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那麼認真,為何還是傷痕累累?:用剛剛好的努力,停止倦怠循環,找回人生的平衡

活得那麼認真,為何還是傷痕累累?:用剛剛好的努力,停止倦怠循環,找回人生的平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事多人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倦怠
  • 人生平衡
  • 积极心理学
  • 努力
  • 伤痕
  • 疗愈
  • 动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盡全力奔跑的人生,
為什麼換來的不是幸福與成就,
而是疲憊不堪、看不見比賽終點的每一天?

  為了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
  不知從何時開始,你是不是放棄了真正想要的東西?
  是不是以現實為由,做出了某種程度的讓步?

  曾經你以為付出多少,就能獲得多少,
  一路上努力讀書考試、求職賺錢,以為這就是幸福的支柱。
  然而從中感受到的快樂很短暫,披覆在心上的無力感卻揮之不去,
  漸漸地,你開始出現這些狀況與感覺:

  ⭓ 越來越抗拒職場,上班前必須先放空或運動才有勇氣走進辦公室
  ⭔ 就算休息好幾天也沒有充電的感覺,一開工能量立刻耗盡
  ⭓ 想到工作內容就感到負擔,尤其恐懼、排斥主管的任何吩咐
  ⭔ 對過去擅長的事物失去信心,甚至懷疑自己過往的成就
  ⭓ 常常面無表情地開啟一天,不太想開口與他人說話
  ⭔ 懷疑自己至今為止的人生選擇是否錯誤,內心無比悔恨

  也許,你以為「普通」與「正常」的努力,都可能是讓「人生傷痕累累」的原因。

  ▎失去自我的倦怠人生,是因為你「無法放過自己」

  究竟是什麼把我們的人生變得如此可怕?到底該怎麼生活才能找回自己?本書由一名歷經職場倦怠、恐慌症與憂鬱症的韓國上班族「事多人」親自寫下,她以血淚經驗告訴我們:會把生活拖垮的倦怠感,是一種過度努力的疾病,是無法讓自己放心休息、不斷強迫自己忍受一切,以及長期忽視身體「疼痛信號」的結果。

  ✎ 檢查一下,你是否容易把自己逼到絕境?

  □ 無所事事的時候懷有強烈的罪惡感
  □ 認為把事情做到最快最好,才對得起別人
  □ 常常強迫自己滿足他人的期待,很怕讓對方失望
  □ 忙起來的時候,習慣性憋尿或忍住頭痛、胃痛
  □ 結果不如預期,總是歸因於自己不夠努力

  ▎如何感受到「活著的滋味」?做你覺得最沒用、卻最有趣的事!

  如果你常常活在擔憂與焦慮中,被「我不應該活得隨心所欲」的罪惡感支配而失去生活的滋味⋯⋯本書想安慰苦苦掙扎的你,只要放下恐懼、接住來自內在與身體的訊號,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按照自己的天性活得像自己!

  作者從她接受諮商的歷程與腦科學、心理學書籍的閱讀,梳理出擺脫與預防倦怠的方法,帶你學會「剛剛好的努力」,在生活、職場與人際關係上,找回人生的平衡。

  .哪些身體信號是在求救
  .「真正」的休息該怎麼做
  .如何替情緒貼上名牌
  .特別容易感到倦怠的是哪些人
  .該怎麼防止熱情的過度使用
  .四個問題感覺到「此刻的我」
  .如何劃清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訓練勇於做出選擇的能力
  .壓力如何造就不安的大腦
  .真正讓能量發揮的使用方式
  .為何可放心去做「想做」的事
  .活出真實自我的感覺是什麼

  「把日子過得舒服,不必有愧疚、羞恥或不自在,而是要充滿自信與確信。」這是一本告訴你如何不再傷痕累累活下去的生存指南,更是協助你撥雲見日、找到人生出口的希望之書。

本書特色

  ◎ 本書作者從真實倦怠的經歷出發,「同路人」的身分能給出最貼近個案狀況的觀察與同理,讀者從中可獲得最實際的協助與支撐。

  ◎ 本書提供的對策,都是根據作者親身的心理治療經驗,以及腦科學、心理學知識為基礎撰寫而成的。內容有憑有據且流暢好讀,提供讀者容易理解與實踐的方法。

好評推薦

  【國內外名人推薦】


  小劉醫師|外科作家
  少女老王|作家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
  ──重生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如果你累了,請停下腳步,靜靜地聆聽,那久違的內在聲音。自我覺察是什麼樣的想法把自己給困住了,而陷在倦怠的山谷裡無法自拔。我們想要掙脫,不想再苟延殘喘,耗損有限的生命。閱讀這本書讓我們遇見出口與希望。──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們都很努力地生活著,本書作者也是活得特別認真的人。這本書描述了她認真生活卻迷失自己、感到空虛的心理歷程與成長故事。如果你此刻正在納悶自己為了什麼在認真生活,或是想知道自己曾為自己努力過哪些事,那麼這本書裡都有答案。──朴義柱(박의주,音譯)|韓國諮商心理師

  【韓國網路書店滿分好評】

  讀完這本書,我才了解自己為何會因為職場生活的負擔而感到鬱悶,甚至為此痛苦。只要是努力工作的上班族,至少都會經歷過一次「倦怠」,這點讓人非常容易有共鳴。這本書告訴了我,不是只有我經歷過這種低谷。──Yes24讀者書評

  作者痛苦的經歷和逐漸恢復的過程,就像是為我開的處方,尤其是藉由腦科學解析倦怠和憂鬱原理的說明,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時我也了解到自己一直以來為什麼過得這麼疲憊的原因,看到了社會面具和自我毀滅性的想法是如何折磨自己的。──阿拉丁網站讀者書評
 
活得那麼認真,為何還是傷痕累累?:用剛剛好的努力,停止倦怠循環,找回人生的平衡 獻給每一個在生活中竭力奔馳,卻感覺原地踏步的你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付出了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對工作、家庭、夢想全力以赴,堅信只要更拼命、更投入,就一定能迎來期待的成功與幸福。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精疲力盡後,換來的卻是無盡的疲憊、失落感,以及遍體鱗傷的心靈。我們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直到有一天,燃料耗盡,再也無法轉動。 這本書,不是另一本教你如何「更努力」的勵志指南。它深刻理解你內心的困境:問題不在於你不夠努力,而在於你努力的方式出了錯。 我們被社會灌輸了一種「越多越好」的成功學迷思,彷彿人生的價值完全取決於我們犧牲了多少休息時間、承受了多少壓力。但當這套公式導致我們身心俱疲,甚至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時,我們必須停下來,重新校準方向。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覺察與實用轉型的旅程,核心理念是:真正的長久之力,源於「剛剛好的努力」與「智慧的休息」的平衡。 --- 第一部:直面「超載」的真相——你為何總是精疲力盡? 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我們不經意間建立了一套自我消耗的系統。這一部分,我們將深入剖析那些讓我們陷入「傷痕累累」狀態的心理陷阱與行為模式。 1. 完美主義的雙面刃:從追求卓越到自我折磨 許多人是基於對「不夠好」的恐懼而驅動前進。我們害怕失敗,害怕被評判,因此不斷設立遙不可及的標準。這部分將拆解完美主義如何從動力源變成阻力,分析「好到足以完成」與「完美到無法開始」之間的微妙界限。我們會探討如何將對「結果」的執著轉移到對「過程」的專注上,允許自己犯錯,並從中學習,而不是被錯誤懲罰。 2. 邊界感的失守:不懂得說「不」的代價 在渴望被需要、害怕被排斥的心理驅動下,我們不斷接收他人的請求和期望,直到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池完全見底。本書將提供一套實用的「界限建立學」,教你如何以尊重、清晰且不帶罪惡感的方式,劃定屬於自己的個人領域。這包括區分「你的責任」和「他人的責任」,並在承諾前進行審慎的評估。 3. 內在的「應該」怪物:被社會腳本綁架的人生 你是否發現自己正在過著「別人期待你過的生活」,而非「你真心渴望的生活」?我們會探討社會文化、家庭期望如何塑造我們內在的「應該」清單。理解這些腳本,是掙脫束縛的第一步。我們將引導讀者辨識哪些努力是出於內在熱情,哪些只是為了滿足外在的虛榮或期待。 4. 倦怠的生理信號:身體的無聲抗議 精神上的疲憊往往先在身體上顯現——失眠、慢性疼痛、消化問題。本書會解釋倦怠(Burnout)不僅是心理現象,更是生理系統超載的警報。了解這些信號,並學會聆聽身體的「低語」,而非等到它變成「尖叫」,是避免崩潰的關鍵。 --- 第二部:重塑效率哲學——擁抱「剛剛好的努力」 停止無效的戰鬥,是為了贏得更持久的戰役。第二部將提供一套全新的工作與生活哲學,核心在於優化投入產出比,而不是一味增加投入時間。 1. 能量管理優於時間管理 時間是有限的,但我們的能量狀態卻是波動的。本書強調,有效的生產力來自於在精力高峰期處理最重要的任務。我們將學習如何繪製個人的「能量地圖」,識別一天中思維最清晰、專注力最強的時段,並策略性地將高認知需求的任務安排在這些時段。 2. 「足夠好」的藝術:帕累托法則(80/20法則)在生活中的應用 我們常常將精力浪費在追求最後 20%的邊際效益上。本書教你如何運用 80/20 法則,找出能帶來 80%成果的那關鍵 20%的行為。這意味著學會區分「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和「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任務,並果斷地對後兩者說再見。這是一種精準打擊的策略,而非廣撒網的蠻力。 3. 任務的「分拆與聚焦」:對抗龐大目標的癱瘓感 面對宏大的目標,人很容易產生不知所措的感覺,進而拖延。我們會運用心理學技巧,將複雜的目標拆解成極小的、可立即執行的「最小可行步驟」(Minimal Viable Steps)。重點在於確保每一步的完成都能帶來微小的成就感,從而累積動能,而非在巨大的壓力下停滯。 4. 主動休息的設計:休息是工作的一部分 真正的休息不是在沙發上滑手機,那只是讓大腦換個方式疲勞。本書倡導設計「主動恢復性休息」(Active Recovery)。這包括短暫的體能活動、正念冥想、接觸自然,甚至是切換到完全不同的認知模式(如藝術創作或手工藝)。休息必須被視為與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務,並被排入日程。 --- 第三部:找回內在指南針——平衡的修復與人生的校準 當我們學會控制外在的投入後,最終的目標是重新與內在的自我連接,建立一個可持續、有意義的人生狀態。 1. 挖掘核心價值觀:你為何而努力? 傷痕累累的背後,往往是行為與價值觀的脫節。當你的努力與你真正看重的事物(例如:健康、家庭連結、創造力)背道而馳時,你會感到內耗。本書提供深入的練習,引導你釐清生命中真正不可妥協的核心價值,並以此作為所有決策的篩選器。 2. 擁抱「間歇性人生」的理念 人生不是一場永不停止的馬拉松,而更像是一系列有節奏的衝刺與恢復期。我們會探討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職業初期、家庭建立期、中年轉型期)調整「努力的強度」。這意味著接受某些時期需要「慢下來」,允許自己進入「恢復模式」,而無需為此感到羞愧。 3. 建立復原力系統:從打擊中快速回彈 生活中的意外難以避免,但我們可以提升從打擊中恢復的能力。這部分將聚焦於培養心理韌性(Resilience),包括培養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將失敗視為數據而非個人缺陷,以及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 4. 儀式感的力量:創造「重啟」的信號 從倦怠中走出來,需要明確的界線和儀式來標誌新的開始。本書鼓勵建立每日、每週的「重啟儀式」——無論是關閉所有電子設備的「數位日落」,還是固定的運動時間。這些小小的儀式,是向你的大腦發出的信號:「這部分已經結束了,現在是恢復和滋養自己的時間。」 ---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在「努力」的泥沼中掙扎的人們的一劑清醒劑。它不保證讓你成為人生贏家,但它保證讓你學會如何成為一個「持續、健康、有意識的參與者」。停止無謂的消耗戰,開始用智慧和節制,為自己贏得持久的平靜與真正的成就感。你的傷痕,將不再是戰敗的證明,而是你學會了如何溫柔且堅定地愛自己、生活的勳章。 現在,是時候停止追逐「更多」,轉而追求「剛剛好」的平衡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事多人 사다인


  弘益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學士、梨花女子大學UX設計碩士。先後於新創公司、設計專業經紀公司、大型企業等展現傑出的工作成就,曾與韓國各大知名企業合作多項成功的專案。

  然而職場倦怠與恐慌症卻在某天找上她,使得過往視工作為第一優先的她,人生被迫踩下煞車。目前以「事多人」這個筆名(蘊含著「喜愛自己的工作與才能之人」的意義),展開了第二人生。現在的她一邊寫作一邊繪畫,用自己的步伐探索與這個世界交流的方式。

  Email: saadaaiinn@gmail.com
  Brunch:https://brunch.co.kr/@saadaaiin
  Instagram:@saadaaiin、@saadaaiin_drawing

譯者簡介

黃莞婷


  台灣科技大學資管碩士,現為全職文字工作者。譯有《每週都去看屍體》、《追逐怪物的人》、《恐怖醫學史》、《她厭男,她是我女友》、《我們,MZ世代》、《脆弱也沒關係,好好療傷的溫柔練習》等書。工作連絡信箱:kellyh.viva@gmail.com

图书目录

自序:獻給平凡的你

▎Chapter 1|我的倦怠故事:一切始於過度努力

把自己燃燒殆盡的代價叫「倦怠」?
過去努力生活也不曾倦怠|倦怠,在該停下卻沒停下時到來

某天,擺脫不掉的無力感找上門
為什麼越休息越無力?|像傳染病般蔓延的職場倦怠|我的無力感從何時開始?

放任倦怠不理,結局不會止於倦怠
從未有過的焦慮感引發了恐慌症|置之不理的倦怠,最終變成憂鬱症|直到「反正」變成「試試看」為止
【TIP】一秒理解倦怠、恐慌症、憂鬱症|就醫前的注意事項

韓國是怎麼變成倦怠國度?
忍受辛苦,最終還是成為失敗者|我之所以累,原因只出在自己嗎?

特別容易倦怠的人
熱情也有過度的問題嗎?|追求完美假象的人們|我的過度是什麼?

讓我們更疲憊的虛偽自尊
「好像不應該開心」的不安感|抹掉自我的社會面具|此刻需要的是回到自我的勇氣

無視身心信號的人們
對痛苦遲鈍變成了日常|沒有平白無故的疼痛

▎Chapter 2|擺脫倦怠的對策一:傾聽身體的信號

為什麼必須追隨「好累」的身體信號?
日常中會經歷的身體信號|停止「疼痛信號」的方法

壓力使身體變成倦怠狀態
壓力是身體對刺激的反應|承受壓力時候,大腦會發生什麼事|壓力造就的「焦慮大腦」

為什麼倦怠會反覆發生?
容易陷入倦怠循環的人格|重複相同選擇的理由|想改變情況,就得改變思維模式

一如既往或改變想法
為什麼人們對相同刺激有不同反應?|馴服刺激能改變大腦模式

▎Chapter 3 擺脫倦怠的對策二:讓歪斜的身體恢復平衡

身體需要「真正」的休息
失眠的代價|休息的本質是「自在」|承認「我累了」的事實

我們需要完美的晝與夜
消耗所有的光,真正的黑夜才會到來|讓生理時鐘進入完全的白天與黑夜

吃得好,是對自己的義務與責任
避免缺乏或過剩|預防壓力和疲勞的養分|遵守飲食均衡的常識

自然的治癒力比任何藥物來得強大
只是走在陽光下|讓自然補充你的缺失

▎Chapter 4|擺脫倦怠的對策三:處理模糊的內在情緒

到底該拿這份情緒如何是好?
壓抑的情緒最後會爆發|必須清空被囚禁的情緒

察覺內心的負面情緒
情緒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認知情緒的兩種方法|替情緒貼上標籤

消除「可怕的人生」、「無用的人生」的想法
讓人生變得可怕的錯誤信念|四個問題,感受到「此刻的我」

重生為樂觀之人
尋找「想做的事」,而不是「該做的事」|從馬上能做的事開始實踐

▎Chapter 5|倦怠預防對策一:放下虛假的自尊

克服心理創傷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
以心理創傷為契機的「自我保護」策略|持續到成人階段的自我保護模式|放下自我保護,成為真正的大人

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
「想被愛的」我vs「我愛的」我|脫下面具,做出自信的選擇|說「不」和自我安慰

承認自己的失誤與痛苦
區分「我的事」和「別人的事」|不迴避現實,要正視它|如果想避開倦怠的惡性循環

敏感是天性,不是缺點
討厭敏感的個性時|沒有絕對負面的天性|只有不適合我的環境|天性是「天生個性」,不是「問題」

真正的利他精神來自健康的自尊
利他精神的基礎是自我尊重|客觀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培養良善影響力的方法

為了自己相信的重要價值而活
公司不在意我們的成就|解開問題的線索在自己|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價值是什麼?|打下名為「自我認同」的基石

尋找「活得有滋味」的理由
什麼時候感到「活著很有滋味」?|不是放棄人生,而是轉變態度

▎Chapter 6|倦怠預防對策二:抓住人生的平衡

成為把時間效率最大化的超級任務者
名為「時間效率」的壓迫感|人的專注是有限的|比起休息,「不專心」更有效的理由|讓大腦效率最大化的「超級任務」原理
【TIP】 提升工作記憶容量的方法

把能量集中在真正想要的事物上
問題出在環境,不是能力|活用天性是最佳策略|在人際關係中也要考慮天性

學會劃清界線,樹立心靈的保護牆
隨時會越線的人|擅長劃清人際關係界線的特點|聰明對待越線者的方法

把累的事委外,專注在開心的事情上
需要沉浸在開心裡|我對什麼事感興趣?|拯救消失的樂趣細胞

▎Chapter 7|改變人生的勇氣:我們都在經歷嘗試錯誤

從谷底衝上來的力量
擁有像球一樣能彈起來的心理韌性|提高心理韌性的方法

如果決定辭職,改變一下人生路徑也不錯
我決定暫時告別職場|你的心願清單是什麼?|為了專注於夢想的自我催眠

後記:以完整的自我活下去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64327
  • 叢書系列:大好時光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7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獻給平凡的你


  「該怎麼生活?」

  某個炎夏中午,我在豔陽照射的高樓大廈裡,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那時我因為職業倦怠和憂鬱症,身心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所有日常都化為可怕的創傷。我明知有個地方出錯了,卻漫無頭緒,一片茫然。儘管專家建議我放下一切好好休息,我卻拿不定主意。

  我的人生彷彿被無形的線絆倒,突然停擺。我一邊說著「怎麼一回事」,一邊爬起來,卻發現眼前是懸崖。深刻的恐懼令我再也看不見前方的路,只能跌坐在地,放聲大哭。

  是什麼把我的人生變得如此可怕?我怎麼想也想不明白,我只是認真讀書,努力找工作,過著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在這種心境下,我把「該怎麼生活」的問題換成:

  「怎麼樣才能活下去?」

  為了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回顧過往,試著攤開全部的記憶碎片,加以檢視、拼湊,卻依然找不出確定的答案。

  人們在信不過自己的時候,往往會向他處尋求答案,像是上網搜尋、求助專家,或是借助藥物力量、民俗療法與宗教等等。但是,這些方式給出的答案都相當矛盾;因為那些答案,其實只是自己內心的結論罷了。

  我也跟大家一樣,嘗試從其他地方找答案,然後又懷疑、不信任那個答案。想當然耳,我的人生並無任何改變。

  心急的我,不斷地閱讀心理學和腦科學相關的書籍與論文,想知道「我發生了什麼事」、「發生那件事的理由是什麼」,也想得到「原來,得這樣子活下去才行」的結論。

  我在書房裡讀了幾十本書和論文,還加以整理歸納,因為我想知道為何我身上會發生這種事;我也想自行去了解,那些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師知道卻沒說明的普遍現象與科學事實。人生很苦悶,但我從書上獲得的知識與領悟也同樣多。

  ■當人們身心疲憊時,大腦會發生什麼事?
  ■是什麼心理創傷影響到我的現在?
  ■過去的心理創傷為什麼會影響到現在?
  ■為什麼我會得到恐慌症和憂鬱症?
  ■當我承受持續的壓力時,大腦會發生什麼事,腦細胞又會如何反應?
  ■為什麼人越憂鬱越要活動身體、多享受陽光?
  ■醫師為什麼開那種藥,它們的藥效是什麼?

  充斥著一大堆艱深腦科學術語的翻譯書,要讀懂並不容易。但經過幾次的反覆閱讀和整理,原本散亂的拼圖碎片逐漸拼上,我也慢慢讀懂自己身體和心靈的語言。「啊,原來醫生說的是這個意思!」這種領會成了我改變人生的動力。

  我不確定這種想法是否過於貪心,但我衷心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把我習得的知識,傳遞給那些和我一樣因為相似症狀而痛苦、處於類似處境的人。讓這本書,成為你們的力量。

  有時候,我們不該用「加油」去安慰正處於痛苦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難處,誰也無法踏入那個領域。這個時候,我希望藉由我的故事,能幫助你們解決問題。

  說不定拿著這本書的你正在苦苦掙扎,想努力在痛苦中活下來。通過這本書,我希望傳達一些你也能知道的事;也想跟你分享,去年夏天我告訴自己的話:

  「你並不平凡,你很特別。」

  儘管時代在改變,但大部分的人仍舊認為,平凡上班族的人生沒什麼特別之處。因此,很多人不願意去了解隱藏在平凡背後的自我人生。依然有數不清的臉孔被隱藏在「平凡」的面具後,並將精神與肉體上的極限痛苦視為理所當然,咬牙死撐著。

  但是,平凡倒下的瞬間絕不平凡。無論你倒下的原因是出於職場倦怠或其他痛苦,那一刻,被平凡掩蓋的個人生活終將顯露無遺。不管怎麼樣,失去平凡的過程與結果,對每個人有不同的意義,它可能是人生的一次嘗試錯誤,也可能是改變人生的重大事件。

  這本書描述我身為一名患者、諮商個案與上班族的平凡人生,以及最終擺脫了平凡束縛的故事。此外,也是一個在既定環境裡全力以赴卻失去自我的人,在獲得人生領悟的過程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我希望讀者藉由我的故事,能創造面對自己的時間,如果能更進一步地發現自己的「不平凡」,那就更好了。

  「要怎麼生活才能幸福?」

  隔年夏天的我,不再身處任何高樓大廈裡,而是在書房問了自己這個問題。通過這個問題,我面對了一點也不「平凡」的自己,更意識到幸福不需要巨大的勇氣。我終於「懂」得,原來我需要的不過是一個自己主導的生活罷了。而這個主導人,只能是不平凡的自己。

某個夏天,事多人(金佳映)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的上班族,我對市面上所有標榜「心靈療癒」的書籍都有點免疫了。但這本書很不一樣,它沒有給你一堆空泛的口號,反而像是跟你坐在咖啡廳裡,用一種很真誠的方式跟你聊心事。它把我們內心那些糾結、不甘心、怕輸的心態,攤開來給大家看,然後溫柔地引導你看到問題的本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設定停損點」的討論印象深刻。以前,只要事情還有一絲希望,我就會死撐著,結果往往是付出更多,卻得到更慘烈的結果。這本書讓我明白,適時地放手、調整策略,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更高等級的智慧。它讓我開始練習把眼光放遠一點,別只盯著眼前的泥濘,而是要看到遠處的風景。這種視角的轉換,真的很關鍵,它讓我從那個「疲憊循環」的泥沼裡,看到了一絲光亮,雖然微弱,但足以指引方向。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工作狂」量身打造的吧!每次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結果搞得自己精疲力盡,身心俱疲。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很揪心了,直擊我內心深處的痛點。我總是在想,這麼拼命付出,難道就只能換來滿身傷痕嗎?書裡探討的「剛剛好的努力」這個概念,我覺得非常實用。以前總覺得,不做到極致就不算努力,但現在回頭看,那根本是自討苦吃。它讓我開始反思,什麼才是對自己真正有益的付出。書中那些關於如何設定界線、如何辨識出那些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行為,真的讓我茅塞頓開。尤其提到「倦怠循環」的部分,寫得太貼切了,那種周而復始的疲憊感,讓人覺得人生好像卡住了。我已經開始嘗試書中的一些小技巧,像是刻意放慢腳步,或是把「完成」看得比「完美」更重要,雖然才剛開始,但已經感覺到一點點鬆動了,好像終於能呼吸到新鮮空氣了。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告訴我們,對自己好一點,真的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评分

說真的,看完這本書,我對「成功」這兩個字的定義徹底被顛覆了。以前總覺得,人要往上爬,要不斷衝刺,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結果呢?壓力大到失眠,身體也開始出狀況。這本書很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叫你完全躺平,而是教你如何聰明地使力,找到那個最舒服的著力點。它把那些抽象的「平衡」概念,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說出來,讓我這個平時只會埋頭苦幹的人,也能聽懂。書裡提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受傷,是因為我們把別人的期待當成了自己的目標。這句話讓我心頭一震,仔細一想,還真的都是這樣!我為了滿足主管、同事、家人的期望,把自己搞成一個超載的機器。書中建議的那些「自我覺察」練習,雖然一開始有點彆扭,但堅持下來,確實能讓人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它沒有給我一套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讓我自己去修復那些因為過度用力而留下的裂痕。對於正在迷惘、覺得自己快被生活壓垮的人來說,這本書真的是一劑強心針。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貼近生活,沒有太多艱澀的理論,更像是朋友間的肺腑之言。它成功地捕捉到現代人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那種既渴望擁有,又害怕失去平衡的矛盾心理。最讓我感到釋懷的是,書中並沒有將那些「受傷」的狀態汙名化,反而肯定了我們曾經為之努力過的事實。重點是,它提供了一條出路,讓我們知道可以如何優化這個努力的過程,讓它變得更有效率,也更能滋養我們的生命。我個人覺得,它對職場倫理和個人價值觀的碰撞,分析得相當到位。當我們不斷地對自己喊「再撐一下」,結果卻是身心俱疲時,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楚自己到底在為誰而活。它讓我決定,從「為了證明自己而努力」轉變成「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而努力」,這中間的差別,真的是天壤之別。看完之後,我感覺卸下了好大一塊包袱,終於可以稍微喘口氣,好好看看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评分

這本讓我深深有感的地方,在於它對「認真」這件事的重新詮釋。我們這個世代,好像「認真」就等於「拼命」,好像只有把自己搞到油盡燈枯,才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但書裡清楚地告訴我們,那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瞎忙。它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那種「看得到卻抓不住」的焦慮感,那種明明很努力,卻總覺得離目標很遙遠的挫敗感。特別喜歡作者分享的那些轉變心態的過程,那種從自我懷疑到自我接納的轉折點,寫得非常真實,沒有過度的美化。它讓我意識到,那些所謂的「傷痕」,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選擇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勳章,只是這個勳章的代價太大了。現在我會更謹慎地去評估每一份投入,不是說不拼了,而是要拼在對的地方,讓努力的成果能真正回饋到我的生活品質上,而不是只有外在的數字好看。這本書,讓我開始學習如何「優雅地」面對挑戰,而不是蠻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