小論文與博碩士論文)如何按部就班進行撰寫,並一一列舉文科豐富的實例予以討論,俾能一目瞭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本書整理歸納了美國芝加哥大學與現代語言學會(MLA)的論文寫作格式,輔以國人的行文規範,提供了一套合用的論文寫作格式,值得文科研究生和學者做為手頭必備的參考手冊或工具書。新版之本書除了大幅度增修外,關於寫作格式亦因應芝大與MLA版寫作手冊的修訂做了適切的調整。
《学术研究的基石:从选题到定稿的全面指南》 作者:[此处应填写其他作者姓名,以示区别于您提供的书名] 出版社:[此处应填写其他出版社名称] --- 内容概述:构建严谨的学术框架 《学术研究的基石:从选题到定稿的全面指南》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提升学术研究质量与规范性的专著。本书旨在为初入研究领域的新手、寻求提升论文写作效率的在读研究生以及需要进行规范化报告撰写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方法论。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如何科学地进行研究设计、有效地收集与分析资料,并最终以清晰、严谨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本书深刻认识到,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并非仅依赖于深厚的专业知识,更依赖于规范的研究程序和精湛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我们摒弃了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转而采用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和步骤拆解,力求将抽象的学术要求转化为清晰的行动指南。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全面覆盖了从研究构思到最终答辩准备的全过程。 --- 第一部分:研究的起点——确立方向与问题意识 本部分着力于解决“如何开始”的难题。一个好的研究始于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1.1 选题的艺术与科学:从兴趣到命题 我们探讨了如何将个人的知识兴趣点转化为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这包括: 文献综述的深度挖掘:如何通过批判性阅读,识别现有研究的空白地带(The Gap),而非简单地重复前人工作。 问题的界定与聚焦:如何将宏大议题逐步缩小、明确化,形成一个可操作、可检验的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我们提供了“SMART原则”在学术选题中的变体应用。 研究价值的论证:如何清晰阐述你的研究将对理论发展或实践改进带来的独特贡献。 1.2 研究设计的基础框架 在问题确立后,研究设计成为蓝图。本章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研究范式的选择: 定量研究的假设建立:如何构建可操作的零假设与备择假设,并理解变量的测量层次。 定性研究的探索性视角:强调现象学、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等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数据收集的策略。 混合研究法的整合策略:讨论如何有效地将定量数据的广度与定性数据的深度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 第二部分:文献回顾的精耕细作 文献回顾并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构建研究合法性的基石。 2.1 有效的文献检索策略 本书提供了针对特定学科数据库(如JSTOR, Web of Science, Scopus等)的高效检索技巧,包括布尔逻辑运算符的高级应用、主题词的筛选与迭代。我们强调“追踪引用”和“反向追踪”的重要性。 2.2 批判性阅读与笔记系统 如何从海量文献中提炼核心论点、研究方法和主要发现?我们引入了一套结构化的文献笔记系统,指导读者不仅记录“他们发现了什么”,更要记录“他们是如何发现的”以及“其局限性在哪里”。 2.3 构建文献综述的逻辑链条 详细解析了如何将零散的文献点串联成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结构,引导读者清晰地展现研究的历史脉络、理论基础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部分:数据获取与工具运用 本部分是实践操作的核心,侧重于数据收集的严谨性与工具的恰当使用。 3.1 抽样技术与代表性保障 针对定量研究,详细讲解了概率抽样(简单随机、分层、整群)和非概率抽样(目的性、滚雪球)的实施细节与适用环境。针对定性研究,则重点讨论了信息关键人物(Key Informants)的甄选标准。 3.2 问卷设计与信效度检验(定量) 本书提供了一套从条目编制到预测试的完整流程。重点讲解了李克特量表的设计原则、量表的预测试流程、以及Cronbach's Alpha系数的解读与应用。 3.3 访谈与观察法(定性) 深入探讨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的设计技巧,如何确保访谈过程的流畅性与资料的丰富性。同时,对田野工作(Fieldwork)中的伦理考量与笔记记录规范进行了详细指导。 --- 第四部分:数据分析与结果诠释 本部分旨在弥合数据与结论之间的鸿沟,强调分析的准确性和解释的审慎性。 4.1 定量数据分析的路径选择 本书不侧重于复杂统计软件的操作手册,而是侧重于统计方法的选择逻辑。例如: 何时使用T检验,何时转向ANOVA?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适用前提。 报告统计结果时,必须包含的要素(如自由度、P值、效应量)。 4.2 定性数据的编码与主题提炼 系统介绍了归纳编码(Inductive Coding)和演绎编码(Deductive Coding)的方法。重点教授如何通过反复比较、建立代码家族,最终凝练出具有理论意义的主题(Themes)。 4.3 结果的客观呈现 强调区分“发现(Findings)”与“讨论(Discussion)”。结果部分必须忠实、客观地呈现数据所揭示的现象,避免预设立场的干预。 --- 第五部分:论文撰写的结构与文体规范 本部分将研究的逻辑转化为标准的学术文本。 5.1 摘要(Abstract)的“微型论文”原则 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通常不超过300字)概括研究的目的、方法、主要发现和核心贡献。我们提供了一个“四句话模型”来指导摘要的撰写。 5.2 讨论部分的深度挖掘 讨论部分是论文的灵魂。本书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向上”的理论对话(将发现与现有理论进行比对)和“向下”的实践反思(指出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局限性)。 5.3 撰写结论与未来展望 结论部分应是引言与讨论的精要总结,避免重复信息。同时,如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展现研究视野的延续性。 --- 第六部分:研究的完善与学术伦理 完成初稿并非终点,修改与合规性审查至关重要。 6.1 自我编辑与同行互评策略 本书提供了一套详细的自查清单,涵盖了论证逻辑的连贯性、图表使用的规范性、以及语言的学术腔调。同时,教授如何有效地接收并整合同行反馈。 6.2 学术引用与参考文献的准确性 详细解析了不同学科常用的引用规范(如APA, MLA, Chicago等,以一个通用、严谨的系统为例),强调引文与文后参考文献列表的一一对应性和格式的绝对一致性。 6.3 维护研究的诚信底线 深入讲解了抄袭、数据造假、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与后果。强调在所有研究环节中,对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和数据保密性的绝对承诺。 --- 目标读者群体 本书特别适合: 1. 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作为核心课程的辅助教材或自学工具书。 2. 青年学者与研究助理:用于规范自身研究流程,提升首次报告的质量。 3. 高校教师:用于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 《学术研究的基石》以其清晰的结构、丰富的案例和高度的实用性,致力于成为每一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不仅教你“如何写”,更教你“如何进行一次扎实、可信的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孟樊


  本名陳俊榮。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博士。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早年於傳播界任職,曾任報社主筆與副刊編輯、雜誌社主編、出版公司總編輯,主編眾多系列叢書;並於國內各大報刊開設專欄長達十數年。後於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南華大學等校授課,曾任佛光大學文學系暨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系主任、香港浸會大學訪問教授。入選九歌版《評論二十家》與《評論三十家》,詩作入選兩岸各類詩選集。出版之著作有詩集、散文集、文學及文化評論集、學術論著及譯著共三十餘冊。
 

图书目录

三版序 i
再版序 iii
序 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專業化的訴求 3
第二節 學術論文的特性 6
第三節 學術論文的類型 12
第四節 學術倫理的規範 16
 
第二章 研究主題的選擇 21
第一節 大方向的選擇 22
第二節 小方向的選擇 30
第三節 研究主題的形成 34
 
第三章 論文題目的擬定 49
第一節 題目的問題意識 50
第二節 題目的範圍 55
第三節 訂題的原則 58
 
第四章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67
第一節 圖書館的使用 69
第二節 網際網路的使用 84
第三節 資料的分析 100
第四節 詢問教師或專家 107
 
第五章 研究的方法 109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層次 111
第二節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 120
第三節 文學理論與文學研究 133
 
第六章 論文的結構 139
第一節 論文的構成 140
第二節 論文的組織 157
 
第七章 寫作的規格 169
第一節 篇章文字與行文語調 171
第二節 剽竊與引用 184
第三節 數字、專有名詞與標點符號的使用 200
 
第八章 腳註與引用書目格式 211
第一節 腳註格式 214
第二節 引用書目格式 236
 
第九章 夾註與引用書目格式 243
第一節 夾註格式 244
第二節 引用書目格式 255
 
引用書目 269
 
附錄一 中文圖書分類法簡表( 2007 年版) 275
附錄二 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簡表 27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84055
  • 叢書系列:研究方法叢書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三版序

  本書自二○○九年出版以來,經不少系所相關課程所採用,很快再刷;不到三年時間即增訂再版,迄今一眨眼又過了十年,不免有日月如梭之感。這些年來有關人文社會領域的論文寫作及研究方法專書不斷出現,如本書第一章〈緒論〉所言,顯見學科專業化程度逐日提升。然而,就目前台灣已出版之著作而言,坊間上可為文學領域適用之參考著作卻不多見,除開《 MLA 論文寫作手冊》(適合英語系所、外文系所或比較文學系所之研究生與學者使用)一書不談外,可得見的適用於文學領域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專書,仍寥若晨星;有鑑於此,本書之出版與修訂,當能填補此類著作之缺口,適時作為文科研究生論文寫作之指引。

  如前所述,本書曾在二○一二年修訂再版,第二版除了修訂事實變動的資料與手民舛誤之處外,主要在相關章節增加了若干專欄以做為內容的補述,內文本身並無增刪,譬如後三章有關寫作規格、註釋與書目格式,基本上都無沒做調整,誠如周春塘在《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中所說:「在國內論文的格式相當保守,許多年來都沒有多少改變。」事實的確如此,絕大多數的寫作格式都相沿成習,這從歷年各學報有關論文寫作體例的要求即可一目瞭然,以致本書在這部分亦未予改動。

  相較於第二版,本次第三版的修訂可說是大幅度的調整,除了舛誤資訊的修改,事實訊息的訂正,並同樣增加了專欄外,第一章則全部重寫,以更適於所有文科的研究生(而對象不只限於當代文學領域);而原來第四章〈資料的蒐集〉則增加了一節,提供《芝加哥大學論文寫作指南》如何評析資料的手段。最為重要的是後三章,包括寫作的規格與腳註、夾註與引用書目格式,都做了相當程度的改動,這是因應這些年來MLA 與芝加哥大學論文格式( Turabian 版)所做的調整,兩本論文格式手冊現都已出版到第九版,它們每隔幾年在格式上便做若干修訂,與時俱進,本書參酌並幾經考慮之下,趁此一改版機會也相應做了訂正。

  學術論文寫作特別講究規範,與其他寫作不可同日而語,確實需要學習與練習,也因此碩博班才會開設類如這種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的課程,同樣像本書這類寫作專書或教科書才有必要出版,讓研究生派得上用場,以完成其學位論文或學術小論文的寫作。於此,相信第三版的本書會更合乎研究生(甚或學者們)所用。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論文寫作的指南,坦白說,在我開始真正著手處理我的碩士論文時,簡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我記得那時候,面對著從文獻回顧到研究設計,再到最後的格式規範,整個人簡直快要被那些學術界的規矩給壓垮了。市面上那些參考書,很多都寫得太過理論化,讀起來像是大學部的教科書,對於我們這種急需「實戰」經驗的畢業生來說,根本是杯水車薪。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非常貼近實際操作的需求,特別是對台灣學術界特有的要求,像是口試準備的細節、或是某些特定領域的文獻引用習慣,都有很詳盡的著墨。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如何有效地進行文獻回顧」那一章節的論述,不是教你怎麼剪貼資料,而是引導你建立自己的學術論述脈絡,這對我來說,簡直是撥雲見日。而且,書裡的排版設計也很人性化,大量的圖表和流程圖,讓複雜的步驟變得淺顯易懂,不會讓人望而生畏,每次翻閱都能找到新的啟發點,那種感覺就像是身邊多了一位隨時可以請教的指導教授,只不過這位教授的建議永遠清晰、邏輯嚴密,而且完全沒有學術圈常見的故作高深。對於任何準備踏入學術殿堂,或者正在與初稿奮戰的朋友來說,這本工具書的價值,絕對遠遠超過它的定價,它賣的不是紙張和油墨,賣的是省下的無數焦慮時間和更順暢的寫作體驗。

评分

在開始寫作之前,我總覺得「研究問題的確立」是個玄之又玄的過程,彷彿需要某種天啟才能找到那個獨特的切入點。坊間許多書籍都把這個環節描寫得過於高深莫測,讓人感覺好像不具備某種天才異稟就無法完成。然而,這本著作在引導讀者如何從廣泛的學術議題中,提煉出一個具體、可操作、且有學術貢獻的研究問題時,展現出極大的耐心與清晰度。它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拆解了幾個不同的思考模型和提問框架,讓你能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剝開問題的核心。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強調了「研究缺口」的識別,並且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去檢視現有文獻的不足之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摘要別人的成果」。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極大地增強了我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別說,當你寫到「研究方法」的部分時,這本書的論述深度也絕對能滿足台灣學術界對於方法論嚴謹度的要求。無論你是定性研究還是定量研究,書中提供的框架都能幫助你論證你的選擇是合理的、可複製的,而不是隨意為之。對於初次嘗試獨立規劃研究架構的作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提供了一張詳盡的「心智地圖」。

评分

老實講,我對學術寫作的排版標準一直都抱持著一種敬畏又有點無奈的態度,總覺得那套繁瑣的規定簡直是為難人,尤其是當你的指導教授是個對格式要求近乎偏執的完美主義者時,那種壓力山大啊。不過,這本工具書在這方面的處理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範例展示。它不是丟給你一堆密密麻麻的規則讓你死背硬記,而是採取了一種「情境化」的教學法。比如,它會用實際的例子告訴你,當你的註釋引用到多種不同來源的資料時,該怎麼安排層級,讓你的內文看起來既專業又不會顯得雜亂無章。我個人最受用的部分,是它對於「圖表編號與說明文字」的細膩指導,你知道的,在某些理工領域或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中,圖表的重要性不亞於文字論述,錯誤的呈現方式會大大削弱你的研究說服力。這本書用近乎挑剔的標準,把這些「細枝末節」都攤開來讓我們檢視,而且還提供了對應的範例,讓你一眼就能看出「對」跟「錯」的區別。我記得有一次,我為了某個跨領域的專有名詞引用格式卡住了好幾天,快要崩潰的時候翻到書裡的一個小章節,作者用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比喻,瞬間就讓我茅塞頓開。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是無可挑剔,是那種你會放在書桌觸手可及的地方,隨時拿起來對照檢查的案頭良伴,而非束之高閣的裝飾品。

评分

說真的,寫論文最折磨人的階段,絕對是「自我懷疑」與「稿件來回修改」的無盡輪迴。當你把初稿寄出去,等待指導教授或口試委員的評語時,那種焦慮感簡直是無處安放。這本書在處理「學術論證的推進與自我審查」這一塊,提供了一套非常實用的自我診斷工具。它教導的不是如何寫出完美的句子,而是如何檢查你的邏輯鏈條是否完整、你的論點是否被足夠的證據支撐。其中一個章節特別讓我受益匪淺,那就是關於「如何有效地回應審查意見」。很多研究生會陷入一種防禦性的辯解,但書中明確指出,高水平的回應應該是「承認問題、修正方法、強化論點」的三段式結構。它甚至提供了幾種常見的質疑類型,以及對應的標準化、有禮貌又堅定有力的回覆範本。這讓我在面對那些尖銳的提問時,不再是手忙腳亂地找藉口,而是能從容地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論述武器。整本書的語氣雖然是學術性的,但充滿了一種「過來人」的體諒,讓你感覺作者非常理解你在寫作過程中會遇到的那些情緒與認知上的障礙,這讓閱讀過程變得格外溫暖和具有建設性。

评分

對於我這種並非純中文科班出身的研究生來說,文筆的精煉與學術用語的精準拿捏,一直是我的一大痛點。我經常發現自己用了太口語化的表達,或者在重要的學術名詞上使用了不夠精確的翻譯。這本論文寫作指南,在這方面扮演了「語言校對師」的角色,但比一般的潤稿服務更具教學性。它不是簡單地幫你修改錯字,而是深入剖析了學術寫作中常見的「贅詞」與「模糊表達」如何削弱你的論點力度。例如,它會對比「似乎」、「大概」、「可能」這類詞彙在學術語境中的不當性,並提供更為堅定且具體的替代方案。另一個讓人驚喜的設計,是書中針對台灣特有的「引用規範細節」所做的梳理,這部分在國際標準的指南中往往是找不到的。這包含了某些特定期刊或學會偏好的標點符號用法,以及如何處理本土性資料的標註方式。這種對在地化要求的深刻理解,使得這本書在台灣學術界的使用價值直線上升。簡而言之,它不僅教你「怎麼寫」,更教你「怎麼在我們的學術環境中,寫得更專業、更符合規範」,對於追求完美畢業成果的我們來說,這份細緻入微的指導是極其寶貴的資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